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_第1頁
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_第2頁
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_第3頁
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_第4頁
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呂梁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原因【摘要】喪葬習俗的沿襲與變革是歷史與文化、社會史、民俗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者更多的是關注喪葬習俗的共性,對于喪葬習俗因各地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區域性特征,多不在意。因此選取山西呂梁這一特定文化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此作為探究社會發展變化的突破點。【關鍵詞】呂梁喪葬習俗一、前言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禮儀制度,在民眾中以各種形式延續著,有的簡化,有的則繁瑣,對于禮的崇拜可謂根深蒂固。“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關于喪葬的,喪葬的禮儀規范更是非常嚴格。就漢族而言,尤其是對于華北某些農村地區的民眾而言,喪葬的觀念不可不說是根深蒂固。在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發生著不可阻止的改變,早期人類社會關于生命與死亡的傳統價值觀正在破草去遮,以更加理性的方式顯現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對死亡的思考,而勿寧說人們對死的理解趨向成熟。現代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告訴人們,對于死亡,己經從族群那里轉移開來,死總是自己的死,死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可能性,任何人都不能從他人那里拿走他的死。①同時,面對死亡,需要生者從中領悟些什么:死亡是一種終結,還是死亡向我們訴說著什么?總之,這一切讓我們走近“死之思”。而面對死者的喪葬,我們則會直接體驗出死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喪葬習俗的沿襲與變革是歷史與文化、社會史、民俗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以前的喪葬習俗的論著多寫古代,系統性的成果不多;以往的喪葬習俗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的是關注喪葬習俗的共性,對于喪葬習俗因各地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區域性特征,多不在意。因此選取山西呂梁這一特定文化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此作為探究社會發展變化的突破點。白壽彝《民俗學和歷史學》一文說:“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習俗和歷史上的習俗,有時看來很相似,但不一定是同樣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東西,因為歷史條件變了,期間也必有差異”。②二、呂梁喪葬習俗產生及發展(一)喪葬習俗產生人類考古學早已表明,喪葬習俗并不是人類社會在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歷史的產物,當然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例如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正如孟子所云:“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③可見,人們的思維活動只能緊緊圍繞獲取食物、制作石器、抵御侵害、謀求生存等來進行,尚不會考慮生死大事,對同類的感情也相對比較淡漠。那時,人們死后是并不埋葬的,當然也就無所謂土葬和火葬等方式了,而是被拋之荒野任禽獸食之。甚至由于當時生產力的低下,食物緊缺,死后由其他人分之食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相對充足,野蠻地對待已故之人的方式已經不再存在,而“大腦的逐漸發達,以及長期受到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壓迫,人類開始考慮諸如支配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人類的來源于何處,最后歸宿到①(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l,北京:三聯書店,1987:288。②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138頁③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偉局,1960:138。那里”④。等問題。而當時出于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人們開始逐步地認識到對于逝者的尸體的保存的必要性,進而逐漸地產生一些相應的喪葬禮儀和文化習俗。(二)喪葬習俗發展夏i、商、西周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在此期間原始的靈魂不滅觀念更加盛行。與此同時,ii喪葬中的孝道觀念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喪葬習俗有了許多變化和發展,但是三代又有不同的喪葬習俗,喪葬習俗在系統和完善的過程中,被注入了政治、法律色彩,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形式,這一過程大約到周代完成。后來統治階級又將喪葬習俗上升為禮制,張亮采在他的《中國風俗史》一書中總結說:“喪葬之禮節,皆整頓于周。由貴賤親疏,而有種種差別。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見也。周公之制,節目詳備,哭泣辯踴皆有法”。⑤中國早期喪葬習俗的產生是基于對死者的懷念與敬畏,因此作為人生最后一站的死亡,自然就有了一個特殊的地位。由于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史,喪葬習俗受到儒家思想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又汲取了道教和佛教的諸如“轉世、輪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鋪張大辦、香騾紙馬、打蟠招魂的喪葬習俗。從歷史上看,中國一直就有“隆喪厚葬”的傳統。殷商時期,人們崇拜鬼神,在葬禮上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車馬陪葬。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自行稱王,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喪厚葬,大出風頭,老百姓也傾家蕩產辦喪葬。《墨子·節葬篇》與《呂氏春秋·節葬篇》都反映了當時隆喪厚葬的無序狀況。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交戰頻繁,當時的隆喪厚葬情形并未消減,“陵墓”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聞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墓,更將隆喪厚葬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西漢初期,文帝推行簡喪薄葬,是得益于文景之治時休養生息的政策,天下大富。到漢武帝時期,各級官吏又爭相大辦特辦葬禮。唐、宋、明、清各朝代喪葬制禮由最終形成到逐步完善,國家開始直接干預殯葬。各級官員必須嚴格遵照國家規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職,或死者子孫的官職辦殯葬,違者必究。“制式化”是唐以后殯葬的基本特征.并對后世影響深遠。從形式上看,古代中國人生前早早就要置辦一片墳地(有權有勢、地位顯赫的人還要營造自己豪華富麗的墓室),在營造之前,必須請地輿師察看地形位置的來龍去脈(即看“風水”),用“羅庚”(指南針羅盤)校測方向,然后擇日點穴,規劃格局,卜吉擇日動土。親人亡故后的喪葬禮儀包括停尸、報喪、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人鹼、喪服、出喪擇日、哭喪和下葬十種儀式。期間要設宴招待前來慰問的親朋好友,整個葬禮斷斷續續可以持續近兩個月。隆喪厚葬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陪葬風俗。人們在研究每個歷史時期的喪葬文化時,幾乎都能發現大量的陪葬品,如新石器時代彩陶、秦兵馬俑、漢代明器、唐代三彩俑和動物、明清瓷器,等等,無不顯示了中國人對喪禮的重視程度和彌漫著的奢華風氣。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史,這就意味著對于死亡的思考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程。在儒家看來,生與死雖然表面看來截然對立,其實卻內在同一,生生不息代表著生命的永恒流動。這種對待死亡的理性態度,表現在“孝”上就是以孝治家。以孝的思想所代表的儒家孝思想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而孝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依舊需要這孝的思想來維護我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那么這種倫理困境應該如何化解呢?以儒家禮教慎終追遠、事死如生、厚葬久喪、以禮教孝的精神為基礎的傳統喪葬習俗,根植于這片土地兩千余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耳濡目染、代代傳襲的生活習俗。“訃告形式,多用舊式。吊奠禮節,伏拜者多,鞠躬者少。發引儀式,多用舊式。儀仗鼓樂。安葬儀式,親友拜靈,多用頓首舊制。子女親視葬埋,在葬期以前衣冠皆明制,清代數百年未改,至今猶然。服喪期間,斬衰三年,期服一年”這種情形主要是喪葬習俗作為社會風俗的一種,其一經形成,就可以在一定階段上脫離社會經濟的發展按自身的規律發展,甚至能夠流傳幾千年,跨過幾個社會形態。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⑥④李學勤,失落的文明[M],_卜海:土海文藝出版社,1997:43⑤張亮采:《中國風俗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頁⑥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1972年版,第5頁三、喪葬習俗的演變近代中國與世界聯系加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進入中國,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隨之而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和西方人來通商口岸定居,西方的生活習俗也相繼傳入,并對中國的生活習俗產生影響,中國社會的風俗文化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作為人生基本禮俗之一的喪葬習俗卻有著自己本身特有的發展軌跡。在普通民眾中間傳統喪禮習俗得到簡化。喪葬汾俗喪葬主要有報訃、人殮、舉喪、出殯、安葬、祭悼等。普遍采用木棺土葬。葬禮規模視家境而有差異,富家往往講排場鬧闊氣,貧者一切從簡,入土為安。臨終老人病危,子女侍疾于側,聆聽遺言。病故后,全家慟哭。隨即給死者沐浴整容,穿著壽衣。人亡后著“壽衣”,又日“裝裹”,多用綢緞衣料縫制,有長袍、馬褂、大小棉襖,內外衣褲、鞋、帽,富者穿七件,貧者穿三件,一般為五件,顏色以藍、綠、紅為主,棺被、棺褥為紅色。死者口含金銀幣或銀錢,近年多為鎳幣,謂之“含殮”。并燒一個紙扎(剪)的仆役,日“緊隨跟兒”。死后,先頭朝里、腳朝門置于門板上,謂之“轉床”,等主要親屬到齊方可入殮、釘棺。人殮棺底墊干草,褥子上鋪幾尺紅布,死者頭枕元寶枕,手握桃條,腿綁麻皮,尸體入棺后,在死者胸前放小干餅若干個(每歲一個),在頭頂心放一塊黑炭,尸體上用紅布遮蓋。入殮畢,將棺木移置靈堂。靈前擺供桌,桌上置各種祭品和香紙。棺前燃晝夜不滅的“長明燈”,并設堂祭奠,孝子輪番H夜守靈。宅房外掛扎有壽花的紙幡(每10歲扎壽花一枚),男左女右,臨街門扇上各貼一方麻紙(男上女下),如夫妻雙亡各貼兩張。第三日凌晨,在十字街口或大門口為亡者燒紙轎或紙馬,日:“燒見閻王紙”。舊時多在此H做法場超度亡靈。死者亡日稱“忌日”,從忌日至葬禮之前(停靈期)。報訃人死后,家人即向族人、親戚及鄰里發出訃聞與喪信,訃文上書故者生卒年月,出殯及各項活動日程,為富家所采用。一般人家則由孝子身著孝服、披發、跣足親赴親屬家中叩頭訃告(俗稱報喪)。進門見人先磕“免罪頭”,走時,親戚家婦人緊跟出門嚎啕大哭,俗稱“送喪”。近年,則以電視播放訃告為普遍。吊唁停靈一般3—7天。每日孝子在靈前守靈,早晚焚帛哭吊。每早燒“明紙”,每晚燒“黃昏紙”孝男孝女從頭到足穿戴白布孝服、孝帽,男腰系麻繩,女用白紗布遮面,謂之披麻戴孝。侄兒之輩穿孝不披麻;女婿穿孝不幔鞋(即用白布幔鞋);孫、甥之輩穿孝服,但孝帽綴紅布長命絮;凡參與喪事者均戴孝帽以示哀悼。在停靈期間,親朋好友前來向死者吊唁。兒女親家吊唁時送插花筵席、壽桃爐食等供品及衣料等供晚輩出殯披掛。一般親友送饅首及香紙。祭奠時孝子陪祭,祭者向死者行致哀禮。親友除送祭品外,亦有送挽聯挽幛者。出殯出殯多在午時,前有柳栽引魂幡,僧道鼓樂,挽幡紙扎(金童玉女、金山銀山、生活用品等)。出殯移柩用肩抬,有獨龍杠、二龍杠,八人抬、十六人抬、二十四人抬,孝男結隊于靈柩前,執紈前行,孝女孝婦靈柩后坐車送葬,直系子女、兒媳一直送至墓地,下棺入土落葬掩埋成丘后再禮祭,方可返回。以上喪葬禮俗實為舊時富家沿用,貧苦人家多薄棺簡葬,有的甚至草席裹尸掘穴埋葬了事。悼念墳穴視土質好壞有窯穴、洞穴、倉穴多種,一般男子死后可直接人墳,妻子先于丈夫而亡者要“寄埋”,不得上墳人穴,待丈夫亡故后,雙雙人祖塋安葬,俗稱“合葬”。安葬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至親及孝子攜帶祭品前往塋地祭悼,謂之“復三”,又日“圓墳”,近年多在安葬完畢后走出地頭隨即返回祭悼,免去H后再來圓墳。從死者忌H起,每七天舉哀祭悼一次,謂之“燒七”。祭供食品有嚴格規定,“頭七”饃饃,“二七”糕,“三七”火燒(包餡餅子),“四七”饌兒,“五七”餃子,同時焚燒壽花(每歲一朵),35天為止,至百日再隆重祭悼,燒百H時孝子至親要上墳燒化紙扎(金山銀斗),以后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九周年都要隆重祭悼。一周年祭日稱“小祥”,燒化紙扎搖錢樹、聚寶盆、衣箱、各種色紙。二周年祭日稱“大祥”,僅在家堂供祭靈位,三周年祭H稱“覃祭”,祭祀活動較為隆重,祭品有祭席,蓮花饃饃,燒紙扎“靈堂”。九周年親朋都至,規模更為隆重。1949年后,喪葬禮俗大改,取消封建迷信儀式,一切從簡,不燒紙扎,開“追悼會”等殯葬新形式。農業合作化后,農村取消私塋改為集體公墳,汽車拉靈柩,個別人家實行火葬。封建迷信色彩淡化,陋俗惡習受到進步觀念的批判,繁文縟節逐步革除傳統喪葬習俗的封建迷信主要表現在對佛教、道教及風水的盲目信仰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人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倡議,“喪主備鼓樂、吊簿,并設筵款之,或有用僧尼、道士作佛事者,然皆出婦人女子之意,近多非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社會向近代化發展,傳統的封建儀仗已被政府明令廢止;二是新式教育興起、科學日益昌明,“比年來,教育昌明,人知喪以盡衰、盡禮為主,而前此鋪張之習逐漸改除,即富者之葬其親也,吊客不過戚友,儀節不尚繁華,日暮成葬,儀文已從簡矣”。喪葬儀式簡化或變通,新的文明方式被采用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風俗都發生了刪繁就簡的變化,喪禮也不例外,點主、成主、墓志銘等儀式基本消失,喪筵也簡單化,賻儀也改為花圈、挽聯等,傳統的喪葬服飾也逐漸簡化。“近有葬親不用音樂,不御酒肉,以素席待客,既殮,居喪次,不入內寢者,是猶行古之道也”。“入殮、殯葬大同小異,不延僧誦經,不焚化紙馬、紙轎等物。親友吊唁,贈花圈、挽聯。喪家不用孝帶、白袍、白帽,臂綴青紗,戚友佩花。前設鼓樂及挽聯、花圈等導行,戚友、孝子徐行杠前。”四、喪葬習俗演變原因及意義(一)喪葬習俗演變原因馬克思在論述人類歷史的變遷時,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⑦”。喪葬習俗是社會風俗的一種,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它的發展變化也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并受到文化、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等因素的影響。1.社會環境的改變經濟生產、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的變化不同社會風俗的發展都受到時代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的制約。每個時代的喪葬禮俗與其他禮儀、風俗一樣,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發生的變革也必然影響喪葬習俗的演變。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產方式的傳播,使中國社會、經濟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例如,鐵路、公路的修建,可以提高沿途的運輸能力,給周邊居民帶來便利,同時也改變了沿途人們的風水觀念。有人就從中認識到,風水觀念的不可信,進而促進喪葬習俗的改良。眾所周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途徑。鋪張浪費不能化作死者的生還,大操大辦卻有傷社會的風化。奢侈靡費、勞民傷財的社會習俗己經偏離了孝道為根本的倫理精神,異化為外在的浮華形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意識伴隨著哲學的轉向出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這無疑影響了人們的喪葬方式的變革。2.合理開支,適度儉省從經濟角度審視喪葬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厚葬制度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在農村,對于死者有三天、五天、七天等長短不等的安放時間,耗時費力。有的還在喪葬期間夾雜著唱戲、歌舞、大辦宴席等隆重行為,甚至不能分別婚喪和嫁娶。孔子曾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的禮節,旨在以哀悼代替繁瑣的儀式,現在人們的舉止已經變得舍本逐末,不倫不類,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禮節上、倫理上,都是不恰當的。人死如燈滅,當人們意識到死亡的意義后,便不再專注與死亡本身,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活著的人身上。3.基督教文化影響與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在靈魂與肉身關系問題上持二元論的觀點,即強調靈魂不死,而肉體有生有滅。英文的“靈魂”(“精神”)sPirit一詞是由希伯來語中的“呼吸”而來。《創世紀》中這樣描述了亞當的出世:“上帝用泥土做成了一個男子,向他的鼻孔中注人生命的氣息,于是這個男子就變成了活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03頁人。”可見,靈魂和肉身并不是合二為一的。與儒家看重肉身不同,基督教重視靈魂輕視軀體,認為軀體只是靈魂的寄居場所,死亡是靈魂的解脫與升華,靈魂可以脫離軀體單獨存在。西方的喪禮實質上是在安置死者的靈魂,通過教堂、教士、墓地等中介,使亡者的靈魂升入天國,接近上帝,獲得安寧。如果說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從精神層面影響著人們對于死亡的觀點,那么以宗族和教會為核心的人群紐帶則成為喪葬禮俗的具體實施者。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不僅是傳教士宣教中國人接受教義的過程,而且是中國人按自己的思維模式理解其教義、用自己的行為方式改變其禮儀的過程;不僅是中國的文化、思想等因素也影響、改變了傳教士的思想、行為方式,而且是傳教士也改變了中國人的信仰,影響到他們的思想、行為。天主教徒一生要行七件圣事:施洗圣事、堅振圣事、圣體圣事、告解圣事、病人傅油圣事、圣秩圣事、婚配圣事。而婚禮、葬禮是所有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禮儀,中國教徒因信仰之故在這些禮儀上與非教徒有所區別,但是他們并沒有拋棄所有傳統婚禮、葬禮習俗,而是把天主教禮儀和中國傳統禮儀結合在一起。天主教徒仍然是中國人,并沒有放棄全部傳統習俗。由于已入教,他們不再參加大教的各種祭神活動但是他們繼承了其他中國傳統習俗。出殯時,有人手持十字架在前面引路,其次是奏樂的隊伍,再后就是棺材和死者的親屬。到埋葬地點后,神父“搭安所”,致候,宣讀圣言;默禱片刻后,念禱文;靈柩入土,神父按習慣灑圣水。除上述教會禮儀外,教徒死后入殮、埋葬等一系列儀式也使用中國傳統方式。現年87歲的太原教區韓耀宗神父說,教徒亡后,一般停放七到九日,年輕的短一點,但是放單不放雙,這一點完全與傳統習俗一致;出殯那一天,死者的親友都來祈禱、送禮品,有布、毯子、被子、錢等,主家則要宴請來賓,這一點與民間喪葬習俗也相似,二者不同之處是非教徒親朋來了要燒香磕頭,天主教徒則是祈禱,但都要送禮物或錢;傳統中國葬禮中,死者家屬所穿孝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之分,天主教徒死后,其親屬也穿白大褂、白褲子、白鞋,腰系麻繩,子女們也哭、哀悼;天主教徒死者的棺材與非教徒的一樣,也放在棺罩里,一樣有8抬、16抬、32抬、48抬,棺材上也要拉白布,兒子、孫子們都要拉靈。韓耀宗神父的祖父去世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殯時最前面是十字架開道,接著是樂隊,再后是棺材,棺材所套的棺罩上有龍頭,棺材被抬起來顛簸時,龍頭左右晃動;其祖父有三個兒子,孫子、曾孫子很多,都各自站在按大小、支系排定的位置上拉靈。教徒也給亡者過七個齋七、百日、周年,但不燒香磕頭,而是祈禱、念經。《眾所周知》部令發布后,教徒如同非教徒一樣,要在死者的墳前供其生前愛吃的食品,盡管他們知道死者不能再享用這些東西。“祭品的意義不在于做的人相不相信祖先真的會來享用,重要的在于做的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與理念,以及這些感情與理念背后的文化法則。”(二)喪葬習俗演變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喪禮是人生儀禮的最后一項,“喪禮重于婚禮,亦重于其他人生儀禮,喪禮是超過一切的大禮。喪葬一事,乃是集儒、釋、道三教‘禮’與民間‘俗’之大成也”。⑧因此,喪葬習俗是關乎個人、家族、社會、國家的大事,喪葬習俗的演變也是對個人、家庭的存續和國家、社會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喪葬習俗有強化血緣和家族關系的作用任何一個人,在面對父母、親人逝世都應該是悲痛的。這是人之常情,“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有血氣之屬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⑨。每個人如果沒有父母的孕育、撫養都不可能長大成人。因此,父母去世時,借助一系列的喪葬儀式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哀痛之情,希望父母在另一個世界可以“過得更好”,這既是感情的表達,又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喪葬習俗的演變就要既能表達人們的哀傷之情,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喪禮上,血緣關系能夠得到強化,整個家族也會團結互助。喪葬也是和生育緊密相連的,“人們仍然非常羨慕那種在其葬禮上有許多男性后裔的人。孫子甚至重孫子參加葬禮,被⑧常人春:《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182頁⑨《禮記·三年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63頁認為是對死者的特別祝福。因此,人們盡可能生育更多的子孫”⑩。為此,加強對喪葬習俗的引導和改革,對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有重大社會現實意義的。讓人們正確認識“事死”與“事生”的關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敬愛長輩的孝道觀念孔子在《論語·為政》中主張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是想通過葬禮來體現子孫后代對祖先的孝意。“君子誠知敬其親,哀其死,必將講求禮法以正習俗之非”,儒家傳統歷來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喪禮的基本精神在“篤親愛”,是一種報答父母恩德的表現,因而孝子在居喪時,以哀為主。養生送死是人子為報答父母的恩德應盡的孝道。那種“父母生時視之若仆婢,死后隆以虛禮奉之若王公”的虛偽的孝道應當堅決的加以革除。“椎牛而祭不如雞黍之逮存”,人們應該在父母健在之時,奉養好他們的生活,使他們過一個幸福、愉悅的晚年,而不是給他們一個虛靡繁雜、做給別人看的喪禮。喪葬習俗的演變有社會教化的功能,可以延續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關于喪葬的社會教化功能,古人早有論及,《論語·為政》篇中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簡捷而隆重的喪禮儀式,既能表達和宣泄人們的失去親人的哀痛,又不至于成不必要的浪費。謝步成教授【參考文獻】A、專著: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l,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2.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偉局,1960年版4.李學勤,失落的文明[M],_卜海:土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5.張亮采:《中國風俗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6.十三經注疏整理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7.吳學國:《關于中國哲學的生命性》[J],哲學研究,2007(1)年版8.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11.常人春:《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12.《禮記·三年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13.[美]E.A.羅斯:《變化中的中國人》公茂虹、張浩譯,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14.劉錫仁:王希良主編;汾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汾陽縣志,北京市: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15.李培信主編,文水縣志,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