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復習構建貨幣與賦稅制度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主題性概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開始活躍起來,這是各國歷史上的共同現象。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貨幣產生了。貨幣經歷了從自然貨幣、金屬貨幣到紙幣的演進過程,在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出現,世界貨幣體系逐漸形成并不斷完善。同樣,在經濟發展和商品交換的大背景下,國家政權逐步實施了各項稅收政策。中國古代實行賦役制度,關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則是近現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稅收制度。觀點一漢武帝即位后,鑒于市面上因流通“半兩”“四銖”“榆莢”等幣量不一的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便收回封國的鑄幣權,并嚴禁民間私鑄。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鑄幣權……鑄造新的五銖錢……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前后跨度為733年。——摘編自高德步《中外經濟簡史》構建任務之一中國古代貨幣是怎樣演變的?提煉作者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漢武帝推行幣制改革,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嚴禁民間私鑄;規范新幣的式樣和幣重。觀點二宋朝從1024年正式發行交子起,歷經錢引、關子、會子等各種名目的紙幣,到南宋滅亡止,有250多年的歷史。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紙幣的發行,紙幣總是引起高通脹和惡性通脹。元朝也有130多年的紙幣發行史,最終結果是同樣的。但唯一的亮點仍然是白銀。宋以前的價值尺度是銅錢,“自元代起,中國改用白銀為價值尺度,并且逐漸發展到用白銀為流通手段”。明朝于1436年“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一條鞭法規定賦稅各項皆用銀折納,是白銀確立本位貨幣地位的標志。——摘編自杜恂誠、李晉《白銀進出口與明清貨幣制度演變》提煉作者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明時期貨幣演變由紙幣逐步確立白銀本位制。情境材料:明代白銀貨幣化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出現,首先是中國社會內部蘊藏的國家與社會轉型趨向的產物;它的奠定,是轉型變革中的中國與正在形成中的整體世界相聯系的產物,即中國與全球互動關系的產物。由于中國自身內部發生的變化——白銀貨幣化,市場經濟萌發并以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進行極大地擴展。明朝時期,中國積極參與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為全球新時代的出現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摘編自萬明《中國的“白銀時代”與國家轉型》問題:閱讀材料,圍繞“‘白銀時代’與國家轉型”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解答:論題:白銀貨幣化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闡述:明代時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對白銀形成巨大需求,而國內白銀產量有限,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通過對外貿易的順差來獲取白銀,這有利于中國與世界貿易聯系的加強。在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建立了與亞、非、美洲之間直接的商業聯系,中國發達的手工業對歐洲市場有較大的吸引力,歐洲殖民擴張獲得的大量白銀通過貿易的方式流入中國,加強了中國白銀貨幣化進程,并促使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系。總之,白銀貨幣化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對中國及世界都產生了深刻影響。1.《漢書·食貨志》記載,秦錢太重,漢初鑄莢錢,文帝鑄四銖錢,皆質劣量輕,且放任民間私鑄,貨幣輕重大小不一,幣制混亂。武帝鑄五銖錢,禁止私鑄,統一幣制,通行全國,國家財政得以安定富實。這表明(

)A.漢初社會經濟的艱難發展B.改革幣制使財政收入增加C.制幣技術已逐漸趨于成熟D.貨幣演變推進治理的改善√D

解析:材料反映了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期,政府對幣制進行不斷改革,這有利于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及加強中央集權,推進社會治理的不斷改善,故D項正確;幣制改革無法反映經濟發展艱難,A項錯誤;當幣制改革符合社會經濟需要時,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就會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現實狀況,就不利于經濟發展,政府稅收難以增長,B項錯誤;材料與制幣技術無關,C項錯誤。2.南宋孝宗時,“楮(會子)未至于輕(貶值)也,而已慮其輕,多出金銀以收之;楮未至于多也,而已慮其多,更不增見在(發行量)之數”。淳熙七年時,“會子與見錢等(值)”,“民間尤以會子為便”。材料說明南宋(

)A.重農抑商政策強化B.紙幣發行推動南方經濟發展C.紙幣制造技術成熟D.政府對紙幣發行的管理有效√D

解析:材料講述了南宋孝宗在位期間,政府力保會子有序運行的干預措施及其效果,這反映出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及商業的發展,紙幣的有序流通已成為時代的需要,政府對紙幣發行的管理卓有成效,D項正確;南宋政府此舉并不是強化抑商政策,相反,有助于商業的擴大發展,排除A項;題干信息未涉及南方經濟發展,排除B項;題干信息是政府在控制紙幣的發行與流通量,與紙幣制造技術成熟與否無關,排除C項。3.從秦到隋,銅幣錢文是貨幣重量的大小,這一特點延續了商品貨幣的特征,價值須與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據錢文檢驗貨幣足值與否。到了唐代,表示貨幣重量的錢文消失了,代以“通寶”這類寫有國號、年號或吉利語的錢幣。貨幣的變化體現出(

)A.其本身的價值逐漸提高B.政府信用性日漸突出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統一D.發行日益被國家壟斷√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的貨幣由以重量命名到以年號、國號命名,說明政府的信用性或財政性日益突出,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錢幣命名方式發生了變化,并未說明其本身價值的變化,故排除A項;秦朝時期錢幣形制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排除C項;漢朝時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發行被國家壟斷,排除D項。4.為維持大明寶鈔法定貨幣的地位和正常流通,明朝在頒發寶鈔的同時,宣布金銀為非法貨幣。然而,在寶鈔發行不久的洪武末年,“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論價”。這種現象(

)A.助推了明代貨幣體系的變革B.受到新航路開辟白銀流入的影響C.說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D.體現了政府財政稅收政策的變化√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與明初政策相比,寶鈔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正常流通,百姓仍然使用金銀,這種現象有利于明代的白銀貨幣化,即助推明代貨幣體系變革,故選A項;材料與白銀流入中國及政府財政稅收政策變化無關,排除B、D兩項;材料中的現象不能說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排除C項。觀點一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鑒于租庸調稅制極為嚴重的弊端,實施了兩稅法改革。兩稅法實施之前的租庸調,往往較為混亂,征稅時間過長,效率很低。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在當地擁有田產,就必須按照田產的多寡來繳納田賦。而且兩稅法是以錢計稅,然后再換算成實物來繳納,開了以貨幣計稅的歷史先河。——摘編自梁盼《唐代的稅制改革》構建任務之二中國賦稅制度是怎樣演變的?提煉作者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0年實行兩稅法,以田產為標準,以錢計稅,一改租庸調制效率低下等弊端。觀點二五代以來,以衙前(宋代職役之一)主官物之供給或運輸……(其他差役)各以鄉戶等第差充。民不勝其苦,而衙前為尤甚。今聽免役,據家貲高下出錢,由官雇役。單丁、女戶原無役者,概輸錢,謂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錢增歲收。……反對者謂“上戶則便,下戶實難”,語非無理。又于額用已足外,復增取二分謂之“寬剩”,則下戶、單丁、女戶更困。——錢穆《國史大綱》提煉作者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改革差役法,以按戶等征收役錢(以錢代役)。情境材料: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列舉了從唐初租庸調到明朝一條鞭法前后的并稅式改革的“積票莫返之害”,即歷史上各種名目的稅賦經并稅式改革后得以整編簡化,但隨后這些名目繁多的稅種又重新出現,以致稅上加稅、持續攀升。從唐中后期“兩稅法”到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其實質是一脈相承的,其最大的進步意義在于把人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商業。——摘編自張學博《從憲制看中國古代稅制改革及其啟示》問題:任意提取材料中有關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

晰)。解答:觀點:古代賦役制度改革最大的進步意義在于把人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商業。看法:我認為這一觀點是正確的。自唐代兩稅法以來,無論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或是明代“諸稅合為一鞭,計畝征銀”,賦役制度改革的總體趨勢之一是逐漸減少和消除人頭稅,而以田畝作為納稅標準。這種變化不僅有利于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個體小農與封建國家之間的依附關系,使其獲得身份自由,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客觀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賦役制度改革的另一個方向是貨幣化,農民需要將所得實物變賣折現,從而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并直接促使農民從事商業或與市場發生頻繁聯系。總之,古代賦役制度的并稅式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并促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1.唐朝的均田制與前代有很大不同(見下表),據此推斷唐朝(

)A.理學影響婦女社會地位B.富家大族蓄奴現象絕跡C.農業生產不再依賴畜力D.寺觀經濟獲得較大發展

婦人受田奴婢受田耕牛受田僧道受田北魏到隋有有有無唐除寡妻妾為戶主外,概無無無有√D

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北魏到隋朝僧道沒有受田,但是唐代僧道則可受田,說明當時寺觀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故選D項;理學產生于宋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只能體現出唐代奴婢不再受田,但是并不能據此得出“蓄奴現象絕跡”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信息只反映出耕牛不再受田,但是并不能據此得出“農業生產不再依賴畜力”的結論,且此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2.《宋史》等官方資料顯示,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每戶家庭的平均人口數都低得出奇。其中數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戶平均人口數是2.57;最低的是元豐三年(1080年),竟然只有1.42。對此合理的解釋是宋代(

)A.人口的出生率偏低B.中央集權有所削弱C.賦役統計制度變化D.戶籍管理相對松弛√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宋朝時期,每戶家庭的平均人口數最高是2.57,最低是1.42,都沒有達到3個人,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個平均數不是家庭全部人口數,而是每個家庭中承擔賦役的人口數,故選C項。3.從商鞅變法到隋唐,政府重視對戶口的清查和統計。然而,明清時期,政府卻重視土地的清丈。這一變化反映了明清時期(

)A.賦稅征收標準發生變化B.土地兼并現象嚴重C.主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D.重農抑商政策影響√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以前國家以人丁作為征稅標準,國家注重對人口的控制,到明清時期,主要將土地作為征稅標準,所以政府注重清丈土地,故選A項;土地兼并不涉及戶籍變更,排除B項;明清時期政府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國家清丈土地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不涉及商業發展相關問題,排除D項。4.有現代學者認為,“攤丁入畝”對清代人口的增長作用是有限的,由于開始時口號作用和取消丁稅后大量隱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數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長主要是由于醫學的發展使人口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