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_第1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_第2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_第3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_第4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

什么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討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

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

節。”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

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我為大

家收集的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精選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1

1、疏通文章大意,歸納文言知識點。

2、明白人物傳記的寫法和技巧。

3、帶領學生學習張衡刻苦鉆研和注重社會實踐的精神。

知道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而掌握傳記文學的寫作特點。

體會文章凝煉簡潔的語言。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師說》里學過這樣一句話,"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是說懂得道理是有先后

的,學問和技藝各有各專門研究,但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全才一張衡。他知識廣博而精深。

在文學藝術、政治哲學、天文歷算、機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研究。他的功勞業績,在我國乃至世界

科學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二、簡介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

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

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

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不隙亍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

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

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一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

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

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

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后世稱張衡為K圣(科圣)。

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T專世杰作。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據《后

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

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

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

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歐洲直到1880

年,才制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二七百多年。

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

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張衡的渾天儀,其主體與現今的天球儀相仿。不過張衡的天球上畫的是他

所定名的444官2500顆星。

三、作家作品與文化常識

1、范曄,南朝宋代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人。少勤奮好學,善寫文章,精通音律。做過宣

城太守。

2、《后漢書》,紀傳體東漢史。"前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

稱"四史",是"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對我國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四、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自由朗讀。

2、檢杳預習

A、大屏幕展示字詞

B、本文的寫作順序

時間順序(請你從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

永元中安帝順帝

陽嘉元年永和初永和四年

3、初步理解

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不意味著事無巨細都要寫進去,本文介紹了張衡的哪些方面的才能和成

就?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第一部分(1)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的成就。(文學成就)一善屬文。

第二部分(2~4)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科技成就)一善機巧、善術學。

第三部分(5~6)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成就。(治國才能)一善政事。

其中,又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才能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

儀的研究制造,詳略恰當。

五、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自讀第一段,疏通文意。

2、感知:這一段介紹張衡哪些方面?

先寫姓名、字和籍貫,這是史書紀傳體例的通例,判斷句式。

再寫他的才學非凡。年少時便"善屬文";游三輔、觀太學;“通五經"、"貫六藝",全

面發展。

后到他的品德:一是"無驕尚之情"。他年少時便"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

全面發展,甚至"才高于世",卻始終"無驕尚之情",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不尚虛浮

而又謙遜踏實的品德(治學的基礎),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撲在科研工作上,在獲得兩次擔任太史

令、有機會觀察天象博覽群書的客觀條件之后,渾天儀、《靈憲》、《算罔論》,乃至候風地動

儀得以相繼問世。

二是"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應",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復說明了張衡的

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

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以諷諫,可見他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

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都反映了他對當時奢靡庸俗風尚的不滿和對不

軌行動的斗爭。這是他從容淡靜、不尚虛浮的品德。

3、體會:你從第一段悟出了什么?(張衡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學才華?)

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引導學生注意張衡的游)

謙遜持重,鄙視名利。(注意課文中連用的詞語)

執著專一,治學嚴謹。

六、課堂練習

見大屏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指朗讀名第2段。

①檢查字詞、難句落實情況。

②前兩句總述,兩個‘善"字,T"尤"字,突出他科^研究方面的特長。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其突出成就表現在哪里,作者進行了怎

樣的分配?

學生討論歸納

A、善技巧-------------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B、善術學-------------《靈憲》、《筍罔》

3、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時間和名稱一陽嘉元年、候風地動儀

材料外形——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內部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

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作用一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蛛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

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驗證——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

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評價一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投入使用一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小結:候風地動儀是十分精致靈巧的: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動儀

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這段文字可看成小型說明文來學習。候風地動儀雖已失

傳,但根據這段文字卻能復制還原。這部分介紹深入細致,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

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

見用語簡潔;用酒樽形象具體地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從里到外,

從上而下簡要清楚地寫出了構造特點,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二、研讀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疏通字句。

2、這兩段寫了哪幾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樣的性格?

T牛是交代《思玄賦》的來歷,突出張衡的心思細密,小心謹慎。一件為出任河間相時和奸

黨的斗爭,表現了他的政治智慧.這都突顯了張衡的政治才能.

三、總結全文

1、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并非彼此獨立。

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系。比如第1段的

“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

“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與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

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干,無論是謙遜自處還

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

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

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簡潔用酒樽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

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四、歸納文言文知識

(-)通假字

1、一時收禽:"禽"通"擒"擒拿。

2、員徑八尺:"員"通"圓".

3、傍行八道:"傍"通"旁"周圍。

4、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二)詞類活用

1、時天下承平日久(名作狀,當時。)

2、衡少善屬文(形作動,擅長,善于。)

3、妙盡璇機之正(盡:形作動,研究透了;正:形作名,正確的道理。)

4、大將軍鄧鷺奇其才(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c)

5、皆共目之(名作動,遞眼色)

(三)古今異義詞常從容淡靜(古義: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舉孝廉不行(古義:不去(應薦)。今義:不可以。)

公車特征拜郎中(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覆蓋周密無際(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振聲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激揚

文字”中是激濁揚清的意思。)

尋其方面(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

(四)特殊句式1被動句:①舉孝廉不行②連辟公府不就

2倒裝句(否定句賓語前置)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五)一詞多義

1、觀:觀太學(游歷,考察學習)

2、征:公車特征拜郎中(征召)

大王見臣列觀(宮廷里高大華麗的樓臺)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應驗)

3、乃: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就)

4、因:游于三鋪,因入京師,觀太學(接著)

十年乃成(才)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用)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于是,就]

五、補充相關文化常識

文史專名

《詩》、《書》、《易》、《禮》、《春秋》

(2)六藝(儒家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六藝(學問和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經、傳:“經”牝儒家的經典著作;"傳"指注釋、解說儒家經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官職任命、調動、貶謫等的詞語。

1、舉:推薦。(被)舉薦任官。(“舉孝廉和亍")

2、行:去應薦。

3、辟:征召,(被)召。("連辟公府不就")

4、就:就職,任職。

5、召:召請來授官。("累召不應”)

6、應:應職,接受官狠。

7、拜:任命,授給官職。("拜為上卿")

8、遷:調動官職。("再遷為太史令")左遷,貶官。

9、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

10、徙:調動官職。(“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11、出:離京去外地為官.("出為河間相")

12、下車:指官吏初到任。(“衡下車")

13、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

14、除:拜官。除舊職任新職。

15、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上書乞骸骨”)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彳專記文章的特點,學習本文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2、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3、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過程與方法

學習《張衡傳》主要扣住兩點,一是詳略得當,二是語言簡煉、形象、具體。

情感價值觀

了解張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學、文學、政治各方面的貢獻,學習他刻苦求學、科學務實、追求

真理的精神

教學方法:

討論法、朗讀法。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

《后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座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

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于獄

中.后人將梁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漢書》.

范曄的《后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

⑴衡不慕當世:當世,是當世之人,即當時的掌權者,

(2)咸怪其無征:征,是應驗、征驗、效驗的意思。

⑶舉孝廉"、"辟公府"、"累召不應"、"公車特征":舉,推薦。辟,征召。召,呼

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引申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舉、辟"二字在這里都表被動。

(4)“拜郎中"、"遷為太史令"、"積年不徙"、"再轉復為太史令":拜,授予官職。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才是貶官。徙,表一般的調職,有時也用以表示降職,本

文指前者。轉,遷調官職。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區別。

(5)關于"璇機"的解釋:"機"即"磯","璇機"是兩顆星名,璇""磯"二星指代北

斗七星,又進而指代天文,"妙盡璇機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2、文言句式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一"舉"、〃辟”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辟公府"

是"連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將軍鄧鷺奇其才,累召不應。

"奇",形的意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一介詞結構后置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一"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

刖置.

3、一詞多義

公連辟公府不就名詞,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蓋當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詞,對尊長或平輩人的尊稱。

便可白公姥名詞,稱丈夫的父親。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詞作名詞,公正無私的人。

公車特征拜郎中形容詞,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詞,公開。

征公車特征拜郎中動詞,征召。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名詞,證據,征驗。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動詞,表現。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動詞,出征。

旁征博引動詞,尋求,搜集。

4.詞類活用

時天下承平日久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形作動,研究透了;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大將軍鄧奇其才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5.古今異同詞

常從容淡靜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舉孝廉不行古義:不去(應薦).今義:不可以.

公車特征拜郎中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古義: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

大篆、小篆等。

覆蓋周密無際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振聲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尋其方面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興。

上下肅然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義:大,音dQ。又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表范圍的副詞。

三、思考討論

1結合"語言、思維”題,說說本文的內容結構。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

潛心科研不慕名利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2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a"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應",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復說明了張衡的

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

b憂國憂民--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

以諷諫;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

c才高于世一"善屬文",作《二京賦》;“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善術學”,

著《靈憲》、《算罔論》;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3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并非彼此獨立。它

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

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系。比如第1段的"從容

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

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

貫六藝""才高于世"與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

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干,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

都是前后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四、課文是怎樣按時間順序的?寫得最詳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1時間II酹:永元中、順帝初、陽嘉元年、永和出

2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

時間--陽嘉元年名稱-假風地動儀

材料-以精銅鑄成外形--圓徑。龜鳥獸之形。

構造--中有都柱。周密無際。作用一如有地動。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一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評價一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驗證--嘗一龍機發于是皆服其妙。使用一自此以后。所從方起。

五、寫作特點。1詳略得當。2課文語言質樸簡練。

如"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

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不行,……不就,……不應。”充分表現了張衡不慕名利

的品德。"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了

張衡的態度果斷,措施得力.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3

本文記敘了我國東漢著名文學家、科學家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學、政治才能以及杰出

的科學成就,表現了作者龍張衡的由衷敬仰。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四段寫候風地

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按照時間II礪介紹

人物的寫法。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范曄的生平和《后漢書》的情況;

2、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知識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深入全面地認識張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衡刻苦鉆研和注重社會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而了解傳記文學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評價傳主的人格、精神。

學習時間4學時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準備

PPT課件。

PPT課件.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早在1700年前,當西方各國對地震尚處于迷惘無知的時候,張衡已經能準確地測知地震了。

張衡開創了世界地震學的先河。歷史和人民對張衡作出了多高的評價呢?1956年10月,中國

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請看范曄在《后

漢書》中是如何記載張衡事跡的。

二、了解作家作品。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

少勤奮好學,善寫文章,精通音律,做過宣城太守。他編寫的《后漢書》詳載了劉秀起兵推翻王

莽到漢獻帝禪位于曹丕的東漢195年的歷史。該書既具史家識見,又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司馬

遷(西漢)的《史記》、班固(東漢)的《漢書》、范曄(西朝宋)的《后漢書》、陳壽(西晉)

《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三、了解傳主事跡

張衡不但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詩文俱佳,造詣精

深,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見的全才。在自然科學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歷法、數學、

機械、氣象;在社會科學方面,歷史、文學、經學、哲學、禮法、繪畫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

學方面為我們留下了震驚世界的渾天儀、地動儀、獨飛木雕等偉大發明,又在社會科學方面留下

了熠熠閃光的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他的《二京賦》,達到了漢代大賦長篇巨制的極致;他的抒

情小賦為賦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途徑;他的詩是我國七言詩由發展到成熟的一個標志,在中國文學

發展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甩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仰各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

環形山"揩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郭沫若稱贊張衡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

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四、正音辨形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標注拼音。

少善屬文(shao)(zhU)不好交接俗人(hao)辟公府(bi)

累召不應(同)五載復還(zai)乞骸骨(hai)逾侈(chi)

輒積年不徙(zhe)璇機(xuan)篆文(zhuan)驕奢(she)

蟾蛛(chanchu)驛至(yi)帷幄(weiwo)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員"通"圓"圓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傍"通"旁”旁邊

與武決去"決"通"訣"辭別

五、疏通全文字句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明確:

第一部分(1)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才(文學的成就)。

第二部分(2~4)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在政治上的成就).

二、研習第1段

1.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其"從容淡靜”又表現在哪里?

明確: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寫作上"精思傅會",

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

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

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黨。

2.聯系上下文說一說,何以見得"才高于世"?

明確:張衡"才"高于世,表現在:一、“善屬文",作《二京賦》;二、“善機巧",作

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四、善政事,為政機智果

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三、研習第2~4段

1.《張衡傳》全文的重點在哪里?作者這樣安排合適嗎?

明確:全文寫了張衡的品格和文才,寫了張衡的政治才干,寫了張衡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

就。第二部分記述張衡取得的科學成就,是文章的重點。又可分為兩層:一是仕途情況,以及制

作渾天儀和著《靈憲》、《算圖論》的情況;一是專門介紹候風地支儀。顯然,后者又是第二部

分的重點。作者這樣處理文章的詳略安排,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張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

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創造發明最為突出,理應成為本文記敘的重點。

2.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第四段不到二百字,作者是如何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請概括要點。

明確:作者依據事物內在聯系,簡明而具體地介紹候風地動儀的制造和使用:

①制造時間和儀器名稱(1句,陽嘉元年,候風地動儀);

②材料、尺寸、形狀、裝飾(2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

文山龜鳥獸之形);

③機件、內外構造(3、4、5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

下有蟾蛉,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④功能和作用(6、7、8句,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蛉銜之。振聲激揚,伺

者因此覺知);

⑤精確程度及評價(9、10句,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芻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⑥實踐證明靈敏度和準確性(11、12句,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⑦交代儀器正式使用(13句,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o

四、研習第5~6段

1.在第5、6段中,為了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寫了哪兩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樣的性

格?

明確: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賦》的由來,突出了張衡的心思細密、/如心謹慎;另一件是寫張

衡出任河間相時和奸黨斗爭的事。

2.“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張衡很聰明,很有政治才干。

3."上下肅然,稱為攻理"又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為民除害,深得人心。

五、歸納總結

1、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跡為緯.張衡一生經歷了東漢章帝、和

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

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

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制造,介紹特

別詳盡,對其他創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2、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著事無巨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

人物的材料的?(這是上一問題的換一種問法)

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進文

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人人的品格特點。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

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后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這樣處理

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六、布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文關于古代官職的文化常識,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施理。

1、列出關于官職任命、調動、貶謫等的詞語并解釋。

舉:推薦。(被)舉薦任官。(“舉孝廉不行”)

行:去應薦。

辟:征召,召來授官。(被)召。(“連辟公府不就")

就:就職,任職。

召:召請來授官。(‘累召不應")

應:應職,接受官職。

拜:任命,授給官職.("拜為上卿")

遷:調動官職。("再遷為太史令")左遷,降職貶官。

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

徙:調動官職。("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出:離京去外地為官。("出為河間相")

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下國伊始"、"衡下車")

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舊職任新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上書乞骸骨")

2、找出課文中官職專名用詞,并作解釋。

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掌管軍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

程)為三公,是當時最高的官。

大將軍:位比三公。鄧鷺位在三公之上。

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征召事務。設公車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國史。

河間王(劉政)的相,類似太守。

國王:指河間王。國,諸侯國。

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3、官職變動用詞。

第一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

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除:任命,授予官職;十:給予官職。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職。:在原官職上提拔。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第二類:表示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T殳是提升調用。

轉、調、徙:調動官職。補:補任缺職。改:改任官職。

第三類:表示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同時掌管,兼任。領:兼任。署:代理,暫時擔任。

權:暫代官職。

第四類:表示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降職。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

左遷:降職。罷、免:罷黜、免去官職。黜、廢:廢棄不用。

第五類: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一起,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

的意思。例如:

知:調清河丞,尋知大谷縣。行:遷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尉絳侯勃天得入軍中主兵。"(勃,人名)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傳記的特點,學習本文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2.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只.

3.了解張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學、文學、政治各方面的貢獻,學習他刻苦求學、科學務實、

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記人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2.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3.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難點:

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一、導入

從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和郭沫若在張衡基碑上的題詞說起。在中國歷

史博物館里陳列著候風地司儀的模型。早在1800年前,張衡發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候風地

動儀。這個儀器早已毀于西晉戰亂之中,現在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是現代科學家王振鐸等人

根據《張衡傳》中對候風電動儀的介紹說明用木料制成的。1959年黨和政府重修張衡墓時,

郭沫若在墓碑上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見。”

二、解題

"傳":傳記.記述的內容是一個人的生平事跡。傳記要突出傳主的特點。

比較"傳”的不同含義:

《張衡傳》《左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詩集傳》

(傳記)傳記)

張衡,作為一個偉大的學者,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乂乍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世界歷史

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學與自然學諸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他在書法、繪畫上也有成就。

他尤其注重實驗科學的研究和發明創造,其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儀要早

1700多年。他的這一偉大成就,至今為世界所公認。課文節選自《后漢書張衡傳》。

《后漢書》作者范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人,歷史學家。博涉經史,

善屬文,能隸書,曉音律。始為尚書吏部郎,后左遷宣城人守。不得志,乃刪眾家漢書,成一

家之作。累遷太子左衛將軍,意志不滿,與魯國孔熙選謀逆,伏誅。初中課文《樂羊子妻》變

節選自《后漢書》。

三、導讀全篇,掌握內容、結構、寫法

1.逐段閱讀

課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介紹傳主的生平事跡。全文包括五個自然段,各段內容各有惻重。

(1)寫張衡的文學才能、廉虛高潔的品格,以及他既關心國家而不慕榮利的性格。

①姓氏,醫藉貫。按傳記慣例,開篇即用判斷句式介紹人物的姓氏、藉貫。

②博通經典,才學非凡。用"遂"連續上下句道出其口原因。

游三輔、觀太學通五經、貫六藝

因------------------*果

③謙虛、踏實治學精抻。這是他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雖然然而(轉折復句)

④不慕榮利的高貴品格。先概述然后列舉具體事實趣其志在集中精神力從事科學研究。

從容淡靜、不交俗人舉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概括敘述)(列舉事例)

⑤關心國事,文學才華杰出.

作《二京賦》:因以諷諫(關心國事)

精思博會(文才出眾)

⑥小結:才能奇特,品質高尚。

大將軍鄧駕奇其才累如不應

(側寫其才之奇)(正寫其品之高)

此段有概括,有實例,敘事簡明而不空泛。

(2)寫張衡擅長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術學,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他應如入仕途,為的是有方便條件從事科學研究。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犬學…遂乃研核陰陽…"

文中兩個"善"和"尤致思"表現其特長。

(3)寫張衡不慕官場名利。簡要敘述官職變遷情況。

"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

(4)著重介紹張衡制作的候風地動儀。

①制作時間和儀器名稱。

②儀器的材料、大小、形狀、雕飾。從外形介紹入手,給人總體印象。

③儀器的機關構造。說明內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龍的作用。

④覺知地震的道理,從內外結合上說明動儀的作用。

⑤儀器的效果:靈驗如神,用實驗證明地動儀的靈驗和準確。由"怪"到"服",形象地反

映出人們對這新儀器的認識過程。

⑥儀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說明文,從制作時間、名稱、外形、內部構造、功能、效果和應用等方面,

對候風地動儀作了介紹,說明詳而不雜,有條不紊,形象具體,以致可以根據這個說明來復制候

風地動儀。

(5)寫張衡在政治上的作為。

①政治才能。交代河間地區的險惡環境,用以反襯其才干。

②政績卓著。寫其勇毅、干練、處理縝密、果斷、治理河間卓有成效,聲名顯赫,征拜尚書。

③逝世時間。

語言極其簡練。"治威嚴,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肅然",形象地表現其治理河間取

得的成效。

2.分析結構。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類項法把相關聯緊縮密的自然段合在一

起。

全文五個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講的都是張衡取得的科學成就,自然應合為一大段。

這樣,就理清了的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1)寫張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寫張衡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

(3)寫張衡的政治才干(⑤)

第二部分是的重點,又可分為兩層:一是仕途情況,以及制作渾天儀和著《靈憲》、《算圖

論》的情況;一是專門介紹候風地支儀。顯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作者這樣處理的詳略安排。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張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

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創造發明最為突出,理應成為本文記敘的重點。

四、小結

1.了解全文的內容和結構,掌握明段意分段法.

2.了解的詳略安排。

五、作業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5

一、說教材

首先是《張衡傳》的地位和作用,《張衡傳》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4第13課,是

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單元目標是學習古代人物傳記。

而我將這篇課文進行了進一步定位。《張衡傳》是必修課本唯——篇標準的人物傳記。其次,

《張衡傳》這種傳記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這就是《張衡傳》這篇課文的特殊性和他的價值所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既要弄懂

張衡傳本身,還要利用這篇范文介紹讀基本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的基本考察的入手點,達

到課標所要求的"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這就是為什么重點講這篇文章。

二、學情

高二上半年或高一下半年,經過三本必修的學習,同學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知

識系統和方法尚未系統化,可以適當介入課外知識和高考的適當內容。

三、教學過程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我劃分了三個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掌握古代官職調度的術語。

2、了解張衡一生的經歷、性格特征及其評價

3、學習并學會使用三要素法讀古代人物傳記,使學生明確讀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

的入手點。

關于重難點前兩點作為教學重點,最后一點作為教學直點.

關于教學方法

回答法(訓練學生推測并確定詞義和特殊句式的能力)

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張衡生平、評價的梳理)

演示法(通過張衡傳的解讀演示閱讀古代人物傳記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將結合具體教學過程闡述這幾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本節課,我將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節課,簡單導入,介紹張衡和范曄《后漢書》,時間約在5分鐘左右

然后帶領學生疏通課文,這里就采用回答法,給出問題有同學回答,為了解大多數同學的掌

握情況要求同學采用一條龍式依次作答,推測詞義判斷句式,并解釋原因,就是訓練學生推測并

確定詞義和特殊句式的能力,同時避免單純講解或看注釋的枯燥。

課下要求同學整理的重點字詞和句式,并查閱書籍了解各代官職調動的知識。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介紹閱讀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考試的的三要素法

這種方法,要求從三個角度對古代人物傳記進行梳理,即人物(籍貫家世性格),事件(時

間地點過程),評價(時人評價,傳者評價,后人評價(讀者自己的評價))

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進行學習表格的填充,最后進行提示,單純閱讀古代人物

傳記重要在于評價和史料價值,文言文閱讀重點在事件,特別是細節事件。達到對《張衡傳》的

梳理,并掌握這種學習方法,掌握閱讀古代人物傳記的入手點。

最后是對作業的‘一個考慮,兩個古文,一個是高考真題,還有一個是單純的人物傳記要求

學生按照可上所講的表格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

這就是我將如何講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同學們在學會這篇古文的基礎

上,掌握讀人物傳記或讀史的方法和文言文閱讀的入手點。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關于語文教學的感悟

我們承認語文課程無用之大用的價值所在,但現階段學生們關注的是語文課程的有用性,從

而涉及到學生對語文課堂的關注度,所以我們要將語文課本之外的技能方法帶到語文課堂上來,

將語文所要求的基本素養整合講授,得有用之盡用。

無用之大用?有用之盡用。

高二語文下冊《張衡傳》教學設計6

(-)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碑題詞)

(摘自沈祺文)

(二)關于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分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

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

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

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

月沒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來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

的結果。他還繪制了TB星圖,叫《靈憲圖》,創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

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

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

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

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