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試行版)該項目是由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于2018年在過往校園節能項目基礎上發起,以校園作為先鋒試點社區,通過建立學校、企業、NGO參與和青年支持的多方共同協作機制聚焦區域環境的改善,以CYCAN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中國第一支關注氣候變化和青年發展的非營利性組織,致力于在2030年之前推動青年及公眾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立即的行動和THEWRITINGTEAM穆昱為(CYCAN項目助理,吉林工程CONTENTS前言/001寄語/003第一章校園低碳規劃策略/006第二章生態補償策略/035第三章建筑單體的節能低碳設計與改造/046案例3:新南威爾士大學泰瑞能源技術大樓(TETB)/057案例6:麻省理工學院(DavidH.Koch第四章設備系統的節能調試與更新/086案例3:多倫多大學士嘉堡校區(UTSC)/094|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案例3: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145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01|preface的焦點。2018年,IPCC發布的《1.5℃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氣溫將會最快于2030《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而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在12月根據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預估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3700萬人。高校的建設規模、學生人數及資源消耗急劇增加,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以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2019年,《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發布并著重強調綠色學校的創建,致力于打造節能環保的綠色校園;教育部2013年發布《教育部關于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作為具有高度相似功能的建筑群,學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推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責任,也是能源使用密集型公共單位。綠色低碳校園的建立將有助于培養學生低碳消費意識,有助于向社會傳播綠色生活的理念,有助于推動整個|00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近幾年,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率先完放眼國際,國際眾多高校在低碳校園建設方面已有許多優秀實踐可供借鑒。美國大學在可持續校園方面發揮著重要的領軍作用,校園中環境保護理念備受推崇,師生與校方管理層對于環保事業非常關注并身歐盟也是世界上積極倡導環境保護并付諸實施的地區之一,各成員國政府和民決氣候變化問題,才能為子孫后代建造可持續的宜居家園。當地政府已承諾投入近為新加坡降溫和碳捕獲。新加坡于2005年開始推行具有濕熱地區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標志”(GREENMARK),該標準在新加坡廣泛使用,且已向國際推廣(包括中國)。為響應新加坡政府的號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積極發展校園這些成功案例為高校的低碳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與參考。為此,本書匯集了來自全球23個學校共25個成功低碳轉型的案例,從校園規劃、生態補償策略、建筑單體的節能低碳設計與改造、設備系統的節能調試與更新、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應用、可持續議題倡導與活動六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探索中國高校低碳轉型的有本手冊將首先介紹高校在低碳轉型中的重要性及路徑,接下來分別深入闡述六個方面的策略范圍及評估標準等,并詳細描述該實踐方向的成功案例。每個實踐方向的案例結束后,將有在綠色實踐方面深耕多年的專家進行點評,以期為中國本土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03|寄語ForwardMessageDiscussionontheImportanceandpathsofuniversitiesintheLOW-carbonTransition盧洪剛,正處級研究員,教育部學校規劃發展中心專家,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常務委員。多年來一直從事大學節能減1.主持完成省部級節能技術改造項目4項。獲得山東省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如今,“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擦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00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需要。高校由于其獨特的社會地位,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明傳承的重大使命,理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校園建設和日常教學,以激發青年人的環保熱情,強化青年人的綠色意識,倡導青年人勇于擔當其社那么,在全社會低碳轉型的進程中,高校應當承擔何種角色?如何發揮其社會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綠色學校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在綠色校園的建設進程中,要堅持“導向鮮明,目標因地制宜;層層落實,全面發動;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將創建工作與學校常規工作有機結合,在學校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全面發動師生員推進綠色創新研究。不少高校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取得了管理節能、技術節能和人文節能等可喜成果,培養出一批綠色建設人才。我們相信,這些領先高校通過與社會共享生態紅利,發揮了高等學校的示范帶動作用,能夠進一步促進生態校園高校應當立足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先行先試,以建設綠色大學和爭創“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為目標,努力優化美化校園低學校辦學成本,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建設“更加美麗、充滿活力、富有魅力”毋庸置疑,高校是人才的“孵化器”,具有“綠色創新”思想的人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05|因此,高校應當以建設綠色校園為契機,積極培養具有良好環保意識、掌握環境保護及能源與資源管理專門知識的高級人才,引導全校大學生成為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使更多青年去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參與到綠色校園建設當中來,培養他們的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推動整個社會環保理念等主題活動,開展“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宣傳活動,積極整合在校園建設和改造的進程中,學校也應當完善制度建設,實現管理節能。引入信息科技先進技術,加快數字綠色校園項目的建設升級,積極開展校園能源環境監測,實現校園全生命周期的綠色運行管理,持續提升校園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這就要求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其科研力量與優勢,打造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數據分析、能耗公示、診斷評判、適時預警等功能,為學校節能潛力分析、節能效也要積極采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方法,引導校園新建實現科學發展。在育人層面,高校要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開展一系列綠色活動,并積極組織動員大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社會實踐和科技競賽活動,搭建以提高學生綠為師生提供更加安全、綠色、健康的教學和生活環境。在做好自身綠色校園建設的綠色大學建設和校園節能減排工作任重道遠,重在行動、貴在堅持,期待大家能一|00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高校的校園環境與城市環境類似,都有著復雜的內部結構和功能關系。面對生生活與工作方式,形成生態和諧的校園環境,達到節能環保、降碳增效的目標呢?發展方向已經從重視“量”到重視“質”的轉變。除了對校園建筑節水、的應用,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開始從校園整體規劃的角度全面解讀低碳校園建設。大學校園的發展受到校園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其低碳轉型不僅僅是校園綠化或一《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管理與技術導則(施行)》中提到,“節約型校園”應該在校園設施的全壽命周期內,統籌考慮各項節能環保措施,滿足校園各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其重點工作包括建立校園節能監管體系、重視校園建筑節能和加強校園節約宣傳教育。而美國的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07|本章節著眼于校園整體規劃,從對校園整體形態、結構布局和硬件設施等幾個方面入手,展示了三個較為完整、系統的校園低碳規劃策略的案例。其下案例有喬|00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2006年,喬治城大學原校長JohnJ.DeGioia承諾,將于2020年使該校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至少減少至50%。2014年,該校就通過購買綠色電子認證的可再生能源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6年減少了71%以上,提前實現了目標。即便如此,喬治城大學仍然將可持續與智能增長作為2036年整體規劃的核心原則,制定了《校園計劃》該校也與喬治城社區合作組織(GCP)緊密合作,整合了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09|2|01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轉移過來的。園區中配備了高效的冷卻系統和通風設施、節電LED和熒光燈、使用園區可以獨立計量能源和水消耗,以便更加精確地了解園區的能耗情況。同時,園約翰·湯普森小學校際體育中心(TAC)是一棟高為4層,占地14.4萬平方英尺(約設計策略獲得了LEED金牌認證。例如,它通圖1-1-3約翰·湯普森小學校際體育中心(TAC)示意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11|2014年,喬治城大學獲得可再生能源證書(REC以此表彰其通過購買可再此后,喬治城大學也投資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措施,這些措施每年至少幫助學校節省330萬千瓦時的電力和82,000百萬英熱單位喬治城大學的中央公用事業廠為主校區和醫學園區提供區域供熱和制冷,以控中央工廠由喬治城大學的公用事業和能源管理辦公室定期進行升級,以提高運行效率。新的高效冷卻器的安裝、工廠內LED照明改造以及冷凍水管的隔熱材料升級、鍋爐風扇升級、蒸汽疏水閥維修和除氧器項目落地等措施幫助喬治城每年約減喬治城大學對校內約500,000平方英尺(約46,452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照明的節能燈進行了升級,包括WhiteGravenor的整棟節能燈改造,Med-Dent,Hoya喬治城因此每年將節省近18,000美元(約合11萬元人民幣每年減少382噸二|01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碳排放量。2012財年,大學對西南車庫的照明進行了改造,每年可幫助減少約1002014財年,喬治城贊助了ASHRAE一級能源審核,對校園內40多個建筑物進喬治城的能源管理團隊使用集中式數字樓宇自動化系統進行日常管理,控制校開展多項工作,包括減少浪費,減少水和資源的消耗,增加可持續食品以減少碳足跡等。利奧餐廳致力于在可行的情況下從可持續來源獲取食物,如購買當地生產的乳制品、烘焙食品以及有機蔬菜和牛奶。在2009-2010學年,有機食品和本地種植的咖啡全部經過公平貿易認證;將用過的食用油加工成生物柴油,供該地區的車輛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13|此外,在2010財政年度,喬治城餐廳(GeorgetownDining)積極推行廢物減此外,喬治城餐廳也成為哥倫比亞特區市場上第一家對食物垃圾進行堆肥的大學。垃圾袋中,之后被丟棄到特殊的綠色垃圾桶里,再運到馬里蘭州的堆肥設施處,在生命和尊嚴、管理地球和促進公共利益的承諾結合起來。這項政策基于并體現了兩A.聯盟——“不傷害”:應采取合理努力,避免向有廣泛侵犯人類尊嚴記錄的公C.參與——“建設性對話”:通過過代理投票、寫信和對話與公司接觸,履行其|01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整體的病蟲害管理方法。同時,為了可持續地對這些區域進行管理,校園的大部分園林綠化區域中使用集中式灌溉監控系統以節約用水。該系統使用實時天氣和氣候數據來減少灌溉中因蒸散而損失的水量,避免過度或不必要的用水。在設計新建筑景觀時,學校也會優先選擇需水量較少的本地植物和抗旱植物。優美的校園環境為野生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營造了和諧的自然環境。例如,在校園周圍,冬青樹的果截至2018-2019學年,喬治城大學已開始過渡到單流回收系統(Sing|eStream固體廢物處理、承包服務和客戶教育等措施,建立有效的、環境友好的、全面的害蟲管理方法。預防措施包括:預防性維護系統地清洗下水道;每日巡視校園,清除松散的垃圾;清除常春藤、攀緣植物7在單流(也稱為“完全混合”或“單分類”)回收系統中,所有紙纖維,塑料,金屬和其他容器在收集車中混合,而不是由存放者分類分為單獨的商品(報紙,紙板,瓦楞纖維板,塑料,玻璃等),并在整個收集過程中分別處理。在單流中,收集和處理系統均設計為處理這種完全混合的可回收混合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15|對汽車的依賴容易帶來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道路擁堵以及高昂的基首先,喬治城大學為學生、教職員工和訪客優先提供其他便利的交通方式以替代汽車出行,包括免費大學班車、公共交通、自行車、汽車共享和其他方式。截至其次,校園內許多地面停車場已被改建為使用率更高的建筑物和設備。例如,2013年,該校被美國自行車騎士聯盟認可為哥倫比亞特區首家“自行車友好大學”,|01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通過這些措施,學校成功減少停車和維護汽車相關的財務成本,增加了日常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95%的水是在“幕后”消耗的,它們主要用于和材料。學校致力于通過節水建筑和環境美化實踐來節水,同時通過采購和能源決策解決這種隱藏的用水問題。通過專注于可持續飲用水采購、節水和雨水管理,學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17|案例2: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全新的校園建設難免對原有的自然生態造成影響。因此,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在設計階段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認證,在運營階浙江大學海寧校區于2017年整體建成并投入運營,校址選擇在海寧城市東側的濕地區域。校區北側為徐志摩濕地公園,南側為鵑湖濕地公園,再加上東西河道綠帶及穿越校區的濕地,使得校園整體都處于濕地和湖景中。校區的設計與建設融入了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理念。通過設計規劃綠色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應用低影響雨洪管理系統及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為師生營造了一個綠色、低碳、舒適且健康在從設計、施工、維護和運營全生命周期推動建筑行業變革,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其在全球各類|01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國際校區共有五個車行出入口,在每個出入口處均設有公交站點,南向主入口西側設有杭海城鐵的起點站,連接了海寧校區與紫金港校區。校園內設置了寬8米的環形主機動車道,同時在主機動車道兩側設置了2米的人行和非機動車合用道。校區內有800余個地下停車位,分布在南北教學區、湖東綜合體和西區書院地下,為了緩解上下課高峰時的人流壓力,浙江大學海寧校區在校園中構建了便捷的步行交通體系,設計了以湖東綜合體為中心,連接南部教學區、圖書信息中心、書院生活區這些人流量大的區域的多條路線。學生可以通過步行方便快捷地到達校園中各個功能區。校園核心區300米步行距離可在5分鐘內到達;校區整體600米步廣場的形式設置了寬度長達4米的行人和自行車共用道。此外,沿東西外側河道景觀帶設置的步行系統連接機動車道,增強了整個校區道路體系的安全性和人性化,另外,校方在校區北側的校醫院到教學南區之間設置了一條長達1.5千米的風雨長廊,并在部分長廊頂面設置了太陽能光伏膜。這一長廊不僅為海寧校區的師生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19|海寧校區在進行校園規劃與設計時,會根據不同的建筑功能類型采用不同的能源系統,針對校園中不同功能區的不同需求分別進行設置。比如,太陽能光熱系統被設置于室內泳池,用于池水的再熱與保溫;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被設置于校區五地源熱泵被安裝在學術大講堂、教工俱樂部空調系統中,幫助調節室內溫度,而在),10建筑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量是指該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年最低節能量。(同一地塊采用多種可再|02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在校區的設計過程中,學校遵循生態優先原則,貫徹低影響雨洪管理理念,并結合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以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校區屋面以及道路雨水被收集、棄流與過濾后,排至中心湖內,再用水泵將中心湖水抽至雨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21|水收集機房進行凈化。處理完成后分別用于教學區衛生間沖廁以及室外綠化澆灌。其中,雨水、湖水經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灑和道路沖洗,綠化及道路澆灑日用水量為237立方米/天,教學北區衛生間沖廁日用水量為41立方米/天,非傳統水源日回在海寧校區,校區的內部水系即為校內雨水系統的終點。校內雨水不再直接進入外圍市政雨水管渠,減少了外排污染物負荷。為了靈活控制內部水系水位、降低洪峰流量,提高防澇能力,南北兩處設有閘門和泵站。當校區內水位較高時,雨水從北閘門泄流,而當降雨強度超過自排水的能力時,北閘門附近的排澇泵站將會發揮作用,將校區內雨水強排至北側濕地內,在濕地公園進行預處理,后沿兩側城市校區中心湖是校區內部主要的雨水蓄儲區。中心湖面積約6.8萬平方米,常水海寧校區內主環路的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隔離帶中,設置有生物滯留下雨時,雨水則不流入護校河,而是首先進入生物滯留帶,待滯留帶中的土壤飽和數主要受集水區的地形、流域特性因子、平均坡度、地表植被情況及土壤特性等的影響。徑流系數越|02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校園內大面積鋪裝及校園路采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磚等透水材料,并設置滲透層采用C20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數大于0.5毫米/秒。降雨時,雨水就可以通過透校區內空調系統遵循“滿足功能,經濟適用,方便管理”的設計原則,根據校區建筑功能和室內環境要求進行分類設置。其中,對大空間的空調系統末端采用全空氣一次回風低速變頻送風系統。全空氣系統可實現全新風工況運行,小空間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設置。此外,校區內還設置有中央空調系統,由中央控制站、冷熱源群控、空調機房和風機盤管末端控制系統組成,實現了集中管理,通過對參數的監測與模糊控制實現經濟運行。同時,配套設施為板翅式全熱回收裝置12,能夠回收排風中的低品位熱能,其中制冷時冷量回收率不低于55%,制熱時熱回收率不為了加強建筑的自然通風,減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海寧校區的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可開啟門窗的面積及通風口的位置,在壓差推動下的空氣流動,使之形風”。根據模擬結果,整個校園需要自然通風的建筑,80%的功能房間的自然通風能12板翅式全熱回收裝置,通常由隔板、翅片、封條、導流片組成,其結構形式與板式基本相同,僅在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23|光效金屬鹵化物燈。所有鎮流器均符合該產品的國家能效標準,并要求格柵型熒光燈燈具及格柵型氣體放電燈燈具效率不低于65%,開敞式熒光燈和氣體放電燈燈具教室、討論室及機房等處的照明采用就地設置照明開關控制;大型會議廳等照明要求較高的場所根據要求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走道、電梯廳、門廳等公共場所的照明采用照明配電箱就地控制并納入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統一管理;對樓梯間采用延時自熄開關或帶人體紅外感應自動開關控制。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除采用光控、程控、時間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還具有手動控制功能,同時設有深夜減光控制,及分區或分組節能控制。景觀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統,并根據使用情況設根據《節約型校園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技術導則》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相關標準與規范,海寧校區在設計建設中充分考慮了校園能耗分類分項分戶全面計量與實時監測需求。對校區水、電、冷熱量按照節能管理、指標考核與分戶核算的要求|02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進行全計量全監測。電力計量范圍按配電干線、樓宇總電量、樓層總電量、分項用電量、分戶用電量進行電量實時采集。校園供水范圍按供水總表、區域總表、樓宇分樓宇對冷熱量進行計量。學生宿舍分室采集實時抄表,并可實現在線查詢、充值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25|案例3:天津大學天津大學前身為北洋大學,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天津大學也一直致力于踐行低碳增效、節能減排。植被茂盛、河流水系遍布的校園在2010年3月,天津市與教育部簽訂共建協議,啟動天津大學新校區的項目建設。新校區選址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之間的海河教育園內,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在新校區設計中,天津大學與在“整合性全系統構想(Who|eSystemConcept)”研究中已有先進聲譽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合作,運用成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整合能源、水與廢棄物等,以各種節能、減排及使用再生能源減少能耗需求,打造示范性可持續發展的精銳基地的第一步就是節能。通過確其次,減排也被天津大學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學校在新校區基地進行調查及研究,了解各種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供給,例如:(1)供暖:被動式太陽能、地熱供水系統,以及太陽能真空管的熱水系統2)冷卻:地源熱泵3)電力:風能、太陽能光伏、以氧消化池作為動能的熱電聯廠。學校在建設初期進行能源需發展互連電網的可行性;還考慮到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包括以熱電聯產燃燒可燃同時,天津大學建立了以水循環系統為主體的景觀體系。天津地處中國北方,氣候干燥、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603毫米,降雨量集中于六到九月,占全年降雨|02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27|量的78%。因此,建立能蓄水、自我凈化、循環使用與減少對外接水源依賴的水循環系統為首要目標,從而實現城市飲用水供給、以生態工法處理污水(如活水凈化系統)、建立活水凈化系統處理后的中水供水系統和截留所有的雨水(如生態雨水學生宿舍采用太陽能電輔助加熱系統。北洋園校區引入多種能源復合的方式,充分如教室、宿舍、圖書館、辦公室、實驗室、食堂等用能高峰和用能時間的不同,結合校園寒暑假等特點,優先考慮地源熱泵作為冷熱源之一,結合燃氣調峰鍋爐,形的地資源和室外埋管用地,優先考慮利用地源熱泵系統,供應片區內的建筑為學生和教職工教學科研和生活用建筑,主要采用集中供熱空調系統;B、D能源站因地理位置原因,無法布置室外地埋管,并且其供應片區內的建筑主要為學生宿舍和高大空間實驗室,夏季多采用分體空調制冷。能源站使用天然氣資源提供冬季供暖。能源站采用復合供應應用,從源頭上減少對傳統資源的依賴,達到了綠色生態、節|02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北洋園校區在景觀工程方面采用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和方法,在規劃建設中秉承“安全管理為首,資源利用為繼”的雨洪管理策略,以總體規劃為基礎,構建了多層級分區的雨洪管理系統宏觀框架。在此基礎上,校方充分考慮不同分區的場地條件、功能定位及景觀氛圍,提出了針對各區具體情況的低影響開發措施,并與現有及規劃的河湖水系緊密聯系,與市政管網、溢流系統密切配合的設計策略,由學校在建設過程中應用了大量低影響開發技術包括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實現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及回補地下水。根據布局和功能,校區分為三個雨水排放分區,分別為外環自然排雨區、中環管道集雨區和中心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29|在建設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圍護結構優化、自然采光、能量回收系統、太陽40%~50%的建筑能耗是由建筑外圍護結構的能耗損失造成的,所以圍護結構優板。建筑東南西側門窗采用斷橋鋁合金的中空玻璃內置百葉遮陽,遮陽系數為夏季第一公共教學樓采用透明天窗,幕墻為上懸窗,側窗全部為外開啟方式,有利|03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于增加通風面積。外窗采用豎向分割的長方形窗,建筑北側二層的2個大教室布置導光筒,分別布置在遠離外窗部位,每個教室平行布置2個,結合側窗采光,來改善教室整體的自然采光效果。教室、辦公室等房間的靠外窗的一排燈具單獨控制,在天然采光充足的情況下可關斷最外一排燈具,保證教室內采光的均勻度,并有效第一公共教學樓新風機選用分體式乙二醇熱回收新風處理機,利用排風中的低品位熱量,熱回收率65可以有效降低空調系統能耗。新風處理機帶熱水盤管,設置初效過濾段、電子除塵殺菌段和高壓微霧加濕器。冬季將室外空氣處理至室內狀態點送入室內。夏季直接送入新風不進行熱回收,過渡季比較室內外焓值確定是為了保證各項設備節能高效地運行,處于最佳工況,第一公共教學樓設置了完善的智能監控系統,包括用水用電等能耗監控、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通風空調設備統為集中能源站提供,需對能源站設備能耗進行監控用水監控內容包括自來水規范化和現代化建設。北洋園校區引進多家優質的服務公司進行物業與能源管理。通過機械化作業、新技術的推行和高標準的流程獲得優質的服務;電、暖管理上推合同能源管理,維護取代維修。通過學校公開招標程序,北洋園校區能源站創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31|造性地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維護過程中,能源托管公司時刻對標國際化標準,及時查擺不足;實現“預知式維護取代維修”,依據設備的實際狀況,邊使用邊保養,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檢修工作,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保持機組及設備的能源物業聯動,協同合作發展。北洋園校區實行能源、物業聯動的管理模式。通過這種內部的互動,使節能在末端有抓手,物業在節能管理中有依據(見圖最終,形成學校指導物業調節溫度,能源站根據物業提供的樓宇開放表,調節|03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診斷用能情況,挖掘節能潛力,使校區的運營成本保持最低。目前雙校區能耗監管系統已實現互聯互通。貫通式、遠程操控式的共享模式便于兩校區能源數據的統籌1.劉維,王如愿.校園綠色建筑的通風關鍵技術研究——天津大學新校區第一2.李欣.綠色生態校園雨水系統規劃——以天津大學新校區為例[C]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排水委員會.全國排水委員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中國土木工5.黃文亮,洪再生.打造可持續發展校園研究平臺——天津大學新校園規劃[J].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33|色校園評價標準》(GB/T51356-2019),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制校園低碳規劃不是多種低碳技術的簡單疊加,而要在系統高度上按照生態、功能、秩序等多方面需求進行綜合考慮,并統籌安排好各種管理、技術手段間的配合目前國內高校在校園低碳規劃方面普遍存在“重局部建設,輕頂層設計”、“重硬建筑、海綿校園等領域方面應用較多,但較少涉及低碳校園日常設施運營、碳核算本章選取國內外典型高校案例從設計理念、校園規劃、功能結構、景觀與建筑喬治城大學低碳校園頂層設計完善,有明確的計劃原則和目標,分別從建筑物校園交通和校園用水進行了明確規劃,形成低碳校園的運行管理閉環。其中,校園餐飲、捐贈基金、固體廢物及循環再造尤其值得國內高校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在綠色交通規劃、可再生能源利用、低影響雨洪管理系統應用、綠色建筑關鍵技術集成方面特色鮮明。低影響雨洪管理系統的應用對夏熱冬冷地區校園借鑒意義明顯。其可再生能源的規劃設計為國內多數高校低可再生能|03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天津大學低碳校園規劃的亮點在于建設初期明確能源需求與節能目標,同步建發展基礎設施”的理念下,應用校園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技術。由于目前廢點評專家:屈利娟,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院長助理、總務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35|隨著生態環境破壞的加劇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人們更為深入地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價值。然而,當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產成本、經濟效益、發展機會和環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要手段來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狹義的生態補償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環境所造成污染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生態補償則還應包括對因環境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補償和政策優惠,以及為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支出。本部分案例包括哈佛大學與杜克|03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哈佛大學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十分重視,校方制定了多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行立了相關基金會以保障資金支持,成立了執行委員會來監督進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一直以來,不僅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幫助人們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學生社團也在采取行動。2016年,哈佛大學完成了它的10年目標——校園建筑面積增加了12%,校園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了30%?;诖隧棾删停鸫髮W制定了更加該承諾為師生提供了直接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機會,為他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想法、專業選擇和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米歇爾·威廉姆斯和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哈佛大學應該負擔起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影響的道德哈佛大學在2002年設立了總額為1200萬美元(約合7800萬人民幣)的綠色申請部門則需要通過減少相關的資源消耗和廢料,以及運營成本來償還基金。投資回報方案允許各申請部門在不花費任何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其設施的效率、舒適度和功能性。自成立以來,GRF已經支持了近200個項目,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37|減少能源使用、減少用水、減少污水或雨水、減少污染物、改進運營模式、教導住在哈佛大學最新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中,遠離化石燃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哈佛大學計劃在2026年實現化石燃料中和,在2050年完全不再使用化石燃料。這一計劃不僅僅關注碳排放或溫室氣體排放,還關注所有化石能源的來源、生產和燃燒產生的廢物。這是基于在整個化石能源使用鏈的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會對人類健康和第一,為了實現化石燃料中和這一短期目標,哈佛大學將會大力減少學校內能源的使用,并致力于通過投資一些校外項目(比如可再生資源項目)來中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該項目在追求校園內設施和建筑的更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時,也第二,哈佛大學將成立一個可持續發展執行委員會來監督計劃的進展,并成立跨學科工作組來研究并提供相關領域的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園內的能源使用效率,評估針對碳排放或校內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收取附加費的可行性,制訂校為了實現到2050年不再使用化石燃料這一目標,哈佛大學計劃轉變其電力購買結構。這意味著哈佛大學在通過區域電網和購電協議購買電力來源將不再是于燃燒化石燃料而是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或者海上風能)。同時,哈佛大學內的所有車輛將不再使用化石燃料驅動,而哈佛大學在購買外部提供的服務或者活動時,也將盡量避免選擇那些以化石燃料來提供動力的服務或者活動。這樣一來,哈佛地區的(1)2018年,哈佛大學開始在阿諾德植物園(ARNOLDARBORETUM)建設藝術與科學學院(FAS)在Vanserg和ShannonHa||的連體屋頂上完成了一個新的100千瓦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安裝。哈佛大學住宅(HarvardUniversityHousing)位于|03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在2019年增加了100千瓦,計劃后續增加到400千瓦以上。2018年,太陽能電池在非用電高峰時段生產和儲存冷凍水。該時段電力成本較低,且通常污染較?。ㄒ驗槲廴咀顕乐氐碾姀S通常在用電高峰期運行)。儲存的冷凍水可以在白天需要時使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39|翻新成了第一個“零碳屋”,通過產生比其自身所消耗更多的能源來展示前所未有的建筑效率?,F在,作為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綠色建筑與城市設計中心的總部,House(4)哈佛大學鼓勵員工選擇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員工可以獲得自行車通勤津貼或交通費用津貼。此外,哈佛為所有附屬機構提供藍色自行車共享折扣和|04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Zipcar汽車共享會員資格,還支持13個擁有250多輛自行車的藍色自行車站。該激勵政策的成果表現為,85%的劍橋/奧爾斯頓(Cambridg/A||ston)通勤者和81%包括安裝一種獨特的混合動力驅動,將英里/加侖數從6.5英里/加侖(約合2.75(HUDS)和餐飲協會(哈佛商學院、哈佛法學院和哈佛醫學院)通過當地的非營[1]Harvard’sC|imateAction/campaign/harvards-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41|案例2:杜克大學2007年,杜克大學率先簽署《美國大學和大學校長的氣候承諾》,設定了到2024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促成了2009年第一個氣候行動計劃的制定。該承諾為達到碳中和目標,杜克大學創建了杜克碳補償倡議(DC(1)開發和實行大學碳中和戰略,促成碳排放源識別、碳補償機制的創建和(3)優先處理本地和區域補償,為周圍環境、經濟和社會福利提供比溫室氣(4)為其他機構提供借鑒與資源支持,以促進實施更多獨特而全面的碳補償要為豬糞便)分解產生的甲烷并將其燃燒以發電。杜克大學將以這種方式破壞甲烷來產生碳補償和可再生能源信用額度15,以此抵消校園中的一些溫室氣體|04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養豬場的傳統廢料管理系統將廢料存儲在露天瀉湖中,這些瀉湖將甲烷釋放到大氣中。為了減少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可再生能源和碳補償,減少氣味并最大程度地降低養豬場的整體環境影響,學校在養豬場安②碳補償項目合作機制杜克大學、谷歌公司和杜克能源公司三方合作,建立了碳補償合作機制,并獲均已與杜克能源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產生的電力或由豬場設施和創新系統使用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43|或被返供到電網中。該機制每年可產生大約2500次碳補償和約300個可再生能源信用(RECs)。與其他清理豬糞的系統相比,該系統成本也更低(每1000磅穩態重量2013年起,杜克碳補償計劃(DCOI)與美國各地的償,并于2015年發布《城市林業議定書》,專門針對較②協議解讀杜克大學小城市植樹碳補償協議主要包括:碳補償該協議量化了樹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積累和存儲碳的介的棲息地和食物。當在合適的位置種植,樹木也可以為房屋遮蔭,甚至為學生和在碳補償信用所有權方面,該協議對項目運營商的土地、樹木、潛在信用、責項目經營人提交項目登記或列入溫室氣體計劃時,只要登記計劃在提交申請后6個|04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DCOI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伊隆大學、戴維森學院、佩斯大學和綠山學院合作,在北卡羅萊納州、亞利桑那州和紐約州率先開展了7個城市林業試點項目。截至2017年底,《城市林業議定書》將種植超過6,400棵樹木。DCOI已就如何量化校園樹木和森林以確保增益提出了書面建議,并與De|ta合作,在洛利-杜罕都會植樹可幫助清除汽車尾氣中的有害污染物,減少雨水徑流,為建筑物遮蔭以減少能耗,并提供生物棲息地。而DCOI通過開發補償協議和開創性的解決方案來滿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45|星實踐、理論成形、系統探索和再反思”的歷史過程,基本完成了早期生態系向市場化、社會化、行政化政策的綜合生態補償,客觀凝結了“保護性補償、補償、修復性補償”的行動維度,大體實現了“空間用途管制、資源治理、生態保護”的補償路徑,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場”兩只手的推動策略。事實上,生態補償作為一項因“現實問題”而生的制度或行動倡議,仍有其“軟肋”尚待解決。其中,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熱情,以及發揮市場優化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當前生態補償制能源轉型、科技促成、碳補償、綠色科研基金、攜手共同體”等“補償故事”,不僅為|04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 TheEnergy-savingandLOW-carbonDesignand碳節能的系統的同時,保證建筑的舒適、美觀與自然和諧,成為了各高校進行老舊統計,2013年建筑總商品能耗達到7.56億,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9.5%。公共機構建筑憑借其數量巨大的建筑面積、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引領著我國建筑節能改造的發展,促進創造節能、減排、低碳的新型建筑生活模式。建筑單體的節能低碳設計主要從暖通空調、給水排水、規劃與建筑、結構與材料、施工管理、建筑電氣、基于建筑性能的評分制能耗評價可以提供一些標準來衡量建筑和設備是不是足夠環境友好,通過比對建筑和這些設計標準可以評價建筑的節能性。其中各國針對綠色建筑制定的評價體系就是采用能耗分值評估法,如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所倡導的能源和環境設計評分系統、英國的評價體系、日本的評價體系、澳大利亞的評價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47|本章案例主要通過對公共機構建筑進行綠色改造帶來節能效益,包括新加坡南新加坡作為與我國夏熱冬暖地區同屬濕熱氣候的東南亞國家,非常重視將發展綠色建筑作為緩解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的主要策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新建建筑時使用了木造結構以減少碳排放量,并通過新型的通風系統提高了使用時的舒適“綠色標志”是新加坡于2005年開始推行的具有濕熱地區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用于評價熱帶和亞熱帶建筑環境影響及建筑性能的綠色認證系統。該標準充分體現濕熱氣候特點,在新加坡廣泛使用且已向國際推廣(包括中國)。它主要從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室內環境質量、其他綠色創新共五個方面對建筑性能進南洋理工大學已成為新加坡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領頭羊。通過踐行多年的生態校園創建方案,學校在“節能”和“綠色創新”兩方面占據領先地位,且校園在2020年校園建筑的應用,并與世界知名企業形成合作伙伴,在諸多領域共同推動綠色校園相關科技的先行先試,包括信息分析、建筑圍護結構、空調系統、照明系統、交通系統、水資源和污廢處理、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用戶行為等組成部分。例如,|04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為更充分地利用當地豐富的日照,學校與一線光伏企業合作,于新建學生公寓和教幣(約合750萬元人民幣)的電費。同時,學校的科研團隊也在不斷開展柔性鈣鈦現代工程木結構層壓膠合實木(MassEngineeredTimber,簡稱MET)是可持續性能最優良的建筑材料之一。它們由恒續林生產提供,在建筑材料中碳耗量最少,而且拆除后可重復利用。與混凝土相比,MET施工輕便,降低了對重型基礎材料的需求。新體育館(TheWave)是新加坡乃至東南亞首個采用MET為主要材料的大型建筑,于2017年4月投入使用(見圖3-1-1)。建筑采用了兩種形式的MET:72米大跨度弧形屋面結構及其他部分梁柱構件采用層板膠合木(G|ued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49|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則需要60~80位建筑工人),建筑結構的建造工期也比傳統方法縮短了33%。有了新體育館的成功經驗,NTU繼續在教學建筑中推廣MET:學習中心(TheHive)高聳狹長的A形中庭空間適合濕熱地區使用,既可以減少建筑直接從陽光獲取的熱量,又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庭的拔風16作用,具有加強自然通風、降低室內氣溫的功能。底層開放的架空空間和教室間布置的通透樓梯間等緩沖空間進一步加強了自然通風效果,保證環繞塔樓教室的空氣得到最大程度的循環|05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然通風和被動置換通風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低濕度和更好的舒適度。此外,還取消了風機的靜音制冷裝置,并與墻體整合在一起,避免人們對高能耗空調的依賴(圖[1]劉驍,郭衛宏,包瑩.新加坡高等教育機構綠色校園建設研究[J].建筑節能,[2]劉驍,郭衛宏,包瑩.地域文化與綠色技術交融的綠色校園建筑設計策略研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51|案例2:山東建筑大學2016年8月頒布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第十四章“大力推動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中明確指出:在不同氣候區盡快建設一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發揮建筑能效提升標桿引領作用。由此,裝配式、鋼結構、超低能耗三位一體的新型綠色建筑成為我國綠色建筑的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實現建筑綠色化、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實驗綜合樓以此為契機,從裝配式技術體系、被動式技術體系、室內舒適性控制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四山東建筑大學綠色裝配式綜合實驗樓項目是國內首個鋼結構裝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也是山東省第一批入選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17示范工程的建筑。2017年3月30日,項目經現場檢驗順利通過德國能源署、住房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專家組實體驗收。該項目為研究寒冷地區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適宜技術山東建筑大學綠色裝配式綜合實驗樓項目位于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內,科技館西側,圖書信息樓南側??偨ㄖ娣e為9721平方米。主樓建筑地上6層,建筑高度為23.9米,主要為實驗室和研究室。大教室為地上2層,地上高度為13.4米,17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指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通過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能更高的圍護結構,采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05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主要用于會議和教學。建筑應用了鋼結構、ALC18墻板、桁架19疊合板20、預制樓梯21等,裝配率高達90%。項目考慮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態和節能,爭取最低的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及建筑特點來進行方案在設計之初考慮了整個場地所在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以適宜地區自然環境為前提,在設計過程中充分挖掘自然環境的潛能,分析當地的氣候特點以及各個氣候條件會對方案的影響程度,做到揚長避短。山東建筑大學綠色裝配式綜合實驗樓項目位于濟南市歷城區,屬于暖溫帶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濟南市南面為山區,北部為平原,這就造成了夏季吹來的溫暖潮濕的季風和冬季從北側吹來的冷空氣均被山地所阻擋,使濟南形成了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的為實現超低能耗目標,建筑采用了高隔熱保溫的圍護結構體系、氣密性保證技術、高效新風系統、室內舒適性控制技術及溫濕度獨立控制技術,其技術指標遠遠ALC板是以粉煤灰(或硅砂)、水泥、石灰等為主原料,經過高壓蒸汽養護而成的多氣孔混凝土成型板材(內含經過處理的鋼筋增強)。ALC板既可做墻體材料,又可做屋面板,是一種性能優越的新型20疊合板是由預制板和現澆鋼筋混凝土層疊合而成的裝配整體式樓板。疊合樓板整體性好,板的上下養護條件優于施工現場,使得設計強度與實際強度的標準差更小,性能更穩定;可進行標準化檢驗,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53|通過分析濟南地區的氣候特點,該建筑在冬季應采取保溫措施。于是,外墻采用了100毫米厚的B1級聚苯板和200毫米厚蒸汽加壓混凝土條板,層間設巖棉防火隔離帶處理,外墻綜合傳熱系數達到0.14W/(m2·K)22。屋頂和地面的保溫材料均為了減少夏季太陽輻射得熱、降低制冷負荷,實現遮擋夏季太陽直接輻射、冬季無遮擋的設計目標,學校在建筑南向外窗頂部水平處安置可調節外遮陽百葉。在西向房間內安置的可調節活動外遮陽卷簾,可在夏天時將太陽輻射得熱擋在室外。若建筑的長軸與濟南地區主導風向垂直或在一定的角度范圍以內,建筑的迎風春秋兩季開啟背風面天窗時,在室外風壓和中庭熱壓的共同作用下,室外空氣由迎風面外窗進入,從天窗、背風面外窗流出,帶走余熱,形成自然通風效應,可縮短空調系統運行時間,降低制冷能耗,保證室內較為舒適的熱環境。另外,天窗內置該建筑在整體布局和規劃中按南北向布置,朝向設計合理,避免了建筑內房間的所有構造層次和兩側空氣邊界層在內的。它表征了墻體保溫系統的熱工性能,有研究表明外墻傳熱|05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米的室內中庭,有約160平方米的天窗,3層及以上采用內廊式布局,打破了傳統單廊式的辦公模式,豐富了室內空間。同時,中庭采用被動式超低能耗的天窗,滿被動式建筑對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普遍要求較高。山東建筑大學綠色裝配式綜合實驗樓項目的門窗采用了傳熱系數不大于1.0W/(m2·K)的被動門窗,窗戶玻璃采用了3層玻璃,玻璃之間的空腔填充有惰性氣體。外門窗均為平開窗,均可以在工程中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門窗和玻璃幕墻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建筑圍護結構的建筑熱橋效應23,增加建筑的能耗。因此,山東建筑大學綠色裝配式綜合實驗樓項目在外墻、外窗安裝節點、進出建筑物的管道及遮陽構件安裝采用無熱橋處理項目采用帶熱回收內冷式雙冷源新風機組。機組基于高、低溫兩種冷源對新風進行深度處理,主要承擔室內濕負荷。設置兩級全熱回收裝置,夏季新排風通過板式全熱交換器進行全熱交換,實現一次回收排風的冷量;壓縮機的冷凝器設置在排建筑采用暖通空調系統、地源熱泵系統與雙冷源溫濕分控調節技術。夏季高溫冷源24為主冷源,負責承擔全部室內顯熱負荷和全部新風負荷;低溫冷源25(新風23所謂熱橋效應即熱傳導的物理效應,由于樓層和墻角處有混凝土圈梁和構造柱,而混凝土材料比起不暢,秋末冬初室內外溫差較大,冷熱空氣頻繁接觸,墻體保溫層導熱不均勻,產生熱橋效應,造成24高溫冷源是指12-20℃的冷凍水通過干式風機盤管承擔室內顯熱負荷,并且對新風進行預冷,將新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55|機組自帶壓縮機)對新風進行深度除濕,除濕后的新風承擔室內濕負荷。新風系統支管設電動調節閥,可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調節控制新風量本項目利用建筑屋頂安裝太陽能集熱系統為整棟建筑提供生活熱水。系統總集熱面積為30.56平方米,采用集中集熱分戶儲熱的方案,以東西兩套系統滿足整棟建筑每天約960L的用水總量要求。同時,為解決太陽能集熱系統存在的間歇性及建筑利用地源熱泵系統滿足建筑采暖制冷需求,末端采用干式風機盤管機組,全年超低能耗建筑不僅要保證室內環境的舒適性,還需考慮建筑能耗情況及環境效益。通過分析,夏季制冷需求為24.2千瓦時/平方米,小于標準值規定的25千瓦時/平方米;冬季供熱需求為4.17千瓦時/平方米,遠遠低于標準值規定的千瓦時/平方米,顯著降低了建筑冷熱負荷需求。與《民用建筑能耗標準》(GB/T51161-2016)的規定約束值相比,項目最終冷熱需求轉換為能耗后,每年可節約非采暖用電203,622.3千瓦時,節約采暖用煤58.9tce27,節省能源費用支出15.1萬元,減少26顯熱交換:以顯熱的方式進行熱交換。顯熱:物體在加熱或冷其原有相態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稱為“顯熱”。它能使人們有明顯的冷熱變化感覺,通??捎脺貪摕峤粨Q方式是把熔點較低的潛熱蓄熱劑,例如石蠟、冰醋酸、氯化鈣和氯化鎂的混合物等封人用塑|05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1]王崇杰.超低能耗教學實驗樓建設與研究——以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實驗綜合[2]王藝曉,桑志奇,王強.綠色校園建筑設計實例探析——以山東建筑大學教[4]鹿少博.被動優先的綠色實驗樓建筑設計探析[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57|案例3:新南威爾士大學泰瑞能源技術大樓(TETB)學校友、成功的創新者、商人和澳大利亞工程和教育研究的主要慈善支持者威廉·泰利爵士(SirWi||iamTyree)的名字命名,曾榮獲2013可持續發展類——蘭德威克入圍2013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獎,并獲得澳大利亞綠色建筑委員會頒發的6星綠星圖3-3-1新南威爾士大學泰瑞能源技術大樓(圖源:htttyree-energy-techno|og|05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泰瑞能源技術大樓(TETB)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門戶,也是本科生和工程專業而實驗室、辦公空間、會議室和開放式工作區位于1至4層,5層包含主機房。在太陽能電池板陣列、太陽能熱水系統、地下水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混合模式自然通風設備以及空氣調節系統(包括用于預處理進風、置換空氣輸送和外部高空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59|適的暖通空調區域時自動關閉。雖然實驗室暖通空調系統必須依照澳大利亞實驗室標準全天候運行,但是,溫度控制的設計允許在不使用時有更寬的溫度控制范圍,則通過吸收式制冷機產生熱水或冷凍水。三代發電系統的設計目標是減少55%的二(2)廢物管理——建筑廢物管理計劃和與廢物處理承包商簽訂的協議確保了(4)三代發電系統——安裝三代發電系統不僅是也是為了向周圍建筑輸出電力和冷凍水。這確保了三代系統的運行時間更長,并最連接,降低了空調負荷。地下熱力處理系統和地下水處理裝置也可用于預冷/加熱|06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收集來自屋頂的雨水。該系統與校園地下水系統相連接,經過處理作為建筑內所用[1].au/about-us/faci|ities/tyree-energy-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61|案例4: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在建筑單體的節能減排設計與改造方面有著強大的科研經驗與成功案例,擁有被稱為“北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坐落在溫哥華市。全校下設18所學院、近5萬名學生。校內森林和應用科學學院木材科學、建筑與土木工程等領域的教授組成了一個跨學科團隊,長期致力于研究以木材作為建筑可再生環境友好型結構材料的整具有國際領先的木產品及其體系的結構性能測試實驗設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一直致力于從教育和運營方面入手,引領可持續事業的發展,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則以可持續設計的長期效果為研究課題。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辦公的200人來自不同學科,比如應用科學、心理學、地理學、林學和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立志成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中排放量最低的學?!詼馗缛A市校園標準排放為基礎在2015年、2020年和2050年分別減少碳排放33%、67%可持續發展互動中心位于加拿大的溫哥華,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生態實驗室”計劃扶持的重點項目之一。自2011年建成以來,這所研究中心吸引了眾多來自于公共、私立和非政府組織的研究工作者,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為使命,共同開展研|062|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究合作。項目前期便確立了超高的目標,絕不滿足于“負面環境影響較低”或“節能效目,獲得“生態建筑挑戰”標準的肯定,成為其他項目力圖超越的新標桿?,F在項目該中心擁有北美地區最綠色的建筑的稱號,具有凈正能耗、水源自給、100%日照條件和卓越的自然通風等諸多可持續特色,有望成為就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合作并采取行動的國際中心。它涵蓋綠色建筑的設計和運營、環境政策以及社區參與。中心建筑本身是測試和展示建筑技術與系統的可用性特征和技術性能的平臺,UBC運用高效節能的建筑外皮、被動式設計策略、用戶個體分區控制和節能設備等措施,達到降低建筑能源負荷的目的。綜合運用多個系統,服務于建筑的不同繼而輸送到研究中心的熱泵發揮效用。熱泵將通過輻射樓板和置換通風系統為研究同時,通過熱交換系統,將研究中心熱泵產生的余熱返還到地球與海洋科學研究樓,從而減少其熱負荷,減輕校園蒸汽系統的需求壓力,再引入地源換熱系統作為廢熱回收的補充,為熱泵進行采暖制冷。通過屋頂真空管集熱器收集太陽能,利用內熱回收系統捕集建筑系統排放的廢熱,然后對生活熱水進行預加熱處理。通過中庭屋頂安裝的光伏電池和外窗遮陽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開展不間斷的考察,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63|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變廢為能,可持續發展互動研究中心不僅有能力滿足自身的能耗需要,還能為毗鄰建筑供應能源,解決其部分用能需要。憑借節能策略的運用,這座建筑面積5,675平方米的四層建筑每年最終能為整個校區節電1百萬千②水源自供給建筑內的所有飲用水均由建筑屋頂落下的雨水進行供給。通過簡單的系統,將屋頂雨水采集起來,然后貯存在地下蓄水箱內。雨水經過場地的過濾消毒處理,以溫哥華每年九月底到次年六月初的降雨量為中到大,六月底到九月初則近乎干旱氣候。值得慶幸的是,年降雨量最低的時節正好和學校師生教職工在校人數最少的時間大致吻合。為了在六月底到九月初提供充足的飲用水,建筑需要在全年其他時間捕集和儲存大量雨水。溫哥華的年降雨量約為1,226毫米/平方米,建筑屋頂收集雨水區域為1000平方米。這樣一來,全年收集的雨水量可達到1,226,000升。建筑內飲用水平均需求量估計為2,000升/天。水需求包含各種用途,包括水槽、淋浴、餐廳(飲料、烹調、清潔)、保潔服務和建筑維修保養等等。除了這些水需求量,由于建筑采用了大量木材,還需要始終留出57,③污水回用作中水30本項目采用太陽能-水生植物系統(So|arAquaticSystem仿效自然過程消耗人體的生物垃圾,然后產出潔凈水。工作原理是從建筑的衛生潔具收集廢水,然該系統位于建筑西南角的獨立玻璃房內。人們從可持續街、西部商場和人行步道都能清楚地看到這一系統用房。這一特殊的用房成為了研究中心可持續方面的匠30中水一般指再生水,是指廢水或雨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064|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萬平方米環保評級達到LEED鉑金。這棟高為五層、耗資1.07億美元(約合7的資金都來自學生。這種形式產生了一個獨特的設計過程,即學生會充當客戶的角色,使學生參與成為項目構建過程中的驅動因素。該合作過程帶來的結果是可持續的活動中心、校園中心,體現了學生的生活和參與性,同時也為當代制度設計建立學生會大樓的可持續建筑特征包括高性能的維護體系和三重玻璃幕墻。高性能的太陽能屋頂能夠產生能量和熱量,以確保低能耗的實現。為優先確保建筑設計的小時、數天、數月等)。與此同時,建筑師還采用耐用材料,讓整個建筑體系變得更加牢固、容易使用。同時,學生會大樓的選址以戰略性響應校園的總體規劃為導向,融入了UBC校園中現有的標志性的長滿草的“小丘”這一環境特征。為維持經濟會議室、三層高的室內攀巖墻、及多功能的活動場地。除了經營酒吧和餐館項目,學生會甚至通過直接利用建筑的綠色屋頂種植、出售產品以獲[2]谷德設計網https://ww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65|案例5:同濟大學同濟大學在國內校園零碳轉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有許多借鑒意義。同濟大學文遠樓改造項目更是斬獲多項獎項,開創了國內結合生態節能技術進行保護建筑改造的先河,不僅探索了如何對已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而且突破了歷史保護以校園新建和改造項目為契機導入了綠色科技。在校園建筑的設施建設、改造和運維中運用了節能節水節才等科技,獲得了顯著的成果,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認可。譬如,2007年歷史保護建筑文遠樓31的改造項目便是當年節約型校園建設的示范山東建筑大學的共同努力下編制了第一部《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與管理技術導在同濟大學由教育部,住建部和財務部聯合召開的我國節約型校園的工作會議,吹響了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集結號。2011年,同濟大學聯動9所高校共同創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并在之后幾年參與各類國際會議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倡導應對全球氣候變動。由此可見,同濟大學在國內校園零碳轉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同濟大學建筑物綠色改造方案設計時考慮了場地所在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上海屬亞熱帶和海上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周期相對較短。冬季溫度在|066|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冰點以下1攝氏度至8攝氏度之間,偶爾也會低于冰點。在炎熱的夏季,平均氣溫其包豪斯風格(平面布局自由、功能流線合理、立面簡潔平整)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的經典之作”。1993年,文遠樓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優秀建筑創作獎”,2005年底,學校正式決定對文遠樓進行改造。同濟大學與德國節能技運用當代最新的建筑節能技術,建立一套綜合節梯教室未包含在圖內圖源:https://www.tu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67|文遠樓最初建成時未做室內空調設計,建筑物單層黏土磚填充外墻,較大面積的單層玻璃鋼窗使得建筑的保溫性能極低。采用中央空調系統耗能較大并需要很大的設備安裝空間,因此不適用于文遠樓的節能改造設計。作為上海市級保護建筑,文遠樓的特殊性決定其量身定制的能源方案。建筑設計師團隊經反復推敲之后,決定在不同的功能區應用不同的降溫和供熱系統。文遠樓的布局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部分:中間展廳和教室、300人報告廳和4個160人階梯教室。建筑設計師團隊根據三部分的功能分別進行了能源使用設計:中間展廳和教室部分采用地源熱泵和輻射吊頂;300人報告廳采用燃氣驅動發動機熱泵和余熱除濕;4個160人階梯教室補能系統及余熱除濕、冷輻射吊頂技術、內遮陽節能系統、綠色材料及保溫體系、這里主要介紹文院樓的采暖、制冷和通風上的節能設計以及對一系列自然資源或新文遠樓三樓的中間展廳和教室部分采用土壤源熱泵和輻射吊頂技術。土壤源熱泵系統利用了土地的蓄熱性能,通過埋入地下的換熱器,冬季輸出土壤中的熱量供室內采暖,夏季將室內的熱量釋放到土壤中。土壤源熱泵系統的優點是運行成本相對較低,是傳統的空調系統的1/2-1/4;維護成本也低,是傳統空調系統的1/3;且②“燃氣補能系統”和“余熱除濕”300人報告廳主要采用燃氣驅動發動機熱泵、余熱除濕等技術。其中的燃氣補能系統與余熱除濕系統這一套靈活的能源利用方案是一大亮點,這項技術的使用使得建筑物內能夠在不斷變化的天氣條件中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報告廳采用動態制冷和制熱,通過座椅送風,將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降至最低。燃氣發動機驅動熱泵|068|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③“保溫體系”和“內遮陽節能系統”文院樓在建立之初保溫效果不佳,所以改造項目側重在改善內外墻的保溫效果和提高室內環境的適宜性。由于文院樓是保護建筑,需要最大限度保留其外觀與風格,因此“砌墻”的隔熱方式主要應用于內部改造。而在外墻,在不同的建筑部位分別采用了保溫性能最好的PUR32材料、XPS材料33以及噴涂型保溫材料34(這種保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69|溫構造在大樓的相應部位作為教學模版進行了展示)。有數據表明,在文院樓完成外圍護構造的保護性修繕改造后,外墻傳熱系數值從2.4W/m2·K35降至0.77W/m2·K,小于現行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的1.0W/m2·K,使得樓內溫度得以保持。在墻身、屋面和地坪都使用具有極佳保溫效果的材料的情況下,窗體的改造卻成為了難點。為了盡可能保留文遠樓窗體的外觀風格,建筑設計團隊使用了斷熱型薄框作為外窗,在表面加涂保溫材料,使用雙層隔熱真空玻璃,并使用可調節智能34指聚氨酯噴涂,噴涂型聚氨酯包括用底漆及合成樹脂等直接噴涂及發泡聚氨酯噴涂兩部分。用底漆及合成樹脂直接噴涂的主要用于防腐耐磨、密封、保溫等,特點在于耐磨性好、抗沖蝕磨損性優良、的所有構造層次和兩側空氣邊界層在內的。它表征了墻體保溫系統的熱工性能,有研究表明外墻傳熱|070|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在文院樓的改造中,節能照明系統不僅節約了照明用電,還結合了智能燈光設計。緊湊型節能熒光燈36替代了教室和辦公室中的鹵鎢燈及白熾燈;高強度氣體放電燈37在室內公共和交通空間中使用;半導體照明(LED)應用于景觀性照明、應急照明及輔助空間,同時,建筑設計團隊分別運用光、紅外線和聲傳感器組成了智模擬不同時段自然界的光環境。整體來看,更換后的燈具的使用壽命延長了一倍,⑤智能控制即時展示系統(BAS:B太陽遮板等相關設備都由中央系統控制,溫度和濕度會根據室內房間的即時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其中300座報告廳通過預冷段安裝的溫、濕度傳感器來調節預冷閥的開度,從而控制新風溫度;根據送風溫度和回風溫度的比較,串級控制38再冷段的閥門大小,從而控制整個報告廳的溫度;同時根據回風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室外的濕度來調節風量,并通過攝像機系統檢測運行狀態和報告故障。太陽遮板由安置在屋頂的太陽探測器控制,室內的燈光會根據探測器的反饋進行相應的調節。這種根據實時氣象、使用參數建筑智能化控制的系統,為建筑賦予了實踐的功能,并為38與簡單的單回路控制系統相比,串級控制系統在其結構上形成了兩個閉環,一個閉環在里面,被稱為內回路或者副回路;另一個閉環在外,被稱為外回路或者主回路。副回路在控制過程中負責粗調,主回路則完成細調,串級控制就是通過這兩條回路的配合控制完成普通單回路控制系統很難達到的控全球低碳校園案例選編|071|[1]劉瑞芳.共創綠色校園共享協作平臺——專訪中國綠色大學聯盟秘書長、13-15+19.[5]曲翠松.歷史保護建筑的生態節能更新——同濟大學文遠樓改造工程[J].城[6]WenyuangBui|ding,Co||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Ch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東海縣2025年初三下學期統測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蘇省徐州市六校-重點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七校聯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大學英語(5)》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八校2025年高三歷史試題2月聯考試題含解析
- 廣東省河源市重點中學2025屆下學期高三數學試題高考仿真考試試卷含解析
-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微生物生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朝鮮(韓國)語視聽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海洋大學《行動學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侗w楷行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金鄉縣金育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次適應性考試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2025年度馬鈴薯種薯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合作合同4篇
- 《退役鋰電池清潔循環利用技術規范》編制說明
- 交通法律法規知識培訓
- 夜間安全施工培訓
- 零售藥店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
-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設施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花粉購銷合同范例
- 大學生就業規劃西部計劃
- 柑橘品種改良研究
- CSMS助力教師構建中職數學高效課堂的案例研究
- 銀屑病門診病歷分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