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濟南市2024-2025學年度高三上期中質檢語文試題及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幾千年并不斷發展和豐富。這種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張從實際材料中獲得對事物真相的認識,以實踐效果來檢驗認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認識的來源及其真理性的檢驗問題。中國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經包含著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詩經·國風》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來自民間生活的原始資料,或者是對這些原始資料的提升。這表明,在萌生時期,中華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實際資料的傳統,注重從實際資料中抽象和提煉出反映社會生活或政治實踐的經驗和思想。這種自發的實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華先人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思想財富。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視言與行、思想與實際、理論與功用的關系,強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言論必須來源于生活實際,必須具有現實功用,形成了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態。《論語》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就是強調,人的思想和認識不能固執于個人的主觀意志,而必須符合實際;人們在思想和行動的過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過于行都是不合理的。《荀子》提出“驗符論”的思想,“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論者,貴其有辯合、有符驗”。這就是強調,人們的言論一定要有事實根據,一定要能夠經得起實際驗證。《韓非子》強調,言論必須注重事實和功用,若無事實基礎和切實功用,則均為妄言虛語。這些早期的實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充實。漢代大儒王充提出“實知”“效驗”思想,強調必須從事實出發,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實際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知識。在他看來,思想和言論“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就是強調從事實中獲得認識,以感性經驗和親身實踐為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當然,他也絕不是把認識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或拘泥于個人經驗層面,而是強調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論,強調從實在的事實中發現作為事物本質的“理”。他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認識能力,但認識能力是在同事物接觸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人必須同事物接觸,在不斷理解事物的過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最后達到致知。他還強調,不僅要從事物本身出發來獲得知識,而且要用實踐來檢驗知識。這些觀點固然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大背景,但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有其合理性的方面,如果加以唯物主義改造,就能夠上升到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明清之際,王夫之改變宋明以來的哲學走向,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深入研究知識論問題,在實事求是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和貢獻。宋代以來,中國學術長期以理學為重點,探究道、理、心、性等本體之論,學者把大量功夫花費在抽象的明心見性上面,到頭來并無真實知識。由此,在社會變遷之際,王夫之著重思考知識問題,探究知之真諦與途徑。他反對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堅持人的認識首先來自人們對事物的感知;但是,這種得自耳目等感官的“見聞之知”,并沒有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緣見聞而生之知非真知”,必須進一步通過學問慎思等對感性認識進行抽象提升,獲得洞明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德性之知”。這樣,他就把經驗和理性、見聞與真知結合起來,強調要從事實和經驗出發,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識。同時,他還提出“知行合一”的知行觀,在堅持知行不可分離的同時,強調“行”是知的目的,是檢驗真知的標準:“知也者,固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進入近代,經世致用成為主導性思想導向,實事求是思想方法也隨時代發展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和內容。其中,曾國藩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很有代表性。他繼承了朱熹關于“格物致知”的合理性內涵,同時又把經世致用的追求融合到實事求是思想方法之中,把主體所探索的各種外在事物和主觀現象都看作“事”,人們在對這些“事”的不斷求索中,獲得“是”。曾國藩對實事求是思想的理解,對近現代中國人進一步升華實事求是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摘編自金民卿《實事求是的思想史淵源及其創造性提升》)材料二:中央領導人指出,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們黨能夠執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廣大黨員干部自覺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工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不同領域和戰線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很多新的經驗,展示了共產黨人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良好形象。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黨員和干部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還做得很不夠,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例如,有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思想和工作明顯落后于客觀形勢的要求;有的機關作風嚴重,長期待在辦公室,不愿下基層,不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不接“地氣”;有的固守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只唯上、唯書,就是不唯實;有的為了迎合或滿足某種需要,滿嘴假話、空話、大話,甚至弄虛作假;有的不喜歡聽真話、實話,不愿意擇善而從、承認和改正錯誤;有的明哲保身,怕擔風險,對錯誤的東西聽之任之;有的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蠻干、瞎干。凡此種種,都嚴重違背了實事求是的要求,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和克服。(摘編自汪信硯《中央領導人的實事求是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萌芽可以追溯到《詩經·國風》等早期文化典籍中。B.王充和朱熹都強調事實的重要性,但朱熹還提出用實踐檢驗知識的觀點,更加重視實踐的重要性。C.曾國藩繼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論的合理部分,又倡導經世致用,為實事求是思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D.中國共產黨以實事求是為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但朱熹還提出用實踐檢驗知識的觀點,更加重視實踐的重要性”錯誤,材料一第四段說的是“漢代大儒王充……強調必須從事實出發,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實際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知識”“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論……而且要用實踐來檢驗知識”,可見兩人都重視實踐,并沒有比較誰“更加重視”。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朱熹、王夫之未能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曾國藩對實事求是有新的理解,這都和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相關。B.毛澤東同志曾強調“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這和我國古代實事求是的思想觀點有相似之處。C.對中國共產黨執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現狀,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全面分析,既肯定了成績,也指出了不足。D.材料二中,以“總體上看”“很多”等詞語進行限制,用詞準確;使用“必須”等詞語表明態度,用詞得體。【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朱熹、王夫之未能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錯誤,材料一第四段說的是“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論……這些觀點固然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大背景,但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有其合理性的方面”,可見朱熹的思想“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大背景”,但不能說他“未能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第五段說的是“明清之際,王夫之改變宋明以來的哲學走向,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深入研究知識論問題”,可見王夫之是“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一中所論述的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一項是(3分)()A.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C.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D.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說的是“這種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張從實際材料中獲得對事物真相的認識,以實踐效果來檢驗認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見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強調從實際出發,通過實踐檢驗認識。A.此句強調不斷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與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無關。B.此句強調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與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無關。C.此句強調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符合實事求是思想方法。D.此句強調遵循規矩的重要性,與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無關。4.材料二運用了排比,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4分)【答案】①通過排比,列舉了違背實事求是這一思想方法的種種現象,突出了嚴重性,令人警醒。②通過排比,語氣一貫而下,不容辯駁,增強了氣勢,使文章更具說服力。(每條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1)從論證內容上看材料二列舉的“有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有的機關作風嚴重……;有的固守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有的為了迎合或滿足某種需要……;有的不喜歡聽真話、實話……;有的明哲保身……;有的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等內容,全面而具體地指出了當前一些黨員和干部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存在的問題,使論證更全面,更有說服力。(2)從論證結構上看材料二使用排比列舉當前一些黨員和干部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句式整齊,增強了語勢,使文章的論證更有氣勢。(3)從論證效果上看以排比的方式把當前一些黨員和干部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呈現在讀者面前,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請根據材料一,填寫下列表格中①②③處的內容。(6分)我國實事求是思想的發展歷程【答案】①形成了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態。②強調“實知”“效驗”;強調“格物致知”。③強調從事實和經驗出發,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識。(每條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對于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材料一中的描述,“許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視言與行、思想與實際、理論與功用的關系……形成了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態”,因此①處應填寫“形成了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態”。對于漢、宋兩代,材料一中提到“漢代大儒王充提出‘實知’‘效驗’思想……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論”,這兩者的觀點都使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得到了豐富和充實,因此②處應填寫“強調從事實出發,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強調從實在的事實中發現作為事物本質的‘理’”(注意這里要綜合王充和朱熹的主要觀點)。對于明清之際,材料一中明確提到王夫之“堅持人的認識首先來自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并且他“強調要從事實和經驗出發,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識”,同時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這些都是他對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重大貢獻,因此③處應填寫“強調要從事實和經驗出發,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識”。(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平凡的世界(節選)路遙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孫少平卻陷入了極大的苦惱之中。三年的教師生涯結束了,他不得不回家當了農民。他倒不僅僅是為此而苦惱。迄今為止,他還不敢想象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當農民就當農民,這沒有什么好說的。無數像他這樣的青年,不都是用雙手勞動來生活嗎?他,農民孫玉厚的兒子,繼承父業也可以說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惱。這些苦惱首先發自一個青年自立意識的巨大覺醒。是的,他很快就滿二十二歲,這個年齡,對于農村青年來說,已經完全可以獨當門戶了。可是,他現在仍像一個不成事的孩子一樣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親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是在他們設計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為一個已經意識到自己男性尊嚴的人,孫少平在心靈深處感到痛苦。這決不是說他想在家里“掌權”。不,在這一大家人中,父親和大哥當然應該是當家人。說實話,即使現在讓他來主持這個“集體”,他也干不了……由此看來,他無法從這個現實中掙脫。但他的確渴望獨立地尋找自己的生活啊!這并不是說他奢想改變自己的地位和處境——不,哪怕比當農民更苦,只要他像一個男子漢那樣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滿意足了。無論是幸福還是苦難,無論是光榮還是屈辱,讓他自己來遭遇和承受吧!他向往的正是這一點。按說,要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農民,眼下這社會正是創家立業的好時候。只要心頭攢勁,哪怕純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過好光景。更何況,像他們家現在還有能力辦起一個燒磚窯,那前程不用說大有奔頭。發家致富,這是所有農民現在的生活主題。只要有吃,有穿,有錢花,身體安康,兒女雙全,人活一世再還要求什么呢?誰讓你讀了那么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一個大世界……如果你從小就在這個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辛勞,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相當出色的莊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既然周圍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惱,少平也就不會把自己的苦惱表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他盡量要求自己用現實主義態度來對待一切。毫無疑問,對孫少平來說,在學校教書和在山里勞動,這差別還是很大的,當教師不必忍受體力勞動的熬苦,而且還有時間讀書看報——雖說身在雙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個廣大的天地里。如今,從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沒有什么消閑的時光看任何書報了。一整天在山里掙命,肉體的熬苦使精神時常處于麻痹狀態——有時干脆把思維完全“關閉”了。晚上回到家里,惟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覺,連胡思亂想的工夫都沒有。一個有文化有知識而愛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無法言語的。這些也倒罷了。最使他憋悶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羨慕村中那些單身獨戶的年輕莊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畢了,無論趕集上會,還是干別的什么,都由自己支配,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約束著他,使他不能讓父親和哥哥對他的行為失望。他盡量做得讓他們滿意,即使受點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從這個大家庭的總體生活,農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復雜機器啊!他一個人在山里勞動歇息的時候,頭枕手掌仰面躺在黃土地上,長久地望著高遠的藍天和悠悠飄飛的白云,眼里便會莫名地盈滿了淚水。山野寂靜無聲,甚至能聽見自己鬢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動。這樣的時候,他記憶的風帆會反復駛進往日的歲月。石圪節中學、原西縣高中……盡管那時饑腸轆轆,有無數的愁苦,但現在想起來,那倒是他一生中度過的最美妙的時光。他也不時地想起高中時班上的同學們:金波、顧養民、郝紅梅、田曉霞……眼下,這些人都各走了各的路。金波正在黃原跟他父親學開汽車。紅梅和他一樣,回村后當了小學教師,聽說現在仍然當著。顧養民和田曉霞如同學們預料的那樣,去年秋天都考上了大學。養民如愿地考進了省醫學院,曉霞進了黃原師專中文系。他一個人獨處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種強烈的愿望就不斷從內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地生活一輩子!他老是感覺遠方有一種東西在向他召喚。他在不間斷地做著遠行的夢。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他難以想象。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一切都將無比艱難;他赤手空拳,無異于一叢飄蓬。唉!有時他又動搖了:還是順從命運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雖說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總不要自己操心;再說,有個頭疼腦熱,也有親人的關懷和照料。倘若流落在他鄉異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將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個人去對付冷酷而嚴峻的現實了……可是,到外面去闖蕩世界的想法,還是一直不能從他心靈中勾銷。隨著他在雙水村的苦悶不斷加深,他的這種愿望卻越來越強烈了。他內心為此而熾熱地燃燒,有時激動得像打擺子似的顫抖。他意識到,要走就得趕快走!要不,他就可能喪失時機和勇氣,那個夢想就將永遠成為夢想。現在正當年輕氣盛,他為什么不去實現他的夢想呢?哪怕他闖蕩一回,碰得頭破血流再回到雙水村來,他也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過幾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腳就會永遠被束縛在這個“高加索山”上!不管怎樣,他是非走不可了。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這個大家庭中,父母親和大哥是主事人,而孫少平只是在他們設計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對此他心生不滿。B.對孫少平來說,相比于在山里勞動,他更愿意在學校教書,因為他忍受不了體力勞動的熬苦,而教書有時間讀書看報。C.孫少平很羨慕村中那些單身獨戶的年輕莊稼人能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行為卻受到父親和哥哥的嚴格管束,不自由。D.孫少平面臨著留在家里還是走出去的人生抉擇,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斗爭,他最終選擇了趁年輕勇敢去追尋自己的夢。【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選項A,孫少平并不是對父母親和大哥設計的生活框架心生不滿,而是對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感到苦惱,選項理解錯誤。選項B,孫少平并不是因為忍受不了體力勞動的熬苦而不愿意在山里勞動,而是因為他向往的是獨立自由地生活,能有時間讀書看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選項理解錯誤。選項C,孫少平的行為并沒有受到父親和哥哥的嚴格管束,而是他理性約束著自己,不能讓父親和哥哥對他的行為失望,選項理解錯誤。選項D,孫少平面臨著留在家里還是走出去的人生抉擇,他內心為此而熾熱地燃燒,最終決定趁年輕勇敢去追尋自己的夢,選項理解正確。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D。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孫少平的同學們各自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他卻被困在農村做著他并不喜歡的事,對比敘述中寫出了他走出去的強烈愿望。B.小說善用反語的形式表達對主人公的評價,如“誰讓你讀了那么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一個大世界”,明貶實褒。C.小說刻畫孫少平這個人物時重視外在的肖像描寫和內在的心理描寫,農村知識青年孫少平的困境也是一代青年人的困境。D.本文沒有跌宕起伏牽動人心的情節,但平實質樸又飽含感情的文字使文章充滿了一種感染人心的力量,深深吸引著讀者。【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選項A,小說中通過對比孫少平和他的同學們各自的人生道路,突出了孫少平對于走出農村的強烈愿望,此選項分析正確。選項B,小說中的“誰讓你讀了那么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一個大世界”等語句,實際上是以反語的形式表達了對孫少平追求知識和更廣闊世界的贊賞,此選項分析正確。選項C,小說在刻畫孫少平這個人物時,并未重視外在的肖像描寫,而是通過大量的心理描寫來展現他的內心世界和困境,此選項分析錯誤。選項D,本文雖然情節平實,但文字飽含深情,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質樸的語言,深深打動了讀者,選項分析正確。綜上所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8.讓孫少平陷入了極大的苦惱之中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本梳理概括。(4分)【答案】①農民職業替代教師職業;②渴望出去獨自面對生活的考驗,主宰自己的命運的想法和現實生活的矛盾;③雙水村的貧瘠、封閉、落后的生活狀態無法滿足他內心對豐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孫少平陷入了極大的苦惱之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他渴望獨立地尋找自己的生活,向往像一個男子漢那樣去生活一生,自己遭遇和承受生活中的幸福、苦難、光榮、屈辱。然而,現實卻讓他無法掙脫,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這讓他感到痛苦和憋悶。其次,他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而愛思考的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肉體的熬苦使精神時常處于麻痹狀態,這種痛苦也是無法言語的。9.小說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自由切換,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第三人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全知視角,能更細致刻畫孫少平糾結矛盾的心理活動;②第二人稱直接展示孫少平的內心獨白,增強了讀者與故事之間的共鳴,讓讀者對主人公產生同情和理解;③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自由切換,行文靈活多變,更全面深入地刻畫出開始擺脫狹隘眼光的年輕人形象。(每條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小說《平凡的世界》中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自由切換,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能夠客觀地展現孫少平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他的處境和心境。而第二人稱的“你”則拉近了讀者與文本的距離,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孫少平的內心掙扎和痛苦,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鳴效果。這種人稱的靈活切換,既保持了敘述的客觀性,又增強了作品的主觀情感色彩,使得小說更加生動、感人。三、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荀況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前。趙王曰:“請問兵要。”荀卿曰:“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利也,行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從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以桀詐堯,譬之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而退耳。《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此之謂也。”(節選自《資治通鑒·秦紀一》)材料二: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伐棘棗而為矜,周錐鑿而為刃,剡撕茶,奮儋?,以當修戟強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糜沸蟻動,云徹席卷,方數千里。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積怨在于民也。(節選自《淮南子·兵略訓》)材料三: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節選自《孟子·離婁上》)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勢位至賤A而器械B甚不利C然一人唱D而天下E應之者F積怨G在于民也【答案】ACF【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他們的地位極其卑微,且武器裝備很差,然而一個人振臂高呼而天下人響應,其原因就在于百姓對秦的怨恨。“勢位至賤”是主謂結構,描述地位卑微,其后應斷開;“而器械甚不利”也是主謂結構,描述武器裝備差,與前面斷開;“然”表轉折,通常用于句首,其前應斷開;“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是主謂賓結構,描述一個人振臂高呼而天下人響應的情況,結構完整,其后應斷開;“積怨在于民也”是判斷句,指出前面情況的原因,即百姓對秦的怨恨,其前應斷開。綜上所述,斷句為: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積怨在于民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統一,與《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的“一”用法相同。B.聽,耳目,古今異義詞,與《出師表》“誠宜開張圣聽”的“聽”意思不相同。C.嬰,接觸,與《陳情表》“而劉夙嬰疾病”的“嬰”意思不相同。D.“伐棘棗而為矜”與《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的“而”用法相同。【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兩個“一”均為數詞作動詞,統一。句意:用兵攻戰的根本,在于統一百姓/六國覆滅,天下統一。B.正確。第一個“聽”,名詞,耳目,指消息、情報;第二個“聽”,動詞,傾聽。句意:用千里的國家就會有四海的情報/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C.正確。第一個“嬰”,動詞,接觸;第二個“嬰”,動詞,纏繞。句意:碰到它的就被斬斷/而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D.錯誤。第一個“而”,連詞,表順承;第二個“而”,連詞,表修飾。句意:砍伐棘棗樹作為長矛/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故選D。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荀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論辯用兵之道,臨武君認為用兵要看重的是形勢有利,行動上要講究詭詐多變。B.荀況在反駁臨武君時談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權術、謀略、形勢、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天下的志向。C.秦二世皇帝,擁有天子的權勢,占有天下的財富。凡是人跡能到達的地方,舟船可通航之處,沒有不建立郡縣的。D.材料二中有關秦末農民起義的場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關觀點可以與賈誼《過秦論》中所舉用史料和觀點互為印證。【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天下的志向”錯誤,由原文“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可知,荀況是說自己講的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天下的志向,君王所看重的是權術、謀略、形勢、利害。故選B。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2)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答案】(1)天下人民像焦烤灼熱一樣飽受煎熬,悲痛就像服用苦藥一樣猛烈,上下不得安寧,官吏百姓相互失去依靠。(關鍵點:“敖然”“苦烈”“憀”)(2)(如果)想要在天下無人能抵擋,卻不施行仁政,這就好比是拿了燙手的東西卻不去用水洗一洗。(關鍵點:“以”“是”“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敖然”,焦躁的樣子;“傾然”,動蕩不安的樣子;“寧”,安寧;“憀”,和睦,融洽。(2)“今”,現在;“以”,憑借;“是”,這;“執熱”,手執熱物,比喻處于困境或心情煩躁;“濯”,洗滌,此處指用冷水浸、洗。14.材料三中說:“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從哪方面印證該觀點。(5分)【答案】)材料三中認為,國君喜愛仁德,天下無人能夠抵擋。材料一中“仁人之兵”所向披靡,可以正面論證材料三的觀點。材料二中秦二世對百姓“隨逮肆刑”而積怨于民,最終亡國,可以從反面論證材料三的觀點。(找出一處2分,找出兩處5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中,荀況首先提出“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即強調用兵攻戰的根本在于統一百姓,若百姓不親附,即使是商湯、武王這樣的明君也不能取勝。接著他反駁臨武君“兵之所貴者勢利也,行變詐也”的觀點,提出“仁人之兵,不可詐也”“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必將聰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觸之者角摧而退耳”,即仁人的軍隊,上下一心,三軍同力,且百姓對君主如同子女侍奉父親、弟弟侍奉兄長一樣忠誠,這樣的軍隊必將聰明機警、和睦團結、步調一致,作戰時猶如鋒利無比的長劍,碰到的就被斬斷,猶如銳利無比的刀鋒,碰到的就被擊潰,圓陣堅守時如同磐石一樣堅固,碰到的就被頂回去。由此可見,材料一從正面論證了國君行“仁政”則天下無敵。材料二中,首先描述了秦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卻“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然后列舉了其一系列暴政,如“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導致“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百姓生活困苦,天下動蕩不安。接著描述了陳勝吳廣起義“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雖然他們“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但“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積怨在于民也”,最終推翻了秦朝統治。由此可見,材料二從反面論證了國君不行“仁政”則會亡國。譯文:材料一:荀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論辯用兵之道。孝成王說:“請問什么是用兵的要旨?”荀況說:“用兵攻戰的根本,在于統一百姓。兵士與百姓不和睦,即便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有必勝的把握。”臨武君說:“并非如此。用兵所重視的是形勢要有利,行動要講究詭詐多變。善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隱蔽,沒有人料得到他會從哪里出動。”荀況說:“不對。我所說的,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天下的帝王志向。您所看重的是權術、謀略、形勢、利害。而仁人用兵,是不能欺詐的。用夏桀的計策去欺騙堯,就如同投身到水火之中,(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燒焦,就是被淹死。所以仁人的軍隊,上下一條心,三軍齊力;臣子對國君,下屬對上級,猶如兒子侍奉父親,弟弟侍奉哥哥。況且,仁人若統治著十里的國家,他的耳目將布及百里,若統治著百里的國家,他的耳目便將布及千里,若統治著千里的國家,他的耳目就會遍及天下,這樣他必將耳聰目明、機警而有戒備,和眾如一。因此仁人的軍隊,集結起來即為一支支百人的部隊,分散開時便可各自為戰;延長伸展好似莫邪寶劍的長刃,碰上了就會被斬斷;短兵精銳仿佛莫邪寶劍的利鋒,遇到了就會被瓦解;擺成圓形的陣勢停留或排成方形的隊列站住,就像磐石一樣巋然不動,觸犯它的就會頭破血流,就會稀里嘩啦地敗退下來。《詩經》所謂:‘商湯豎起大旗,誠敬地握著斧鉞,勢如熊熊烈火,誰敢把我阻攔?’正是說的這種情況。”材料二:秦二世皇帝,擁有天子的權勢,占有天下的財富。凡是人跡能到達的地方,舟船能通航之處,沒有不建立郡縣的。然而放縱耳目的奢欲,窮盡奢侈糜爛生活的變化,完全不顧百姓的饑寒和財物的匱乏。動用萬乘車輛,而修建阿房之宮,征發閭左的貧民,收取天下大半的賦稅,百姓隨之被捕遭到極刑,挽著車輅頭朝大路死去的,一個早晨就有成千上萬。天下人民像焦烤灼熱一樣飽受煎熬,悲痛就像服用苦藥一樣猛烈,上下不得安寧,官吏百姓相互失去依靠。前往戍守漁陽的士卒陳勝,從大澤鄉起事,挽起胳膊露出右臂,號稱大楚,而天下像回聲一樣應和。在這個時候,沒有堅固的鎧甲尖利的兵器,堅硬的弓弩和強大的沖車,他們就砍伐酸棗作為矛柄,納入矛頭作為鋒刃,舉起銳利的木棍,拿起扁擔鋤頭,用來作為長戟強弩,攻打城池占領土地,沒有敵人不投降、沒有土地不被攻下的。天下因此像螞蟻出洞一樣混亂,風起云涌席卷天下,方圓達數千里。義兵勢力地位都是最低賤的,而兵器也是最為不利的。然而一人倡導而天下響應,是因為在人民中積聚了怨恨。材料三:孔子說:“行仁者不會被天下人阻擋。國君喜愛仁德,天下無人能夠抵擋。”如今,(如果)想要在天下無人能抵擋,卻不施行仁政,這就好比是拿了燙手的東西卻不去用水洗一洗。《詩經》上說:“誰能手執灼熱之物,過后不用水沖洗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草書屏風韓偓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疑問起筆,驚喜之態溢于言外,緊接著詩人斷定這是懷素的書法作品,可知他十分熟悉懷素作品的風格。B.頷聯正面描寫屏風上的整幅墨跡,用“塵色染”來反襯“墨痕濃”,突出懷素作品筆酣墨暢、痛快淋漓的特點。C.頸聯具體描繪了屏風畫面,將“秋澗”“寒藤”“古松”等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古樸的“寒山秋澗”圖。D.詩歌起筆點題,進而承“懷素蹤”對作品展開由粗轉精的描寫,最后以獨特方式亮明詩人的情感,自然流暢。【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構成一幅古樸的‘寒山秋澗’圖”錯誤。上下兩句通過對懷素書法筆畫的描寫,展現了狂放、豪縱的書法氣度,不是寫景,是以比喻修辭,寫草書的特點。16.《書論選讀》評價此詩:“(該詩)通過生動精辟的語言形式,深刻描述了懷素作品的飛動氣勢和蒼勁形象。”請根據此評價,簡要分析詩歌的頸聯和尾聯。(6分)【答案】①頸聯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澗”“寒藤”“古松”等比喻懷素草書的點、豎和弧鉤的筆畫,形象表現了其古樸蒼勁、靈活飛動、富于變化的特征。②用字精煉,富有表現力。如“怪”字寫出草書運筆的狂放不羈、富有個性,“奔”“掛”則寫出筆畫之間流淌的氣韻以及用墨的飽滿勁健、酣暢淋漓。③尾聯采用虛寫的手法。詩人想象如果把屏風放在水邊,屏風上的字跡都會化作蛟龍游走。想象奇特,突顯草書筆勢的迅疾、筆畫的盤曲和氣韻的生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頸聯“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具體描繪了屏風畫面上的內容,即怪石嶙峋,如同在秋天的山澗中奔騰;寒藤纏繞,掛在古老的松樹上。這兩個意象的組合,不僅展現了懷素書法中筆勢的飛動和氣勢的磅礴,而且通過“怪石”“寒藤”“古松”等意象,運用比喻傳達出懷素書法中那種古樸、蒼勁的形象。同時,“奔”字形象地描繪了怪石在山澗中奔騰的動態,而“掛”字則生動地表現了寒藤纏繞在古松上的姿態,這兩個動詞的運用,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鮮活。尾聯“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則是詩人對懷素書法藝術的極高贊譽。詩人采用虛寫,想象如果將這些字跡放在水邊,恐怕每一個字都會化作龍騰飛而去。這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將懷素的字跡比作龍,形象地表達了懷素書法中那種超凡脫俗、氣勢非凡的藝術魅力。同時,也暗示了懷素的書法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其字跡已經具有了生命力和靈性。詩歌的頸聯和尾聯通過生動的意象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深刻描述了懷素作品的飛動氣勢和蒼勁形象,展現了詩人對懷素書法藝術的贊美和驚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剛國慶假期登泰山,觀賞了泰山日出時天邊云彩奇異變化的壯美景象。他拍攝了照片,想發朋友圈,可選用姚鼐《登泰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泰山日出風景圖片的文案。(2)西安秦始皇兵馬俑遺址有被火燒過的痕跡,有人猜測是項羽所為,這與杜牧《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有一定關聯。(3)古人經常夜觀星空抒發感慨,或把星宿化入詩文,或以星宿指代地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3)示例一: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示例二: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示例三: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在女子羽毛球單打頒獎儀式上,中國選手何冰嬌一手舉起銀牌,另一只手拿起了一枚來自西班牙的pin,因為在此前的半決賽中,她的對手、西班牙選手馬林因傷退賽。西班牙奧委會、馬林本人對何冰嬌的舉動A,國際奧委會更是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場上場下的友誼時刻發生,這也是體育的意義所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我們會經常聽到運動員們提到換pin,pin是徽章的意思,奧運pin則是奧運期間的一種紀念品,通常由奧運會主辦方、參賽代表隊、贊助商或者相關機構推出。在巴黎奧運會期間,包括中國運動員在內的許多參賽運動員都B地與他人換pin,這也讓pin著實又火了一把,也讓更多觀眾注意到了“換pin”這項擁有l28年歷史的奧運會“非官方項目”。換pin文化也讓奧運會不僅是競技體育比拼的舞臺,更是一個無聲的“換pin”戰場。pin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8年前的第一屆奧運會——1896年雅典奧運會。當時的奧組委為了區別場館內運動員、官員和新聞媒體的身份,設計了不同款式的圓形紙牌。①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建成的奧運村中,②將世界各國的運動員聚集到了一起,③這不僅為互相交流提供了便利,④也讓徽章交換的影響力開始逐漸擴大,⑤一些參賽選手通過交換徽章,⑥來表達彼此的友誼和紀念彼此的祝福,⑦換pin漸漸就成了奧運村的一個傳統項目。在pin的外在形式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甲),它從單純的奧運紀念品,變成獨特的奧運文化符號。pin從一枚簡單的圓形紙牌,到如今成為奧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得益于其日益豐富的內涵。首先,pin作為紀念品,擁有很強的紀念屬性。pin體積小、易保存且不易受時間侵蝕,所以來自世界各地、形式各異的pin就是承載大多數運動員奧運記憶的合適具象載體之一。其次,(乙),它還是奧運舉辦國和其他不同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載體之一,具有不俗的收藏價值。例如,巴黎奧組委官方推出的pin里,就包含凱旋門、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等巴黎經典地標pin等等。在巴黎奧運會上尤其受歡迎的中國代表團的pin,除了有各式各樣的熊貓pin外,還有許多加入了景泰藍、琺瑯工藝的pin。最后,pin作為交流載體,在交換的過程中也傳遞著友好、和平、團結、平等的奧運精神。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德語文學選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華中科技大學《籃球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嵌入式系統設計C(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板材沙發改造方案范本
- 蚌埠鑄鐵泄水管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國大提琴琴弓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車輛報廢拆解方案范本
-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
- 山東抽風罩施工方案
- 2025農業合作社土地租賃合同范本
- u12籃球訓練計劃(6篇)
- RFJ005-2011 人民防空醫療救護工程設計標準
- 車輛維修工程第五章汽車修理工藝課件
- 光纜施工項目價格表(包干價參考)
- 《2019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簡要分享
- 滅火劑輸送管道安裝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 GB/T 311.2-2013絕緣配合第2部分:使用導則
- GB/T 15712-1995非調質機械結構鋼
- GA/T 1093-2013出入口控制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
- GA 237-2018金屬腳鐐
- 圍堰施工專項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定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