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綜合測試卷(帶答案)_第1頁
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綜合測試卷(帶答案)_第2頁
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綜合測試卷(帶答案)_第3頁
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綜合測試卷(帶答案)_第4頁
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綜合測試卷(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試卷時間:120分鐘滿分:120分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闕(quē)處經綸(lún)千轉(zhuǎn)與(yù)其奇者B.徙倚(xǐ)東皋(gāo)素湍(tuān)夕日欲頹(tuí)C.襄(xiāng)陵沿溯(shù)未寢(qǐn)重(Chóng)巖疊嶂D.飛漱(shù)藻荇(xìng)漢塞(sài)纖云(qiān)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夕日欲頹(墜落)鳶飛戾天者(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B.不見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陽)從流飄蕩(跟、隨)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C.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和)良多趣味(甚,很)蟬則千轉不窮(同“囀”,鳥鳴,文中指蟬鳴)D.四時俱備(都)夾岸高山,皆生寒樹(寒冷的樹)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3.下列各句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A.夕日/欲頹,沉鱗/競躍。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C.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D.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三峽》選自《水經注疏》。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B.《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本文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信的一部分。C.《使至塞上》作者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D.《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他與韓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5.默寫填空。(1)相顧無相識,________________。(王績《野望》)(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3)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________________。(蘇軾《記承天寺夜游》)(5)李白《渡荊門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6)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從植物變化的角度寫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材料一: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材料二:農耕時代,當時沒有現代技術,一切靠天吃飯,農田的耕作播種需要了解天象,預測天氣氣候。于是,我們的先人就發現可以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來認識外界自然變化,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慢慢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材料三:從科學角度上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金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材料四:不僅古代,在現代“二十四節氣”也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節氣的祭祖活動、冬至的吃餃子等;在農村,二十四節氣仍然指導著農民朋友們的農事活動;中醫的理論體系會要求醫生考慮節氣,也就是結合天氣氣候特點和病人的病癥來看病,廣大老百姓也會按照節氣規律來改變作息飲食和養生。(1)根據材料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應該在________、________等節氣中。(2)后三組材料分別從“二十四節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來介紹。(3)以下是征集到的傳承“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兩項是(___)A.鼓勵種植、銷售反節氣蔬果。B.把節氣列入課本,把節氣故事編成民謠。C.各大報紙設專版宣傳節氣知識。D.各個單位定期舉行相關節氣的知識競賽。E.取消小長假,恢復“五一”長假。閱讀古詩,完成題目。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7.巧借“替換品讀法”可以幫我們更好理解原詩用詞的精妙。如果將頷聯中的“幾處”換成“處處”、“誰家”換成“家家”好不好?為什么?8.詩歌寫了西湖諸多美景,卻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一聯結尾,這是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9.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略無闕.處(2)沿溯.阻絕(3)雖乘奔.御風(4)屬.引凄異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空谷傳響,哀轉久絕。11.閱讀文中畫線的語句,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清榮峻茂”在腦海中呈現出的是怎樣一幅畫面。12.作者筆下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答謝中書書(__________)(2)曉霧將歇(__________)(3)實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__________)1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15.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以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讓人感到繁多雜亂。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16.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題目。【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乙】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⑥。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注】①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③限日:遮擋陽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文中指隱士所食之物。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1)互相軒邈(2)窺谷忘反(3)蟬吟鶴唳(4)豈徒語哉_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山谷所資,于斯已辦。19.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簡要分析。20.這兩篇山水小品文都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高梁橋水①,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余。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間。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③。殿前剔牙松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④,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袁宗道《極樂寺紀游》)【注】①高梁橋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高梁之水。②螺髻:發型如螺殼形。③蓋:車蓋。古時為車上遮陽擋雨之具。④掛進賢冠:掛,摘掉。進賢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緇布冠,這里指官帽或烏紗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道.此入玉河(2)去.橋可三里(3)大可七八圍許.(4)思立亦以為然.22.用“/”為下面句子劃分兩處停頓。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2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24.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25.你留意過自己的窗外的景色嗎?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景物描寫要生動,描寫時融入自己的情感;(2)文中不要使用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3)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闕(quē)處經綸(lún)千轉(zhuǎn)與(yù)其奇者B.徙倚(xǐ)東皋(gāo)素湍(tuān)夕日欲頹(tuí)C.襄(xiāng)陵沿溯(shù)未寢(qǐn)重(Chóng)巖疊嶂D.飛漱(shù)藻荇(xìng)漢塞(sài)纖云(qiān)【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情況,關于字音,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多音字。B項正確。ACD三項修改為:A.千轉(zhuàn);C.沿溯(sù);D.纖云(xiān)。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夕日欲頹(墜落)鳶飛戾天者(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B.不見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陽)從流飄蕩(跟、隨)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C.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和)良多趣味(甚,很)蟬則千轉不窮(同“囀”,鳥鳴,文中指蟬鳴)D.四時俱備(都)夾岸高山,皆生寒樹(寒冷的樹)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A“戾”是“至”之意。C“與”:參與,這里指欣賞。D“寒”:本為形容詞,在這里是詞類活用,用作動詞。意思是文中形容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3.下列各句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A.夕日/欲頹,沉鱗/競躍。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C.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D.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B項改為: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意思是:即使乘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它快(或“也不認為有它快”)。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三峽》選自《水經注疏》。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B.《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本文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信的一部分。C.《使至塞上》作者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D.《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他與韓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孟浩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應是:他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5.默寫填空。(1)相顧無相識,________________。(王績《野望》)(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3)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________________。(蘇軾《記承天寺夜游》)(5)李白《渡荊門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6)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從植物變化的角度寫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長歌懷采薇(2).(2)晴川歷歷漢陽樹(3).(3)大漠孤煙直(4).(4)蓋竹柏影也(5).(5)山隨平野盡(6).江入大荒流(7).(6)亂花漸欲迷人眼(8).淺草才能沒馬蹄【解析】【詳解】此類題屬于基礎題,也是各地中考語文必考題。古詩文默寫題不論分幾種類型,都是以記憶、積累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賞析。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合適的詩句,三是答題時不能寫錯別字。“薇”“孤”“漸”“蹄”是此題中的易錯字,作答時要注意字形。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材料一: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材料二:農耕時代,當時沒有現代技術,一切靠天吃飯,農田的耕作播種需要了解天象,預測天氣氣候。于是,我們的先人就發現可以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來認識外界自然變化,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慢慢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材料三:從科學角度上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金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材料四:不僅古代,在現代“二十四節氣”也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節氣的祭祖活動、冬至的吃餃子等;在農村,二十四節氣仍然指導著農民朋友們的農事活動;中醫的理論體系會要求醫生考慮節氣,也就是結合天氣氣候特點和病人的病癥來看病,廣大老百姓也會按照節氣規律來改變作息飲食和養生。(1)根據材料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應該在________、________等節氣中。(2)后三組材料分別從“二十四節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來介紹。(3)以下是征集到的傳承“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兩項是(___)A.鼓勵種植、銷售反節氣蔬果。B.把節氣列入課本,把節氣故事編成民謠。C.各大報紙設專版宣傳節氣知識。D.各個單位定期舉行相關節氣的知識競賽。E.取消小長假,恢復“五一”長假。【答案】(1).(1)從“立秋”到(2).“霜降”的六個節氣中任選兩個(3).(2)由來或來歷(4).科學原理或科學說明(5).(社會)意義或者影響(6).(3)A、E【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二十四節氣劃分的把握。《天凈沙?秋思》寫的是秋季,因此,景物應該是秋季特有的景物,二十四節氣中是在秋季的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中任選兩個即可。(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材料內容的能力。結合三則材料分別概括即可。材料二是講述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或來歷;材料三是講科學原理或科學說明;材料四是講(社會)意義或者影響。(3)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關鍵詞是“傳承傳統文化”。A是對節氣的利用;E與節氣無關,談的是“五一節”。閱讀古詩,完成題目。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7.巧借“替換品讀法”可以幫我們更好理解原詩用詞的精妙。如果將頷聯中的“幾處”換成“處處”、“誰家”換成“家家”好不好?為什么?8.詩歌寫了西湖諸多美景,卻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一聯結尾,這是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案】7.不好,“幾處”“誰家”說明早鶯、新燕少,表現早春的特點,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了。8.對比(襯托),表達自己對湖東景色的迷戀、喜愛,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滿足、欣喜之情。【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由此可知,詩中描寫的是初春景色,如果改成了“處處”和“家家”,就是仲春的景色了。【8題詳解】此題考查了學生對詩句寫作手法的分析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這首詩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白堤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神怡。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湖東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9.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略無闕.處(2)沿溯.阻絕(3)雖乘奔.御風(4)屬.引凄異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空谷傳響,哀轉久絕。11.閱讀文中畫線的語句,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清榮峻茂”在腦海中呈現出的是怎樣一幅畫面。12.作者筆下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答案】9.(1)同“缺”,空隙、缺口(2)逆流而上(3)文中指飛奔的馬(4)連接10.(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2)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聲音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11.每當春冬之際,三峽的景象格外美麗,江水滔滔,魚兒在其中歡唱,樹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長,山勢高聳,青草茂盛,色彩鮮艷生機勃勃。12.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連綿高峻);寫“水”,突出夏季水流洶涌(或壯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解析】選自《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年代:北魏參考譯文: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9題詳解】這道題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的解釋,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項。只有對重點字詞解釋正確了,才能進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別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象、一詞多義的理解。其中“奔”動詞用作名詞,指飛奔的馬。【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做到:忠實原文、語句通順、表意明確、語氣不變、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自”是“如果”的意思,“亭午”是“正午”的意思,“絕”是“消失”的意思。點睛: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意,依據原文進行擴寫,可以在原文的基礎展開適當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三峽的景色。“清榮峻茂”的意思是“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根據這些景物的特點想象畫面內容即可。【12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結構思路、寫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文章第一段寫了三峽下的山,二至三段寫了不同季節三峽水的特點。“略無闕處”寫出了山的高大,連綿不斷;“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寫出了山的高大。第二段寫夏天的水,“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出水的湍急;第三段寫春冬之時的水,“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出春冬兩季水的秀美和妙趣。據此分析作答即可。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答謝中書書(__________)(2)曉霧將歇(__________)(3)實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__________)1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15.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以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讓人感到繁多雜亂。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16.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3.(1).(1)書信(2).(2)消散(3).(3)指人間(4).(4)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14.(1)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15.C16.表達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解析】【13題詳解】這道題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點字詞的解釋,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項,只有對重點字詞解釋正確了,才能進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加點的“書”在這里是名詞,“書信”的意思;“歇”的意思不同于現代漢語,是“消散”的意思。【14題詳解】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輝”“頹”“競”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15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主旨,聯系實際,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答案。C項的表述不正確,“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雜亂”。【16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一般要結合寫作背景及文章內容作答,抓住關鍵句子,進行分析。從“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實是欲界之仙都”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盛贊自然之美,表達了沉醉自然,歸隱山林的欣喜之情。選自《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參考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題目。【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乙】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⑥。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注】①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③限日:遮擋陽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文中指隱士所食之物。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1)互相軒邈(2)窺谷忘反(3)蟬吟鶴唳(4)豈徒語哉_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山谷所資,于斯已辦。19.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簡要分析。20.這兩篇山水小品文都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7.(1)往高處遠處伸展(2)同“返”,返回(3)叫(4)難道18.(1)湍急的流水好像比箭還快,兇猛的波浪好像飛奔的快馬。(2)山谷中(隱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這里已經具備。19.甲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分析: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樹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分析: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山之高,水之綠。20.抒發了作者喜愛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隱的高潔情趣。(意近即可)【解析】【分析】乙文參考譯文: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陰森陡峭的崖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的潭水;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豈是虛言啊。【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是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理解文言文中詞語的含義時,要聯系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另外,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盡量做到解釋準確、恰當。注意“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豈”,難道的意思。【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做到:忠實原文、語句通順、表意明確、語氣不變、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注意以下關鍵詞語的意思:“奔”,飛奔的馬;“資”,生活用品;“斯”,這里。【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寫作技巧的能力。文章采用的手法題目中已經指出,是“化靜為動”,從文中找出運用此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甲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樹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作用: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山之高,水之綠。【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甲文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抒發了作者喜愛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隱的高潔情趣。乙文結合“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抒發了作者喜愛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隱的高潔情趣。兩文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都抒發了作者喜愛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隱的高潔情趣。【點睛】翻譯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個重要考點。翻譯句子要把握的原則:(1)語句通順,成分完整。(注意翻譯省略主語賓語時要補充完整,并添加括號。)(2)落實字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方法是:吃透課內文言文,反復誦讀,熟練掌握,再適當拓展。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高梁橋水①,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余。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間。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③。殿前剔牙松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④,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袁宗道《極樂寺紀游》)【注】①高梁橋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高梁之水。②螺髻:發型如螺殼形。③蓋:車蓋。古時為車上遮陽擋雨之具。④掛進賢冠:掛,摘掉。進賢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緇布冠,這里指官帽或烏紗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道.此入玉河(2)去.橋可三里(3)大可七八圍許.(4)思立亦以為然.22.用“/”為下面句子劃分兩處停頓。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2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24.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案】21.(1)從,由(2)距離(3)表示約數(4)這樣22.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23.極樂寺離橋大約三里路,道路的風景也很好。24.作者發出了身在官場不得自由的感嘆,流露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山水名勝向往追求的情懷。【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合上下文來判斷。“道此入玉河”的意思是“從此地流入河里”,“道”的意思是“從,由”;“去橋可三里”的意思是“離橋大約三里路”,“去”是“距離”的意思。【22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這句話的意思是:松樹軀干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大的松樹大約有七八圍粗。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23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題作答時要注意“去”“可”“佳”的意思。【24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人物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旨,結合重點句子,分析人物情感。“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表達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向往,“何日掛進賢冠,作六橋下客子”表達了作者欲辭官歸隱,寄情山水的心境。選自《極樂寺紀游》作者:袁宗道年代:明參考譯文:高梁橋下的河水從西山深峽谷中流淌過來,從此地流入河里。河水如千匹白色的帶子一般,微風吹過,水面的漣漪就像羅紋紙(一種紙張)。河堤筑在水中,被兩條河夾著。堤上有四行綠色的楊樹,樹木古老枝葉繁盛,一棵大樹的樹蔭,可以鋪好幾張席子,從葉子縫隙中垂下的柳條有一丈多長。河岸北邊寺廟道院非常多,紅門大殿,綿延好幾十里遠。對面遠處的樹木,高矮成林,中間幾處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