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課教案二年級_第1頁
地方課教案二年級_第2頁
地方課教案二年級_第3頁
地方課教案二年級_第4頁
地方課教案二年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年級人自然社會的教學計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激烈,對人的自身素質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數學,還要學好人、自然、社會知識。人、自然、社會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新開設的一門地方課程。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會課,特擬定如下計劃;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內容及其編排本冊教材是依據浙江省教育廳新頒布的《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編寫的,共有26課,主要涉及《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內容綱要中的主要內容有浙江沿革、浙江環境、浙江經濟、浙江文化、和諧浙江等五大主題內容。(二)教材的主要特點《人、自然、社會》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省實際情況,省教育廳將地方課程分為“通用課程”和“專題課程”兩類。地方課程中的“通用課程”主要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環境、浙江經濟、浙江人文、和諧浙江。旨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會和文化的需要,是省內中小學教育中普遍適用的地方課程。每課的編寫特點:由于二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本冊教材采用圖文結合,以圖為主組織編寫,編寫中突出教材是學生的學本,強調活動性與體驗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認知、感受、了解相關的知識,獲得更多方面的發展。《人、自然、社會》的學習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已知經驗和學習積極性。重視實踐活動,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將查找資料、實地調查、參觀訪問、出黑板報、組織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實地體驗等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優化教學效果。與學校的班隊活動、戶外活動緊密結合、與地圖、電影、電視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機地整合,拓展地方課程的時空領域。提高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二、教學目標本學期對學生進行細致耐心地說服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覺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覺得人自然社會在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為了今后的學習生活,我們必須學好人自然社會。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他們也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三、學生情況分析二(3)班共有學生54人,大多是外地學生,本班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對溫州的地理地貌,氣候特點有點兒了解,但不夠透徹。班上有好多學生來自漁鄉,對開漁節、會市等也有所知道。學生上課隨心所欲、多動,沒有紀律觀念;有的注意力不集中,貌似安靜,實質游離等。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進行必要的教育,及時糾正,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了解溫州的人情風貌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能動性、積極性,并發揮團隊協作精神,營造互幫互助,共同的良好環境。四、教學措施:1、依據課程標準,把握學習目標。教師在實施地方課程活動前,必須認真學習《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認真鉆研教材,研讀課本,弄清課本上的重難點。能透徹地了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從縱向、橫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靈活、合理、科學地使用好每個板快,注重早滲透,不斷積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在準確把握各個內容模塊的要求基礎上,制訂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2、運用多種手段,突出學習效果。教師認真備課,找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認真研究每堂課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不能千篇一律。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好培優輔差工作認真進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3、發揮課程資源,拓展教育功能。教材是課程的重要依據,但不是課程資源的全部,要努力茍簡“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課程資源。4、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更新觀念。5、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五、教學進度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11、有趣的風俗活動122、你玩過這樣的游戲嗎13拓展143、我們的生活環境15國慶放假64、新鮮的空氣在哪里175、噪聲危害大18拓展196、我們的好朋友110拓展1117王羲之和王獻之1128、大畫家王冕113拓展1149、多才多藝的徐文長11510、浙江的江河11611浙江的農特產117拓展11812、美麗的千島湖11913、《校園的“紅燈”》120復習1《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1課、有趣的風俗活動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使學生在舞龍、踩高蹺等民族風俗活動中學習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身體素質。發展基本活動能力及反應、靈敏、協調能力,啟發積極參與的意識,培養協作精神,陶冶良好的思想情操。重點難點學習舞龍、踩高蹺、竹竿舞等學校有的設施進行活動能力的培養。陶冶良好的思想情操。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1、看舞龍(配樂)師:舞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項目。在我們自己家鄉也有這個項目。人們經常用舞龍來慶祝節日,增添節日的氣氛。那么,作為龍的傳人,你們想不想看看舞龍高手舞龍呢?探究生活中與龍有關的風俗活動。2、踩高蹺(1)、生看踩高蹺視頻師:在我國踩高蹺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在許多地方人們都以這種舞蹈形式慶祝節日。今天,我們先來看踩高蹺的視頻,再一起玩玩吧。(2)學生們每2人一副高蹺在操場上練習。(3)比一比,看誰走的快,走的好。3、總結、放松、結束課程反思:通過過學習活動,學生了解了一些民間風俗活動,知道鍛煉身體的重要,以及鍛煉身體的方法。啟發積極參與的意識,培養協作精神,陶冶良好的思想情操。《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2課你玩過這樣的游戲嗎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1.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活動,踴躍與伙伴交流;2.懂得教別人玩游戲的基本方法,說清游戲的名稱,講明游戲的玩法,在生活化的“教”與“學”的游戲實踐中,促使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重點難點會教別人玩游戲的基本方法,說清游戲的名稱,講明游戲的玩法,促使學生知識向技能的轉化。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一、談話揭示課題1.師生交流: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你們平時都玩過哪些游戲?2.指名學生交流。預設:我玩過“丟手絹”的游戲我玩過“老老鷹抓小雞”的游戲等3.游戲是大家喜愛的一種活動,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能鍛煉我們的身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游戲。4.揭示并板書課題。板書:你玩過這樣的游戲嗎二、說說游戲的玩法1.出示書本第四頁上的游戲圖片:踩高蹺、滾鐵環、抽陀螺、丟手帕、丟子兒等。你玩過這些游戲嗎?你最喜歡哪一種游戲?是怎么玩的?(1)分小組討論(2)小組派代表交流要求:說清游戲的名稱、人數講明游戲的玩法認真聽,用心學2.課余時間,你跟同學一起玩過哪些游戲?是怎么玩的?3.在你的家鄉有哪些特別的游戲是我們不知道的,誰能給我們介紹介紹。推選小教員選擇有趣的游戲教同學玩,并集體示范游戲,推薦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戲。4.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互教互學游戲的活動,師巡視指導。四、小結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1.個人或小組指派代表匯報學習收獲。如:我(們)教某小組的同學玩(游戲名稱)的游戲,他們都學會了。我(們)也學會了某某教給我們的游戲的玩法。2.評選教游戲的小能手,以資鼓勵。3.結語。這節課我們聊了大家熟悉的游戲,也認識了小朋友們的家鄉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戲,真有意思!游戲,是我們小朋友的最愛,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鍛煉我們的體魄,開發智力,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希望下次再能與大家交流,學到更多的游戲。五、活動延伸了解爸爸媽媽等長輩小時候玩過的游戲,和他們一起玩一玩。反思:教學反思:在本課中,雖然沒有學生一向愛玩的球類活動,但同樣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和動機,絕大多數學生在這節課中表現出色。發言思維踴躍,表現大膽積極。要求學生自創花樣,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愉快、平等、和諧、友好。《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3課、我們的生活環境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1.以實例說明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懂得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保護環境,人人有責。2.對破壞環境的人和事表示氣憤。愿意與世界人民共同攜手,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3.不做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重點難點不做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倡導保護地球家園活動。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講課以前,先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嗎》第一段。引入課題,同時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歌聲中走近我們身邊的環境。然后播放視頻——《我們生存的環境》提問:看了這段視頻,你知道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是什么嗎?學生回答世界十大環境問題有:1、氣候變暖。2、臭氧層破壞。3、生物多樣性減少。4、酸雨漫延。5、森林銳減。6、土地荒漠化。7、大氣污染。8、水體污染。9、海洋污染。10、固體廢棄物污染。那再來看看并播放《我們身邊的大氣環境》,下載《我們身邊的水環境》,《我們身邊的聲環境》。讓學生仔細觀看視頻內容。并引發學生意識到,這樣的環境應該加以保護了。那看一看世界為了保護環境做了哪些事情,從而引出“世界環境日”。打開書本讓學生畫出時間和內容。并給學生展示圖表‘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讓學生總結出‘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寫出相應板書:世界環保日-6月5日,關心、保護、改善二、課堂討論展示一些‘環境被破壞了’的圖片或視頻播放視頻:《哭笑的地球》,《沒有水的樣子》,《激情與溫柔等》。展開討論:1、你愿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嗎?2、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樣做?3、談一談你的家庭為了保護環境做過哪些事情,以后應該怎樣做?我們班集體怎樣以實際行動保護學校及其附近的環境?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做相應地補充說明,并把重點內容點明。表揚回答好的同學,并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讓回答好的同學把自己在家庭中的好習慣板書在黑板上。然后針對性地播放一些視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樣保護環境的。我國政府有哪些保護環境的好措施、好辦法?學生討論小結:營造大量“護田林”、“防風林”,治理“三廢”,整治“白色污染”,進行空氣質量預報等,不斷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城市已成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請看這生機盎然、美麗迷人的城市――大連。出示寧波市(或者慈溪市)環境圖。提問:為什么大連環境美如畫,大連人是怎樣保護環境的?小結:大連市從領導到市民都非常重視保護環境,大連人的“三管住”,使我們懂得了保護環境要從自己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事情。三、行為指導:提問:我們少年兒童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事呢?請介紹一些事例。(引導并板書)板書:參與環保活動勸阻污染行為師引導并建議學生做一個綠色消費者。小結:正確對待廢棄物,不做污染環境的事,養成環保好習慣。四、結束語:讓我們向全人類呼吁:為了我們美好燦爛的明天,請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吧!播放視頻《地球你好嗎》最后一段,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伴唱,結束本課。反思:通過學習活動,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愿意與世界人民共同攜手,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做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4課新鮮空氣在哪里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通過怎樣使室內保持新鮮空氣的活動,初步了解新鮮空氣和我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初步懂得空氣應該保持新鮮、不應受污染,逐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重點難點了解新鮮空氣和我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懂得空氣應該保持新鮮、不應受污染,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一、游戲導入。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手捏住自己的鼻子,提出:“當你憋不住了,再松手,好嗎?”提問:“剛才的游戲,你們有什么感覺?”此活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周圍空氣與我們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導入本課學習,教師提問:1、你知道哪些地方的空氣特別新鮮?2、你能說說呼吸新鮮空氣的感覺嗎?此活動要引導學生說出在新鮮空氣的環境中有許多感受,如人會感到舒服、人的心情會特別好等等。二、活動指導。(播放多媒體)(一)、教室里的空氣。教室里空氣新鮮能使人大腦清醒,心情愉快,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果空氣污濁,則容易使人大腦昏沉,目眩惡心,大大降低教學效率。據調查,每名學生在安靜學習時平均呼出的氣體中有0.4%的二氧化碳,每小時從皮膚和肺部要散出約40克的水蒸氣和60—100卡熱量。在平均有幾十名學生的教室中,如果沒有新鮮空氣流入,室內空氣就會渾濁不堪,給師生的身心帶來不利影響。(二)、呼吸與空氣。假如一個正常人幾天不喝水,或是十幾天不吃飯,雖然他們的健康會受到損害,但生命依然能夠維持。但是,任何一個人只要幾分鐘不呼吸,他立刻會遭到死亡的威脅。人要生存,就要呼吸。所謂呼吸,就是指人的肌體同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人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氧氣來自空氣中。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其中氧占20%以上,氮占70%以上,其余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氬、氖等氣體。人類需要的是潔凈的空氣,一旦空氣受到污染人,人們吸進這種不潔凈的空氣就會感到不適甚至生病,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活動一組織討論1、如果整天把教室的門窗關起來,人會有什么感覺?2、如果……,人會有什么感覺?活動要引導學生說說在空氣不新鮮的環境中,人有哪些直接的感受。初步認識不新鮮的空氣對人體是有害的。活動二組織交流1、在你的周圍有哪些地方的空氣是不新鮮的?2、你還看到哪些地方的空氣被污染了?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周圍許多地方確實存在著空氣被污染的現象。活動三分組討論和交流1、怎樣使教室里有足夠的新鮮空氣?2、有什么辦法使教室里的空氣經常流通?3、爸爸在房間里吸煙,我該怎么辦?4、家里的爐灶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可以想些什么辦法?5、附近工廠冒出大量的濃煙,怎樣向有關部門反映?6、有些汽車會排放出很多很多的廢氣,你有什么辦法?怎樣使我們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鮮空氣?反思: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知道怎樣使室內保持新鮮空氣,新鮮空氣和我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懂得空氣應該保持新鮮、不應受污染,逐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倡導人類保護環境,愛護地球家園。《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5課噪聲危害大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懂得噪聲是一種嚴重的環境污染。初步了解噪聲的主要來源和噪聲的主要危害。初步增強環保意識。重點難點懂得噪聲是一種嚴重的環境污染。了解噪聲的主要來源和噪聲的主要危害。增強環保意識。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1、引導學生談一談生活上的典型細節、小游戲和小細節或小問題。(關于噪聲)2、組織學生課堂小組活動并討論體驗說話時適度的聲音,懂得在不同的場所應該注意控制自己的聲音,逐步形成一種輕聲說話的良好習慣。3、組織開展控制物體發聲的小實驗。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制作“發聲罐”并想辦法使他的聲音變輕,知道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辦法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讓學生在選擇不同材料和方法減輕他的聲音的過程中,去思考聲音是怎樣被控制的初步積累控制聲音的經驗,初步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聽力。放映多媒體:1.強的噪聲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適,如耳鳴、耳痛、聽力損傷。據測定,超過115分貝的噪聲還會造成耳聾。據臨床醫學統計,若在80分貝以上噪音環境中生活,造成耳聾者可達50%。醫學專家研究認為,家庭噪音是造成兒童聾啞的病因之一。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發現,噪聲超過85分貝,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人們會感覺到吵鬧,因而無法專心地工作,結果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3.損害心血管。噪聲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噪聲會加速心臟衰老,增加心肌梗塞發病率。醫學專家經人體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接觸噪聲可使體內腎上腺分泌增加,從而使血壓上升,在平均70分貝的噪聲中長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發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別是夜間噪音會使發病率更高。調查發現,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調查1101名紡織女工,高血壓發病率為7.2%,其中接觸強度達100分貝噪聲者,高血壓發病率達15.2%。4.噪聲還可以引起如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精神障礙、內分泌紊亂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聲的工作環境,可使人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以及恐懼、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錯亂。在日本,曾有過因為受不了火車噪聲的刺激而精神錯亂,最后自殺的例子。5.干擾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噪聲使人不得安寧,難以休息和入睡。當人輾轉不能入睡時,便會心態緊張,呼吸急促,脈搏跳動加劇,大腦興奮不止,第二天就會感到疲倦,或四肢無力。從而影響到工作和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得神經衰弱癥,表現為失眠、耳鳴、疲勞。6.對女性生理機能的損害。女性受噪聲的威脅,還可以有月經不調、流產及早產等,如導致女性性機能紊亂,月經失調,流產率增加等。專家們曾在哈爾濱、北京和長春等7個地區經過為期3年的系統調查,結果發現噪聲不僅能使女工患噪聲聾,且對女工的月經和生育均有不良影響。另外可導致孕婦流產、早產,甚至可致畸胎。國外曾對某個地區的孕婦普遍發生流產和早產作了調查,結果發現她們居住在一個飛機場的周圍,禍首正是那飛起降落的飛機所產生的巨大噪聲。7.噪聲對兒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各組織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不論是體內的胎兒還是剛出世的孩子,噪聲均可損傷聽覺器官,使聽力減退或喪失。據統計,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萬耳聾者,其中相當部分是由噪聲所致。專家研究已經證明,家庭室內噪音是造成兒童聾啞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貝以上噪聲中生活,耳聾者可達5%。8.噪聲對視力的損害。人們只知道噪聲影響聽力,其實噪聲還影響視力。試驗表明:當噪聲強度達到90分貝時,人的視覺細胞敏感性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延長;噪聲達到95分貝時,有40%的人瞳孔放大,視模糊;而噪聲達到115分貝時,多數人的眼球對光亮度的適應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所以長時間處于噪聲環境中的人很容易發生眼疲勞、眼痛、眼花和視物流淚等眼損傷現象。同時,噪聲還會使色覺、視野發生異常。調查發現噪聲對紅、藍、白三色視野縮小80%。所以駕駛員應避免立體場音響的噪聲干擾,不然易造成行車事故。摘自北京青年報二、討論噪音的危害:分組討論,談一談親身體會,并評出最佳組。三、總結反思: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初步積累控制聲音的經驗,初步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6課我們的好朋友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了解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關愛小動物,熱愛自然,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重點難點懂得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倡導人類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背景知識1、世界動物日。“世界動物日”源自13世紀早期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議。他當年長期生活在阿西西島上的森林中,與動物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關系,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系做出了光輝的榜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表和人類深刻認識自然和宇宙的先驅者之一。圣·弗朗西斯一生的工作被證實由10月4日開始,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2、動物福利法。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把動物當作私人財產或商品,可以隨意虐待、捕殺,以致很多動物不斷地走向滅絕和天性扭曲。1822年,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動物的議案——“馬丁法令”獲得通過,這是首次以法律條文形式規定動物的利益,保護動物免受虐待,是動物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11年,英國頒布了動物保護法,并陸續出臺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園動物保護法、實驗動物保護法等很多專項法律。1980年以來,歐盟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先后在動物福利方面立法,WTO規則中也寫入了動物福利條款。我國已經出臺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檢疫法》等單行法,現在正在構建一部專門的、完整的動物保護總括性法律。教學建議本課是根據《地方課程(通用內容)標準》公民道德教育中“關愛生命”第一條的要求編寫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板塊:感受動物和人類共處的和諧,認識動物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了解動物的生存受到的威脅,引導學生保護身邊的動物。1、在吟誦歌唱中激發情感。動物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生活中有許多和動物有關的詩歌、兒歌、歌曲,課前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這類詩歌、兒歌、歌曲。課中,讓學生背一背動物詩歌,如崔道融《雞》、羅隱《蜂》、歐陽修《畫眉鳥》等;讓學生讀一讀動物兒歌,如《小鴨子》、《小老鼠上燈臺》、《老雞說小雞》等;讓學生唱一唱動物歌曲,如《動物說話》、《小猴子》、《數鴨子》等,讓學生在吟誦歌唱中激發起愛護動物的情感。2、在講述故事中增強情感。在人類與動物長期相處的過程中,涌現出許許多多愛護動物的感人故事。課前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故事,課中讓學生宣講故事,使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教育,增強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3、在飼養活動中升華情感。生活中,很多學生養過小動物,小動物可愛的外形、有趣的生活習性給學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有的可能還與小動物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更讓學生難以忘懷,學生不僅把小動物當寵物,還把它們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讓學生敘說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引導學生飼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記觀察日記,讓學生在飼養小動物的活動中升華關愛動物的情感。4、在制作活動中鞏固情感。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自己最喜愛動物的有關文字、圖片等資料,也可以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或已經滅絕的動物,給它制作一張“動物身份證”,如:動物身份證(圖片)動物名稱生活環境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保護動物宣傳標語通過此項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特點,進一步鞏固愛護動物的情感。課程資源1、“護鳥使者”潘宏耕。1968年,潘宏耕住在杭州三臺山,經常看見有人拿著獵槍打鳥,心里非常著急。他一空下來就閱讀書刊,收集有關鳥的資料。1986年,他把收集到的資料制成展板,自費在杭州、寧波、金華等地展出。30多年來,他一直肩負起愛鳥護鳥的重任,成了浙江省有名的“護鳥使者”。2、硫酸潑熊和白酒醉熊。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98級機電系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在北京動物園熊山,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棕熊身上和嘴里傾倒摻有火堿、硫酸的溶液,致使5只熊受到嚴重傷害。2003年10月,一名山東聊城的游客在猛獸投食平臺,看到大棕熊可愛的樣子,竟將250克全興大曲倒進大棕熊口中,導致大棕熊當場醉倒。反思:通過此課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特點,進一步鞏固愛護動物的情感。《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7課王羲之和王獻之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知道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生平及他們的主要藝術成就,激發崇敬之情。理解勤學苦練是成才必經之路的道理,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立志成才。重點難點知道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了解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勤學苦練成才的精神,樹立遠大的理想。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背景知識1、“書圣”王羲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原籍瑯邪臨沂(今屬山東),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杰出的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小時候跟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十分刻苦,后來改學張芝、鐘繇,博采眾長,“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一變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今體。他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草書濃纖折衷,千變萬化,純出自然。由于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被后人尊稱為“書圣”。傳世書跡有《蘭亭序帖》、《喪亂帖》、《奉橘帖》、《姨母帖》、《初月帖》、《行穰帖》等。2、“小圣”王獻之。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官至尚書令,人稱“王大令”。王獻之幼年跟從父親學習書法,非常用功,后向張芝學習書法,不斷拓展書路。他在繼承父親王羲之和張芝書藝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成法,大膽扭轉當時古拙的書風,另創新法,書風流美,世有“破體”之稱。其書雖出自王羲之,但更覺俊逸豐腴,飄然若仙,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世有“小圣”之稱,又與其父并稱為“二王”。傳世書跡有《中秋帖》、《鴨頭丸帖》、《洛神賦十三行》、《廿九日帖》、《十二月帖》等。教學建議本課是根據《地方課程(通用內容)標準》文史與人物中“浙江歷史上著名書畫藝術家”第一、二、三條的要求編寫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板塊:欣賞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作品,了解王羲之勤奮學習的事跡,感受王獻之勤奮學習的故事,夸夸身邊勤奮學習的同學。1、讀故事。課前讓學生收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生平與書法作品。課中,可以從學生介紹“二王”的生平、欣賞他們的書法作品入手,激發學生的敬佩之情。在調動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生疑:王羲之和王獻之為什么能成為杰出的書法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中提供的故事,也可以讓學生補充他們學習書法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和他們小時候勤奮學習是分不開的,從而激發學生從小勤奮學習的感情。中外歷史上流傳著許多令人感動的勤學故事,課前引導學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勤學故事和勤學名言,特別是收集浙江省的勤學故事,課中讓學生再說一說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和名言,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思想感情。2、搞采訪。在學生身邊就有許多勤奮好學的人,有朝夕相處的父母,誨人不倦的老師,形影不離的伙伴……為此,可以開展一個“尋找身邊勤奮學習的人”的活動,讓學生去采訪身邊的榜樣,做一個采訪記錄:采訪時間采訪對象采訪地點采訪內容采訪記錄采訪后感想采訪活動后,讓學生夸一夸生活中勤奮學習的人和事,使學生從中進一步認識到才能來自于勤奮,收獲來自于耕耘。由于采訪的人都是學生身邊的人,學生會感到特別的親切、感動,也最能夠教育自己,從而激勵學生像身邊的榜樣那樣,從小熱愛學習,勤奮學習。3、學名言。名人名言對學生成長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有關勤學的名人名言,如:“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卡萊爾);“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人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課程資源1、王羲之吃墨。傳說有一天,王羲之為了寫好一個字,從晚上一直練到第二天天明。這時,王夫人走進來勸他休息,先是大吃一驚,接著“格格”地笑起來。原來,王羲之在練字時,感到肚子餓了,就抓起饅頭不知不覺伸到了硯池里沾著“豆醬”吃,滿嘴都是烏黑的墨汁。2、一定要爭氣。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出生在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里,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第二個學期,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路燈下讀外語;夜里,同學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去學習。經過半年努力,他的功課終于趕上來了,數學還考了100分。反思:通過本課學習感受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勤奮刻苦的精神。增強自己勤奮學習的精神。《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8課大畫家王冕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了解王冕小時候的故事及在書畫、詩文等藝術上的成就,激發對歷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情。欣賞王冕的書畫作品,誦讀王冕的詩畫作品。重點難點通過了解王冕小時候的故事以及他在書畫、詩文上的造詣,對古代文人的崇敬之情。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1、講王冕的故事上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講王冕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了解王冕自強不息的精神。2、賞王冕的畫。用多媒體播放。解說,王冕是一位“梅癡”,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更是以畫梅花而出名,自號梅花屋主。結合自己了解的梅花欣賞王冕畫的梅花。3、讀王冕的詩從網上下載的詩,如最有名的贊美梅花的詩《墨梅》。重在讓學生感受。有時間再讀一讀其他的詩。反思: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情,增強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9課多才多藝的徐文長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1、了解少年徐渭的聰穎和好學。2、了解徐渭的生平,尤其是他的主要藝術成就,并對他的代表作品進行欣賞。重點難點了解徐渭的生平以及他的聰穎好學,他的藝術成就。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設計理念:通過閱讀教材,使學生了解少年徐渭的聰穎和好學,尤其是他的主要藝術成就,并對他的代表作品進行欣賞。)教學過程:一、簡介徐渭:1、了解徐渭生平: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明朝晚期杰出的文學藝術家,也是晚明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先驅,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2、徐渭創作情況:徐渭的畫擅長山水、人物,尤其是長于水默寫意花鳥。二、交流:你佩服徐文長的對句本領嗎?念一念他對出的對子,再想想它們好在哪里?三、閱讀:讓學生通過新聞記者少年徐文長的故事,是為了使他們更能貼近徐渭,能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多才多藝,尤其要了解他獨樹一幟的藝術和文學成就。四、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收集徐渭的書法、繪畫作品。然后讓學生欣賞后說說感受,進行討論交流,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進一步介紹,充分了解徐渭書畫氣勢奔放、個性不羈的特點,以及對后人創作的深遠影響。反思:《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10課浙江的江河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知道浙江省名的由來了解浙江省境內錢塘江、甌江、婺江等江河及家鄉的主要江河,了解省內主要江河的特色,增強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了解浙江的江河,以及特色,熱愛家鄉。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教學過程:1、教學前引導學生收集資料,了解浙江的一些重要江河的特色。2、課堂上組織小組交流3、4人小組匯報4、用多媒體播放浙江主要河流資料5、分組比賽談感受。評出最佳小組,及時鼓勵。6、為保護家鄉美麗的江河,引導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寫一句話,畫一幅畫,拍一張照片、講一個小故事、提一個環保小建議等。反思:《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11課浙江的農產品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1.通過學習、交流知道浙江有許多馳名中外的名優特產。2.初步懂得家鄉的特產是世代家鄉人民辛勤勞動創造的結果。3.知道家鄉的特產體現了地方特色和民俗,又體現了人民生活的特點。重點難點1.認識了解家鄉的特產。2.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課前準備:各種水果、食品的圖片及實物生:在生活中尋找到的風味小吃及土特產。【教學過程:】一、激趣引入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念書的地方時那里嗎?對了,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是你們的第二故鄉。瞧,這就是我們浙江溫州的版圖。浙江物產豐富,世世代代的浙江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許多馳名中外的名優產品。今天咱們一起去認識這些特產!二、圖文結合,激發情感1.認識了解浙江盛產的農特產。孩子們,浙江盛產水果,咱們還是先到果園去看看吧!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果園里都有哪些特色水果呢?(課件出示短片)孩子們看得多仔細呀,那現在誰來告訴大家,你都看到了哪些水果?(生匯報,課件出示生介紹到的水果圖片楓橋香榧是諸暨市著名的特產干果,也是文明中外的特產果品。楓橋香榧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享有盛譽。唐朝宰相李德裕稱“木之奇哉有稽山之海棠榧檜”余姚楊梅:余姚楊梅,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品種可分水晶、粉紅、紫黑三大類。水晶楊梅晶瑩剔透,甘甜鮮美,是楊梅中的絕品,但因歷史原因,且種植栽培不易,現十分稀缺,市場上難得一見。奉化水蜜桃:奉化水蜜桃被譽為“中國之最”,這是對水蜜桃這一傳統名果的歷史肯定。2.了解浙江的各種風味小吃。除了剛才認識的特產,我們浙江還有很多特產呢!小朋友們課前收集到家鄉的哪些特產呢?大家帶來了嗎?你帶來的特色小吃叫什么名兒,介紹給大家。(生簡單介紹名稱)老師今天也帶來了我最喜歡吃的金華酥餅(出示“金華酥餅”實物)金華酥餅酥餅,以酥取勝,它進口酥碎,遇濕消融,即使牙齒脫盡的人也有口福品嘗其味。酥餅還以濃烈的陳香和鮮甜的回味顯示其特有的魅力,強烈地吸引著顧客,古人有過酥餅店“聞香下馬”之說。孩子們想嘗嘗嗎?表現好的孩子可以先品嘗!那請孩子們,聽清我的要求:課前你們的小手都洗干凈了吧,拿出自己準備的特色小吃捧在手里,先仔細看看外包裝,沿著包裝袋上沿的小口撕開袋子,取出一小塊兒先看一看是什么顏色的,聞一聞氣味兒、再輕輕咬一口嘗一嘗味道,閉上眼睛慢慢地嚼,品出味兒了嗎?好吃嗎?吃出什么感覺了嗎?先、在小組里交流交流,再和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匯報收獲:好了,孩子們,剛才大家討論得可真激烈呀!現在誰來把自己的收獲和大家分享呢?(指名說,師相機指導)看得出孩子們都很喜歡咱們家鄉的特產,那你想夸夸你喜歡的特產嗎?3.了解浙江的工藝產品。咱們家鄉浙江的特產歷史悠久,除了有著各種各樣的水果小吃,更有無數工藝獨特的藝術品,瞧,它們來了!(課件展示各種工藝品圖片,師簡單介紹名稱,出示水晶玻璃作品讓學生觀察感受。)孩子們請看,這就是我們久富盛名的水晶玻璃,我們還可以把它制成裝飾品掛在墻上,美化居室。4.故事會孩子們,家鄉的特產可真多呀,而且每一種特產后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你們想聽嗎?(課件出示昌化山核桃的來歷)……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孩子們可以查查資料或者向父母請教,然后咱們再交流。5.小小推銷員孩子們都想把自己家鄉的特產介紹給其他的同學嗎!那請每位同學都當小小推銷員把家鄉的特產推銷給我們的同學和老師好嗎?(好)那你現在就是小小推銷員了,先在小組里交流交流,想想辦法讓他們接受你們推銷的產品。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小小推銷員”用你喜歡的方式把你最喜歡的特產介紹給大家。(先小組交流,再全班匯報)三、兒歌小結,深化情感。聽了“小小推銷員”們的介紹,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咱們浙江,認識咱們浙江,咱們浙江的明天會更美好!孩子們,讓我們拍起手來為我們的浙江第二家鄉歌唱吧!。美麗的浙江我喜歡,水果小吃甜又香。工藝產品美名揚。浙江盛名傳四方。反思:《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12課美麗的千島湖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1.初步了解千島湖的成因和地理位置。2.感受千島湖迷人的景色,了解千島湖的豐富物產。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懂得保護旅游資源。重點難點了解千島湖的風光和那里的特產,培養對浙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教學媒體錄像、多媒體課件。設計者教學設想談話揭題,了解千島湖的地理位置。1、你去過千島湖嗎?多媒體播放浙江省地圖。指出千島湖所在的位置。2、如果曾經玩過的,請他們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景點,也可以把從景點買來的紀念品,派來的照片和同學一起分享。二、學習活動。1、讓去過的學生做小導游,分小專題介紹千島湖,如千島湖的歷史、和千島湖有關的故事、千島湖的成因、地理、風俗、景色、物產、交通、旅游等。2、老師把學生說不全面的進行補充,做好評價,“夸一夸”,以鼓勵,表揚為主。3、通過圖片資料來了解千島湖的情況。多媒體展示千島湖的特產、風景等。4、有條件的可以把特產帶來和同學一起品嘗。三、贊美美麗的千島湖。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反思:《人自然社會》學科二年級上冊電子備課格式教材內容第13課校園里的“紅燈”課時安排1教學要求了解一些法律中與我們學生關系密切的內容,能簡單用有關法律知識說說為什么有些行為是違法的。激發和增強知法守法觀念,從小培養知法守法意識。重點難點了解一些法律常識。與我們學生關系密切的內容,能簡單說說為什么有些行為是違法的。具有法制觀念。教學媒體錄像設計者教學設想背景知識1、姓名權。我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姓名權就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決定、變更和使用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權利。取他人的綽號是侵犯姓名權、人格尊嚴的一種行為。2、隱私和隱私權。隱私的概念是189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名研究者提出來的,當時的英文里面提到隱私權的概念就是一句話:“就是讓我獨處的一種權利,讓我獨善其身的一種權利,不受別人打擾的一種權利”,這種概念提出以后被法律界接受了。一般來說,隱私就是那些與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純屬個人的私人事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婚戀情況,家庭情況;二是個人的身體健康,疾病情況;三是個人的財產、通訊、日記、電話等內容。隱私權實際上就是保有使自己的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的權利。3、破壞花草樹木、隨便打人、敲詐、偷竊等行為,若情節嚴重,將受法律的制裁;若情節較輕,則應受到道德規范的譴責。教學建議1、從十字路口車子闖紅燈引入,組織學生討論可能會引起怎樣的后果。并導入在校園里、同學之間也有“闖紅燈”的事。2、看書中的情景圖聽故事,說一說故事中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故事一主要是引導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姓名和人格,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姓名和人格。故事二是引導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我們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保護自己的隱私權。3、組織學生討論在校園里、同學之間還有哪些也是“闖紅燈”的行為。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破壞花草樹木、隨便打人、敲詐、偷竊等行為是違規、違法的。4、聽錄音故事《從‘三好學生’變成‘囚犯’》,強化意識——我們從小要知法守法。5、開展評選“遵守校紀班規我最行”的活動,落實本課的行為要求。課程資源1、《民法通則》。2、錄音故事《從‘三好學生’變成‘囚犯’》。反思:一年齡問題【例題】我的媽媽、姥姥也都屬兔。我們8歲了,都屬兔。我的媽媽、姥姥也都屬兔。我們8歲了,都屬兔。【解題思路】根據十二生肖的常識,可知每12年一個輪回,現在8歲是屬兔,再過12年,也就是8+12=20(歲),當20歲時才能再是兔年,繼續往下推,可以得出:20+12=32(歲)32+12=44(歲)44+12=56(歲)56+12=68(歲)68+12=8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