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_第1頁
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_第2頁
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_第3頁
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_第4頁
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PAGE7-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2022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課后集訓24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蘇教版年級:姓名:課后限時集訓(二十四)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建議用時:40分鐘)1.下列關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A.外來物種入侵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共同進化的結果C.種間競爭是一種自然選擇的方式D.若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種群的基因頻率將不會發生改變D[外來物種入侵會改變現有生物的生存狀況,改變生物進化的方向和速度,A正確;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發展,其結果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正確;種間競爭是一種自然選擇的方式,C正確;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有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等,因此若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會發生改變,D錯誤。]2.下列關于變異、自然選擇、物種形成與進化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A.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使生物向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C.生物的進化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D.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導致生物的進化C[突變和基因重組是不定向的,A正確;自然選擇是定向的,B正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但進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C錯誤,D正確。]3.(2020·北京五十五中高三期中)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起選擇作用B.蜂鳥的長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特征C.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不能說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A[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前就已有個體發生突變,青霉素的使用對細菌進行了選擇,A錯誤。]4.(2020·安徽省A10聯盟高三摸底)科研人員發現物種甲和物種乙在某一地區共同生活了上百萬年,其中物種甲和物種乙是捕食關系且物種甲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物種乙。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物種甲的存在和進化會影響物種乙的生存和進化B.物種甲和物種乙的進化與該地區環境變化沒有關聯C.若物種乙是植物,則物種甲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D.即使物種甲因某種外因滅絕,物種乙也不會快速滅絕B[甲、乙兩物種在某一地區共同生活了上百萬年,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共同進化的結果,而在自然選擇過程中,起選擇作用的是特定的環境條件,因此物種甲的存在與進化會促進物種乙的進化,甲、乙的進化可能與該地區環境變化有關,A正確、B錯誤;物種甲捕食物種乙,但物種乙并非物種甲的唯一食物來源,因此,若物種乙是植物,即物種甲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就物種乙而言,天敵的滅絕,會導致物種乙的數量先增加后趨于穩定,C、D正確。]5.(2020·合肥市高三質檢)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某種自花傳粉植物在自然條件下只進行自交,該種植物個體間存在生殖隔離B.種群內的個體之間無生殖隔離也無地理隔離,種群是繁殖和進化的單位C.共同進化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發展變化D.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趨勢可反映進化的方向,不能反映可遺傳變異的方向A[某種自花傳粉植物在自然條件下只進行自交,說明該種植物個體間不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6.某昆蟲種群中,AA個體所占比例為30%,Aa個體所占比例為60%,aa個體所占比例為10%。因天敵捕食,此種群中AA和Aa個體均以每年10%的速度減少,而aa個體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天敵捕食使此種群朝著A基因積累的方向定向進化B.此昆蟲種群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表明其進化成新物種C.此昆蟲天敵與昆蟲種群在捕食與躲避捕食中實現了共同進化D.因天敵捕食,一年后此昆蟲種群中AA個體所占比例為27%,Aa個體所占比例為54%C[天敵捕食使此種群朝著a基因積累的方向定向進化,A錯;進化為新物種的標志是生殖隔離,B錯;一年后此昆蟲種群中AA個體所占比例為(30%×90%)/(30%×90%+60%×90%+10%×110%)×100%≈29%,同理,Aa個體所占比例約為58%,D錯。]7.(2020·四川棠湖中學月考)某小島上生活著兩種棕櫚科植物,研究認為200萬年前,它們的共同祖先遷移到該島時,一部分生活在pH較高的石灰巖上,開花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較低的火山灰上,開花較晚(植物乙),由于花期不同,經過長期演變,最終形成兩個不同的物種甲、乙。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正確的是()A.為適應不同的土壤酸堿度條件,兩種植物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進化B.新物種的形成意味著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環境條件C.將物種甲引種至pH較低的地區后,可再次發生進化形成物種乙D.只要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不會發生變化B[這兩種植物對不同的土壤酸堿度條件的適應是進化的結果,不是進化的原因,A錯誤;新物種的形成意味著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環境條件,B正確;新物種的形成不僅僅是某個方面的環境條件滿足就一定會形成的,C錯誤;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物種仍然可能發生不定向的突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也會發生變化,D錯誤。]8.(2020·北京房山期末)馬利筋(一種植物)含有的強心苷對鳥獸有毒,故鳥獸一般不食用,而斑蝶卻可以食用并將強心苷貯存于身體組織中從而出現一種怪味,導致一般的食蟲鳥不吃它,同時還有另一種蝶類,其體色和體型都與斑蝶相似,但沒有怪味兒,以下說法不能推出的是()A.馬利筋通過產生毒素進行自我保護,降低被捕食概率B.斑蝶可以免疫強心苷毒性從而增強自身種間競爭力C.類似斑蝶的蝶類因不能產生怪味兒,易被食蟲鳥捕食D.馬利筋與斑蝶是長期自然選擇協同進化的結果C[馬利筋通過產生毒素進行自我保護,降低被捕食概率,A正確;斑蝶既可以免疫強心苷毒性,使其免受該物質的影響,又可以積累這一物質,降低被捕食的概率,從而增強自身種間競爭力,B正確;類似斑蝶的蝶類雖不能產生怪味兒,但它們采用擬態作用可逃避食蟲鳥捕食,C錯誤;馬利筋發展了防御機制,產生強心苷,斑蝶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相應的適應性,可以食用馬利筋并將強心苷貯存于身體組織中,因此馬利筋與斑蝶是長期自然選擇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9.(2020·湖南名校模擬)在一個山谷中有一個鼠種群,它們的毛色有灰色(A)和棕色(a),雌、雄鼠之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后來,山洪暴發,山谷中形成了一條大河,將鼠種群分開,一半在河東,一半在河西,就這樣過了幾千年。試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解答下列問題:(1)山洪暴發前該鼠種群個體間性狀的差異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__。(2)在山洪暴發后的某個時期,河東和河西兩個鼠種群的相關基因型和個體數如下表。河東基因型AAAaaa總數個體數490420901000河西基因型AAAaaa總數個體數196016803604000①兩個種群的基因庫相比較,河東種群基因庫________(填“大”或“小”)。②河東種群的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__。③已知上表中河西種群每個個體有2×104個基因,每個基因的突變概率都是10-5,則該種群中出現突變的基因數是________。(3)幾千年后,河東和河西鼠群之間由于地理隔離無法進行________,最終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可采用什么方法來判斷是否形成新物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雌鼠和雄鼠之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這表明鼠群是一個物種,因此能體現基因多樣性。(2)種群的基因庫是指某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河東鼠群的個體數少于河西鼠群,因此河東鼠群的基因庫小于河西鼠群的基因庫。河東鼠群的基因A的頻率=(490×2+420)÷(1000×2)×100%=70%。該種群中出現突變的基因數=4000×2×104×10-5=800。(3)幾千年后,河東和河西鼠群之間由于地理隔離無法進行基因交流,最終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用河東鼠群和河西鼠群的小鼠雌雄交配,看能不能產生可育后代,若不能產生可育后代,則說明已經出現了生殖隔離,形成了新物種。[答案](1)基因多樣性(2)①小②70%③800(3)基因交流用河東鼠群和河西鼠群的小鼠雌雄交配,看能不能產生可育后代10.(2020·衡水中學月考)某草原中有黑尾鹿種群,也有其主要捕食者美洲獅和狼。1905年以來,該地黑尾鹿群保持在4000頭左右的水平,為了發展鹿群,美洲獅和狼被大量獵殺,鹿群數量開始上升。到1925年達到最高峰,約有10萬頭,由于連續多年的過度利用,草場極度退化,結果使鹿群數量猛降。(1)多數情況下鹿的雌雄個體常常分群活動,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來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草原上的雌鹿群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作一個種群。草原上鹿群的這種同性聚群分布屬于種群的________特征。(2)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在客觀上對鹿群的進化起促進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對該草原群落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美洲獅和狼一般不能將所有的鹿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該策略對人類利用生物資源的啟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種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草原上的雌鹿群只有雌性個體,沒有雄性個體,故不能看作一個種群。草原上鹿群的這種同性聚群分布屬于種群的空間特征。(2)美洲獅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因此,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在客觀上對鹿群進化起促進作用。(3)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相對穩定的,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制約并穩定了鹿群的數量,同時可以讓植物資源也比較穩定,進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定。(4)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對人類利用生物資源的啟示是合理地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答案](1)不能空間(2)美洲獅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有利于鹿群的發展(3)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制約并穩定了鹿群的數量,同時可以讓植物資源也比較穩定,進而使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定(4)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11.(2020·廣州市、深圳市高三二調)如圖表示同一種群經地理隔離后的兩個種群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初始時刻該種群中個體的基因型全為AaB.T時刻甲、乙種群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可能不同C.T時刻將甲、乙種群混合后,A的基因頻率為0.5D.T時刻甲、乙種群開始出現生殖隔離B[分析兩幅圖可知,初始時刻,A的基因頻率是0.5,a的基因頻率也是0.5,但不能推斷出群體中個體的基因型全部是Aa,A錯誤;由圖可知,T時刻甲種群中A的頻率為0.8,a的頻率為0.2,乙種群中A的頻率為0.2,a的頻率為0.8,由于存在著選擇,所以不能準確計算甲、乙種群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所以二者雜合子基因型頻率可能不同,B正確;由于甲和乙這兩個種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時刻將甲、乙種群混合后,A的基因頻率無法計算,C錯誤;不確定T時刻甲、乙種群是否出現生殖隔離,D錯誤。]12.(2020·天津靜海一中月考)在圣露西亞島有兩種植物靠一種蜂鳥傳粉。一種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種則彎而深。雌鳥的長鳥喙適于在彎曲的長筒狀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鳥短鳥喙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A.雌雄蜂鳥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緩解了雌雄蜂鳥間的種內斗爭B.兩種植物花蕊蜜管形態的差異是由蜂鳥采蜜導致的變異C.花蕊蜜管形態與鳥喙長度相適應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D.蜂鳥的性別比例和種群密度會影響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B[由題意可知同種雌雄蜂鳥采蜜不同植物,食物來源不同,可緩解種內斗爭,A正確;甲、乙兩種植物花蕊蜜管形態的差異是突變導致的,但這種突變不是由蜂鳥采蜜導致的,蜂鳥采蜜只能對其進行選擇,B錯誤;花蕊蜜管形態與鳥喙長度相適應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C正確;蜂鳥采蜜的同時會幫助植物傳粉,不同性別蜂鳥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鳥的性別比例及其種群密度對于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會有影響,D正確。]13.甲海島上的某種鳥一部分遷徙到乙、丙兩個海島(三個島嶼相互隔絕),如圖所示為剛遷入時和遷入多年后決定羽毛顏色的相關基因的調查結果(B—黑色、b-灰色、B1-黃色)。下列推測正確的是()A.三個海島上的這種鳥既存在地理隔離,又存在生殖隔離B.鳥類遷入新海島后會與其食物、天敵和無機環境共同進化C.甲、丙兩個海島的環境相同決定了羽毛顏色朝著相同的方向進化D.乙海島的環境促進羽毛顏色基因發生定向突變,產生了B1基因B[三個海島上的這種鳥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是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生殖隔離,A項錯誤;鳥類遷入新海島后與島上原有的生物、無機環境相互影響,共同進化,B項正確;多年后,對于甲海島上的種群而言,b的基因頻率下降,而對于丙海島上的種群而言,b的基因頻率上升,故甲、丙兩個海島上鳥類羽毛顏色的進化方向是不同的,C項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環境通過選擇作用對這些突變后的基因進行了篩選,D項錯誤。]14.(2020·百師聯盟期中聯考)蘭花通過基因的擴張和收縮致使其基因組改變,形成了5個蘭花亞科,使蘭花的多樣性更豐富,因此在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大滅絕后,蘭花迅速地適應了新的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發現所有現存于地球上的蘭花都是恐龍滅絕時期幸存的蘭花后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該材料表明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后,基因多樣性越豐富的物種越容易生存下來B.具有細長花矩的蘭花和生有細長吸管型口器的蛾類相互選擇、共同進化C.嚴重破壞后的生態系統誘導蘭花基因組發生了變異以適應新環境D.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蘭花個體的表現型,進而將適應新環境的基因保留下來C[分析題意,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后,基因多樣性越豐富的物種,生存概率越大,A正確;具有細長花矩的蘭花和生有細長吸管型口器的蛾類相互選擇、共同進化,B正確;嚴重破壞后的生態系統不會誘導蘭花基因組發生適應新環境的變異,而是選擇適應新環境的變異類型,C錯誤;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蘭花個體的表現型,進而將適應新環境的基因保留下來,D正確。]15.(2020·成都市高三二診)果蠅的正常翅與展翅是一對相對性狀,由等位基因A/a控制,取任意一對展翅果蠅交配,F1總會出現展翅∶正常翅=2∶1。回答下列問題:(1)若將F1代果蠅逐代隨機自由交配,預測子代展翅基因的基因頻率會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將F1代果蠅中表現型相同的個體自由交配得到F2,F2代果蠅中展翅與正常翅的比例是________。(2)研究小組發現展翅和正常翅基因所在的染色體上還存在一對基因G/g,顯性基因G使果蠅復眼表面無光亮而表現為黏膠眼,而且存在GG致死效應。若將展翅正常眼和正常翅黏膠眼果蠅雜交得到子代,子代中展翅黏膠眼果蠅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不考慮突變和交叉互換),再將這些展翅黏膠眼果蠅連續自由交配若干代,隨著繁殖代數的增加,子代成熟果蠅群體中A的基因頻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原因是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