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嗎》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嗎》選自魯迅先生的《且介亭雜文》,是一篇駁論。作者先列舉了對方的論據,然后指出對方的錯誤論點,接著駁斥對方的論證過程,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并舉例加以論證。文章結構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非常緊密,過渡自然流暢,邏輯清晰。文章的用詞精準,說理生動,有諷刺意味;同時,文章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學情分析:通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初步掌握了議論文的閱讀技巧。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運用議論文的知識進行自主閱讀,但由于文章時代久遠,應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教學設想:本文是學生學習的第一篇駁論,文章結構緊湊,思維嚴密,邏輯清晰,語言犀利,據此可以訓練學生縝密的思維,提高思辨能力。因此,本文的學習可安排以下三個環節:一是簡介背景,尋找觀點,掌握文體;二是通讀全文,區分材料,梳理思路;三是精讀品析,體味語言,增強自信。教學目標:1.聯系時代背景,了解駁論的相關知識,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2.通讀全文,區分觀點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3.精讀品析,體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斗性、諷刺性的語言。教學過程:任務一:簡介背景,尋找觀點,掌握文體活動1:引入課題,相關資料介紹1.播放介紹“中國速度”的視頻,簡介中國近幾年的飛速發展。2.簡介當時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求神拜佛,懷古傷今。1934年,由國民黨政客戴季陶和軍閥段祺瑞發起,一些國民黨官僚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法會,請班禪大師求佛保佑。有些甚至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悲觀失望的氣氛籠罩著上層社會。蔣介石的“三日亡國論”:“中國槍不如人,炮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到現在他(指日本),一切軍事的準備比世界上任何一國都要充足”“不僅十天之內,三天之內他就可以把我們中國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領起來,……滅亡我們中國。”——《新生活運動發凡》1934年8月27日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大公報》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鼓吹:“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魯迅就在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雜文最能體現“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引出課題。3.簡介“雜文”:雜文:不像一般的議論文那樣地說理,而是用文藝性的筆調,形象化手法來議論說理。兼有政論、文藝兩種因素。特點:篇幅短小,取材廣泛。敏銳迅速,潑辣犀利,戰斗性強。(像匕首、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血路)冷嘲熱諷、幽默風趣。(4)說理生動、議論生動。4.簡介:《且介亭雜文》共分三集,是魯迅后期雜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廣泛,思想成熟,科學性、戰斗性都很強。寫作這些雜文時,魯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陰路亭子間。這地方是當時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用以修筑馬路的區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魯迅就取“租”字的右半邊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與“亭子間”的“亭”字,合成“且介亭”這個名稱,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間”。這不僅點明了這些文章的寫作時間和地點,也暗示出寫作這類文章時的社會環境。活動2:通讀課文,尋找觀點

通讀全文,解決生字詞,從文中找出表示觀點的語句。PPT呈現生字新詞。(2)觀點句預設: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追問:發現這兩個觀點句有什么特點?預設: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如《敬業與樂業》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課堂小結:駁論文體特點設疑:作者如何駁斥對方論點?第二課時任務二:通讀全文,區分材料,梳理思路活動1:聚焦第3-5小節,分析作者是如何駁斥對方的?預設:論證思路:作者首先肯定對方的論據是事實,再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對方的論點,所以對方的論點錯誤。作者從批駁對方的論據入手,指出中國前不久失去的是“他信力”,現在發展著“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所以對方論據證明不了論點,所以對方論點錯誤。補充:仿擬:是按照已有的語言表達形式,臨時造出新的語言形式的一種辭格。仿擬所模仿的一般為固定詞語或短語,也可以擴大到句子、段落、篇章,甚至語體、風格。根據仿照的對象,仿擬可分為仿詞、仿句、仿篇、仿體和仿調。活動2:聚焦第6-9小節,探析作者是如何樹立自己的觀點?論證思路:作者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接著用舉例論證,熱情歌頌富有自信力的“中國脊梁”,從而駁倒對方觀點。

追問:文中提到的“四種人”為中國的脊梁,你能否說出哪些人物具有這樣的品行?埋頭苦干的人:焦裕祿: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司馬遷:《史記》作者,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獄之中仍不忘撰寫著作,最終寫出了曠世史書。李時珍:明朝著名藥物學家,遍嘗各種草藥,很多次服藥中毒,險些喪身,終于著成《本草綱目》。拼命硬干的人彭德懷: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期間,艱苦奮戰,抗美援朝期間率大軍在朝鮮與17國聯軍周旋,將包括除了蘇聯之外當時世界上所有主要軍事強國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大軍從鴨綠江趕到了三八線,為中華民族立下不世戰功。譚嗣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為民請命的人明末東林黨人為反對宦官專權,不惜多次向皇帝上書,奔走呼號,為民請命,不少人死在閹黨的屠刀之下。任長霞的丈夫為普通人免費打官司。他平日里做得最多的是扎根基層,為普通的老百姓們提供法律幫助,遇到家庭實在困難的還會提供免費的幫助。舍身求法的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明明有逃走的機會卻堅持以身赴死,就是舍身求法的最好例證。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蔣介石雖然被迫答應抗日,但是楊虎城被殺害,張學良被囚禁終生。小結:文章的論證思路:本文開頭擺出對方的論據,進而指出對方論點;然后有針對性地駁論證,即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對方的觀點(直接辯駁);之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用有力的論據加以論證。(間接辯駁)語句的過渡:“從公開的文字上看”——“于是”——“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失掉了他信力”——“中國人現在”——“‘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我們從古以來”——“這一類的人們”——“要論中國人”(過渡自然,銜接緊密)任務三:精讀品析,體味語言,增強自信活動:魯迅雜文的語言犀利幽默,精煉,形象感強,文學味濃,請從文中選擇相關語句賞析驗證。預設:犀利嘲諷:“總自夸”:充滿嘲諷意味;諷刺對方自我炫耀,夜郎自大。“只希望著國聯”:諷刺國民黨仰人鼻息,把國聯當作“救命稻草”。“一味求神拜佛”:諷刺國民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直白、犀利地諷刺國民黨。(了解加著重號的原因)精練:

“從公開的文字看”: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文字;言下之意還有“沒公開的文字”,表明對方的材料不完全,論據缺乏力度。“于是有人慨嘆”:“有人”指部分人,不能代指“中國人”,與下文“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形成呼應。形象感強,文學味濃:“他們有確信,不自欺”:敬慕“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之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沉重含義深刻:最后一段,“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喻美化、偽裝;“筋骨和脊梁”喻氣節、操守、品格;“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這句話含義豐富,說明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謬的,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觀察,以辨是非。這樣的結尾,既總結了全文,又恰與文章開頭的“公開的文字”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比喻:這是中國的脊梁。比喻,“脊梁”本義指人的脊柱,有堅硬,豎直,人體的中軸等特點。這里比喻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堅定信念、不屈精神、對歷史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優秀兒女。這樣的比喻形象揭示出有自信力的優秀的中華兒女身上堅定、正直、頑強的精神,以及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排比: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反問: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仿擬:“他信力”課堂小結:這是一篇駁論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