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2課《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2課《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2課《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2課《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醉翁亭記【核心素養目標】:1.了解歐陽修的文學常識和本文的創作背景及文化意義。2.語言建構與運用:朗讀、背誦全文,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3.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全文的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4.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5.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及其積極意義,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懷,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熱愛祖國文化的高尚情感。【教學重點】積累“而”“樂”等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教學難點】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語言風格和層層遞進、巧妙呼應的藝術手法。【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激趣導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個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學們想知道是誰嗎?讓我們走進《醉翁亭記》來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聽先生的心音。二、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其母以荻桿畫地教他認讀。24歲登進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因幾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屢遭貶謫,晩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又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死后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散文創作成就最大,也擅長詩詞,詩學韓愈,多反映社會現實,有議論化、散文化傾向,詞則婉約柔美,清新淡雅。字詞梳理1.讀準字音。環滁(chú)林壑(hè)輒(zhé)林霏(fēi)弈者(yì)陰翳(yì)晦明(huì)酒洌(liè)瑯琊(lánɡyá)傴僂(yǔlǚ)觥籌(ɡōnɡchóu)2.詞類活用。(1)山行六七里(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3)名之者誰?(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4)樂其樂也(第一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5)雜然而前陳者(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3.古今異義詞(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野芳發而幽香(芳:古義:花,今義:芳香)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4.一詞多義。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面的“樂”是以……為快樂,后面的“樂”是樂趣的意思)歸:云歸而巖穴暝(聚攏)暮而歸(回去)而:而年又最高(表遞進,而且)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不譯)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然后)溪深而魚肥(表并列,并且)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可是)秀:蔚然而深秀者(秀麗)佳木秀而繁陰(茂盛)之:醉翁之意不在酒(結構助詞,的)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文言虛詞也環滁皆山也(也:助詞,表判斷)山間之朝暮也(也:助詞,表判斷)故自號曰醉翁也(也:助詞,表陳述)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也:助詞,表陳述)而溪深而魚肥(表并列)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6.成語積累峰回路轉: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也比喻經過挫折后出現轉機。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多用來比喻真相大白。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也用來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梳理文章結構1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亭名的由來,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樂趣。2段:山中早晚的陰晴變化,四時景色的迥然不同。3段:滁州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4段:日暮醉歸,歸結出太守與民同樂的主旨。第2課時朗讀,體會語言之美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2.重點品讀以下句子,注意朗讀節奏。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品析課文1.研讀第一自然段,學生提出問題,請同學來答疑,老師補充。(1)滁州城的地理特點:環滁皆山也。(概括滁州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征,領起全文。)(2)作者怎樣寫出“醉翁亭”的清幽?預設:(由遠及近,移步換景)。以“環滁皆山”總起,仿佛一個航拍的全景鏡頭,再逐層拉近,漸次推出“西南諸峰”→瑯琊山→山行之路→釀泉之水→醉翁亭,如層層剝筍,從大到小,由遠及近,移步換景,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既準確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給人以移步換景、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兩個設問句有什么作用?由寫景巧妙過渡到記事,言情。道出醉翁亭的來歷,點出“太守”卻不言明是誰?設置懸念。(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是表象,“樂”是根本,為全文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研讀第二自然段。追問:四時之景、朝暮之景有什么特點?朝暮之景:晦明變幻朝:明亮、清新暮:昏暗、寂靜四時之景:氣象萬千春季:花朵盛開,幽香撲鼻夏季:樹木繁盛,綠陰如蓋秋季:天高氣爽,秋霜潔白冬季:溪水低落,石出水面研讀第三自然段。(1)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這一段中描繪了哪些場景?并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繪。預設宴酣之樂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洌。)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太守醉(蒼顏白發,酒醉醺醺。)(2)太守僅僅是醉情山水,為山水而樂嗎?預設:太守還為百姓生活安定和諧而樂。研讀第四自然段。(1)齊讀最后一段,思考: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預設樂山水樂情樂人民之樂……與民同樂。(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之樂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鳥之樂,又知游人之樂,既有同醉之樂,又有獨醒之思。總結上文,深化主旨。(3)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點出姓名,解開懸念,收束全文,余音綿綿。文章寫作特色賞析1.層層遞進,巧妙呼應。文章從開頭的全景、遠景描寫,再用特寫鏡頭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導讀者尋幽覽勝,充滿發現的樂趣。接著寫早晚之景,四時遞次。然后寫游樂,先寫滁人而后太守,更以“禽鳥之樂”烘托眾人之樂,以眾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層層遞進,累累疊加,把議論和抒情推向極致。語言個性鮮明,極有特色。駢散結合: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4)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巧用虛詞,韻律優美:環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4)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5)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四時之景不同,而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