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針灸學衛生資格考試題庫之中醫基礎理論
A1型題
1.關于中醫學“證”的正確表述是
A.疾病所表現的癥狀及體征
B.對疾病癥狀與體征的調查過程
C.對疾病癥狀與體征的分析過程
D.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E.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
答案:D
2.中醫診治疾病主要根據的是
A.疾病
B.癥狀
C.體征
D.證候
E.病因
答案:D
3.“陰亢者勝之以陽”說明陰陽之間的關系是
A.對立制約
B,互根互用
C.相互交感
D.消長平衡
E.相互轉化
答案:A
解析:《類經附翼?醫易》說“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
之以陽”,即是說動與靜、陰與陽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
系。實際上陰陽相互制約的過程,也即是相互斗爭的過程,沒有
斗爭就不能夠制約。
4.“陽在外,陰之使也”說明陰陽之間的關系是
A.對立制約
B,互根互用
C.互為消長
D.平衡協調
E,互相轉化
答案:B
解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在內,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即是運用陰陽互根互用理論,對機體的物
質與物質之間、功能與功能之間、物質與功能之間的相互依存、
相互為用關系的高度概括。
5.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主要表現是
A.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B.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C.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D.陰轉化為陽,陽轉化為陰
E.陰陽相互轉化和無限可分
答案:E
6.五臟分陰陽,肺的陰陽屬性是
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
D.陰中之陰
E.陰中之至陰
答案:B
7.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從冬至到立春所屬的是
A.陰消陽長
B.重陰必陽
C.陰長陽消
D.重陽必陰
E.由陽轉陰
答案:A
8.“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依據的陰陽關系是
A.相互轉化
B,互根互用
C.消長平衡
D,對立制約
E.交感互藏
答案:D
解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并非平靜地各不相關地共處于
一個統一體中,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相互調控地發生著相
互作用。正是由于陰陽的這種不斷對立和制約,才推動著事物的
運動、發展和變化,并維持著事物發展的動態平衡。
9.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下列說法不準確的
是
A.內為陰,外為陽
B.背為陰,腹為陽
C.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D.下部為陰,上部為陽
E.心肺屬陽,肝脾腎屬陰
答案:B
10.下列關于五行生克規律的表述,正確的是
A.木為土之所勝
B.木為水之子
C.火為土之子
D.水為火之所勝
E.金為木之所勝
答案:B
11.“瀉南補北”法適用的病理變化是
A.腎陰虛而相火妄動
B.心陰虛而心陽亢
C.腎陰虛而心火旺
D.腎陰虛而肝陽亢
E.腎陽虛而心火越
答案:C
解析:“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補腎水的一種治療方法,
又稱瀉火補水法或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于腎陰不足,心陽偏亢,
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臨床可見腰膝酸軟,心煩失眠,遺精,
心悸健忘,或潮熱盜汗等癥。
12.下列關于五行生克規律的敘述,錯誤的是
A.木為水之子
B.火為土之母
C.木為金之所勝
D.水為土之所勝
E.木為土之所不勝
答案:C
13.下列各項,屬于相侮傳變的是
A.肺病及腎
B.肺病及心
C.肺病及肝
D,肺病及脾
E.肺病及胃
答案:B
14.下列各項,屬子病及母的是
A.肝病及腎
B.肝病及肺
C.肝病及心
D.肝病及脾
E.肝病及胃
答案:A
15.下列各項,屬于“母病及子”的是
A.心病及腎
B.脾病及肺
C.肝病及脾
D.心病及肝
E.肺病及心
答案:B
16.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基礎是
A.氣能生血
B.人以水谷為本
C.脾主升清
D.脾能運化水谷
E.脾為后天之本
答案:D
17.大怒主要影響的是
A.呼吸功能
B.疏泄功能
C.藏精功能
D.氣化功能
E.運化功能
答案:B
18.下列各項,與觀察心主血脈生理功能關系不密切的是
A.面色
B.舌色
C.爪色
D.脈象
E.虛里
答案:C
19.生理功能表現為氣血互用關系的兩臟是
A.心與肺
B.肝與腎
C.肺與脾
D.脾與肝
E.肺與肝
答案:A
20.稱腎為“氣之根”的主要依據是
A腎藏精
B.腎主水
C.腎主納氣
D.腎精化生元氣
E.腎主化氣行水
答案:C
21.區別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主要依據是
A.解剖形態的差異
B.生理功能的差異
C.經脈絡屬的有無
D.所在部位的不同
E.陰陽屬性的差異
答案:B
22.天癸的產生主要取決于
A.腎精的充盈
B.脾氣的健運
C.腎陽的蒸化
D,肝血的充足
E.腎陰的滋養
答案:A
23.五臟中有“嬌臟”之稱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
答案:D
24.肺主行水所依賴的是
A.主一身之氣
B.司呼吸之氣
C.宣發與肅降
D.主朝百脈
E.主治節
答案:C
25.生理功能表現為氣機升降的臟腑關系是
A.心與肺
B.肺與肝
C.肝與脾
D.脾與腎
E.心與腎
答案:B
26.具有“喜燥惡濕”特性的臟腑是
A.肝
B.脾
C.胃
D.腎
E.肺
答案:B
27.稱為“決瀆之官”的臟腑是
A.膀胱
B.三焦
C.大腸
D.小腸
E.命門
答案:B
28.臟腑關系中,“水火既濟”指的是
A.肝與腎
B.心與腎
C.肝與脾
D.肺與脾
E.肺與肝
答案:B
29.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生成的氣是
A.元氣
B.宗氣
C.營氣
D.衛氣
E.中氣
答案:C
30.行于脈外的氣是
A.元氣
B.宗氣
C.營氣
D.衛氣
E.經氣
答案:D
31.清氣與水谷之氣結合所生成的是
A.元氣
B.宗氣
C.營氣
D.衛氣
E.濁氣
答案:B
32.營氣的作用主要是
A.潤澤肌膚
B.化生血液
C.溫煦內臟
D.充養腦髓
E.化生神志
答案:B
33.表現為與語言、聲音、呼吸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A.元氣
B.肺氣
C.宗氣
D.中氣
E.心氣
答案:C
34.機體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
A.精
B氣
C.血
D.津
E液
答案:C
解析:血能養神,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
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35.流注于皮膚、孔竅的物質是
A.精
B.氣
C.血
D.津
E.液
答案:D
36.與津液生成關系最密切的臟腑是
A.脾、腎、小腸、三焦
B.脾、肝、腎、三焦
C.肺、腎、三焦、小腸
D.胃、脾、小腸、大腸
E.心、腎、小腸、膀胱
答案:D
37.治療大出血時,用益氣固脫之法,其理論依據是
A.氣能生血
B,氣能行血
C.氣能攝血
D.血能載氣
E.血能生氣
答案:D
解析:在大出血時,隨著血液的大量丟失,氣也會脫失,稱
為氣隨血脫。在治療大出血時,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
氣所當急固”,往往多用益氣固脫之法,其機理就在于此。
38.“蠅家不可發汗”所依據的理論是
A.精血同源
B.氣血同源
C.肝腎同源
D.血汗同源
E.津血同源
答案:E
39.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主要依靠的是
A.心主血脈
B.肺主宣發
C.腎主氣化
D.肝主疏泄
E.脾主統攝
答案:B
40.經絡系統中,與臟腑有直接絡屬關系的是
A.經脈
B.絡脈
C.十五別絡
D.十二經脈
E.奇經八脈
答案:D
41.手三陽經在軀干部的分布是
A.胸部
B.腹部
C.背部
D.體側
E.肩胛部
答案:E
42.具有加強表里兩條經脈在體表聯系作用的是
A.浮絡
B.絡脈
C.經別
D.孫絡
E,別絡
答案:E
43.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關節的體系是
A.浮絡
B.經筋
C.別絡
D.孫絡
E.經別
答案:B
44.與奇恒之腑有較密切關系的是
A.十二經脈
B.十二經筋
C.十五別絡
D.奇經八脈
E.十二經別
答案:D
45.下列名稱表述錯誤的是
A.手太陰肺經
B.足陽明胃經
C.手少陽心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少陰腎經
答案:C
46.內踝上八寸以下,主要行于下肢內側中線的經脈是
A.足太陰脾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厥陰肝經
D.足少陽膽經
E.足少陰腎經
答案:A
47.足三陰經的走向是
A.從胸走手
B.從手走頭
C.從頭走足
D.從足走腹
E.從足走手
答案:D
48.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形式是
A.手足貫注
B.直線貫注
C.循環貫注
D.左右貫注
E.上下貫注
答案:C
49.循行于背部正中線的經脈是
A.陽維脈
B.陽蹺脈
C.帶脈
D.任脈
E.督脈
答案:E
50.循行具有“離、入、出、合”特點的是
A.浮絡
B.經別
C.別絡
D.皮部
E.經筋
答案:B
51.主要起維系全身經脈作用的經脈是
A.正經
B.奇經
C.督脈
D.陽維脈、陰維脈
E.陽蹺脈、陰蹺脈
答案:D
52.六淫中易侵犯人體上部和肌媵的外邪是
A.風邪
B.寒邪
C.濕邪
D.燥邪
E.暑邪
答案:A
53.歷氣致病最重要的特點是
A.病情重,預后差
B.高熱持續不退
C.易傷津耗氣
D.擾動心神
E.傳染性強
答案:E
54.七情刺激,易導致腎氣泄下的是
A.喜
B.怒
C.悲
D.恐
E.思
答案:D
55.最易傷脾陽的邪氣是
A.風邪
B.燥邪
C.暑邪
D.濕邪
E.寒邪
答案:D
56.數情交織傷及的臟腑是
A.心、肺、脾
B.心、肝、腎
C.心、脾、腎
D.心、腎、肺
E.心、肝、脾
答案:E
57.“百病多由痰作祟”說明痰飲致病具有的特點是
A.致病廣泛
B.病勢纏綿
C.阻滯氣機
D.阻礙氣血
E.損傷陽氣
答案:A
58.與痰飲、瘀血、結石形成密切相關的是
A.寒凝
B.氣虛
C.氣滯
D.血熱
E.濕熱
答案:C
59.瘀血導致疼痛的特點是
A.冷痛
B.重痛
C.灼痛
D.刺痛
E.空痛
答案:D
60.下列關于勞逸損傷與疾病發生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久視傷血
B.久坐傷肉
C.久立傷骨
D.久臥傷神
E.久行傷筋
答案:D
61.疾病發生與否取決于
A.邪氣盛衰
B.正氣強弱
C.邪侵部位
D.體質因素
E.正邪斗爭的勝負
答案:E
62.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是
A.邪氣亢盛
B.正氣虛弱
C.陰陽失調
D.寒熱偏勝
E.邪正盛衰
答案:B
解析:中醫發病學十分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正氣的強弱對于疾病的發生、
發展及其轉歸起著主導作用。
63.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是
A.陰陽盛衰
B.陰陽互損
C.陰陽格拒
D.陰陽轉化
E.陰陽亡失
答案:B
64.形成虛實錯雜的病機是
A.邪盛正衰
B.邪去正衰
C.正勝邪退
D.邪盛正未衰
E.正虛邪不盛
答案:A
65.形成虛證的病機是
A.邪盛正衰
B.正虛邪戀
C.正勝邪退
D.邪盛正未衰
E.正虛邪不盛
答案:E
66.陽偏盛所形成的病理變化是
A.實熱
B.實寒
C.虛熱
D.虛寒
E.真寒假熱
答案:A
67.陰偏衰所形成的病理變化是
A.實熱
B.實寒
C.虛熱
D.虛寒
E.真寒假熱
答案:C
68.素體氣虛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補氣解表法所屬的是
A.先治其標
B.先治其本
C.標本兼治
D.虛則補之
E.實則瀉之
答案:C
解析:標本兼治,即標病與本病俱急并重的情況下而采取的
一種治療原則。素體氣虛之人感冒,治宜補氣解表,補氣以治本,
解表以治標,標本兼治,疾病才能徹底治愈。
69.“用溫遠溫,用涼遠涼”所屬的治則是
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時制宜
E.因證制宜
答案:D
70.扶正祛邪兼用的基本原則是
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D.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E.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答案:E
解析:扶正與祛邪兼用時,必須注意“扶正而不留邪,祛邪
而不傷正”。扶正雖然有使正盛而邪卻的一面,但使用扶正藥物
的時間不當或藥量過大,反而會有留邪的可能,使病情加重。祛
邪雖然有使邪去而正安的一面,但使用祛邪藥物的時間過長或過
量,常會造成耗傷人體正氣的弊端,病人久久不能恢復。
B1型題
(1?2題共用備選答案)
A.陰虛
B.陽虛
C.陰勝
D.陽勝
E.陰陽兩虛
1.“陰病治陽”的病理基礎是
2.“陽病治陰”的病理基礎是
答案:1.B2.A
(3?4題共用備選答案)
A.母病及子
B.相乘傳變
C.子病犯母
D.相侮傳變
E.子盜母氣
3.肝病傳心的傳變類型是
4.腎病傳心的傳變類型是
答案:3.A4.B
(5?6題共用備選答案)
A.齒
B.筋
C.爪
D.發
E.皮
5.稱“筋之余”的是6.稱“骨之余”的是
答案:5.C6.A
(7?8題共用備選答案)
A.心與腎
B.肝與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設備設施的安全評估與造價咨詢協議
- 拍賣物品歸屬未確定協議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課件 第1、2章 Python 概述;Python 基礎語法
- 舞臺地板施工方案
- 提問我國遠洋重大件貨物標準是重長寬討論冷藏貨物要保證哪兩方
- 中醫中藥課件
- 個人消費貸款合同利率調整協議
- 建設項目合同糾紛處理實務案例
- 【課件】二項式系數的性質+課件高二下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 2025年度設備維修保養服務合作協議
- 2025年街道全面加強鄉村治理工作實施方案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英語試題(無答案)
- 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及管理制度
- 小米供應鏈管理案例分析
- 黃岡市2025年春季九年級調研考試道德與法治試卷
- 2025至2030年中國集成電路(IC)制造產業全景調查及投資咨詢報告
- 2025年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目的明確試題及答案
- 北京市海淀區2025屆高三一模思想政治試卷(含答案)
- 心腎綜合征診療實踐指南解讀
- 加油站防汛抗洪應急預案范本
- 5.1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