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訓練:唐宋元變革(解析卷)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訓練:唐宋元變革(解析卷)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訓練:唐宋元變革(解析卷)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訓練:唐宋元變革(解析卷)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訓練:唐宋元變革(解析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唐宋元變革

2023年高考真題

1.(2023?全國甲卷)民眾日常生活能夠反映時代特點。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現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

的是

A.早晨在家喝紅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聽人說書

C.到指定市場用銀元購物D.出門時穿件黃色棉袍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唐以后,隨著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這一經濟形

態才在夾縫中逐漸萌芽。到了北宋時期,坊市制終于成為過去,這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

經濟的繁榮,造就了夜市的產生。歷史上夜市的真正開放并形成規模是在宋代。據《宋代商業史研究》載: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趙匡胤下令開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所以可

能出現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聽人說書,B項正確;玉米在1531年最早傳到廣西,紅

薯進入中國約為1593年,而北宋的存續時間是960年—1127年,排除A項;中國歷史上大量使用銀子做貨

幣開始于明朝中期,此時歐洲殖民者攜帶這海量白銀從美洲來到中國沿海,這些銀子的涌入才讓中國市場

上白銀的儲量達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項;宋朝仁宗之時規定不準一般人身著黃色為底色

和配圖花樣,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

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中后期

(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結合所學知

識可知,詩歌唱和主要體現的是文人之間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而詩人之間這種詩歌唱和基本以江南為主題,

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A項正確;唐朝時期坊市制度沒有崩潰,排除B

項;山水田園詩興起于魏晉時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安史之亂,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3?全國乙卷)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

官期間,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師友、鄉賢的著述,地方官學、民間書院等亦以刻書為己任。這有

助于

A.士族階層的出現B.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C.科舉制度的興起D.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及所學知識可知,書籍作為文化

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南宋時期書籍的流行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

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形成了一

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所以,士族階層并非在南宋時期出現,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

地位確立,排除B項;隋朝時期確立科舉制,唐朝進一步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3?新課標卷(五省)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史料內容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舊唐書?李元諒傳》

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五代劉峋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

(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李元諒墓志》

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口,留宅貞元五年(789)

姑臧。《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諒原為安息人,后被唐朝統治者賜李姓,《舊唐書》屬

于官修正史,側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記事比較詳細,材料中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內容屬于歷史

敘述,相對客觀,A項正確;《李元諒頌碑》中并無關于李元諒姓名由來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證

實”錯誤,排除B項;《李元諒墓志》為793年李元諒去世之后所立,屬于唐朝后期,而《舊唐書》成書于

五代,晚于《李元諒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舊唐書》記載,排除C項;“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

不樂者,我必令樂?!庇捎谶呥h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

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鄙?/p>

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

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薄半S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唐朝對少數民族實行了靈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顧了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習慣、自治權利等方面的需

求,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邊境的民族地區,排除B項;材料中

沒有唐朝經濟政策調整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因俗而治”出自于《遼史?官制》,意思是根據不同的地區、

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3?湖北卷)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

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年份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江南東路

數據

戶別

主戶客戶客戶比率主戶客戶客戶比率主戶客戶客戶比率

政區

寶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

元豐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

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北宋(中國)。閱讀材料表格數據可知,從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元豐元年(1078年),三路

(北宋的地方行政區)的客戶(沒有土地的農民)比率都呈現上升趨勢,這個趨勢表明失去土地的農民數

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客戶比率的變化,不能體現區域經濟的差

異,排除B項;客戶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客戶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貧富差

距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3?浙江1月選考)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

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边@種戶籍管理辦法

A.黃籍登記B.白籍土斷C.貌閱之法D.諸色戶計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延載元年(694)”、“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

以為定簿”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C項正確;黃籍登記

是西晉,排除A項;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實行百籍土斷,排除B項;元朝實行諸色戶計,排除D項。故選

C項。

8.(2023?山東卷)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西漢、隋朝(中國)。根據材料“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可知,與西漢京畿區相比較,隋朝的京畿

區向以洛陽為中心的東部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人口大量增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亟需

通過通過南糧北運等形式來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區的東移,與制

度變革無關,排除A項;京畿區的東移,與拓寬財政收入來源無關,排除B項;隋朝京畿區的變動目的是

緩解經濟壓力,而民族融合是東移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3?山東卷)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

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

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

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瓰樘煜抡?,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可知,張載認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

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實行“封建”,擴大地方的權力,這與北宋時期地方的邊防無力有一

定的聯系,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權力過大,而非主張恢復郡國并行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

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沒有體現中央機構的健全以及官員選拔制度,排除C項和D項。故選A項。

10.(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

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

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

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

跪求奏對。.....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可知,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與諫官反

對皇帝廢后,跪求奏對,導致御史中丞遭貶黜,而后朝廷詔令御史、諫官“相率請對”,說明士大夫階層為維

護政治穩定,敢于向皇帝諫議,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權膨脹,B項正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廢后即是

皇帝的家事,同時也是國家大事,A項“不容置疑”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御史與諫官對皇權

的制約,而非御史與諫官職能混通,排除C項;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的說法錯誤,相權與皇權具有

一定的相互制約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3?浙江?6月統考)我國古代有位科學家改進和創制了簡儀、圭表等多種天文觀測儀器,“皆臻于精

妙,卓見絕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他還主持大規??茖W觀測,編制歷法,“歷成,(世祖)賜名曰《授時》,

頒行天下”。這位科學家是

A.郭守敬B.裴秀C.徐光啟D.沈括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還主持大規??茖W觀測,編制歷法”、“賜名曰《授時》,頒行天下”結合所

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郭守敬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還改制、發明了簡儀、圭表等多種天文觀測儀器,A項正確;魏晉時期的裴秀著

作是《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排除B項;明朝的徐光啟修訂了《崇禎歷書》,排除C

項;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夢溪筆談》,排除D項。故選A項。

12.(2023?廣東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勵士人到地方任職,藩鎮有辟召幕僚之風。一度出現“游宦之士,至

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的現象,這

A.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B.緩和了朋黨之爭

C.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D.加劇了階級矛盾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

士子爭相到藩鎮使府擔任幕職,增強了地方藩鎮的實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A項

正確;朋黨之爭是指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斗排擠的事件,與材料主旨關系不大,排除B項;這

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與科舉考試無關,排除C項;這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不會加劇階級矛盾,

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3?廣東卷)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

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

A.鄰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

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宋論》”可知,題干涉及時間是宋朝,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時期實行

保甲制度,B項正確;鄰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項;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項;里甲制度是清朝的,

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海南卷)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

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

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

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宋代識字率較高,即便是農村地區的村落,文化風氣依然濃厚,因此可以

推斷宋代整個社會形成崇文風氣,c項正確;材料僅顯示宋代形成崇文風氣,材料沒有講明是因書院制度完

備而形成的,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據材料無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術相當普及,排除B項;D項

表述基本符合史實,材料中雖然有“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點不是強調宋代

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體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3?北京卷)“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更強調

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治”特點的是

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縻俱豐實”

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铡?/p>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C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君臣關系融洽,虛心納諫,①符合題意;“小邑猶藏萬家室”描述的是開元盛

世的場景,②不符合題意;“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學童以不說詩詞文賦的為恥,是唐朝中

期杜佑對當時社會場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題意;“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铡笔恰敦懹^政要》中對唐太

宗統治時期的描述,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其他選項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B項和D項。故選C項。

16.(2023?浙江?6月統考)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

必由于譜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隨俗應付)”,唐太宗特

地下詔“禁賣婚”,以打擊舊士族。南宋史家鄭樵云:“自五季(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p>

上述材料表明,魏晉之后()

A.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B.婦女社會地位日益上升

C.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D.社會成員實現身份平等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之后(中國)。據材

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選官的依據是門第,唐朝出臺政策打擊舊

士族的權益,說明魏晉之后,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門閥士族的衰落,無法得出

科舉取士的逐漸完善,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B項;“實現”,表述絕

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3?湖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戶籍年代均田戶數受足戶數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

高宗時期10101.069.0

武則天時期40143.5102.0

玄宗時期322148.7106.6

代宗時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國:安規定受勛田3000畝,表5F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據。

——改編自王仲葷《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

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彈”;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

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

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

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

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1)[參考答案]問題:均田戶數較少,受足戶數比例更低,實際應受田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規定要求。

原因:國家政局和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田產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減少。

(2)[參考答案]白居易:批評兩稅法不合理的征稅方式,兩稅法導致錢重物輕的社會現象,損害了農民的

利益,加重人民負擔,主張恢復租庸調制。

柳宗元:兩稅法導致貧富差距更大,社會問題更大,主張恢復租庸調制。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敦煌戶簡殘卷所見唐代均

田戶受田情況表”,得出均田戶數較少,受足戶數比例更低,實際應受田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規定要求。

原因:從玄宗時期,均田戶數較多,結合國力分析,得出國家政局和經濟的發展;從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

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據材料“唐代上柱國按規定受助田3000畝”,得出私人田產的存在;從國家掌控

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減少。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

物輕而傷農的現象……”得出批評兩稅法不合理的征稅方式,兩稅法導致錢重物輕的社會現象,損害了農民

的利益,加重人民負擔,主張恢復租庸調制。

柳宗元:據材料“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得出兩稅法導致貧富差距更大,社

會問題更大,主張恢復租庸調制。

18.(2023?浙江1月選考)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

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

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

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

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

——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

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

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

【答案】

(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

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

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

(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

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詳解】

(2)關系:根據材料二“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及所學可知,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

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草擬詔令;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

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

一部封建法典;根據材料二“《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p>

可知,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結合所學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

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來說明。

(3)地位:根據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基礎性地位。必要性:根據材料三“黨的

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

義矛盾已經轉化;根據材料三“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

要”可知,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根據材料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可知,

依法治國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根據材料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

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19.(2023?北京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南學與北學

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

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

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

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

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ヅ墒构?,他們也往往借機相

互考校儒學。

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

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

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

(1)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一的過程及意義。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對峙;經濟上: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江南經濟開發;民族關系上:各民

族之間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學術傳統上:南方儒士受玄學影響,北方儒士嚴守漢儒傳統。

(2)過程:南北朝時期互派使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朝時,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與北學匯集洛陽;

唐朝時逐漸走向統一。

意義:有利于學術文化上的統一,推動儒學的發展,鞏固儒學正統地位;推動知識分子思想上的統一;有

利于維護政治上的統一。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政治上,

南北分裂對峙;經濟上,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江南經濟開發;民族關系上,各民族之間大交融;文化上,

佛教盛行。根據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

可知,學術傳統上,南方儒士受玄學影響,北方儒士嚴守漢儒傳統。

(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國)。第一小問過程,根據材料“南

北政權?;ヅ墒构潱麄円餐铏C相互考校儒學”得出,南北朝時期互派使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根據

“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

多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時,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與北學匯集洛陽;根據“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

注釋??追f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得出,唐朝時逐漸走

向統一。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追f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

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統一,推動儒學的發展,鞏固

儒學正統地位;推動知識分子思想上的統一;有利于維護政治上的統一等角度進行回答。

2023年高考模擬題

1.(2023?海南?統考二模)隋唐時期,主要漕倉分布概況如下圖。據此可知,隋唐時期

A.政治中心東移趨勢加強B.南方經濟地位已超越北方

C.統治者較重視糧食生產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資運輸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隋唐時期(中國)。由示意圖可知,隋唐時期漕倉主要分布在大運河沿岸,這說明大運河的開通便利了

物資的運輸,D項正確;示意圖中與漕倉分布相關的政治中心是長安和洛陽,并未呈現出東移趨勢加強,

排除A項;唐代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宋代時南方經濟地位超越北方,排除B項;示意圖反

映的是隋唐時期主要漕倉分布的情況,主要體現統治者對交通運輸的重視,不能推斷統治者重視糧食生產,

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海南?統考模擬預測)下表為史籍中關于唐朝胡餅的部分記載,據此推論正確的是

記載圖片

客曰:饑。靖出市胡餅??统檠g匕首,切肉共食之。

——[唐]王說《唐語林》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

似輔興無?

——[唐]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

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丙申,至馬嵬驛,

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唐代胡餅

將士饑疲,皆憤怒。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A.史籍記載的史料價值較低B.唐朝胡餅滿足了民眾的需要

C.胡餅成為唐人的重要食物D.胡餅是唐代民族交融的反映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市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唐代胡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唐朝胡餅是商業貿易發展和胡漢交流的體現,也反映了唐代民族交融的發展,D項正確;史籍記載有一定

的史料價值,排除A項;唐朝胡餅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但B項表述稍顯夸大,排除;C項結論有一定道

理,但僅從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排除。故選D項。

3.(2023?天津?統考模擬預測)如表是中晚唐河北灌鎮之一“邢洛鎮”的政治變遷狀況。這一狀況說明()

藩鎮年份是否割據說明

755-774是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亂平后763年起,為相衛節度使一部

775-820否775年田承嗣盜據相衛,開B、磁二州為朝廷掌握

邢洛821-843是821年起劉悟割據

844-881否844年劉稹叛亂被平定

882-907是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據

A.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覆亡B.邢洛鎮分裂為多個藩鎮

C.藩鎮割據引發農民起義D.唐朝中央集權遭到破壞

【答案】D

【詳解】從材料中邢洛鎮對中央政府叛降不定的情況可以得出,唐朝中央集權遭到破壞,D項正確;安史

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排除A項;BC兩項說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D項。

4.(2023?河北?統考模擬預測)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體制以九品中正制為考核、品評機制,即在州郡設置

中正、小中正,專司品評人才,向朝廷推薦。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推舉人才注重對人的考察B.使門閥士族全面把持選官

C.適應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D.加快封建皇權的強化趨勢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九品中正制下在州郡設置中正、小中正,

對本地人才進行評價,根據門第族望評價人才,然后向朝廷推薦,注重對人的考察,A項正確;九品中正

制下士族門閥主導了人才的選拔,全面把持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是門閥士族的選拔人才

主要手段,適應了士族貴族的政治要求,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加強了門閥士族的權力,一定程度削弱了

皇權,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全國?校聯考模擬)有學者在談及魏晉政治時指出:“如果讓皇權在官僚政治與士族政治之間做一

個選擇的話,那么皇權將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蕶喙倘槐仨毥o予官僚相當特權以換取其合作,但并不

情愿讓其分割其權勢?!痹搶W者意在說明

A.皇權與士族特權間互相制衡B.選官制度變革有一定必然性

C.分權體制削弱了政府統治力D.官僚政治開始取代貴族政治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據材料“如果讓皇

權在官僚政治與士族政治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那么皇權將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憑借九品中正制把持選官特權,壟斷政治權力,不利于加強皇權,推動了選官制度的變

革,即后來科舉制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皇權對士族的制約,排除A項;皇權在官僚政治與士族

政治之間的選擇,更傾向于官僚政治,說明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加強皇權,存在弊端,材料并非強調分權體

制削弱了政府統治力,排除C項;郡縣制的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開始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3?湖南郴州?校聯考一模擬)唐代皇帝會對奏狀中的潛在議題采取“擱置”的做法,不使之成為供大臣

討論的議題?;实鄣臄R置權表現為對文書的“不報”或“留中”,皇帝對表狀留而不發、未加批復的處理方式,

也就是將議題擱置,暫時不決策。這一做法

A.造成了決策權與行政權分立B.避免了朝廷決策中的失誤

C.有利于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D.破壞了政事堂的議政制度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皇帝對表狀留而不發、未加批復的處理方式,也就是將議題擱置,暫時

不決策”可知,唐代皇帝對奏狀不直接回復,對文書的“不報”或“留中”,這一做法反映出皇權統治神秘性特

征,進而有利于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C項正確;題干沒有反映出決策權和行政權分離與否,排除A項;B

項說法不符合題干主旨,且“避免了”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政事堂議事制度遭到破壞,排

除D項。故選C項。

7.(2023?河北?統考模擬)唐太宗往往讓一些職位稍低的官員以“參預朝政”的名義,加入最高決策集團。該

做法旨在

參預朝政時間貞觀元年(627)貞觀三年貞觀十七年貞觀十三年貞觀十八年

姓名杜淹魏征劉泊張亮褚遂良

官職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秘書監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刑部尚書黃門侍郎

A.強化君主專制B.加強中央集權C.強調監察諫議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讓職位低的官員有機會“參預朝政”,目的就是以低級官員參

與決策來分化宰相權力,加強君主專制,A項正確;中央集權是將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材料所示做法有

利于加強皇權專制,而非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加入最高決策集團”是行政體系的變動,與監

察諫議無關,排除C項;參與決策的人數增多,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決策失誤,對提高行政效率則作用有

限,排除D項。故選A項。

8.(2023?廣東?統考模擬)“塔”字,原不見于中國早期文字,為六朝時期翻譯佛經所創。起初塔與廟結合,

成為佛教象征,后來慢慢與佛教脫離關系,成為點綴園林山川的建筑,其層數也逐漸由奇數變為偶數(當

與中國古代宗教重偶數相關)。上述變化,說明塔

A.自身佛教色彩已經消失B.見證了佛教的興衰歷程

C.成為東西文化交流媒介D.已轉化為中國化的建筑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六朝時期。根據“慢慢與佛教脫離關系,成為點綴園林山川的建筑,其層數也逐漸由奇數變為偶數”

可知,“塔”在傳入中國后逐漸適應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逐漸轉化為中國化的建筑,D項正確;塔依然具

有佛教色彩,排除A項;“見證了……興衰歷程”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東西文化的交

流,而且“塔”本身就屬于東方文化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3?重慶?統考模擬)唐時波斯商人云集長安、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國南方素有“舶主”之稱。

唐代高僧鑒真發現,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關于唐朝的對外關系,由

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進中外交往B.與阿拉伯帝國關系密切

C.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D.波斯人是歐亞貿易中間商

【答案】A

【詳解】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朝,根據材料可知,從波斯商人的云集城市、“舶主”稱謂、海南的波斯村

寨等信息,可知,海路交通發達促進了中外交往,A項正確;材料中僅說明波斯商人到唐來貿易,未涉及

唐朝與波斯帝國關系密切,B項對材料理解錯誤,排除B項;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不能據材料得出,

排除C項;波斯人是歐亞貿易中間商,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3?北京懷柔?統考三模)如果說漢代絲綢之路引發了各國之間互相接觸的強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

這一愿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是一個飛躍性的發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

多元格局,并匯集為開創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隋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

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漢代。這說明

A.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開始于漢朝B.接觸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隋唐時期中外交往交流達到頂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動社會創新發展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是一個飛躍性的發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

多元格局,并匯集為開創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隋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隋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且不僅局限于商貿領域,還拓寬了文化交流,形成了以隋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

的文化圈,而這又推動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創新發展,反映了文化交流融合推動

社會創新發展,D項正確;“開始于漢朝”說法錯誤,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早于漢朝,排除A項;B項與材

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外交往交流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排除C項。故選D項。

11.(2023.湖南?校聯考)面對災荒時,宋代政府常常鼓勵富人主動賑糧。《宋會要?食貨》載“詔諸道州、府

被水潦處,富民能出粟以貸饑民者,以名聞,當酬以爵秩”《宋史?食貨志》載:“復以爵賞誘富人相與補助,

亦權宜不得已之策也”。這種做法客觀上

A.助長了地方割據勢力B.拉平了社會貧富分化

C.體現了以民為本理念D.加劇了官員冗雜現象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所學,宋代是君主平民二元社會,不存在世襲貴族。因此這一史料中宋代的“爵

秩,,和其他朝代是不同的,不應理解為“爵位和俸祿“,而應理解為“相當于賞賜爵位的賞賜官職”。宋代中央

財政較弱,面對救災問題無能為力,由此以“爵秩”誘使富人賑災,即以官位許諾。而宋代由于政治制度設計

的因素,本就存在冗官現象,以官職相誘,"客觀上'’會加劇這一現象,D項正確。富人得到政府許諾的官位,

并不至于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排除A項;富人賑災有利于救助社會危機,并未能達到拉平貧富

分化這一效果,排除B項;以民為本即國家以人民為根本,材料所述做法不利于社會公平,并未體現以民

為本的理念,統治者是為其自身利益服務的,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3?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三模)宋太祖以士人為司寇參軍,改諸州馬步院為司寇院,選用官員以律

書試判。宋太宗要求“知州、通判及幕僚、州縣官等秩滿至京,當令于法書內試問,如全不知者,量加殿試”。

真宗時,審刑院詳議官、大理寺詳斷官、刑部詳復官、三司法直官都由通過法律考試的士大夫擔任。此舉

旨在

A.削弱地方司法權力B.保證司法公正清明

C.完善選人用人機制D.構建文官政治體制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州縣獄訟多由武人聽斷,施刑嚴

酷、用法恣意的現象十分嚴重,民眾苦不堪言,司法秩序一片混亂。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都力圖糾正

這一司法弊政,注重改革司法官吏的人員與知識結構,通過儒臣掌理州縣獄訟,以恤下民,這主要是為了

保證司法公正清明,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保障司法的公正,非削弱地方司法權力,排除A項;材料體

現的是司法體制的變革,與選人用人機制無關,排除C項;中國古代文官的錄用制度主要有:先秦時期的

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薦舉制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科舉制,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

B項。

13.(2023?山東?校聯考)元代文人為了滿足學術和文藝的榮譽感,出現了私設的考試組織,文人中間公推

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考官,由他品評各人所寫的詩文,文人中出現一股不以學術求仕進的學風。這一現

象的出現

A.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B.緣于政府取土政策的變化

C.推動了新儒學體系的形成D.提升了普通民眾的文化修養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多項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的時空是:元代(中國)。依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私設”“不以學術求仕進”,結合所學可知,元

朝在很長時間之內取消了科舉制度,廣大知識分子失去了求學入仕的途徑,因此元代出現“一股不以學術求

仕進的學風”,B項正確;A項中的“商品經濟”,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元代文人對儒

學體現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文人,“普通民眾”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江蘇南通?統考三模)元朝時,在政治上雖有“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的區分,但文化

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風。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為榮。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歷燕趙”、

“謁京師”作為人生的重要經歷。這表明

A.國家統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B.文人的尊儒信仰驅動北人南往

C.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D.統治政策成為南北交流指向標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風”可知,元朝政治上雖實行南北分

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頻繁,有利于推動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當時國家統一對文化融合的推動作

用,A項正確;北人南往是為了游歷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驅動,排除B項;南北文化雖有差異,但結束

于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體化趨勢,排除C項;材料中統治政策和文化現象并不一致,排除

D項。故選A項。

15.(2023?海南?統考模擬)“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況很常見,越南

占城將“住蕃”的宋人后代稱為“土生唐人”。高麗曾試圖拉攏有能力的宋商為其效力,包括“密試其所能,誘

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放寬對外貿易政策B.海外貿易帶動人口外遷

C.人口遷移范圍不斷擴大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況很常見”“高麗曾試圖拉攏有能力的宋商為其效力”等信

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海外貿易發達,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導致國內人口流失,B項正確;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對對外貿易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外貿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遷移

范圍擴大,排除C項;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3?全國?校聯考模擬)下表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區鎮江府和秀州華亭縣商稅收入的狀況。這可用于說

明宋代

地區時間商稅收入

熙寧十年(1077年)39502貫962文

鎮江府

嘉定年間(1208?1224年)206298貫298文

熙寧十年(1077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