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課件_第1頁
第二篇 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課件_第2頁
第二篇 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課件_第3頁
第二篇 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課件_第4頁
第二篇 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胸部透視

(Chestfluoroscopy)1.優點:(1)操作簡單;(2)多體位動態觀察2.缺點:(1)患者所接受X線劑量大于胸片;(2)分辨率差,不易發現細微病變;(3)不能永久保存資料。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二)胸部攝影

(Chestradiography)

(1)常規X線胸部攝片;(2)計算機X線攝影(computedradiography,CR),成像板(IP板)采集信息→數字化處理→貯存→傳輸→成像;(3)直接數字X線攝影(digitalradiography,DR),平板探測器采集信息→數字化處理→成像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體位(1)后前位:立位,前胸壁靠片,X線自背部射入。目的:拉開肩胛骨,減少放大虛影。(2)側位:患側胸壁靠片,X線自健側射入。正常情況下左側靠片。(3)臥位:仰臥、側臥。(4)前弓位:立位前弓位可用于顯示肺尖部及鎖骨、肋骨重疊的病變。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三)特殊檢查1.體層攝影(tomography):使某一選定層面清晰顯示。根據需要分為三種方法。(1)病灶體層:顯示肺內空洞形態、洞壁情況及肺內腫塊的部位、密度、形態和輪廓等。(2)額面體層:顯示大氣道及肺門情況。(3)肺門側傾斜體層:顯示肺門氣道、血管、腫塊等;現體層攝影已很少應用。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高千伏攝影(highKVradiography):電壓不低于120kv,5~7mAs。目的減少胸壁軟組織、肋骨對肺內病變的干擾,使肺紋理顯示清楚,有利于肺內占位、縱隔病變及塵肺的診斷。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胸部能量減影攝片:能量減影(energysubtraction)的原理是利用兩次不同劑量X線對同一部位的曝光而獲得的圖像。根據診斷的需要可顯示不同的組織結構如骨骼、軟組織或肺等。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四)造影檢查1.支氣管造影:碘造影劑的引入,痛苦小,有一定危險,目前少用,被HRCT代替。2.血管造影:(1)肺動脈造影:檢查動脈瘤、動靜脈瘺、肺動脈發育不良、肺動脈栓塞等。(2)支氣管動脈造影:肺癌、大咯血等診斷和治療。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

CT具有較普通X線片高10~30倍的密度分辨力,能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1.普通CT掃描(平掃):自肺尖至肺底10mm連續平掃。2.增強CT掃描:通過靜脈中央速注射對比劑后再進行掃描。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高分辨力CT掃描(HRCT):基本技術包括薄層(1~3mm)掃描、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圖像以及高仟伏和高毫安。4.螺旋CT(單排、多排)。5.EBCT、電影CT、Pct/CT。6.三維重建、灌注成像、仿真內鏡。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1.優點:主要用于胸廓、縱隔及大血管(血管流空效應)病變的診斷。2.缺點:運動偽影的干擾使圖像欠清;對肺內病變特別是肺彌漫性病變的診斷不如CT。3.技術:①

仰臥位,用體部線圈,采用自旋回波序列,為減少呼吸和心搏造成偽影,可用心電和呼吸門控技術。②采用T1WI和T2WI序列。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1.胸壁軟組織(1)胸鎖乳突肌和鎖骨上皮膚皺褶(2)胸大肌(pectoralmuscle,major)

(3)乳房及乳頭:乳房:女性乳房可重疊于兩肺下野形成下緣清楚、上緣不清且密度逐漸淡的豐圓形致密度影,其下緣向外與腋部皮膚續連。乳頭:乳頭在兩肺下野相當于第5前肋間處,其特點為兩側對稱。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骨性胸廓(1)肋骨:位置:第6肋骨前端相當于第10肋骨后端的高度。1~10肋前端有助軟骨與胸骨相連,似呈游離狀。鈣化:25歲以后第一肋軟骨首先鈣化,隨后逐一鈣化。變異:頸肋自第7頸椎發出;極狀肋最常見前端分叉;肋骨融合多見于右側第5、6肋骨后段。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肩胛骨(scapula):青春期肩胛骨下角可出現二次骨化中心,易誤為骨折。(3)鎖骨(clavicle):胸鎖關節、肩鎖關節(4)胸骨:由柄、體和劍突組成。斜位片上,胸骨柄為六面形,胸骨體兩側緣為波浪狀。(5)胸椎:其橫突可突出于縱隔之外,與肺門重疊處易誤認為腫大淋巴結。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胸膜(pleura)分臟壁兩層。位于葉間裂的胸膜稱葉間胸膜。(1)斜裂胸膜(2)水平裂胸膜(3)副裂:最常見的是奇葉副裂,其次是下副裂。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1.肺野(1)縱行劃分:稱為內、中、外帶(2)水平劃分:分別在第2,4肋骨前端下緣畫一水平線,將肺野分為上、中、下野。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肺野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肺門(1)組成:肺門陰影主要由肺動脈、肺葉動脈、肺段動脈,伴行支氣管以及與肺動脈重疊的肺靜脈陰影構成。(2)位置:后前位上,肺門位于兩肺中野內帶第2~5前肋間處,左側者比右側高1~2cm。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右肺門特點:①

肺門角主要由右上肺靜脈和右下肺動脈構成的夾角,正常為90~110度。右下肺動脈正常橫徑不超過15mm。②

肺門點:右上肺靜脈和右下肺動脈相交點,稱肺門點。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4)左肺門特點:①無肺門角,左肺門構成上部主要有左肺動脈弓,左上肺動脈和上肺靜脈,下部主要由左下肺動脈及肺段動脈起始部構成,由于心影遮蓋,不能見其全貌。②肺門點:位于左肺動脈弓與引流左上葉尖段靜脈相交處。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5)側位肺門特點:①

右側:右肺門略偏前,包括中間段和中葉支氣管、肺動脈和肺靜脈。②

左側:左肺門略偏后,左主支氣管斷面偏下,肺動脈位于左上葉支氣管的“魚鉤”樣分叉內,其前緣為上肺靜脈。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肺紋理(Lungmarkings)(1)組成:由肺動脈、肺靜脈及支氣管形成,其主要成分是肺動脈及其分支。(2)形態:為自肺門向肺野呈放射狀分布的樹枝狀影。肺野外帶的肺紋理主要由5級以下的肺動脈構成,在一般胸片上不易顯示。(3)分布;立位下多上少,臥位上下相差不多。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4.肺葉、肺段、次級肺小葉和腺泡(1)肺葉(Lobe):①定位的解剖基礎:葉間裂和支氣管。②肺葉的定位原則:正側位胸片。單獨正位胸片前后有重疊,不能定位。③右肺三葉,左肺二葉,肺內額外的肺葉稱為副葉,為先天性變異,如奇葉、下副葉。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肺段(Lungsegment)①肺葉由2~5個肺段組成,肺段之間無胸膜分隔,但各有其單獨的支氣管和血管供應。②右10個段,左9個段。正常時,X線片不能顯示肺段的界限。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次級肺小葉(SecondaryLobule):①構成:小葉纖維間隔內有靜脈和淋巴管穿行,中心為小葉細支氣管及小葉動脈。②形態:小葉的大小不完全一致,直徑約為1~2.5cm,呈多角形。在正常胸部X線片上,不能顯示肺小葉的輪廓。單個肺小葉實變可表現為直徑1~2cm的片狀陰影。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

(4)腺泡:小葉細支氣管分出3~5支終末細支氣管,每支終末細支氣管以遠的肺結構稱為一個腺泡,因而一個肺小葉包括3~5個腺泡。一個腺泡的直徑約為4~7mm。當腺泡范圍內發生實變時,在胸片上可表現為類圓形結節狀致密影,稱腺泡結節樣病變,是X線片上能識的最小肺實質單位,因而可視其為肺實質的基本解剖單位。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5.氣管、支氣管(1)氣管:起于環狀軟骨下緣,長11~13cm,寬1.5~2.0cm,在第5~6胸椎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氣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分叉角為60°~85°。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②兩肺支氣管的差異:△右主支氣管分為上、中、下三支肺葉支氣管,左主支氣管分主上、下兩支肺葉支氣管;△右上葉支氣管直接分為肺段支氣管,而左上葉支氣管先分為上部及下(舌)部支氣管,然后再分別分出肺段支氣管。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右上葉支氣管分為尖、后、前三支肺段支氣管,左上葉的上部支氣管分為尖后支及前支兩支肺段支氣管。△右側主支氣管分出上葉支氣管后至中葉支氣管開口前的一段稱為中間支氣管。左側無中間支氣管。△右下葉支氣管共分出背、內、前、外后五支肺段支氣管,左下葉支氣管則分為背、內前、外、后四支肺段支氣管。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6.肺實質和肺間質(1)肺實質:為肺部具有氣體交換功能的空氣間隙及結構。(2)肺間質:是肺的支架組織,分布于支氣管、血管周圍、肺泡間隔及臟層胸膜下。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1.位置: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入兩肺之間,上為胸廓入口,下為膈肌。兩側為縱隔胸膜和肺門。2.分區:(1)意義:判斷縱隔病變的來源和性質。(2)方法:三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九分法。目前通用的是五分法。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1.組成:分隔胸、腹腔的一個扁肌,由中心腱和周圍的肌性部分組成。兩側均有肌束附著于肋骨、胸骨及腰椎。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解剖特點:(1)主動脈裂孔:在第1腰椎前緣,有主動脈、奇靜脈、胸導管和內臟神經通過;(2)食管裂孔: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該裂孔位于主動脈裂孔左前方;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腔靜脈裂孔:位于中心腱區,有腔靜脈通過;(4)胸腹膜裂孔:位于隔肌肋部和腰部肌束的三角形裂隙;(5)胸骨旁裂孔:位于胸骨部和肋部肌束間的三角形裂隙,胸骨旁裂孔是橫膈的薄弱區,是膈疝的好發部位。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位置及變異(1)肋膈角和心膈角的概念;(2)位置:兩膈呈圓頂狀,其圓頂偏內前方。右膈頂較左側高1~2cm,一般位于第9、10后肋水平,相當于第6前肋間隙。呼吸時兩膈上下對稱運動范圍1~3cm,深吸氣地可達3~6cm。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變異:①局限性膈膨升,多發生于右側,為正常變異。②波浪膈,具于深吸氣時,系因膈肌附著于后肋骨前端,深吸氣時受牽拉所致。(4)位置的異常改變:胸腹壓增加均可使兩側膈肌位置發生變化。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一)胸壁

1.對稱居中原則:胸廓密度、大小、形態應對稱,縱隔氣管軸線居中。2.CT縱隔窗可顯示胸壁的骨骼、肌肉和脂肪結構。3.腋窩部有豐富的脂肪,其內易于發現腫大淋巴結。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二)胸膜1.葉間裂是CT識別肺葉的解剖標志。2.水平葉間裂:與CT層面平行,其平面無肺血管陰影。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斜裂:與CT層面幾成垂直,其平面為線狀陰影。在連續層面上,上部CT層面其位置靠后,向下逐漸靠前。少數情況下線形影不明顯,根據無血管區域可判斷。4.副裂:奇副裂在CT上為肺的線狀陰影,向下副裂在CT肺下葉靠內的線狀陰影,連向橫膈。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三)支氣管、肺動脈和肺靜脈

1.支氣管:支氣管在CT上的表現取決于支氣管長軸與CT層面之間的關系。與CT層面垂直者呈圓形,與CT層面斜形垂直者呈橢圓形,與CT層面平行者呈水平管狀形。2.肺動脈:與支氣管伴行,其橫斷面呈小結節陰影。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肺靜脈:(1)肺靜脈與支氣管的關系沒有肺動脈與支氣管密切;(2)下葉肺靜脈呈水平方向至左心房,CT上顯示其長軸陰影。4.支氣管血管束:結締組織包繞的支氣管和其伴隨的肺動脈統稱為支氣管血管束。正常結締組織不能顯示,肺野內帶支氣管血管束均可見,5級支氣管以遠的氣道就難以顯示,僅見中外帶肺動脈影,可達胸膜下5mm處。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四)次級肺小葉(SecondaryLobules)1.概念:次級肺小葉為3~5個終末細支氣管所屬的肺組織,也是具有纖維結締組間隔的最小肺結構,是高分分辨力CT(HRCT)所觀察的基本單位。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形態、大小及構成:呈多角形,其直徑約1~2.5cm。其構成:(1)小葉外周:由小葉間隔包繞,小葉間隔內有淋巴管及肺小葉靜脈伴行。(2)小葉中心結構:為小葉中心細支氣管與伴行的肺小葉動脈構成。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小葉實質:在小葉中心結構與小葉間隔之間包含著終末細支氣管以遠的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等小葉實質(4)腺泡:為一個終末細支氣管以遠的肺組織,一個肺小葉含3~5個腺泡(5)初級肺小葉:為一個肺泡管以遠的肺組織。一個腺泡約含10個初級肺小葉。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HRCT的應用價值

(1)常規CT不能顯示次級肺小葉,必須用HRCT;(2)HRCT的分辨力200~300um,故細支氣管顯示不高(壁厚<200um)只能看到小葉中央小動脈(直徑>300um),呈逗點狀或“叉狀”形,并可在距胸膜5~10mm以內看到。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3)HRCT在正常情況下只能在肺的某些部位如近膈肌處,近前外側胸壁處以及肺外帶處,看到不完整的小葉間隔。(4)HRCT看不到肺泡壁(20~30um),小葉實質表現為無結構的低密度區。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五)肺門1.右肺門:上界為尖段支氣管的起始部及伴隨的肺動脈。下界為下葉肺段支氣管的起始部及伴隨的肺動脈,內界為縱隔胸膜,外界為肺段支氣管起始部及伴隨肺動脈。2.左肺門;上界為尖后段支氣管的起始部及伴隨的肺動脈。其下界、內界和外界同右肺門。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六)膈1.在CT上呈軟組織影;2.右膈腳起自第1~3腰椎前面,左側起自第1~2腰椎。較粗大或分葉狀膈腳類似淋巴結。膈腳后部為胸腔,前部為腹腔。

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七)縱隔1.縱隔的分區:現采用六分區法,即將縱隔分為前、中、后三區,再以主動脈弓為界將縱隔分為主動脈弓上區及主動脈弓下區。前縱隔位于心臟,大血管之前與胸骨后方;中縱隔即心臟、主動脈及氣管所占據的部位;后縱隔為胸椎前及椎旁溝與食管前緣之間的空隙。第二篇肺與縱隔影像診斷2.縱隔淋巴結:正常很少顯示。目前將正常淋巴結上界定為15mm,但小于15mm的淋巴結也可有腫瘤轉移,增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