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2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化1.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心實行三省六部制。2.職責: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3.作用(1)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2)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開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4.演化(1)宋朝:設置“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其長官為宰相;但相權已被分割:軍政歸樞密院掌管,財政歸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權。(2)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5.影響:決策、審議、執行權力的分解,既明確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牽制,對后世的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三省六部制“民主色調”的本質所謂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制,以防止大臣專權,且唐太宗鑒于隋亡的教訓,擅長納諫,增加了這一制度的“民主色調”。但從本質上看,這一制度仍舊是君主專制制度的一部分,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因此,它只是一種“皇權下的民主”。(二)選官制度1.西周:實行貴族世襲的“世卿世祿”制。2.戰國至漢初:實行軍功爵制度。3.漢武帝時期:實行察舉制和征辟制。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實行科舉制。(1)背景:隋朝統一后,士族沒落,依據門第選官的制度已不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須要。(2)創立:隋文帝時起先分科取士,隋煬帝時設進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為中心統一分科、定期實行的考試選官制度。(4)影響:為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士人供應了參政的機會,不僅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也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為官僚隊伍供應了源源不斷的高素養人才,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監察與諫議1.監察制度(1)緣由: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2)表現:秦朝在中心設御史大夫;漢代在中心設御史府,地方設刺史;明清在中心既設有都察院,又設有六科給事中,在地方設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2.諫議制度(1)緣由:須要有制度來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2)表現: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宋代還出現了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明清時期已經沒有特地的諫議制度。3.評價(1)消極: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權,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2)主動: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心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封建社會監察體制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伴同封建制度的產生而萌發,伴隨封建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建立而誕生,又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而發展、完備,形成了兩大系統,一是御史監察系統即監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職責是糾察官邪,肅正朝綱,主要運用彈劾手段進行監察;二是諫官言諫系統即諫議制度,職責是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臺官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諫官對上訂正皇帝決策失誤。二者構成了封建社會完整的監察體制。二、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一)中心集權的加強1.漢武帝的集權措施(1)背景①漢初推行郡縣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諸侯王駐守各地。②諸侯國與中心沖突激化,導致“七國之亂”。(2)措施:實行“推恩令”,強干弱枝,監察地方。2.北宋加強中心集權(1)背景:唐“安史之亂”后,出現了藩鎮林立的局面,這一局面進一步發展,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措施①收精兵: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別,禁軍歸“三衙”統領,發兵之權歸樞密院,有利于皇帝限制軍權。②削實權:削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的權力,全部州郡直屬中心,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并設置通判監督。③制錢谷:各州郡的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開封或其他指定地點,由中心駕馭,從而消退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3)影響①主動:變更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②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二)皇權的不斷加強1.明朝強化專制皇權(1)廢除丞相①緣由: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常見的教訓。②概況: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六部,干脆管理國家政事。③意義:標記著專制皇權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丞相制度從今被廢除。(2)設立內閣①概況:明太祖設立殿閣高校士,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可以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擁有“票擬”權,但皇帝擁有“批紅”權。②實質: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行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內閣對皇權也有肯定程度的約束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但對皇權有肯定的制約作用。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回。2.清朝設立軍機處(1)背景:清朝建立后,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掌管軍國大事。(2)設立:清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而設立。(3)特點:職權不斷擴大,軍機大臣可以參與處理機要政務,但只能跪奏筆錄。(4)影響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記。軍機處的特點“簡”:機構簡潔,有官無吏。“勤”:地近宮廷,便于宣召。“速”:辦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1.漢武帝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經過60余年的養精蓄銳,西漢國力強盛。漢武帝繼位后,加強中心集權。(1)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勝利減弱了諸侯王的勢力。②加強皇權,減弱丞相權力,設立干脆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起先提升。③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④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察監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2)經濟上①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心。②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④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2.清朝的奏折制度(1)形成: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自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2)特點:快速、機密。(3)作用:使皇帝能夠更干脆、廣泛地獲得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限制。1.海外人士對科舉制的相識視角我不贊同科舉制度是落后的這種觀點,我認為它是進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與清政府聯系在一起,因為清政府是腐敗的,所以與之有關的東西都要廢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科舉考試被廢除后,考試制度還是得到了繼承,如孫中山時期的考試院,事實上是把科舉制度現代化了。以科舉為主的考試制度事實上是特別有意義的。——[美]本杰明·艾爾曼[思維激活]科舉制與現代考試制度的歷史聯系;科舉制與社會公允正義;科舉制的“機會均等”原則與西方“自由、同等”思想的契合。2.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體制的確立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更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與宋代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親密相關。……傳統的門閥士族勢力退出歷史舞臺,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會的因素起先顯現,社會流淌性空前加強,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打算了條件。——楊寧一主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學問》[思維激活]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事務,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3.明朝政治制度的創新廢丞相、罷中書省,是明初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創制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以上創制,明朝的國家體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執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思維激活]明朝廢丞相、罷中書省,權力集中于皇帝,君主專制達到新階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廢除結束了古代中國政治史上長期存在的君權與相權的沖突。?探究1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史料一(漢)武帝……重用內朝尚書,奪宰相權……(曹)魏世,中書監始參大政下逮(南朝時)宋、齊,尚書、中書、侍中三者皆為輔臣。……唐代中心最高機關,依舊是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但他們現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屬。……古代的宰相權,現在是析而為三。——錢穆《國史大綱》史料二圖一圖二(1)史料一主要體現了漢至唐中樞機構的演化歷程,解讀時應留意史料中省略號前后的內容,特殊是朝代的信息。(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運行機制及不同。(1)依據史料一,概括從漢至唐中樞機構的演化。(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處。[提示](1)漢武帝設內朝以奪相權,魏晉時期出現了三省,隋唐時期三省長官正式成為宰相。(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確立的中心行政制度。它留意行政程序,把處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階段,由各個層級的不同部門來依次處理,詳細來說是: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議政令→尚書省及下屬六部執行政令。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心行政制度。它留意詳細的行政事務,由不同的機構處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別負責行政和軍政,三司負責財政。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演化的特點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減弱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減弱、君權的漸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化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機構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宰相權力不斷分化,由獨相向群相轉變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留意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后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2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今建立郡國歲舉孝廉的察舉制度。光武帝時期,增加舉茂才(秀才),孝廉郡舉,茂才州舉,并將每年一度的選舉固定成為制度。——《后漢書》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聞天下。——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1)史料一信息“郡國歲舉孝廉”“舉茂才”說明才學、道德、品德是漢代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孝廉郡舉,茂才州舉”說明通過自下而上、由地方推舉的方式選拔人才。(2)史料二說明隋唐時期,政府用科舉制選拔人才,榜上出名的人不久就會名揚天下。依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從選拔標準和方式的角度說明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更。[提示]選拔標準:經驗了由以家世、門第為主到以才學為主的變遷。選拔方式:由漢代地方推選人才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心采納考試方式選官,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體現了公開、公允、客觀的特點。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化趨勢及其影響(1)演化趨勢①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漸漸發展為才學。②選拔方式——由推選漸漸發展為公開考試。③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允、客觀。④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養不斷提高。⑤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2)演化的影響①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更,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局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選官制度的變更,特殊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駕馭了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心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③制度化的選官標準,供應了高素養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探究3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點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職掌貳郡政,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宋史》史料二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干脆駕馭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心。自不待言,元行省制中心集權……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心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1)史料一中“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說明知府雖然總理郡政,但受通判牽制,重要公文必需由通判聯署才有效。(2)史料二中“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心”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對加強中心集權的作用。(1)史料一反映出宋代加強中心集權的什么特點?(2)依據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權力運行方面的特征。[提示](1)通判監督知府,知府與通判相互牽制,反映出宋代通過地方分權強化中心集權。(2)行省擁有部分權力,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心節制。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化趨勢及其緣由(1)演化趨勢①漸漸由二級區劃演化為三級區劃。②地方行政區劃面積漸漸變小,數目漸漸增多;南方行政區劃數目漸漸增多。③最高行政區劃(行省)的邊界設置:山川形勢和犬牙交織原則并行。④最高行政區劃往往由吏治監察區和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往往由中心官轉變而來。⑤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心集權漸漸加強。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不同于漢族的行政制度進行管轄。(2)緣由:經濟社會發展,地區(南方)開發,人口增多;疆域的擴展;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強化的須要。?探究4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史料一(明初內閣高校士)掌獻替可否(意即對君勸善規過,爭論興革)……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皆審署申覆(意即審查簽收,上報或發回)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職官一》史料二清代的軍機處……大臣“直廬初僅板屋數間”,軍機屬員值舍“僅屋一間半”。人少精干,遇事不相互推諉,能快速處理軍國大事。……皇帝通過軍機處,集大權于一身,不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無權預決軍國大政,即軍機大臣也是“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史料一反映了明初內閣高校士的主要職責。解讀時留意省略號前后的內容。(2)史料二“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體現了軍機處的特點。(1)依據史料一,歸納明初內閣高校士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明初閣臣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2)依據史料二,指出軍機大臣的職能,并分析其實質。[提示](1)職責:勸諫皇帝,匡正過失,探討歷代盛衰緣由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詔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將九卿等議定的看法經審查后報告皇帝。說明: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不能統領六部。(2)職能:清代軍機大臣無決策權,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傳達皇帝的政令。實質: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1)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2)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3)以強化君權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大興“文字獄”等方面。(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漸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以家國情懷理解中心集權的加強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所供應的保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一覽表中心官制地方管理選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軍功授爵制漢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國并行制推恩令察舉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鎮割據科舉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軍、政、財通判、設轉運使科舉制元朝中書省行省制度—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八股取士清朝南書房軍機處—八股取士從表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解析]依據材料表格可知,表格從“中心官制”“地方管理”“選官制度”三個方面敘述了從秦朝到清朝的發展變更,從這個發展變更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規律,即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的不斷加強,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敘述過程中只要把每一個時期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如何強化的史實說清晰即可,也可選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如漢武帝強化中心集權的措施、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等內容重點闡述。[答案]示例:論題:中心集權逐步強化。闡述: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心集權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起先形成中心對地方的管理體系,到元朝設置行省制,中心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強化。其間西漢初期郡國并行引發“七國之亂”、唐中期設立節度使造成“藩鎮割據”,出現了地方對抗中心的局面。但經過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錢、權、兵”盡收中心,極大地減弱了地方權力。因此,中心集權制經驗了逐步強化的過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發展供應了制度保障。山川形便與犬牙交織(1)山川形便: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體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線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但極易產生割據局面。(2)犬牙交織:從元朝起先,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心軍事限制為目的,實行“犬牙交織”的原則,隨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樣減弱了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從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環境,中心比較簡潔限制。[新高考·等級考試示范]1.命題點:漢代社會治理(2024·江蘇新高考適應性考試·2)漢高祖令諸侯王“皆立太上皇廟于國都”,此后漸漸形成數量浩大、祭祀隆重的郡國廟。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宗廟居郡國非禮的主見,至元帝時,通過禮制改革正式廢除郡國的宗廟。郡國廟制的興衰,主要反映了西漢()A.儒家獨尊地位確立 B.加強中心集權的歷程C.宗法制度趨于瓦解 D.神化劉氏家族的統治[嘗試解題]________B[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宗廟居郡國非禮的主見”,漢元帝主見廢除郡國廟制都是沿襲加強中心集權的政治意圖,故B項正確;儒家獨尊地位在漢武帝時期已確立,故A項錯誤;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故C項錯誤;漢高祖時期遍地建宗廟是為了神話其統治,但漢武帝時期認為郡國宗廟非禮和漢元帝廢除郡國宗廟,表明郡國宗廟的存在使郡國諸侯也有繼承皇權的資格,這對中心集權構成了威逼,神化劉氏家族的統治只是西漢初期的作用,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故D項錯誤。]2.命題點:魏晉時期的選官用人制度(2024·河北選擇性考試模擬·3)魏晉時期,高品第的士族很樂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較低、升遷較易的秘書郎、著作郎、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等官職,而寒門不行企及。這從本質上說明()A.社會階層已經固化 B.地主階級統治加強C.士族精于為官之道 D.門閥政治逐步形成[嘗試解題]________D[依據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軼較低、升遷較易”的官職,最終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權的門閥政治,D項正確;不論寒族還是士族,都屬于士階層,其階層內部的流淌性差是現象而非本質,解除A項;寒族和士族在階級屬性上都屬于地主階級,B項不能凸顯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別,解除;士族在為官方面的優勢不是主觀實力所致,而是門第所致,不能說其“精于為官之道”,解除C項。]3.命題點:清代國家管理(2024·湖北選擇性考試模擬·5)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國地理總志《嘉慶大清一統志》,以京師為首,依次分述直隸、盛京等22統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區。此舉的歷史意義在于()A.維護國家主權 B.擴大地方自治C.強化三省職權 D.建立行省制度[嘗試解題]________A[依據“纂修的全國地理總志《嘉慶大清一統志》,以京師為首,依次分述直隸、盛京等22統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區”可得出清政府通過繪制全國的地圖,加強國家的領土主權意識,故A項正確;材料與地方自治無關,解除B項;清代沒有三省制,解除C項;元代行省已經建立,解除D項。]題號命題特點第2題對接素養解題要求:“本質上說明……”理論素養:透過現象看本質易錯診斷:階層內部的流淌性差是現象而非本質第3題價值取向《嘉慶大清一統志》是全國地理總志,其纂修的重要意義在于加強國家的領土主權意識[經典題·新情境考法借鑒]【考法示例】還原社會情境,敏捷考查宋代科舉(2024·全國Ⅱ卷·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用“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用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知情境:本題選取宋代科舉考試中假公濟私的社會現象,還原社會情境,要求相識宋代科舉制的發展。明立意:以宋代李昉在科舉考試中徇私為切入點,考查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抓關鍵:“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對解答此題有干脆提示作用。理思路:材料表明,宋太祖在講武殿對已經錄用的科舉考試者進行重試成為以后的定制,這有利于考試錄用程序的完善。從題干信息看,這一做法與世家大族的特權、人才選拔的標準及省試關系不大。宋代考試程序增加了殿試,完善了考試的錄用程序,答案C項就找到了。【真題體驗】1.漢武帝加強中心集權(2024·全國Ⅰ卷·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與獻禮時,必需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減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限制C[“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與獻禮時,必需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由此可見這種做法干脆消耗了諸侯的經濟實力,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故選C項;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不是貨幣,是獻禮的器具,解除A項;“諸侯王參與獻禮時,必需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與統治思想無關,解除B項;“實現”了對地方的限制說法過于肯定,解除D項。]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化(2024·全國Ⅱ卷·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供應快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限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C[材料反映了武則天時期,中書、門下兩省名稱發生變更且宰相數量增加、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實質是分割宰相權力,強化皇權,這有利于加強君主對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項正確。]3.唐朝藩鎮割據的影響(2024·全國Ⅰ卷·25)據學者探討,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狀況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狀況表藩鎮類型數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獨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限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留意維護中心的權威 D.持續了唐朝的統治D[從表中后三種藩鎮類型來看,大多數藩鎮官員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賦稅,藩鎮的功能多為防驕藩、守邊疆、防盜賊,這些都有利于持續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A、B兩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解除;河朔型藩鎮不上供,且擁兵獨立,說明安史之亂后的藩鎮并不都維護中心的權威,故C項錯誤。]4.宋朝的募兵制度(2024·全國Ⅲ卷·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限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A[由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駕馭了大量軍隊,而且士兵待遇較為優厚,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財政負擔,故A項符合題意;由于北宋實行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的方針,北宋軍隊戰斗力較低,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軍事力氣,C、D兩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解除。]5.宋代科舉制度的影響(2024·全國Ⅲ卷·25)宋代宰相祖輩任官狀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狀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上表據學者探討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淌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輩、父輩任中、低級官員和無官職記錄者占大多數,這說明兩宋時期社會不同階層的流淌性強,故B項正確;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漸漸消退,解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宰相權力的變更狀況,解除C項;祖輩、父輩無官職記錄的宰相正是通過科舉制度才勝利走入仕途的,解除D項。]6.明朝中樞機構的變更(2024·全國Ⅱ卷·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漸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丟失 D.宦官駕馭決策權力A[明朝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后內閣地位上升,閣臣權力增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看法(稱為“票擬”),最終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明朝中后期,司禮監太監獲得了代皇帝“批紅”的權力,這樣司禮監太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樞決策。故出現題干所述現象,A項正確;明中后期內閣、司禮監雖對皇權有肯定制約,但其都依附于皇權,最終集權于皇帝,君主專制強化,故B項錯誤;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約,其議政功能并沒有丟失,故C項錯誤;宦官雖然權力增加,但是最終的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故D項錯誤。][模擬題·培素養仿真演練]1.(2024·濱州三模)漢武帝時期制史的職責有監督“二千石(郡守)”選署不平、任人唯親一項,唐代監察官員的職責中已不存在此項目。這一變更的出現是由于()A.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B.選官制度的變革C.中心集權趨勢的加強 D.專制皇權的強化B[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官員不行能通過任人唯親的方式產生,因此,唐代監察官員的職責中已不存在此項目,故選B項;漢代、唐代儒學都占正統地位,A項不能說明變更的緣由,解除;唐代監察官員的職責中已不存在“任人唯親一項”,無法體現中心集權加強,解除C項;材料信息與君主權力的強化無關,解除D項。]2.(2024·廣東適應性測試)唐前期,科舉中制舉科目以文辭科和儒學科居多,策問針對性不強;唐中后期則以政事科為主,策問的題材包括藩鎮割據、軍費開支、財政稅收、土地兼并、邊疆關系、吏治銓選等重大問題。導致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 B.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C.門閥士族勢力的衰落 D.科舉考試程序的改革B[唐朝前期社會安定,政治清明,評論社會時政的策論考查針對性不強,而唐朝中后期,經過安史之亂,社會沖突尖銳,君主專制中心集權減弱,故科舉考試中制舉科目的變更主要是受國家政治形勢的影響,故選B項;經世致用思想的提出是明清思想家顧炎武,與材料時間不符,解除A項;門閥士族勢力的衰落是隋唐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的緣由,不是唐朝后期科舉制考試科目變更的緣由,解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唐朝前后期科舉考試科目的變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常用辦公軟件課程培訓
- 體育鍛煉與心率課件
- 門診部護理及治療規范
- 小兒腹瀉護理與健康指導
- 2025技術機密成果轉讓合同專業版
-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工作匯報
- 2025買賣合同買賣終止協議
- 2025年至2026年無線通信租賃合同范本
- 2025屆河南省天一大聯考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診斷A卷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4-2025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單元測試附答案
- 2024年5月廣東省公務員考試公安聯考結構化面試真題試題試卷答案解析
- T-GXAS 421-2022 成人急性中毒洗胃操作技術規范
- 初一下學期期中家長會課件
-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裝驗收表
-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案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 120急救網絡醫院建設標準
- MAM860螺桿式空壓機控制器
- 研究思路圖模板
- BowTie模型簡介與應用
- 中國風武術太極拳主題PPT模板
- 蘇州園林的藝術特色之拙政園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