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分層作業四古代的經濟政策(20分鐘4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1.《詩經》是一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B.井田制趨于瓦解C.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土地兼并嚴峻【解析】選B。題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大意是上天下雨不僅要下到公田里,還要下到我的私田里,肯定程度上體現了春秋時期公田和私田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井田制發展到后期,公田萎縮,私田大量增加,統治者為增加稅收,使私田合法化,導致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漸漸確立。故選B。2.(2024·江蘇學業考)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括和當時許多人一樣,常常瞅準時機購買田宅。這種貴族官僚也參加土地自由買賣的現象反映了 ()A.春秋戰國的紛爭 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確立 D.武將地位的下降【解析】選B。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戰國時期”“參加土地自由買賣”。戰國以來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農私有土地,貴族官僚也參加土地自由買賣,屬于地主私有土地,故選B。3.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鞏固小農經濟在政權中的統治地位,從戰國時期起先,封建政府推行 ()A.均田制 B.重農抑商C.抑制兼并 D.鹽鐵官營【解析】選B。為愛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戰國以后封建統治者大多采納重農抑商政策。4.《漢書·食貨志》記載:“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經營范圍B.增加賦稅收入C.加強商人戶籍管理D.愛護小農經濟【解析】選D。材料反映漢朝時期的商人有特地的戶籍,并且還不能擁有田地,否則沒收,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響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故選D。其他三項均不符合題意。5.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立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從今,船員只得在內河的小船上當雇工,鄭和的大船因擱置而爛掉。”以下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明朝激勵民間貿易 B.明朝禁絕朝貢貿易C.明朝實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術落后【解析】選C。由材料“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立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表明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故C正確。6.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寶玉的荔枝色哆羅呢箭袖……寶玉的俄羅斯國出品的雀金裘氅衣……鳳姐的大紅洋縐裙……馮紫英拿來推銷的鮫綃帳……抄家時沒收的洋灰皮、洋呢、嗶嘰、姑絨、天鵝絨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間()A.中外商貿往來頻繁 B.自然經濟受到沖擊C.官府限制下的對外貿易 D.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解析】選C。材料體現的是雍正年間的外國商品,這反映了當時閉關鎖國政策下的對外貿易狀況,也就是官府限制下的對外貿易;“中外商貿往來頻繁”“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不符合史實;“自然經濟受到沖擊”材料無法體現。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C。二、非選擇題(16分)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論積貯疏》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論南洋事宜書》(1)材料一主見國家推行什么政策?這一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和晚期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2)材料二體現出國家實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評價這一政策?(10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信息獲得和綜合分析實力。第(1)題依據材料一信息“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可推斷該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然后結合所學學問回答在封建社會初期和晚期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影響。第(2)題依據材料二中“未禁”“既禁”以及產生的不同結果,可得出該政策為“閉關鎖國”政策,聯系材料及所學學問分析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答案:(1)“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肯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復原和發展,而在封建社會晚期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2)“閉關鎖國”政策。對反抗外來殖民侵略起到肯定的防衛作用,但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阻礙了中外聯系和溝通,使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0分鐘5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1.張傳璽主編的《簡明中國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時期,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原則已經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則是“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這說明春秋時期 ()A.西周以來的土地國有制全面崩潰B.出現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專權C.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D.土地由周王限制變為諸侯限制【解析】選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原則是井田制的原則;“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結合所學可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故本題答案選B;A中的“全面崩潰”說法肯定;C題干沒有體現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錯誤;D說法本身錯誤,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農夫土地私有制。2.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控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忱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解析】選B。題干所述內容出現富商大賈說明抑商不明顯,但國家免除實物田租是重農的表現,未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說法錯誤,解除A;題干也未涉及糧食價格低抑制了農夫的生產熱忱,解除C;稅收的數量和種類是由政府確定的,而非商人,解除D。由于西漢須要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于是富商大賈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導致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干脆后果就是自耕農失去了土地,使自耕農經濟受阻,故B正確。3.(2024·北京文綜)據《夢溪筆談》記載,張詠任崇陽知縣時,因“民不務耕織”而唯以植茶獲利,遂下令將茶樹全部砍掉,改種桑麻。有人入市買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壟斷茶利,商業環境惡劣B.農副產品較少,貨幣運用率低C.地方官員固守重農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會地位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選C。本題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官員的思想狀況,旨在考查學生研讀史料、詳細問題詳細分析的實力。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結合題意和所學可知張詠砍掉茶樹、怒斥買菜人的緣由在于強迫民眾固守耕織的小農模式,這體現了其重農抑商的思想特點,C正確。史料中并沒有體現茶葉由官方壟斷的信息,A錯誤;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表明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程度高、貨幣運用率高的現實,B與史實相反,解除;史料反映的是強迫經商的農夫回來農業,與商人社會地位凹凸無關,解除D。4.中國封建社會始終固守“重農抑商,嘉獎耕織”的基本經濟政策,主要反映了 ()A.商品經濟的特征 B.自然經濟的特征C.對外貿易的須要 D.手工業發展的要求【解析】選B。古代中國之所以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是由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確定的。故選B。5.(2024·南昌高一檢測)明清兩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當鋪掌柜的專稱,徽商掛著官職接著從事商業活動(朝奉本是一種古老的官職,其實并沒有實權)。“徽州朝奉”這種現象本質上說明白()A.徽商棄商從政 B.徽商追求虛榮C.政府厲行抑商 D.政府放棄抑商【解析】選C。依據材料“徽商掛著官職接著從事商業活動”可知,“徽州朝奉”這種現象本質上反映政府的抑商政策導向,商人希圖通過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故C正確。6.清初兩淮和兩浙的鹽商家庭總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鹽商家庭卻已產生了280余名進士,占全國進士總數的1.88%。這一現象反映了 ()A.商人謀求轉變社會地位 B.鹽商經濟實力快速提高C.士貴商賤觀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優厚待遇【解析】選A。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中國封建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士為第一位,商為最終一位,并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依據材料,清初不到1000家的鹽商家庭,到乾隆末年已產生280余名進士,可見清朝商人主動尋求入仕做官,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故A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商人經濟實力的相關信息,故B錯誤。在中國封建社會,士貴商賤觀念從未被打破,商人也不行能得到政府優厚待遇,此兩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C、D錯誤。7.明朝官員謝杰在《虔臺倭纂》中指出:“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于是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行勝誅者。”該作者旨在強調“海禁”政策 ()A.激化中日沖突 B.阻斷中外經濟溝通C.加劇內憂外患 D.防范東南沿海倭患【解析】選C。由材料“禁之愈嚴而寇愈盛”“于是海濱人人皆賊”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該作者旨在強調“海禁”政策反而會加劇內憂外患,當然實行“海禁”政策的目的原來是解決內憂外患的,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劇了內憂外患,故選C。8.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員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墻,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記載,乾隆年間,在福建寧州“每處懸一碑曰:敢出界者斬!”當時清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開海難發生 B.防止鴉片走私C.杜絕西方思潮 D.嚴控對外聯系【解析】選D。由材料“每處懸一碑曰:敢出界者斬”,并結合清朝的對外政策可知是閉關鎖國,即嚴控對外聯系。二、非選擇題(18分)9.重農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對古代中國產生極大影響,也是當今經濟史探討的熱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趨)本務而寡末作。 ——《韓非子·五蠹》材料二唐宋以來,為適應商業發展的須要,統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愛護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這只是在“重農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變動與調整。部分學者將這些政策措施稱為“恤商”政策,很明顯,假如沒有“抑商”,何來“恤商”。 ——劉顏東《抑商還是重商:中國古代商業政策再相識》材料三當然,不能否認重農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長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爭論中都有其地盤。但應當加以強調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全部爭論都不曾變更經濟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則。人們喜愛舉雍正五年發布的一份詔書作為清代抑商的證據。的確,他說了“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類的話,但是,他對于農夫“群趨為工”的現象并不主見強行抑制,而是訓諭地方官“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遂成風俗。雖不必使為工者盡歸于農,然可免為農者相率而趨于工矣”。——鄭韶《重農抑商是“固定國策”嗎?》(1)據材料一,概括韓非子對“商”的相識。(4分)(2)據材料二,概括唐宋以來統治者的商業政策。指出出現這種困難狀況的緣由。(4分)(3)據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對“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認為雍正五年發布的詔書能否作為清政府實行抑商政策的證據?為什么?(10分)【解析】第(1)題,由“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趨)本務而寡末作”可知韓非子認為應當通過“名卑”即壓制社會地位的方式削減從事工商業的人數,讓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第(2)題,由“統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愛護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這只是在‘重農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變動與調整”可知,唐宋時期統治者在不變更“重農抑商”大前提的狀況下,在肯定程度上推動商業的發展。依據所學內容可知,抑商是封建統治者愛護小農經濟、穩定專制統治的根本須要,推動商業發展則是適應了當時商業發展的須要。第(3)題,由“重農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長期存在……全部爭論都不曾變更經濟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則”可知宋代以后仍舊堅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