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 學案_第1頁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 學案_第2頁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 學案_第3頁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 學案_第4頁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 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梳理(二)學案課外古詩詞誦讀(二)

咸陽城東樓

文學常識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唐代詩人。

寫作背景

詩人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此時大唐王朝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城樓觀賞風景,寫下此詩。

品:詩文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tīng洲①。

參考譯文

登上咸陽城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前蘆葦、楊柳叢生,好似水中的小洲。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首聯扣題,寫景抒情。詩人宦游長安,遠離家鄉,登臨咸陽城樓,思鄉之情便涌上心頭。

煉字:“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的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之廣大。一個“愁"字,奠定全詩蒼涼傷感的基調,以“愁”開篇,后面交代“愁"的緣由,引出下文情感的抒發。

教材原文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參考譯文

溪邊烏云剛剛浮起,夕陽已經沉落到樓閣后面,山雨欲來,滿樓風聲颯颯。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這兩句既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描繪了山雨來臨前的征兆,營造出一種蕭條蒼涼的氛圍;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形象化的勾畫,傳達出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

哲理:“山雨欲來風滿樓"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教材原文

鳥下綠蕪②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參考譯文

秦苑漢宮,一片荒涼,鳥兒落入叢生的雜草,秋蟬在黃葉間鳴叫。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寫晚眺近景,描繪了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

寫作手法:虛實結合,視聽結合。滄桑的世事,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原文

行人③莫問當年事④,故國東來渭水流。

參考譯文

我不問秦、漢滅亡的往事,這次來到咸陽,只見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理解賞析

寫作手法:融情于景,渭水依舊東流的景象,飽含著詩人感古傷今的悲涼。

煉字:“莫問”二字,并非勸誡之辭,實乃令人思索之語,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思考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詩人對國家衰敗、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飽含感古傷今的悲涼。

重點注釋

①汀洲:水中的小洲。②蕪:叢生的雜草。③行人:這里指作者自己。④當年事:指秦、漢滅亡的往事。

作品主旨

本詩寫詩人登上咸陽城樓,見眼前之景,回憶起發生在此地的歷史故事,抒發了歷史變遷、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情感。

理解探究

1.這首詩的頸聯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寫作手法)

答:頸聯寫近景,虛實結合,強調過去的秦苑漢宮,如今只是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蟬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滄桑的世事,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2.“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請簡要賞析。(詩句賞析)

答:這句詩運用了雙關手法,寓意深遠,對驟雨欲來、狂風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的摹寫,動感分明;也是對唐王朝危機四伏,暗含緊張氣氛的形象化勾畫。后人常用這句詩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3.本詩與《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都圍繞著“愁"字來寫,請分析兩首詩詞表達的“愁”有何不同。(主旨與情感把握)

答:本詩的“愁":思鄉之愁、唐王朝的頹廢之愁;《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愁”是憂國傷時之愁,又指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路之哀愁。

無題

品:詩文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參考譯文

見面很難,離別時更是難舍難分,何況是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首聯寫愛情的艱難和詩人的心境。

煉字:“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連用兩個“難”字,從古語“別日何易會日難"中翻出新意,突出強調了“別亦難”。

寫作手法:寓情于景。首聯借景物反映詩人的感情狀態,以春風不再、百花凋零象征愛情的艱難。

教材原文

春蠶到死絲①方盡,蠟炬成灰淚②始干。

參考譯文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燒成灰燼時,蠟淚才能流干。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頷聯接著寫“別亦難"。

修辭:運用對偶、比喻、雙關的修辭手法,寫對愛情的至死不渝。詩人自比春蠶和蠟燭,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蠟炬“流淚”,到死方休,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兩句詩后來常用來比喻人們對事業無限忠誠

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情感:既有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教材原文

曉鏡但愁云鬢改③,夜吟應覺月光寒。

參考譯文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青春年華消逝,長夜吟詩,應該會感到冷月侵人。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擬寫對方的相思之情,從“曉鏡"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顧影自憐,道盡相思的悲苦與無奈。

煉字:“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體現了自己對戀人的思念之切。

教材原文

蓬山④此去無多路,青鳥⑤殷yīn勤為探看。

參考譯文

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煩請青鳥為使者,殷勤地為我前去探望。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詩人希望青鳥傳信,惆悵而又傷感。詩人用蓬萊山借指所思女子的住處,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

情感:詩人借神話故事表現關切之情,表達與戀人無法見面的無奈和對與戀人相見的渴望。

重點注釋

①絲:這里與“思”字諧音。②淚:蠟燭燃燒時流下的燭油,稱為“蠟淚"。③云鬢改:意思是青春年華消逝。云鬢,指年輕女子的秀發。④蓬山:神話中海上的仙山,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處。⑤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后為信使的代稱。

作品主旨

這首愛情詩描寫了一對有情人離別的痛苦和別后的思念,抒發了無比真摯的相思之情。

理解探究

1.“相見時難別亦難”一句中兩個“難"連用有何深刻的含義?(詞句賞析)

答:“相見時難”的“難"指相會困難,“別亦難”的“難"指分別時難舍難分,體現離別之痛。兩個“難”的意思不同,連用突出強調了“別亦難"。見面本來已經很困難了,分別更令人難受。

2.“東風無力百花殘”有何妙處?(詞句賞析)

答:“無力"和“殘”緊扣暮春時節的景物特點,渲染離別的氣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覺,象征愛情的艱難。

3.本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與《己亥雜詩》(其五)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后來常用來比喻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理想而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它們表達的情感還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分析。(主旨與情感把握)

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還表達對愛情的至死不渝;“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表現了自己雖脫離官場,但仍關心國家命運。

行香子

文學常識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詞人。

品:詩文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樹繞村莊,水滿陂bēi塘①。倚東風,豪興徜cháng徉yáng②。小園幾許③,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參考譯文

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了池塘。沐浴著東風,帶著豪興安閑自在地步行。園子不大,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上片寫詞人徜徉在田園中,見百花爭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東風"點明時令,“豪興”說明游興正濃,“徜徉"則顯示詞人只是信步閑游,并沒有固定的目標和路線。“倚東風,豪興徜徉”寫出詞人怡然自得的狀態。

寫作手法:“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運用白描手法寫靜景,描繪了一幅春滿小園、百花爭艷的田園風光圖,表達了詞人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內心的喜悅之情。

教材原文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yáng④青旗⑤,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參考譯文

遠處有圍墻,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酒幌飄揚在水岸橋邊。偶然乘著游興,走過東面的山岡。那里鶯兒啼鳴,燕兒飛舞,蝶兒匆忙。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下片詞人的視野由近及遠。圍墻、茅堂、青旗、流水、小橋,動靜結合,風光如畫。結句地點轉到田野,寫的是動感極強、極為活躍的鶯、燕、蝶。

煉字:“啼”“舞"忙”三字準確概括了三種動物的特性,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寫作手法:下片結句寫鶯、燕、蝶,主要表現動態之美,上片結句寫花,主要表現靜景之美,動靜結合。

重點注釋

①陂塘:池塘。②徜徉: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③幾許:多少,這里表示園子不大。④飏:飛揚,飄揚。⑤青旗:酒店門口掛的青色酒幌。

作品主旨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表達了詞人對田園春光的喜愛以及享受田園風光時內心的快意與舒暢。

理解探究

1.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特點?(寫作手法)

答:這首詞運用了白描和動靜結合的手法。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百花爭艷、鶯歌燕舞的田園風光圖,體現了詞人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上片側重描繪靜態景物,下片側重描繪動態景象,其中靜景、

動景又互相映襯,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2.這首詞上下片的結句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寫作手法)

答:這首詞上下片結句均采用了排比手法,寫出了村莊的美麗景色。上片結句寫花,展現了花的色彩繽紛和旺盛的生命力;下片結句寫鶯、燕、蝶,展現了鶯啼、燕舞、蝶忙的歡快場景。畫面一靜一動,相互呼應,使全篇結構回環往復,意趣盎然。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文學常識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

寫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被彈劾免職。免職期間,他常閑游于博山,但面對如畫的風景卻無心賞玩。他眼看國勢危殆,空有抗金熱情,卻無用武之地,滿腔愁緒無法排遣,于是寫下這首詞。

品:詩文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①。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②說愁。

參考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遠眺。喜歡登上高樓遠眺,為了寫出新詞,無愁而竭力說愁。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上片詞人追憶少年時代,那時詞人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表現手法:運用疊句。詞人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意謂詞人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同下句構成因果,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沒有愁苦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教材原文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參考譯文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理解賞析

內容理解:下片寫詞人成年以后,歷盡世事艱難,滿腔愁苦,卻無從訴說。下片處處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詞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表現手法:運用疊句。詞人連寫兩句“欲說還休”,第一句承接上句,寫詞人愁到極點卻無話可說;后一句緊連下文,因為詞人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在當時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詞人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

煉字:“少年"和“而今”,“不識愁"和“識盡愁”對比,表現了詞人受壓迫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通過今昔對比,突出強調了詞人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愁之深重。

重點注釋

①層樓:高樓。②強:竭力,極力。

作品主旨

此詞通篇言愁,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詞人遭受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和無奈,表達了詞人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理解探究

1.詞人在“識盡愁滋味"后,為什么反倒“欲說還休”?(內容理解)

答:一方面,“愁"到極點無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