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 19 棗兒(導學案)(教師版)_第1頁
九年級語文下冊 19 棗兒(導學案)(教師版)_第2頁
九年級語文下冊 19 棗兒(導學案)(教師版)_第3頁
九年級語文下冊 19 棗兒(導學案)(教師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課《棗兒》導學案【學習目標】1.從矛盾沖突入手,抓住人物的語言,分析戲劇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矛盾沖突在劇本中的作用。2.通過演讀人物對話,結合舞臺說明讀懂人物的潛臺詞,理解“棗兒背后的象征意義。3.聯系《棗兒》創作的背景,多角度解讀戲劇主題,正確認識時代發展對鄉村帶來的變化。【學習重點】1.分析戲劇中的矛盾沖突,理解其在劇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特征。2.解讀“棗兒”背后的象征意義,理解其與人物對話和舞臺說明的關聯。【學習難點】1.理解《棗兒》中反映的社會變革時期傳統失落與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2.正確理解守望精神家園與追求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課時安排】1課時。【學習過程】檢查預習1.文題解讀“棗兒”點明寫作對象。一是指老人曬的“棗兒”;二是指老人的兒子“棗兒”。“棗兒”既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又是人物對白的話題,2.作者介紹孫鴻,當代劇作家。其作品《棗兒》曾經榮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并囊括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4.字詞積累①正音正字饞嘴(chán)囫圇(húlún)翹首(qiáo)凝視(níng)竹匾(biǎn)撣去(dǎn)羨慕(xiàn)躊躇(chóuchú)咀嚼(jǔjué)喃喃自語(nán)躡手躡腳(niè)垂頭喪氣(sàng)驀然(mò)②理解詞義:喃喃:連續不斷小聲說話的聲音。驀然:猛然;不經心地。翹首:抬起頭來(望)。囫圇:完整;整個兒的。躡手躡腳:形容走路時腳步放得很輕。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別高興。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活動一:熟悉劇情1.假如你是學校戲劇小品晚會主持人,需要向觀眾簡介劇情。請各小組合作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注意只能說30秒鐘啊,多了總導演不讓。答案不統一預設:(1)在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和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在這里相遇了,他們由陌生到熟悉,棗兒成了連接他們情感的紐帶,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2)一位老人和一個孩子,圍繞著“棗兒”的話題在說話,但是那個叫做“棗兒"的兒子在哪里?還有那個不再吃棗兒只吃巧克力的爹又在哪里?讓我們走進《棗兒》這部小品,去感受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思念和掙扎。2.老人在和男孩的對話中,主要回憶了哪些事情?(1)兒子“棗兒”名字的來歷(2)兒子只顧摘棗兒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兒子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4)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故事(5)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的事(6)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事活動二:理解戲劇沖突1.回顧復習戲劇沖突的類型。(1)人與人的沖突(利益沖突、性格沖突、文化認知沖突)(2)人物與環境沖突(自然環境、社會環境)(3)人物內心沖突2.棗兒這部戲劇,圍繞出場的兩個人物和未出場的兩個人物展開了哪些矛盾沖突?人物與社會和環境有沖突嗎?我們分組討論一下。明確:(1)發現老人盼望棗兒回來,孩子沒有回來。(2)男孩希望父親回來,但父親沒有回來。(人與人)(3)老人希望男孩留下來,男孩想回家等爸爸。(4)老人與男孩都盼親人歸來,但無法改變親人離散的局面。(社會環境)3.這場戲只有兩個演員,每組同桌都可以合作演一臺戲。請大家找出一組典型的對話來,讀一讀評一評,然后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示這些沖突的?(1)開頭的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①開頭的舞臺說明交代了地點、人物、場景。②一個靜態的出場形象,給人一種孤寂之感。③兒歌提示這個故事發生在西北,而童謠的具體內容,勾起人們對親情的渴盼,巧妙地隱含著戲劇的主題。(2)品味下面這段文字的內涵。①老人(從身旁曬滿紅棗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棗兒,喃喃自語)怎么沒人來吃棗兒呢?多好的棗兒。雙關。既是贊美棗兒好,也是贊美兒子“棗兒”,表達了老人對兒子的無限疼愛和思念之情。②老人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雙關。表面上是說熟透曬干的棗兒盡管好吃,但賣相不好,沒人要。實際上是老人在感慨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兒子不愿回來與自己做伴。這句話流露出他的落寞與悲傷。(3)如何理解“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這句話?老人思兒心切,以為男孩說的“棗兒”是自己的兒子,話中隱含著濃濃的自豪之情,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的愛和思念。(4)老人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提議(貓叫,狗爬,過家家,講故事)?表達了老人對男孩的喜愛,也從側面反映出老人從前總是陪兒子玩這些游戲,從中可以體會到老人的孤獨和對兒子的思念。(5)老人有幾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怎樣的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三次。①他向男孩提起兒子叫“棗兒”,并說出“棗兒”一名的來歷;②他向男孩談起兒子只顧摘棗兒,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他一脖子;③他說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這些都表現出老人對男孩始終是十分疼愛的,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深深的思念。(6)“老人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愣住,繼而激動不已”“老人緊緊摟住男孩”這幾處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這幾處舞臺說明,都傳神地寫出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對男孩的疼愛越來越濃烈。他這種愛實際上是對思親之痛的一種安慰。(7)理解“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的含義。表面上是指吃棗的方法,實質上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親情需要“慢慢”品嘗,才能品出甜蜜和幸福;生活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品出溫馨和快樂;生命、人生同樣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品出真諦。其中透露出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同時隱含著對既往歲月、傳統生活和精神家園的依戀和回味的感情。(8)閱讀113頁前半部分,說說表現男孩怎樣的心態?省略號表示不知怎么說,破折號表示欲言又止,“興許”表示內心強烈的愿望,“留給爸爸吃”表現他對爸爸的深深的思念。這些舞臺說明和對白讓我們看到了男孩因為思念自己爸爸委屈又難過的情形。活動三:把握文章主題。1.劇中兩個道具,一個出現了,是棗兒;一個未出現,巧克力。你能說說他們各代表什么意義嗎?(小組討論)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傳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巧克力是城市的象征,是新生活的象征,是新的思想觀念的象征。2.“棗兒”和“巧克力”是一對矛盾,不然老人不會說“有了巧克力,你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小組討論,說說產生這種矛盾的社會根源。社會在變遷,時代在變化。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所以有的人去遠方;然而,這個遠方又連接著家園,因此有的人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3.我們課程開始所看到的《第七十三封信》讓我們感動于小女孩對親情的眷戀的同時,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撕心的痛。因此,這是一個真實的悲劇。為了不讓這種悲劇重演,你有解方嗎?(小組討論)答案不統一。布置作業1.采訪家中的長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