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我國首次人口負增長-人口問題和人口遷徙主題一、古今中外的人口問題主題二、古今中外的人口遷移一、選擇題(真題+預測共30題)1.(2022·北京高考·2)漢代某地區“地廣人稀”,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民多田少”。這一地區位于右側示意圖中的()A.①B.②C.③D.④2.(2022·遼寧高考·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兼有部分輕工業的23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A.平衡地區差異B.調整工業結構C.應對朝鮮戰爭D.恢復國民經濟3.(2021·重慶高考·5)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4.(2021·天津高考·10)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A.世界市場的成型B.工業革命的沖擊C.三角貿易的初現D.殖民體系的確立5.(2021·重慶高考·6)下圖為《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歷代疫病流行分布與理論創新及人口增長對照圖”。它反映出()A.歷代疫病流行頻數呈現不斷上升趨勢B.歷代疫病流行頻數與人口數量成正比C.中醫理論的創新多出現于疫病高發期D.明清溫病學說是對《傷寒論》的揚棄6.(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7.(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8.(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9.(2023·福建一模·2)秦始皇在征服嶺南的過程中,曾把“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到漢初,嶺南出現了番禺、合浦等商業性都會。由此可見,秦始皇的舉措()A.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C.有利于經濟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10.(2023·北京順義區一?!?)下面是明清時期耕地和人口變化的數據表。清前期人口統計數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時期耕地面積人口明初(洪武年間)8.5億畝6600余萬清前期(乾隆年間)10億畝1.4億①海外貿易的發展②攤丁入畝的政策③高產農作物的推廣④糧食產量的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2023·廣東東莞高三上期末·5)表1《明史地理志》所載明代部分省區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情況表(部分)省份1393年1542年人口增減數增減比%北直隸192659545682592641664137.1山東52558767187202246232646.8福建39165692111027-1805779-46.1廣東30079322052343-995589-31.8——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對表1中數據解讀合理的是()A.南方經濟衰退明顯B.地方管理存在缺陷C.南方人口大量外遷D.北方仍是經濟重心12.(2023·重慶巴蜀中學高三月考·4)圖1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人口密度圖。該時期可能是()圖1A.漢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3.(2023·廣東深圳寶安區高三調研·10)下圖為1982—2010年中國流動人口流動示意圖。影響該圖曲線趨勢的時代主要因素是()A.原中國人口流動起點低B.中國人口流動迅猛發展C.城鄉之間經濟聯系密切D.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變14.(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聯考·10)有現代學者認為,“攤丁入畝”對清代人口的增長作用是有限的,由于開始時口號作用和取消丁稅后大量隱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數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長主要是由于醫學的發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來高產農作物品種的種植推廣。這說明()A.歷史越久遠研究就越接近真相B.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有不同解讀C.傳統的觀點均存在諸多的不足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體結論15.(2023·湖北教育聯盟高三上期中·11)表2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同原因省際遷移人口比例表(%)表2時間(年)工作調動分配錄用務工經商學習培訓投親靠友拆遷搬家退休退職隨遷家屬婚姻遷入其他1982—198719.895.268.579.0213.35—2.5418.6815.546.151985—199015.064.5329.468.3810.39—1.4810.8613.666.181995—20002.671.5564.756.305.020.79—9.255.484.18據此可知()A.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加速人口流動B.人口遷移動力逐漸向經濟型遷移為主轉變C.該階段的人口遷移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D.人口遷移原因的多元化基于政治體制改革16.(2023·河北九師聯盟高三上·5)下面是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發展情況表。這一時期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403年1600年1741年1762年1790年人口0.66億1.0億以上1.4億2.0億以上3億左右A.高產農作物的引進與推廣B.農耕經濟的發展與繁榮C.北方少數民族的向內遷徙D.賦稅和戶籍制度的調整17.(2022·山東省日照五蓮縣等四縣區高三4月測試·1)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張增加人口(如下表)這些主張()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也。”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爭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豐者霸?!鄙眺薄敖褚圆菝┲貜迫罩穸怪卤荆似鋼p敵也與戰勝同實,而秦得之以為粟,此反行兩登之計也。”A.解決了當時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劇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沖突C.體現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說明地主階級治國思想趨同18.(2023·遼寧協作校高三上期末·5)南宋時江南地區的移民人口,除了北方移民之外,還有來自其他地區的商業移民、謀生移民,以及江南區域內的人口流動,為數可觀。南宋移民潮的影響包括()①促進江南地區經濟發展②促進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③導致大江南北長期分裂④改變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9.(2023·江蘇鎮江高三上期中調研·9)下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對表格中出生率變化解釋正確的是()1949—1963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統計表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194936.00195437.97195924.78195037.00195532.60196020.86195137.80195631.90196118.02195237.00195734.03196237.01195337.00195829.22196343.37——《中國統計年鑒》(2016)A.1949—1963年,受國際形勢持續緊張的影響B.1949—1954年,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鼓舞C.1958—1961年,得益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D.1961—1963年,得益于國民經濟的有效調整20.(2023·天津河西區高三上期中·4)下圖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變化圖。據此可知,當時()A.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B.土地兼并不斷加劇C.北方社會經濟持續衰退D.引進外來經濟作物21.(2023·廣西柳州一?!?1)表3是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單位:%)該普查數據()表3人口屬性男性女性18歲以上18歲以下漢族各少數民族城鎮鄉村比重51.8248.1858.9241.0893.946.0613.2686.74A.為召開人民代表大會作了準備B.為加快基層民主建設做好準備C.表明我國人口的結構較為合理D.為全面開展經濟建設提供依據22.(2023·河南洛平許濟一?!?)下圖為明至清糧食生產和需求演變示意圖。據此可知()A.明清時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斷提高B.明清政府墾荒政策取得顯著成效C.高產農作物引進緩解了社會矛盾D.清代人口增長迅速糧食供應不足23.(2023·山西高三12月聯考·34)1967—1973年,日本人口增長率連續達到10‰以上,1972年人口出生率達到23.3‰,1960—1973年間勞動人口比重處于較高水平,人口撫養比重較低,第一次人口紅利兌現。同時,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9.1%,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創造經濟增長的奇跡。這說明()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B.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完善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顯著D.人口結構影響經濟發展24.(2023·北京西城區高三上期末·17)1518年西班牙國王頒布特許狀,允許本國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輸入加勒比海群島,被視為歐洲各國“合法”從事黑奴貿易的起點。到1825年,西屬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構成如下表。在此期間()項目西屬美洲(%)葡萄牙殖民地巴西(%)歐洲人18.223.4混血種人28.317.8非洲奴隸11.949.8印第安土著41.79.1A.西葡兩國的黑奴貿易遠超他國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種族滅絕C.美洲的人口結構產生顯著變化D.非洲文化發展為拉美的主流25.(2023·江蘇如皋高三上調研·13)下表為15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統計表(單位:百萬)對下表理解正確的是()年份14001500160017001750歐洲456989115140亞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世界總計373446486671749A.奴隸貿易導致美洲喪失大眾勞動人口B.全球航路開辟改變世界人文地理格局C.工業革命促進了歐洲人口的穩步增長D.貿易重心轉移推動亞洲人口迅速增長26.(2023·山東臨沂高中學科水平考試·13)圖4為坎迪斯·古切爾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繪的全球人口遷徙模式圖(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間歐洲人遷徙的主要原因是()圖4A.奴隸貿易利潤的刺激B.世界大戰的影響C.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D.工業革命的推動27.(2023·清華大學11月高三診斷性測試·33)第二次工業革命掀起了一股從不發達地方向發達地方移民的浪潮。歐洲人最初將這些移民當作“客籍工人”加以歡迎。然而,當戰后經濟繁榮期結束后,歐洲人漸漸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認識到,他們面臨的不是一個外來少數民族的暫時性的問題,而是一個新的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陸的永久性的事實。材料中的變化反映了()A.移民激化了歐洲各民族間的矛盾B.移民文化在歐洲開始占據主導C.移民正在創造歐洲發展的新生態D.移民強化了歐洲民族國家意識28.(2023·江蘇決勝高考高三12月大聯考·16)1965年在美國國會頒布的《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等國的移民中,技術類移民分別占72%、41%和32%,在來自亞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別占40%和49%,高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這反映出()A.美國移民政策歧視性消失B.亞非移民技術水平高于西歐C.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D.全球性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29.(2023·山西三重教育高三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24)下圖為1986年(左)與2008年(右)美國非法移民的來源情況對比圖,據此可知美國()
A.國內族群的構成已發生較大變化B.非法移民的來源表現出高度集中性C.對于他國民眾的吸引力有所下降D.嚴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30.(2023·山西名校高三11月聯考·18)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來,大批華人移居南洋,同時也帶去了漢字文化。雖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時斷時續,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與中國之間的人口遷移從未間斷。這可用于解釋()A.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的政治目的B.古代東亞、東南亞文化的相關性C.海外華僑群體形成的歷史淵源D.倭寇影響海外貿易發展的緣由二、非選擇題((真題+預測共20題))31.(2022·北京高考·20)(12分)【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幾萬華工在歐洲戰場從事艱苦工作,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生命。材料一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研究資料文獻史料①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1916年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④《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⑤威海市檔案館藏《華工出洋歌》,1917年⑥《旅法華工近狀》,《東方雜志》,1917年⑦《大戰中的中國:她在勞力、原材料、軍需品和食物上對協約國的貢獻》,《亞洲》,1917年第8期⑧《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1918年⑨《國王與中國華工軍團》,《英國周刊》,1919年⑩《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華工周報》,1919年?《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英法華工歸國后之處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詳?《招聘護送華工回國沿途照料員章程》(中國駐巴黎總領事館發布),《旅歐周刊》,1920年?《華工歸國后該怎樣》,《華工雜志》,1920年其他資料?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戰中的英國華工軍團》,《軍事事務》,1976年第3期?徐國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在法華工》,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題甲華工赴歐的原因乙英法對華工的態度丙中國社會對華工的關注丁一戰后華工的境遇(1)按史料類型,將材料一中的文獻史料進行分類并寫出序號。(3分)(2)參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資料,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主題,說明選題意義,擬定研究提綱,列出3—5個相關參考資料的序號。(9分)要求:選題意義應結合歷史背景,研究提綱應系統清晰,所列參考資料從標題上看應密切聯系主題。32.(2022·山東高考·19)(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地圖上的文明史圖6——張芝聯等《世界歷史地圖集》圖7——(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圖6、圖7的編繪者力圖告訴我們些什么。(10分)(2)如果讓你繪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圖,說說你的設計并說明理由。(6分)33.(2022.1·浙江高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幾浴久馈坎闋査埂ぢ鳌?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16世紀初,第一批奴隸從非洲被直接運往美洲,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持續時間長達三四百年?!?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統計顯示,1709—1787年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幾酝跛沟轮骶帯妒澜缤ㄊ贰返龋?)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隨著“歐洲船只”一起進入美洲且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經濟生活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列舉“商業革命”的具體表現,以佐證“哥倫布的遠航”在歐洲“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6分)(2)資本主義的發展掩蓋不了奴隸貿易的罪惡。根據材料二,概括17—18世紀黑奴貿易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分析“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的原因(4分)34.(2021·天津高考·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但實行之初種植規模并不大。這種耕作方式要求收麥與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平原地區稻麥復種規模大于山區。南宋時,習慣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況下,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時,加大了精耕細作的力度,畝產進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區平均人口密度簡表地區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蘇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溫州、臺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區30——摘編自《中國通史》等運用材料,自擬一個與宋代江南經濟發展相關的題目,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點明確,論述清晰,史論結合。)35.(2021·湖南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從1948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點的基層社會管理體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國共產黨廢除了保甲制度。參照鄉村經驗,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區、街三級行政管理體制,街政府成為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這種三級行政管理體制導致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無法適應城市“集中”的特點。不久,街政府被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地進一步探索城市基層管理模式。1954年,國家頒布條例,規定在城市基層設立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和群眾自治性組織居民委員會,正式確立街居體制。通過街居體制,無單位、無組織的群眾被全部納入政府管理范圍。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發生很大變化。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擴大了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社區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頒布,標志著社區建設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還出現以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陨喜牧险幾灾鞚h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變革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改革開放后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變化及其意義。(9分)36.(2020·海南高考·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表3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國人口估計數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計數最低估計數1700110014001600170018003.27億2.07億3.20億3.74億5.79億6.79億11.24億1.70億
3.01億3.50億5.45億6.10億8.14億0.60億0.58億1.00億0.75億2.00億1.50億3.40億18.35%—35.29%27.05%31.25%—33.22%20.05%—21.43%34.54%—36.70%22.09%—24.59%30.25%—41.77%——摘編自葛劍雄《疆域與人口》(1)根據材料,說明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的經濟因素。(9分)37.(2020·山東高考·16)(12分)圖5、圖6、圖7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東漢永和五年、唐天寶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圖5
圖6圖7——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分別提取圖5、圖6、圖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分)38.(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2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7分)39.(2023·廣東廣州高三10月調研·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數十萬戶到洛陽,以實京都長安。自開元年間到五代宋初,全國各道、州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20縣,南方卻達100縣之多。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有的“住蕃雖十年不歸”?!幾詮堌M之《中國歷史》材料二“西漢大規模人口遷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遷徙情況史料出處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
遷楚國和齊國貴族昭、屈、景、懷、田10余萬人于關中,并遷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長安周圍的皇帝陵,此后成為定制。《漢書·高帝紀下》《漢書·劉敬傳》《漢書·地理志下》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募民遷陽陵。《漢書·景帝傳》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遷郡國豪杰及家資在300萬以上者于茂陵?!稘h書·武帝紀》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遷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注:陽陵、茂陵位于長安周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兩宋人口遷移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初至漢武帝時期大規模人口遷徙的歷史意義。(6分)40.(2023·百師聯盟高三一輪聯考·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以上四幅圖選編自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1)閱讀材料,圖2、圖3、圖4、圖5分別蘊含了哪些歷史信息?(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解釋唐宋兩代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有什么關系,經濟發展程度與詩人、詞人的分布又有什么聯系?(9分)41.(2023·廣東高三10月聯考·17)有同學研究清代人口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代相關時間點的人口統計數量年份人口數量(萬人)備注康熙二十年左右(1681年)9000—10000推測值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廢止人丁編審,進行人口統計乾隆七年(1742年)159801551
乾隆八年(1743年)164454416乾隆九年(1744年)16680860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1013344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下旨嚴統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182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086376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42965618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4291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77554431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9816070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4——據《清實錄》材料二以試以一家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一頃,身一人,娶婦后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子又生孫,孫又娶婦,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材料三胡公文伯為蘇藩,禁開戲館,怨聲載道。金閭商賈云集,晏會無時,戲館酒館凡數十處,每日演劇養活小民不下數萬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浴厩濉垮X泳筆記小說《履園叢話》(1)分別概述每則材料關于人口問題的信息,說明其對研究清代人口問題的價值。(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代人口增長的原因。(6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應如何正確看待小說等文藝作品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2分)42.(2023·福建漳州一?!?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8世紀中后期是中國人口增長較快的歷史時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山東、河北人流向東北,河北、山西、山東人流向內蒙古南部,陜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廣人流向四川。流動人口的職業,資料顯示,占居第一位的是傭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農民,第三位是小商販,第四位是手藝人,此外還有挑夫、教書先生、奴婢、流丐、僧侶,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層社會人士?!幾择T爾康《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的流動人口》等材料二1801年至1851年期間,英國人口大量流入工業發達的地區,比如利物浦從8.2萬增長到37.6萬,曼徹斯特從7.5萬增長到30.3萬。1801—1831年期間,農業占優勢的貝德福德、伯克等地累計失去37.9萬人。就勞動力分布來看,以1851年的大不列顛為例,農、林、漁占21.7%,制造業、礦業和建筑業占42.9%,商業和交通占15.8%,家庭和個人服務占13%,其他占6.7%?!幾酝跽螺x《英國工業化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等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國家、地區之間的資源交換,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我國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67萬多億元,增長了近186倍。隨著人口流動,人口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以社會保障水平為例,據學者統計研究,2002—2015年間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呈螺旋上升趨勢。社會各界對于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關注大幅提高,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也將“共享”納入其中,提出各類社會群體應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幾允﹪鴳c、徐雋倬《流動的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英兩國人口流動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的影響。(8分)(3)綜合以上材料,從人口流動現象中可得到哪些認識?(4分)43.(2022·山東中學聯盟高考押題·16)(14分)圖5、圖6是中國古代兩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示意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圖5圖6仔細觀察地圖,概括兩次人口遷徙的異同點并分析原因。(14分)44.(2023·福建寧德高三上期中·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魏晉至宋元時期北民的大量南遷,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長,使該地成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終致人滿為患,于是出現了明初政府組織的移民潮。明太祖將江、浙、皖、精等地數十萬人民移至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黃淮間地區,又把山西和山東東部地區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東西部等地。同時,在長城一線設置了9個邊鎮,設立衛所、移民屯邊,規模達千萬之多,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幾蕴瓶酥堋吨袊糯泼駟栴}初探》等材料二清軍入關,東北人口大減,土地荒蕪。順治初年清政府“招徠流民”墾荒以開發東北,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例》以減免稅等政策鼓勵移民。為了維持滿洲固有的風俗以及保護滿洲旗人的生計,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遠停止在遼東招民授官,東北地區進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圖通過“清邊”之策來阻止流民出關,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東北地區部分開禁后,特別是日俄戰爭爆發后,東北地區的移民急劇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龍江兩省都設立了招墾局,統一管理移民事務,因此關內北方各省的貧苦農民更加“蜂攢蟻聚”,聚族而居。光緒時東北完全開禁,闖關東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東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萬?!幾岳钇G男《清末民初東北關內移民與社會變遷淺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關內東北移民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14分)45.(2023·遼寧名校聯盟高三10月聯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漢至明代中國南北戶數增減的演變情況時代北方戶數南方戶數南北對比(南方占%)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萬111萬10.3唐(天寶元年,742年)493萬257萬34.3宋(元豐三年,1080年)459萬830萬64.4明(隆慶六年,1572年)344萬650萬65.4——摘編自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材料二198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城鎮在對農民封閉20多年后終于使他們向城市遷移、就業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廣東省的流入人口規模在全國居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后,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對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與珠三角等地區成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幾脏嵳嬲?、楊舸《中國人口流動現狀及未來趨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漢至明代南方戶數變化的原因及影響。(7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態勢。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8分)46.(2023·湖北高三10月聯考·20)【中國和西歐人口增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公元1~1850年中國和西歐的人口增長率比較(單位:年均復合增長率‰)國家或地區
年份1~15001500~17001700~1850中國0.040.150.73西歐0.060.180.47——摘編自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閱讀圖表,從中提取中外歷史的相關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闡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47.(2022·天津市南開區高三上期末考試·17)(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整理自余志森《美國多元文化研究》材料二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ロ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ロ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編自余志森《美國多元文化研究》材料三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阿巴拉契亞山脈至密西西比河的廣大地區急需開發。美國政府采取了鼓勵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優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遷移。移居美國的西北歐移民,許多人經歷了歐洲的工業化。據記載,移民中多為14—44歲的青壯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事艱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礦和修筑鐵路等。1869年,美國鋪設的第一條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是由3.8萬名愛爾蘭工人修筑東段,1萬多名華工修筑西段。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大批外國移民涌入美國城市,促進了城市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繁榮和發展。由于美國的移民來自廣泛的區域,入境后在認同美利堅文化的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幾詣兑泼駥绹l展的貢獻》等(1)根據材料一、二,概述美國人口與移民的變化情況。(10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國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12分)48.(2022·湖北省荊州六縣市高三12月質檢考試·19)【歐洲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14分)材料一盡管19世紀有數百萬歐洲人移居海外,但是1914年歐洲大陸的人口卻仍然膨脹到它在1750年的3倍以上。此前大部分人口死于傳染病,而傳染病的傳播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水平。隨著19世紀馬鈴薯種植的增加,人們的營養水平得到提高,對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應增強,死亡率自然也就隨之下降。即使有時會發生農作物歉收,新的運輸工具也保證了來自外界的充足供應。同時工業革命還改進了下水道系統,飲用水也更加安全,這也進一步降低了死亡率。新醫藥科學的應用,例如接種疫苗、對傳染病人進行隔離等措施使得西北歐的死亡率進一步下降:從1800年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幾运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工業化使工人離開人口稠密的農業地區進入新的工廠中心。歐洲工業化進程比較緩慢的南部和東部等地向德國、法國,尤其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工業中心輸送了幾十萬移民。在19世紀末,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移民者也如潮水般涌入了有更廣闊前景的拉丁美洲國家。19世紀早期,在英國的領導下,從非洲販運奴隸的貿易廢止了,只是向中東販運奴隸的現象還留下一些殘余。人道主義關懷和工業化工廠有效組織自由工人進行生產的新能力都推進了奴隸制度的廢除?!幾云ぬ亍·斯特恩斯著《全球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以后歐洲人口增長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歐洲工業化進程對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6分)49.(2023·廣東高考研究會高考測評研究院高三上學期階段性學習效率檢測分階考·18)(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亞人移入美洲之際,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關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民南非獵捕,后來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世紀中后期,英國人來到澳大利亞。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19世紀,英國人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發展起來?!说絹戆拇罄麃喼霸∶袢丝谶_75萬人,1901年只剩下9萬多人。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浴独£P洲史稿》《澳大利亞史》等整理材料二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殖民者往往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的工資支付運輸費用。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補充誘騙、綁架成為苦力。到1858年,在澳大利亞的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利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利亞的華工人數已有十幾萬。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摘自《華工史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歐洲人移民海外的特點。(8分)(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的時代背景。(6分)50.(2022·北京市海淀區高三上期末練習·24)(15分)移民和美洲社會發展材料一(1)依據地圖說明16—19世紀各大洲向美洲移民的概況,結合所學分析原因。(6分)材料二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通過講述南美地區一個家族的故事,折射了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以來的歷史。布恩迪亞家族的祖輩在16世紀從西班牙遷居美洲。19世紀初,在加勒比海的海邊建立村鎮馬孔多,開啟了《百年孤獨》的傳奇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奧雷良諾目睹了國家獨立后政府官員選舉舞弊和濫殺無辜,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黨,當了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槍決,均幸免于難。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國的獨裁政權,建立自由的社會。家族第四代的阿卡迪奧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工作。馬孔多自從有了美國的香蕉公司,地方官員便被發號施令的美國人代替了,從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打手們代替了。為了向美國運送香蕉公司的產品,美國人還修筑了鐵路,但鐵路并不能為當地人所使用。面對這種情況,阿卡迪奧鼓動并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但遭到軍警的鎮壓?!幾粤_蘭秋、劉偉《魔幻現實主義的杰作〈百年孤獨〉導讀》(2)結合19世紀拉丁美洲的歷史,概述并分析以上小說情節所反映的歷史現象。(9分)
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DCBCCDADBB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DBBBCADA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DCBDCCBB1.【答案】D【解析】漢代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江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選D項;①、②、③均位于北方,與“地廣人稀”不符,排除A、B、C項。2.【答案】C【解析】材料將工廠轉移的時間設定在1950年9、10月間,正好與朝鮮戰爭爆發時間吻合;而從空間地理角度看,同樣都是東北地區,東北南部地區的遼寧距離朝鮮更近,而東北北部地區的黑龍江省則相對較遠;綜合時空背景可以判定是工廠北遷是為了防止朝鮮戰爭破壞工業發展,所以答案選C項。從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考慮,平衡地區差異應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項;而工廠的遷移與工業結構調整無關,且容易增加生產成本不利于經濟恢復,所以排除B.D兩項。3.【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張尚賢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內一片荒涼的景象,從內憂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強東北邊務,故選B項;材料強調長期戰亂導致東北地區田野荒蕪,人煙稀少,而非自然環境導致東北的落后,排除A項;由材料“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有土無人”可知強調奉天地區經濟落后,一片荒蕪,并未說明東北的軍事地位,排除C項;奉天府尹張尚賢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權,彈劾是監察部門的職責,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葡萄牙殖民者販賣非洲黑人到美洲種植園為奴隸,這可以佐證大西洋三角貿易,故選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國際貿易、資本輸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而材料是三角貿易,此時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紀,張仲景《傷寒論》問世”、“明末清代產生溫病學說”可知中醫理論的創新分別出現在東漢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頻次增加的時候,說明疫病高發期推動中醫理論的創新,故選C項;“不斷上升趨勢”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項;明清時期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頻次顯著下降,說明二者不是正比關系,排除B項;圖表信息中無法體現出明清溫病學和《傷寒論》之間的關系,且明清溫病學是對《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據材料“解決……流民問題?!當的曛兴诜e粟,倉廩皆滿’”可知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選D項;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對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個地主、領土或貴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據材料“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可知是軍屯,結合所學軍屯屬于國家所有制,排除A項;材料“解決軍糧供應”說明糧食不是用來銷售,排除B項;材料“解決……流民問題?!闭f明屯田制有利于減少南遷,排除C項。7.【答案】A【解析】19世紀上半期,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城市工廠產生大量環境污染,進而影響人口壽命,導致死亡率上升,故A項正確;化學工業產生是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工業革命一方面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會出現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問題,故C項錯誤;19世紀上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也會不斷上升,故D項錯誤。8.【答案】D【解析】據材料“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結合所學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故選D項;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A項;材料”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說明殖民統治不是原因,排除B項;北美也有非洲和歐洲移民,排除C項。9.【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秦始皇將“賈人”、“嘗有市籍者”遷至嶺南,而漢初嶺南出現商業都會,這說明嶺南地區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人口遷移政策,可以說秦始皇的舉措促進了邊疆地區商業的發展,故選B項;社會階層流動主要指個人或群體社會階層的變化,材料重點強調秦始皇的舉措對于漢初嶺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從安史之亂開始,秦漢時期北方是國家經濟的重心,排除C項;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海外貿易的發展”說法錯誤,故①錯誤;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有利于人口的增長,故②正確;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明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有利于人口的增長,故③正確;高產農作物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為人口的增長提供物質基礎,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11.【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北直隸地區人口增加顯著,山東人口也有所增長,但是福建和廣東地區人口數量下降,這說明不同地區的地方管理存在差異,以至于出現人口遷移的現象,故選B項;明朝時南方是經濟重心,并未衰退,排除A項;福建和廣東人口減少不能說明南方人口大量外遷,以偏概全,排除C項;明朝時經濟重心已然在南方,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據地圖可知,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巴蜀地區,且整體上來說北方人口密度高于南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南北方經濟均有所發展,但經濟重心在北方,故北方人口密度整體高于南方,故選B項;漢朝時期我國人口幾乎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排除A項;宋朝我國北方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南方人口密度提升,排除C項;明朝時期經濟重心難以完成,人口重心分布在江南、湖廣地區,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據表格數據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后,中國人口流動的規模和增長率不斷提升,即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變,故選D項;起點低不是主要原因,沒有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起點再低也不能使人口流動迅猛發展,排除A項;此項是材料的現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項;此項是次要因素,城鄉間經濟聯系密切便利了人口流動,排除C項。14.【答案】B【解析】“攤丁入畝”政策對人口增長肯定有促進作用,但是不是主要作用有爭議。A項的說法錯誤,C項說法太絕對,D項為歷史不可知論。15.【答案】B【解析】材料顯示,1982年以來“務工經商”的人口遷移比例有了極大提高,據此可知,人口遷移動力逐漸向經濟型遷移為主轉變,故選B項;人口流動加速是指流動的頻率在增加,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和農村發展的聯系性增強,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改革開放相關史實可知,人口流動類別的變化是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的,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材料可見明清以來中國人口增長十分迅速,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耕地面積廣闊、高產作物引進、賦稅制度調整到清代確定“永不加賦稅”,這些因素都屬于農耕經濟的發展,也綜合導致了明清人口的大爆炸,故選B項;高產作物的引進僅是明清人口增加的一個原因,排除A項;北方少數民族南遷、民族融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賦稅和戶籍制度的調整僅是原因之一,排除D項。1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孔子認為土地廣袤而百姓不富,君子引以為恥,強調增加人口能促進土地開發和社會發展,管仲認為,人口增長有利于爭霸,商鞅強調人口增加能促進農業發展,為秦國的戰爭服務,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時期,三人的主張是在各自的階級立場上,要求對當時政治秩序的重建,故選C項;這些思想家、政治家主張增加人口的主張有利于解決人少地多的矛盾,但是解決了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中三者強調增加人口的重要性,不能說明諸侯國為掠奪人口增加沖突,排除B項;孔子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地主階級思想趨同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8.【答案】A【解析】據材料“北方移民……商業移民、謀生移民……為數可觀”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江南地區的移民人口較多,移民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擴大了商品市場,促進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故①正確;北民南遷雖以漢族為主體,也包含部分少數民族,與此同時,江南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有利于促進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故②正確;南宋與金的對峙導致大江南北長期分裂,與南宋移民潮沒有直接關系,故③錯誤;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一直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并未發生大的改變,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9.【答案】D【解析】據所學1961—1963我國經濟建設相關知識可知,1961年1月中國共產黨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進而推動了人口出生率的增加,故選D項;人口出生率主要受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的影響,與國際形勢并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1949—1954依然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排除B項;1958—1961年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受阻而非協調發展,排除C項。20.【答案】A【解析】據圖可知,唐至南宋,南方人口占比不斷增長,北方人口占比不斷減少,且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人口,這說明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即南北方人口的不平衡加劇實質是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故選A項;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僅從南北方人口比例的變化,無法推斷土地兼并的不斷加劇,排除B項;“持續衰退”說法錯誤,排除C項;明朝后期,才引進外來經濟作物,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1.【答案】A【解析】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對全國人口的構成和特點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這一普查為之后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的分配作了準備,A項正確。22.【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雖然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清代人均糧食占有量呈下降趨勢,說明清代人口增長迅速糧食供應不足,故選D項;材料反映清代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但由于人口增長迅速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與土地利用率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清代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說明墾荒政策并未取得顯著效果,排除B項;高產農作物引進確實提高糧食產量,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出現人均不足的現象,并不能緩解社會矛盾,排除C項。23.【答案】D【解析】據題干信息“1960—1973年間勞動人口比重處于較高水平,人口撫養比重較低,第一次人口紅利兌現”“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可知日本人口增長率高,特別是勞動人口占比高,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選D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合題意,題干未見科技人才的比重高的信息,排除A項;“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不合邏輯,題干未見日本國民享有良好的社保、醫保的信息,排除B項;“國家干預經濟”不合邏輯,題干的主體是人口增長率,而非政府,排除C項。24.【答案】C【解析】由于黑奴貿易的持續進行,到1825年西屬美洲和葡屬巴西的人口構成中印第安土著人口的比重都在50%以下,更多的人是來自拉美之外的人種或者混血種人,所以說這一時期美洲的人口結構產生了顯著變化,故選C項;題干只涉及到西葡兩國在美洲殖民地的非洲奴隸人口占比情況,未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不能得出西葡兩國的黑奴貿易遠超他國的結論,排除A項;葡屬巴西的印第安人占比較少,接近種族滅絕,但是西屬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人口占比是41.7%,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種族滅絕,排除B項;題目主旨是黑奴貿易與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而不是非洲文化在拉美的地位,且非洲文化在拉美占主流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25.【答案】B【解析】從表格可以看出,在1750年以前,即新航路開辟后到工業革命前,由于殖民擴張,歐洲人口一直增長,美洲和非洲的人口卻大量減少和停止增長,這意味著這些地方的文明被遏止或消滅,從而改變了世界人文的格局,故選B項;美洲人口的喪失是因為殖民者的屠殺,排除A項;表格所示的時間截止1750年,工業革命尚未發生,排除C項;從1400年到1750年,由于亞洲主要地區和國家尚能夠抵抗殖民者的入侵,受殖民者侵擾的程度較小,因此保持了自身文明發展的進程,不是世界貿易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26.【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地圖信息可知,在1840年至1940年間,歐洲人遷徙的主要方向是美洲、亞洲和非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時間段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隨著歐洲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展,其人口也隨之遷徙,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世紀,黑奴貿易已基本停止,排除A項;“一戰”的戰爭區域主要在歐洲,這與“人口遷徙”無關,排除B項;美洲勞動力的缺乏是歐洲人口遷徙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歐洲人口還遷徙到了亞洲和非洲,排除C項。27.【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歐洲人面臨的是“一個新的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陸”可知,移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歐洲,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移民給歐洲的種族與文化帶來了影響,沒有體現民族矛盾,排除A項;“主導”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由“多種族”可知移民會淡化歐洲的民族國家意識,排除D項。2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材料無法體現亞非移民技術水平高于西歐,排除A項;B項“歧視性消失”說法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排除D項。材料中美國新法案推出后,技術類移民增加,說明美國更愿意接受有技術的移民,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才的需求,故選擇C項。答案選C。29.【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二十多的時間,雖然數據略有變化,但美國非法移民的來源主要還是以墨西哥和拉美等地為主,體現了來源的高度集中性,故B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美國國內族群的構成狀況,A錯誤。材料未體現美國吸引力的減弱,C錯誤。材料未體現非法移民數量變化,不能因此判斷嚴控手段是否取得了效果,D錯誤。30.【答案】B【解析】據材料“大批華人移居南洋……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與中國之間的人口遷移從未間斷”可知,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來,東亞、東南亞交流從未間斷,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后東亞、東南亞人口的遷移,沒有涉及政治目的,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東亞、東南亞的人口遷移,而非僅是中國人外遷,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東亞、東南亞的人口遷移,沒有涉及倭寇,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31.【答案】(12分)(1)文獻史料:檔案:①②③⑤報刊:④⑥⑦⑨⑩????書信:②⑧公文:①②③?(2)參考答案示例:選題:甲華工赴歐的原因選題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很多華工赴歐從事艱苦的工作,為協約國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中國贏得了一定聲譽。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出國?這一問題是研究一戰華工諸多問題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關系的另一個視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提綱:一、一戰的爆發與協約國的人力需求二、中國政府對華工赴歐的態度三、華工個人的選擇四、結論參考資料:①③⑤②【解析】(1)檔案:①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⑤威海市檔案館藏《華工出洋歌》,都屬于檔案。報刊:④“《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⑥“《旅法華工近狀》,《東方雜志》”;⑦“《大戰中的中國:她在勞力、原材料、軍需品和食物上對協約國的貢獻》,《亞洲》”;⑨“《國王與中國華工軍團》,《英國周刊》”;⑩“《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華工周報》”;?“《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英法華工歸國后之處置》,《民心周刊》”;?“《招聘護送華工回國沿途照料員章程》(中國駐巴黎總領事館發布),《旅歐周刊》”;?“《華工歸國后該怎樣》,《華工雜志》”,都屬于報刊。書信:②《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⑧《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都屬于書信。公文:①《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③《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招聘護送華工回國沿途照料員章程》(中國駐巴黎總領事館發布),都屬于公文。(2)第一小問選題,據材料二中任選一個主題,如甲華工赴歐的原因。第二小問選題意義,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幾萬華工在歐洲戰場從事艱苦工作,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生命”結合所學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很多華工赴歐從事艱苦的工作,為協約國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中國贏得了一定聲譽。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出國?這一問題是研究一戰華工諸多問題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關系的另一個視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第三小問研究提綱,
一、一戰的爆發與協約國的人力需求,可供參考的資料是①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二、中國政府對華工赴歐的態度,可供參考的資料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三、華工個人的選擇,可供參考的資料是⑤威海市檔案館藏《華工出洋歌》;四、結論,可供參考的資料是②《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即參考資料為:①③⑤②。32.【答案】(16分)(1)圖6:從早期人類文明多元、獨立發展的角度作答;從人類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區域性聯系的角度作答;從擴張戰爭、人口遷徙、商貿活動是文明交流和聯系的途徑角度作答。圖7:從以農業文明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作答;從人類文明發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設計:層次1:主題設計不夠恰當,只與當時人類文明發展有一定聯系;層次2:主題設計比較恰當,能反映當時人類文明發展的整體趨勢和特征;層次3:主題設計恰當、準確,反映人類文明整體特征,并有進一步的介紹。理由:層次1:說明比較寬泛,與主題聯系不夠密切;層次2:說明與主題相符合,敘述比較合理;層次3:說明契合主題,敘述完整、充分,表述準確【解析】(1)圖6:據圖6“亞非歐古代文明的發展(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紀)”結合所學可知,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早期人類文明多元、基本獨立發展;據圖6“航海路線”“馬其頓東征路線”結合所學得出人類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區域性聯系;據圖6“馬其頓東征路線”航海路線”“張騫通西域路線”結合所學得出擴張戰爭、人口遷徙、商貿活動是文明交流和聯系的途徑。圖7:據圖7“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區”中的圖例“食物采集者”“原始農業”“先進農業”結合所學可從從以農業文明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文明發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設計:整體呈現世界7大洲和4大洋位置,航海路線、經濟交流和人口流動方向等以西歐為中心向世界各地擴展;經濟交流線路上標清工業制成品和原料;歐美地區圖例設置為工業文明區,亞、非、拉美設置為農耕文明區。理由: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歐美列強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成為世界文明中心,同一時期其他地區仍基本停留在農耕文明階段;歐美列強加緊對外拓展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歐美國家主要生產工業制成品,而亞非拉美地區則成為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通過殖民擴張逐漸確立世界中心地位,形成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3.【答案】(10分)(1)作物:麥、水稻。表現: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場擴大;英法荷等國建立特權貿易公司;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改變。(2)影響:提供了資金來源;擴大了海外市場;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殖民地勞動力極度匱乏?!窘馕觥浚?)第一小問作物,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人把麥、水稻帶到美洲,成為美洲的第一、二大糧食作物,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經濟生活。第二小問表現,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即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許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煙草、可可和中國的茶葉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香料等傳統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即商品市場擴大;為控制國內外貿易,英法荷等國建立了特權貿易公司;歐洲商路和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二“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得出提供了資金來源;據材料二“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得出擴大了海外市場;據材料二“造船業的發展……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得出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結合所學得出牟取暴利;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人到達美洲后,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導致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殖民地勞動力極度匱乏。34.【答案】略【解析】據材料“南宋時……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畝產進一步提高”可得出論點: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對南方開發的影響。闡釋時可從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及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據材料“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平原地區稻麥復種規模大于山區”及表格數據可知,北宋時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區得到推廣;據材料“南宋時,習慣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畝產進一步提高”結合所學得出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進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重心地位;伴隨著北方的勞動力和先進技術的傳入,南方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開發,在地少人多的情況下,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時加大了精耕細作的力度,畝產進一步提高。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南宋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35.【答案】(1)政權性質變化;工作重心轉移;鄉村管理經驗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對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探索。(2)變化:居委會職能擴大;社區管理模式出現。意義:保障政令暢通,推進城市基層民主的發展;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穩定社會秩序?!窘馕觥浚?)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結合所學得出政權性質變化;據材料一“從1948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點的基層社會管理體系”結合所學得出工作重心轉移(從農村到城市);據材料一“參照鄉村經驗,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區、街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結合所學得出鄉村管理經驗的影響;據材料一“不久,街政府被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地進一步探索城市基層管理模式”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共產黨對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探索。(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擴大了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得出居委會職能擴大;據材料二“‘社區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社區建設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新方向……”得出社區管理模式出現。第二小問意義,據材料二“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結合所學得出保障政令暢通,推進城市基層民主的發展;據材料二“社區還出現以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結合所學得出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結合所學得出居委會職能擴大及社區管理模式出現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穩定社會秩序。36.【答案】(1)特點:增長緩慢(2分);具有階段性(2分);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2分)(2)因素:①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4分);②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2分);③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2分);④出現賦稅政策變革,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詞意給2分;⑤僅出現經濟發展等詞意給1分?!窘馕觥浚?)據材料“公元1年,中國人口估計0.6億”“公元1100年,中國人口估計1億”“公元1600年,中國人口估計2億”可知,中國古代人口增長緩慢;從不同時期來看,人口有增有減,具有階段性;據材料“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數據可知,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2)1400~1800年是明清時期,結合所學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經濟因素可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新航路開辟使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賦稅政策變革,人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原理試題探討試題及答案
- 銀行從業資格證入門2025年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對財務決策支持的作用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及時反饋機制試題及答案
- 鍋爐輔機運行手冊第三版(修改版)
- 項目管理個人能力測試試題及答案
- 立足實踐的證券從業資格試題及答案
- 臨床微生物的變遷試題及答案
- 財務審計中的數據分析方法應用試題及答案
- 深入掌握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經典常談》每章習題及答案
- 橈骨遠端骨折中醫護理方案
- 2025年叉車司機操作證考試題庫
- 【MOOC】《學術交流英語》(東南大學)章節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消防培訓課件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 2025年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心衰中醫護理方案》課件
- 《班級植物角我養護》(課件)-二年級上冊勞動浙教版
- 【培訓課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講稿專家版《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大講堂之 第八講 供奉中國與中華民族內聚發展(遼宋夏金時期)
- 消防維保質量管理及保證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