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單元素養評價(二)(其次單元)(45分鐘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對比下列兩圖,從中可以視察到的是 ()A.生產模式的變更B.社會組織的完善C.生產工具的進步D.經營方式的變更【解析】選C。左圖是石犁,右圖是鐵犁,由石犁到鐵犁體現的是生產工具的改進,故選C;而A生產模式的變更、B社會組織的完善、D經營方式的變更均與題干中的圖片無關,解除。2.《國語·齊語》載:“美金(指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指鐵)以鑄鋤、斤,試諸壤土。”材料說明春秋時期 ()A.齊國以鐵器做農具B.齊國民營手工業發達C.青銅農具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D.灌鋼法提高了冶煉質量【解析】選A。“《國語·齊語》載”反映了描述的內容是關于齊國的,“惡金(指鐵)以鑄鋤、斤,試諸壤土”說明白鐵農具的出現,故A正確;材料中提及齊國的青銅、鐵鑄造業,但是沒有說到其他諸侯國同行業的發展狀況,無法對比,也就無法確認是否發達,故B錯誤;題目中看不出來“主要”且無法反映用青銅制作農具,故C錯誤;題目沒有涉及灌鋼法,故D錯誤。【補償訓練】下表是依據出土的春秋齊國農具所作的分類概況。由此可推斷齊國 ()類別掘土農具中耕農具收割農具名稱鍤、耒、镢、鍬鋤、鏟、耙鐮A.較早進入農耕時代 B.農業生產工具多樣C.農耕技術領先他國 D.大力提倡發展農業【解析】選B。表格中列舉了齊國的掘土農具、中耕農具以及收割農具,說明此時齊國農業生產工具種類多樣,故選B。3.下邊是我國古代某一生產工具的插圖,有關該圖工具的正確敘述是 ()A.農業播種技術的革新B.促進漢朝糧食產量增加C.用于農業澆灌的工具D.是利用水力鼓風的工具【解析】選C。材料圖片反映的是筒車,用于農業澆灌,故選C。筒車與農業播種無關,A錯誤;筒車出現于唐朝,不是漢朝,B錯誤;“水排”是水力鼓風冶鐵工具,D錯誤。4.甲骨文卜辭:“(王)大令眾人曰:協田。”《詩經》:“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材料反映了 ()A.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B.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C.小農經濟是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模式D.精耕細作推動古代農業長期領先世界【解析】選B。依據材料“協田”“千耦其耘”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的耕作方式是集體勞作;依據材料“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可知這體現的是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個體農耕,所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故選B。5.右圖為漢朝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解析】選A。題干中提到的時間為漢代,畫像磚中的內容為多人集體勞作,分工進行,這體現了漢朝出現了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豪強地主限制下的田莊,故選A。精耕細作農業主要體現在耕作方式和生產技術上,而這些在圖片中反映不出來,B錯誤;中國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漢朝井田制已經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狀況,C錯誤;圖片內容明顯為多人集體勞作,與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不符,D錯誤。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豪強地主莊園,除了驅使莊戶從事農業生產外,還使喚他們開礦、冶鐵、制鹽乃至造船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生產。這些行業雖歷來為國家限制,但私家“與公競爭,以收私利”的狀況時有發生。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 ()A.商品經濟發展速度加快B.民間手工業漸漸能夠和官營手工業相抗衡C.莊園經濟肯定程度上促進民間手工業發展D.鹽鐵專賣制度形同虛設【解析】選C。從材料“使喚他們開礦、冶鐵、制鹽乃至造船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生產”“這些行業雖歷來為國家限制,但私家‘與公競爭,以收私利’的狀況時有發生”中可以看出,莊園中的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形成競爭,以獲得利潤,這說明莊園經濟肯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故C正確;莊園經濟是為了滿意莊園的須要,屬于自然經濟的范疇,故A解除;民間手工業漸漸能夠和官營手工業相抗衡與題干所給材料中“時有發生”不符,故B解除;莊園中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競爭的狀況時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營手工業發展如何,不能得出鹽鐵專賣制度形同虛設,故D解除。7.英國的保爾·芒圖指出:“工廠制度是機械化的必定結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組成的、帶有一個總動力的設備,只能安設在一個地方,而它的運轉是由一批受過訓練的人員操縱的。這個地方就是工廠,工廠是不允許有別的定義的。”這種制度的確立 ()A.使勞動力起先集中生產B.開創了精耕細作生產分工的模式C.推動了機器生產的普及D.開啟了流水線標準化的生產【解析】選C。材料所述的是工廠制度的產生,工廠是特地安放機器,從事生產勞動的地方,這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產生有利于機器的推廣和普及,故選C。A“起先”說法不正確;社會分工的細化出現于工場手工業時期,B錯誤;D與材料無關。【補償訓練】19世紀,英國工廠制度盛行。工人進廠、出廠、飲食甚至大小便都有詳細的規定;閑聊、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需緊跟機器的運轉速度進行操作,腦、眼、手、腳都要處于極度驚慌的狀態,不行有片刻松懈。工廠的制度規定()A.體現人力與科技的親密結合B.有利于提高社會就業水平C.符合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要求D.加快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解析】選C。工廠運用機器進行生產,效率高、節奏快,不容工人們在工作中馬虎、大意,否則會帶來一些平安問題,這是符合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要求的,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工廠管理制度的嚴格,不是人力與科技的親密結合,解除A;材料是對工廠中的工人進行嚴格的規定,與提高就業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無關,解除B、D。8.視察下圖,你認為導致英國各行業就業人口比重變更的主要緣由是 ()A.新航路開拓的影響 B.工業革命的影響C.圈地運動的影響 D.殖民擴張的影響【解析】選B。留意圖中所給出的三個時間:1801年、1851年、1901年。這三個時期表現出19世紀的英國各行業就業人口比重狀況,可以看出工業和服務業比重明顯增多,農業削減。結合當時的背景,可以得出工業革命對此產生重要影響,故選B。新航路開拓發生于15世紀,A錯誤;圈地運動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14、15世紀),C錯誤;殖民擴張在16-17世紀快速發展,但是沒有對服務業和工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D錯誤。9.“這場革命對婦女的影響正如幾百萬年前農業革命對她們的影響一樣深遠。總的影響是迫使婦女走出過去她們以此為生的家庭經濟,進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經濟。”對文中“這場革命”理解正確的是 ()A.女權運動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B.資產階級革命提高了婦女的政治地位C.工業革命變更了婦女的經濟地位D.社會主義革命變更了婦女的家庭地位【解析】選C。依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的運用,使婦女獲得就業的機會,于是婦女從家庭步入社會,進入工廠,獲得工資,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婦女經濟地位的變更,A、B解除;工業革命變更了婦女的家庭地位,D錯誤。10.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選手柯潔和機器人AlphaGo三次對弈,均告失敗。機器戰勝人類,依靠的是 ()A.核能等新能源技術 B.航空航天技術C.生物工程技術 D.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解析】選D。“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表現,人工智能技術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故選D。1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之一電子計算機問世以后,僅僅30年就經驗了五代。平均每六年其運算速度就提高10倍,存儲量增加20倍。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相比,20世紀60年頭生產的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提高30多萬倍,體積卻大大縮小。”這段材料集中說明白 ()A.科技轉化為干脆生產力的速度加快B.科學與技術親密結合,相互促進C.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D.科技自身更新換代的速度在加快【解析】選D。電子計算機自產生以后,出現存儲量更大,運行速度更快,體積更小,更輕巧好用的趨勢,反映了科技自身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的特點,故選D。材料沒有體現科技轉化為干脆生產力的信息,解除A;材料沒有體現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解除B、C。【深化點撥】信息技術主要指信息的獲得、傳遞、處理等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在新技術革命中,信息技術處于核心和先導地位。12.互聯網催生了大批打車軟件,這些打車軟件通過把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增加了車輛的運用率,這反映了 ()A.人們交通工具的變更B.互聯網技術超過前代C.信息技術普遍應用D.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影響【解析】選D。據“通過把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增加了車輛的運用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影響,故選D。材料體現的是對車輛運用率的轉變,而不是交通工具的變更,解除A;材料中沒有體現互聯網技術相互比較的內容,不能體現超過前代,解除B;“普遍應用”的說法無從體現,解除C。【拓展歸納】新科技革命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同自然作斗爭的實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麻煩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逼,這些問題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境況受到越來越嚴峻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二、非選擇題(第13題28分,第14題24分,共52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漢提花機能用提花束綜限制上萬根經紗。明代提花織機的結構更為完善。明初農工生產在政府的嘉獎政策下,得以快速復原,產量提升,手工業發達與商業的旺盛,造就了明代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絲綢紡織城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促使明代蠶桑絲綢業的生產與貿易,走向商品經濟與專業分工,同時提高絲綢生產的技術與質量,創建出絢爛的明代提花絲綢藝術。——整理自闕碧芬《明代提花絲織物探討》材料二(英國)唯一的例外是約翰·凱伊獨創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專利權的“飛梭”——一種能使緯紗來回穿越經紗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簡潔的彈跳裝置。但是,僅有“飛梭”是不夠的,于是,人們為激勵那些促進了生產的獨創,謹慎地開展了一場協調一樣的運動。1754年,“技藝、制造業及商業嘉獎會”成立,該會為已被確定的成就供應金錢、獎章和其他酬勞。——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提花紡織技術的發展歷程,說明提花紡織技術對明清時期紡織業生產關系發展的促進作用。(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對比近代英國和古代中國紡織技術發展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緣由。(18分)【解析】第(1)題第一問依據材料一“手工提花法,西漢提花機能用提花束綜限制上萬根經紗。明代提花織機的結構更為完善”歸納回答;其次問依據材料一“得以快速復原,產量提升,手工業發達與商業的旺盛,造就了明代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走向商品經濟與專業分工,同時提高絲綢生產的技術與質量,創建出絢爛的明代提花絲綢藝術”歸納回答。第(2)題第一問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人們為激勵那些促進了生產的獨創,謹慎地開展了一場協調一樣的運動”從中西生產技術革新方面回答。其次問結合中西此時國家政策、經濟形態以及社會環境等思索回答。答案:(1)歷程:從手工提花到獨創提花機,在明代提花機結構更完善。促進作用:提花機的發展提高了紡織品的質量和數量,紡織業走向專業分工,商品大量外銷致使明朝中后期紡織業手工工場出現了雇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2)不同之處: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出現較早,但技術進步緩慢。而英國近代紡織行業短期內涌現了許多技術獨創和進步。緣由:古代中國耕織結合的經濟結構有利于早期紡織技術的出現,但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因素不利于紡織技術的發展。近代英國思想解放、崇尚科學和理性的風氣,海外殖民擴張后海外市場的需求,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后有利的社會政策和環境,這些都有利于英國紡織技術快速發展。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計算器的演化古代最原始的人造計算工具是算籌,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盤近代早期1621年,英國數學家威廉·奧特雷德依據對數原理獨創了對數計算尺,不僅能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它始終運用到袖珍電子計算器面世19世紀前期19世紀初,法國的J.M.雅卡爾獨創了用穿孔卡片來限制的紡織機,1822年,英國的C.巴貝奇便依據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執行計算程序的差分機,此后,由于電力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電動式計算器便漸漸取代以人工為動力的計算器19世紀中后期1886年美國統計學家制造了第一臺可以自行進行加減四則運算、累計存檔、制作報表的制表機,這臺制表機參加人口普查工作,使預料10年的統計工作僅用了1年零7個月就完成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利用計算機進行大規模的數據處理20世紀中期1946年,埃尼阿克誕生。其特點就是采納電子器件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同以往的計算機相比,埃尼阿克突出的優點就是高速度。它的出現標記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21世紀50年前,計算機只能被高素養的專家運用。今日,計算機的運用特別普遍,甚至沒有上學的小孩都可以敏捷操作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解析】本題屬于開放題,首先依據材料提取信息,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