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1頁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2頁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3頁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4頁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復習試題(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下列哪個朝代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A、秦朝B、漢朝C、唐朝D、宋朝2、《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是誰?A、司馬光B、司馬遷C、班固D、班超3、西漢初期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是為了緩解什么問題?A、土地兼并嚴重B、戰爭頻繁C、經濟凋敝D、自然災害頻發4、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創者為下列哪一位?A、曹操B、孫權C、劉備D、關羽5、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A、辛亥革命完成B、抗日戰爭勝利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D、土地改革結束6、中國首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頒布于哪一年?A、1949年B、1954年C、1978年D、1982年7、秦朝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分別是()A、公元前221年,嬴政B、公元前256年,嬴政C、公元前221年,秦始皇D、公元前207年,項羽8、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包括()A、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B、創建太學,重視儒學C、頒布“焚書令”,加強思想控制D、設置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9、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朝代是()。A、唐朝B、宋朝C、隋朝D、元朝10、以下哪位歷史人物參與了《孫子兵法》的傳播和研究工作,對當時及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A、諸葛亮B、孫武C、孫臏D、曹操11、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A、陳勝吳廣起義B、黃巾起義C、黃巢起義D、李自成起義12、唐太宗時期實行的一種政策,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平等的入仕途徑的是?A、八股取士B、科舉制C、分封制D、均田制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共18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制度的朝代。材料二:漢武帝時期,中央政府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并且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學說和尊崇儒學學者,這一政策被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三: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在兩漢之際逐漸展開經由西域傳入中國的商旅傳向內地。東漢末年,佛教的影響在社會各階層不斷加強,對民間影響甚大。1、根據材料一,簡述秦朝的具體統一時間和背景。(3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和思想控制方面的兩個主要措施是什么?(4分)3、結合材料三,說明佛教傳入中國的背景是什么?(5分)4、簡述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歷史上相似的重要影響。(6分)第二題【閱讀材料】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周朝是繼商朝之后的重要朝代,其政治制度尤為復雜和影響深遠。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其子武王姬發通過牧野之戰推翻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度,被譽為“封邦建國”。在這一體制下,周天子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諸侯再行分封給卿大夫。這一制度不僅加強了周朝對地方的控制,還促進了文化的一體化。周朝初期,周公旦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德”的理念,認為“敬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制和法律,用以規范社會秩序。這些政策使得周朝初期的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認為是周朝的盛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下的諸侯漸漸獨立,eventually導致了周朝后期的衰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混亂。第二題: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周朝統治初期實行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策?簡要說明這些制度和政策的作用。2、周朝是如何實行“德”的理念的?這一理念在周朝的盛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從周朝的盛衰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歷史教訓?第三題【閱讀材料】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工作進行了多次調整。早從1950年冬到1952年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歷時四年,成功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和帶有過渡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后,集體農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大躍進運動開始進行。1958年春,全國農村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把分散的小社聯合為生產資源豐富的大社,統屬于一個公社。20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農村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調整,實行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方式,以土地承包經營為核心。2006年,國家廢除了農業稅,保護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1、概述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調整的主要過程。(6分)2、簡要分析上述過程中的幾次改革調整的主要原因。(8分)3、指出每一次調整后農業生產的最顯著變化。(6分)第四題歷史的魅力在于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意義,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記錄,更是我們了解過去,借鑒歷史以把握未來的窗口。本文將探討歷史上幾位重要人物和事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閱讀材料:歷史人物與事件影響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往往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漢尼拔穿越阿爾卑斯山脈,不僅打敗了羅馬軍隊,也展示了軍事指揮的卓越才能;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影響了多個世紀的文學創作;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這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1、請列舉一位文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并簡單描述該人物對歷史的影響。(4分)2、請描述文中提到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其所處時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3、請簡述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變革。(4分)山西省太原市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復習試題及解答參考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下列哪個朝代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A、秦朝B、漢朝C、唐朝D、宋朝答案:A解析: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朝代。它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后來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2、《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是誰?A、司馬光B、司馬遷C、班固D、班超答案:B解析:《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該書涵蓋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的中國歷史,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之一。3、西漢初期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是為了緩解什么問題?A、土地兼并嚴重B、戰爭頻繁C、經濟凋敝D、自然災害頻發答案:C解析:西漢初年,經過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十分凋敝、民生困苦,因此統治階級采取了一系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政策,史稱“休養生息”。4、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創者為下列哪一位?A、曹操B、孫權C、劉備D、關羽答案:C解析: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創者。5、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A、辛亥革命完成B、抗日戰爭勝利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D、土地改革結束答案: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宣告結束,中國進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時代。6、中國首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頒布于哪一年?A、1949年B、1954年C、1978年D、1982年答案:B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7、秦朝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分別是()A、公元前221年,嬴政B、公元前256年,嬴政C、公元前221年,秦始皇D、公元前207年,項羽答案:A解析: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建立的,他被稱為秦始皇。8、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包括()A、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B、創建太學,重視儒學C、頒布“焚書令”,加強思想控制D、設置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漢武帝時期的主要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包括頒布“推恩令”來解決王國問題,創建太學以提高官員的文化水平,以及設置刺史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焚書令”并非漢武帝時期的措施,這是秦始皇時期為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9、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朝代是()。A、唐朝B、宋朝C、隋朝D、元朝【答案】C【解析】中國科舉制度始于隋朝。隋朝時期,為了選拔官員,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10、以下哪位歷史人物參與了《孫子兵法》的傳播和研究工作,對當時及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A、諸葛亮B、孫武C、孫臏D、曹操【答案】D【解析】曹操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還積極推廣和研究《孫子兵法》,使得這部古老的兵書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重視。11、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A、陳勝吳廣起義B、黃巾起義C、黃巢起義D、李自成起義答案:A解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2、唐太宗時期實行的一種政策,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平等的入仕途徑的是?A、八股取士B、科舉制C、分封制D、均田制答案:B解析:唐太宗時期進一步完善并推廣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平等的入仕途徑。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共18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制度的朝代。材料二:漢武帝時期,中央政府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并且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學說和尊崇儒學學者,這一政策被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三: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在兩漢之際逐漸展開經由西域傳入中國的商旅傳向內地。東漢末年,佛教的影響在社會各階層不斷加強,對民間影響甚大。1、根據材料一,簡述秦朝的具體統一時間和背景。(3分)答案:公元前221年,通過秦始皇的努力,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2、材料二中提到的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和思想控制方面的兩個主要措施是什么?(4分)答案:漢武帝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將儒家學說作為正統,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來控制思想領域。3、結合材料三,說明佛教傳入中國的背景是什么?(5分)答案:東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通過西域傳入中國的商旅將佛教帶入了中國。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動蕩,原有的宗教觀念和文化體系開始發生變化,為佛教傳入提供了較好的社會和文化土壤。4、簡述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歷史上相似的重要影響。(6分)答案: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帝王,他們在統一中國和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而漢武帝在鞏固中央集權的同時,還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儒家學說的傳播和發展。兩人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題【閱讀材料】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周朝是繼商朝之后的重要朝代,其政治制度尤為復雜和影響深遠。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其子武王姬發通過牧野之戰推翻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度,被譽為“封邦建國”。在這一體制下,周天子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諸侯再行分封給卿大夫。這一制度不僅加強了周朝對地方的控制,還促進了文化的一體化。周朝初期,周公旦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德”的理念,認為“敬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制和法律,用以規范社會秩序。這些政策使得周朝初期的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認為是周朝的盛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下的諸侯漸漸獨立,eventually導致了周朝后期的衰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混亂。第二題: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周朝統治初期實行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策?簡要說明這些制度和政策的作用。答案:分封制度,封邦建國;德治理念。分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了文化的統一;“德”的理念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行為。2、周朝是如何實行“德”的理念的?這一理念在周朝的盛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周公旦制定了禮制和法律,用以規范社會秩序。德治理念維護了統治秩序的穩定,推動了經濟繁榮和文化的發展。3、從周朝的盛衰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歷史教訓?答案:維持國家穩定需要中央集權和有效的治理措施,防范地方勢力的獨立和擴張。同時,統治者需重視文化和道德建設,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國家的長期發展。第三題【閱讀材料】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工作進行了多次調整。早從1950年冬到1952年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歷時四年,成功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和帶有過渡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后,集體農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大躍進運動開始進行。1958年春,全國農村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把分散的小社聯合為生產資源豐富的大社,統屬于一個公社。20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農村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調整,實行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方式,以土地承包經營為核心。2006年,國家廢除了農業稅,保護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1、概述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調整的主要過程。(6分)答案: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工作調整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首先,在1950-1952年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接著,在1953-1956年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并擴大了集體農業規模;隨后,1958年進行了農業大躍進運動,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最后,在20世紀八十年代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散生產,土地承包經營為核心;2006年廢除了農業稅,進一步保護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2、簡要分析上述過程中的幾次改革調整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第一次是從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到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個體小農經濟,主要是為了掃除農業發展的障礙,解放農村生產力;第二次是農業合作化運動,主要是由于農村生產力發展但農業生產分散、落后,集體合作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是希望通過進一步擴大集體生產規模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最后一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是為了解決合作化后出現的責任不清、效率低下等問題,提高個體農民生產積極性;2006年廢除農業稅,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3、指出每一次調整后農業生產的最顯著變化。(6分)答案: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合作化運動后,土地變為集體所有,農業生產克服了個體生產的局限性,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組織性、計劃性和統一性;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后,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但同時也暴露了大集體生產的一些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由分散的個體生產轉變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2006年廢除農業稅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