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1-2023北京重點校初三(上)期末歷史匯編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一、選擇題1.(2021秋·北京順義·九年級統考期末)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下對工業化影響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加快城市化進程
②導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帶來環境的變化
④使婦女社會角色改變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2021秋·北京門頭溝·九年級統考期末)觀察下圖,該圖可以揭示的社會現象是A.人口增長 B.城市發展 C.貧富分化 D.環境污染3.(2021秋·北京門頭溝·九年級統考期末)建構示意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圖橫線處最恰當的內容應該是(
)A.社會進步 B.社會矛盾C.社會變化 D.政治制度二、綜合題4.(2023秋·北京東城·九年級統考期末)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材料一
到18世紀,(英國)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于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劉宗緒《世界近代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材料二這套茶具中最與世無爭的當數奶罐,但它也是社會與經濟巨變的一部分。直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為了喝上牛奶,城市居民還得在城里養牛……不過,通往城郊的鐵路改變了這一狀況,奶牛因此可以回歸鄉野。一八五三年,一篇發表在《英國皇家農業協會期刊》上的文章說道:隨著西南鐵路竣工,薩里地區開展了新貿易。那里辦起了不少有二三十頭奶牛的養殖場,將產出的牛奶送往滑鐵盧終點站以供應倫敦市場。(2)依據材料二,指出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城市居民為喝牛奶要在城里養牛的狀況得以改變的原因。并結合所學,說說這一原因給社會與經濟帶來什么巨大變化?材料三材料四
同一個城市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工業家的豪宅通常坐落在公園中間,空氣清新,環境舒適,交通方便;工人的住宅多位于城市偏遠角落,簡陋的屋棚茅舍雜亂地擁擠在一起,交通、衛生條件極差。布雷德福是“最骯臟的城市”,“空氣中充滿著這么多的硫化氫”。謝菲爾德煙灰彌漫,人們不停地“把塵埃吸入體內”。——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3)觀察材料三中圖1和圖2,你分別從中獲取了哪些信息?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簡析工業革命給城市帶來的影響。5.(2022秋·北京通州·九年級統考期末)近代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材料一時期學校種類初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工業革命以前貴族學校傳統英國社會,貴族、高級僧侶和上層社會子女接受貴族學校的教育。慈善學校國教會主辦,收留部分貧苦兒童。在教學上向學生傳遞宗教教義,幫助兒童確立宗教信仰。工業革命以后婦女學校家庭婦女主辦,招收女性學生居多,會教授一些縫紉技術。私立學校私人辦學,招收更多的男性入學,授以讀、寫算等文法知識。工廠學校由工廠主辦,為童工提供必要的初等教育。主日學校最初由慈善人士或各教派創辦,后來工人階級也加入進來。在星期日傳授知識如閱讀、寫作和算數,同時培養宗教道德。——摘編自殷睦寧《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主日學校研究》(1)依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前后英國初等教育發生的變化。材料二
1833年的工廠法規定,禁止雇傭9歲以下的童工,并把9—13歲的兒童的勞動時間限制為8小時,每天在勞動時間內拿出2小時接受義務教育,學習初步的讀、寫、算和宗教知識。馬克思認為,這個工廠法的頒布,是英國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第一次吝嗇的讓步。1844年工廠法補充規定,童工必須交上學證明。1846年的工廠法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工廠教育是強制性的,并為勞動條件之一,8—13歲的童工每周必須在學校學習6個半天或3個整天,否則雇主不得使用兒童勞動。——摘編自周德昌主編《簡明教育辭典》(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英國頒布童工教育法規的背景及作用。材料三——摘編自陳孝彬主編《外國教育管理史》(3)依據材料三,概括18—19世紀英國初等教育的特點。(4)綜合以上所有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工業革命與英國初等教育發展的關系。6.(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級統考期末)人口遷徙改變了歷史。材料一
自西晉末年至劉宋為止,許多少數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與漢族雜居(見上圖)。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也造成中原人士離開故土。北來的僑民多集中在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閱讀中國·社會卷》(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此階段的人口遷徙對“社會的久遠進步”的作用。材料二
1620—177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統計(單位:人)
年份項目1620年1680年1720年1750年1770年白人22821445363973469343401688254黑人20697168839236420459822——李劍鳴《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英屬北美殖民地人口的變化并說明原因。分析這種變化給英屬北美殖民地帶來了哪些影響?材料三
工業革命以前,①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革命造成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農村就業困難和生活條件惡劣,對剩余人口的向外流動起著推動作用。1801—1841年間,“英國城市人口增長了一倍多,1801年42%的人口居住在城鎮,而到了1841年51%的人是城鎮居民”。②工業革命帶來產業結構巨變,工礦企業生產和服務業規模擴大急需勞動力,對農村人口的流動形成一股強大的拉力。③政府通過《濟貧法》《定居法》等法律放松人口流動限制,為人口流動提供了條件。④水陸交通的改善,特別是鐵路運輸的發展有利于人口的快速流動。——摘編自馬麗敏《19世紀英國城市化與人口遷移》(3)依據材料三,補充完成下列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分析一覽表。(表格填寫要求:表格中A、B、C三處填寫相應文字,D、E兩處填寫相應的數字序號。)項目具體內容特點從A流動到B原因和條件社會經濟因素①D(寫序號)C因素④法制因素E(寫序號)(4)人口遷徙是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一種常見現象。綜上所述,請從人口遷徙的原因、特點、影響中任選一個角度談談你對人口遷徙問題的認識。7.(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級統考期末)教育隨著時代進步不斷發展。材料一
唐代學校教育主要服務于科舉,是科舉賴以發展的基礎(見右圖)。學生通過參加科舉考試進而成為政府的官員,學校教育往往成為科舉考試的準備。貞觀年間,唐太宗數次親臨最高學府——國子監以示重視,他還下令增蓋學社1200余間以滿足學校需求。唐朝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等紛紛派遣子弟入學。——摘編自宋大川、王建軍《中國教育制度通史·隋唐卷》材料二
中世紀的歐洲繪畫、雕塑和建筑多由畫工、雕塑工匠和建筑師承擔,行會不僅協調和管理各類技藝行業的生產和交易,還擔負著本行業技藝的傳承和藝徒的培訓職能。隨著文藝復興時代天才和藝術大師的出現,藝術家由一般手藝人轉變為文化人和思想家。傳統的行會藝徒訓練制度已不能承擔起培養偉大藝術家的使命。于是,培養藝術家和人文主義理想的新型機構——藝術學院誕生了。——摘編自張道森《美術教育學》材料三
19世紀中葉在英國爆發了教育史上著名的“新大學運動”。這次運動的實質是大學要適應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要為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服務,高等教育要以技術科學為主體,突出高等教育的技術化。如1823年創立的倫敦機械學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業的工人、技師提供學習物理學的經費和機會,讓他們接受職業教育。這所學院很快成為全國普及技術培訓教育的典范。——摘編自周金玲《現代分階段教育制度與政府籌資的經濟學分析》(1)依據材料一,概括唐初學校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舉兩個具體事例說明唐代的文化成就對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說明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教育發生的變化。依據所學,列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及其成就。(3)依據材料三,概括19世紀英國“新大學運動”的特點。
參考答案1.B【詳解】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化加快城市化進程、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帶來環境污染、使婦女社會角色走向了生產一線。故符合的是①②③。故選B項。2.B【詳解】根據材料時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城市人口增多,農村人口減少,這和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有關,工業革命推動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城市化進程加快,故B項正確。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3.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提高了國家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動城市化;但是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4.(1)分工和工具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2)城郊鐵路的開通;是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工業革命推動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導致貧富分化和環境污染等。【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說明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是分工細致和工具專門化使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說明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是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說明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知,“通往城郊的鐵路改變了這一狀況,奶牛因此可以回歸鄉野”說明為喝牛奶要在城里養牛的狀況得以改變的原因是城郊鐵路的開通。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西南鐵路竣工,薩里地區開展了新貿易。那里辦起了不少有二三十頭奶牛的養殖場,將產出的牛奶送往滑鐵盧終點站以供應倫敦市場。”說明鐵路的開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知,圖1中“離開農業的人口總數”呈現出不斷上升的狀態,說明工業革命推動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圖2表明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可知,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說明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一個城市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工業家的豪宅通常坐落在公園中間,空氣清新,環境舒適,交通方便;工人的住宅多位于城市偏遠角落,簡陋的屋棚茅舍雜亂地擁擠在一起,交通、衛生條件極差。”說明工業革命導致城市中出現了貧富分化;空氣中充滿著這么多的硫化氫”說明工業革命導致城市環境污染。5.(1)辦學形式多樣化:逐漸世俗化;教授內容豐富化:受教育群體從貴族逐漸普及到下層群眾。(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背景:工業革命興起;英國確立了工廠制度;廠主雇傭和剝削大量童工,使得童工無暇顧及學習知識: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加劇。(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作用: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提高童工的知識文化水平: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答出任意兩點即可)(3)發展時間漫長;受工業革命推動:國家干預:法律支持;初等教育與宗教分離;初等教育逐漸成為義務教育。(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初等教育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培養人才。【詳解】(1)根據材料一表格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工業革命后英國的初等教育辦學形式多樣化,并且逐漸世俗化;在教授內容上豐富化,而且受教育群體從貴族逐漸普及到下層群眾。(2)背景:根據“1833年的工廠法規定,禁止雇傭9歲以下的童工,并把9—13歲的兒童的勞動時間限制為8小時,每天在勞動時間內拿出2小時接受義務教育,學習初步的讀、寫、算和宗教知識。馬克思認為,這個工廠法的頒布,是英國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第一次吝嗇的讓步”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英國頒布童工教育法規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工業革命興起;英國確立了工廠制度;廠主雇傭和剝削大量童工,使得童工無暇顧及學習知識: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加劇。作用: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該教育法規頒布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提高童工的知識文化水平: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3)根據圖示內容中的時間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時間漫長;而且受工業革命推動;具有國家干預、法律支持等特點;而且初等教育與宗教分離;初等教育逐漸成為義務教育。(4)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初等教育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培養人才。6.(1)表現: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中原地區民眾南遷。作用: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2)變化:英屬北美殖民地白人、黑人及總人口增加。原因:早期殖民擴張使歐洲人移民美洲;三角貿易將黑人奴隸販賣到北美大陸;歐洲列強對北美的殖民擴張;北美開發需要等。影響:推動了北美殖民地的開發;促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豐富了北美地區的文化;加劇了種族沖突。(3)A.鄉村;B.城市;C.交通;D.②;E.③。(4)人口遷徙促進交流;城市化進程加快是必然的;人口遷徙也帶來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詳解】(1)根據材料一“自西晉末年至劉宋為止,許多少數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與漢族雜居(見右圖)。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也造成中原人士離開故土。北來的僑民多集中在長江流域。”可得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表現為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中原地區民眾南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階段的人口遷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2)根據材料二“1620—177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統計”可得出,英屬北美殖民地白人、黑人及總人口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因為早期殖民擴張使歐洲人移民美洲;三角貿易將黑人奴隸販賣到北美大陸;歐洲列強對北美的殖民擴張;北美開發需要等。這種變化推動了北美殖民地的開發;促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豐富了北美地區的文化;加劇了種族沖突。(3)根據材料三“工業革命以前,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革命造成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農村就業困難和生活條件惡劣,對剩余人口的向外流動起著推動作用。1801—1841年間,'英國城市人口增長了一倍多,1801年42%的人口居住在城鎮,而到了1841年51%的人是城鎮居民'”可得出,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特點是從鄉村流向城市,因此A是鄉村,B是城市。根據材料三“水陸交通的改善,特別是鐵路運輸的發展有利于人口的快速流動”可得出,鄉村這是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的交通因素,因此C是交通。根據材料三“工業革命帶來產業結構巨變,工礦企業生產和服務業規模擴大急需勞動力,對農村人口的流動形成一股強大的拉力”可得出,這是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的社會經濟因素,因此D是②。根據材料三“政府通過《濟貧法》《定居法》等法律放松人口流動限制,為人口流動提供了條件”可得出,這是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的法制因素,因此E是③。(4)人口遷徙促進交流;城市化進程加快是必然的;人口遷徙也帶來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等。【點睛】7.(1)特點:學校教育與科舉相結合;學校教育系統完備;學校教育受到國家重視;周邊國家派人到唐朝留學。影響:唐代政治制度、服飾、建筑、宗教為周邊國家所學習仿效。舉例:日本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賣合同擔保人協議書
- 逾期仲裁調節協議書
- 裝修合同毀約協議書
- 餐飲招收學員協議書
- 音樂機構合伙協議書
- 高考志愿招生協議書
- 魚塘投股合同協議書
- 食堂勞務外包協議書
- 食品轉讓合同協議書
- 賭博自愿離婚協議書
- mq135空氣質量檢測傳感器說明書空氣污染控制用
- 國家開放大學《監督學》形考任務( 1-4)試題和答案解析
- 試卷交接簽字單
- 高考化學答題技巧與規范課件
- 2022屆高考英語復習:最后一節英語課(13張PPT)
- 加強評標專家管理實施方案
- 股票實戰技巧(一)薛斯通道_CCI_DMI經典指標組合
- 小學生德育教育ppt課件
- 配電箱系統圖
- 精選靜電感應現象的應用練習題(有答案)
- 初中音樂--人聲的分類--(1)ppt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