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_第1頁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_第2頁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_第3頁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_第4頁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TOC\o"1-2"\h\u6392第1章引言 4226851.1背景與意義 4203011.2目標與范圍 4250421.3方案概述 416443第2章信息安全風險管理 4138302.1風險識別 4268132.1.1數據資產梳理 5324492.1.2威脅識別 5130352.1.3脆弱性識別 5291132.2風險評估 5106522.2.1定性分析 5211192.2.2定量分析 576552.2.3風險排序 56172.3風險控制策略 5301762.3.1技術措施 563872.3.2管理措施 6220202.3.3法律法規遵循 640702.3.4應急預案 69003第3章數據安全策略 6107653.1數據分類與分級 623073.1.1數據分類 6123533.1.2數據分級 6208253.2數據保護機制 7163943.2.1訪問控制 7314243.2.2加密技術 7493.2.3安全審計 7126283.2.4安全防護 7294273.3數據生命周期管理 788753.3.1數據產生 768373.3.2數據存儲 7118243.3.3數據使用 734313.3.4數據銷毀 715740第4章網絡安全技術 7133074.1網絡架構安全 7113804.1.1安全區域劃分 878354.1.2安全設備部署 8100194.1.3安全策略制定與實施 8234254.2防火墻與入侵檢測 8214294.2.1防火墻技術 8280634.2.2入侵檢測系統(IDS) 843504.2.3入侵防御系統(IPS) 8106184.3虛擬專用網絡(VPN) 857384.3.1VPN技術概述 8127714.3.2VPN應用場景 8267034.3.3VPN安全措施 923411第5章訪問控制與身份認證 9276435.1訪問控制策略 9135615.1.1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 92375.1.2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 992705.1.3訪問控制策略實施與優化 9289555.2身份認證技術 9167965.2.1密碼學基礎 9225865.2.2傳統身份認證方法 9130395.2.3多因素認證 10251765.2.4智能身份認證技術 1010105.3權限管理與審計 1011085.3.1權限管理 10137095.3.2審計策略 1094565.3.3權限管理與審計的關聯分析 10161425.3.4持續改進與優化 109104第6章加密技術應用 10231476.1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 10209676.1.1對稱加密 10316736.1.2非對稱加密 11246126.2數字簽名與證書 1154246.2.1數字簽名 11305506.2.2證書 1152346.3應用層加密 11235876.3.1郵件加密 11109966.3.2即時通訊加密 1110306.3.3云計算數據加密 1117075第7章安全運維管理 1265757.1安全運維流程 12188527.1.1運維管理目標 1244137.1.2運維管理制度 1244707.1.3運維工具與平臺 12131627.1.4運維流程設計 12119437.2安全事件監測與響應 12324727.2.1安全事件監測 12227767.2.2安全事件分類與定級 12310217.2.3安全事件響應流程 1283857.2.4響應措施及策略 1255307.3應急預案與演練 12101737.3.1應急預案制定 12176617.3.2應急預案內容 13166967.3.3應急預案演練 1391567.3.4演練評估與改進 1315572第8章合規性要求與法律法規 1372268.1我國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13307748.1.1概述 13184068.1.2主要法律法規 13305568.2數據保護合規性要求 13289548.2.1數據保護原則 131118.2.2數據保護合規性要求 14240528.3國際信息安全標準與認證 14243918.3.1國際信息安全標準 1462308.3.2國際信息安全認證 1422019第9章信息安全培訓與意識提升 15170529.1培訓體系構建 15111029.1.1培訓目標 15182119.1.2培訓內容 1532389.1.3培訓方式 15247919.1.4培訓評估 16267579.2安全意識教育 16116209.2.1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16207349.2.2安全意識教育內容 16158079.2.3安全意識教育方式 1697939.3案例分析與經驗分享 16309.3.1案例分析 1664769.3.2經驗分享 1730368第10章持續改進與評估 171957510.1信息安全評估方法 17209210.1.1風險評估 171876710.1.2安全審計 172593710.1.3安全測評 173237510.1.4合規性檢查 17235610.2持續改進策略 171981410.2.1建立持續改進機制 172426110.2.2制定動態安全策略 181208810.2.3培訓與教育 18533710.2.4技術更新與升級 182891610.3信息安全發展趨勢與展望 181634910.3.1數據安全 181917310.3.2安全智能化 18773010.3.3安全協同 182970410.3.4法律法規完善 18第1章引言1.1背景與意義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數據資源成為企業、及社會各界的重要資產,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大數據在帶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問題。信息泄露、網絡攻擊等安全事件頻發,使得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研究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1.2目標與范圍本文旨在探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提出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方案,以保障數據資源的安全。本文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分析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威脅;(2)總結現有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優勢與不足;(3)構建適應大數據時代特點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4)提出具體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為實踐提供指導。1.3方案概述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1)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挑戰與威脅分析:梳理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安全的主要風險因素,為后續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據;(2)現有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研究:分析國內外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發展現狀,總結經驗教訓,為構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提供借鑒;(3)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結合大數據特點,從組織架構、制度規范、技術手段等方面構建全面、系統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4)信息安全管理的實施與優化:提出具體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并針對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探討解決方案和優化路徑。通過以上研究,本文旨在為我國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第2章信息安全風險管理2.1風險識別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風險無處不在,對企業的數據資產構成潛在威脅。風險識別是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旨在對企業內部及外部的各種潛在風險進行梳理和識別。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2.1.1數據資產梳理對企業的數據資產進行全面梳理,包括數據的類型、存儲位置、傳輸途徑等,以便識別數據在各個環節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2.1.2威脅識別分析企業可能面臨的威脅類型,如:惡意攻擊、內部泄露、系統故障等,為后續風險評估提供依據。2.1.3脆弱性識別識別企業信息系統在技術、管理、操作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包括硬件、軟件、網絡、人員等方面的安全隱患。2.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便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策略。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2.2.1定性分析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類,分析各類風險的性質、影響范圍和潛在損失,為風險控制提供參考。2.2.2定量分析運用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損失程度等參數進行量化分析,為風險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持。2.2.3風險排序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排序,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風險控制措施。2.3風險控制策略風險控制策略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措施以降低風險的發生概率和損失程度。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2.3.1技術措施采取加密技術、訪問控制、入侵檢測等技術手段,提高數據安全性,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2.3.2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意識培訓,保證數據安全。2.3.3法律法規遵循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證企業在數據處理、存儲、傳輸等環節的合規性,降低法律風險。2.3.4應急預案制定應急預案,對可能發生的信息安全事件進行預演和應對,以減輕風險帶來的損失。第3章數據安全策略3.1數據分類與分級為了有效保障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首先需對數據進行分類與分級。根據數據的重要性、敏感性及其對組織運營的影響,將數據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和級別。3.1.1數據分類數據分類是根據數據的性質、用途和內容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常見的數據分類如下:(1)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可以識別個人身份的信息。(2)企業內部信息:包括企業戰略規劃、運營數據、財務報表等。(3)公共信息:包括部門公開的信息、法律法規、新聞報道等。(4)其他敏感信息:如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等。3.1.2數據分級數據分級是根據數據對組織運營的影響程度,將數據劃分為不同的級別。數據級別通常分為以下幾類:(1)公開級:對組織運營無影響,可以公開的數據。(2)內部級:對組織運營有一定影響,僅限于內部人員訪問的數據。(3)秘密級:對組織運營有較大影響,泄露可能導致損失或信譽受損的數據。(4)機密級:對組織運營有重大影響,泄露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數據。3.2數據保護機制針對不同分類和級別的數據,應采取相應的數據保護機制,保證數據安全。3.2.1訪問控制實施嚴格的訪問控制策略,保證數據僅被授權人員訪問。訪問控制措施包括身份認證、權限管理、審計日志等。3.2.2加密技術對敏感數據采用加密技術,保證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加密算法應選擇國家批準的算法,如SM系列算法。3.2.3安全審計定期進行安全審計,對數據訪問、操作等行為進行監控,發覺異常行為及時處理。3.2.4安全防護部署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安全設備,防范網絡攻擊和非法入侵。3.3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對數據從產生、存儲、使用到銷毀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保證數據在每個階段的安全。3.3.1數據產生在數據產生階段,應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對數據進行初步的安全評估。3.3.2數據存儲選擇合適的數據存儲方案,保證數據在存儲過程中的安全。同時對數據進行備份,以防數據丟失或損壞。3.3.3數據使用在數據使用階段,加強數據訪問控制和權限管理,保證數據不被濫用。3.3.4數據銷毀在數據不再使用時,應采取安全可靠的銷毀措施,如物理銷毀、數據擦除等,保證數據無法被恢復。第4章網絡安全技術4.1網絡架構安全4.1.1安全區域劃分在網絡架構設計中,首先應對安全區域進行合理劃分。通過物理和邏輯隔離的方式,將關鍵業務系統與外部網絡隔離,降低安全風險。同時應保證各安全區域之間具備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以防止安全威脅的擴散。4.1.2安全設備部署在網絡架構中部署安全設備,如安全路由器、交換機等,以實現對網絡流量的監控和控制。還需對網絡設備進行定期安全檢查和維護,保證設備安全可靠。4.1.3安全策略制定與實施根據企業業務需求,制定相應的網絡安全策略,包括訪問控制策略、安全審計策略等。將安全策略應用于網絡設備,實現對網絡資源的有效保護。4.2防火墻與入侵檢測4.2.1防火墻技術防火墻作為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應采用包過濾、應用代理、狀態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對進出網絡流量的控制。同時防火墻應具備抗攻擊能力,防止惡意攻擊對網絡造成影響。4.2.2入侵檢測系統(IDS)部署入侵檢測系統,實時監控網絡流量,識別并報警潛在的安全威脅。入侵檢測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1)惡意流量識別:通過簽名匹配、異常檢測等方法,識別惡意流量;(2)攻擊行為分析:對攻擊行為進行詳細分析,為安全防護提供依據;(3)安全事件報警:發覺安全事件時,及時向管理員發送報警信息。4.2.3入侵防御系統(IPS)入侵防御系統在入侵檢測的基礎上,實現對攻擊行為的自動阻斷。通過實時分析網絡流量,對惡意流量進行自動攔截,降低安全風險。4.3虛擬專用網絡(VPN)4.3.1VPN技術概述虛擬專用網絡(VPN)通過加密技術在公共網絡中建立安全的通信隧道,實現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VPN技術主要包括IPsecVPN、SSLVPN等。4.3.2VPN應用場景(1)遠程訪問:員工遠程訪問企業內部網絡,保證數據傳輸安全;(2)分支機構互聯:實現各分支機構間的安全通信,提高企業整體信息安全水平;(3)互聯網應用:保護企業對外提供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如郵件、網站等。4.3.3VPN安全措施(1)加密算法:采用高強度加密算法,保證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2)身份認證:采用雙因素認證、數字證書等手段,保證訪問者身份的真實性;(3)安全策略:制定嚴格的VPN安全策略,防止內部信息泄露。第5章訪問控制與身份認證5.1訪問控制策略5.1.1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在大數據時代,為了保護信息安全,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策略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系統中。通過對用戶進行角色劃分,賦予相應權限,實現對資源的有效管理。RBAC策略易于理解、靈活配置,能夠滿足不同場景下的訪問控制需求。5.1.2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ABAC)策略通過將屬性與訪問權限相關聯,實現對資源的細粒度控制。在大數據環境下,ABAC策略能夠根據用戶、資源及環境屬性進行動態權限調整,提高信息安全的靈活性和可適應性。5.1.3訪問控制策略實施與優化本節將介紹如何在大數據環境下實施訪問控制策略,包括策略制定、部署、監控和優化等方面。通過持續改進,保證訪問控制策略能夠有效應對各種安全風險。5.2身份認證技術5.2.1密碼學基礎本節將簡要介紹密碼學基礎知識,包括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哈希函數等,為后續身份認證技術奠定基礎。5.2.2傳統身份認證方法介紹傳統的身份認證方法,如靜態密碼、動態密碼、短信驗證碼等,并分析其在大數據時代的安全性問題。5.2.3多因素認證多因素認證(MFA)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身份認證方式,結合了多種身份驗證因素,如密碼、生物識別、硬件令牌等。本節將介紹多因素認證的原理、應用及優勢。5.2.4智能身份認證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身份認證技術逐漸應用于大數據信息安全領域。本節將介紹基于生物識別、行為分析等技術的智能身份認證方法,并探討其在大數據環境下的應用前景。5.3權限管理與審計5.3.1權限管理權限管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環節,本節將闡述如何在大數據環境下進行有效的權限管理,包括權限分配、權限回收、權限調整等方面。5.3.2審計策略審計策略用于監測和記錄系統中的訪問行為,以便發覺潛在的安全風險。本節將介紹審計策略的制定、實施和優化方法。5.3.3權限管理與審計的關聯分析探討權限管理與審計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大數據環境下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提高信息安全防護能力。5.3.4持續改進與優化通過對權限管理和審計的持續改進與優化,不斷提升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水平。本節將介紹相關優化策略和實踐方法。第6章加密技術應用6.1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6.1.1對稱加密對稱加密技術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鑰的加密方法。在大數據時代,對稱加密技術在保障信息安全傳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常見的對稱加密算法有AES、DES、3DES等。本節將重點分析這些算法的優缺點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6.1.2非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技術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鑰的加密方法,分別為公鑰和私鑰。與對稱加密相比,非對稱加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常見的非對稱加密算法有RSA、ECC等。本節將探討非對稱加密算法的原理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6.2數字簽名與證書6.2.1數字簽名數字簽名是一種用于驗證信息完整性和身份認證的技術,可以有效防止信息被篡改和偽造。數字簽名技術結合了哈希函數和非對稱加密算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本節將介紹數字簽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應用。6.2.2證書證書是一種用于證明公鑰所屬身份的電子文件,通過數字簽名技術進行驗證。在大數據時代,證書在信息安全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協議中的SSL證書。本節將分析證書的、分發和應用過程,以及其在保障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6.3應用層加密應用層加密是指在網絡通信的傳輸層以上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以保障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在大數據時代,應用層加密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景,如郵件加密、即時通訊加密等。6.3.1郵件加密郵件加密技術通過應用層加密,保障郵件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本節將介紹郵件加密的常見方法和協議,如S/MIME、PGP等。6.3.2即時通訊加密即時通訊加密技術旨在保護用戶在即時通訊過程中的隱私和數據安全。本節將分析常見的即時通訊加密協議,如SSL/TLS、OMEMO等。6.3.3云計算數據加密云計算技術的普及,云計算數據加密成為信息安全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節將探討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加密技術,如透明加密、訪問控制等。通過以上內容,本章詳細介紹了大數據時代加密技術的應用,包括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數字簽名與證書以及應用層加密。這些技術為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對于信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第7章安全運維管理7.1安全運維流程7.1.1運維管理目標本節主要闡述安全運維的目標,包括保證信息系統持續穩定運行、保障數據安全、降低安全風險等。7.1.2運維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運維管理制度,包括人員職責分工、操作規程、變更管理等,以保證運維活動的有序進行。7.1.3運維工具與平臺介紹安全運維所需的工具與平臺,如自動化運維系統、監控系統、日志分析系統等,以提高運維效率。7.1.4運維流程設計詳細描述安全運維的流程,包括日常運維、故障處理、變更管理、備份恢復等環節。7.2安全事件監測與響應7.2.1安全事件監測闡述安全事件監測的方法和技術,如入侵檢測、日志審計、流量分析等,以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7.2.2安全事件分類與定級對安全事件進行分類和定級,以便于采取相應的響應措施和應對策略。7.2.3安全事件響應流程詳細介紹安全事件響應的流程,包括事件報告、初步分析、應急響應、調查取證、修復加固等環節。7.2.4響應措施及策略闡述針對不同安全事件的響應措施和策略,如隔離攻擊源、阻斷傳播途徑、修復漏洞等。7.3應急預案與演練7.3.1應急預案制定介紹應急預案的制定方法,包括風險評估、應急資源準備、預案編制等。7.3.2應急預案內容詳細描述應急預案的內容,包括組織架構、職責分工、應急流程、應急措施等。7.3.3應急預案演練闡述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范圍、周期等,以及演練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7.3.4演練評估與改進對演練結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對安全事件的能力。第8章合規性要求與法律法規8.1我國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8.1.1概述我國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國家網絡安全、維護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涵蓋了網絡安全、數據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8.1.2主要法律法規(1)憲法: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法,明確了國家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網絡安全法:作為我國網絡安全的基本法律,明確了網絡安全的基本要求、責任主體和監管措施。(3)數據安全法:旨在保護數據安全,規范數據處理活動,促進數據資源合理利用。(4)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了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和監管措施,以保護個人信息權益。(5)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提出了具體要求。8.2數據保護合規性要求8.2.1數據保護原則數據保護合規性要求遵循以下原則:(1)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數據處理活動應具有合法目的、正當手段,且數據處理范圍限于實現目的所必需。(2)最小化原則:收集、使用數據時,應限于實現目的所必需的最小范圍。(3)透明度原則:告知數據主體數據處理活動的相關信息,提高數據處理的透明度。(4)安全性原則:采取適當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數據安全。8.2.2數據保護合規性要求(1)建立健全數據保護制度:明確數據處理的目的、范圍、責任主體和監管措施。(2)數據分類與分級保護:根據數據的重要性、敏感性,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3)數據主體權益保護:尊重數據主體的知情權、選擇權、更正權、刪除權等權益。(4)數據跨境傳輸: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保證數據跨境傳輸的安全和合規性。8.3國際信息安全標準與認證8.3.1國際信息安全標準國際信息安全標準為組織提供了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框架,主要包括:(1)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標準,旨在幫助組織建立、實施、維護和持續改進信息安全管理體系。(2)ISO/IEC27002:信息安全實踐指南,提供了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佳實踐。(3)ISO/IEC27005: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指導組織進行信息安全風險的管理。8.3.2國際信息安全認證國際信息安全認證有助于組織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主要包括:(1)ISO/IEC27001認證:證明組織符合ISO/IEC27001標準,具備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2)ISO/IEC27017:針對云服務提供商的信息安全控制實施指南,有助于提高云服務安全性。(3)ISO/IEC27018:針對公共云個人可識別信息(PII)保護的實施指南,保障用戶信息安全。通過遵循國際信息安全標準與認證,組織可以提升信息安全水平,降低信息安全風險,滿足合規性要求。第9章信息安全培訓與意識提升9.1培訓體系構建在當今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提高員工的信息安全素養,構建一套完善的培訓體系。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信息安全培訓體系的構建。9.1.1培訓目標明確培訓目標是構建信息安全培訓體系的第一步。培訓目標應包括以下方面:(1)提高員工的信息安全意識;(2)使員工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識和技能;(3)培養員工具備應對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4)降低企業信息安全風險。9.1.2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應涵蓋以下方面:(1)信息安全基礎知識;(2)信息安全法律法規;(3)信息安全管理體系;(4)信息安全技術;(5)信息安全風險管理;(6)信息安全應急響應;(7)信息安全意識提升。9.1.3培訓方式采用多種培訓方式,提高員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1)線上培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在線課程、視頻講座等形式;(2)線下培訓:組織專題講座、研討會、實操演練等;(3)案例分析:分析信息安全事件,總結經驗教訓;(4)互動式培訓:開展信息安全知識競賽、角色扮演等活動。9.1.4培訓評估建立培訓評估機制,保證培訓效果:(1)制定培訓評估指標;(2)開展培訓滿意度調查;(3)進行培訓效果評估;(4)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9.2安全意識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是提高員工信息安全素養的關鍵環節。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安全意識教育的實施。9.2.1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要性(1)預防信息安全事件;(2)降低信息安全風險;(3)提升企業信息安全水平。9.2.2安全意識教育內容(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2)信息安全基礎知識;(3)信息安全風險意識;(4)信息安全防護技能;(5)信息安全事件應急處理。9.2.3安全意識教育方式(1)定期開展安全意識教育課程;(2)利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