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藤野先生學案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含答案)6.藤野先生
素養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線索。
2.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及雙線索敘事的寫法,并學以致用。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1課時
◎重點:理清課文思路,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對“我”的態度,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
情境預設
想必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吧那么,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魯迅筆下,藤野先生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導學參考·
教師可在課前先準備一些關于魯迅及藤野先生的圖片和書籍介紹,讓學生對他們有初步的了解。
【預習導學】
1.走近作者。
魯迅,原名_,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_、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_》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又名《_》。“朝"表示早晨,這里指早年時候;“夕”表示傍晚,這里指晚年時期。書名的意思是“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晚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
背景介紹: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4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段。寫作時間是在魯迅與藤野先生已闊別20年后的1926年10月。魯迅到日本求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關于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時的麻木神情給魯迅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櫻花()緋紅()宛如()
油光可鑒()畸形()不遜()
深惡痛疾()解剖()匿名()
詰責()抑揚頓挫()教誨()
瞥見()杳無消息()
拓展:“鑒”字的形近字“簽",讀音是“_”,可以組詞為“_";“惡”字另一字音讀“_",可以組詞為“_”。
3.解釋下列詞語。
(1)油光可鑒:
(2)美其名曰:
(3)匿名:
(4)杳無消息:
(5)深惡痛疾:
易混辨析
詞語相同點不同點
杳無消息都有看不見蹤跡的意思“杳無消息"側重指一直得不到對方的消息,關于對方的各種情況是抽象的
杳無蹤跡“杳無蹤跡”側重指無影蹤、無痕跡,指形體上具體的事物消息,不在此處
·導學參考·
考查字詞可以采用搶答的形式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課前做成字詞小卡片,同桌交換檢查。
4.閱讀文章,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
【答案】
1.周樹人文學家朝花夕拾舊事重提
2.yīngfēiwǎnjiànjīxùnwùpōunìjiécuòhuìpiēyǎoqiān簽字è兇惡
3.(1)文中是說頭發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
(2)(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
(3)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匿,隱藏。
(4)一直得不到一點消息。杳,遠得看不見蹤影。
(5)厭惡、痛恨到了極點。疾,痛恨。
4.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合作探究】
任務驅動一默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內容。
·學習小助手·
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志。可分成三個部分。
2.魯迅的這段留學生活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些事件
·導學參考·
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圈畫出寫地點的詞語,再梳理出在該地點發生的事件。
任務驅動二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描寫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生活
·講解提示·
鋪墊是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種手法。
2.魯迅先生為什么選擇學醫后來又為什么棄醫從文
任務驅動三再讀課文,分析線索。
·學習小助手·
寫作線索是作者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找一下文中各處表現主題相同的內容,加以分析。
1.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2.說說本文在記述“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過程中,是如何通過思想變化來貫穿全文的。
·導學參考·
文章的寫作線索有很多種,有的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有的以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有的以具體事物為線索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
任務驅動一
1.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和感受,以及轉到仙臺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從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質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2.變換了三個地點:“我"在東京;“我”在仙臺;“我"離開仙臺后。
記敘的事件:①對東京“清國留學生”腐化生活的反感;②途經“日暮里"水戶”,勾起作者的憂國之思和對愛國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③遭到日本所謂“愛國青年"的侮辱、誹謗,民族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④看到電影里中國人圍看槍斃中國人的情景,痛感要改變“中國是弱國”的現實須先改變人們的思想,于是毅然棄醫從文,尋求救國之路。
任務驅動二
1.因為魯迅對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腐化生活感到失望與厭惡,所以他決定離開東京,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也為下文寫與藤野先生相識相知做鋪墊。
2.他選擇學醫是想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后來選擇“棄醫從文",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及格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旁觀的中國人毫無反應,而觀看的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也感受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任務驅動三
1.明線:“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線:“我”的愛國感情的變化。
2.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憂患情緒的一種表現,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學習的目的;記得往仙臺途中的“日暮里”和“水戶"也透露出作者的愛國情感;對初到仙臺受到優待不以為然的心情,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不以為意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精神的體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出于對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歧視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于對拯救民族危亡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轉化為多寫揭露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從文的目的,是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指導下的實際行動。可見,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
備選問題“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怎樣的感情具體體現在哪里
【答案】“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懷念,體現在: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的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力量。
一課一法
文章的線索
文章的線索有六種類型:以人物為線索、以事情為線索、以物品為線索、以地點為線索、以時間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
文章線索的作用: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使結構完整嚴謹,這是明線;如果有暗線,與明線共同貫穿全文,也為抒發的感情找到了一個很巧妙的切點,但有時會有雙線索,即兩條線索相輔相成,既看似毫無關系,又處處相關聯。
思維導圖
根據課文內容補全下圖。
【答案】添改講義關心實習認真負責實事求是
6.藤野先生
第2課時
◎重點: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情境預設
理清了文章思路,明確了寫作線索,我們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愛國熱情和對藤野先生的思念與感激之情。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呢作者記敘了和藤野先生相處的哪些事本節課,讓我們繼續分析課文內容。
【合作探究】
任務驅動一跳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瀏覽第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說說作者初到仙臺時耳聞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導學參考·
多媒體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2.朗讀第11~23段,看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藤野先生的,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學習小助手·
可以用“從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的句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導學參考·
多媒體展示魯迅在仙臺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指名發言,教師點撥評價。
任務驅動二品讀課文,賞析文章語言。
1.朗讀第1~3段,說說這三段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導學參考·
可從常見修辭手法入手,如比喻、擬人等。
2.朗讀第5段,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
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待,“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中的“大概”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3.自讀第24~31段,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任務驅動三悟讀課文,體會人物情感。
夜深人靜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當時的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的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境。
·學習小助手·
注意書信的格式:稱謂頂格寫,另起一行空兩格寫問候語,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正文后面要有祝頌語,落款處寫明姓名和日期。
【答案】
任務驅動一
1.第6段:外貌——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舉止——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治學嚴謹)。第9段:穿衣服太模胡,有時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生活儉樸)。
結論:初見藤野先生,作者從他的外貌和舉止入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治學嚴謹、生活儉樸的學者形象。
2.四個方面:添改講義——認真負責;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關心實習——熱情誠懇;詢問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任務驅動二
1.巧妙使用比喻、反語,使文章語言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這樣描寫“清國留學生":“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實在標致極了”。這三段文字在準確形容與細致描寫的基礎上,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形象地刻畫了出來。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卻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反感。文章運用比喻、反語、夸張等手法,將諷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間。
2.“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詞“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的語氣。作者用詼諧的語氣猜測他在仙臺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3.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后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達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的中國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就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于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的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是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期盼祖國強盛的愿望。
任務驅動三
敬愛的藤野先生:
您好!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不經意間,我與恩師已經闊別20年了。
這些年來,我一直掛念您,由于瑣事煩擾,沒能給您寫信,有時想寫,但終因狀況無聊,說起來無非使您失望,便連信也不敢寫了,您不會怪罪我吧
當年,我本是抱著救國救民的思想東渡日本,想靠醫學救國,可后來發現中國國民的不覺醒,振奮民族精神迫在眉睫,故而棄醫從文,這個情形不好跟您直說,所以撒了謊,相信您一定能理解我這片苦心。
先生對我的教誨是我一生的財富,您熱情誠懇、沒有民族偏見的品質,令我終身受益。
您的照片就掛在我的墻上,每當寫作疲倦之時,我都會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諄諄教導仿佛又在耳畔響起,給予我無窮的力量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黑龍江省氣象部門招聘 考試真題2024
- 2025年雄烯二酮合作協議書
- 高中體育課程多樣化教學計劃
-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教學計劃分析
- 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項目實施方案
- 2025年中班藝術活動計劃
- 2025年中醫院護理部人才培養計劃
- 個人借款借條的修改與補充
- 航空公司企業管理部職責
- 2025美容院年度財務預算計劃
- 2024年資格考試-國際焊接工程師(IWE)考試近5年真題附答案
- 科大訊飛財務報表分析報告
- 【新教材】2024-2025學年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6 《散步》課件
- 歌詞:半生雪(學生版)
- 2024年高考生物三年高考真題及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16實驗與探究含解析
- 地形圖測繪報告
- 《新媒體運營》高職新媒體運營全套教學課件
- DB33T 809-2010 農村水電站運行管理技術規程
-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工程中溢洪道水力設計計算書
- 可穿戴式設備安全可靠性技術規范 頭戴式設備
- 民航貴州監管局制員工招聘筆試真題202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