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真題】北京市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1.(2024九下·北京市)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序號考古發現結論①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會使用磨制石器②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會建干欄式房屋③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原始農業形成④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貧富分化出現A.① B.② C.③ D.④2.(2024九下·北京市)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它們是以上高溫冶煉的產物,其冶煉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這類工具的出現表明()A.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 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七國之間兼并戰爭激烈 D.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3.(2024九下·北京市)瑯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該文物()A.見證了秦滅六國的過程 B.體現了楷書藝術的成熟C.記載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影響4.(2024九下·北京市)下面是某朝代形勢圖,其中①處機構設立的歷史意義是()A.有效管轄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B.管理海外貿易,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加強了與吐蕃的交流,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D.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5.(2024九下·北京市)以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現象所產生的共同影響是()北方內遷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民族隔閡逐漸消解。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南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遷往南方,從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A.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導致了南方政權的更迭C.推動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條件6.(2024九下·北京市)唐都長安約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7.(2024九下·北京市)某班同學開展實踐活動,通過以下環節模擬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應用流程。這項活動有助于了解()A.兩漢時期的造紙工藝 B.北宋時期的科技創新C.南宋時期的航海技術 D.宋元時期的軍事變革8.(2024九下·北京市)“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2023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這一考古發現()遺址出水的青花人物紋罐①反映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②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見證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④印證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4九下·北京市)某班舉辦反抗外來侵略專題展,其中有倭寇圖卷、林則徐虎門銷煙池遺址、北洋水師致遠艦等圖片。以下圖片可以入選這一專題的是()A.步輦圖(局部)B.清明上河圖(局部)C.荷蘭軍隊向鄭成功投降圖(局部)D.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圖(局部)A.A B.B C.C D.D10.(2024九下·北京市)下面是19世紀70年代的一份鐵路時刻表(部分內容),可用于研究()本線自1876年7月3日星期一開始,在上海與江灣間準時行駛火車開車時刻如下上海開:7:009:00*11:00*13:0015:0017:00江灣開:7:309:30*11:30*13:3015:3018:00每逢星期日,凡帶*記號的車次均停開A.通訊事業的發展 B.出行方式的變化C.新式教育的普及 D.政治制度的變革11.(2024九下·北京市)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詞寫道:“武昌起義眾心驚,報館齊張革命聲。爭向門前探捷報,望平街上路難行……但看某城光復矣,眉飛色舞竟忘餐。”這表現出民眾()A.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B.支持辛亥革命C.反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D.聲援北伐戰爭12.(2024九下·北京市)下表內容是近代報紙《申報》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民族”“中華民族”兩詞的次數,導致這一變化的時代背景是()1928年1939年民族11192369中華民族183372A.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 B.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C.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D.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3.(2024九下·北京市)下圖是萬隆會議10周年紀念銅章,兩個大寫字母A分別代表亞洲(ASIA)與非洲(AFRICA),中間的羅馬數字X代表10周年。這一紀念章表現了()A.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發展 B.亞非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C.亞非國家改變了兩極格局 D.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主權14.(2024九下·北京市)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聞報道中說,1841年1月英國侵略軍將米字旗插上海島,今天五星紅旗在此升起。報道中對應的歷史事件分別是()A.鴉片戰爭香港回歸祖國B.第二次鴉片戰爭澳門回歸祖國C.甲午中日戰爭香港回歸祖國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澳門回歸祖國15.(2024九下·北京市)16世紀,西歐出版的《世界地圖集》最初有69幅地圖,之后的十幾年間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區。與這一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手工工場出現 B.資本主義萌芽C.新航路的開辟 D.進化論的提出16.(2024九下·北京市)以下時間軸反映出()A.農奴制度阻礙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B.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國統治而獨立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了法國大革命D.君主立憲制體現了英國政治傳統17.(2024九下·北京市)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爭是日益加劇的帝國主義趨勢和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直接后果。1914年以前,兩大軍事集團的軍備競賽變本加厲,同時一些軍事領導人對速戰速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上內容說明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進程C.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 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意義18.(2024九下·北京市)1819年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等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以上事件都屬于()A.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B.維護國家統一的抗爭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19.(2024九下·北京市)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以下史實能說明此觀點的是()①《拿破侖法典》的頒布②巴黎公社的建立③十月革命的勝利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24九下·北京市)中國對世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以下表述正確的是()①鄭和下西洋促進了西歐租地農場的出現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③屠呦呦團隊發現了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1.(2024九下·北京市)水稻種植史是中國農業不斷成長、進步的生動寫照。材料一時期概況史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發現于中國,多地發現了距今12000-10000年的栽培稻遺存。距今約7000年,河姆渡人使用以骨耜為主的工具種植水稻秦漢水稻種植運用了去除雜草、及時灌水排水等技術,并使用草木灰等天然肥料。魏晉南北朝江南地區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水稻種植推廣了選種育種、施用糞肥、育秧移栽等技術。《齊民要術》記載了水稻種植技術。隋唐發明并推廣曲轅犁和筒車等生產工具。曲轅犁輕便靈巧,廣泛應用于稻作。宋元水稻一年兩熟制、稻麥復種技術得到推廣,耕地利用率得到提高。長江中下游廣泛使用拔秧工具秧馬明清明代徐光啟的著作A系統總結了南方稻田的旱作技術。水稻育秧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多種育秧方法(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A處是________(填序號)。概括中國古代水稻種植發展的表現。①《本草綱目》②《農政全書》③《天工開物》材料二唐代以前,水稻在全國糧食生產中不占主要地位。宋代太湖地區的水稻畝產量約450斤,比唐代南方的水稻畝產量增長了60%左右。當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水稻已經是養活半數中國人的作物。——摘編自曾雄生《中國農業通史》(2)依據材料二,寫出宋代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情況。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我國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畝產比常規稻增加20%左右,雜交水稻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比例從1976年的0.38%增長到1984年的23%。——依據《中國農業統計資料》等一位同學創作的宣傳畫(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1976-1984年我國水稻總產量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原因。綜合以上材料,說明這幅宣傳畫的含義。22.(2024九下·北京市)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材料一一位同學參觀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根據館中壁畫《日出東方》手繪了以下作品。畫中紅色地標以天安門為中心再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偉大征程。(1)依據材料一,從①至⑤中任選一處紅色地標,寫出其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意義。材料二一位同學參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以下是他拍攝的部分展品。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照片)②邱少云獲授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③中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一汽試制成功(照片)④蘇州刺繡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在精繡展品(照片)⑤毛澤東聽過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磁帶⑥《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⑦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的題詞⑧神舟九號航天員穿過的艙內宇航服(2)依據材料二,任選兩件展品,說明其反映的史事及其聯系。(示例組合除外)示例:⑤⑧⑤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⑧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偉大成就。這兩項成就都推動了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實力,提高了國際地位。材料三從黨的一大會址到黨的各個重要革命根據地,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紀念地點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重要紀念場所等,每到一地,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每次都是懷著崇敬之心去,帶著許多感悟回。——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個人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參觀學習經歷,談談“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意義。23.(2024九下·北京市)體育運動·時代變遷·社會發展材料一中世紀,體育運動在大眾中不普及,學校不設體育課,只在騎士教育中有劍術和騎術等軍事體育內容。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創立了一所“宮廷學校”,主張讀書和運動相結合,制定了許多鍛煉身體的制度和方法,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1569年一位意大利醫生在研究古代希臘、羅馬體育和運動基礎上出版《體操術》,主張民眾應該從事多項運動以維持身體健康。——摘編自譚華等《體育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15世紀前后體育運動發生的變化及其時代背景。材料二19世紀初,歐洲工業化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了滿足市民體育鍛煉的場地需求,一些城市興建了城市公園,促進了大眾戶外體育運動發展。19世紀中期,足球、網球等運動興起并逐步形成了統一的運動規則。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主要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很多觀眾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比賽消息還能通過電波和報紙傳到各地,吸引大眾參與體育活動。——摘編自托尼·柯林斯《體育簡史》等(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歐洲體育運動發展的表現、分析其發展的歷史條件。材料三夏季奧運會參賽情況(部分)
第1屆(1896年)第2屆(1900年)第23屆(1984年)第29屆(2008年)第31屆(2016年)參賽國家和地區(個)1426140204207參賽運動員(人)241122668291094211238女子項目(項)0262127145奧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2021年國際奧委會將“更團結(Together)”加入其中。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北京2022年冬奧會紀念徽章(見右圖),以五星紅旗及“冰絲帶”“雪如意”等現代化體育場館為設計元素。奧運會徽章承載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觀眾、運動員等通過交換徽章,了解彼此,增進友誼。(3)依據材料三,概括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展情況。說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當今世界發揮的作用。24.(2024九下·北京市)書香北京材料一遼、金、元時期北京地區的圖書業時期城市地位發展遼遼南京(燕京),北方政治中心之一遼、宋之間的榷場貿易方便了中原書籍的傳入,遼統治者大量購入漢文書籍,燕京的書肆也開始刊刻漢文書籍,少兒啟蒙常常以漢人詩詞為教材。金金中都,區域政權的政治中心金章宗多次下詔求購漢文書籍。中都是金朝圖書交易的主要地區,刻售了經史、醫學和民間說唱等書籍,重在滿足民眾的需求。元元大都,①大都的書肆大量刻印儒家經典和文史書籍等,城內出現了專營某類圖書的專業書肆和有固定場所的書籍市場,方便文人學士購書。——摘編自馬建農《北京古舊書業的行業特征及其影響》(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將①處填寫完整。寫出遼、金、元時期,北京地區圖書業發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響。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后,京師同文館翻譯并出版了不少西方科學技術書籍。甲午中日戰爭后,京城書商翻譯出版了一些有關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新書。20世紀初,北京出版界形成了一個出書熱潮,魯迅等人的作品深受青年讀者歡迎。1919年,李大釗等人宣傳新思想的作品也出現在東安市場的書店中。——摘編自于麗萍《20世紀上半期北京書業發展研究》等(2)依據材料二,結合史實說明近代北京圖書出版與時代發展緊密相聯。材料三據統計,2020年北京市共有四級公共圖書館5935個,館舍總面積達67萬平方米,比2019年增加了20%;數字資源也有了很大發展,首都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庫多達108個。2023年開放的北京城市圖書館融入了智能服務,AI數智館員提供閱讀指導、個性推薦等服務;未來還能構建出虛擬與現實交融的閱讀世界,讀者可以探索知識的無垠邊界。——摘編自展圣潔等《探訪北京城市圖書館》等(3)依據材料三,寫出近年來北京地區圖書館的發展情況。談談“書香北京”對你學習、生活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距今1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證明原始農業形成,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③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C項符合題意;
A: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留很火種,①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光技術,干欄式房屋屬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上宅村發掘的石器和陶器,在當時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則是遠古文化的標志,不僅凝聚著先民的勞動汗水,更流淌著遠古文明閃光的智慧,但未體現出貧富分化,④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B【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和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顯著標志,B項符合題意;
A: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于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A項不符合題意;
C: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權,獲得政治霸主,七國之間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C項不符合題意;
D: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表明生產關系變化,與題干“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表明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鐵犁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C【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和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文字和實行郡縣制等,C項符合題意;
A:刻石并未具體描述秦滅六國過程,A項不符合題意;
B:秦朝以小篆作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尚未出現楷書,B項不符合題意;
D:刻石內容與秦末農民戰爭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A【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張騫的歷史貢獻【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形勢圖中的”長安“”匈奴“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西漢形勢圖,西漢在①處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保障絲綢之路暢通,A項符合題意;
B:宋朝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與題干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C:唐朝加強了與吐蕃的交流,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與題干“匈奴”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西域都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答案】D【知識點】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遷往南方,從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和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減少民族隔閡,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D項符合題意;
A: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A項不符合題意;
B:南方政權的更迭與題干“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B項不符合題意;
C:北魏孝文帝改革與題干“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遷往南方,從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D【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和結合所學可知,唐都長安城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城內外商云集,大批外國人在中國經商、學習、居住,D項符合題意;
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比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題干沒有涉及,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反映了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未體現長安城布局,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唐朝民族關系和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時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排好版,接著刷上墨,然后在排好的版上鋪上一張紙,接下來是拓印,先輕輕的拖使紙貼在字上,接著在紙上快速的拖擦,然后由前往后慢慢的揭起來,最后就印刷完成了。題干是活字印刷術的步驟,是北宋時期的科技創新,B項符合題意;
A:造紙術的主要步驟有舂搗、撈取、晾曬等,與題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C:南宋航海技術主要體現在造船工藝的精湛、航海設備的先進、指南針技術的革新以及綜合航海技術的應用,與題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宋代人利用火藥制成了多種火器,如火箭、火炮、火銃等,宋元時期的軍事變革主要表現在軍隊組織的革新和軍事技術的革新兩個方面,與題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北宋時期的科技創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和結合所學可知,“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反映了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也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見證,出水的大量明代瓷器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①②③正確,A項符合題意;
B: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但題干中沒有涉及引進美洲的農作物玉米,④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C: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但題干中沒有涉及引進美洲的農作物玉米,④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
D: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但題干中沒有涉及引進美洲的農作物玉米,④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答案】C【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荷蘭軍隊向鄭成功投降圖(局部)”與鄭成功收復臺灣相關,反映的是抗擊外來侵略,與題干反抗外來侵略相符,C項符合題意;
A:步輦圖(局部)反映的是唐朝和吐蕃的的民族關系,與題干反抗外來侵略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B:清明上河圖(局部)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東京繁榮的景象,與題干反抗外來侵略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D: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圖(局部)反映的是清朝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叛亂的史實,與題干反抗外來侵略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B【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世紀70年代的一份鐵路時刻表(部分內容)”可知,鐵路屬于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這些出行時間表可以用于研究當時人民的出現方式變化,B項符合題意;
A:近代通訊事業的發展主要變化是電報、電話等的使用,與題干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C:新式教育的普及主要表現的是新式學校的建立、新課程的設置、教育人數的增加等,與題干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政治制度的變革主要表現是舊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確立,與題干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11年”“武昌起義眾心驚,報館齊張革命聲。爭向門前探捷報,望平街上路難行……但看某城光復矣,眉飛色舞竟忘餐”和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全面爆發,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題干表現了民眾支持辛亥革命,對革命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樂觀期待,B項符合題意;
A: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已經失敗,A項不符合題意;
C: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題干“1911年”時,袁世凱還沒有竊取革命果實,C項不符合題意;
D: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與題干時間“1911年”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武昌起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和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為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申報》在1939年使用“民族”“中華民族”的次數較1928年成倍增長,正是因為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C項符合題意;
A: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戰爭,與題干時間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B: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集團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清黨反共事件,國共合作關系開始破裂,與題干時間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D: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與題干時間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B【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下圖是萬隆會議10周年紀念銅章,兩個大寫字母A分別代表亞洲(ASIA)與非洲(AFRICA),中間的羅馬數字X代表10周年”和結合所學可知,萬隆會議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國家會議,旨在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紀念銅章上的兩個大寫字母A分別代表亞洲(ASIA)與非洲(AFRICA),中間的羅馬數字X代表10周年,象征著亞非國家在萬隆會議后十年的團結與合作。因此,這一紀念章表現了亞非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B項符合題意;
A: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指印度甘地領導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A項不符合題意;
C:亞非國家的合作沖擊了兩極格局,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指亞非團結與合作,而不是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主權,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亞非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A【知識點】澳門回歸;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聞報道”“1841年1月英國侵略軍將米字旗插上海島”和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初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1841年1月英國派兵強行占領香港。1842年英國政府同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因此報道中對應的歷史事件分別是鴉片戰爭、香港回歸祖國,A項符合題意;
B: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于1856年,澳門回歸祖國是1999年,B項不符合題意;
C:甲午中日戰爭開始于1894年,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C項不符合題意;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于1900年,澳門回歸祖國是1999年,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香港回歸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6世紀,西歐出版的《世界地圖集》最初有69幅地圖,之后的十幾年間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區”和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美洲、非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沒有涉及到手工工場的出現,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反映的是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與資本主義萌芽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19世紀,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觀點,與題干時間不符合,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D【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時間軸和結合所學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它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權,保障了議會的權利,而在此之前的《大憲章》《權利請愿書》都體現了限制王權的原則,因此英國君主立憲制可以說傳承了英國限制王權的政治傳統,D項符合題意;
A:農奴制度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反映的是英國的歷史,和美國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沒有涉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了法國大革命,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君主立憲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帝國主義趨勢”“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兩大軍事集團的軍備競賽等”和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形成了同盟國、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軍備競賽,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A項符合題意;
B: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進程的時間、轉折、結束等在題干中沒有體現,B項不符合題意;
C:歐亞戰爭策源地是在德、日法西斯政權建立及擴張過程中形成的,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答案】A【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819年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等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以上事件都屬于”和結合所學可知,1819年玻利瓦爾解放哥倫比亞等地和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都是被壓迫民族爭取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的斗爭。因此,這些事件都屬于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A項符合題意;
B:題干反映的是事件是爭取民族獨立不是維護國家統一,B項不符合題意;
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C項不符合題意;
D:玻利瓦爾屬于拉美獨立運動,納米比亞獨立屬于非洲,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亞非拉地區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答案】D【知識點】開國大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可知,題干的主旨是描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1848年受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共產黨宣言》,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為世界無產階級提供了最銳利的思想武器,有力的推動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從此國際工人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②③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
A:1804年3月21日,拿破侖簽署后正式頒布實施《拿破侖法典》,屬于資產階級文獻,與馬克思主義無關,①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1804年3月21日,拿破侖簽署后正式頒布實施《拿破侖法典》,屬于資產階級文獻,與馬克思主義無關,①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C:1804年3月21日,拿破侖簽署后正式頒布實施《拿破侖法典》,屬于資產階級文獻,與馬克思主義無關,①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世界貿易組織;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屠呦呦團隊發現了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有利于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②③④史實和結論相符,D項符合題意;
A: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關系,與西歐租地農場的出現無關,①史實和結論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B: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關系,與西歐租地農場的出現無關,①史實和結論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C: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關系,與西歐租地農場的出現無關,①史實和結論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對世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1)內容:②。表現:種植歷史悠久,種植范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2)表現:水稻產量高,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種植范圍廣;引進占城稻。
(3)趨勢:我國水稻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促進水稻產量的增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含義:緬懷袁隆平,增強糧食安全意識等。【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明代徐光啟的著作”和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根據材料一“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發現于中國”可知,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水稻種植運用了去除雜草、及時灌水排水等技術”“水稻一年兩熟制、稻麥復種技術得到推廣”可知,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根據材料一可知,種植范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改進。
(2)根據材料二“宋代太湖地區的水稻畝產量約450斤……水稻已經是養活半數中國人的作物”可知,水稻產量高,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種植范圍廣,引進占城稻。
(3)根據材料三可知,我國水稻總產量不斷增長。根據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我國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畝產比常規稻增加20%左右”和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促進水稻產量的增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本小問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宣傳畫可知反映的是我國糧食有關的主題畫和結合袁隆平的貢獻,由此可以分析宣傳畫表達對袁隆平的緬懷和糧食安全意識。
故答案為:
(1)內容:②。表現:種植歷史悠久,種植范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2)表現:水稻產量高,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種植范圍廣;引進占城稻。
(3)趨勢:我國水稻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促進水稻產量的增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含義:緬懷袁隆平,增強糧食安全意識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中國古代水稻種植發展、宋代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情況、1976—1984年我國水稻總產量的變化趨勢及原因,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題干關鍵,從題干中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2.【答案】(1)示例:事件:①中共一大;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示例:⑥⑦。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⑦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設立經特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升。
(3)示例: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傳承革命文化,有利于學習勇于實踐探索的開拓精神、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以及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等。【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需要從圖片中窺知相應的歷史事件,以圖片①為例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①反映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以任選兩個有聯系的歷史事件進行作答,以⑥⑦為例,根據材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和“深圳經濟特區”分析可知分別反映了⑥1978年,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⑦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和設立經濟特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升。
(3)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以從傳承文化等角度進行作答,如: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傳承革命文化,有利于學習勇于實踐探索的開拓精神、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以及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等。
故答案為:
(1)示例:事件:①中共一大;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示例:⑥⑦。⑥1978年,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⑦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設立經特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升。
(3)示例: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理傳承革命文化,有利于學習勇于實踐探索的開拓精神、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以及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中共一大、改革開放,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題干關鍵,從題干中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3.【答案】(1)變化:從體育運動在大眾中不普及、學校不設體育課且僅在騎士教育中有軍事體育內容,變為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且有醫生主張民眾從事多項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時代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傳播,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了體育觀念的轉變。
(2)表現:城市公園的興建促進大眾戶外體育運動發展;足球、網球等運動興起并形成統一運動規則;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觀眾數量增多,可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也可以通過電波和報紙傳播接收通訊,吸引大眾參與體育活動。歷史條件:工業革命推動歐洲工業化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體育運動發展提供了人口基礎;工業革命促進交通、通訊、等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和傳播體育消息提供了便利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商業體育俱樂部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3)發展情況:參賽國家和地區、參賽運動員數量不斷增加;女子項目不斷增多;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奧運會徽章承載文化,促進交流。作用: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團結、合作的追求,有助于推動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促進了不同地區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知識點】西歐大學的興起;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體育運動在大眾中不普及,學校不設體育課,只在騎士教育中有劍術和騎術等軍事體育內容”“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1569年一位意大利醫生在研究古代希臘、羅馬體育和運動基礎上出版《體操術》,主張民眾應該從事多項運動以維持身體健康”可知,15世紀前后體育運動發生的變化為從體育運動在大眾中不普及、學校不設體育課且僅在騎士教育中有軍事體育內容,變為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且有醫生主張民眾從事多項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根據材料一“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創立了一所“宮廷學校”,主張讀書和運動相結合”“1569年一位意大利醫生在研究古代希臘、羅馬體育和運動基礎上出版《體操術》”和結合所學可知,可以從文藝復興的內容等角度進行分析時代背景,所以,時代背景為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傳播,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了體育觀念的轉變。
(2)根據材料二“一些城市興建了城市公園,促進了大眾戶外體育運動發展”可知,城市公園的興建促進大眾戶外體育運動發展;根據材料二“19世紀中期,足球、網球等運動興起并逐步形成了統一的運動規則”可知,足球、網球等運動興起并形成統一運動規則;根據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主要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可知,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根據材料二“很多觀眾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比賽消息還能通過電波和報紙傳到各地,吸引大眾參與體育活動”可知,觀眾數量增多,可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也可以通過電波和報紙傳播接收通訊,吸引大眾參與體育活動。根據材料二“19世紀初,歐洲工業化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和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歐洲工業化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體育運動發展提供了人口基礎;根據材料二“很多觀眾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比賽消息還能通過電波和報紙傳到各地”和結合所學可知,電車、火車、電波和報紙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革命促進交通、通訊、等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和傳播體育消息提供了便利條件;根據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主要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和結合所學可知,可以從資本主義經濟角度進行分析,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商業體育俱樂部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3)根據材料三“夏季奧運會參賽情況(部分)”“參賽國家和地區(個)”“參賽運動員(人)”“女子項目(項)”可知,從第1屆到31屆,參賽國家和地區、參賽運動員數量不斷增加;女子項目不斷增多;根據材料三“奧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2021年國際奧委會將‘更團結(Together)’加入其中”可知,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根據材料三“奧運會徽章承載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觀眾、運動員等通過交換徽章,了解彼此,增進友誼”可知,奧運會徽章承載文化,促進交流。結合所學可知,可以從體育事業、人類團結、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友誼、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等角度進行分析,所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當今世界發揮的作用為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團結、合作的追求,有助于推動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促進了不同地區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故答案為:
(1)變化:從體育運動在大眾中不普及、學校不設體育課且僅在騎士教育中有軍事體育內容,變為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且有醫生主張民眾從事多項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時代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傳播,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了體育觀念的轉變。
(2)表現:城市公園的興建促進大眾戶外體育運動發展;足球、網球等運動興起并形成統一運動規則;商業體育俱樂部大量產生,通過出售門票獲得商業利益;觀眾數量增多,可乘電車和火車到現場觀賽,也可以通過電波和報紙傳播接收通訊,吸引大眾參與體育活動。歷史條件:工業革命推動歐洲工業化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體育運動發展提供了人口基礎;工業革命促進交通、通訊、等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和傳播體育消息提供了便利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商業體育俱樂部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3)發展情況:參賽國家和地區、參賽運動員數量不斷增加;女子項目不斷增多;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奧運會徽章承載文化,促進交流。作用: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團結、合作的追求,有助于推動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促進了不同地區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15世紀前后體育運動發生的變化及其時代背景、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歐洲體育運動發展的表現及其發展的歷史條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展情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題干關鍵,從題干中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4.【答案】(1)①全國政治中心。原因:經濟交流與發展,榷場貿易的推動;統治者重視;書肆以及書籍市場的推動;政治中心的地位,推動了圖書業的發展;受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讀書風氣濃厚的影響。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養,滿足民眾需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后世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2)說明:①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以自強,因此,出版了不少西方科學技術書籍。②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人們開始探索政治制度變革以救亡圖存,因此,出版有關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新書。③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因此,魯迅等人的作品深受青年讀者歡迎,以及李大釗等人宣傳新思想的作品出現。
(3)情況:公共圖書館數量眾多,館舍總面積增加;數字資源發展迅速,數字資源庫增多;融入智能服務,提供個性化閱讀指導等服務,未來還能構建虛擬與現實交融的閱讀世界;市、區級圖書館書刊文獻外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足球裁判員考試重難點試題及答案
- 游泳救生員資格考試常見問題解析的試題及答案
- 2024游泳救生員獨特視角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農業植保員考試溝通能力需求與試題
- 2024年籃球裁判員的持續學習試題及答案
- 風電開發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 農作物繁育項目管理試題及答案
- 優化2024年籃球裁判員考試復習的具體步驟 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游泳救生員新興技能試題及答案
- 比賽中裁判員的角色與任務試題及答案
- 老撾萬象鉀礦百萬噸級規模氯化鉀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開題報告
- SJ-T 11841.2.2-2022 顯示系統視覺舒適度 第2-2部分:平板顯示-藍光測量方法
- 編輯打印新課標高考英語詞匯表3500詞
- 2023年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真題
- 22G101基礎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
- 2024年專升本考試-專升本考試(機械設計基礎)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
- 對中標候選人的異議書
- 2024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長辛店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SOP第2版
- 老人疫苗接種健康知識講座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見病例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