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案例集》綜合案例分析局部稅務代理人員于2002年1月20日受托為B市宏大公司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度企業所得稅代理納稅申報,經過審查,獲得如下資料:一、 企業有關情況宏大公司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會計核算健全,生產經營情況良好。2001年12月31日股本總額40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2000萬元(其中機器設備1000萬元,房屋、建筑物600萬元、其他固定資產400萬元),在職人員610人(其中生產人員500人),主要生產不銹鋼絲簾線。其他有關情況及說明1、 本例中涉及的金額單位均為萬元,計算結果按四舍五入法保存小數點后兩位數2、 核定該企業銷售稅金一個月為一個納稅期,增值稅核算按現行稅法和財務會計制度進行。各月“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科目均為貸方余額,并按規定結轉至“應繳稅金——未繳增值稅〞,2002年1月20日,“應繳稅金〞各明細科目及“其他應繳款——應交教育費附加〞科目無余額。3、 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企業2001年帳已結,損益表中全年利潤總額為3763萬元。因上年度虧損,稅務機關同意本年度不預繳所得稅,于年末終了后45日內一次申報繳納,然后由稅務機關統一匯算清繳。結帳時,企業仍未提取所得稅費用。利潤表有關數據如下表工程 金額 工程 金額主營業務收入 18000 營業利潤 3577.98主營業務本錢 12000 投資收益 180.02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150 補貼收入 15主營業務利潤 5850 營業外收入 80其他業務利潤 500 營業外支出 90營業費用 740 利潤總額 3763管理費用 870 所得稅 0財務費用 1162.02 凈利潤 37634、 城市維護建設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適用3%的征收率5、 審核企業有關帳冊資料,與所得稅有關的會計過錯和納稅調整工程除以下提供的資料外,其他均無問題,視為全部正確。6、 實行限額計稅工資標準,主管稅務機關核定的計稅工資標準為960元/人.月7、 執行新企業會計制度與現行稅收政策。二、 有關資料1、 審查“短期投資〞、“投資收益〞等明細帳戶,年初“短期投資——國債投資〞借方余額20萬元,該國債為2000年8月份購入,期限一年,年利率為3%,2001年4月出售國債40%,售價10萬元,剩余60%于2001年8月份到期,收回本金及利息12.36萬元。“短期投資——金融債券〞期初余額15萬元,2001年9月份收回本金及利息18萬元。企業帳務處理為:出售國債借:銀行存款10000貸:短期投資——國債投資80000(20000*40%)投資收益——處置國債收益20000到期收回國債:借:銀行存款123600貸:短期投資——國債投資120000(200000*60%)投資收益——國債利息3600收回金融債券:借:銀行存款180000貸:短期投資——金融債券150000投資收益——金融債券利息30000[解析]帳務處理正確,無須調帳,但國債處置收益和金融債券利息應征稅,到期收回國債取得的利益免征所得稅,應調減納稅所得0.36萬元2、“長期股權投資〞明細帳反映企業對乙、丙兩企業有投資業務,其中對丙企業投資占丙企業實收資本的10%,該項投資系宏大公司于1999年投入,丙企業適用所得稅稅率15%,企業采用本錢法核算丙企業投資。2001年4月5日,丙企業宣告分派2000年度利潤80萬元。4月5日借:應收股利80000貸:投資收益80000對乙企業投資情況如下:2001年3月1日,宏大公司以一幢生產廠房投資于乙企業,占被投資單位實收資本的30%。房產原值300萬元,已提折舊40萬元,評估確認價290萬元,未發生相關稅費。企業按權益法核算該項投資,投資時乙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1533.07萬元,股權投資差額按10年攤銷。2001年乙企業實現稅后利潤6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4%。3月1日借:長期股權投資——乙企業(投資本錢)2600000累計折舊400000貸:固定資產3000000借:長期股權投資——乙企業(投資本錢)1999200貸: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1999200(15330700*30%-2600000)12月31日借:長期股權投資——乙企業(損益調整1500000(6000000*30%*10/12)貸:投資收益1500000借: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差額166600(1999200/10/12*10)貸:投資收益166600[解析]對丙企業的投資,應于企業宣告分派時,即被投資企業帳務上實際作利潤分配處理時,確認股息所得。這局部所得應單獨計算補繳稅款,首先應調減分回所得8萬元,然后計算補繳稅款:應補稅款=8/(1-15%)*(33%-15%)=1.69(萬元)對乙企業投資,當年度會計上確認的投資收益,不計入投資所得,這局部所得應予次年乙企業宣告分派時再確認。因此,本年度應調減所得額166.66萬元3、 審查“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壞帳準備〞等帳戶,“應收帳款〞期初余額3200萬元,期末余額4500萬元,“應收票據〞期初余額200萬元,期末余額150萬元,“壞帳準備〞期初余額90萬元,本期發生壞帳10萬元(已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本期收回前期已沖銷的壞帳20萬元,企業按帳齡分析法提取壞帳準備,提取的范圍包括應收帳款和其他應收款,經計算期末應保存壞帳準備200萬元,本期提取100萬元。[解析]稅收規定的壞帳準備扣除限額=[(期末應收帳款+期末應收票據)-(期初應收帳款+期初應收票據)]*0.5%-本期實際發生的壞帳+本期收回已核銷的壞帳=[(4500+150)-(3200+200)]*0.5%-10+20=16.25萬元本期實際增提的壞帳準備100萬元,應調增所得額=100-16.25=83.75萬元4、 6月30日,公司庫存滯銷產成品——X數量500件,帳面單位本錢0.5萬元/件,估計可回收金額0.4萬元,提取存貨跌價準備50萬元。10月5日,銷售產成品——X200件,每件不含稅售價0.6萬元,增值稅稅率17%6月30日借:管理費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500000貸:存貨跌價準備50000010月5日借:銀行存款1404000貸:產成品1000000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204000其他應付款200000[解析]6月30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帳務處理正確。10月5日銷售產成品X帳務處理有錯誤。當存貨處置時應同時結轉存貨跌價準備,借:存貨跌價準備營業本錢貸:存貨帳務調整如下:借:其他應付款200000存貨跌價準備200000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400000會計上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不得扣除,應調增所得50萬元,當存貨處置時應按結轉數調減20萬元。本例,在填制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調增收入120萬元,調減營業本錢80萬元。同時,對存貨跌價準備調增所得額30萬元。5、6月20日,公司以產成品與另一企業產成品相交換,換入的產成品作為原材料使用,換出產成品帳面本錢50萬元,計稅價60萬元,換入的原材料原帳面本錢40萬元,計稅價50萬元,計稅價等于公允價,收到補價10萬元。雙方互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由于收到補價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小于25%,公司按非貨幣性交易準則進行帳務處理非貨幣性交易收益=10-10/60*50=1.67萬元借:銀行存款100000原材料433700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進項稅額)85000(500000*17%)貸:產成品500000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102000(600000*17%)營業外收入——非貨幣性交易收益167006月25日,公司又將換入的原材料全部對外轉讓,不含稅售價65萬元,價稅合計76.05萬元借:銀行存款760500貸:其他業務收入650000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110500借:其他業務支出433700貸:原材料433700[解析]宏大公司應按產成品公允價值與帳面價值的差額確認資產轉讓所得,同時對非貨幣性交易收益不再確認所得,以免重復征稅。換入原材料的計稅本錢應按公允價值50萬元確定。出售原材料應轉讓所得額=65-50=15萬元,會計上確認的其他業務利潤=65-43.37=21.63萬元,差額局部應調減應納稅所得本例合計調增所得額=60-50-1.67+15-21.63=1.7萬元5、 公司因一時資金周轉困難,于4月1日向乙企業借款2500萬元,借款期限三個月,年利率按10%計算。6月30日公司一次性還本付息2562.5萬元,利息全部計入財務費用.稅務機關規定,同期同類銀行貸款利率按8%確定.[解析]宏大公司與乙企業存在關聯方關系,按照<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方法規定,納稅人從關聯方取得的借款金額超過其注冊資本50%的,超過局部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允許稅前扣除的利息=4000/2*50%*8%*3/12=20萬元應調增所得額=62.5-20=42.56、 4月25日銷售一批產品給丁公司,應收帳款120萬元,10月31日該筆應收帳款尚未收回,隨與丁公司達成債務重組協議,丁公司支付100萬元銀行存款給宏大公司,其余款項不再支付。借:銀行存款1000000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200000貸:應收帳款1200000[解析]帳務處理正確。發生的債務重組損失不得扣除。公司應于該項債權滿三年向稅務機關申請確認壞帳,然后申報扣除。本例應調增所得額20萬元。8、12月31日,一臺設備因遭受毀損,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該項資產原值30萬元,已提折舊4萬元,按資產帳面價值全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6萬元借:累計折舊40000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60000貸:固定資產300000[解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得在稅前扣除,公司可以與該項資產殘值處置時,將處置凈損失向稅務機關申報財產損失獲得扣除。本例應調增所得額26萬元。9、“營業外支出〞帳戶列支稅收罰款及滯納金5.5萬元[解析]稅法規定,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繳納的罰款及滯納金不得扣除,應調增所得額5.5萬元10、“銷售費用〞帳戶反映廣告費支出350萬元、業務宣傳費支出20萬元。2001年全年產品銷售收入18000萬元,其他業務收入600萬元。廣告費扣除比例2%。[解析]廣告費扣除限額=(18000+600+120)*2%=374.4萬元,本期廣告費支出可全額扣除,不做納稅調整;宣傳費扣除限額=(18000+600+120)*0.5%=93.6萬元,本期發生的業務宣傳費支出未超過扣除限額,可以全額扣除,不做納稅調整。11、“管理費用〞中列支業務招待費205萬元,審查“預提費用〞帳戶,發現企業本年度提取業務招待費40萬元借: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400000貸:預提費用——業務招待費400000[解析]發生的業務招待費應按實列支,不得提取。調帳分錄借:預提費用——業務招待費400000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400000公司本期實際發生的業務招待費=205-40=165萬元業務招待費扣除限額=1500*0.5%+(18000+600+120-1500)*0.3%=7.5+51.66=59.16萬元應調增所得額=165-59.16=105.84萬元申報所得稅時,應調減管理費用40萬元,同時在納稅調整工程表中的〞業務招待費超支〞工程調增105.84萬元12、12月份出口產品一批,應收出口貼息15萬元,尚未收到借:應收補貼款150000貸:補貼收入150000[解析]根據財稅[2001]120號文件規定,對2001年出口商品貼息免征企業所得稅,應調減應納稅所得15萬元。13、公司聘請某高等院校科研人員進行技術指導,于10月26日支付效勞費3萬元,協議規定,該科研人員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由宏大公司負擔代付個人所得稅額=30000*(1-20%)*30%-2000=5200(元)借:營業外支出5200貸:應繳稅金——應繳個人所得稅5200[解析]公司計算個人所得稅有誤,應將支付的3萬元視為不含稅收入進行計算令應納個人所得稅為X,則有:(30000+X)*(1-20%)*30%-2000=X解之得:X=6842.11萬元;經檢驗20000<36842.11*(1-20%)<50000,說明上述答案正確應補繳個人所得稅=6842.11-5200=1642.11元調帳分錄如下:借:以前年度損益1642.11貸:應繳稅金——應繳個人所得稅1642.11企業代付的個人所得稅不得在稅前扣除,應調增所得額0.68萬元(6842.11元)14、審查“應付工資〞帳戶,期初余額40萬元,本期貸方發生額760萬元,借方發生額750萬元,期末貸方余額50萬元。其中企業福利人員10人,提取工資12萬元,并全額發放。[解析]由于福利人員工資從“應付福利費〞中提取,不影響本錢費用,因此,計稅工資人數總額不包括企業福利人員,在考察本期提取工資和實發工資時應將福利人員工資剔除。計稅工資扣除限額=(610-10)*960*12=6912000(元)提取工資數按748萬元計算,發放數按738萬元計算,應調增所得額=748-691.2=56.8萬元。15、公司分別按14%、2%、1.5%提取職工福利費106.4萬元(福利部門人員福利費計入管理費用)、工會經費15.2萬元、職工教育經費11.4萬元。審查“其他應付款——應付工會經費〞帳戶,無借方發生額。[解析]職工福利費扣除限額=691.2*14%=96.77萬元職工教育經費扣除限額=691.2*1.5%=10.37萬元工會經費由于未劃撥至工會,不得扣除應調增所得額=106.4+15.2+11.4-96.77-10.37=25.86萬元16、兩筆應付款項合計金額30萬元,因債權人的原因無法支付,于期末轉入至營業外收入借:應付帳款300000貸:營業外收入300000[解析]運用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有誤。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無法支付的款項應計入“資本公積〞科目。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00000貸:資本公積300000按現行稅法規定,無法支付的款項應作為所得稅收入總額中的“其他收入〞工程。在調減當期營業外收入的同時,還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17、2001年1月4日,征用土地一塊,支付土地出讓金120萬元,企業作無形資產管理,按10年攤銷,3月份開始在該土地上建造辦公用房,先后共支付施工單位工程款600萬元,9月30日到達預計使用狀態,并交付使用。由于未辦理竣工結算,至2001年12月31日,新建辦公房仍未結轉“固定資產〞科目。公司對新建房屋,既未提取折舊,也未申報繳納房產稅,假設房屋折舊年限按20年計算,預計凈殘值為5%1月4日借: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1200000貸:銀行存款1200000全年攤銷無形資產的綜合分錄借:管理費用120000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120000借:在建工程6000000貸:銀行存款6000000[解析]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該公司應于3月份將土地使用權攤余價值一次性轉入在建工程。對新建的房屋應于交付使用的次月起繳納房產稅。應轉入在建工程的土地使用權金額為:120-120/10/12*2=118萬元應補繳房產稅=(600+118)*(1-30%)*1.2%*3/12=1.51萬元應補提折舊=(600+118)*(1-5%)/20/12*3=8.53萬元調帳分錄為:補計在建工程借:在建工程1180000貸:無形資產1080000以前年度損益100000補提折舊、補提房產稅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00400貸:應繳稅金——應繳房產稅15100累計折舊8530018、5月份購入一條生產線,在試運行階段共生產產品2噸,發生本錢8萬元,銷售后共得價款11。7萬元借:在建工程80000貸:銀行存款80000借:銀行存款117000貸:在建工程100000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17000[解析]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工程到達預定可使用狀態前因進行試運轉所發生的凈支出,計入工程本錢。企業的在建工程工程在到達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所取得的,試運轉過程中形成的,能夠對外銷售的產品,其發生的本錢,計入在建工程本錢,銷售或轉為庫存商品時,按實際銷售收入或按預計售價沖減工程本錢。因此,上述帳務處理正確。稅法規定,企業在建工程試運行收入應并入收入總額征稅,本例應按在建工程試運行凈收益確認當期所得,應調增應納稅所得2萬元。19、3月份被稅務機關檢查,對2000年度應計未計收益以及應補各項稅費,均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并將該科目金額13萬元,結轉“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帳戶[解析]帳務處理正確,不影響本期應納稅所得,不做納稅調整20、12月1日為全廠生產工人訂做工作服兩套,共發生金額120萬元,稅務機關核定的勞保費稅前扣除標準為1000元/人.年[解析]勞保費扣除限額=500*1000=500000(元),勞保費超支70萬元。對此類情形,一般不按比例分攤計算已銷產品應調增金額,否則還須調整在產品和庫存產成品的計稅本錢,這將會給納稅調整帶來困難。從另一個角度,會計上按120萬元計入制造費用,最終將全部影響所得。這一點與計稅工資調整的方法相同。本例應調增所得額70萬元。21、宏大公司與另一家公司發生經濟糾紛,被該公司起訴,并要求賠償40萬元,12月31日,根據法律訴訟的進展情況和律師的意見,認為對原告予以賠償的可能性在50%以上,最有可能發生賠償的是35萬元借:營業外支出——訴訟賠償350000貸:預計負債350000[解析]企業發生的或有損失不得扣除,只有將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時,按照實際發生的金額進行稅前扣除。本年度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5萬元。22、宏大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1日,發生開辦費用120萬元,公司按5年攤銷,截止2000年12月31日,已攤銷開辦費64萬元,剩余局部于2001年元月份一次攤銷借:管理費用——開辦費攤銷560000貸: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560000[解析]企業會計制度要求,企業發生的開辦費應先在長期待攤費用中歸集,待企業開始生產經營當月起一次計入生產經營當月的損益。上述帳務處理正確,但按稅法規定,開辦費應從經營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內分期扣除。本年度允許扣除的開辦費應為24萬元,應調增所得額32萬元。23、5月份因自然災害造成原材料凈損失32萬元,企業記入“待處理財產損益——待處理流動資產損益〞,報經公司董事會批準后,已于8月31日全部轉入營業外支出[解析]財產損失的稅前扣除須報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企業應予年末終了后45天內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扣除,獲得批準后,可直接扣除,無須再作納稅調整。24、公司自制設備一臺,本錢價25萬元,無同類售價借:固定資產250000貸:生產本錢250000[解析]企業以自產產品用于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應視同銷售處理應補繳增值稅=25*(1+10%)*17%=4.68萬元應補繳城市維護建設稅=4。68*7%=0.34萬元應補繳教育費附加=4。68*3%=0.14萬元應調增所得額=25*10%-0.34-0.14=2.02萬元應計入固定資產的所得稅費用=2.02*33%=0.67萬元調帳分錄如下借:固定資產58300貸: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銷項稅額)46800——應繳城建稅3400——應繳所得稅6700其他應繳款——應繳教育費附加140025、12月10日因開發新產品,購入一臺8萬元的測試儀器,已獲得稅務機關的批準允許在計算本年度所得稅時一次性扣除。由于是12月份購入,企業尚未提取折舊。購入時借:固定資產80000貸:銀行存款80000[解析]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允許在稅前一次性扣除的固定資產,應予一次性提足折舊。調帳分錄為:借:以前年度損益80000貸:累計折舊80000企業在申報所得稅時,應調增管理費用8萬元,對所得額不再調整。26、公司開業以來各年應納稅所得額如下:1998年為-52萬元;1999年為48萬元;2000年為-100萬元[解析]1998年度的虧損可以用1999年度的所得彌補,剩余4萬元,以及2000年的虧損額100萬元,合計104萬元,可以用2001年度的所得彌補。根據2001年贏利情況可初步斷定調減所得額104萬元。27、“營業外支出〞科目列支本年度通過民政部門向農村小學捐贈30萬元[解析]企業通過政府、民政部門或非盈利的社會團體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捐贈,允許在計算所得稅時全額扣除,不作納稅調整。28、審查“管理費用——技術開發費〞帳戶,本期歸集的技術開發費60萬元,上年度發生的技術開發費40萬元,該科研工程已得到稅務機關確認[解析]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增長比例=(60-40)/40=50%>10%,允許再扣除本期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的50%,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通過上述帳務調整,本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20萬元,主營業務本錢增加80萬元,管理費用減少31.96萬元,營業外收入減少30萬元,營業外支出增加0.16萬元,其中,管理費用=-40-10+10.4+8=-31.96萬元綜上:本年度稅前會計利潤總額應為:3763+120-80+31.96-30-0.16=3804.8萬元納稅調增金額=83.75+30+1.7+42.5+20+26+5.5+105.84+0.68+56.8+25.86+30+2+70+35+32+2.04=569.67萬元納稅調減工程金額=0.36+8+166.66+104+30+15=324.02萬元本年度企業內部經營(不含股息所得)應納稅所得額=3804.8+569.67-324.02=4050.45萬元內部經營應納企業所得稅額=4050.45*33%=1336.65萬元合計應納所得額=1336.65+1.69(股息所得應補稅額)=1338.34萬元29、公司于2000年4月,投資興建“年產1000噸子午線輪胎用鋼絲簾線技術改造工程〞該工程已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符合國產設備投資抵免所得稅優惠政策條件。投資期兩年,2000年購置國產設備1000萬元,2001年購置國產設備800萬元,均取得設備發票。[解析]分年度購置的國產設備按照先購入先抵免的順序進行.2000年度由于應納稅所得額小于零,故2000年度購置的國產設備只能在2001年至2004年抵免2001年先計算2000年購置的國產設備的抵免額:新增稅額=1338.34-0(1999年應納所得稅額)=1338.34萬元,大于400萬元(1000*40%),可以抵免400萬元再計算本年度購置國產設備的抵免額:新增稅額=1338.34-0(2000年應納所得稅額)=1338.34萬元,大于320萬元(800*40%),可以抵免320萬元抵免后,實際應納所得稅額=1338.34-400-320=618.34萬元三、 要求1、 扼要提出存在的影響納稅的問題2、 針對企業錯誤的會計分錄,作出跨年度的帳務調整分錄3、 計算2001年應補繳的各稅稅額(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房產稅、企業所得稅)、并作出補稅的相關會計分錄4、 代理填制2001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及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工程表補繳稅款分錄1、 補提所得稅應計入損益的所得稅=618.34-0.67=617.67萬元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6176700貸:應繳稅金——應繳所得稅61767002、 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120-80+31.96-30-0.16-617.67=-575.87萬元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5758700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57587003、 結轉增值稅借:應繳稅金——應繳增值稅(轉出未繳增值稅)46800貸:應繳稅金——未繳增值稅468004、 補繳各項稅費借:應繳稅金——未繳增值稅46800——應繳房產稅15100——應繳城建稅3400——應繳所得稅6183400其他應繳款——應繳教育費附加1400貸:銀行存款6250100【所得稅處理會計與稅法差異】
理論局部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于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后各期轉回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于某一會計期間,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能夠轉回——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是指未來應增加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可抵減時間性差異是指未來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的時間性差異企業所得稅核算主要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選擇采用其中的一種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該方法一經采用,不得隨意變更。——應付稅款法是指企業不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計算的應交所得稅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當期所得稅費用等于當期應交的所得稅。企業根據當期計算的應納所得稅額,借:所得稅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應交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因此,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時,企業首先應當合理劃分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的界限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的企業,可以選擇遞延法或債務法進行核算。在采用遞延法核算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不需要對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進行調整,但是,在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時,應當按照原所得稅稅率計算轉回;采用債務法核算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應當對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進行調整,在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時,應當按照現行所得稅稅率計算轉回。【案例分析與講解】假設某企業2001年會計利潤為18萬元,當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為2萬元(不含稅法允許扣除的局部),該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3%,當年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若采用應付稅款法借:所得稅66000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66000(180000+20000)*33%若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設:2002年度該企業會計利潤為22萬元,上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不利因素消失,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2萬元全部轉回,且當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工程。稅前利潤 時間性差異 應納稅所得 應交所得稅18(2001年) 2 20 6.622 -2 20 6.640 0 40 13.22001年會計處理借:所得稅59400(180000*33%)遞延稅款6600(20000*33%)(可抵減時間性差異)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660002002年會計處理借:所得稅72600(220000*33%)貸:遞延稅款6600(20000*33%)應交稅金——所得稅66000[(220000-20000)*33%]長期股權投資業務核算的差異分析股權投資補稅的范圍與計算1、 投資方從聯營企業分回的稅后利潤(包括股息、紅利),如果投資方企業所得稅稅率低于聯營企業,不退回分回利潤在聯營企業已納的所得稅。2、 如果投資方企業所得稅稅率高于聯營企業,投資方分回的稅后利潤應按規定補繳所得稅。3、 企業對外投資分回的股息、紅利收入,比照從聯營企業分回利潤的征稅方法,進行納稅調整。例:甲企業為某市國有企業,因對A、B、C三個企業進行股權投資,2000年發生如下投資業務:(1)、自營利潤-350000元,其中,“營業外支出〞列支公益救濟性捐贈50000元,無其他納稅調整工程,所得稅稅率為33%(2)、2000年2月份,A企業因上年度贏利,董事會決定對甲企業分配利潤485000元,甲企業當月獲得A企業分回利潤485000元。A企業為設在經濟特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兩免三減半〞優惠期已滿),適用稅率為18%,其中所得稅稅率為15%,地方所得稅稅率3%,當地政府規定免征地方所得稅,實際執行稅率為15%。(3)、2000年3月份從B企業分回利潤335000元,B企業為設在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外商投資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4%,地方所得稅稅率為3%,B企業1999年仍屬于“兩免三減半〞優惠期間(4)、2000年3月份,從C企業分回利潤7300元。C企業為城鎮某集體企業,1999年會計利潤150000元,經納稅調整后實際應納稅所得額為90000元,適用27%的所得稅稅率。要求:根據上述資料,試計算甲企業2000年應納企業所得稅額。計算過程如下:(1)、A企業分回利潤彌補虧損:485000-300000=185000(元)(2)、由于A企業適用所得稅稅率為18%,實際執行稅率為15%,按稅收饒讓政策,可視同已按18%的稅率納稅。A企業分回的利潤應補稅=185000/(1-15%)*(33%-18%)=32647.06)C企業分回利潤應補稅=7300/(1-27%)*(33%-27%)=600(元)短期投資的差異分析會計準則規定:短期投資的現金股利或利息,應于實際收到時,沖減投資的帳面價值。而118號文規定:除另有規定外,不管企業會計帳務對短期投資采取何種方法核算,被投資企業會計帳務實際做利潤分配(包括以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時,被投資企業應確認投資所得的實現第一、 會計準則從謹慎性原則出發,要求將收到的短期投資現金股利或利息沖減短期投資的帳面價值,而稅法則作為持有收益第二、 會計規定按收付實現制確定入帳時間,而稅法規定對方會計上實際做利潤分配時第三、 會計核算計提的短期投資減值準備減少了短期投資的帳面價值,而短期投資減值準備不得在稅前扣除,因此,如果企業轉讓其短期投資,會計核算出的轉讓收益為轉讓收入減除實際收到的現金股利或利息及短期投資減值準備后的余額。而稅法要求對短期投資本錢不得調整,因此,計稅的短期投資轉讓收益為轉讓收入減去投資本錢的余額,該金額一般要低于會計核算出的轉讓收益,納稅人必須進行相應地調整。例:A公司有關短期股權投資業務如下:(1)、A公司于2000年2月20日以銀行存款購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為短期投資,每股單價7.28元,另支付稅費400元,投資本錢為73200元。(2)、B公司于2000年5月4日宣告于5月25日發放股利,每股分配0.1元的現金股利。(3)、2000年6月30日,B公司每股市價6.00元,A企業按單項投資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12200元(73200-1000-10000*6.00)(4)、2000年12月31日,B公司每股市價上升至6.50元。A公司應沖回短期投資跌價準備5000元。假設A公司2000年稅前利潤總額60000元,2001年稅前利潤總額8000000元。A公司除投資B公司股票外,無其他投資業務,也無其他納稅調整工程。則A公司的上述業務應進行如下處理:(1)、投資時借:短期投資——股票(B企業)73200貸:銀行存款73200(2)、宣揭發放股利時借:應收股利——B企業1000貸:短期投資——股票(B企業)1000稅法:2000年5月4日B企業宣揭發放的股利,應并入應納稅所得額征稅。調增所得額1000元。(3)、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借: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跌價準備12200貸:短期投資跌價準備——B企業12200(4)、股票市價上升,應在原提取的準備數額內沖回借:短期投資跌價準備——B企業5000貸: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跌價準備5000稅法:跌價準備7200(12200-5000)應調增納稅所得2000年應納所得稅額=(600000+7200)*33%+1000/(1-15%)*(33%-15%)=200587.76(元)(5)、短期投資對外轉讓借:銀行存款87800短期投資跌價準備——B企業7200貸:短期投資——股票(B企業)72200投資收益——出售短期投資22800稅法:股權轉讓所得=轉讓收入-計稅本錢-轉讓稅費=88000-73200-200=14600(元)會計上的轉讓所得為22800元,由于這局部收益已包含在2001年會計利潤總額之中,因此,應調減所得額=22800-14600=8200(元)應納企業所得稅額=(800000-8200)*33%=261294(元)注意兩點:(1)、稅收上確認股權轉讓所得與會計上的股權轉讓收益不同,主要表達在會計本錢與計稅本錢不同第一、短期股權投資計稅本錢的余額不扣除實際收到的分配股息,而會計本錢則將持有期間收到的分配股息從本錢中扣除第二、如果短期投資持有期間,投資方從被投資方取得股票股利,稅收上按股票面值作為股息性所得處理,并增加計稅本錢,而會計上只作備查登記,不增加投資本錢(由于股數增加,單位本錢減少);第三、按照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方法的規定,為投資而增加的借款費用應計入投資本錢,但會計上則計入當期損益。(2)、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與投資轉讓所得(處置收益)稅收待遇不同:股息性所得是投資方企業從被投資單位的稅后利潤(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中分配取得的,屬于已征過企業所得稅的稅后利潤(如果被投資單位免征企業所得稅,按饒讓原則,應視同稅后所得),原則上應防止重復征收企業所得稅,按現行政策規定,只對非因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而從低稅率地區分回的股息性所得,補繳差異稅率局部的企業所得稅。企業處置權益性投資的轉讓所得,應全額并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之中。長期債權投資業務本錢法核算的分析會計、稅法對長期債權投資的核算根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差異第一、 債券初始投資本錢包含的相關費用,如果金額較大,可以于債券購入至到期的期間內在確認相關利息收入時攤銷,計入損益。如果金額較小,也可以于購入時一次攤銷,計入損益。這是基于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所作出的規定,稅法中未作如此具體規定第二、 會計制度規定,債券投資溢價或折價攤銷方法即可以采用直線法,也可以采用實際利率法,稅法同樣未對攤銷方法作具體規定第三、 稅法規定,到期兌付的國債利息免征所得稅,應作調減應納稅所得處理。但從2001年起,國家決定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逐步試行國債凈價交易,自試行國債凈價交易之日起,納稅人在付息日或買入國債后持有到期時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在付息日或持有國債到期之前交易取得的利息收入,按其成交后交割單列明的應計利息額免征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在申報國債利息收入免稅事宜時,應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國債凈價交易成交后的交割單長期股權投資業務本錢法核算的分析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本錢法核算時,對股權投資所得確實認時間與《通知》規定的時間根本相同。即,只要被投資方會計帳務中做利潤分配處理,不管實際支付與否,投資方均應確認投資所得。長期股權投資的轉讓計稅本錢與會計本錢也根本相同。例1、:A企業2000年1月1日以銀行存款購入C公司10%的股份,并準備長期持有。實際投資本錢110000元。C公司于2000年5月2日宣告分派1999年度的現金股利。假設C公司2000年1月1日股東權益合計為1200000元,其中股本為100000元,未分配利潤為200000元;2000年實現的凈利潤為400000元;2001年5月1日宣告分派現金股利A企業的會計處理為:(1)、投資時借:長期股權投資——C公司110000貸:銀行存款110000(2)、2000年5月2日宣揭發放現今股利時借:應收股利10000貸:長期股權投資——C公司10000稅法:當年應調增所得額例2、甲公司2000年4月1日以貨幣出資25萬元參股乙公司,占其股份的5%,并準備長期持有。2000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上年現金股利20萬元。2000年度乙公司實現凈利潤80萬元,2001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0年度現金股利40萬元,則甲公司的帳務處理如下:2000年4月1日投資時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250000貸:銀行存款2500002000年5月1日乙公司宣派上年股利時借:應收股利10000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10000[解析]在該筆分錄中,會計核算上對應收股利不視為投資收益,而是沖減長期股權投資本錢;稅法確認實現投資持有收益1萬元,并據以復原成稅前所得,本例(略),同時投資的計稅本錢保持不變,仍為25萬元2001年3月1日宣揭發放上年現金股利時甲公司沖減初始投資本錢的金額=(投資后至本期末止被投資單位累計分派的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至被投資單位累計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本錢=(600000-800000*9/12)*5%-10000=-10000元甲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當期獲得的現金股利-應沖減初始投資本錢的金額=400000*5%-(-10000)=30000元借:應收股利20000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10000貸:投資收益——股利收入30000對此,稅法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為20000(400000*5%)元,并仍保持投資本錢不變。假定上述乙公司于2001年3月1日宣告分派2000年度現金股利700000元,則沖減投資本錢=[(200000+700000)-800000*9/12]-10000=5000元應確認的投資收益=700000*5%-5000=30000元借:應收股利35000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5000投資收益——股利收入30000對此,稅法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為35000(700000*5%)元,并仍保持投資本錢不變。長期股權投資業務權益法核算的差異分析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會計處理與稅法規定差異很大。企業在申報納稅時,對投資所得、投資轉讓所得和投資轉讓本錢確實定不能從會計帳戶上直接引用數據,必須按照稅收政策進行分析調整。其差異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確實認時間和金額不同,投資轉讓本錢確實定不同,稅收上不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和股權投資差額等等。例1:X企業2001年1月2日向H企業投出資產單位:元項目 原始價值 累計折舊 公允價值機床 500000 150000 400000汽車 450000 50000 420000土地使用權 150000 — 150000合計 1100000 200000 970000X企業的投資占H企業有表決權資本的70%,其初始投資本錢與應享有H企業所有者權益份額相等。2000年H企業全年實際凈利潤550000元;2001年2月份宣告分派現金股利350000元;2001年H企業全年凈虧損210000元;2002年H企業實現凈利潤850000元。2003年初,X企業將項股權對外轉讓,取得轉讓收入450000元。假設X企業2000年至2003年各年的稅前會計利潤均為1000000元。(1)投資時:借: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投資本錢)900000累計折舊200000貸:固定資產950000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150000稅法:應調增所得稅額=970000-(1100000-200000)=70000(2)、2000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借: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損益調整)385000(550000*70%)貸:投資收益——股權投資收益3850000稅法:本年度按照權益法確認的投資收益應調減所得額385000元。(3)、2000年末“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科目的帳面余額=900000+385000=1285000(元)稅法:應納稅所得額=帳面利潤+調增工程金額-調減工程金額=1000000+70000-385000=685000(元)應納所得稅額=685000*33%=226050(元)(4)、2001年宣告分派股利借:應收股利——H企業245000(350000*70%)貸: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損益調整)245000宣告分派股利后“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科目的帳面余額=1285000-245000=1040000(元)H企業宣告分派時,X公司確認所得:245000/(1-15%)=288235.29(元)由于企業所得稅實行按年計征,會計上上年確定的投資收益已作調減所得稅處理,本年的會計利潤中并不包含此項收益,因此稅法:應調增所得額288235.29(元)(5)2001年12月31日可減少“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帳面價值的金額為1040000元。(減記至零為限,未減記的長期股權投資2100000*70%-104000=430000在備查簿中登記)借:投資收益——股權投資損失1040000貸: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損益調整)1040000《通知》第二條第二款規定,被投資企業發生的經營虧損,由被投資企業按規定結轉彌補;投資方企業不得調整減低其投資本錢,也不得確認投資損失。根據此項規定,企業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被投資企業發生的虧損,在會計期末自動確認的投資損失,在申報納稅時要進行納稅調整。稅法:應調增納稅所得額1040000元(6)、2001年12月31日“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科目的帳面余額為零。稅法:X企業2001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帳面利潤+調增工程金額-調減工程金額=1000000+288235.29+1040000=2328235.29(元)應納所得稅額=(1000000+1040000)*33%+245000/(1-15%)*(33%-15%)=673200+51882.35=725082.35(元)(7)、2002年12月31日可恢復“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科目帳面價值=850000*70%-430000=165000(元)借:長期股權投資——H企業(損益調整)165000貸:投資收益——股權投資收益165000由于2002年的股利在下年度宣揭發放,X企業應在下年度按照應享有的份額確認所得。本年度不確認所得,已計入投資收益科目的金額應予以調減。稅法:調減所得稅額165000(元)2002應納稅所得額=帳面利潤+調增工程金額-調減工程金額=1000000-165000=835000應納稅所得額=835000*33%=275550(元)(8)、2003年初,轉讓股權借:銀行存款450000貸:長期股權投資165000投資收益—股權轉讓收益285000稅法:轉讓所得=轉讓收入-計稅本錢=450000-970000(已納稅的公允價值作為計稅本錢)=-520000(元)。根據《通知》第二條第二款規定,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而發生的股權投資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但每一納稅年度扣除的股權投資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實現的股權投資收益和投資轉讓所得,超過的局部可無限期向以后年度結轉扣除。由于本年度未發生股權投資收益和投資轉讓所得,因此,在稅收上確認的轉讓損失520000元,本年度不得扣除,應在以后年度實現的股息性所得和投資轉讓所得中分年度扣除,直至扣完為止。本年度會計上確認的收益為285000元,而在計算所得稅時并不以此確定所得2003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帳面利潤+調增工程金額-調減工程金額=1000000-285000=715000元應納所得稅額=715000*33%=235950元例2、甲公司2000年1月1日以貨幣資金200萬元以及房屋一幢投資于新設的乙公司,房屋的原值為110萬元,已提折舊30萬元,雙方按評估商定的價值為100萬元,乙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甲公司占30%2000年1月1日投資時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本錢)2800000累計折舊300000貸:固定資產11000000銀行存款2000000[解析]會計核算中按照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會計準則規定,以放棄的非貨幣性資產帳面價值為基礎確定,不產生交易損益。而稅法一方面要對房屋按公允價值視同銷售確認所得:100-(110-30)=20萬元,并將其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另一方面對投資本錢也按其公允價值100萬元為基礎,連同貨幣出資共為300萬元。假定甲企業對該財產轉讓所得一次計稅有困難,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并得到同意,將其在5個納稅年度內平均轉入各期應納稅所得額,每年為4萬元,則2000年應調增財產轉讓所得4萬元。由于甲公司在乙公司中享有30%的股權,即300(1000*30%)萬元。因此甲公司應記錄股權投資差額-20(280-300)萬元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本錢)200000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股權投資差額)200000甲公司股權投資差額按10年攤銷2000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100萬元,則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損益調整)300000(100萬元*30%)貸:投資收益300000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股權投資差額)20000貸:投資收益20000此時,“長期股權投資〞帳戶的帳面價值為312萬元,計稅的投資本錢仍為300萬元2001年3月15日,乙公司宣告分派50萬元,則借:應收股利150000(50萬元*30%)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損益調整)150000此時,“長期股權投資〞帳面價值為297萬元。而稅法要將15萬元作為應稅投資收益,會計上不確認投資收益2001年乙公司虧損60萬元,當年末計提投資減值準備15萬元,則借:投資收益180000(60萬元*30%)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損益調整)180000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股權投資差額)20000貸:投資收益20000借:投資收益150000貸:長期投資減值準備150000此時,“長期股權投資〞帳面價值266萬元,計稅投資本錢仍為300萬元。2002年11月1日,甲公司將其在乙公司的股權轉讓給丙公司,價格290萬元,款項收到,不考慮相關稅費借:長期投資減值準備150000銀行存款2900000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股權投資差額)160000——乙公司(損益調整)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投資本錢)3000000投資收益240000此時,會計上確認轉讓收益24萬元,而按稅法規定計算,不但沒有收益,反而發生股權轉讓損失-10(290-300)萬元。根據《通知》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而發生的股權投資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但每一納稅年度扣除的股權投資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實現的股權投資收益和投資轉讓所得,超過局部可無限期向以后年度結轉扣除。審批制度的差異例:某企業2001年12月31日進行資產清查時盤虧資產20萬元(含進項稅額),經盤點小組分析系正常損耗,另發現毀損變質資產180萬元,會計人員將上述財產損失計入了當年會計損益,在年末結帳前尚未得到企業權力機構的批準,2001年該企業會計報表顯示有利潤,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在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期內,企業向稅務機關申請稅前扣除,但因對凈損失金額難以確定等原因導致未或批準。2002年4月,企業確定可獲得毀損資產賠償50萬元,董事會批準將凈損失150萬元計入損益;同年5月份,該資產損失經稅務機關審核批準準予在稅前扣除1、2001年度結帳時,先對盤虧、毀損資產進行處理借:管理費用200000營業外支出1800000貸:資產類科目2000000假設企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借:遞延稅款660000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6600002、假設企業2001年度該企業按稅后利潤的5%、10%提取公益金及盈余公積,則2002年4月董事會批準后借:其他應收款500000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500000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65000(500000*33%)貸:遞延稅款165000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35000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335000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50250(335000*15%)貸:盈余公積502503、2002年5月份在報經稅務機關批準后,應調減上期應納稅所得額,同時作抵退所得稅款處理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495000貸:遞延稅款495000企業應當對存貨、固定資產等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實地盤點一次,對盤盈、盤虧、毀損的資產,應當查明原因,寫出書面報告,并根據企業的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準后,在期末結帳前處理完畢。如在期末結帳前尚未經批準的,在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時應按上述規定處理,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出說明;如果其后批準處理的金額與已處理的金額不一致,應按差額調整會計報表相關工程的年初數。——《企業會計制度》會計過錯更正的差異分析對于企業財會人員,在會計核算時,由于確認、計量、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稱之為會計過錯,如果金額較大,使對外公布的會計報表不再具有可靠性,則稱之為重大會計過錯。企業會計制度對重大與非重大規定了一個判斷的標準,即通常某交易或事項的金額占該類交易或事項的金額10%及以上,則認為金額比例大。《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過錯更正》規定,本期發現的會計過錯,按以下原則處理:1、 本期發現的與本期相關的會計過錯,應調整本期相關工程2、 本期發現的與前期相關的非重大會計過錯,如影響損益應直接計入本期凈損益,其他相關工程也應作為本期一并調整;如不影響損益,應調整本期相關工程3、 本期發現的與前期相關的重大會計過錯,如影響損益,應將前期其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他相關工程的期初數也應一并調整;如不影響損益,應調整會計報表相關工程的期初數。4、 年度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現報告年度的會計過錯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會計過錯,應按照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處理5、 企業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應當作為重大會計過錯予以更正例:甲公司于2000年5月份發現,當年1月份購入的一項管理用低值易耗品,價值1500元,誤計為固定資產,并已提折舊150元,該低值易耗品尚未領[分析]該過錯屬于“本期發現的與本期相關的會計過錯〞,應直接調整本期相關工程。借:低值易耗品1500貸:固定資產1500借:累計折舊150貸:管理費用150例:甲公司于2000年5月份發現1999年購置的一臺設備發生的安裝費2000元,記入了“管理費用〞帳戶,由此產生少提折舊50元,假定該設備的折舊計入“制造費用〞科目。另外,本月份還發現,上年從承租單位收到的一筆設備租金1800元(屬于1999年度租金),誤計入“其他應付款〞科目的貸方。假定該公司租金收入作為其他業務收入處理。[分析]由于該筆錯誤的金額相對于整個公司來說并不大,缺乏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作出正確判斷。因此,應按照“本期發現的與前期相關的非重大會計過錯〞進行更正。對此類過錯,不調整會計報表相關工程的期初數,只需直接調整發現當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工程。其中,屬于影響損益的,應直接計入本期與上期相同的凈損益工程;屬于不影響損益的,應調整本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工程。借:固定資產2000貸:管理費用2000借:制造費用50貸:累計折舊50借:其他應付款1800貸:其他業務收入1800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追征稅款、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以延長5年。〞稅法對納稅人因工作失誤而多繳或未繳、少繳稅款,不因為其金額小,就可以直接作為本期事項處理而免于計算納稅人應得利息或應繳的滯納金。在“國稅發[2000]84號〞文中規定:納稅人某一年度應申報的可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推后申報扣除。由此可見,對于因工作失誤導致的計稅過錯,稅法中要求不分金額大小一律并入發生過錯的前期所屬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例:甲公司于2000年5月份發現,1999年對外銷售了一批產品帳上借:銀行存款234000貸:其他應付款2340001999年底未作任何調整分錄,銷售本錢也未作相應結轉。該批產成品帳面本錢為120000元。假定所得稅按應付稅款法計算,所得稅稅率為33%,該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5%提取公益金,不考慮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解析]由于該筆錯誤金額較大,應按照“本期發現的與前期相關的重大會計過錯〞進行更正。對于發生的重大會計過錯,如影響損益,應將其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他相關工程的期初數也應一并調整;如不影響損益,應調整會計報表相關工程的期初數。在編制比較會計報表時,對于比較會計報表期間的重大會計過錯,應調整各期間的凈損益和其他相關工程,視同該過錯在產生的當期已經更正;對于比較會計報表期間以前的重大會計過錯,應調整比較會計報表最早期間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他相關工程的數字也應一并調整。1999年少計銷售收入20萬元,少計增值稅銷項稅金3.4萬元,多計存貨12萬元,少計利潤8萬元(20-12),少計所得稅2.64萬元(8*33%),少計凈利潤5.36萬元(8-2.64),少提法定盈余公積0.536萬元(5.36*10%),少提公益金0.268萬元(5.36*5%)。補計收入借:其他應付款234000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34000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000補轉本錢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0000貸:產成品120000調整所得稅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6400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6400將以前年度損益科目余額轉入利潤分配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53600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53600調整利潤分配有關數字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8040貸: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5360——公益金2680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如下資產負債表(局部)編制單位:甲公司時間:2000年12月31日單位:元資產 年初數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年初數 調整前 調增減 調整后 調整前 調增減 調整后存貨 150000 -120000 30000 其他應付款 350000 -234000 116000 應交稅金 80000 60400 140400 盈余公積 70000 8040 78040 其中:公益金 20000 2680 22680利潤表(局部)編制單位:甲公司2000年度單位:元工程 上年數 調整前 調增(減) 調整后一、主營業務收入 3500000 200000 3700000減:主營業務本錢 1800000 120000 1920000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70000 —— 70000二、主營業務利潤 1630000 80000 1710000……. 三、營業利潤 1200000 80000 1710000…….. 四、利潤總額 1250000 80000 1280000減:所得稅 412500 26400 438900五、凈利潤 837500 53600 891100加:年初未分配利潤 120000 —— 120000六、可供分配利潤 957500 53600 101110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837500 5360 891100提取法定公益金 41875 2680 44555七、可供分配的利潤 831875 45560 877435減:應付普通股股利 621875 —— 621875八、未分配利潤 210000 45560 255560按照“重要性〞原則,對以前年度的重大會計過錯與非重大會計過錯給予了不同的更正方法。而稅收上則要求必須嚴格按稅法規定辦事,從不采用“重要性〞原則。對于以前年度的非重大會計過錯,涉及損益的,應當并入過錯年度的所得額。首先,由于企業所得稅存在三檔稅率(18%、27%、33%),按照國稅發(1994)132號文件規定,稅務部門查出以前年度的所得額,應按被查出年度的適用稅率補征所得稅。由此看來,對于查出的以前年度的涉及損益的過錯,不管重大會計過錯與非重大會計過錯,一律并入過錯年度的所得額。其次,由于所得稅減免政策的存在,也決定著以前年度的非重大會計過錯,必須并入以前年度的所得額確定減免稅。再次,由于稅法對虧損規定了五年期限限制,這就十分必要準確計算出各年的所得額(虧損額或盈利額)。對于過錯期原認定為虧損的,應重新確定應由以后年度彌補的虧損額。對于過錯期原為盈利的,需要對過錯額計算補繳稅款。與此同時,會計上已調整至發現期損益的金額,應作相應的調增或調減處理,即原更正過錯的結果為增加發現期利潤的,應調減發現期所得;原會計更正結果為減少發現期利潤的,應調增發現期所得。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這樣處理:當稅務機關查出以前年度的非重大會計過錯,凡因涉及損益而影響所得額的,會計上也應采用“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予以調整帳務,然后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金額轉至“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這種做法是將“不重要〞的非重大會計過錯,看作重大會計過錯處理,以減少發現期所得額調整的工作量。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差異分析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包括調整事項和非調整事項資產負債表日后獲得新的或進一步的證據,有助于對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狀況的有關金額作出重新估計,應當作為調整事項,據此對資產負債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費用、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進行調整常見的調整事項的例子如:已證實資產發生了減損;銷售退回;已確定獲得或支付的賠償。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的調整事項,應當如同資產負債表所屬期間發生的事項一樣,作出相關帳務處理,并對資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鐵堅中心校數學三上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三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防城港市港口區數學三上期末預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臨汾市洪洞縣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八年級物理上冊 《3.4眼睛和眼鏡》 人教新課標版課件
- 藥學考試策略與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主管護師考試專項訓練試題及答案
- 應試技巧2025年護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經濟法概論考試題庫及答案資源
- 醫學文獻檢索與分析試題及答案
- 《骨關節炎宣講》課件
- 【MOOC】學術英語寫作-東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機泵類設備培訓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知到智慧樹答案
- 山東師大附中2025屆高考英語一模試卷含解析
- 競聘醫院科室副主任
- JJF(浙) 1126-2016 風速變送器校準規范
-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設計2 新人教版
- AI教育項目商業計劃書
- 電廠水化驗員職業技能鑒定題庫(高級工)第001套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國銀離子抗菌敷料市場營銷渠道及應用領域分析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