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一部分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準備:政協會議的召開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方參會代表有:黨派代表165,人民解放軍代表71,團體代表235,區域代表116,特別邀請人士75。一定不要理解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強調:后續發展:1954年,全國人大召開后,政協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大之權,但還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存在,是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方參會代表有:黨派代表165,人民解放軍代表71,團體代表235,區域代表116,特別邀請人士75。一定不要理解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強調:后續發展:1954年,全國人大召開后,政協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大之權,但還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存在,是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經過充分討論和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至1954年,執行代憲法的職能),它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規定國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綱領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其它:①北平改名北京,定都于此②五星紅旗為國旗③《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④采用公元紀年⑤毛澤東當選主席,周恩來被任命為總理⑥政協暫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綱領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其它:①北平改名北京,定都于此②五星紅旗為國旗③《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④采用公元紀年⑤毛澤東當選主席,周恩來被任命為總理⑥政協暫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綱領意義:①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架構②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③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社會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建立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其經濟基礎是以包含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二)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新中國誕生了。(三)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結束,但土改未完)。2.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3.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二、人民政權的鞏固(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任務:1.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2.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完成;3.經濟上千瘡百孔,財政困難;4.美國發動的侵朝戰爭給國家帶來安全危害。(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1.剿匪鎮反:人民解放軍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2.土地改革(1)概況: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2)意義: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3.穩定物價、統一財經:投機商人的不法行為加劇物價飛速上漲,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4.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2)過程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②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美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美國被迫同意進行談判。③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3)意義:①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②鍛造了偉大抗美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政策:新中國成立后,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一邊倒”相互矛盾。(?)提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一邊倒”并不矛盾,“一邊倒”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絕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放棄國家利益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一邊倒”相互矛盾。(?)提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一邊倒”并不矛盾,“一邊倒”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絕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放棄國家利益外交政策解決的問題內容“另起爐灶“如何對待國民政府的外交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如何對待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一邊倒“如何對待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二)外交成就1.1950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促進了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政策。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中國已同蘇聯等17個國家這17個國家大多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打破了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封鎖。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后,我國外交取得重大進展,許多國家紛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這17個國家大多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打破了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封鎖。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后,我國外交取得重大進展,許多國家紛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1950年,中國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瑞典、丹麥、緬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蘭等8個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3.日內瓦會議:1954年,為解決朝鮮問題和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越、老、柬三國),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史稱日內瓦會議,在會上支持印度支那各國(越、老、柬三國)爭取獨立的斗爭。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最后,關于朝鮮問題的討論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但基本解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3.萬隆會議:1955年,有著共同遭遇的亞非29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稱萬隆會議或者亞非會議。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上重點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和合作“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說明新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的親疏決定對外政策。(√)提示:“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加強團結和合作。“同”是指大多數與會國家都曾經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許多國家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有維護和平的共同愿望。“異”是指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說明新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的親疏決定對外政策。(√)提示:“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加強團結和合作。“同”是指大多數與會國家都曾經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許多國家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有維護和平的共同愿望。“異”是指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這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提出:1953年底,中印兩國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舉行談判,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印方的贊同。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確認并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四、70年代的外交成就:強調:60年代的外交方針:“兩個拳頭出擊”。中蘇關系在1958年之后開始惡化。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惡化,中美繼續對抗,為捍衛國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國實行“兩個拳頭出擊”的方針,同時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關系正常化。(一)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1.原因:(1)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衰落,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大為加強(廣大發展中國家支持中國)。與此同時,中國在內政、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不是經濟上)。(3)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2.恢復時間:1971年第26屆聯大意義:這是新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有利于中國提高國際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意義:這是新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有利于中國提高國際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中美關系的改善:1.原因: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中美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共同要求具體原因:美國:①美國與蘇聯爭霸的需要;②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③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重大;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國:①應對蘇聯的威脅;②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③爭取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具體原因:美國:①美國與蘇聯爭霸的需要;②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③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重大;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國:①應對蘇聯的威脅;②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③爭取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2.進程:(1)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3)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雙方簽署《中美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闡述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標志著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4)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公報重申《中美上海公報》中雙方關于臺灣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美國政府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臺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5)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注意:1972年是“開始正常化”,1979年才是正式建交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正式建交。(?)提示: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發表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不是中美建交的標志,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日本在美國改善對華關系的“越頂外交”中受到極大沖擊。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2.進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國同日本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四)中美、中日建交的影響: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許多西方國家也紛紛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熱潮20世紀70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能夠取得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提示:美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頭號強國,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促使中日關系緩和,最終促使國際上出現新一輪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實現與西方國家關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后。中法于1964年正式建交,早于中美建交。五、新時期的外交:(一)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多邊外交,全方位外交,無敵對國家外交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是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與多邊外交相對立的概念是“雙邊外交”。多邊外交上升為指導國家對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論,則是多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提并論的常有“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是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與多邊外交相對立的概念是“雙邊外交”。多邊外交上升為指導國家對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論,則是多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提并論的常有“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二)中國以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新時期外交目標:(三)新時期中國的主要外交活動及外交成就:1.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致力于世界和平,多次派遣維和部隊。2.積極推進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例如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并發揮重要作用2001年,在上海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達成“上海共識”,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合作。2001年,在上海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達成“上海共識”,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合作。3.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例如2001年倡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并發揮重要作用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建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維護中亞和平安全。有利于維護地區軍事安全,也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建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維護中亞和平安全。有利于維護地區軍事安全,也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1.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1)條件:國民經濟恢復。時間:1949——1952年底。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工業化建設提上日程。(2)綱領: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過渡時期在社會性質上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在社會性質上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特征: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主體,三大改造是兩翼)相互聯系,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保障,體現了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強調:本課所出現的幾個事件及所涉及的時間。過渡時期:1949——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一五計劃:1953——1957年。(3)實施:1953年國家開始“一五”計劃(1953——1957),其主要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4)成就和意義:主要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武漢長漢大橋。意義:到1957年底,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局面,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初步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全面展開解釋:“一五”"計劃特點。解釋:“一五”"計劃特點。(1)其核心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這既符合我國重工業基礎薄弱以及增強國防力量的現實需要,也是對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借鑒和反思。(2)一體兩翼,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并舉。“一五”計劃以工業化為主體,以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為兩翼,相輔相成。強調:主要重工業集中在東北地區的原因:東北礦產資源豐富;離蘇聯近;原有工業基礎較好;國防需要。2.三大改造(1)概況:=1\*GB3①農業:1953年,全國各地普遍試辦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征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興辦高級農業合作社。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的步驟:農業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變農民土地私有制為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2\*GB3②手工業: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推進手工業合作社運動,手工業者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GB3③資本主義工商業:1949年到1952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運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和經銷代銷等形式,將其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國家資本主義(“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于國家的性質。。1953年起采用和平贖買政策,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國家資本主義(“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于國家的性質。(2)意義: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也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解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關系。解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關系。(1)工業化是保證社會主義完全勝利的經濟前提,也是進行三大改造的基礎。(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步驟,也是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條件。(3)兩者有機結合,實現了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兩者是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相互關聯,不可分割。強調:三大改造的實質: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當時認為這才是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七、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一)憲法的頒布1.目的:為了保障在政治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新中國開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替代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頒布: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社會主義憲法。。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社會主義憲法。3.內容: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