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痹病的針灸治療
《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
痹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也是使用針灸療法最廣泛的一
種疾病。“痹”的意義,《中藏經》中解釋說:“痹者,閉也。”鄭玄
《易?通志》稱:“痹者,氣不達為病。”所以凡是氣機閉塞不通
的疾病,都可以稱為“痹病’3如咽喉腫痛閉塞的疾病稱為“喉
痹”;胸陽不伸,氣閉作痛的病稱“胸痹”:食不下,吐而復出的
病稱“食痹,,等等。本文就經脈痹阻,氣血不通,從而在局部
關節、筋肉,皮膚等處出現酸痛冷麻、運動障礙等癥狀的疾
病作一討論,并將針灸治療的原則、方法等概括地給予介紹。
(一)沿革在我國醫學文獻中,痹病的記載首見于《內
經》,如《靈樞?風痹》篇、《素問?痹論》篇,闡述了痹病的
病因、病程、癥狀、預后、轉歸和治則等問題。《靈樞?經筋》
篇中所記載的十二經筋病,統以“痹”字為名,也是痹病的一
個重要部分。《靈樞?壽天剛柔》篇和《厥病》篇中論述了“風
痹”病的病因和預后,這種痹病在臨床上也常可見到。后漢張
仲景著《金匾要略》時,將“風痹”病稱為“歷節”病,并提出了
與風痹相類的一種痹病。《中藏經》將血痹并屬于“脈痹”,并
提了一種“氣痹”,認為氣結傷肺,生氣漸衰而致,類屬于“肺
痹”的范圍。唐宋文獻中又有“白虎風7"痛風’:“鶴膝風”的記載,
也屬于痹病的范圍。金元時代,有人將“白虎”歷節7“痛風”
三者相并而名為“白虎歷節痛風此外,還有民間所稱的“草
鞋風“曲池風’:"腿股風':"漏肩風7"髀樞痛’:"頰車風’:"竹節風
“腰腿痛”等根據發病部位命名的病名,從其發病的原因和病
理來推求,也屬痹病。
(二)病因和發病機制
《素問?痹論》篇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
是痹病的致病外因。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進一步指出:
“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由人體虛,故受風邪
也。”宋?嚴用和《濟生方》中也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皆因體虛腆理空疏,受風寒濕三氣而成。”這是痹病因虛受邪
的記載。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中認為:“上古多外感,
故云三氣合而為痹,今人多內傷,氣血虧損,濕痰陰火流滯
經絡,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當,一名白虎歷節風是
也。”明?虞搏《醫學正傳》中認為痹病可因:“濁血流注為病。”
這二位醫家指出痹病除了外感風寒濕邪之外,還有內因存
在。
筆者認為,痹病的發生原因:有風寒濕三氣襲人而成;有痰
濁陰火、死血癖滯而成,但是其發病的基本原因多由起居失
常,勞傷氣血,以致經脈空虛,營衛不居,外邪得以乘機襲
人;或者由于涉水冒寒,或汗出當風,以及坐臥卑濕之地,風
寒濕邪得以侵襲人內;或因酒漿無度,失饑傷飽,脾氣受損,
痰濕內生,流注經絡而成;或為嗜欲不節,精血耗傷,陰虛火
盛,血不養筋而來;或則七情郁結,氣滯血疲,經絡痹阻而成;
又或跌仆挫閃,瘓血滯凝,由外傷而轉成。以上這些原因,
最后所引起的病理轉歸,都必然導致經絡奎塞、血氣不和,
于是經氣不達,痹病就因此而產生。
至于各種癥狀的發病機制,《素問?痹論》解釋說:“痛者,
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人深,榮衛之
行墻,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不仁。其寒者,陽
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
少,病氣勝,陽乘(原文為“遭”,今從《甲乙》改正)陰,故為
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濕盛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
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對于疼痛的發病機制,《素問?舉痛論》
中有更詳細的解釋,其文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
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
不通,故卒然而痛。”《舉痛論》中還說:“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
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細急,細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得靈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按之則血氣散,故
按之痛止。”這是痹病患者喜溫惡寒,揉按可以緩解疼痛的原
因。若“寒氣稽留,靈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
可按也”,這是某些痹病患者,患腫痛而拒按的發病原理。假
使病久而邪氣深入,經絡閉塞,使榮衛之氣運行受阻,于是
“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病者的肢體就會喪失知覺而
不能運用。這就是所謂“久痹成痿”一“痹痿”的發病機制。《素
問?調經論》中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陰陽二氣的盛衰,在機體可以出現寒熱的不同
變化。假使病者陽氣不足,所中之邪又是寒濕偏勝,兩陰相
得,陰盛陽虛,就會有肢體或全身怕冷的感覺。如果病者本
身是陰虛火旺,陽氣偏亢的體質,又遭風寒濕三氣外邪所裹
束,熱為邪閉,不得泄越,于是陽氣乘陰,病人就會覺得皮
膚灼熱,這是熱痹病的發病原理。又如病人是中虛濕重,同
時更兼表虛而衛陽不固,膝理不密,就會有患肢或全身容易
出汗的現象。這些《內經》中討論的癥狀機理,在臨床上都
可以見到。
此外,在痹病的發病過程中,有時肢體上會出現塊爆。
這種現象,明代李梃(ch臺n)在《醫學入門》中認為是風濕、
痰火凝滯的緣故,臨床上稱為胡核風或傀儡風,有似現代醫
學上所稱之“風濕性結節但是,在痹病中所見的塊爆,一般
都不致潰爛,這一點與“瘍風”及“瘡瘍”不同。
(三)一般癥狀痹病的一般癥狀有:肢體酸痛、麻木、
重著、陰冷、拘急、灼熱、關節不利、唯軋作響、發生塊凜
等。在急性發作時,往往關節紅腫,伴有發熱,頭痛,汗出,
甚至發生心.唾、氣短等內臟疾病的癥狀。本病的特征是反復
發作,每遇陰冷天氣為更甚。如果遷延日久,也可以發生肌
肉瘦削、關節粗大、運動障礙等后果,甚至造成殘廢。
(四)病型分類歷代對痹病的分類名目很多,今以《內
經》所載為主,結合其他有關文獻概述于下:
1.以疾病性質分類
《靈樞?壽天剛柔》篇中記載:“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
命曰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
也,……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此謂不表不里。”
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解釋說:“蓋三氣之合,乃專言痹癥
之所因也,曰在陽為風,在陰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
如“風"之與‘痹”,本皆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發熱、頭痛等證.
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
中風(《傷寒論》之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
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痛,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
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不愈而外無表證者,是皆無形之謂,
此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
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忍,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癥,
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又曰:“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
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癥。”
2.以病因分類
雖然痹病是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相合而成的。但是,隨
著所中三氣之邪的多少(即“偏勝”),臨床上可以出現不同的證
狀。
3.以疼痛時游走情況分類
《靈樞?周痹》篇中按痹病發作時走注作痛的情況將行痹
又分為二類。茲引述如下:
(1)周痹:“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
右,各當其所。”這種痹病的特征,是僅能隨著經脈上下走注
作痛,不能左右交替地變化。
(2)眾痹:“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
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這類痹病,它的發病特
點是左右交替,此起彼愈,愈而再起。
4.以受邪組織分類
《素問.痹論》中除了詳細論述了由于風寒濕三氣人襲所
產生的三種痹病外,還依病邪侵襲的不同組織,列述皮、肉、
脈、筋、骨五種痹病,并散見于《素問》、《靈樞》其他各篇
中。
此外,《靈樞?經筋》篇中還進一步分十二經筋的痹病,也
屬于筋痹病的范圍,詳見經絡學專著。
5.以個別特征分類
這種分類方法是繼《內經》之后,歷代醫家依各種痹病所
表現的個別特征為依據,另立名目,先后發展而成為一種獨
立名稱。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民間,這些名稱樸素地反映
了各類痹病有關癥狀、部位、形態等的特點。茲擇要舉述如
下:
(1)歷節風:“由氣血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
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皆疼痛,故
謂歷節風也,甚則使人短氣,汗出,肢節不可屈伸”(《圣濟
總錄》)o
(2)白虎風:“大都是風寒濕三毒,因虛而入所致,將攝失
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
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夜發,發即徹髓,酸痛乍歇,其
痛如虎嚙,故名白虎。”((外臺秘要》)
(3)鶴膝風:由于陰虛,寒濕侵于下部而成,上下腿細,惟
膝關節腫大,形如鶴膝。
(4)環跳風(又名骸樞痛):稗樞(骸關節)部疼痛,舉步跋足。
(s)腿股風:腿連股部疼痛,沿膀朧經或膽經上下走注,其
中牽連腰部作痛的,稱為“腰腿痛
(6)鞋帶風:足蹌(躁關節)腫或痛,行履不便。
(7)草鞋風:足部腫痛、酸重,不能步履。
(8)漏肩風(肩痹):肩或連項背作痛,臂不能舉,甚則固
著如凝,稱為“肩凝
(9)曲池風:肘痛拘急,屈伸不利。
(10)陽池風:腕部腫痛,屈腕不利。
(11)雞爪風:見于久患手指部痹病的患者。五指卷曲,
形如雞爪。
(12)頰車風:牙關緊急,咀嚼作痛,甚則不能張口。
(13)竹節風:腰脊疼痛,僵直,不能彎曲,脊柱形似竹
節。
(14)胡桃風:起塊如桃核,痛而不潰,又名桃核風。
(15)痰痹:久痹經絡衰枯,氣血不利,肢體枯萎,骨弱
筋攣,甚至知覺喪失。
(五)脈象和舌象
1.痹病的脈象
《脈經》稱:“澀而緊《脈訣》稱:“浮澀而緊《玉機微義》
稱:“大而澀都認為“墻”脈是痹病的主脈。但臨床所見卻不多,
須靈活對待。一般而論,如偏于浮緩的是風邪偏勝;浮數的是
風熱;浮緊的是風寒;浮而濡的是風濕;浮緊而兼數的,寒邪化
熱;洪大而數的,濕熱為患:細而兼數的,是陰虛火旺;細而兼
濡的,是氣血兩虧。弦而滑的,常是挾痰之證。
2.痹病的舌苔
寒重則苔白滑;濕重則苔厚膩;挾熱或化熱則舌苔轉黃;陰
虛津少則質光絳。
(六》轉歸和預后
1.轉歸
《素問.痹論》篇中說:“五臟皆合,病久不去,內舍于其
合也。”認為五臟之氣分別和人體體表部皮、肉、脈、筋、骨
之氣相通。如果留滯在體表的病邪久久不能清除,在表不解,
或者重感于三氣之邪,就可以通過經絡人傳內臟,成為五臟
的痹病。下面根據((素問?痹論》篇原意,結合后代醫家的補
充,列表介紹之:如果風寒濕三氣內侵于腑,入膀朧則為胞痹,
人小腸則為腸痹。其癥狀如下:
腎痹:腹脹,足脛瘓弱,不能支持體重,坐臥席席,不
能行動,脊柱骨弱,不能支持頭部的重力,證見脊骨高聳,
頭部低垂
肺痹:煩躁,胸悶,氣喘,嘔吐
心痹:血脈不通,煩躁,心下鼓滿,突然發生氣急而喘息,
喉隘干燥,常常嗯氣,厥氣上逆,就會發生恐懼
肝痹:晚上睡眠時會驚覺,喜歡飲水,小便頻數,少腹
腫大如懷孕狀
脾痹:四肢無力而懈惰,咳嗽,嘔吐,噎隔不能食
胞痹:少腹膀朧處按之有壓痛,并有灼熱感,小便短而澀,上
面鼻流清涕。
腸痹:多飲水而小便不利,如果正氣和邪氣在腸胃中交
爭,也可以發生饗泄。
2.預后
本病頑固難治。《素問?痹論》中指出:“其留筋骨間者疼久,
其留皮膚間者易已臨床所見也與《內經》所論相符,即新
病邪淺易治,久病邪深難治。而且久患痹病,骨枯肉萎,還
可以轉變為廢病。
痹病對生命的影響一般并不嚴重。但是《素問?痹論》中
指出:“其人臟者死凡是痹病邪入內臟的,也可以危及生命,
尤其在病邪內犯心臟時,預后更為險惡,即所謂“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此外,對風痹病來說,《靈樞?厥論》篇中記載:“風痹淫爍,
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人湯中,股脛淫爍,煩心,頭
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
樂,不出三年死。”也可作為臨床參考。
(七)針灸治療
1.治療原則《素問?痹論》中說:“五臟有俞(指手足
三陰經脈的俞土穴),六府有合(指位在足三陽經上的六府之
合,詳見《經氣的探討》一文),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
其過,則病疹也。”這就是說五臟的痹病取本經的俞穴來治療,
膀朧的胞痹和大小腸的腸痹可以用合穴委中和上、下巨虛來
治療。如果病在軀體,視病變所在,沿著經脈所過,循經選
穴。這是治痹的選穴原則。
《靈樞?周痹》篇:“黃帝曰:愿聞眾痹,……岐伯對曰:刺此
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即治療眾痹必須注意
鞏固療效。又說:“愿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
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
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脫之。……故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
之大經(原文作六經,今從《甲乙經》改正),視其虛實,及
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
其瘓堅,轉引而行之。”就是說針刺治療循脈上下,走注作痛
的周痹病,必須注意疼痛出現的先后,先刺疼痛首先出現處,
后刺疼痛轉移之處。如果是一般的痹病,在針刺之前必須先
運用切診,按診病部所屬的主要經脈,審視經脈的虛實和絡
脈的血結現象,脈虛而空陷者須用補法,寒凝而氣不通者須
用溫灸或溫熨的方法;其筋和脈痣急者,必須用針引導其氣使
之縱緩。絡脈郁血者,必刺絡出血。這是治痹的一般原則。
《靈樞?經筋》篇:“治在潘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這是指治療筋肉的痹痛病,可以采用火針的方法,針刺必須
以得氣為度,并可取用壓痛點作為腦穴。這是治療筋肉痹的
針刺和選穴原則。
2.治療方法
《內經》中針刺治痹的方法集中地記載在《靈樞?官針》
篇,茲按用途分類介紹于下。
(1)針對病位的針刺方法
刺皮痹:淺刺,用于病變局部。
毛刺(九刺之一):“刺浮痹皮膚也是指淺刺皮膚表面,以
治療皮痹的方法,類似目前的皮膚針法。
半刺(五刺之一):“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
以取皮氣。”即快速刺人,快速出針,刺人皮下,以治療皮痹
的方法。
直針刺(十二刺之一):“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即用手夾起皮膚后將針刺人皮下的一種針刺方法。用來治療
病邪較深的皮痹病。運用這種手法也可以結合多向透刺法,
參閱“合谷刺
刺肉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
浮刺(十二刺之一):“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即進
針橫向肌層透刺的方法。直針刺橫刺皮下,本法橫刺淺層肌,
用來治療寒邪在于肌肉而致肌肉板滯拘急的肌痹病。運用這
種手法時,也可以與合谷刺結合,作多向透刺。
分刺(九刺之一):“刺分肉之間也是指刺深層肌的一種刺
法,用來治療肌痹,運用時與合谷刺相結合。
合谷刺(五刺之一):“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
即刺在肌層之中,多向透刺,形如雞足的一種刺法,用于治
療肌痹病。
刺脈痹彳盾脈而刺。
經刺(九刺之一):“刺大經結絡之經分也是指循經脈所過
處有結聚(如郁血、硬結、壓痛等)的地方取穴深刺,針達經
分,以治脈痹。
絡刺(九刺之一):“刺小絡之血脈也。”即刺小絡出血以治痹
病的方法。《靈樞?經脈》篇:“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
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目前
稱刺絡出血,也用于治?療一般的痹病。
刺筋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
關刺,(五刺之一):“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直刺進
針,深達關節附近的盡筋(肌膛附著于骨面處),上下提插,
左右捻轉,用來治療筋痹病,多用于肌腔附著點有壓痛處。
恢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
痹。”即從肌膛的傍側刺人,直向肌鍵,一前一后,多向透刺,
并須反復進退、提插,以緩解肌鍵攣縮的癥狀。
刺骨痹:深刺,用于病變局部。
輸刺(五刺之一):“直人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是
垂直深刺,針達骨骼和關節,以治療骨痹病的方法。應與短
刺法結合運用。
短刺(十二刺之一):“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
上下摩骨也。”在進針深刺時,邊搖邊進,深達骨骼或關節部。
然后上下提插,以加強針感,是治療骨痹病時常用的手法。
(2)針對病機的針刺方法
多針刺
齊刺(十二刺之一):“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氣小深者。”
這是一種三針齊刺的方法,'多用于痹病的壓痛點或有深部壓
痛處。
揚刺(十二刺之一):“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
之搏大者也。”這是五針齊刺的方法,在壓痛或病痛部中央直
刺一針,在其壓痛或病痛部周界的上下左右各刺入一針,針
尖斜向中央,多用于壓痛范圍較大而較為表淺的痹病。
傍針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
也。”這是二針同刺的方法,一針垂直深刺,再在近旁斜向刺
人一針,針尖刺達前者針旁,以擴大針刺的感應,加強針刺
的效果,也多用于壓痛明顯處。
間歇刺
報刺(十二刺之一):“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
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也。”這是一種專治循脈
上下作痛,痛無常處的周痹病的方法。針刺人穴內,在留針
的過程中,施用攝法以宣散氣血,然后出針,于其經脈的上
下方進針再刺。宜與《靈樞?周痹》篇原文互相參閱。
溫熱刺
悴刺(十二刺之一):“刺潘針則取痹也。”即先將針在火上燒
紅,然后快速刺人,迅即拔出的方法,即近代所用的火針,
多用于治療寒痹病。’
3.后世刺痹手法
元明時期,針灸學發展了許多綜合的復式手法,其中有些
是專為治痹而設,有些電可用來治療痹病的某種癥狀。如祛
除陰寒的燒山火法也可用來治療寒痹癥的陰冷頑麻;清熱瀉
火的透天涼手法也可以用來治療風痹的表證和熱痹的內熱;
提氣法能治肢體頑麻不仁,也可用于痹癥:龍虎交戰法有住痛
的作用,在治療痹痛時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認購協議書
- 人畜飲工程協議書
- 網絡管理員考試重難點解析試題及答案
- 融資合作協議書
- 預留樓層協議書
- 貨車股份協議書
- 訓練退款協議書
- 購農村房協議書
- 車輛丟失協議書
- 財政借款協議書
- 智能咖啡機行業營銷策略方案
- 2024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高清版)
- 《魚紋話吉祥》 課件 2024-2025學年嶺南美版(2024) 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
- 小米智能家居合同模板
- 工行個人房屋貸款協議模板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地理真題(原卷版)
- 小學勞動教育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3課《削果皮》課件
- 保證斷絕關系的保證書
- 企業申報材料審核表
- 《一元二次方程》復習2省公開課獲獎課件說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康復醫學康復治療技術含內容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