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語法對比第五講漢英形合意合詞匯、句子、篇章的理解_第1頁
漢英語法對比第五講漢英形合意合詞匯、句子、篇章的理解_第2頁
漢英語法對比第五講漢英形合意合詞匯、句子、篇章的理解_第3頁
漢英語法對比第五講漢英形合意合詞匯、句子、篇章的理解_第4頁
漢英語法對比第五講漢英形合意合詞匯、句子、篇章的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漢英詞語中的意合形合關于特點,潘文國先生指出:“特點是個相對的概念,跟某一種外語相比是特點的東西,跟另一種相比就未必是特點……特點必須要從本質上著眼"在我們看來,找特征不在乎多,也不怕少,關鍵要在比較中抓住本質“抓住了本質,一兩種也許夠了;抓不住本質,講十多條也還是多余的。”(潘文國,1997b:104)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可以說它們各自本質特征的概括,其他的是從某一角度說明意合形合。

“由于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語言組織中,語義的搭配是決定語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一個個語音語義團塊是一顆顆分散的珠子,需要有一根線將它們串起來。這根線就是邏輯,由人的思維邏輯決定語音語義團塊安排的先后次序。”(潘文國,1997b:259)漢語詞語建立在語義、語序和邏輯事理之上,遵循時序律,大小律,輕重律、因果律、范圍律、主客律和表里律等組詞造句的基本規律。所以,語序、事理邏輯規律成為漢語詞語研究的重心,也是句法和篇章的重要方面。

1.1漢語詞語的意合特征

語序是漢語組詞造句的重要手段,而語序依靠的是語義,語義的表達又尊重邏輯思維方式,以人們對客觀事理的反映為重。因此,漢語的構詞方式遵循時空事理先后、地位大小等邏輯規律。1.1.1時序先后律時序先后律指漢語組織的先后順序,

這是客觀事理發生的順序和規律,說明漢語的編碼機制是“援物、取象、比類、盡意”。漢語的詞語以客觀世界為依據,符合漢語語序的理據,體現對客觀有序世界的“臨摹性”(iconicity)(魯川,2001:前言)。漢語中遵循時序先后律的意合詞語占有很大的比例。如:【1】養活擴大改善融化【2】穿針引線先人后己有求必應

一掃而光這些詞語都是以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先發生的在前面,后發生的在后面:先“養”后“活”,先“融”后“化”,先“穿針”后“引線”,先“一掃”后“而光”。

1.1.2時空大小律

時空大小律表現為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時間或空間組詞順序,與人類認識世界和觀察的方式相同:由表及里,從一般到具體。例如:【1】時間:歲月時分長短爭分奪秒2014年5月22日下午2時30分【2】空間:高矮厚薄大同小異

化整為零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俄系

1.1.3心理重輕律

心理輕重與不同民族的主觀意識和傳統概念有關,有時還與思維方式相聯系。不同的民族對何為“重”,何為“輕”,有不同的取舍標準,西方人認為是重要的,也許中國人不以為然。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的等級森嚴、男尊女卑、地位高低不同的社會現象也成為重輕的標準,在詞匯上得到反映。“重輕律”詞語的前后順序較為固定:“重”在前,“輕”在后,是典型的意合構詞方式,如下面三類:【1】夫妻男女君臣【2】上下南北東西【3】工農兵學商師生員工教職工第一類是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如男尊女卑)下產生的詞語。第二類指因大自然的影響而給漢民族提供的條件產生的詞匯,南與東能得到更多的日照,而北與西則受到更多寒冷風的侵襲。第三類是與時代和社會地位有關的詞語:“工農兵學商”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物,“工人”受到尊重,“商人”地位最低;而“師生員工”和“教職工”表示教師、學生和員工在學校的不同作用。

1.1.4事理因果律

這是指原因或條件等在前,結果或推理在后,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程序,與前面討論的時序律有相似之處,如:擴大寬松膨脹積勞成疾玩物喪志“擴大”是因為“擴”,才能“大”;因為“玩物”,所以導致“喪志”,也可以理解為先”擴”,后“大”,先

“積勞”后“成疾”。

1.1.5表現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

漢語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意合方式的詞語:救火養病烤火搶眼開刀謝幕這些詞語遵循了表現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盛林(2002)認為,詞語的本質是要用最簡單的語音形式來概念化(詞化)一個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事物、行為或現象等等,以便于交際。類似上面的“救火”等詞語就是遵循表現和經濟型原則而構成的:“救火”是由“發生火災”和“搶救生命財產”兩個語義結構組成,“救”是行為動作,“火”是原因,而詞語采用了最簡約的方式,把更多的信息包括在其中,但人們根據經驗和知識能夠理解。這樣的詞語可以說是典型的漢語意合手段的詞語。傳統上,漢語詞語分為聯合式、偏正式、補充式、主謂式等,習慣從語法結構進行分析,對有些詞語很難得到滿意的解釋,用表現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進行解釋,效果會更好。聯合:并列(語言、智慧、依靠;早晚、異同、黑白;領袖、骨肉;寶貝、動靜、質量)偏正:修飾和被修飾,限制和被限制,前偏后正(汽車、象牙、四季;雪白、飛快、金黃)補充:補充說明(治安、推翻、傳奇、書本、紙張、車輛)主謂:陳述與被陳述(地震、國營、心得;心疼、眼花、體貼;風流、年輕、膽大)

1.2英語詞語的形合手段

許多英語詞語是通過語法形式(如前后綴、屈折變化等規則)構造而成,有很強的形合性,如綴合法和合成法構造的詞語便是如此。1.2.1綴合法構成的詞語

綴合法是指通過在詞根上增加前綴或后綴而生產新詞的方法。英語前綴有115個(參見魏志成,2003:105),其功能包括:(一)使詞性、詞義等發生改變,如wash一awash、sleep一asleep和wake一awake等是通過加前綴a-使動詞變為形容詞了;(二)創造新詞,如加前綴un-、im-和in-可構造unequal、impossible和incoherence等具有反義的新詞。后綴(如-ation、-ism、-er、-ful、-ly、-less、-en和-ify等)能改變詞類,如revelation、worker、beautify、symbolize和useful等是通過分別加-ation、-er、-ment、-ify、-lize和-ful詞尾產生的新詞或不同詞性的詞,從各自的詞尾就能看出,為典型的形合手段詞語。綴合法是英語的重要構詞手段,由此生產的詞語在英語中有很大的比例,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形式標記,形態特征"

1.2.2合成詞語

(一)合成名詞1.主語+動詞:earthquake,playboy,cleaningwoman,2.動詞+賓語:bookreview,story-telling,tax-payer,3.動詞+狀語:washingmachine(washwithamachine),handwriting(writebyhand),backswimmer(swimontheback),daydream(dreamduringtheday),dancehall(danceinahall)4.主語+賓語:airbrake,honey-bee,bloodstain,pianokeys5.主語+補語:oaktree,blackbird,catfish,dustheap,birdcage6.其他組合法:psychology-analysis,barometer,Eurodollar(二)合成形容詞1.動詞+賓語(賓語+-ing分詞):fact一finding,life-giving,breathtaking2.動詞+狀語(狀語+-ing分詞):ocean一going,fist-fighting,lip一sucking3.動詞+狀語(狀語+-ed分詞):heart-felt,home-made,suntanned4.名詞+形容詞:airsick,sea-green,jetblack,socio一economic(三)合成動詞合成動詞主要指“名詞+動詞”構成的詞語,這里的名詞表示動作執行的手段,一般由名詞派生而來,如spring-clean和chain-smoke中的名詞表示方式,它們的意思分別是cleaninthespring和smokeinachain。在合成名詞中,結尾的是名詞或動名詞,如story-telling;第二種詞語要么以現在分詞結尾,要么用過去分詞結尾,以示形容詞的特征;第三種是合成動詞,以動詞結尾,便于示性。這些詞語的詞尾基本上有明顯的詞性特征,表明英語合成詞語的形態特征。

1.2.3英語詞語形合特征分析

前面我們從形態的角度討論了英語詞語的構成及其形合特征,從邏輯律和時序律研究了漢語詞語的意合情況。傳統上,漢語還從并列關系和語法結構關系來討論詞語的合成方式。并列關系包括:一、反義聯合,如:早晚、動靜、高低、始終、利害;二、同義互釋,如:樹木、源泉、語言、生長、領袖;三、偏義復詞,如:國家、兄弟、干凈、窗戶、質量。并列關系注重語義,英語沒有這樣的意合構詞方法。語法結構關系是指合成詞語的語素之間存在類似主謂、動賓、偏正、動補等語法關系,英語和漢語有一定的對應性。把漢語和英語詞語語法結構進行對比,能充分說明英語詞語的形合特征,也能證實漢語詞語的意合。漢語和英語詞語的語法結構方式有:1.主謂關系漢語:胃痛眼花心虛英語:heartbeat,toothache,catcall2.動賓關系漢語:舉重簽名吹牛英語:drawbridge,scarecrow,knitwear3.偏正關系漢語:紅旗秋收狂歡英語:washingmachine,songwriter,goldfish,blueprint這三種結構漢語和英語都有,為

“常式”結構,體現語言的共性。然而,英語還有與此相反的結構,即“逆式”結構,并且得到廣泛運用,漢語不存在這樣的結構。英語“逆式”結構包括以下五種(參見潘文國,1997b:230一231):1.謂主(動詞+主語):crybaby,playboy,hangman2.賓動(賓語+動詞):self-taught,heartbroken,sightseeing3.補動(形容詞或副詞+動詞):far-reaching,home-made,overlook4.正偏(重心在前):secretarygeneral,courtmartial5.表系(表語+動詞):good-looking,evil-smiled,child-like根據“常式”和“逆式”詞語結構特征,漢語主要采用“常式”,是邏輯的、語義的和意合的,英語既有“常式”又“逆式”,詞語具有雙重特征,而“逆式”是英語唯有的。為了顯現和遵循形態規則,英語可以突破“常式”,采用逆式,構成能表示詞性的詞語,可以把“動詞+賓語”結構變為“賓語+動詞”,構成復合形容詞,并且把動詞變為分詞,以表形容詞的詞性,如上面例子self-taught、sightseeing、life-giving等具有明顯的形容詞特征。逆式構成能或多或少顯示出詞性、結構關系或語法特征等,滿足英語形合特征的要求。顯然,英語的詞語嚴格受到形態規律的控制,“形”起決定性的作用。不管是綴合法還是合成法,不管是常序構詞還是逆序構詞,都必須在重“形”的原則下生成詞語,形合決定詞語構成方式。漢語中,并列結構是構詞的重要方式,但只有常式,很少有逆序,否則“合法”(英語語法),不“合意”(漢語意義的表達),如英語有賓動(Englishspeaking、sightseeing),漢語就不會有賓動組合。如用英語的結構去解釋漢語詞語的構成,有時很難,呂叔湘作了這樣的解釋,“用印歐語的語法關系去解釋漢語的詞語及其構成,碰巧時能自圓其說,但有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如‘賓動結構’”(呂叔湘,1963:60),因為“‘賓動結構’是借用印歐語法理論的一個概念,不是從漢語研究中提煉出來的”(徐通鏘,1997:387)。這樣的理論不適合分析漢語本來沒有的語法現象。徐通鏘先生的漢語“語義型”觀點符合漢語基本特點,也說明漢語詞語構造以邏輯律和時序律為主的研究符合漢語的基本特點。1.3漢英詞語的辯證分析在漢語的詞語中,我們也不時發現一些類似英語的形合詞語。十八世紀以后,英語等西方語言對漢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漢語的詞語里得到反映。現代漢語中有不少類似英語形合的詞語。對此,學者們進行了討論,有的認為漢語詞語與英語的一樣具有形合特征。我們認為漢語形合特征的詞語與英語的具有本質上的差異。

1.3.1漢語詞語的形合特征

早在上個世紀中期,王力先生就注意到現代漢語詞語的歐化現象,指出:記號也有歐化的。有些是用原有的記號而擴充他們的用途,如“們”、“的”、“著”;亦有借用動詞(如“化”字),名詞(如“性”、“度”、“品”、“家”)(王力,1985:365)。之后,語言學界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漢語詞語也有前綴和后綴,前者如“老-”、“阿-”、“可-”、“非-”、“泛-”等,后者包括“-子”、“-頭”、“-兒”、“-性”、“-家”、“-者”等,認為它“往往有標記詞類的作用”(邢福義、汪國勝,2003:268),既表示詞匯意義,又表示語法意義(胡裕樹,1995:Zn),是詞語構造的手段。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形合的基本特點,現代漢語中有類似的形合詞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A.名詞的前后綴。主要包括兩類:傳統的前綴和后綴如“阿”、“老”和“子”、“-子”、“-兒”、“-頭”以及新興的前綴和后綴如“非-”、“泛-”、“反-”和“性-”、“-家”、“-者”,都是通過翻譯而得來的(參見潘文國,1997b:ng。例子:阿姨阿哥老師老虎粽子桌子活兒火兒木頭苦頭非重點非正式泛神論泛美獨創性民族性哲學家科學家B.形容詞和副詞后綴“的”和“地”。這是根據印歐語形容詞和副詞的標記而造出來的形態詞,“的”表示起形容詞作用的詞語,如“美麗的少女”、“理智的活動”,也表示所有格,如“朋友的兒子”;“地”是副詞詞尾的標記,如:“快樂地歌唱”、“耐心地等待”。C.動詞后綴“著”、“了”、“過”。它們類似英語的后綴,附加在大多數動詞的后面,可以構成合成動詞,具有一定的語法功能,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著”可以附在大多數動詞的后面,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但動詞是名詞性時,其動作或狀態不表示持續。例如:說著、聽著、寫著、走著、意味著、標志著。“了”可以附在大多數動詞或一部分不帶“得”述補結構的后面,表示行為、動作已經完成。例如:說了、聽了、高了、紅了。“過”可以附著動詞性詞根后面,表示行為動作、情況曾經發生,或強調完成。例如:說過、聽過、紅過。D.重疊詞語。漢語的一些詞或語素按一定的形式重疊起來,具有一定語法功能和意義,有的還具語音特征,這樣的詞語與英語合成詞語有類似之處,具有一定的規律,表現為一定的形式(參見潘文國,199b7:279一282:周志培,2003:49),是形合特征的體現。重疊的形式有:AA、AABB、ABAB、AAB、A里AB,等等,可分別產生這樣的詞語:1.重疊式名詞,重疊方式為AA,如:爸爸(AA)、姐姐(AA);星星(AA);2.重疊式量詞,重疊方式為AA,如:個個(AA)、年年(AA)、人人(AA);3.重疊式動詞,重疊方式有AA、ABAB和AAB,如:看看(AA)、收拾收拾(ABAB)、跳跳舞(AAB);4.重疊式形容詞,重疊方式有AA、AABB、A里AB、ABAB,如:溶溶兒的(AA)、胖胖兒的(AA)、兢兢業業(AABB)、土里土氣(A里AB)、烏黑烏黑(ABAB);5.重疊方式為AA,如:好好(AA)、怪怪(AA)等。1.3.2形合詞語:漢語構詞的補充

漢語中的確也有類似英語這樣的合成詞語。那么,漢語詞語與英語一樣也具形態性?是形合語言?又應該如何看待漢語中的形合詞語?辯證地說,形合構詞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和表達手段,反映漢語具有開放性的一面,也是語言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其他語言影響的結果。盡管如此,漢語詞語以邏輯律為主的構造沒有改變,形合方式只能是輔助和補充,不可能是漢語詞語的主流,理由如下:第一、漢語的前綴和后綴比英語少的多,英語的前綴有115個,后綴共有222個,漢語的前綴為51,后綴有110個(魏志成,2003:105),漢語是英語的一半,由此推導出英漢語通過綴合法而合成的詞的數量。第二、漢語的后綴不如英語詞綴靈活。英語的詞根可以加前綴或后綴,或同時加前后綴,滾雪球似的增加,如動詞nation一詞,可以加后綴構成national、nationally、nationality,加前綴構成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ist等,可以多次添加前后綴,產生大量的新詞語。這些詞都很穩定。第三、漢語詞綴的作用與其說是語法上的不如說是語音上的要求。漢語形合詞語是“詞匯雙音化過程中的一個手段,而且不穩定,在構造構成中根據節奏需要常常可以不用,如桌子——方桌,旗子——紅旗,阿哥——哥哥——大哥”(潘文國,1997b:119),又如“我的哥哥”可以變為“我哥哥”或“我哥”,“思維的過程”可以縮為“思維過程”,“耐心地等待”可以寫成“耐心等待”。至于動詞后綴“著”、“了”、“過”,確實常常用在動詞后,但不用的情況也是不少的,不影響意義的表達,不具有強制性。英語詞綴是語法上的概念,相當穩定,具有強制性,如果去掉,將會改變該詞的意、詞性或在句中的功能,第四、漢語詞綴的詞匯意義更強、感情色彩更濃,如“阿”經常帶有親熱的感情色彩(試比較“姨媽”、“姨姨”和“阿姨”,“哥哥”和“阿哥”)。而英語詞綴既有詞匯意義,又有語法意義,如employer、instructor中的-er和-or既表示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又使動詞變成了名詞,coverage和symbolize中的-age變cover為名詞,表示一定的范圍,-ize則把symbol轉為動詞了。

1.4對比與翻譯

“翻譯涉及的是從形式到內容、從語音到語義、從達意到傳情、從語言到文化的多層次、多方位語際轉換”(劉宓慶,1990:44)。翻譯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漢英語言、文化、修辭等之間的對比和轉換,與對比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修辭學、文化學等緊密結合。其中對比語言學尤為重要,是翻譯學理論的重要基礎,對比分析則是翻譯研究的重要途徑,因為對比語言學的任務是對兩種語言進行共時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差異,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其它有關領域如語言教學和翻譯等。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形成系統而成熟的翻譯理論。所謂“信達雅”、“直譯意譯“和”神似形似“之爭,本質上都是經驗型。我們并非否定翻譯經驗的重要性,但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就必須上升到理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對翻譯的本質進行科學的探討,得出科學的理論,反過來指導翻譯實踐。在《漢英對比綱要》中,潘文國先生強調了對比研究與翻譯等的緊密聯系:“語言研究中的比較,可以是在同一種語言內部進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開展的;可以是歷時的,也可以是共時的。所謂對比研究,是其中的一種,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比較研究,描述它們的異同,尤其是不同之處,以促進人們對所對比語言的研究,并為語際翻譯、語言教學和雙語詞典的編纂等提供理論上的指導。”(潘文國,2002a)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對比分析,對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對翻譯具有直接的理論指導意義,而對雙語的對比研究是我們進行翻譯研究賴以立足的最重要根基。綜合起來,對比分析和翻譯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為:一、翻譯研究離不開語言之間的對比;二、對比分析找出語言之間的差異,為翻譯研究和翻譯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思路;三、某一具體話語片斷的翻譯文本可以為對比分析提供數據,反過來又服務于對比分析;四、對比分析能更好解釋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因此,我們這里所進行的意合形合對比研究就是兩種語言轉換的基礎研究、對策研究,也是某種形式的翻譯研究。

二、

意合形合句子對比分析

關于漢語與英語的基本特征,國內外語言學家都進行過研究,也作過對比分析。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對語言形式的分析揭示了漢語組織的隱蔽性和英語形式的外顯性,他認為,漢語組織依靠“內部關系”,英語重視“外部形式”;“內部關系”也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其“純粹的關系則留待人從上下文推想”(薩丕爾,1985:112),這就是指漢語組織以語義為重,而“外部形式”就是指西方語言強調外表形式,重視形合組織策。漢語只是表面上沒有“外部形式”,但有內部關系,西方語言的形式在外表。徐通鏘也強調英語遵循“一致關系所控制形式變化的體系”,漢語具有“獨特的語義范疇和與此相適應的其他語義特征”(徐通鏘,1997:411一4巧)。薩丕爾和徐通鏘等語言學家關于漢語句法的“內部關系”和“語義特征”,以及英語句法的“外部形式”和“一致關系”的理論為漢英語言中的意合形合問題研究提供了支持。這里我們把漢語的“話題—說明”與英語的“主語—謂語”、漢語的竹型與英語的樹型句子進行對比,闡述漢語句子意合為重和英語句子形合為主的情況。

2.1話題一說明與主語一謂語

在漢英句子結構分析研究中,漢語“話題一說明”框架和英語“主語一謂語”框架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前者,被認為是漢語研究的突破。2.1.1基本特征對比分析在漢語研究中,“話題一說明’(topic一comment)是陳承澤最早提出的,他認為(1920:14)漢語“文法上發展之徑路,與西文異。如‘標語’(即‘鳥吾知其能飛’之‘鳥’),如‘說明語’之不限于動字……”,“標語”即“話題”,而“說明語”就是“說明”。在這里,陳承澤強調漢語與西語的差別,尤其在“說明”上,認為“不限于動字”。陳承澤提出漢語句子“話題”的主張是對當時模仿西方語言研究的挑戰,“他的‘標語一說明’理論就是反對模仿印歐語的‘主語一謂語’理論而對漢語進行獨立研究的一種探索”(徐通鏘,1997:421)。在“話題一說明”研究中有突破的是趙元任。在《中國話的文法中》,他說:“在漢語中,主語和謂語間的語法關系與其說是施事和動作的關系,不如說話題和說明的關系,施事和動作可以看作是話題和說明的一個特例”。……在許多語言中,表示施事和動作意義的句子占的比例很高……但在漢語中,既使做了種種調整,這類句子占的比例仍然很低。也許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用含義更廣泛的話題和說明也許要合適得多。”(Chao,1968:69一70)這是他用英語的“主語一謂語”結構分析漢語的句法結構之后得出的結論。趙元任從語言的本質來思考漢語與英語句子結構,成功地運用這一框架分析漢語的句法。依據英語的主語一謂語結構,漢語中能作主語的成分不僅是名詞性詞語,其他詞類也可以,遠遠多于英語,“用主謂模式來套用漢語是不合適的,話題一說明才比較適合漢語的情況”潘文國,199b7:215),該結構理論采用語義標準,從語義出發,依靠邏輯關系和語序表達意義,與漢語意合手段相吻合。與漢語相比,英語形態特征很突出,尤其在句。像其他印歐語一樣,英語的語法結構立足于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范疇理論,強調語言結構是對世界物質結構的反映,語言表達方式與現實現象的存在方式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強調形式邏輯判斷,主詞和謂詞相結合來陳述事實,由此建立了“主語一謂語”為結構框架的語法理論。從語義上,英語主語可以是施事、受事、形式或主題四種(參見潘文國,1997b:212),但句法上的要求更嚴,主語和定式動詞是英語正常句子(normalsentence)必備部分,相互制約,結構嚴謹,不像漢語的話題一說明那樣具有周遍性和“詞類的兼容性”(邵志洪,2005:88)。所以,形態型的英語重點研究句中詞類的劃分和“主語一謂語”的結構,語義型漢語突出語義和邏輯關系。

2.2“話題一說明”與意合,“主語一謂語”與形合

“話題一說明”符合漢語為母語的人“援物比類”的思維方式,更準確描述漢語的句子。“援物比類”的“類”實際上是說話的主題或話題,陳述的對象,“物”相當于其他層次中的“象”,用來襯托、說明“類”,沒有形態變化,也不受到主謂一致、性、數、格等規則的制約,“象”與“類”之間的語言結構聯系很松散。“漢語的句法結構應該是這種‘類’和‘象’的關系反映,鑒于此,我們放棄了由一致關系控制的、以謂語動詞為中心的‘主語一謂語’的結構框架,而主張用‘話題一說明’(topic一comment)的框架來分析漢語的句法結構。”(徐通鏘,1997:421)“話題一說明”框架是漢語異質性的體現,符合漢語意合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漢語許多句子,尤其是詩句很難分出所謂的主語和謂語,但能區分話題和說明兩部分(參見張斌,2003:169),前者指說話者想強調的對象,始終置于句子首位,后者緊跟在話題的后面,是對前者的闡述或陳述,它們之間一般有一個潛在的“停頓”(Chao,1968:68)。話題一說明結構采用了語義標準,之間有語義關系,而不是語法關系,很難分出主語與謂語。漢語是語義型語言,漢語的句子必須從語義去分析,所以話題一說明結構可以說是重語義漢語句子的最佳概括,話題一說明結構不像英語的主語對其謂語“具有全面密切的關系”,主謂必須一致。二、漢語話題—說明執行語義標準,話題所包括的概念比較寬泛,能作話題的成分遠遠多于英語,不僅僅是名詞性的詞語,在結構上不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約束,但功能比較弱:只是被陳述的對象,不必是行為者(doer),也完全可能不是行為的承受者(receptor)。由于話題與說明的關系更多在語義上,句法結構顯得很松散。三、話題是有定的,必須置于句首,但如果語境已經提示這種有定性的話題,說、聽雙方都已知道,那么它就可以省略或不需要主語,而主謂結構的“主語”不能省略。四、“話題—說明”的結構比較復雜,可以層層套合或遞進,構成套合結構;由于有一致關系的控制,英語“主語一謂語”結構中一個句子只能一個主語部分。如果用英語的句型來分析(其實過去更多的漢語語法研究就是這樣進行的),漢語“一般歸納出的句型有幾十個,有的甚至有130個之多。歸納出來的這些句型究竟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暫且不說,但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漢語的句子結構形式紛繁”(周志培,2003:99)下面是漢語和英語的主語對比:【1】我們蓋了一棟房子。(施事主語)Webuiltahouse.【2】房子蓋在西院。(受事主語)Thehousewasbuiltinthewesterncompound.【3】房子我們己經蓋好了。(受事、施事并列主語,二者有施受關系,在層次上是上、下位)Wehavefinishedbuildingthehouse.【4】住戶家具都搬進去了。(施事、受事)Thelodgershavemovedintheirfurniture.【5】去年又蓋了一棟房子。(時間作主語)Anotherhousewasbuiltlastyear.【6】東院又蓋了一棟房子。(地點作主語)Thehousewasbuiltintheeasterncompound.【7】這些材料只夠蓋一棟房子。(與事主語)Thesematerialswereenoughforbuildingonlyonehouse.(與謂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沒有明顯施受關系的主語叫做與事主語。與事主語表示既非施事或也非受事的人或物,或表示時間、地點、工具、對象、處所、數量等意義。如:這只筆‖只能寫小楷。這些土豆‖用來燒牛肉。屋頂上‖飄著一面國旗)【8】這些材料我們只夠蓋一棟房子。(與事、施事在形式上并列主語,二者有施用關系,在層次上是上、下位)Wecouldbuildonlyonehousewiththesematerials.【9】財務方面我們不了解情況。(與事、施事在形式上并列主語,二者有涉及關系,在層次上是上、下位)Wehadlittleideaofthefinancialaspect.【以上例句及英語譯文分別選自劉宓慶(1992:24:31)】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漢語句子中的主語雖然都是名詞,但都具有不同的性質:有的是施事者,有的是受事者,還有一些并不具有施事、受事性;有的是時間、地點、方式等等詞語,但在印歐語中,這些只具有“狀語性”,在句中作狀語。從語義來看,英語主語只有四種:施事主語、受事主語、形式主語和主題主語;漢語的主語至少有十種:施事主語、受事主語、零位主語、主題主語、時間主語、地點主語、工具主語、方式主語、存現主語、關系主語等(潘文國,199b7:212一213)。類似情況在漢語的謂語動詞上也是如此的(參見劉宓慶,1992:52一61)。漢語的句子不是非有主語不可,動詞也不是必須成分。因此,英語的主語—謂語結構很難解釋漢語句子的特點,話題—說明框架關注句子的話題以及對話題的解釋和說明符合語義為中心的漢語句子。用話題—說明框架來解釋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主賓語問題,會讓人更為信服。對于“臺上坐著主席團”、“這把刀我切肉”和“這個問題我不懂,你也不懂”等眾所周知的例句,由于沒有形式標記,在是主語還是賓語的問題上難以統一。但主謂語的區別在英語不成問題,它們都有相應的標記。用“話題—說明”解釋這樣的漢語句子,從語義入手,強調其意合特征,效果會更好:前面為話題,后面是對話題的闡述,符合漢語句子組織的心理重輕律。話題和說明之間不存在形式一致的關系,但話題有定,是說話人想要強調的對象,只能置于句首。話題和說明之間的聯系非常松散,簡直松散到在別的語言里將成為不合格的句子,如“他是個日本女人。”,“你也破了。”和“你(的小松樹)要死了找我。”意思分別是“他的傭人是個日本女人。”,“你的鞋也破了。”和“你的小松樹要死了找我。”(Chao,1968:94)這樣的句子不能從句法分析其意義,要借助語境等。盡管話題—說明結構研究還有不少問題,但相對而言比較適合以語義為重的漢語句子的分析。話題和說明的關系可以很“松散”,之間可以有停頓,有時可以插入“要是、如果、雖然、即使”等連詞。(朱德熙,1985:38一39)而這種“松散”的背后折射出漢語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漢語社團‘比類取象’、‘援物比類’的思維方式的一種反映,因為用來比喻例證的兩類現象之間本來就沒有必然的聯系。”(徐通鏘,1997:426)這就是漢語的語義性本質特點。話題—說明結構的重點在語義,不在結構。英語的主語—謂語結構是建立在形態基礎之上,句中成分之間的關系相互制約,具有強制性。根據英國著名語法學家夸克等人的研究,英語簡單句的基本句型可以概括為七種(參見Quirketal,1985:53):(略)這七個句型的共同之處是,至少都有SV(主語十謂語)兩個部分,不可或缺,主語與正在被討論的事,即句子的-主題(theme)有著全面密切的關系。盡管漢語也有不少所謂的SVO或SV,但與英語的有本質的區別,至少在形態上是如此的:西方語言的主謂結構依靠形態(如數、格的一致)維持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主謂結構的基本點,漢語沒有這樣的要求。為了真正反映漢語的語言本質,“主語”“謂語”這樣的術語不適合漢語語法,最好“不要跟著人家叫主語,免得搞亂別人的體系”(潘文國,1997b:214)。

話題一說明結構及其研究方法至少比主謂結構更合適闡述漢語的句法特點,是漢語句子研究的突破口。2.2樹型與竹型樹型與竹型是對漢語和英語句子結構的另一形象描述,也是漢語重意合和英語重形合的恰當解釋。2.2.1樹型與竹型陳定安說:“英漢句子結構主要區別在于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并作了形象的描述:“英語結構緊湊嚴密;漢語結構簡練明快。英語句子好比一棵參天大樹,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一樹荔枝。而漢語好比一根竹子,一盤珠子,一江波濤。”(陳定安,1998:5)英語句子像一棵樹、像一串葡萄或是一串珍珠,靠的是主干結構——主謂機制(SV)。在此基礎上,英語句子借助關系代詞以及相應的顯性標記可以空間搭架、疊床架屋,把各個部分有機連接起來,,“長成”一棵小樹,或參天大樹,還能碩果累累,滿足你的需要。如:【1】Whenherloverturnedandlookedather,andhiseyemethersasshesattherepalerandwhiterthananyoneinthevastoceanofanxiousfacesabouther,hesaw,bythatpowerofquickperceptionwhichisgiventothosewhosesoulsareone,thatsheknewbehindwhichdoorcrouchedthetiger,andbehindwhichstoodthelady.(FrankR.Stockton:TheLady,ortheTiger)她的戀人轉身去看她時,她正坐著,臉色比四周焦慮不安潮水般人群的多一分蒼白"憑借心心相印的人所具有的那敏感的感知,他看得出:他的戀人知道老虎站在哪個門后,少女又在哪個門后.本句層次較多,十分復雜,但主干簡單(…hesaw…that…)、清楚,層次分明,關系明確。如果豎排,儼然像一棵樹,樹干不長,但枝繁葉茂,碩果累累:thananyoneinthevastoceanofanxiousfacesabouther

↑asshesattherepalerandwhiter↑Whenherloverturnedandlookedather,andhiseyemethers↑he↓saw↓bythatpowerofquickperceptionthatsheknew↓↓whichisgiventothose↓↓↓whosesoulsareone↓↓behindwhichdoorcrouchedthetiger,andbehindwhichstoodthelady再看一例:【2】Astudentwhoreceivesfurtherfull一timeeducationattheageofeighteen,eitheratauniversityoratateachers'trainingcollegeoratsomeothercollegegivingtrainingofaspecialtype,canusuallyreceiveagrantfromthepublicauthoritiestocoverhisexpenses,oralmostallofthem,unlesshisparentshavealargeincome.(PeterBromhead:TheBritishSystem)所滿18歲后繼續在普通大學、教育學院或其它各類技術學院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學生,除非父母收入可觀,都可以得到官方的資助以支付其花銷,或者說幾乎全部的費用。例【2】的樹型圖如下:givingtrainingofaspecialtype↑eitheratauniversityoratateachers'trainingcollegeoratsomeothercollege↑whoreceivesfurtherfull-timeeducationattheageofeighteen↑

Astudentcanusuallyreceiveagrant

↓↓↓fromthepublicauthorities↓↓↓tocoverhisexpenses,oralmostallofthem

unlesshisparentshavealargeincome英語句子之所以能這樣長而不亂,是因為有形合標記:主謂結構樹起主干,性、數、格保證樹干,各類標記促進樹型,使得各個成分錯落有致、各得其所。潘文國教授作了這樣的概括:“所謂樹式結構,有三層意思。①句子有一個基本的主干。②所有的枝丫都是從主干上分出來的。③句子的復雜化不影響這個基本主干。”(潘文國,1997b:199)很明顯,形合標記為英語的樹型保駕護航。

2.2.2竹型與意合

漢語的句子好比一根竹子,一盤珠子,一江波濤,組織方式無須執行英語的主謂語一致、動詞的人稱變化、名詞的單復數等規則,而是“文以意為主”,“文附于質”,形散神聚,語義領先。意合是句子組織的基本原則,“漢語的‘意’對于‘句’有統攝作用。‘意’能役‘法’,‘法’隨‘意’定(申小龍,198:812)。漢語句子遵循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層次鋪開,逐步交代,給人以舒緩明快的感覺。正如竹子,漢語句子能一節一節續下去,層層推進。例如:【3】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架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魯迅《社戲》)

Weallpromptlyagreed,becomingaseageraswhenwehadsetout.Threeorfourboysrantothestern,seizedthepolestopuntbackseveralyards,thenheadedtheboataround.Cursingtheoldwoman,wesetuptheoarsandstartedbackofthepin

forest.(楊憲益、戴乃迭譯)如用竹型圖形來描寫,可以這樣:贊成→踴躍→徑奔→拔→點退→回轉→架起→罵著→前進【4】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魯迅《祝福》)Alltheyhadtodowastieherup,shoveherintothechair,carryhertotheman’shouse,forceonherthebridalheaddress,makeherbowintheceremonialhall,lockthetwoofthemintotheirroom.(楊憲益、戴乃迭譯)本例也可同樣可以圖示:用→捆→塞→抬→捺→拜→關→完上面兩個例子就像一根大竹子,一節一節往上爬,動作一個接一個,遵循嚴密的邏輯事理規律,中心突出,意思明確,全然不顧英語句子要求的任何規則。竹型結構也表明漢語句子界限的模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語義關聯和表達功能還處于重要的地位,而英語的語法關系在此無足輕重。呂叔湘先生“流水句”的形容十分貼切:“漢語口語里特多流水句,一個小句接一個小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呂叔湘,1979:27)上面兩例就是典型的流水句。申小龍教授(1988:446)認為,“在現代中,SVO(主動賓)型的句子只占9%。其他大量的句子,或是雙動句……。或是三動句……。或是三段句……。或是四段句……。”而這些句子正具有竹型句、流水句的特色,是漢語意合句的集中體現。潘文國先生對竹型結構的總結也表明漢語句子的意合特征:第一、漢語不存在一個主干結構,也沒有主干和枝梗之分;第二、漢語句子的構造方式就像竹子一樣是一節一節拔起來的;第三、竹式結構的意思只是一個語音語義團塊加上一個語音語義團塊,再加上一個語音語義團塊,一直加到說話人或寫作人意思盡了,便加上一個句號,算作一個句子。團塊與團塊間的聯系可以靠虛詞(關聯詞語),也可以靠意合,而且恐怕是以意合為主。(參見潘文國,1997b:203一204)竹型結構是漢語句法的生動描述,但其基礎是漢語的意合。

2.2.3句子展開方式與意合形合

不少學者對比分析漢語和英語句子的展開方式,以期揭示漢語和英語的基本特征。劉宓慶先生(1992:88)提出開放與封閉的對比:“漢語基本句具有句首開放性(openbeginning)和句尾收縮性(contractingending或封閉性closedending),而英語句子則恰恰相反,具有句首封閉性和句尾開放性。”潘文國教授(1997b:206)提出左展開與右展開的對比:“漢語的展開方向一般是向左的,而英語的擴展方向一般是向右的。”在討論英語從屬分句的位置時,夸克等人(Quirketal)認為英語句子是左向分支、套置(句中擴展)和右向分支展開:“句首分句稱為‘左向分支’(Left-Branching),句中分為‘套置’(Nesting),而句末分句則為‘向右分支’(Right-Branching)。”(夸克等人,1989:1432)周志培還認為漢語句子存在中間擴展的情況(參見周志培,2003:134一135)。無論漢語的句首開放或向左擴展,英語的句尾收縮性(或封閉)或向右擴展,以及漢英語言出現的中間擴展方式,但最根本的問題是:漢語和英語句子的基本特點決定句子的展開方式,與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先看英語的情況。下面是一首著名的英語童謠(選自夸克等人,1989:1435):【5】ThisisthemaltThatlayinthehousethatJackbuilt.ThisistheratThatatethemaltThatlayinthehousethatJackbuilt.Thisisthecat,Thatkilledtherat,ThatatethemaltThatlayinthehousethatJackbuilt.…Thisisthefarmersowinghiscorn,Thatkeptthecockthatcrowedinthemorn,ThatwakedthePriestallshavenandshorn,Thatmarriedthemanalltatteredandtorn,Thatkissedthemaidenallforlorn,Thatmilkedthecowwiththecrumpledhorn,Thattossedthedog,Thatworriedthecat,Thatkilledtherat,ThatatethemaltThatlayinthehousethatJackbuilt.這首童謠采用典型的右擴展,句中的分句一環套一環,最多的有十層,讓人頭暈目眩,眼花繚亂,似乎可以無窮的向右擴展下去,但能讀懂。這全靠英語具有引導后置成分的關聯機制(引導定語從句的that),形合手段把它們連接起來。如果采用左擴展方式,形式手段無法像上例那樣使用,層次就十分有限,如:【6】a:Hesaidthatifwhenyou’vefinishedyou’dclosethedoorhe’dbeverygrateful.(夸克等人,1959:1434)例中when引導的分句位于if分句的句首,而if分句則又位于that分句的句首,也許左向展開只能到這一級為止,否則就很別扭,又費解,如根據【6】a改寫的句子:b:*Thatifwhenyou’vefinishedyou’dclosethedoorhe’dbeverygratefulwasobvioustoeveryonepresent.(同上)起標記作用的形合手段達不到標記的目的,句子不但別扭,甚至不合格,如[6]b,中間分支或擴展,亦不例外。形合是英語句子擴展的基本條件,其中的標記功能十分重要。所以,夸克等人強調“句法結構一個主要傾向是,在句子的最后部分從屬關系達到最深的程度”,“向右分支最容易理解”(夸克等人,1989:1432)。由于英語的形式手段及其特征,英語主要以右擴展為主,也符合英語的尾著重原則(end—weight)。中間展開模式也要依賴形合標記,例:【7】Vanessa,whosebrotherJimlikestotalkatgreatlengthhowheusedtoplaytenniswithfamousmoviestarswhenhelivedinLosAngeles,ismybestfriend.(夸克等人,1989:1432;1435)例【7】的中間插入了從句,但都是通過形合標記詞來擴展。無論是右擴展,左擴展,還是中間擴展,必須建立在形合基礎之上,否則就是不合格的英文句子。右擴展之所以最容易理解,是因為有了顯性的連接手段,完全符合英語句子形合組織規律。相對而言,漢語以左擴展為主,如下面〔88(轉自劉宓慶先生,1992:88):【8】(1)←————————————————————好好的(2)←—————————————————照顧得好好的(3)←——————————————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4)←————————————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5)←———————————他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6)←————————沒料到他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7)←——————的確沒料到他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8)←———她說她的確沒料到他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9)←—我聽她說她的確沒料到他竟然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從“好好的”開始向左(逆向)擴展了九個合格的漢語句子,具有很強的左擴展能力。這是英語所望塵莫及的。分析起來,漢語的語序和語義連貫起作用,從左到右符合先發生的先說、后出現的后介紹、意義為重的邏輯事理思想。在左擴展的研究上,周志培先生提出兩個問題:一是漢語的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以及連動和兼語動詞短語的右擴展能力很強,這樣的結構是英語望塵莫及;二是漢語句子除了左擴展和右擴展以外,還有一種中間擴展:句子頭尾都是封閉,而中間可以擴展。(參見周志培,2003:132一134)對于第一個問題,周氏用潘文國先生說明左擴展對聯的例子來闡述,先看這副對聯:[9]梅花糞桶一朵梅花兩個糞桶鬢邊斜插一朵梅花肩上橫挑兩個糞桶紅顏小姐鬢邊斜插一朵梅花黑臉長工肩上橫挑兩個糞桶(轉自潘文國,1997b:206)周志培對這一左擴展對聯作了右擴展,說明漢語右擴展的能力十分強,擴展結果是:梅花糞桶梅花一朵糞桶兩個梅花一朵斜插鬢邊糞桶兩個橫挑肩上梅花一朵斜插鬢邊(顯)小姐紅顏糞桶兩個橫挑肩上(現)長工黑臉周氏對上面的【8】也作了類似的右擴展:【10】好好的。——————————————————————→(1)好好的一件事。———————————————————→(2)好好的一件事給他弄得人人怨。————————————→(3)好好的一件事給他弄得人人怨老張。——————————→(4)好好的一件事給他弄得人人怨老張庸。—————————→(5)好好的一件事給他弄得人人怨老張昏庸到會認不清他的嘴臉。

——————————————————————————→(6)好好的一件事給他弄得人人怨老張昏庸到會認不清他的嘴臉讓他這樣的人去辦這樣的事—————————————————→(7)

(轉自周志培,2003:134)【11】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重要一步。

————————————→(1)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邁出了重要一步。

—————————→(2)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3)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4)

(轉自周志培,2003:135)漢語左右以及中間的擴展說明漢語句子的組織更為靈活,不必受到形式手段的控制和約束,只要符合邏輯事理和語義連貫。然而,必須指出,漢語句子的組織還是以左擴展為主,符合漢語意合的基本組織原則:邏輯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1988:128一133)“漢語”條中,朱德熙先生增加了這樣的內容,“從詞序方面看,漢語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所有修飾語都必須放在被修飾成分的前邊,所以修飾語不宜太長、太復雜。”漢語中的確存在右擴展和中間擴展,但十分有限,一般來擴展到兩級。否則,句子要么不合格,要么十分歐化,或不地道,如【10】中的第三層以后似乎有些拗口,【11】很難再擴展了。英漢語句子的擴展方式與形合意合組織手段密切相關。英語之所以右擴展為主,有時似乎可以“無限”向右擴展,且“合法”,因為有形合手段,哪怕要向左或中間擴展一級也少不了相關形態方式的支持。漢語以左擴展為主,符合漢語意合規律:語序和邏輯。只要符合意合組織原則,漢語句子也完全可以右擴展和中間擴展,但層級都受到一定限制,否則,就要違背漢語的意合規律。

2.3漢英句子構建基本原則

在吸收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潘文國先生對漢語和英語的句法特征作了更為深入的對比和總結:漢語與英語的語法就是隱性與顯性、柔性與剛性的對比(潘文國,1997b:103一137)。漢語句子組織首先考慮的是語序、邏輯和語義的聯系和連貫,因為“滲透到漢語之中的語法觀念是合乎邏輯的觀念,這一觀念給漢語帶來了適當的語序,并且必將通過運用這種正確地建立起來的語序而在人民的精神中繼續發展”(洪堡特,1997:547)而英語句型研究離不開主謂結構,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形態。

2.3.1漢語句子的意合規律

與前面詞語意合結構一樣,漢語句子的組織也依靠語序和邏輯事理來實現,相互關系密切:邏輯規律決定語序,語序進一步加強邏輯事理。句子的組織一般采用以下幾種規律:時序先后律、事理因果律、空間大小律等。

2.3.1.1時序先后律

時序先后律指按照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來組織句子,也是對客觀事實的描寫,動作是事件展開的主線。流水句屬于典型的時序先后律的句子。如:【1】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魯迅《風箏》)Suddenly,asifawakenedbysomeprompting,Irushedtoasmallroomtherethatwasforsakenandusedasastoreroomforoddsandend.IPushedthedooropenand,asIexpected,foundhimnestlinginthedustysundries.(劉士聰譯)【2】出了垂花門,早有眾小廝們拉過一輛翠幄青紬車,邢夫人攜了黛玉坐上,眾老婆們放下車簾,方命小廝們抬起,拉至寬處,駕上馴騾,出了西角門往東,過容府正門,入一黑油漆大門,至儀門前,方下了車。(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三回)Outsidetheornamentalgatepageswerewaitingbesideabluelacqueredcarriagewithkingfisher-bluecurtains,intowhichLadyXingandhernieceentered.Maidsletdownthecurtainsandtoldthebearerstostart.Theyborethecarriagetoanopenspaceandharnessedadocilemuletoit.TheyLeftbythewestsidegate,proceededeastpastthemainentranceoftheRongMansion,enteredalargeblack一lacqueredgateanddrewupinfrontofaceremonialgate.(楊憲益、戴乃迭譯)這里兩個例子中的黑體部分都是表示動作的詞語,連接起來就是事件的整個過程,句子意義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例【1】通過“恍然大悟——跑向——去——推開——發現”表示心理和動作變化的詞語,生動刻畫了作者急促尋找的過程;例【2】(轉自潘文國,1997b:261)有15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動作描寫形象生動,自然流暢,都是按照事件的時序排列,前后順序一目了然,不需別的方式來輔助。盡管動作的執行者幾次變更,分別有“眾小廝們”、“邢夫人”、“黛玉”、“眾老婆們”,但整個描述還是清清楚楚、錯落有致,因為“漢語是以事件為中心來組織,而不是以人物為中心來組織。人們注意的是一件件事順著時間順序在進行,動作所述的人物相對處于次要地位”(同上)。這是漢語句子最重要的組織方式。英語也遵循這樣的規律,“語序的時序律也是英語重意合的條件之一”(劉宓慶,1992:158),但當時序先后律與形態一致律發生矛盾時,必須讓位給形態為重的形合組織方式,因為英語還沒有完全擺脫屈折語的根本特征。把漢語翻譯成英語時,首先必須考慮主語謂語結構,句子連接形式以及其他相關的形式要求,如上面兩例的英譯。

2.1.3.2事理因果律

事理因果律指漢語基本句子依據先原因后結果的事物發展順序進行組織。這是人類思維的基本初始過程,也是具體概念的邏輯排列,往往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無須借助形式標記。“因果關系”是這一類句子的總稱,包括條件—結果、假設—結果、比較—結果和原因—結果等。因果句遵循的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很普遍,但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漢語一般遵循“先因后果”的順序,以隱性的方式組織,“盡在不言中”,體現漢語的高度簡約,是漢語重要的組句手段。【3】天色黑了,也不讓茶讓酒,我還到那邊有點事去,你竟請回去。(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二十四回)It’sdarknowsoIwon’tinviteyoutohaveadrink.Ihavesomebusinesstoseeto.

You’dbettergoback.(楊憲益、戴乃迭譯)【4】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列相如傳》)WhatshallIdoifEmperorQintakesupthegrandjadebutrefusestogivemethetownships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