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_第1頁
【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_第2頁
【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_第3頁
【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_第4頁
【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金匱要略重點總結

金匱要略重點總結

金匱要略重點

緒論

金匱要略的學術成就及基本論點

⑴建立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系;

(2)原著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臟腑經絡為依據,運用四診

八綱,建立了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

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基本論點:①重視整體,臟腑經絡為

辨證的核心。②據脈論理。③辨證論治。

(3)④治未病。⑤治病求本,重視

人體正氣。

⑷創制應用廣泛、配伍嚴謹、療效顯著的雜病治療經方:原著

根據《內經》制方的原則,針對雜病證候的特點,創制了眾多

的經方。這些經方配伍嚴謹,用藥精當,化裁靈活,治療范圍

廣泛,臨床療效顯著,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具體

體現在;⑦載方205首,臨床應用廣泛。②組方嚴謹精練,化

裁靈活。③重視藥物專用與藥物炮制、煎煮方法。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2.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

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

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灰

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

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

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

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

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

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

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媵理。

媵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

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1.治未?。ㄒ巡》纻鳎┱撸姼沃?,知肝

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6

14.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病,醫下

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

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

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

其痼疾也

簡述五邪中人的特點。

五邪是指風、寒、霧、濕、飲食五種病

邪,又分別稱作清、濁、大、小、谷飪之邪。五邪

侵襲人體,各有一定的規律,即“五邪中人,各有

法度”之謂。

風為陽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

人脈浮緩;

寒為陰邪,其性緊束,常在暮時中于經絡之里,令

人脈緊急;

濕邪類水,其性重濁下流,常傷于下而流注關節;

霧露之邪輕清居上,易傷于上而犯皮媵:

飲食之邪即谷飪之邪,從口而入,易損傷脾胃,而

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體現了同氣相

求,以類相從之共同規律,所謂大小、表里、上

下,午暮等,都是相對而言,不必拘泥。

談談張仲景對疾病的預防有哪些主要觀點?

張仲景對疾病預防方面的觀點,歸納起來主

要有幾個方面:重視人體正氣,未病先防和己病防

變“

一、未病先防:《金匱》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否,關

鍵在于人體內的正氣,外因“客氣邪風”,雖是人

體發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氣卻是決定人體發病的根

本因素。所以《金匱》強調“若五臟元真通暢,人

即安和"O如果人體正氣不虛,“不遺形體有

衰”,縱有“客氣邪風”侵襲,“病則無由入其媵

理”,即使得病亦不會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張

仲景指出要“養慎”。其具體措施有:“無犯王

法,禽獸災傷”:“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及

“房室勿令竭乏”等。說明既要加強道德修養,愛

國守法,避免意外的災傷,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

及房室都要有節制,這樣就能保持“五臟元真通

暢”而健康無病。

二、已病防傳:指一旦不慎發病,應早期治療,防

止疾病由經絡入臟腑,或由一臟傳入它臟,使病情

進一步發展。所謂“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

治之”?!八闹庞X重滯”,即采用“導引、吐

納、針灸、膏摩”等法,驅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

入。若邪已入臟腑,則當根據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

規律,治未病之臟腑,截斷其傳變,阻止病情發展

蔓延。

請分析新舊同病時的治療原則。

新舊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

況。《金匱》認為,一般情況下應先治卒病,后治

痼疾。因為從病勢分析,痼疾日久勢緩,卒病新起

勢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證候復雜,難以

速愈,而卒病邪氣尚淺,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

加以卒病的情況下,應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

避免新邪深入與舊疾相合。當然在臨床治療新病與

舊病相合的病人時,治新病同時還須考慮到舊病。

如《傷寒論?太陽病》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

樸、杏子佳,”就是治療新病兼顧舊病的例證。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簡述防己黃黃湯的癥型,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

法方藥

癥型:風濕表虛證

臨床表現: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關節疼痛

病因病機:表虛不固,風濕侵襲

治法;益氣固表,祛風化濕

藥物組成:黃芭、防己、白術、甘草、

生姜、大棗。

濕病的主癥,基本治法及其機理,以及治療

禁忌

主癥:發熱身重、骨節疼煩為濕病的主癥。濕從外

來,多兼風夾寒

濕邪偏重,則以身重疼痛為主癥;

偏于寒濕。則其痛較甚;

偏于風濕,則多走竄關節。

濕病的治療主要以解表散邪為法。

外濕治療方法:發汗

機理:微微發汗,使陽氣周流全身,緩緩蒸發,營衛

暢通,則風邪和濕邪同時隨汗排出體外

由于濕性粘滯,難以速

去,故發汗只宜微汗而切忌大汗,這是治療外濕的一

個總則

內濕治療方法:利小便

機理利其小便,使里濕去,陽氣通,外濕亦除

治療禁忌

①禁攻下。若誤用攻下,可導致額上汗出、喘促、小

便失權、大便下利不止等陽脫于上、陰竭于下

的陰陽離決證候。

⑦禁火攻。火攻乃強迫發汗法,誤用火攻可導致大汗

出,風去濕存而其病不愈。若火攻內攻可致鼻

皿或發黃,且易大汗亡陽。

③禁大汗,宜微汗并注意外界氣候的影響。因為遇到

陰雨連綿的天氣,外濕極盛,影響濕邪的排泄,

所以,治療時除注意不宜過汗

外,還須注意天時氣候

剛痙(葛根湯)和柔痙(括簍桂枝湯)的區別和治

法方藥

痙痙

病風寒表實,筋脈失養風寒表虛,津液不足

癥太陽病,發熱,惡寒,無汗,小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身似

狀便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強,幾幾然,脈沉遲

治解肌發表,通經達隧調和營衛,兼以生津

法葛根湯括簍桂枝湯

方葛根麻黃桂枝生枯簍根桂枝芍藥甘

藥姜甘草芍藥大草生姜大棗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如何理解“百脈一宗,悉致其病”?

“百脈一宗,悉致其病”是對百合病病機的

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脈,分之為百脈,合之為一

宗,由于心主血脈,肺主治節、朝百脈,故心肺為

人體百脈之主管和統轄,“一宗”實際上就是指心

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則氣血通暢,百脈調和;若

心肺陰虛內熱,則氣血失調而百脈受累,癥狀百

出,形成百合病。

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方藥

病因有二:一為熱病之后,余熱未盡,陰液未

復;一為情志不遂,化火傷陰。

病機總由心肺陰虛內熱所致,治宜養陰清熱。

臨床表現:一是心神不寧證:精神恍惚不定,

飲食、感覺、行動、起居等異常;二是常見陰虛內

熱證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脈微數。

百合病本證,用百合地黃湯養心潤肺、益陰清

執.

J、、、9

誤汗后,用百合知母湯(百合,知母)

補虛清熱、養陰潤燥;

誤下后,用滑石代赭湯(百合,滑石,

代赭石)清熱利尿、和胃降逆;

誤吐后,用百合雞子湯(百合雞子

黃)養陰益胃和中。

變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括萎牡蠣散內外

同治;

變發熱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陰清熱利

尿。

方藥:百合生地黃汁

狐惑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方藥

病因病機濕熱蟲毒蘊結

臨床表現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陰蝕爛為特

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

食、惡聞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癥。

治法:清熱解毒除濕。狐惑病發病未久,

尚未成膿,用甘草瀉心湯清熱化濕、安中解毒;

蝕于前陰者用苦參湯外洗;

蝕于后陰者用雄黃外熏;

狐惑病釀膿者,用赤豆當歸

散清熱利濕、解毒排膿。

方藥;甘草瀉心湯方;甘草黃苓人

參干姜黃連大棗半夏

赤豆當歸散方:赤小豆當歸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1.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單臂不

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2,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

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

引邪,口阿辟不遂Q邪在於絡,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在於腑,即不

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Q

肝腎不足,水濕內侵4.寸口脈沉而弱,沉

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Q汗出入水

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日歷節。

風濕歷節8.諸肢節疼痛,身體魁嬴,腳腫如

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寒濕歷節10.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

湯主之。

《金匱》對中風病的辨證分型、臨床表現與機理有何

論述?

邪在于絡,肌厭不仁;是因營氣不能運行于肌表

所致。

邪在于經,即重不勝:是因血氣不運行于肢體所

致。

邪入于腑,即不識人;是因痰濁蒙蔽清竅所致。

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絕所

致。

試比較分析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與烏頭湯證的異同點。

相同點;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烏頭湯均主治歷節病,

其共同主癥為關節劇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則腫大

變形。其不同點:

桂枝芍藥知母湯

功效:為祛風除濕、溫經行痹、滋陰清熱病機:風

濕流注關節,郁而化熱傷陰,氣血運行不暢

主治:風濕歷節病。治法:袪風利濕,溫

經散寒,清熱養陰

臨床表現: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

短氣,溫溫欲吐

方藥:桂枝芍藥甘草麻黃生姜白術知母

防風附子

烏頭湯

功效:為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病機:為寒濕侵及關

節血脈,氣血痹阻不行

主治:寒濕歷節病治法:溫經散寒,除濕宣

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劇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

惡寒肢冷,得溫則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

脈沉緊等癥為特征。

方藥;麻黃芍藥黃黃甘草川烏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名血痹病

輕病因病機:內為衛陽不足,外為風邪誘發,血

行不暢

癥狀,骨弱肌膚盛,疲勞汗出,臥不時動

搖,脈微為陽微,澀為血滯。

治法:針刺法導引陽氣,使氣行則血行。

重病因病雙:素體不足,以陽氣不足為主

癥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身體不仁

(局部麻木),如風痹狀(輕重者有酸痛感)

治法:益氣以通陽,和營以行痹

方藥:黃黃桂枝五物湯

2.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

不仁,如風痹狀,黃芭桂枝五物湯主之。

虛勞病

3.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13.虛勞里急,悸,ft,腹中痛,夢失精,四肢

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病機--氣血虧虛

虛勞不寐17,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金匱》論治虛勞病共計七個方證。

1.其中有六個方正與脾、腎虛損關系密切。

①小建中湯、黃黃建中湯證、桂枝加龍骨牡蠣

湯證、薯孜丸證皆與脾胃虛損有關。

建中的意義在脾胃之氣;薯蕩(山

藥)獨重,又因用四君為佐,亦以補脾益氣為主。

②腎氣丸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大黃蟲

丸證皆與腎臟虛損有關。

腎氣丸一補脾腎氣;桂枝?一調和陰

陽、固腎攝精,主治在腎;大黃?一干地黃十兩為君

用量重于數倍,益腎滋陰。

2.證型分類方面,虛勞屬于陽虛、陰虛、陰陽兩

虛者有腎氣丸(氣虛)、酸棗仁湯證(陰虛)、

小建中湯、黃黃建中湯證、桂枝

加龍骨牡蠣湯證、(陰陽兩虛)。

3.虛勞兼挾證有薯薪丸證、大黃zh。蟲丸證。

薯葡丸證一虛勞挾風證,氣血不足兼挾

風邪所致:

大黃蟲丸證一虛勞不足,經絡氣血受阻,干血內結所

致。

4,治則方面,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黃英

建中湯三者屬于甘溫扶陽的范疇

血痹病的病因病機,主癥及其辯證治療

病因病機為氣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滯,痹

于肌膚。

主癥:肢體局部肌膚麻木不仁

辯證治療:血痹輕證僅見肌膚輕微麻木不仁,治

以針刺引動陽氣。

重者除肌膚麻木不仁外,甚則可見輕微疼痛,治

以黃黃桂枝五物湯益氣通陽,和營行痹。

方藥:黃黃桂枝五物湯方:黃黃芍藥桂枝生

姜大棗

試述《金匱》治虛勞為什么重視脾腎?為何側重甘

溫扶陽法?

這是因腎為先天之本,真陽真陰所寄之處;脾胃

為后天之本,氣血營衛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賴以

充養。而虛勞病后期,無不關系到脾腎,故治虛勞

要重視脾腎。

虛勞病證情較復雜,陰虛之甚可以損及陽、陽虛

之甚可以損及陰,最終常可致陰陽兩虛的復雜證

候。但對于以陽氣虛損為主癥者,治療上偏重甘溫

扶陽之法。如小建中湯、腎氣丸均治陰陽兩虛偏于

陽虛者。

小建中湯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均治虛勞病之陰陽兩

虛證,二者有何異同點?

相同點:小建中湯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病機均屬于

陰陽兩虛證。

不同點:

小建中湯主治:虛勞里急癥狀:悸,腹中

疼,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病位在脾,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治法:

甘溫建中,調和陰陽

方藥: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姜膠飴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治虛勞失精癥狀少腹弦急,

陰頭寒,目眩,發落一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病位在腎,為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證。治法:

調和陰陽,潛鎮攝納。

方藥: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龍

骨牡蠣

試述腎氣丸的主治主癥,組方特點及適應證。

主治:虛勞腰痛,主癥: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組方特點,其一是以滋陰藥為主,地黃、山萸

肉、山藥并補腎、肝、脾之陰。其二是配以少許

附、桂,“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

也”。其三是佐以茯苓、澤瀉、丹皮三泄使滋而不

膩,溫而不燥。所以全方應是陰陽平補而略偏于溫

的調補劑。

適應證:腎陰陽兩虛偏于陽虛證6

方藥:地黃山萸山藥附子桂枝茯苓澤

瀉牡丹皮

酸棗仁湯證在病機、主治主癥、治法、方藥上有何

特點?

主治,虛勞失眠病機:肝陰不足,虛熱上擾心

神。

主癥:虛煩不得眠,舌紅脈細數等。治宜養陰清

熱、寧心安神Q

方藥:酸棗仁養肝陰;知母養陰清熱;川苜理血疏

肝;茯苓寧心安神;甘草清熱緩急,調和諸藥。

何謂緩中補虛,結合條文說明

緩中補虛是張仲景治療虛勞干血的重要治法。虛勞

伴淤,理應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虛勞干血已

屬久病。勞傷日久不愈,身體極度虛弱。正氣虛

極,不能推動血脈正常運行,從而產生淤血,淤血

日久可謂干血。淤血內停,阻滯氣機,脾失健運,

故腹滿不能飲食;淤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膚失

養,故粗糙如鱗甲狀,目睛失養,故兩目暗黑。虛

勞干血本癥因虛致淤,淤久成勞,淤血不去,新血

不生,故治宜祛瘀生新。故只能緩攻淤血,并扶助

正氣,這樣才能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張仲景治療虛勞病的特點

虛勞病,是因勞傷過度而體質虛損所致的慢性衰弱

性疾患的總稱,五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是其

基本病機

仲景在治療虛勞病的治療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中焦,補益脾腎

中醫理論認為,牌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

失健運,則氣血陰陽無以生化。腎為先天之本,內寄真陰真

陽,虛勞病無不關系到腎6從整體上看,脾腎兩臟是相互資

助,相互促進的。因此,調理好脾胃,使中氣立,則能化生

氣血,氣血生則陰陽協調;而注重補腎,則體現了固先天之

本以助后天之本即脾的功能正常運行這一思想。而仲景治療

虛勞病的七方中,更是有五方均從調理脾胃入手。

2、以甘為主,甘溫扶陽

仲景治療虛勞病的特點之一為注重補益脾腎,但也非一味

地溫補,而是注重辯證,以甘為主,甘溫扶陽°

3、寒熱并用,平調陰陽

虛勞病日久,往往是陽虛損及陰,陰虛傷及陽,最終陰陽

兩虛,寒熱錯雜。因此仲景治療虛勞病也看重這點,用藥時

注意寒熱并用,陰陽并調,以治陰陽諸虛。

4、立足整體,邪正兼顧

虛勞之人,正氣本虛弱,若用藥只顧一味祛邪,則更耗損

人體正氣,因此,治療時必須注重保存人體的正氣,在祛邪

的同時也兼正,而這也是仲景治療虛勞病的特點之一。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肺痿:是肺氣痿弱不振,以多唾濁沫和短氣為主證,分虛

熱河虛寒兩種證型。

虛熱10,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

門冬湯主之。

虛寒5.肺痿吐涎沫而不欲者,其人不渴,必遺

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己

渴者,屬消渴。

寒飲郁肺6.軟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

湯主之。

痰濁壅肺7.款逆上氣,時時吐唾濁,但坐不得

眠,皂莢丸主之。

飲熱迫肺13.軟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

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寒飲夾熱上迫于肺8.欹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

主之。

飲結胸脅9.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外感風寒14.肺

脹,軟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

加石膏湯主之

咳嗽上氣用藥規律

麻黃配桂枝,意在發汗解表

麻黃配石膏,意在平喘,清郁熱

麻黃配射干,意在開痰散結

麻黃配厚樸杏仁,意在宣肺理氣除滿

溫化水飲多用半夏,姜,細辛

痰濁粘稠用皂莢

虛寒肺萎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及方藥是什么

病因病機;上焦陽虛,肺中虛冷,肺氣痿弱

臨床表現:頻吐涎沫,不渴不咳,遺尿或小便頻

數,頭眩,

治法:甘草干姜湯溫肺散寒,恢復陽氣。

方藥:甘草干姜甘草之量倍于干姜,暖而不燥。

虛熱肺痿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及方藥是什

么?

病因病機:肺熱津傷、肺氣痿弱所致,

臨床表現:咳吐濁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氣,氣

急,咽干不利,口干喜涼飲,舌紅少苔,脈虛數。

治法:清養肺胃、止逆下氣,方用麥門冬湯:

方藥:麥門冬、人參、半夏、粳米、甘草、大棗。

試述越婢加半夏湯證、小青龍加石膏湯證、射干麻黃湯

證在病因病機、癥狀表現、證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點:病機均為內飲外寒,內外合邪,肺失

宣降。在癥狀上都有咳而上氣,即咳逆喘促。

不同點:(1)病因病機不同。

越婢加半夏湯證為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與痰飲相

結;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為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與內飲

相結;

射干麻黃湯證為寒飲郁肺。

(2)證候不同。

越婢加半夏湯證為熱重于飲,喘重于咳之肺脹,

癥狀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咳喘重,目如

脫狀,口渴汗出,脈浮而大;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為飲重于熱,咳喘并重之肺

脹。

癥狀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疼身痛,咳

喘,煩躁;

射干麻黃湯證為寒飲郁肺,痰氣相擊。

癥狀表現為惡寒無汗,咳喘氣迫,喉中痰鳴,脈

浮緊。

(3)治則不同。

越婢加半夏湯證治宜宣肺泄熱,降逆平喘;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治宜解表化飲,清熱除煩;

射干麻黃湯證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甘

草半夏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

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甘

草半夏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

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2.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胸痹重證4,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簍越白半夏

湯主之。

虛實異治5,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

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蓮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輕證6.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

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急證7.胸痹緩急者,意四附子散主之。

心痛輕證8.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

主之。

心痛重證9.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

主之。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和主要臨床癥狀

胸痹病因病機;胸陽不振,陰邪阻滯

臨床癥狀:喘息咳唾,胸背

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心痛病因病機:輕癥寒飲上逆重癥陰寒

痼結

臨床癥狀:輕癥心中痞,心懸

痛(心窩部向上牽引疼痛)

重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伴發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

白,口唇紫,舌淡胖

紫暗苔白膩,脈沉緊甚至微細欲絕

括簍旌白白酒湯證(胸痹主癥)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

治法方藥

臨床表現“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

遲,關上小緊數”

病因病機:胸陽不振,陰邪阻滯

治法:宣痹通陽、豁痰利氣。其主治證為胸痹典型

證,

方藥:括簍、蕤白,白酒

括簍藏白半夏湯證(胸痹重癥)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

治法方藥

臨床表現:在胸痹典型證基礎上又見“胸痹不得

臥、心痛徹背,痛有休止””

病因病機:痰濁壅盛

治法;通陽寬胸,化痰降逆。其主治證為胸痹較重

方藥:括簍、癱白、白酒半夏

梧簍筵白桂枝湯證(胸痹病氣滯之實證)的臨床表現,病

因病機,治法方藥

臨床表現:胸痹心中痞,胸滿,脅下逆搶心及腹

脹、苔厚膩”

病因病機:陰寒痰濁,凝聚胸中

治法;通陽散結,降逆除滿。其主治證為胸痹病氣

滯之實證

方藥:混簍、藏白桂枝、枳實、厚樸

烏頭赤石脂丸證(心痛重癥)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

治法方藥

臨床表現:“胸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

疼痛劇烈、肢冷汗出之陰寒痼結的心痛病

病因病機:陰寒痼結

治法:溫陽逐寒,止痛救逆。其主治證為心痛重癥

方藥:蜀椒、烏頭、附子、干姜、赤石脂、蜜

仲景治療胸痹心痛病的用藥規律

治療胸痹心痛,仲景用藥有如下規律:

凡以枯簍、萩白為主組成的方劑,則專為治胸痹而

設。如括簍雍白白酒湯、括簍薄白半夏湯均是治療胸

痹的主要方劑。

凡括簍、萩白與桂枝、枳實、生姜配伍運用的方劑,

則是為治療胸痹與心痛或短氣合并證候而設。

如枳實筵白桂枝湯治療胸痹心痛合并發生之證,故既

用括簍、蘸白治胸痹,乂用桂枝、枳實治心痛,胸胃

同治。

凡以烏頭、附子為主組成之方劑,則為治沉寒痼冷之

心痛而設。如烏頭赤石脂丸則是治療陰寒痼結,寒氣

攻沖所致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之證,故烏頭、附子同

用,以攻逐陰邪。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四飲的病位,病機及主癥(書見148)

痰飲病位:胃腸病機:脾陽虛弱,水谷不化,飲留

于胃腸

主要癥狀:素盛今瘦,腸間瀝瀝有聲,胸脅肢

滿,目眩,短氣,臍下悸,吐涎沫

懸飲病位:脅下病機:水停脅下,肝肺氣機不利,

升降失常,氣飲相搏

主要癥狀:咳嗽,脅下引痛

溢飲病位:四肢肌表病機:水飲流于四肢肌表,肌

媵閉塞,壅阻于經絡肌肉

主要癥狀:當汗出而不汗出,發熱惡寒,身熱疼

支飲病位:胸膈病機:飲停胸膈,水邪壅肺,氣機

不利

主要癥狀: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冒眩,心下悸,腹滿

如何理解“病痰飲者以溫藥和之”?

痰飲病的治療大法為“以溫藥和之”。所謂“溫

藥”是指功能振奮陽氣,開發媵理,通行水道的溫

性的藥物?!昂椭笔菧睾驼{理之意,要求所用溫

藥既不可過于溫散,也不宜專事溫補。

飲病相對于水腫病而言,病位局限,水液的排泄

去路多無障礙,并不以標急為病變重點,故不以行

消開導為法。飲為陰邪,易損傷人體陽氣;遇寒則

聚,得溫則化。

“溫藥和之”之法,能振奮人體陽氣,開發膜

理,通行水道,化痰蠲飲,使舊飲漸去,新飲不

生,實為治療痰飲的根本之法。

苓桂術甘湯如何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

一原則?

《金匱要略》提出治療痰飲病的原則為“當以溫藥

和之”。溫藥具有發越陽氣,開發媵理,通調水

道,調整肺、脾、腎功能的作用,同時又可促使飲

邪易散易行,故溫藥可兼顧標本。然而用溫藥不可

過于剛燥,亦不可專事溫補,以防傷陰和戀邪之

弊,而應以調和為原則,此即所謂“溫藥和之”之

意。苓桂術甘湯為治療痰飲病之要劑,由茯苓、桂

枝、白術、甘草組成。其中茯苓為主藥,可健脾滲

利水濕,輔以桂枝溫陽蠲飲,兩藥相配,可溫陽化

飲;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兩藥相協,可

補土制水。由此可見,苓桂術甘湯功可健脾滲濕、

溫化痰飲、通陽利水,其性既不剛燥,亦不滋膩,

實屬治療痰飲之良劑,充分體現了“病痰飲者,當

以溫藥和之”之旨。

大小青龍湯治療溢飲的鑒別(書見160)

溢飲病位:四肢肌表病機:水飲流于四肢肌表,

肌媵閉塞,壅阻于經絡肌肉

相同;均為表里同病癥狀均有惡寒發熱,身體疼痛,病

機均與外感風寒,肺失宣降,飲溢四肢有關

不同大青龍湯證病機特點:外寒內熱,表證偏重

(擅長發汗散水清熱)臨床癥狀:無汗而喘,煩躁而渴,

脈象浮緊,舌苔薄黃

治法:散寒化飲,清熱除煩

方藥: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石膏

小青龍湯證病機特點:外寒內飲,表證較經

(擅長行水溫肺下氣)臨床癥狀:咳喘痰多,胸痞干

嘔,脈象弦緊,舌苔白滑

治法:溫里化飲,止咳平喘

方藥;麻黃桂枝甘草芍藥五味子干姜細辛

半夏

茶桂術甘湯證,五苓散證,甘遂半夏湯證,防己椒

目拿防大黃丸證(痰飲,腸間飲聚成實),

澤瀉湯證(支飲冒眩)的臨床表現,病因病

機,治法方藥

苓桂術甘湯證(痰飲,飲停心下,飲停脾胃)

病因病機:脾胃陽虛,痰飲中阻

臨床表現:胸脅支滿,目眩

治法: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方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五苓散證(痰飲,下焦飲逆)

病因病機:飲停下焦,氣化不利,水飲逆動

臨床表現: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

治法:溫化下焦,通利水道

方藥: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

甘遂半夏湯證(痰飲,留飲欲去)

病因病機:水飲停留,陽氣不通

臨床表現;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

下續堅滿

治法:因勢利導,攻逐流飲

方藥:甘遂半夏芍藥甘草白蜜

防己椒目孽防大黃丸證(痰飲,腸間飲聚成實)

病因病機:水走腸間,飲聚成實

臨床表現:腹滿,口舌干燥

治法;宣上運中,導水下行

方藥:防己椒目拿苗子大黃

澤瀉湯證(支飲冒眩)

病因病機:脾虛支飲上泛,蒙蔽清陽冒眩

臨床表現:心下有支飲,頭昏目眩

治法:健脾化飲,降逆止眩

方藥:澤瀉白術

證名病位病機主癥治則方劑

痰飲腸間脾失健素盛今瘦,腸當以溫藥苓桂術甘

運,間瀝瀝有聲和之湯

水谷不(可能伴泄

化瀉,便清)

懸飲脅下飲邪阻飲后水流在脅十棗湯

絡,下,款唾引痛

氣機不

溢飲四肢飲停肌當汗出而不汗汗法-表大青龍湯

媵,出—無裹雙解小青龍湯

當汗不汗身體疼事

支飲胸膈飲邪犯軟逆倚息短氣通陽利木防己湯

(肺)肺不得臥其形水,

宣降失如腫清熱補虛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水氣病的分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

風水病機:風邪襲表,肺失通調

臨床表現:脈浮,惡風,骨節疼痛,面目腫,迅及

全身

皮水病機:肺失通調,脾失健運

臨床表現:脈浮,不惡風,四肢腫,按之凹陷,腹

如鼓

正水病機;脾腎陽虛,水濕泛濫

臨床表現:脈沉遲,腹滿而喘(身腫)

石水病機:陽虛寒凝,結于下焦

臨床表現:脈沉,腹滿不喘(身腫)

黃汗病機:營衛郁滯,濕熱熏蒸

臨床表現:脈沉遲,汗出黃,發汗,身腫,骨節疼

注:風水,皮水類似后世陽水,發病急而偏于上,

偏于表,兩者鑒別在于惡風與否和有無表證

正水,石水類似后世陰水,發病偏于下,偏于里,

兩者鑒別在于喘與不喘

水氣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應如何理解?

發汗腰以上腫病位屬陽,在上近表,當用汗

法,使停留在身體上部的水氣從汗液排出;

利尿若腰以下腫,病位屬陰,在下屬里,當

以利尿為法,使灌留在身體下部的水氣從小便排泄。

峻下逐水如果水氣壅盛,深痼難化,則非發

汗、利水之所宜,又當用峻下逐水的方法蕩逐水邪

越婢湯適應證、病因病機、主癥、治法方藥

越婢湯功擅疏風清熱,發越水氣,適于治療風水病

夾郁熱,

病機:風邪襲表,水氣泛溢,內兼郁熱,

主癥為惡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

出,無大熱;

治法:發汗利水,兼清郁熱

方藥: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甘草

防己黃筐湯適應證、病因病機,主癥、治法方藥

防己黃黃湯用于濕病風濕表虛證和水氣病風水表

虛證

病機:水濕停滯于肌膚,衛表不固

主癥為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頭面水腫,或目

如臥蠶狀

治法:益氣固表,利水除濕

方藥:防己,黃苣、白術、生姜、甘草、大棗

越婢加術湯適應證、病因病機、主癥、治法方藥

越婢加術湯能發汗散水,兼清內熱,宜于治療皮

水病

病機:肺失通調,脾失運化,停水外溢,

主癥: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

治法;發汗散水,兼清郁熱

方藥: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甘草白術

防己茯苓湯適應證、病因病機、主癥、治法方藥

防己茯苓湯適用于水氣病之皮水陽郁而四肢聶聶

動者證

病機:水邪壅盛于肌膚,陽氣郁滯

主癥:四肢浮腫、聶聶動,小便不利

治法:益氣通陽,化氣利水,表里分消

方藥:防己、黃黃、茯苓、桂枝、甘草

問〈水氣病的分類〉

病位脈證主:癥病機治法方劑

風邪襲

惡風,骨節疼

風表之表發汗宣肺

浮痛。面目腫,迅黃氣建中湯

水表肺失通散水

及全身。

調

肺失通

不惡風,四肢

皮表之調

浮腫,按之凹陷,發汗防己茯苓湯

水里脾失健

腹如故

脾腎陽

正里之腹滿而喘(身虛溫腎化氣

沉遲麻黃附子湯

水表腫)水濕泛宣肺建牌

石里之腹滿不喘(身陽虛寒溫陽散結,

水里腫)凝疏肝(活

結于下血)化瘀

營衛郁益氣固

汗出黃,發熱,

黃滯表,和營

沉遲身腫,骨節疼痛芭芍桂酒湯

汗濕熱熏衛,散水

等。

蒸濕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簡述膠艾湯證的病機、治法及治療病證?

膠艾湯治療婦人三種漏下:

(1)月經淋漓不斷的漏下;

(2)半產后繼續下血不止的漏下;

(3)妊娠胞阻下血的漏下。

這些下血,病因雖不同,但其病機若皆屬沖任虛寒,陰

血不能內守之故。

治法用膠艾湯養血止血,調補沖任,固經安胎

方藥:川苜勞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干地黃

惡阻輕證L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

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重證6.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

丸主之

試述當歸芍藥散證病機、治法及治療病證?

病機:妊娠之后,肝脾不和,氣郁血滯濕阻

臨床表現;腹拘急,綿綿而痛,伴頭昏,面唇少

華,或肢腫,小便不利

治法:養血調肝,健脾滲濕

方藥;芍藥當歸、川苜茯苓白術澤瀉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產后三病lo病痙2。郁冒3。大便

病位;筋脈

產后腹痛四方證應如何鑒別?

當歸生姜羊肉湯病機:血虛里寒癥狀腹中綿綿

作痛,喜溫喜按

治法:養血補虛,溫中散寒,,

枳實芍藥散病機:氣血郁滯癥狀:腹脹痛,心煩

胸滿不不得臥

治法;行氣散結,和血止痛

下瘀血湯病機:瘀血內結癥狀腹刺痛拒按,或有

硬塊

治法:破血逐淤止痛,

大承氣湯病機:瘀血兼胃實癥狀:少腹堅痛,發

熱煩躁,日晡劇,便秘,食則澹語,脈微實

治法:攻下淤熱

中風太陽中風-陽旦湯

陽虛中風-竹葉湯

嘔利虛熱煩嘔10.婦人乳中虛,煩

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熱利傷陰11.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

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金匱要略》名解

導引,吐納導引指自我按摩。吐納為一種調整呼吸的

方法。均為古代體育療法,起養生卻病的作用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前者是

人體未發疾病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調攝精神飲食,

注意身體鍛煉等,以增強正氣和防止

疾病發生。后者指發病之后,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

對未病的臟腑采取防范措施,阻止疾

病的傳變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

主要表現的病癥。但本篇所論是以外感風寒所致

剛痙風寒客邪,以寒邪偏盛,見項背強急、口噤

不開、發熱、惡寒、無汗者

柔痙風寒客邪,以風邪偏盛,見項背強急、口噤

不開、發熱、惡寒、汗出者

幾幾然:此指病人身體強直,不能俯仰轉側自如

濕病是一種濕邪侵犯肌肉關節,臨床以發熱身

重、骨節疼煩為主癥的病癥

風濕相搏為病機名,謂風邪與濕邪相合侵犯人體,

客于肌媵,流注關節,阻滯氣血運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