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_第1頁
【北京】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_第2頁
【北京】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_第3頁
【北京】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_第4頁
【北京】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第一節海洋和陸地的分布考點1:大洲和大洋1、海陸面積比例: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組成。海洋面積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2、海陸分布:不均勻。(1)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東半球;(2)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3)無論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其中北極中心為北冰洋,南極中心為南極洲。(4)記憶口訣:陸地東北多,海洋永遠廣。3、七大洲(1)大陸和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順序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2)面積和輪廓(記憶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3)七大洲的特征(1)亞洲的面積最大,大洋洲的面積最小。(2)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3)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其中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是個整體,合稱為亞歐大陸。(4)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合稱美洲。(5)南極洲絕大部分位于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這里終年冰雪覆蓋,是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4)大洲分界線:①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記憶口訣:烏烏里大黑土②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③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④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⑤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⑥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4、四大洋(1)概念:海洋是海和洋的總稱。海是洋的邊緣部分,一般靠近大陸,常常由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2)四大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隔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照它們的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積幾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積的一半。(3)四大洋的主要特點名稱主要特點太平洋面積最大、水體最深、島嶼最多。大西洋呈S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熱帶。北冰洋面積最小、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水溫最低。考點2:陸地地形1、大洲地形特征大洲地形特征有哪些地形類型,以那種地形類型為主。各種地形類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大洲主要部分所在半球地形特征亞洲東半球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大,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非洲東半球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和緩,平均海拔600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美洲西半球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美洲西半球地形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平原與高原交錯分布,地勢西高東低南極洲跨東西半球平均海拔最高,為2350米,大部分地區為冰雪覆蓋歐洲東半球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大洋洲東半球地形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地勢東西高,中部低考點3:海底地形(選學)大陸架是大陸邊緣在海面以下的延伸部分,坡度平緩。一般水深0-200米,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大陸坡是大陸架以外到海底之間坡度較陡的過渡地帶。一般水深200-3000米,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2%海底是海洋底部的主題部分,一般水深3000-6000米,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0%。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它的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大西洋型大陸邊緣)或海溝(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相鄰。約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第二節海洋和陸地的變遷考點1:海陸變遷1、滄海桑田海陸變遷實例證據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巖石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陸地→海洋臺灣海峽海底有古森林遺跡2、海陸變遷的原因原因實例地殼的變動自然原因如喜馬拉雅山脈在上升,大西洋面積在擴大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人類的活動人為原因如荷蘭通過圍海造陸來增加土地面積1、大陸漂移學說:提出者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內容是:大約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2、大陸漂移學說的相關證據:證據輪廓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生物的相似性圖片解釋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同時代的古老地層竟然恰好能連接到一起說明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后來才分開的。輪廓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動物的相似性考點2: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2、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3、板塊運動(1)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拉伸(生長邊界),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2)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消亡邊界)的地帶,例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4、火山和地震帶: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5、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脈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相碰撞形成的。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碰撞形成的。落基山脈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相碰撞形成的。日本和臺灣多地震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碰撞擠壓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四川地區多地震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擠壓處。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由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紅海面積不斷擴大主要是由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拉伸。馬來群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紅海擴張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東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拉伸而成英國地震少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第二章世界的氣候第一節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和變化考點1:氣溫的分布和變化氣候的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基本要素。等溫線:(1)等溫線:在地圖上,把氣溫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的平滑曲線,就是等溫線。(2)等溫線的判讀: 位置氣溫特點等溫線特點氣溫的高低A低溫中心呈閉合狀,溫度最低氣溫的高低B高溫中心呈閉合狀,溫度最高溫差的大小C溫差大等溫線密集溫差的大小D溫差小等溫線稀疏(3)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表示氣溫主要受緯度位置的影響;和海岸線平行,表示氣溫主要受海陸位置的影響。3、世界氣溫的分布:一年中最高溫和最低溫出現的時間:北半球南半球氣溫最高月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月氣溫最低月陸地7月1月1月7月海洋8月2月2月8月世界氣溫總體分布特點:1世界氣溫的分布有明顯的地帶性,無論1月還是7月,全球氣溫都是從低緯度向兩極遞減2在同一緯度上,大陸氣溫冬季比海洋低,夏季比海洋高3南半球的海洋面積遠大于陸地面積,等溫線比較平直。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等溫線比南半球彎曲。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世界各地氣溫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差異緯度位置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海陸位置同一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洋流暖流經過氣溫較高,寒流經過氣溫較低。地形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南半球大,等溫線更彎曲;南半球海洋面積遠遠大于陸地,等溫線更平直。考點2:降水的分布和變化等降水量線: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用線連接起來。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降水的地區差異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差異緯度位置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海陸位置中緯度地區,一般沿海多雨,內陸少雨。洋流暖流經過降水多,寒流經過降水少。地形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大陸西部、內部少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東部多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并不是所有的沿海地區都多雨,受海洋影響較小的沿海地區少雨,如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世界降水最多的地方即世界雨極:印度東部的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3、降水的時間差異可分為五種情況:第二節主要的氣候類型考點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名稱分布規律氣候特征自然景觀熱帶雨林氣候赤道及其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熱帶草原熱帶季風氣候北緯10°到北回歸線附近的亞歐大陸東南部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熱帶季雨林熱帶沙漠氣候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部和內部終年炎熱干燥(高溫少雨)熱帶沙漠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部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季風氣候亞歐大陸東部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地區的大陸西部冬溫夏涼,全年降水均勻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地區的大陸內部夏熱冬寒,全年干燥少雨溫帶草原溫帶荒漠針葉林寒帶苔原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長冬無夏,終年嚴寒寒帶苔原寒帶冰原氣候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終年酷寒,冰雪覆蓋寒帶冰原高原、高山氣候中、低緯度海拔較高的某些高原、高山地區垂直變化非常明顯熱帶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類型溫帶氣候類型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簡圖(以北半球為例)考點2: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因素氣溫降水緯度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海陸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地形海拔低,氣溫高;海拔高,氣溫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第三節氣候與人類活動考點1:氣候對生產的影響1、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最為顯著。2、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征,往往決定了這個地區適宜種植哪些作物,養殖何種牲畜。(種類及分布地區)3、氣候對作物和牲畜種類的影響:水果產區咖啡、香蕉芒果和榴蓮熱帶地區茶、柑橘亞熱帶地區蘋果、葡萄、桃子和梨溫帶地區4、氣候還影響到農業耕作制度。降水少的地方需要灌溉發展種植業,而降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溫度帶范圍耕作制度主要作物熱帶滇、粵、臺的南部和海南一年三熟水稻、熱帶經濟作物亞熱帶秦嶺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一年兩至三熟水稻、冬小麥、亞熱帶經濟作物暖溫帶黃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中溫帶東北和內蒙古大部、新疆北部一年一熟春小麥、亞麻、大豆、甜菜寒溫帶黑龍江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一年一熟春小麥、馬鈴薯青藏高原高寒區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一年一熟青稞5、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干旱的綠洲,夏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光照強烈,冬季溫和多雨,有利于柑橘、葡萄、油橄欖等作物的生長。對農業分布的影響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耕地以水田為主,適宜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在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大陸氣候區,耕地以旱地為主。歐洲西部大部分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的氣候特征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是世界重要的乳畜產品生產地區。6、工業生產、城鎮分布與建設以及交通建設都必須考慮氣候因素。7、在一些地區,氣候還是重要的生產和旅游資源,如風力發電、旅游區建設、霧凇觀賞等。考點2:氣候對生活的影響1、氣候與著裝:著裝氣候阿拉伯人服飾生活在熱帶的阿拉伯人,為了適應干旱少雨的氣候,穿長袍,寬大的長袍阻擋了日光對體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滿長袍的空氣又起到良好的隔熱作用。藏族服飾肥大的藏袍夜間可以當作棉被抵御風寒,白天氣溫上升可以脫出一個臂膀以便散熱。藏袍適應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因紐特人服飾因紐特人為了適應寒帶的氣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2、氣候與飲食: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們喜歡吃清淡祛暑的食物生活在寒帶地區的人們喜歡吃辛辣和油膩的食物來御寒我國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喜愛面食3、氣候與民居民居氣候因紐特人的冰屋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區的因紐特人,外出狩獵時用冰磚做成冰屋避寒亞馬孫地區的高架屋在氣溫高雨水多的亞馬孫地區,常能見到通風良好、能避潮濕的高架屋窯洞陜北地區氣候較為干旱,木材缺乏,但黃土直立性好,因此當地傳統民居為窯洞秘魯利馬的土坯房屋秘魯首都利馬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由于終年高溫少雨,利馬居民建造了適應當地氣候的土坯房屋,厚實的墻壁可以抵御高溫。考點3:人類活動對氣候和空氣質量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大量砍伐森林,使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溫升高,造成氣候異常變化。臭氧層破壞由于人類大量使用含氟冰箱、空調等設備,釋放出大量氯氟烴,嚴重破壞臭氧層,造成臭氧層空洞,吸收紫外線能力大大降低,使地球接受過量紫外線輻射,嚴重影響人類健康。霧霾由于汽車尾氣大量排放、建筑揚塵、冬季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等人類活動,造成空氣中固體顆粒大量聚集,造成霧霾現象。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節人口和人種考點1:人口增長與分布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世界人口數量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2、人口自然增長率(1)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2)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內出生總人口/總人口×100%-年內死亡總人口/總人口×100%。人口增長速度是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長率小于0,表示人口減少。歐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為國家或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一般發達國家人口增長較慢,但美國是發達國家中人口增長較快的,人口增長較快的原因是移民。世界各大洲按照人口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排是: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3、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義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公式該地的人口總數(人)該地的人口總數(人)該地的面積(平方千米)意義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程度。世界人口分布特點:分布特點半球世界上約90%的人口分布在北半球緯度北緯20°—北緯60°分布著世界上約80%的人口大洲世界上人口的70%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影響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因素:影響因素分布特點自然因素氣候世界上溫帶、亞熱帶以及熱帶的部分地區集中了世界絕大部分人口,寒帶和干旱地區則人口稀少。緯度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90%,而20°N~60°N的緯度地帶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地勢世界人口高度集中于地勢比較低平的地區,約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海陸一般而言,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遠,人口越稀疏。大陸內部的廣大地區人口比較稀少。社會經濟因素在相似的自然條件下,人口的分布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直接相關。例如,多數人愿意在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社會治安好、物質和精神生活環境舒適的地方居住。(4)人口稠密區:地區稠密原因分布共同特點: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和平原地區①亞洲東部平原面積廣闊,氣候溫暖濕潤,農業發展早,工業、交通、城市發展快②亞洲南部③歐洲西部④北美洲、南美洲東部沿海地區(5)人口稀疏區:地區稀疏原因分布共同特點①沙漠地區極端干旱,水資源缺乏自然條件惡劣②雨林地區過于濕熱③高緯度地區終年嚴寒④高原、山地地區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考點2:人口問題1、人口問題:一個地區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人地區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會成為人口問題。2、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給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很多問題。如果短時間內增加的人口太多,會產生就業困難、饑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交通壓力增大等社會問題。3、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有的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過慢,甚至停止增長或不斷減少,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等。4、應對人口問題的政策:為了解決人口問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有的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實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長或不斷減少的國家,則采取措施鼓勵生育。考點3:人種及其分布劃分依據:根據體質(體貌)方面的特征人類可以分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三個主要人種。不同人種雖然有體質上的差異,但沒有優劣之分,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2、三大人種的特征(1)黃色人種皮膚黃色,眼睛為褐色或黑褐色,頭發黑且直,鼻梁不高,嘴唇稍凸且厚度中等。(2)白色人種膚色淺白,眼睛呈碧藍色、褐色或淺灰色、淺褐色,頭發多為金黃色或棕色,且為柔軟的波狀或直發,鼻梁高,鼻尖突出,嘴唇薄。(3)黑色人種皮膚黝黑,眼睛是黑色,頭發黑且多卷曲,鼻寬且鼻梁較矮,嘴唇厚并凸出3、三大人種的分布(1)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的原住居民也是黃色人種。(2)白色人種是目前分布最廣泛的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中亞、南亞以及非洲的北部,伴隨歐洲的殖民擴張還擴展到美洲和大洋洲。(3)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美洲也有黑色人種分布。第二節語言和宗教考點1:主要語言1、語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一般說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2、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3、語言的分布及特征(1)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2)英語:分布最廣的語言,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3)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4)法語:主要分布在法國、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國家。(5)俄語:主要分布在俄羅斯等原蘇聯盟國。(6)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地區。考點2:三大宗教1、世界的三大宗教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創始人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主要分布地區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發源地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古印度發源時間公元1世紀公元7世紀公元前6-前5世紀節日圣誕節、復活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佛誕節教徒修士、修女穆斯林和尚、尼姑宗教經典《圣經》《古蘭經》《佛經》主要特點信仰人數最多第二大宗教第三大宗教宗教建筑2、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在中國,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清真教”。第三節聚落考點1:城市和鄉村1、概念和分類:概念聚落是人們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分類鄉村聚落2、聚落形式:類型鄉村城市差異外觀范圍小,建筑物矮,道路稀疏,人口數量少,汽車流量小等范圍大,建筑物高,道路密集,人口稠密,汽車流量大等劃分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生產方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非農業生產活動環境污染較重環境優美產生早晚早晚3、一般來說,城市的出現晚于鄉村。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產生的。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距今約6000年。考點2:聚落與環境1、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2、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聚落多分布在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地區地形同時影響著聚落的規模與形態。如平原地區聚落規模較大、密集;山地丘陵地區聚落規模較小、稀疏的的地區,多沿河流兩岸和湖泊分布響著聚落傳統民呈條帶狀分布,交匯處易形成大型聚落3、聚落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地帶,呈條帶狀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條帶狀或環狀綠洲上,呈點狀或帶狀4、傳統聚落保護(1)保護的意義①傳統聚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也有文化審美的價值。保護傳統聚落可以保留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記憶,使人類的璀璨文化永久保留。②體現人地和諧的關系,聚落也是我們了解當地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2)聚落文化的保護: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傳統聚落,保留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記憶,使人類的璀璨文化永久保留。目前為了更好的保護和挽救一些傳統聚落,世界上有一些傳統聚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3)保護措施:控制工業污染、禁止在傳統聚落周圍修建一些高大的現代化建筑;減輕旅游活動對文化遺產的破壞。第四章世界不同地域的發展差異第一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考點1:分布特點1、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別與差異國家和地區的數目國家和地區共有220個190多個獨立的國家國家和地區的區別國家擁有主權地區沒有主權國家之間的差異面積大小的差異最大俄羅斯:1707最小梵蒂岡人口多少的差異最多中國最少梵蒂岡政治制度的差異社會主義中國資本主義美國國家間的地位平等2、世界上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3、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日利亞、俄羅斯、日本、墨西哥。4、劃分依據: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我們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5、分布特點:項目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代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的日本等國大多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如: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菲津賓、泰國、巴西、南非等分布特點除澳大利亞、新西蘭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國家都位于北半球,通常簡稱“北”大多數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簡稱“南”6、注意點(1)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2)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3)注意:在2021年7月2日,聯合國貿發會議在日內瓦召開第68屆貿易和發展理事會會議,并通過韓國地位變更案,正式認定韓國為發達國家。7、南北關系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抓住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一些領域,有的發展中國等家已經躋身于世界前列,如印度的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