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惠州市華羅庚中學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1.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越來越大,但生物沒有進化B.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被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C.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2.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有關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內環境由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組成B.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C.外環境的變化一定會破壞內環境的穩態D.正常情況下內環境的各項理化性質恒定不變的3.研究人員以對小白鼠有強致病性甲、乙兩種細菌和小白鼠為實驗材料,進行的實驗操作以及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實驗1用久置的致病菌甲對小白鼠進行第一次注射小白鼠全部存活實驗2給實驗1中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新鮮的致病菌甲大部分小白鼠存活實驗3給實驗2中存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新鮮的致病菌乙?A.實驗1中,久置的致病菌不能使小白鼠產生特異性免疫B.實驗2中,存活的小白鼠經第一次注射后已產生了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C.實驗2中,死亡的小白鼠體內缺乏可以產生相應抗體的記憶細胞D.實驗3的實驗結果可能是大部分小白鼠存活4.科研人員分別給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種激素后,觀察到的相應反應是:①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②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并使軟骨生長明顯;③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體內產熱量增加。據此判斷激素A、B、C的化學名稱依次是()A.腎上腺素、胰島素、生長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C.生長激素、胰島素、腎上腺素D.胰島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5.人體內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等方面B.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為外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C.組織液又叫細胞間隙液,主要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為組織細胞提供營養物質D.若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則組織液生成增多6.在用標志重捕法對某生態塘中鯉魚的種群密度的調查中,第一次用大網眼的漁網捕撈并標記了50尾鯉魚,第二次用小網眼的漁網(各種大小動物都能捕到)撈到100尾鯉魚和200尾鯽魚,其中鯉魚有5尾帶有標記物。根據上述數據,估算出鯉魚的種群數量;如果沒有對第二次捕獲的鯉魚總數進行統計,只統計了帶標記的鯉魚數量,估算出鯉魚的種群數量:A.能能 B.能不能 C.不能能 D.不能不能7.下列關于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有()①嚴重腹瀉后只補充水分不能維持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②針刺產生痛覺屬于非條件反射③垂體功能受損的幼犬會出現抗寒能力減弱等現象④突觸后膜上的受體與興奮類神經遞質結合后,就會引起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為外負內正⑤能夠升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⑥甲亢病人體內促甲狀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⑦糖尿病患者體內細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A.二項 B.三項 C.四項 D.五項8.(10分)下列關于動物穩態及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有幾項()①手和腳有時會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②短期記憶主要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有關③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④人體的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滅活了,因此體內要源源不斷產生激素⑤HIV最初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可以摧毀大多數病毒⑥內環境成分有激素、抗體、血紅蛋白、呼吸酶、氨基酸等A.2項 B.3項 C.4項 D.5項二、非選擇題9.(10分)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可預防由HPV引起的子宮頸癌,是世界上第一個預防癌癥的疫苗在人類研發癌癥疫苗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請回答下列問題:(1)疫苗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給人體注射疫苗可以預防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研究機構為評估某種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進行了如下接種實驗。第1步:接種前,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進行檢測,確定人體是否感染HPV。根據檢出HPV的情況,分為未檢出HPV的A1、A2兩組,檢出HPV的B1、B2兩組;第2步:將A1B1分別接種安慰劑(沒有藥物作用的針劑);A2B2分別接種______________;第3步:一段時間后,統計各組癌前病變(癌變前病理變化,可發展為惡性腫瘤)的人數。統計結果如下表:A1A2B1B2總人數8000800011811179癌前病變人數835118117①A1組癌前病變的比例明顯低于B1組,由此可推測誘發癌前病變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②A2組癌前病變的比例明顯高于A2組,說明接種該疫苗后,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對HPV具有抵抗力。③某同學認為感染HPV后,再注射該種疫苗,依然能起到預防的作用。你_____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這種觀點、結合實驗結果說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圖1為某地區中某種老鼠原種群被一條河分割成甲、乙兩個種群后的進化過程示意圖,圖2為在某段時間內,種群甲中的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a過程是由于河流產生______________將原種群分為甲、乙兩個種群,經過長期的過程b產生品系1和品系2,過程b的實質是______________,物種1和物種2形成的標志即意味著兩個物種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現代生物技術______________可改變這種種間阻礙。(2)圖2中在____________時間段內種群甲發生了進化,在T時__________(是/否1不一定)形成新物種。(3)若時間單位為年,在某年時,種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20%、30%和50%,則此時A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列有關生物個體的遺傳問題,請分析回答:(一)由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突變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謝障礙,是一種嚴重的單基因遺傳病,稱為苯丙酮尿癥(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中有1人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顯、隱性基因分別用A、a表示)。圖甲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譜圖,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兒Ⅲ1(羊水細胞)的DNA經限制酶MspⅠ處理后,產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堿基對),經電泳后,結果見圖乙。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甲分析,苯丙酮尿癥的遺傳方式是_____。(2)依據電泳結果,胎兒Ⅲ1的基因型是_____。Ⅲ1長大后,若與正常異性婚配,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_____。(3)已知人類紅綠色盲癥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Ⅱ2和Ⅱ3色覺正常,Ⅲ1是紅綠色盲患者,則Ⅲ1兩對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長大后與正常男性婚配,生一個紅綠色盲的概率為_____。(二)某植物的花色性狀決定方式如圖甲所示。一株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基因分布情況可能是圖乙或圖丙。不考慮交叉互換,回答下列問題:(4)基因A和基因B控制生物性狀的方式為:基因通過控制_____來控制細胞代謝,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5)若基因及位置如圖乙所示,則該植株的表現型為_____,其自交后代有_____種基因型,紅花植株中純合子比例為_____。(6)若基因及位置如圖丙所示,則該植株自交后代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12.“退耕還林”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圖是科研人員對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種數目變化的調查結果,請分析作答:(1)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___________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發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為_______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保留了原有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了________。(3)該群落在演替的過程中,決定植物優勢種變化的主要環境因素是______,而決定動物優勢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4)如果第2年在該地區人為種植一些灌木和喬木,并加以保護,則草本植物的豐富度達到最大的時間將_______(填“不發生變化”“提前”或“推后”)。與自然演替相比,退耕還林與禁牧使得該山區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填“變快”或“變慢"),這說明人類活動________。(5)若干年后發現該群落出現了分布比較均勻的山毛櫸種群,調查該物種種群密度時,采取如下操作:①選擇山毛櫸分布比較均勻長5千米寬1千米的長方形地塊;②將該地塊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樣方;③樣方為邊長5米的正方形;④每個樣方內山毛櫸的數量記錄如下:樣方第一樣方第二樣方第三樣方個體數354①根據該同學的調查,該原始森林中山毛櫸的種群密度為_________。②該調查結果并不可靠原因是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1、D【解析】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只要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生物就發生了進化,A錯誤;B、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選擇的是個體,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B錯誤;C、地理隔離能使基因庫產生差別,但不一定能導致生殖隔離,只有種群的基因庫的差別足夠大時才會導致生殖隔離,C錯誤;D、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D正確。故選D。2、B【解析】1、內環境是由組織液、淋巴、血漿等細胞外液組成;2、內環境的作用: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3、內環境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詳解】A、內環境由細胞外液組成,A錯誤;B、內化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B正確;C、外界環境的變化對內環境有影響,但不一定會破壞內環境的穩態,C錯誤;D、正常情況下,內環境的各項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在一定范圍內波動而不是恒定不變,D錯誤。故選B。3、B【解析】分析實驗,用久置的致病菌甲對小白鼠進行第一次注射,相當于注射抗原,使得小白鼠產生記憶細胞和抗體;給實驗1中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新鮮的致病菌甲,由于記憶細胞使得二次免疫反應快而強,大部分小白鼠存活;給實驗2中存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新鮮的致病菌乙,大部分小白鼠死亡,因為記憶細胞識別抗原有特異性。【詳解】A、第一次注射時,小白鼠全部存活可能是因為久置的致病菌甲致病性減弱了,但仍有抗原特性,可以引起特異性免疫,使小白鼠產生了相應的記憶細胞和抗體,A錯誤;B、實驗2中給實驗1中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新鮮的致病菌甲,大部分小白鼠存活,是因為存活的小白鼠經第一次注射后已產生了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B正確;C、實驗2中,死亡的小白鼠體內可能缺乏相應的記憶細胞,但記憶細胞是不能產生抗體的,產生抗體的是漿細胞,C錯誤;D、給實驗2中存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新鮮的致病菌乙,經過免疫的小白鼠體內只有針對致病菌甲的抗體和記憶細胞,因此注射新鮮的致病菌乙后,大部分小白鼠會致死,D錯誤。故選B。4、D【解析】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島素的作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并使軟骨生長明顯,是生長激素的作用;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體內產熱量增加,是腎上腺素的作用;所以D選項正確。故選D。5、B【解析】人體內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詳解】A、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等,且理化性質是在正常范圍內波動的,A正確;B、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為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B錯誤;C、組織液又叫細胞間隙液,主要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為絕大多數組織細胞提供營養物質,C正確;D、若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會導致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使得組織液滲透壓增加,水由血漿進入組織液,則組織液增多,D正確。故選B。6、B【解析】1、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1)樣方法: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2)標志重捕法: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計算公式:種群數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標志的個體數。【詳解】據題意,鯉魚的種群數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標志的個體數=50×100/5=1000尾。據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可知,如果如果沒有對第二次捕獲的鯉魚總數進行統計,只統計了帶標記的鯉魚數量,不能估算出鯉魚的種群數量。B正確,ACD錯誤,故選B。7、C【解析】1、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過程: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同時甲狀腺激素還能對下丘腦和垂體進行負反饋調節。2、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進而降低血糖濃度。【詳解】①嚴重腹瀉丟失大量水分和無機鹽后,嚴重腹瀉后既需要補充水,也要補充無機鹽,故只補充水分不能維持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①正確;②針刺產生痛覺不屬于反射,更不屬于非條件反射,因為無完整反射弧,只是從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皮層,②錯誤;③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產熱的作用。垂體受損,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少,從而使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減少,進而會出現抗寒能力減弱等現象,③正確;④突觸后膜上的受體與興奮類神經遞質結合后,會使鈉離子通道打開,鈉離子內流,引起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為外負內正,④正確;⑤在血糖偏低時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⑤錯誤;⑥甲亢病人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高,通過負反饋作用使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減少,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確;⑦糖尿病患者體內細胞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力弱、速率慢,使得血糖濃度維持較高水平,⑦錯誤。故選C。8、C【解析】1、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不同激素的化學本質不同,大部分是蛋白質類,而性激素是類固醇。(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2)激素調節的三個特點:①微量和高效;②通過體液運輸;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2、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都屬于腦的高級功能,學習是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記憶是將已獲信息進行貯存和再現的過程,短期記憶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有關,長期記憶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詳解】①手和腳有時會磨出“水泡”,水泡中液體主要是組織液,①正確;②短期記憶主要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有關,尤其是大腦皮層下的海馬區,長期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②正確;③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是小腸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③錯誤;④人體的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滅活了,保證了機體激素調節的靈敏性,因此體內要源源不斷產生激素,④正確;⑤HIV最初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沒被破壞,抗原刺激T細胞大量增殖、分化,免疫系統可以摧毀大多數病毒,⑤正確;⑥血紅蛋白、呼吸酶位于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⑥錯誤。綜上分析,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二、非選擇題9、(1)①.滅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②.疫苗相當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機體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2)①.抗原和特異性抗體結合②.HPV疫苗③.感染HPV④.不同意⑤.實驗結果顯示B1組癌前病變的比例與B2組無明顯差異,不能起到預防的作用【解析】分析表格:表中為在志愿者中進行接種,一段時間后,統計宮頸癌出現癌前病變的人數,接種前未檢出HPV時,對照組A1和實驗組A2差異顯著;接種前檢出HPV時,對照組B1和實驗組B2沒有明顯差異。【小問1詳解】疫苗通常是用滅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引起人體發生免疫反應;疫苗是一類接種后能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來抵抗某些傳染病的生物制品,屬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機體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小問2詳解】分析題意可知,本實驗目的是為了評估某種HPV疫苗的效果,則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接種HPV疫苗,需要設置不接種HPV疫苗的對照組,由于人乳頭瘤病毒會引起癌癥的發生以及接種該疫苗后,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對HPV具有抵抗力,最后可檢查癌變的發生率。故實驗步驟如下:第1步:接種前根據抗原和特異性抗體結合的特性進行檢測,確定人體是否感染HPV;然后根據檢出HPV的情況,分為未檢出HPV的A1,A2兩組,檢出HPV的B1,B2兩組;第2步:將A1,B1分別接種安慰劑(沒有藥物作用的針劑);A2,B2分別接種HPV疫苗,A1,A2兩組形成對照,B1,B2兩組形成對照;第3步:一段時間后,統計各組癌前病變(癌變前病理變化,可發展為惡性腫瘤)的人數。根據表格數據:①A1、B1分別接種安慰劑(沒有藥物作用的針劑),A1組癌前病變的比例明顯低于B1組,由此可推測誘發癌前病變的因素是B1組感染HPV。③某同學認為感染HPV后,再注射該種疫苗,依然能起到預防的作用,不同意這種觀點,B1組沒有接種HPV疫苗,B2組接種了HPV疫苗,但實驗結果顯示B1組癌前病變的比例與B2組無明顯差異,因此該種疫苗不能起到預防的作用。【點睛】本題結合圖表,考查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探究實驗,要求考生識記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掌握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具體過程;掌握探究實驗的原理,能據此分析表中數據,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確的結論。10、(1).地理隔離(2).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3).基因工程/轉基因技術(4).QR(5).不一定(6).35%【解析】A基因頻率指A占A與a的比例。種群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生殖隔離。【詳解】(1)圖1為某地區中某種老鼠原種群被一條河分割成甲、乙兩個種群后的進化過程示意圖,因此a過程是由于地理隔離。由于甲乙兩種群生活的環境不一樣,經過長期的選擇,產生了品系1和品系2,過程b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轉基因技術可以打破物種間的障礙,實現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2)圖2在QR段基因頻率改變,種群發生進化。但不一定會形成新的物種。(3)A的基因頻率為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即20%+1/2×30%=35%。【點睛】本題主要考查物種形成及進化的實質,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計算分析推理能力。11、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②.Aa③.279/280④.AaXbY⑤.1/8⑥.酶的合成⑦.紅花⑧.27⑨.1/13⑩.紅花:紫花:白花=9:3:4【解析】(一)分析圖甲:Ⅰ1、Ⅰ2都正常,但他們有一個患苯丙酮尿癥的女兒,即“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說明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分析圖乙:Ⅱ1為隱性純合子(aa),其DNA經限制酶Msp處理后只形成一種片段;Ⅱ2、Ⅱ3及胎兒Ⅲ1(羊水細胞)的DNA經限制酶Msp處理都得到兩種長度的片段,說明他們都是雜合子(Aa)。(二)由題圖甲可知,該植物的花色紅色的基因型是A_bb__和A_B_D_、紫色的基因型是A_B_dd、其他都表現為白色。【詳解】(一)(1)由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癥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2)由分析可知,胎兒Ⅲ1的基因型為Aa;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因此Ⅲ1長大后與正常異性婚配,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1/4×1/70=279/280。(3)人類紅綠色盲癥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Ⅱ2和Ⅱ3色覺正常,Ⅲ1是紅綠色盲患者,因此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別為AaXBY×AaXBXb,則Ⅲ1兩對基因的基因型是AaXbY;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正常女孩的基因型及概率為1/2XBXB、1/2XBXb,其長大后與正常男性(XBY)婚配,生一個紅綠色盲的概率為1/2×1/2×1/2=1/8。(二)(4)由題圖可知,A、B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細胞代謝,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5)圖乙基因型是AaBbDd,表現為紅花;由于三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3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因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種類是3×3×3=27種;子代紅花植株的基因型以及比例:A_bb__占3/4×1/4=3/16、A_B_D_占3/4×3/4×3/4=27/64,其中純合子AAbbDD占1/4×1/4×1/4=1/64、AAbbdd占1/4×1/4×1/4=1/64、AABBDD占1/4×1/4×1/4=1/64,因此紅花中純合體比例是(3×1/64)÷(3/16+27/64)=1/13。(6)如果基因位置如丙,則A(a)、B(b)之間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基因A與B在一條染色體上,基因a與b在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該植株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是ABD:ABd:abD:abd=1:1:1:1,自交后代A_B_D_:A_B_dd:aabbD_:aabbdd=9:3:3:1,A_B_D_為紅花,A_B_dd為紫花,aabb__為白花,紅花:紫花:白花=9:3:4。【點睛】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常見的人類遺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市場營銷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商品DEF操作指南》課件
- 武夷山職業學院《影視非線性編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GPS測量原理及應用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魚塘堤壩規劃方案范本
- 荊門職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城市鉆孔樁施工方案
- 2025合同樣本個人借款合同范本管理資料
- 電梯門板保養方案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國全自動門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滲漏治理技術規程
- 西藏林芝嘉園小區項目可研(可研發)
- GB∕T 14527-2021 復合阻尼隔振器和復合阻尼器
- 航運系統組成和航運企業組織結構及特點
- 喪假證明模板
- 首屆上海科技期刊編輯技能大賽試題
- 隧道二襯、仰拱施工方案
- 按期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承諾書
- Q∕GDW 12106.4-2021 物聯管理平臺技術和功能規范 第4部分:邊緣物聯代理與物聯管理平臺交互協議規范
- 第五章 學校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課堂教學
- 大會—冠脈微循環障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