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_第1頁
中國傳統文化_第2頁
中國傳統文化_第3頁
中國傳統文化_第4頁
中國傳統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陳彤陳芮周沁羅綺李心悅李嘉佳朱毅凡一輝煌成就二藝術特征三文化精神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一、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形式,也是發展的最充分的文學體裁??梢哉f,中國是詩的國度。

清康熙年間《全唐詩》——收錄2873位詩人的詩作49403首唐圭璋編纂《全宋詞》——收錄宋代1330多位詞人的詞近兩萬首上古歌謠——古代詩歌的雛形。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9]《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洞笱拧返淖髡呤琴F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堆拧?、《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楚辭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俺o”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梢娭吝t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后世通行本。樂府詩

兩漢文學最有價值的就是樂府詩。秦有樂府,為少府屬官。漢初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漢武帝立樂府,制作雅樂,采集民歌。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里,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彼卧~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元曲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二、中國古代文賦散文散文在古代是一種寬泛而通達的文體。從文學史意義上來看,作為中國最早的書面記載的甲骨卜辭,可以說是中國散文的雛形?!掇o?!氛J為

: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

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隨著時間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散文中國散文的發端——《尚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等)春秋戰國時期,融文、史、哲于一體,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語言精練,成為散文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兩漢時期在政論散文和史傳散文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成為散文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起源于戰國時的荀子,《賦篇》開后世賦主客對話、鋪陳言事、韻散結合的先河。楚末宋玉、漢初賈誼和枚乘的賦作篇幅加長,融說理、敘事、抒情于一體,鋪張而不繁縟。駢文六朝時期隨著“文筆說”和“聲律論”的產生,文章開始駢儷化,“用詞”、“用事”、“對偶”、“六律”成為駢文的四要素,文章多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排比,或者間隔交錯,故又稱為“四六文”南朝齊梁時期,這種起源于兩漢辭賦的駢文達到鼎盛,名家如林,佳作紛呈。三、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國古代小說文言小說:以記載異聞、瑣語、雜事為主要的內容,產生較早,魏晉時候白話小說:以演述史事及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故事為內容。到了明代,鴻篇巨制陸續問世。清代,小說發展進入全盛時期。中國戲曲中國戲曲是集歌、舞、科(動作)、白(念白)于一身的綜合藝術,極富有民族特色和藝術表現力。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一門藝術,宋金雜劇及南戲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戲曲的形成,從此中國戲曲正式誕生。到元代,便正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元代另一種戲劇形式:“南戲”。南戲始于北宋宣和年間,期初盛行于浙江溫州一代,元代以后吸收雜劇的特點,逐漸成熟并向北方傳播?,F存南戲劇目共238本,完整劇本有18種,其中“四大南戲”——《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合稱為“荊劉拜殺”。南戲對明清戲曲影響很大。清中葉后傳奇劇創作逐漸衰落,地方戲開始蓬勃興起。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特征神似論所謂的神似是指作品要生動地表現出所描寫對象內在的精神氣質和精神旨趣。也就是說,藝術意象僅僅把現實中的物象描繪表現出來是不夠的,還要傳達出物象的神韻來。相傳東晉顧愷之曾經畫人數年而不點睛,人問其故,他回答:“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保ā稓v代名畫記》卷五)這里。他在我國古典文藝理論中首次提出了“神似”的觀點,雖然是就繪畫而言的,但“神似”的藝術標準在古代文學創作中影響也頗大。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①柔荑:白茅柔嫩的芽。②凝脂:凝結的油脂,這里用來形容皮膚白而豐腴。③領:脖子。蝤蠐:天牛的幼蟲,身長而色白。④瓠犀:葫蘆的籽兒。⑤螓首:形容前額豐滿開闊。蛾眉:形容眉毛細長而彎曲。⑥倩:人嘴角間好看的樣子。⑦盼:眼珠轉動。點絳唇-----李清照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象燕子一樣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妙在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在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在春天的早晨,地點是在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抒情性抒情性是我國古代特別是早期文學最明顯的民族特色,因為我國古代是詩歌的國王,而且詩歌也是我國古代最早、最主要的文學樣式,它的抒情特征最顯著,我國古代的其他文學樣式也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半x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薄峨x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意境說意境就是意中之境或境中之意“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或由客觀景物引發的主觀思想“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思對客觀景物進行改造加工出來的不同于原有景物的藝術境界既是客觀景物的真實再現,又是作家主觀情感的充分抒發,是審美主客體相互聯系在情景交融中得以升華的完美體現。劉禹錫:“境生于象外”司空圖:“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其他文論家:“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以及“情景,興趣,妙悟,滋味,格調”等學說王國維:將是否有境界作為評判古典詩詞成敗優劣的重要標志,詩詞曲賦,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觀點賞析《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描繪出一幅動人的暮秋行旅圖,將秋日郊外具有典型性的物象組織在一起,形成有機不可割離的整體形象。全曲將枯冷凄清的秋景與漂泊羈旅之傷感完美結合,造就了蕭瑟蒼涼的“意境”。讓人沉醉其中,回味無窮。賞析《西廂記長亭送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一行大雁向南飛去,蕭瑟的西風吹送下滿地的菊花瓣,遠處寒山上平林漠漠,霜葉如霞。這般秋景與鶯鶯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元好問《穎亭留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無我之境此境界中,讀者感受不到主體的存在,似乎只是為描寫而描寫,全然忘“我”,歸于自然。但是主體隱退在客體之后,不僅僅是一種寫生狀態,反而恰恰能夠用更加純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有我之境此境界中主體凸現在畫面中,是畫面的一部分,在更多的作品中支撐著整個畫面??梢宰屪x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及人生沉浮。無我之境VS有我之境深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精神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通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穩定的精神價值體系,其中包括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人的價值觀的審視,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等。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序》中所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1],中國古代文學內容豐富、眾體兼備,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形態。綜觀古代文學的發展全貌和諸文體的演進,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以“人”為核心,追求人的完善、重視人的理性,渴望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體現在古代文學中,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以道自認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嚴

從屈原、孔子,到曹雪芹,古代的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關于道德和人格的傳統。他們大多以道自任,以天下為己任,往往具有強烈的濟世情懷。在這樣的人生觀的影響下,中國文學始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關注著個體的生命價值。從孔子開始,中國人已經明確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存在于現實的社會人生之中,在現實生活的人際關系中,社會理想和個體人格才能實現與完成,人的心靈才能獲得滿足和安慰。這種精神使人們執著于此生此世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塑造,不是到彼岸世界中去尋找無限和快樂,而是讓現實(社會和自然)與人得到有機統一,從而形成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嚴合而為一的思想內核與精神理念。

中國文化的這種“經世致用”的特點千百年來一直支配著人們價值觀念的建構,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自先秦以來的古代文學創作。曾子就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墨子云:“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愛》)??梢?,對于要以“興天下之利”為追求的仁人而言,他們不屈從于包括皇權在內的任何外在的權威秩序,只服從于崇高的道德追求及擔負的歷史使命。

既然個體的生命價值只有在現實中才能得以實現,那么建功立業自然就成為中國古代士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反復歌詠的一個主題。曹植一生追求的就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陳子昂中進士后,上書議政,圖謀大業,“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遇》),《離騷》中的美人香草、百畝芝蘭、芰荷芙蓉、芳澤衣裳構成了繽紛、深沉的情感想象世界,但是其立足點仍然是楚國政治生活的黑暗。阮籍的八十二首《詠懷》詩雖然隱晦之至,但從詩的意境情緒中反映出來的正是他對當時殘酷政治斗爭和政治迫害的哀傷與慨嘆。陶淵明對“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的田園生活的描繪,絕不是安享超然世外的天堂仙境,而是在對自然和農居生活的質樸的愛戀中表達他內心對上層社會政治斗爭的殘酷和虛偽的鄙視。二、憤世嫉時的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孔子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在于“他把原始文化納入實踐理性的統轄之下。所謂‘實踐理性’,是說把理性引導和貫徹在日?,F實世間生活、倫理感情和政治觀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繼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學的這條路線?!边@條以孔孟思想為核心和基礎的路線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并體現為一種對現實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孟子認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強調的是憂患意識應該成為人生存所必須的重要的思想意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登臨覽景,盡收眼底,畢呈筆端,景之喜景之悲各極其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并非在于其寫景之妙,而是因為所寫之悲景喜景,目的是為了鋪墊出更高的精神境界,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身處北宋積貧積弱的景況之下,滿懷深沉的憂患意識,唱出了廣大士大夫的心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這樣的憂患意識和高度自覺的主體精神出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對封建皇權的抗爭也就是必然的結果。如明清的小說多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即使是神話小說《西游記》也不例外。孫悟空蔑視天庭、敢對佛祖揶揄嘲弄,即使失敗后仍保持傲骨,這樣的故事內容體現著作者本人的憂患意識和主體精神。三、深沉悠遠的人生之思由于經世致用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因此古代文學體現出了關注現實的理性精神,無論是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進取精神,還是憤世嫉時的憂患意識和人生之思,強調的是現世之謀略而非幽玄之沉思。從老莊開始,對個體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就保持高度的珍愛與肯定。這種思想發展到魏晉時期,出現了盛極一時的玄學思潮。內在人格的覺醒,使對人作本體建構成為這一時代的顯著特色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是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這種人生之思正是在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認識到倫理道德、讖緯宿命等規范、標準、交織的虛假,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才能對人的存在、價值、意義做本體論的思考。它們為篤實尚用的中國文化增添了別樣的色彩,雖然其基調不免是沉重而哀傷的,但是畢竟表露了人對自身存在的思索,展現的是高蹈曠達的人生之姿。四、以民為本的仁愛精神

中國古代關于人民、國家、統治者三者之間的關系,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明確的見諸文字的解說,孟子就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便是告誡統治者應重視人民的地位,體現了以民為本的仁愛精神。以仁愛之心處理倫理關系,因此就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而且孟子還將這種仁愛精神從人際道德關系推衍到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提出了“愛物”觀念?!兑讉鳌钒衙献印皭畚铩钡乃枷敫爬ǔ伞熬右院竦螺d物”的命題,認為人類應該效法大地,把仁愛精神推廣到大自然中,以寬厚仁德包容與愛護宇宙萬物,使人類與自然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系。宋儒張載進一步提出“天地萬物一體”之說,指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边@種以民為本、民胞物與的仁愛精神,可以說廣泛地反映在自詩、騷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中國古代文學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無論是人與現實統一的理性精神,還是審美人生境界和個體精神自由的標榜,都深深地滲透在民族的血脈中。積極的人生價值導向,無論窮通達辱都能使人保持樂觀精神。這種偉大的文化精神是厚重的,同時又是含蓄的;它既活在歷史之中,同樣也需要在今天的生活中弘揚光大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通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穩定的精神價值體系,其中包括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人的價值觀的審視,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等。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序》中所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