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xué)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xué)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xué)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xué)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xué)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xué)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2023-2024學(xué)年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落葉”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一、“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更多的情況是凋落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顧況《游子吟》)這里寫“落葉”仿佛綿綿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讓人如見葉落之形,似聞風(fēng)行之聲,雖是空中之葉,卻完全不包含樹木的形象。“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這里的“落葉”顯然是覆蓋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蓋了人的行跡。而歷代的詩人,也仿佛都特別喜歡地面上的落葉: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桑》)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我們再看看課文中引用的寫“木葉”的詩句: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木葉”后的動詞,常常是“下”,有時是“脫”,這些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上的。至于“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fēng)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秋葉。“木葉”造成的聯(lián)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常常是凋落在地面上的。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歌意境。“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因為“木”這個字的暗示和“下”這個字的提醒,整棵樹的形象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疏朗、蕭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而“落葉”,沒有肅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它們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暗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所以,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唐朝大詩人顧況的《游子吟》里有落葉:“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游子漂泊,豈不正似落葉無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為“木”暗示的沉穩(wěn)、堅固,“葉”的漂泊無依將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將大打折扣。“飄零”“客心”“故國”“零落”“無復(fù)歸”這些詞語,都在印證著“落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歌境界。概括言之,“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什么不能寫成“無邊落葉蕭蕭下”,則正因為杜甫本要創(chuàng)造出一派闊大蒼涼,“落木蕭蕭”對“長江滾滾”,才構(gòu)成了統(tǒng)一的詩歌境界。作為詩歌形象,“木葉”和“落葉”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領(lǐng)風(fēng)騷,各成佳境。(摘編自張彥金《莫道“落葉”是尋常——〈說“木葉”〉之“落葉”意象探究》)材料二: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指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yīng)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尤為膾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樹”。本文上面所舉的例子,都說明“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以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王績的《野望》詩分明寫道:“樹樹皆秋色。”連用兩個“樹”字,強調(diào)的就是秋天無生機的蕭索的樹,而此處如改為“木木”則斷然不可。再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fù)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得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再比如“古木”一詞,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樹,如“古木鳴寒鳥”(魏征《述懷》);也可以是春夏的樹,比如“古木生云際”(陳子昂《白帝城懷古》);至于“古木無人徑”(王維《過香積寺》),人們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節(jié)的樹,而且也無須弄清楚了。我們還是像李白的“為草當(dāng)作蘭,為木當(dāng)作松”(《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的好,只把“木”當(dāng)作一般意義上的樹,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樣的樹。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再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加上“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兩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歷代詩人詩歌中的“落葉”著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B.材料一認為,“木葉”后常常跟“下”“脫”等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是完全脫離了樹的。C.材料二認為,“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沒有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原因之一是前者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D.材料二認為,大量古詩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說“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證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節(jié)。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那些寫落葉的詩句之所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是因為“落葉”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從而傳達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的暗示。B.材料一認為,“落葉”與“木葉”雖然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但作為詩歌形象并沒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C.材料二認為,《野望》中的詩句“樹樹皆秋色”絕對不可改為“木木皆秋色”,原句連用兩個“樹”字,強調(diào)的就是秋天無生機的蕭索的樹。D.材料二認為,杜甫的“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和馬戴的“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都是用“樹”寫出了秋天的情景,尤為膾炙人口。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的一項是()A.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B.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C.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D.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4.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觀點。5.材料一所說的“暗示性”在古代詩歌中其實并不罕見,請依照示例,列舉兩例進行說明。(示例)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暗示性)楊柳——借楊柳的枝葉來暗示女子黯然的離情。〖答案〗1.C2.D3.B4.①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指出“木葉”和“樹葉”其實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②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5.示例:①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暗示性)黃花——通過滿地的落花暗示詞人容顏憔悴。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暗示性)長江——通過流向天邊的長江水暗示詩人與友人的深摯友情。〖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錯誤,表述絕對,由“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可知是“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不是“‘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錯,由“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可知是“幾乎從來都不能”,而不是“從來都不能”。B.“是完全脫離了樹的”錯誤,由“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fēng)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可知并不是“完全”脫離了樹。D.“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證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節(jié)”錯誤,由“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未用‘樹’而用‘木’”,可知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中的“木”能反映季節(jié)。故選C。

【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尤為膾炙人口”錯誤,由材料二“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尤為膾炙人口”,可知“尤為膾炙人口”說的是馬戴的詩句,沒有說明杜甫地詩句。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萬木”體現(xiàn)的是生機勃勃的意境,不能體現(xiàn)“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故選B。【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由“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即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接著通過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yīng)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的例子,指出“‘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據(jù)此,可歸納出: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指出“木葉”和“樹葉”其實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通過更深入的分析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即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據(jù)此,可歸納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仔細分析示例,“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表面上說的是楊柳的離情,實際上樹木是不可能有感情的,這里明寫楊柳,其實是寫女子的離情,即詩句地暗示性,就是借楊柳的枝葉來暗示女子黯然的離情。然后從自己積累的古代詩歌中找出用這種暗示性的手法來寫的詩(詞)句進行分析。如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中的黃花,黃花本身是客觀事物,無所謂喜怒哀樂,作者在這里是通過滿地的落花,暗示自己容顏憔悴。又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的長江,詩人通過流向天邊的長江水,來暗示詩人與友人的深摯友情。(二)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甥舅倆李春雷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鞏三歲,王安石剛滿周歲。彼時,他們還是嬰幼兒。幾十年后,他們出類拔萃,都成為時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們更是成了歷史的巨人。來到撫州,必須拜謁王安石和曾鞏。大師巨匠總是比肩攜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則是師生。而兩位學(xué)生輩的王安石與曾鞏,不僅是同鄉(xiāng),是朋友,還是甥舅。他們不僅是親戚,更是好朋友。兩家是世交,曾父與王父是同學(xué)。王安石得遇歐陽修并受到賞識,緣于曾鞏的介紹。而王安石對曾鞏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親、母親、岳父去世后,皆由曾鞏撰寫墓志銘。雖是好朋友,追求與風(fēng)格,卻完全不同。政治上,王安石胸懷天下,銳意變法,敢吃螃蟹,敢闖禁區(qū),大刀闊斧,舍我其誰;曾鞏則屬于保守派,身處基層,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個標準的勤吏。文學(xué)上,也如此。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現(xiàn)實功能:“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筆如刀鋒、字字點穴。最著名的《讀孟嘗君傳》,不足百字,卻否定了歷朝觀點,實屬千秋名篇。曾鞏的文風(fēng)集司馬遷、韓愈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無論敘事、議論都沖和平淡、委曲周詳,開闔、承轉(zhuǎn)、起伏、回環(huán)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記》《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對于對方,兩人都有著透徹的認識。王安石比曾鞏小兩歲,走上仕途卻早十幾年,政治經(jīng)驗更豐富,觀人識才最老辣。他雖然稱賞曾文,卻又看到了其弱點,遂在早年的贈詩中明言:“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這兩句,簡直就是對曾鞏人生的預(yù)言和定位;不適合官場,卻可以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xué)家。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zhí)拗、小氣之意。這個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后來,人們戲稱王安石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兩人雖是親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為宰執(zhí),從未提攜曾鞏,曾鞏身為下屬,并未攀附王安石。他們堅持各自的政見,互不妥協(xié)。政見不睦,徒說無益,那就不見面、不爭吵。許多年里,他們甚至中斷了聯(lián)系,但是從未互相攻擊,只是保持沉默。沉默中,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王安石,委實是一個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卻又通透政治,并主導(dǎo)了中國歷史上繼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卻為中國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財富。而曾鞏在仕途清淡的同時,于文學(xué)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極致。他倆和老師歐陽修以及文友三蘇一起,高擎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力抵萎靡文風(fēng),堅持文以明道,使中國散文正本清源、蔚為大觀,從而改變了文學(xué)史。就這樣,煙云散盡、落日輝煌時,他們又走到了一起。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zhí)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不久之后,二人相繼謝世。不要以為去世,一切就結(jié)束了。他們又同樣被歷史誤會。從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變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視為奸臣。按照傳統(tǒng)評價,變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黨爭”,導(dǎo)致北宋亡國。有人在評判兩宋時,將王安石與秦檜并列:“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fù)合者,秦檜之罪也。”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從此,對他的肯定評價才成為主流。史學(xué)家稱,王安石變法,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才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tǒng)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稱為“千古一相”。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清代,最富影響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義法”,遂將曾文奉為楷模。康熙年間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共選錄文章316篇,唯一入選超過百篇的作家就是曾鞏,計128篇,數(shù)量遠超其他七人。經(jīng)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在他們?nèi)ナ谰虐俣嗄旰螅襾淼綋嶂荩把鱿荣t。那一天,武夷余脈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陽光雪亮,清風(fēng)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動的歷史。眼前的世界,熱烈而生動,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臺無終的大劇,更像一株蒼翠的大樹,春夏秋冬,青青黃黃。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日月無語,天地有心。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與曾鞏的文章風(fēng)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總請曾鞏為自己去世的親人寫墓志銘,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B.“幾十年后”“一千多年后”兩個時間節(jié)點寫出了王安石與曾鞏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增添了歷史厚重感。C.王安石和曾鞏雖然政見不睦,二人在許多年里互不妥協(xié),堅持己見,但從未互相攻擊,而是保持沉默。D.文章講述了王安石和曾鞏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表達了對他們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歷史甄定的巨人”是對二人的高度評價。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四段點明曾、王二人的關(guān)系,不僅照應(yīng)標題,也為后文兩相對照來寫兩人的經(jīng)歷、品性、追求等內(nèi)容做鋪墊。B.文章采用對比手法敘述王安石和曾鞏在政治和文學(xué)上不同的追求與風(fēng)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lǐng)域的高下。C.本文取材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突顯了“形散”的特點;同時,聚焦于對二人的贊美與崇敬,體現(xiàn)了“神聚”的特點。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與風(fēng)格,卻完全不同”“文學(xué)上,也如此”“都是君子”“同樣被歷史誤會”等顯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8.文章以“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結(jié),產(chǎn)生了怎樣的文學(xué)效果?請結(jié)合全文加以分析。9.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第一層是敘述之美,即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等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請結(jié)合本文對此加以簡要分析。〖答案〗6.A7.B8.①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②升華主題,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jīng)歷來證明,無論當(dāng)時經(jīng)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激發(fā)讀者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③語言凝練,含蓄慰藉,極富哲理內(nèi)涵,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長。9.①敘述之美。本文注重歷史的細節(jié),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梳理了曾鞏和王安石之間的交往和他們的友誼的變遷史,以及他們?nèi)ナ乐蟊粴v史誤會,等等。②意境之美。作者客觀評價了二人的政治追求與文風(fēng)等的不同,肯定他們的君子之風(fēng),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美,感情色彩濃烈。③哲理之美。文章結(jié)尾處借撫州風(fēng)物說理,闡述了個體在永恒不滅的世界中經(jīng)歷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哲理。〖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于文無據(jù)。文章只說兩個人在文學(xué)上的追求與風(fēng)格各不相同,但并未評價兩人文章的優(yōu)劣。故選A。【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lǐng)域的高下”錯誤。意在突出二人盡管有不同,但同樣偉大。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能力。“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用帝王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升華主題,王安石與曾鞏同樣被歷史誤會,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jīng)歷來證明,經(jīng)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無論當(dāng)時經(jīng)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激發(fā)讀者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語言凝練,含蓄慰藉,使語言更具文學(xué)色彩,極富哲理內(nèi)涵,增添了文章的思想和智慧含量,啟迪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本義,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長。【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敘述之美:由原文“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zhí)拗、小氣之意”“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zhí)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清代,最富影響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義法’,遂將曾文奉為楷模”可見,本文注重歷史的細節(jié),用大量詳實的史料梳理了曾鞏和王安石交往與友誼的變遷史,以及去世之后被歷史誤會等史實。意境之美:由原文“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現(xiàn)實功能:“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筆如刀鋒、字字點穴”“曾鞏的文風(fēng)集司馬遷,韓愈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無論敘事、議論都沖和平淡、委曲周詳,開闔、承轉(zhuǎn)、起伏、回環(huán)皆有法度”“兩人雖是親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為宰執(zhí),從未提攜曾鞏,曾鞏身為下屬,并未攀附王安石。他們堅持各自的政見,互不妥協(xié)。政見不睦,徒說無益,那就不見面、不爭吵。許多年里,他們甚至中斷了聯(lián)系,但是從未互相攻擊,只是保持沉默”可見,作者客觀評價了二人的政治追求與文風(fēng)等的不同,肯定他們的君子之風(fēng),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美,感情色彩濃烈。哲理之美:由原文“眼前的世界,熱烈而生動,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臺無終的大劇,更像一株蒼翠的大樹,春夏秋冬,青青黃黃。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可見,文章結(jié)尾處借撫州風(fēng)物說理,闡述了個體在永恒不滅的世界中經(jīng)歷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哲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八》,有刪改)材料二:初選人李公義陳言,請為鐵龍爪以浚河。其法用鐵數(shù)斤為龍爪形沈之水底系縆以船曳之而行。宮官黃懷信以為鐵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狀,以石壓之,兩旁系大縆,兩端釘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車絞之,去來撓蕩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撫司,安撫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淵、與通判知縣共試驗之,皆言不可用。會子淵入京師,王介甫問子淵浚川鐵耙龍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淵因變,言此誠善法,但當(dāng)時同官議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淵都水外監(jiān)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淵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書其課曰某日以掃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實水深,則耙不能及底,虛曳去來,水淺則齒礙泥沙,曳之不動。會都水監(jiān)丞程昉,建議于大名河曲開直河,子淵屬昉稱直河淺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從之。是時天下皆言浚川鐵耙龍爪如兒戲,適足以資談笑,王介甫亦頗聞之,更下河北轉(zhuǎn)運安撫司令保奏。會介甫罷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雖河濱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無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為欺罔。”奏上,上不悅,命知制誥熊本與都水轉(zhuǎn)運司,按視。諸埽人,言水皆夏溢秋復(fù),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實非耙所致。上又命內(nèi)供奉官馮宗道試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測量有深于舊者,有不增不減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據(jù)實奏聞,上意稍悟。會滎澤河堤漲,急詔判都水監(jiān)俞充往治之,河危將決,賴用浚川耙疏導(dǎo)得免,具圖以聞。上嘉之。(節(jié)選自《涑水記聞》,有刪改)〖備注〗牒,文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其法A用鐵B數(shù)斤C為龍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縆G以船H曳之而行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課,原意為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文中指范子淵記錄下來的以備考核的業(yè)績。B.“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為停止,與成語“無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C.“資談笑”的“資”,意為供給,與《諫逐客書》中“逐客以資敵國”的“資”意思相同。D.“共為欺罔”的“罔”,意為欺騙,與《論語》中“學(xué)而不思則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宮官黃懷信在鐵龍爪的基礎(chǔ)上,以鐵、木、石為材料,制作了更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絞車同時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黃河河道。B.候補官員李公義提議用鐵龍爪疏浚黃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認為這種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設(shè)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淵前去依法施行。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認為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轉(zhuǎn)運安撫司負責(zé),要求推薦有能力的官員去實施。D.滎澤河的水位上漲,情勢危急,判都水監(jiān)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決堤,上報朝廷后受到皇上贊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淵屬昉稱直河淺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從之。14.對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爭議,皇上體現(xiàn)出了明君應(yīng)有的態(tài)度。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說明。〖答案〗10.DFG11.B12.A13.(1)君主廣泛地聽取和接納意見,那么權(quán)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況就能夠到達君主那里。(2)范子淵囑咐程昉說直河水淺可上報文書給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聽從了他的建議。14.①皇上既沒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沒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視察,又派遣馮宗道去汴水做試驗。〖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個方法是用幾斤鐵鑄成龍爪的形狀,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繩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其法”是主語,“用鐵數(shù)斤”是狀語,“為”是謂語,“龍爪形”是賓語,結(jié)構(gòu)完整,后面斷開,即D處斷開;“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斷開,即F處斷開;“系絙”是動賓結(jié)構(gòu),后面斷開,即G處斷開。故DFG三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為停止”錯。“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為副詞“不久”,“無法自已”的“已”意思是“停止”。句意:過一段時間,再移動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C.句意:正適合供人們談笑。/驅(qū)逐賓客來供給敵國。D.欺騙;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句意:共同做欺騙君王的事。/只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以鐵、木、石為材料”錯誤,原文“以石壓之”,可見“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黃河河道”錯誤,無中生有,原文“宮官黃懷信以為鐵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狀,以石壓之,兩旁系大絙,兩端釘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車絞之,去來撓蕩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紹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沒有談到效果。故選A。【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兼聽廣納”,廣泛地聽取和接納意見;“擁蔽”,堵塞蒙蔽;“通”,通達。(2)“屬”,通“囑”,囑咐;“牒”,文書;第二個“浚”,疏通。【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王介甫亦頗聞之,更下河北轉(zhuǎn)運安撫司令保奏。會介甫罷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雖河濱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無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為欺罔。’奏上,上不悅,命知制誥熊本與都水轉(zhuǎn)運司,按視”“上又命內(nèi)供奉官馮宗道試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沒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沒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視察,又派遣馮宗道去汴水做試驗。【參考譯文】材料一:唐太宗問魏征:“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涂。君主廣泛地聽取和接納意見,那么權(quán)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況就能夠到達君主那里。”唐太宗說:“好啊!”材料二:當(dāng)初,有個叫李公義的選人陳述,請求以鐵龍爪疏浚黃河。這個方法是用幾斤鐵鑄成龍爪的形狀,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繩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黃懷信承襲鐵龍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狀,用石頭壓著它,兩旁系上大繩索,兩端釘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車絞它,來來去去抓撓蕩起泥沙,過一段時間,再移動船只疏浚其他地方。這件事交給大名安撫司去核實,安撫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淵與通判、知縣共同試驗這件東西,都說不能用。恰好范子淵回京,王安石問范子淵:“疏浚河道的鐵耙、龍爪法很好,是什么緣故說不可用?”范子淵于是改變了先前的話說:“這的確是很好的方法,只是當(dāng)時一起試驗的官員意見不合罷了。”王安石非常高興,立即任命范子淵為都水外監(jiān)丞,設(shè)置了浚川司,讓他推行這個方法。范子淵于是在河上發(fā)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這兩件東西疏浚河道,寫上政績說:“某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實際情況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著來回,水太淺那么耙齒被泥沙阻礙,根本拽不動。恰逢都水監(jiān)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迂曲開通直河,范子淵告訴程昉說直河水淺,可上報文書給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聽從了他的建議。這時,天下都說浚川耙如同兒戲,正適合供人們談笑,王安石也聽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給河北安撫司,讓他們向朝廷推薦人并予擔(dān)保。恰逢王安石罷相,文潞公上奏說:“河水水勢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邊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對事情沒有幫助。臣不敢像他們一樣擔(dān)保上奏,共同做欺騙君王的事。”奏章遞上,皇上不高興,命令知制誥熊本與都水、轉(zhuǎn)運司共同去巡視。各個疏浚河道的人都說:“水都是夏天漲水秋天又下降,不只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實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內(nèi)供奉官馮宗道在汴水試浚川耙。每次料位測量,有的比原來深,有的不增不減,大概各占三分之一。馮宗道每天根據(jù)實情上奏,皇上的內(nèi)心逐漸醒悟。恰逢滎澤河堤水漲得很急,下詔判都水監(jiān)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險即將決口,依賴用浚川耙疏導(dǎo)得意幸免,全部畫圖來稟告皇上。皇上嘉獎了他。(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蝶戀花·密州上元①蘇軾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②,更無一點塵隨馬③。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備注〗①本詞是作者剛從杭州調(diào)任密州知州時所作,正值密州連年蝗旱,盜賊橫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謂富人家的帳底吹出的麝香氣。③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此處指行馬無塵,氣清土潤。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上闋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xiàn)了密州元宵節(jié)“有聲有色”的熱鬧、繁榮景象。B.本詞內(nèi)容不囿于成規(guī),“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過片,使情調(diào)陡然一轉(zhuǎn),意之所到,筆亦隨之。C.與《江城子·密州出獵》相比,本詞語言更雋秀,至情深婉,這是與本詞的思想情感密切相關(guān)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huán)境的空曠蒼涼。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請簡要分析詞人寂寞的原因。〖答案〗15.A16.①對杭州繁華景象的懷念。杭州的上元節(jié)“明月如霜”“帳底吹笙”,繁華熱鬧,而密州“火冷燈稀”,僅有的鼓和簫也是為了祭祀。

②作者仕途不順,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遠離中央朝廷,作者被調(diào)到此地為官,感到失意落寞。

③心懷人民,對密州人民生活感到憂慮。密州的上元節(jié)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們無心熱鬧,一心祈求豐年,為人民生活困難倍感心酸。〖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A.“充分展現(xiàn)了密州元宵節(jié)‘有聲有色’的熱鬧、繁榮景象”錯誤。上片寫“錢塘”的上元節(jié),熱鬧非凡,錢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寫密州上元節(jié),突出冷清。故選A。【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對杭州繁華景象的懷念。這首詞題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jié)。上闋寫杭州元宵景致,下闋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diào)陡然一轉(zhuǎn),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的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火冷燈稀”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達出了詞人對杭州元宵節(jié)繁華景象的懷念之情。作者仕途不順,感人生衰老失意。結(jié)合注釋①“本詞是作者剛從杭州調(diào)任密州知州時所作”可知,詞人由杭州調(diào)知密州,環(huán)境和條件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關(guān)鍵是密州遠離朝廷,遠離中央,一心期盼能被朝廷再次重用的詞人卻被調(diào)到此地為官,失意落寞之感無以言表。“寂寞山城人老也”寫出寂寞的密州城里人們都老了。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jié),在街上看燈、觀月,流露出人生衰老失意、仕途不順的感慨。心懷人民,對密州人民生活感到憂慮。根據(jù)詞的下闋“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可知詞人在密州上元之夜,隨意閑行。密州上元冷清異常,詞人好不容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這簫鼓卻走近了農(nóng)桑社,原來是農(nóng)民舉行社祭,祈求豐年。再結(jié)合注釋①“正值密州連年蝗旱,盜賊橫行,民不聊生”可知,詞人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所以此處的“寂寞”是因為詞人心懷人民,對密州人民生活感到憂慮。(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3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念奴橋·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收束了對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寫,引起了下片對歷史人物的緬懷。(2)《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應(yīng)該選拔有才能的人,聽取好的意見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陽樓》中,體現(xiàn)了前人評說的“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3)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2015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諾貝爾大廳說出的這句話,如高亢的歌聲,至今仍___①____,在國人耳旁三日不絕。20世紀60年代,在人類飽受瘧疾之苦的情況下,在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xí)員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國家瘧疾防治項目“523”辦公室艱巨的抗瘧研究任務(wù)。屠呦呦擔(dān)任中藥抗瘧組組長,從此與中藥抗瘧結(jié)下了②。接手任務(wù)后,屠呦呦翻閱古籍,尋找方藥,拜訪老中醫(yī),對能獲得的中藥信息,逐字逐句抄錄。到1971年9月初,課題組篩選了100余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品200余個,可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資料,即使再辛苦,她都覺得___③___。終于,課題組從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guān)于青蒿抗瘧的記載得到了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潰,絞取汁,盡服之。”青蒿素自上世紀90年代末在全球范圍內(nèi)作為抗瘧的一線藥物使用以來,兒童死亡率降低了至少30%以上,全球最貧困地區(qū)的人口負增長得到遏止。2016年,“感動中國”節(jié)目給予了屠呦呦高度的評價:“執(zhí)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dāng)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dāng)?shù)某烧Z。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18.①余音繞梁②不解之緣③甘之如飴19.示例一:自上世紀90年代末青蒿素在全球范圍內(nèi)作為抗瘧的一線藥物使用以來,兒童死亡率降低了至少30%,全球最貧困地區(qū)的人口負增長得到遏制。示例二:青蒿素自上世紀90年代末在全球范圍內(nèi)作為抗瘧的一線藥物使用以來,降低了至少30%的兒童死亡率,遏制了全球最貧困地區(qū)的人口負增長。20.①引用的句子出自《詩經(jīng)》,增添了全文的文化底蘊。②“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巧妙地點明了屠呦呦名字的出處,并將她與青蒿素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了起來。③“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高度贊揚了屠呦呦對中醫(yī)藥學(xué)的貢獻及高尚的品德。〖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處,與后句“三日不絕”組成固定搭配,形容歌聲或音樂優(yōu)美耐人尋味,填“余音繞梁”。余音繞梁:形容歌聲或音樂優(yōu)美,余音回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第二處,前文提到屠呦呦擔(dān)任中藥抗瘧組組長,從此她與該項事業(yè)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彼此之間關(guān)系密切,填“不解之緣”,不解之緣:不能分開的緣分,指親密的關(guān)系或深厚的感情。第三處,語境的意思是說即使再辛苦,只要能找到更多的資料,屠呦呦都樂意承受,填“甘之如怡”。甘之如飴:感到像糖一樣甜,形容甘愿承受艱難痛苦。【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處語病:①中途易轍。前半句主語為“青蒿素”,“自……以來”句子意思還未完成,后半句變主語為“兒童死亡率”和“全球最貧困地區(qū)的人口負增長”。可以將“自上世紀90年代末”提到“青蒿素”前面,或者保持“青蒿素”作主語,后兩句改變?yōu)椤皟和劳雎式档土酥辽?0%”“全球最貧困地區(qū)的人口負增長得到遏制”。②詞語贅余,”至少”“以上”任去一個。③不合邏輯。“遏止”著重于止,使停止,不再進行。應(yīng)改為“遏制”。“遏制”著重于制,壓制住,控制住。【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修辭手法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出自《詩經(jīng)》,引用古詩詞可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蘊。其中“呦呦鹿鳴”點名屠呦呦名字的由來,“食野之蒿”點明與青蒿素的關(guān)系。注意“德音孔昭”,品德高尚又顯耀,這句就蘊含了對屠呦呦貢獻的高度肯定和贊揚。(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chǔ)、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ān)國運興衰、事關(guān)文化安全、事關(guān)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①,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每一個歷史時期,②。從詩經(jīng)、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yīng)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yīng)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③。任何一個時代的經(jīng)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摘編自《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1.下列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不同的一項是()A.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B.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C.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D.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答案〗21.D22.①沒有文化自信②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shù)不朽作品③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解析〗【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辨析句子修辭手法的能力。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所用的修辭是比喻,將文化比喻為靈魂。A.比喻,將項羽一方比喻為“刀俎”,將自己一方比喻為“魚肉”。B.比喻,將卷起的“浪花”比喻為“雪”。C.比喻,把雪花比喻成“梨花”。D.借代,用“絲竹”代指音樂。故選D。【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根據(jù)前文“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ān)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可知,這幾組句子談?wù)摰脑掝}為“文化自信”,所以①處所填句子的關(guān)鍵詞為“文化自信”。根據(jù)后文“不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可知,①處所填句子的形式應(yīng)該是表示否定的條件的句子,綜合前后文語意可推出,此處可填“沒有文化自信”之類的內(nèi)容。②處,所填句子位于段首,由后文內(nèi)容可知,段首句起總領(lǐng)全段的作用。根據(jù)后文“從詩經(jīng)、楚辭、漢賦……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等可知,本段談?wù)摰脑掝}為“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根據(jù)“燦爛的”“星河”“成就”“輝煌”等詞語可知,語境是說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數(shù)量之多,故②處所填句子要表達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豐富,可填“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shù)不朽作品”之類的內(nèi)容。③處,根據(jù)前句與后文可填“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之類的內(nèi)容。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某中學(xué)生覺得升學(xué)無望,天天上課打瞌睡;某高三學(xué)生考上北大卻又不去報到,連續(xù)多次選擇復(fù)讀,只為掙取高額高考獎學(xué)金;某中學(xué)生為方便自己,經(jīng)常把共享單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某大學(xué)寢室里的學(xué)生常常晝夜打游戲,視逃課為家常便飯;某大學(xué)畢業(yè)生,低層次工作瞧不上,高層次工作干不了,就通過網(wǎng)絡(luò)做牟取暴利的校園貸;某青年為成網(wǎng)紅,假稱徒步西藏……這些現(xiàn)象值得我們思考,新時代的青年應(yīng)承擔(dān)怎樣的使命呢?請聯(lián)系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五單元所學(xué)課文或社會現(xiàn)實,以“我們的使命”為話題,寫一篇演講稿。要求:(1)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fù)興中學(xué)”)同學(xué),寫一篇國旗下的演講稿;(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襲、套作。〖答案〗略〖解析〗本題為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中列舉了青年人不思進取、迷戀功利、損人利己、好逸惡勞、有悖公德、弄虛作假等現(xiàn)象,根據(jù)材料中“打瞌睡”“牟取暴利”“假稱”等詞的感情色彩和考生的常識,很容易判斷出這些行為都是負面的、錯誤的,是應(yīng)該否定和批評的。由此可以進一步思考:青年的這些行為為什么應(yīng)當(dāng)否定批評?他們錯在哪里?作為時代的覺醒者和時代責(zé)任的擔(dān)當(dāng)者,新時代青年能不能像這樣得過且過、胸?zé)o大志、狹隘自私?結(jié)合題目中引導(dǎo)思考“新時代的青年應(yīng)承擔(dān)怎樣的使命”這一關(guān)鍵問題,圍繞話題“使命”,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的層面分別進行構(gòu)思:從國家層面來說,青年應(yīng)錘煉本領(lǐng)、努力學(xué)習(xí),為日后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發(fā)力而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中國夢;從社會層面來說,青年應(yīng)涵養(yǎng)情懷,立足當(dāng)下,打開格局,培養(yǎng)世界意識和國際眼光,振興社會,發(fā)揚精神;從個人層面來說,青年應(yīng)磨礪品德,剛健堅毅、迎難而上,不斷奮起、永不氣餒,不能瞻前顧后、斤斤計較、沉迷功利。可以任選一個角度來立意,寫作時要緊扣話題,還要注意題目中要求的文章體裁是演講稿,應(yīng)注意格式。立意:1.青年在擔(dān)負時代使命中成長。2.青年承擔(dān)使命需要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dān)當(dāng)精神。3.涵養(yǎng)家國情懷,方能承擔(dān)使命。4.強化青年擔(dān)負時代使命的責(zé)任。5.時代使命不可逃避和推托。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2023-2024學(xué)年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落葉”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一、“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更多的情況是凋落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顧況《游子吟》)這里寫“落葉”仿佛綿綿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讓人如見葉落之形,似聞風(fēng)行之聲,雖是空中之葉,卻完全不包含樹木的形象。“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這里的“落葉”顯然是覆蓋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蓋了人的行跡。而歷代的詩人,也仿佛都特別喜歡地面上的落葉: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桑》)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我們再看看課文中引用的寫“木葉”的詩句: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木葉”后的動詞,常常是“下”,有時是“脫”,這些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上的。至于“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fēng)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秋葉。“木葉”造成的聯(lián)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常常是凋落在地面上的。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歌意境。“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因為“木”這個字的暗示和“下”這個字的提醒,整棵樹的形象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疏朗、蕭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而“落葉”,沒有肅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它們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暗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所以,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唐朝大詩人顧況的《游子吟》里有落葉:“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游子漂泊,豈不正似落葉無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為“木”暗示的沉穩(wěn)、堅固,“葉”的漂泊無依將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將大打折扣。“飄零”“客心”“故國”“零落”“無復(fù)歸”這些詞語,都在印證著“落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歌境界。概括言之,“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什么不能寫成“無邊落葉蕭蕭下”,則正因為杜甫本要創(chuàng)造出一派闊大蒼涼,“落木蕭蕭”對“長江滾滾”,才構(gòu)成了統(tǒng)一的詩歌境界。作為詩歌形象,“木葉”和“落葉”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領(lǐng)風(fēng)騷,各成佳境。(摘編自張彥金《莫道“落葉”是尋常——〈說“木葉”〉之“落葉”意象探究》)材料二: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指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yīng)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尤為膾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樹”。本文上面所舉的例子,都說明“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以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王績的《野望》詩分明寫道:“樹樹皆秋色。”連用兩個“樹”字,強調(diào)的就是秋天無生機的蕭索的樹,而此處如改為“木木”則斷然不可。再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fù)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得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再比如“古木”一詞,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樹,如“古木鳴寒鳥”(魏征《述懷》);也可以是春夏的樹,比如“古木生云際”(陳子昂《白帝城懷古》);至于“古木無人徑”(王維《過香積寺》),人們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節(jié)的樹,而且也無須弄清楚了。我們還是像李白的“為草當(dāng)作蘭,為木當(dāng)作松”(《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的好,只把“木”當(dāng)作一般意義上的樹,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樣的樹。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再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加上“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兩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歷代詩人詩歌中的“落葉”著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B.材料一認為,“木葉”后常常跟“下”“脫”等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是完全脫離了樹的。C.材料二認為,“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沒有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原因之一是前者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D.材料二認為,大量古詩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說“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證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節(jié)。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那些寫落葉的詩句之所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是因為“落葉”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從而傳達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的暗示。B.材料一認為,“落葉”與“木葉”雖然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但作為詩歌形象并沒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C.材料二認為,《野望》中的詩句“樹樹皆秋色”絕對不可改為“木木皆秋色”,原句連用兩個“樹”字,強調(diào)的就是秋天無生機的蕭索的樹。D.材料二認為,杜甫的“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和馬戴的“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都是用“樹”寫出了秋天的情景,尤為膾炙人口。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的一項是()A.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B.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C.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D.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4.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觀點。5.材料一所說的“暗示性”在古代詩歌中其實并不罕見,請依照示例,列舉兩例進行說明。(示例)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暗示性)楊柳——借楊柳的枝葉來暗示女子黯然的離情。〖答案〗1.C2.D3.B4.①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指出“木葉”和“樹葉”其實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②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5.示例:①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暗示性)黃花——通過滿地的落花暗示詞人容顏憔悴。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暗示性)長江——通過流向天邊的長江水暗示詩人與友人的深摯友情。〖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錯誤,表述絕對,由“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可知是“秋天的‘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不是“‘落葉’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錯,由“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葉”,可知是“幾乎從來都不能”,而不是“從來都不能”。B.“是完全脫離了樹的”錯誤,由“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fēng)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可知并不是“完全”脫離了樹。D.“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證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節(jié)”錯誤,由“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未用‘樹’而用‘木’”,可知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中的“木”能反映季節(jié)。故選C。

【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尤為膾炙人口”錯誤,由材料二“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尤為膾炙人口”,可知“尤為膾炙人口”說的是馬戴的詩句,沒有說明杜甫地詩句。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萬木”體現(xiàn)的是生機勃勃的意境,不能體現(xiàn)“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故選B。【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由“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lián)系”,即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接著通過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yīng)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的例子,指出“‘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據(jù)此,可歸納出:否定了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所說的關(guān)于“木”與“樹”的差別,指出“木葉”和“樹葉”其實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通過更深入的分析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即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據(jù)此,可歸納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可能與入聲的韻律美、書面語的莊重及屈原的作品有關(guān)。【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仔細分析示例,“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表面上說的是楊柳的離情,實際上樹木是不可能有感情的,這里明寫楊柳,其實是寫女子的離情,即詩句地暗示性,就是借楊柳的枝葉來暗示女子黯然的離情。然后從自己積累的古代詩歌中找出用這種暗示性的手法來寫的詩(詞)句進行分析。如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中的黃花,黃花本身是客觀事物,無所謂喜怒哀樂,作者在這里是通過滿地的落花,暗示自己容顏憔悴。又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的長江,詩人通過流向天邊的長江水,來暗示詩人與友人的深摯友情。(二)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甥舅倆李春雷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鞏三歲,王安石剛滿周歲。彼時,他們還是嬰幼兒。幾十年后,他們出類拔萃,都成為時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們更是成了歷史的巨人。來到撫州,必須拜謁王安石和曾鞏。大師巨匠總是比肩攜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則是師生。而兩位學(xué)生輩的王安石與曾鞏,不僅是同鄉(xiāng),是朋友,還是甥舅。他們不僅是親戚,更是好朋友。兩家是世交,曾父與王父是同學(xué)。王安石得遇歐陽修并受到賞識,緣于曾鞏的介紹。而王安石對曾鞏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親、母親、岳父去世后,皆由曾鞏撰寫墓志銘。雖是好朋友,追求與風(fēng)格,卻完全不同。政治上,王安石胸懷天下,銳意變法,敢吃螃蟹,敢闖禁區(qū),大刀闊斧,舍我其誰;曾鞏則屬于保守派,身處基層,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個標準的勤吏。文學(xué)上,也如此。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現(xiàn)實功能:“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筆如刀鋒、字字點穴。最著名的《讀孟嘗君傳》,不足百字,卻否定了歷朝觀點,實屬千秋名篇。曾鞏的文風(fēng)集司馬遷、韓愈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無論敘事、議論都沖和平淡、委曲周詳,開闔、承轉(zhuǎn)、起伏、回環(huán)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記》《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對于對方,兩人都有著透徹的認識。王安石比曾鞏小兩歲,走上仕途卻早十幾年,政治經(jīng)驗更豐富,觀人識才最老辣。他雖然稱賞曾文,卻又看到了其弱點,遂在早年的贈詩中明言:“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這兩句,簡直就是對曾鞏人生的預(yù)言和定位;不適合官場,卻可以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xué)家。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zhí)拗、小氣之意。這個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后來,人們戲稱王安石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兩人雖是親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為宰執(zhí),從未提攜曾鞏,曾鞏身為下屬,并未攀附王安石。他們堅持各自的政見,互不妥協(xié)。政見不睦,徒說無益,那就不見面、不爭吵。許多年里,他們甚至中斷了聯(lián)系,但是從未互相攻擊,只是保持沉默。沉默中,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王安石,委實是一個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卻又通透政治,并主導(dǎo)了中國歷史上繼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卻為中國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財富。而曾鞏在仕途清淡的同時,于文學(xué)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極致。他倆和老師歐陽修以及文友三蘇一起,高擎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力抵萎靡文風(fēng),堅持文以明道,使中國散文正本清源、蔚為大觀,從而改變了文學(xué)史。就這樣,煙云散盡、落日輝煌時,他們又走到了一起。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zhí)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不久之后,二人相繼謝世。不要以為去世,一切就結(jié)束了。他們又同樣被歷史誤會。從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變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視為奸臣。按照傳統(tǒng)評價,變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黨爭”,導(dǎo)致北宋亡國。有人在評判兩宋時,將王安石與秦檜并列:“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fù)合者,秦檜之罪也。”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從此,對他的肯定評價才成為主流。史學(xué)家稱,王安石變法,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才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tǒng)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稱為“千古一相”。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清代,最富影響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義法”,遂將曾文奉為楷模。康熙年間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共選錄文章316篇,唯一入選超過百篇的作家就是曾鞏,計128篇,數(shù)量遠超其他七人。經(jīng)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在他們?nèi)ナ谰虐俣嗄旰螅襾淼綋嶂荩把鱿荣t。那一天,武夷余脈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陽光雪亮,清風(fēng)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動的歷史。眼前的世界,熱烈而生動,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臺無終的大劇,更像一株蒼翠的大樹,春夏秋冬,青青黃黃。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日月無語,天地有心。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與曾鞏的文章風(fēng)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總請曾鞏為自己去世的親人寫墓志銘,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B.“幾十年后”“一千多年后”兩個時間節(jié)點寫出了王安石與曾鞏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增添了歷史厚重感。C.王安石和曾鞏雖然政見不睦,二人在許多年里互不妥協(xié),堅持己見,但從未互相攻擊,而是保持沉默。D.文章講述了王安石和曾鞏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表達了對他們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歷史甄定的巨人”是對二人的高度評價。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四段點明曾、王二人的關(guān)系,不僅照應(yīng)標題,也為后文兩相對照來寫兩人的經(jīng)歷、品性、追求等內(nèi)容做鋪墊。B.文章采用對比手法敘述王安石和曾鞏在政治和文學(xué)上不同的追求與風(fēng)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lǐng)域的高下。C.本文取材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突顯了“形散”的特點;同時,聚焦于對二人的贊美與崇敬,體現(xiàn)了“神聚”的特點。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與風(fēng)格,卻完全不同”“文學(xué)上,也如此”“都是君子”“同樣被歷史誤會”等顯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8.文章以“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結(jié),產(chǎn)生了怎樣的文學(xué)效果?請結(jié)合全文加以分析。9.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第一層是敘述之美,即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等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請結(jié)合本文對此加以簡要分析。〖答案〗6.A7.B8.①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②升華主題,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jīng)歷來證明,無論當(dāng)時經(jīng)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激發(fā)讀者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③語言凝練,含蓄慰藉,極富哲理內(nèi)涵,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長。9.①敘述之美。本文注重歷史的細節(jié),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梳理了曾鞏和王安石之間的交往和他們的友誼的變遷史,以及他們?nèi)ナ乐蟊粴v史誤會,等等。②意境之美。作者客觀評價了二人的政治追求與文風(fēng)等的不同,肯定他們的君子之風(fēng),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美,感情色彩濃烈。③哲理之美。文章結(jié)尾處借撫州風(fēng)物說理,闡述了個體在永恒不滅的世界中經(jīng)歷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哲理。〖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于文無據(jù)。文章只說兩個人在文學(xué)上的追求與風(fēng)格各不相同,但并未評價兩人文章的優(yōu)劣。故選A。【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lǐng)域的高下”錯誤。意在突出二人盡管有不同,但同樣偉大。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能力。“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用帝王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quán)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升華主題,王安石與曾鞏同樣被歷史誤會,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jīng)歷來證明,經(jīng)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無論當(dāng)時經(jīng)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激發(fā)讀者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語言凝練,含蓄慰藉,使語言更具文學(xué)色彩,極富哲理內(nèi)涵,增添了文章的思想和智慧含量,啟迪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本義,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長。【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敘述之美:由原文“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zhí)拗、小氣之意”“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zhí)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