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2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國內較早用“錯位”理論研究小說的是孫紹振,他憑借著自身的藝術直覺,對文學作品進行直接的感性體悟和理性升華,提出了不但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獨創性的“錯位”理論。孫紹振認為:“情節產生于人物心理距離的擴大,性格也依賴于人物心理拉開距離的趨勢,而環境則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軌,構成拉開距離的條件。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小說中人物自我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口”錯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心錯位”。如果人物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來采取行動,而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環境氛圍一致則缺乏自覺意識,又會形成人物與氛圍的感知錯位。孫紹振對“錯位”理論做了一個邏輯性的概括:“小說的情感系統是一個(多方位的)動態系統,一個方位的‘錯位’,引起了另一個方位的‘錯位’,這個層次的調節又引起了另一個關鍵的‘錯位’。在表層上好容易達到了平衡,在深層結構上又因拉開了距離而失衡,在深度上達到統一了,可在表層又因心口誤差(錯位),使情感系統遠離了平衡態。這種遠離平衡態的、復合的、多維的立體的情感系統的每一個方位、每一個層次的錯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統的一切方位的反饋和調節。粗淺地說,在一定條件下,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多維情感結構,各種情感在性質和量度分化的程度與小說的審美價值成正比,各種情感錯位差距越大,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就越強,情感錯位的距離越小,藝術感染力越弱。”(摘編自上官文坤《論〈紅樓夢〉的“錯位”敘述及意蘊》)材料二:對《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評價之困難,脂評曾經以一連串的“說不得”來感嘆。不過,日前有人發文對作為暖男的賈寶玉大加筆伐,認為賈寶玉“對世間女子盡心愛戀呵護,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愛浮于表面,能量極低,甚至反而給女孩子們帶來災難”。類似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深刻地反映出該論者不理解當時社會語境,也缺乏對曹雪芹獨特藝術匠心的體會。《紅樓夢》圍繞著賈府這樣的貴族之家展開賈寶玉等人的故事,傳統社會中無往而不在的禮法制度,那種主奴有序、男女有別的等級秩序,也在賈府眾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體現。雖然不少學者把《紅樓夢》歸入才子佳人小說的譜系中,但以賈寶玉為中心的戀愛故事與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貌合神離,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復雜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突出了賈母聽才子佳人故事時的一番反駁。賈母據以反駁的,是她對一個大家族的環境及受環境制約的才子佳人的認識,認為雙方既不可能、也沒機會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馬上想到終身大事。賈母看到了這種故事的虛假、污穢,以及對禮教規矩的破壞,并嚴正聲明這樣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這樣的故事也不會讓自家小孩子聽,其實正表現出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那么,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人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發生了那么復雜的情感糾葛?長輩為何就不知道了?難道這是以老祖宗為代表的長輩們的“燈下黑”嗎?是老祖宗一時犯糊涂嗎?其實不然。因為作者是通過把人物年齡低幼化的藝術設計策略,來為他們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據周紹良先生的實際推算,全書展開的大半部分中,賈寶玉應該是十二三歲的年齡,林黛玉是十一二歲的年齡。也正由于人物年齡小,所以盡管在小說中,已經寫到了他們為了真摯的愛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爭吵只是兒戲。就像鳳姐說的:“也沒見你們兩個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兩日惱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這里,鳳姐是完全把他們作為孩子來看待的,把他們的行為視為孩子之間的頑皮和喜怒無常,根本沒朝戀愛這方面去想,其他家長也沒朝這方面去想。也許,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所以,當他還在七八歲時,也就是《紅樓夢》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虛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領中,與一位鮮艷嫵媚如寶釵、風流裊娜如黛玉的兼美結為人生的愛侶,從而在象征的意義上完成了成熟。換言之,在兒童的軀殼內,賈寶玉,還有大觀園其他女子的心靈,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規地發展,以表現作者對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正是從現實語境與藝術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們才發現了作者塑造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復雜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讀者把一頓無形的板子打在他頭上,讓自己和賈政一類的家長來對賈寶玉形成兩面夾攻之態勢,由不得要讓作者發一聲“誰解其中味”的浩嘆了。(摘編自詹丹《要立足于歷史語境和藝術策略來評價賈寶玉》)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情節產生于人物心理距離的擴大,因此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B.孫紹振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小說的各種情感錯位差距往往與它的藝術感染力成正比。C.在具體的小說文本中,小說的情感結構是多維的,“情感”錯位往往是一種復合式結構。D.《紅樓夢》中如果賈寶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無矛盾,就無法拉開人物的心理距離。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錯位”,而“錯位”理論其實只是一種小說研究的策略。B.讀者理解了當時的社會語境,領會了作者的藝術策略,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C.《紅樓夢》中賈母聽才子佳人故事時的一番反駁,表現出了她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D.鳳姐雖然內心怨忿,卻以戲謔的口吻含沙射影地指責賈璉,這是表達上的一層錯位。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阿Q正傳》中,阿Q直到臨死前還在遺憾判決書上代表死刑的圓圈畫得不夠圓。B.李紈的住所——稻香村,“墻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C.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唐明皇和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情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D.“三打白骨精”能讓讀者記憶深刻,原因在于拉開了唐僧師徒三人的心理距離。4.“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這種筆法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孫紹振認為《林黛玉進賈府》“妙在情感互動的錯位”。請以“寶黛初會”這一情節中的具體內容,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答案〗1.A2.D3.C4.(1)該筆法有利于拉開人物心理距離,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2)該筆法為賈寶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讓他們的心靈在兒童的軀殼內逾越常規地發展,進而表現作者對情感理想性的吁求。5.示例一:眾人的評價讓寶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兩人一見如故,這樣的錯位讓黛玉受到強烈沖擊,對寶玉的情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示例二:寶玉摔玉,本是出于對黛玉的高度認可,卻讓黛玉生發“因我之過”的憂傷,這樣的錯位拉開二人的心理距離,也讓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動人。〖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錯。根據原文“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可見應該是“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錯位’理論其實只是一種小說研究的策略”錯,材料二“也許,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可見“錯位”理論不僅僅是用來研究小說的,小說作者也會有意無意地運用該理論進行創作。B.“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表述過于絕對。原文“類似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深刻地反映出該論者不理解當時社會語境,也缺乏對曹雪芹獨特藝術匠心的體會”,對作品人物的誤解源于讀者不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不領會作者的藝術策略,但不能由此反推理解了這些“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因為要深刻理解人物需要的因素很多。C.“表現出了她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張冠李戴,原文“其實正表現出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可見表現出的是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而不是賈母。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歌不是小說,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結合“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可分析概括出,該筆法有利于拉開人物心理距離,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結合“作者是通過把人物年齡低幼化的藝術設計策略,來為他們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在兒童的軀殼內,賈寶玉,還有大觀園其他女子的心靈,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規的發展,以表現作者對情感的理想性需求的一面”可分析概括出,該筆法為賈寶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讓他們的心靈在兒童的軀殼內逾越常規的發展,進而表現作者對情感理想性的吁求。【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的能力。原文內容有王夫人的話“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廟里還愿去了,尚未回來,晚間你看見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眾人的評價讓寶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寶黛初會,黛玉眼中的寶玉“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眼中的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黛玉曾以為是“憊懶人物,懵懂頑童”“蠢物”,如今一見如故,這樣的錯位讓黛玉受到強烈沖擊,對寶玉的情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結合文中“小說中人物自我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口’錯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心錯位’。如果人物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來采取行動,而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環境氛圍一致則缺乏自覺意識,又會形成人物與氛圍的感知錯位”分析,寶玉摔玉中,寶玉說,“什么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這本是出于對黛玉的高度認可,卻讓黛玉生發“因我之過”的憂傷,這樣的錯位,既是寶玉的“心口”錯位,也是寶黛的“心心錯位”,這種錯位,拉開二人的心理距離,也讓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動人。(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騎桶者①[奧地利]卡夫卡煤全部燒光了,煤桶空了,鏟子沒有用了,火爐里透出寒氣,灌得滿屋冰涼。窗外的樹呆立在嚴霜中,天空成了一塊銀灰色的盾牌,擋住向蒼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來燒,我可不能活活凍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爐,我的面前是同樣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須快馬加鞭,在它們之間奔馳,在它們之間向煤店老板要求幫助。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清楚地證明,我連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而煤店老板對我來說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陽。我這回前去,必須像一個乞丐,由于饑餓難當,奄奄一息,快要倒斃在門檻上,女主人因此趕忙決定,把最后殘剩的咖啡倒給我,同樣,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將決定此行的結果,因此我騎著煤桶前去。騎桶者的我,兩手握著桶把——最簡單的挽具,費勁地從樓梯上滾下去,但是到了樓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來,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駱駝,在趕駱駝的人的棍下搖晃著身體站立起來時,也不過爾爾。它以均勻的速度穿過冰涼的街道,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而煤店老板正在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寫字,為了把多余的熱氣排出去,地窖的門是開著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聲音裹在呼出的熱氣里,在嚴寒中顯得格外沉濁。“煤店老板,求你給我一點煤吧,我的煤桶已經空了,因此我可以騎著它來到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錢,就會給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邊上。“我沒有聽錯吧?”他轉過頭去問他坐在火爐旁邊的長凳上織毛衣的妻子,“我沒有聽錯吧?是一個顧客。”“我什么也沒有聽見。”妻子說,她平靜地呼吸著,一面織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著火爐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個老主顧,向來守信用,只是眼下沒錢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說,“是的,是有一個人,我不會弄錯的,一定是一個老主顧,一個有年頭的老主顧,他知道怎么來打動我的心。”“你怎么了,當家的?”妻子說,她把毛衣擱在胸前,暫歇片刻,“沒有人,街上空空的,我們已經給所有的顧客供應了煤,我們可以歇業幾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這兒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沒有感情的眼淚模糊了我的眼睛,“請你們抬頭看看,你們就會發現我的,我請求你們給我一鏟子煤,如果你們能給我兩鏟,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別的顧客你們確實都已供應過了。啊,但愿我能聽到煤塊在這桶里滾動的響聲。”“我來了。”煤店老板說,他正要邁動短腿走上地窖的臺階,他的妻子卻已經走到他的身邊,拉住他的手臂說:“你待在這兒。如果你還固執己見的話,那就讓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厲害。只為一件買賣,而且只是一件憑空想象出來的買賣,你就忘了你的妻兒,要讓你的肺遭殃。還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訴他我們庫房里所有煤的品種,我來給你報價格。”“好。”他的妻子說,她走上了臺階,來到街上。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問好,我只要一鏟子煤,放進這兒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運回家去,一鏟最次的煤也行。錢我當然是要全數照付的,不過我不能馬上付,不能馬上。”“不能馬上”這兩個詞多么像鐘聲啊!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他要買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買,”他的妻子大聲應著,“外面什么都沒有,我什么都沒有看到,什么都沒有聽到,只是聽到鐘敲六點,我們關門吧。真是冷得要命,看來明天我們又該忙了。”她什么也沒有聽見,什么也沒有看見,但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遺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雖然有著一匹良種坐騎的一切優點,但它沒有抵抗力,它太輕了,一條婦女的圍裙就能把它從地上驅趕起來。“你這個壞女人,”當她半是蔑視半是滿足地在空中揮動著手轉身向店鋪走去時,我還回頭喊著,“你這個壞女人!我求你給一鏟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有刪改)〖備注〗①本篇小說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促織》中成名之子變形后,一家人迅速擺脫厄運,飛黃騰達,帶有喜劇意義:而本文“我”變形后仍擺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帶有濃重的悲劇意義。B.本文兩次描述了“我”的聲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我”哀求老板娘,聲音都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C.本文開頭寫“我”因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燒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請求幫助,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不可殺人”的十誡信條而幫助“我”。D.本文最后寫煤店老板要動身回應“我”,卻被老板娘截停了,老板娘明明已經看見了“我”,卻假裝看不見,解下圍裙將“我”扇走。7.下列對文本相關的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運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多種方法刻畫了騎桶者這一人物,較全面地展現了處于社會底層的貧困和絕望的小人物形象。B.窮漢騎著空煤桶去賒煤,因為煤桶空才輕,這種“輕”給后文的老板娘用圍裙扇走它埋下了伏筆;這種表面的輕逸,也反襯出現實的沉重。C.小說以“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結尾,與開頭“冷酷的火爐”“冷酷的天空”等內容照應,結構完整。D.小說在敘述人稱上主要采用第一人稱,“我”是事件的參與者,通過對“我”的所見、所聽、所感、所想的描寫,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客觀性。8.請簡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變化過程。9.有人說:“這篇小說看似荒誕不經,仔細體會卻又顯得有幾分合情合理。”請結合全文,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6.C7.D8.①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討才能得到施舍,還是選擇“騎著煤桶前去”,實質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絕,試圖保持最后的尊嚴。②借煤途中,“我”騎著煤桶遠離地面,對煤店老板急切地請求卻不愿與煤店老板而對面交流,顯示出“我”的急迫、膽怯卻又無可奈何。③借煤失敗后,對于老板娘的拒絕,“我”最后賭氣咒罵,卻只能浮升到冰山區域而永遠消失,體現了一種憤怒、孤獨與絕望的心境。9.“荒誕不經”主要指故事的整體框架采用虛構的手法。作者虛構了“我”騎桶借煤的情節,“我”騎著空煤桶飄浮在空中去煤店賒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圍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區域。“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體現出來的真實性。①小說中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細膩逼真,符合生活真實,如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對話形象生動。②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時貧富差距懸殊,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③小說能夠真實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處境和精神狀態。“我”是那個時代眾多底層小人物中的一員,“我”的匱乏、孤獨、無奈、隔絕等困境,都是當時社會現實底層百姓的真實反映,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C.“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不可殺人’的十誡信條而幫助‘我’”錯誤。原文“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這句話只是“我”的自嘲式冷幽默,并不代表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十誡的信條而幫助“我”。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客觀性”錯誤。第一人稱與“客觀性”矛盾,“真實感”也非本篇小說的藝術追求。本篇小說采用的是荒誕手法,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變化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相關內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應,結合語境分析心理變化。從“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清楚地證明,我連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而煤店老板對我來說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陽。我這回前去,必須像一個乞丐……同樣,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將決定此行的結果,因此我騎著煤桶前去……”可知,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討才能得到施舍,還是選擇“騎著煤桶前去”,實質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絕,試圖保持最后的尊嚴。從“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而煤店老板正在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寫字……”“‘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聲音裹在呼出的熱氣里,在嚴寒中顯得格外沉濁。‘煤店老板,求你給我一點煤吧……’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邊上……”可知,借煤途中,“我”騎著煤桶遠離地面,對煤店老板急切地請求卻不愿與煤店老板而對面交流,顯示出“我”的急迫、膽怯卻又無可奈何。從“遺憾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你這個壞女人,’……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可知,借煤失敗后,對于老板娘的拒絕,“我”最后賭氣咒罵,卻只能浮升到冰山區域而永遠消失,體現了一種憤怒、孤獨與絕望的心境。【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評價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及題干中的句子,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作者虛構了“我”這個小人物“騎著木桶飛翔”來借煤這一情節,原文“騎桶者的我,兩手握著桶把——最簡單的挽具,費勁地從樓梯上滾下去,但是到了樓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來”“但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遺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文中敘寫“我”騎桶的動作,滾落的姿態,被老板娘用圍裙扇走等內容,這些細膩而超現實的刻畫,使作品具有了諷刺的意味;結局的荒誕,原文“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寫最后“我”的結局是浮升到“冰山”,結局的設計令人匪夷所思,但卻表意隱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現為多重性。這些情節是超越現實的想象,是外在的設計匠心。可見,“荒誕不經”主要指故事的整體框架采用了虛構的手法。從“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清楚地證明,我連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可知,小說通過“我”的心理細膩逼真的表現了“我”生活的窘迫;從“‘我來了。’煤店老板說,他正要邁動短腿走上地窖的臺階,他的妻子卻已經走到他的身邊,拉住他的手臂說:‘你待在這兒。如果你還固執己見的話,那就讓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厲害……’”小說描繪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語言、動作,符合生活真實,形象生動。聯系注釋“本篇小說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原文“她什么也沒有聽見,什么也沒有看見,但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遺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可知,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時貧富差距懸殊,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原文的“我”快被凍死而沒有錢買煤,于是反復哀求,“我喊道,‘衷心地向你問好,我只要一鏟子煤,放進這兒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運回家去,一鏟最次的煤也行。錢我當然是要全數照付的,不過我不能馬上付,不能馬上’”。“我”借煤事件本身更是來源于作者所處的現實生活——在那個特定時代,底層百姓迫于生存,拋棄尊嚴,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人物的荒誕與事件的真實相融合,便于讀者更好理解主旨;文中寫“我”騎桶的動作,滾落的姿態,被老板娘用圍裙扇走等內容,使作品具有了諷刺的意味,同時也能更好地讓讀者體會到“我”作為現實世界中處于底層的小人物卑怯而復雜的心理;最后“我”的結局是浮升到“冰山”,不但感受到作品展現的黑色幽默,更是深深體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無奈和深沉的悲哀。“我”的匱乏、孤獨、無奈、隔絕等困境,都是當時社會現實底層百姓的真實反映,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可見,“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體現出來的真實性。二、古代詩文閱讀(47分)(一)課內文言文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每題2分,共10分)10.下列各項加點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妃嬪(píng)迤(yǐ)邐祈(qǐ)禱哀(āi)聲嘆氣B.馴(xùn)熟覘(chān)視肯綮(qīng)窈(ǎo)陷C.監(jiàn)生忖度(cǔnduó)歆(xīn)享崤(xiáo)山D.厚赍(jī)搶(qiāng)呼欲絕迂訥(nà)斷井頹垣(yuán)〖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妃嬪”的“嬪”應讀pín;“祈禱”的“祈”應讀qí;“哀聲嘆氣”的“哀”應寫作“唉”;B.“肯綮”的“綮”應讀qìng;“窈陷”的“窈”應讀yǎo;D.“厚赍”的“赍”應為“賚”,讀lài;“迂訥”的“訥”應讀nè。故選C。11.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安定強盛)②第(只是)以今日事勢觀之③功施(延續)到今④燕趙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⑤撫軍亦厚賚成(借給)⑥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輩父輩)⑦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喧擾,爭吵)⑧度(計劃)義而后動⑨難(排斥)壬人⑩兒涕而出(鼻涕)?與(贊成)嬴而不助五國也?汝可模擬(想象)得之A.①②③⑥⑨ B.③⑥⑧?C.④⑤⑥⑨? D.①③④⑧⑩〖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國仍安定強盛。②句意:只是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③句意:當初建立的功業一直延續到現在。④句意:燕趙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⑤賚:贈送,賞賜;句意:撫軍也優厚地賞賜了成名。⑥句意:想起他們的祖輩父輩。⑦句意:那么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⑧度:估計,衡量;句意:考慮到這樣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動。⑨句意:排斥巧辯的佞人。⑩涕:哭泣。句意:兒子哭泣著走了出去。?與:結交,親附;句意: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句意:你可以想象得到。①②③④⑥⑦⑨?正確,⑤⑧⑩?錯誤。故選A。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①而議事每不合②與戰敗而亡者B.①后人哀之而不鑒之②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C.①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多于機上之工女D.①則某知罪矣②則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表轉折;連詞,表修飾。句意:但是在討論政事時,我們的意見常常不一致。/六國戰敗喪失的土地。B.代詞,代指秦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了喜怒哀樂之情。C.介詞,在;介詞,比。句意: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比機上的工女還多。D.都是連詞,那么。句意:那么我知罪。/那么這種夜光寶玉就不該裝飾在朝堂里。故選D。13.下列各項中對加點字的詞類活用現象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汝幸而偶我②故略上報③朝歌夜弦④取兒藁葬⑤李牧連卻之⑥昂其直⑦未云何龍⑧當盡吾意為幸⑨后人哀之而不鑒之⑩成以其小,劣之。A.①③⑦/②4/⑤⑥⑨/⑧/⑩ B.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⑩C.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⑩〖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詞作動詞,作配偶。句意:你幸而嫁給了我。②名詞作狀語,向上。句意:所以只簡單地給你回信。③名詞作動詞,唱歌。句意:早晚彈唱。④名詞作狀語,用草席。句意:(他的家人)用草席裹著他的尸體埋葬了。⑤使動用法,使……退卻,打退。句意:李牧接連打退秦國。⑥使動用法,使……高,抬高。句意:抬高它的價錢。⑦名詞作動詞,有龍,出現龍。句意:沒有云怎么會有龍?⑧形容詞作動詞,完全理解。句意:應當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幸事。⑨意動用法,以……為鑒。句意: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把它作為借鑒。⑩意動用法,認為……不好。句意:成名認為它個頭小,認為它不好。①③⑦名詞作動詞,②④名詞作狀語,⑤⑥使動用法,⑧形容詞作動詞,⑨⑩意動用法。故選C。14.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②趙嘗五戰于秦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剽掠其人⑤此亡秦之續耳⑥遂霸西戎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⑧振之以威怒⑨終必不蒙見察⑩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⑩/②⑧⑨/③④/⑥/⑤/⑦C.①③/②⑧/④⑥/⑦/⑤⑩/⑨ D.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被動句,“為……所”表被動。句意: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敵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②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趙嘗于秦五戰”。句意: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③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句意:這樣還不能建立王業的,不曾有過這樣的事。④省略句,應為“剽掠(于)其人”。句意:從百姓那里搶來的。⑤判斷句,“……耳”表示判斷。句意:這是滅亡的秦朝的后繼者。⑥省略句,應為“遂霸(于)西戎”。句意:最終稱霸西戎。⑦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村中好事少年馴養一蟲”。句意: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閑的少年人,馴養了一只蟋蟀。⑧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⑨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理解。⑩判斷句,“……者也”表示判斷。句意: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①⑨被動句,②⑧狀語后置句,③賓語前置句,④⑥省略句,⑤⑩判斷句,⑦定語后置句。故選A。(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謝曰:“非敢然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擘若馳韓盧②而逐賽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而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③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王曰:“愿聞所失計。”昨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于秦。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④,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鑲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臣聞: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臣今見王獨立于廟朝矣,且臣將恐后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秦王懼,于是乃廢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涇陽于關外。謂范雎曰:“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三》,有刪改)〖備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國君。②韓盧:韓國出產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戰國時楚國人,秦昭王母宣太后異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權,被任為相。封于穰(令河南鄧州),母撰侯。④罷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罷”同“疲”,疲勞、疲憊。15.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獨恐臣死A之后B天下見臣C盡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是者三”與“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是”字含義相同。B.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在宗廟祭祀祖先是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C.“范雎再拜”與“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兩句中的“再”字含義相同。D.山東、崤山以東。戰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崤山、函谷關之東,故山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范雎在游說秦王時,一開始對秦昭王的問題避而不答,欲擒故縱,成功勾起了秦王對其所獻謀略的好奇心。B.范雎不清楚秦王內心的想法,進諫時有一些顧慮,在不斷試探中明確了秦王真誠求賢的態度、才敢大膽進諫。C.范雎用“齊人伐楚”的例子來勸諫秦王,意在點明勝負、強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韓、魏而攻強齊”的做法不妥。D.范雎的建議之所以能夠被秦王稱善并接納,是因為范雎對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辯。1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19.選文中,范雎從哪幾個方面進諫秦王?請簡要概括。〖答案〗15.BEG16.A17.D18.(1)(我)與大王交情疏淺,但想陳述的,都是糾正國君偏差的事,還會關涉君王的骨肉之親。

(2)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才能顯示他的恩德。

(3)等到李牧因為受讒謗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才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抵抗卻不能堅持到底啊。19.①對外:遠交近攻,蠶食諸侯;②對內:驅逐四貴,收回權力。〖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意到秦國來罷了。“獨恐臣死之后”作句子的狀語,其后斷開,即B處;“也”為句尾語氣助詞,“也”后斷開,即E處;“莫肯即秦耳”中,“莫”是句子主語,在“莫”前斷開,即G處。故在BEG三處斷句。【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錯誤。這樣;認為正確。句意:一連三次都這樣。/認定做得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緣故。B.正確。C.正確。都是“兩次”的意思。句意:范雎拜了兩拜。/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D.正確。故選A。【1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原因理解不當。范雎的建議能被秦王稱善并接納,主要原因是范雎能看出大國關系的本質并加以利用,所提建議皆站在對方的立場,符合秦王的需求和秦國的利益;其次還要依賴于秦王的禮賢下士、察納雅言。故選D。【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交疏”,交情疏淺;“陳”,陳述;“匡”,糾正。(2)“卻”,拒絕;“眾庶”,民眾;“明”,顯示。(3)“洎”,等到;“誅”,被殺害;“終”,堅持到底。【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對外:由原文“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可知,遠交近攻,蠶食諸侯;②對內:由原文“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驅逐四貴,收回權力。【參考譯文】范雎來到秦國,秦王在朝廷上迎接。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只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誠懇地)向范雎請教說:“先生怎么來教導我呢?”范雎說:“是是”。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賜教,范雎又說:“是是。”一連三次都這樣。秦王又挺直身子懇請道:“先生不肯教導我嗎?”范雎道歉說:“我并不敢這樣。現在,我只是一個客居秦國的賓客,與大王交情疏淺,但想陳述的,都是糾正國君偏差的事,還會關涉君王的骨肉之親。我本想盡我的微薄的忠誠,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懼而不敢進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進言,明天可能就會被殺,但是我并不害怕。我所擔心的,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意到秦國來罷了。這樣從大處來說,會使國家社稷覆滅,從小處來說,會使您自己孤立、危險,這是我所擔心害怕的!”秦王挺直上身說:“先生為什么說這樣的話!(今后)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教導我,不要懷疑我。”范雎拜了兩拜,秦王也回拜了兩次。范雎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涇水和渭水環繞,右面有隴山、蜀地,左面有函谷關、隴陂;戰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憑秦兵的勇敢,車馬的眾多,以此實力對付諸侯,就如猛犬追趕跛兔一般,霸王之業可以手到擒來。如今反而閉鎖關門,不敢向東方諸國用兵,這是秦國穰侯沒有忠心地為國家出謀劃策,而大王的決策也有所失誤啊。”秦王說:“我很想知道錯在哪里。”范雎說:“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辦法。出兵少了,并不能夠損傷齊國;出兵多了,則對秦國有損害。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勝仗,打敗楚軍,擒殺將帥,兩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齊國連寸土都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疆界形勢不允許它占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又不和睦,(于是)起兵來攻打齊國,齊王蒙羞,軍隊瓦解,被天下人恥笑。大王不如采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秦王說:“好啊。”范雎又說:“臣在山東時,只知道齊有相國田單,不曾聽說過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涇陽君、華陽君,而未聽說有秦王。國家有這樣四個顯貴操縱朝政而不出危險,是從來沒有的。臣聽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對內加強自己的威勢,對外重視自己的權力。臣現在看到大王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真擔心后世擁有秦國的人,不再是大王的子孫啊。”(聽了這番話)秦王不寒而栗,于是廢太后,逐穰侯,將高陵君、涇陽君趕出函谷關。(他)對范雎說:“從前,齊桓公得到管仲,稱他為仲父。如今寡人得到先生,也敬您如父。”(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競渡詩盧肇①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③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④,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⑤是龍君⑥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備注〗①盧肇,江西人,唐會昌三年中狀元。此詩寫于盧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鄉。③鼙(pí)鼓:原指軍隊中的戰鼓,此處代稱龍舟鼓。④譀(hàn):叫喊。⑤向道:先前說。⑥君:指袁州刺史成應元,此人在盧肇進京趕考時對他冷落無視。2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描寫細膩,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生動描繪了龍舟奮勇、萬眾助威的盛況。B.詩人難忘昔日故鄉熱鬧的端午節慶,此時又在館驛樓前看到了賽龍舟的景象。C.在鼓聲與雷鳴聲中,裝飾著威武獸頭的龍舟競發,擊起浪花如雪,場面震撼。D.“沖波”“躍浪”直寫龍舟奮勇爭先,“鳥退飛”則襯托出龍舟競渡時速度之快。21.尾聯語義雙關,余味悠長,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其內涵與思想感情。〖答案〗20.C21.內涵:先前說這是龍你偏偏不相信,現在果然奪得錦標歸來了。表面上指的是競渡中奪標而回的龍舟,實際上寫的是狀元及第后衣錦還鄉的自己。思想感情:既有對奪標龍舟的贊許,又反映了作者科舉奪魁后的興奮自豪,還暗含對往日輕視自己的刺史大人的諷刺之意。〖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能力。C.“在鼓聲與雷鳴聲中”理解錯誤。頷聯承接首聯,具體寫端午節龍舟賽的盛況。“雷隱隱”使用了比喻手法,指的是鼙鼓初擊時的聲音震撼,像隆隆的雷聲,非指真實的雷鳴聲,與后文的“雪微微”(浪花如雪)形成結構和語義上的對仗。故選C。【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聯意思是之前說那些向前沖的船像龍一樣還不相信,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果然奪得錦標歸”中“錦標”是指競渡(賽龍舟)的取勝標志,所以“果然”寫出了作者觀看龍舟競渡的盛況,表達對勇奪錦標者的贊賞,贊許奪標龍舟的實力不凡。“向道是龍剛不信”既指多條像龍一樣的向前沖去的船被質疑,也指自己的才能不能取信于世人。而“果然奪得錦標歸”是指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而這首詩寫于作者及第后,所以作者由龍舟競渡聯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經被人懷疑,而現在自己高中狀元,所以表達了高中狀元后的欣喜、興奮、自豪,還暗含對往日輕視自己的刺史大人的諷刺之意。(四)古詩文情景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22.默寫句子。(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自己與司馬光政見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則表達了王安石對司馬光的敬慕之情。(2)《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夸張和比喻手法控訴了秦始皇對百姓極盡盤剝,自己又揮霍浪費。(3)在《六國論》中,蘇洵說六國滅亡不是兵器、戰術的問題,而是“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的比喻譏諷子孫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答案〗(1)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不任區區向往之至(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3)弊在賂秦如棄草芥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不知你注意到沒有,現在的微信聊天,已經發展出了一套相當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號的社交禮儀。比如,用微信時,句子結尾用不用句號大有講究。別人請你幫個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沒有這個句號,A。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句號表示一句話的結束,新一句話的開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發送的,你寫完一句話不用句號直接發送了,對方完全能明白。也就是說,微信已經不需要句號的“分隔開兩句話”這個功能,“不加句號”這個新習慣也已經被人們適應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在句末加一個句號,就像是在刻意告訴對方“我說完了”。這個語氣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以“好、可以、同意”之類的正面詞匯,句號立即就讓這句話產生消極抵抗的意味。還有,現在年輕人一般都不用“微笑”這個表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表情本來表示開心、微笑,但忽然之間,年輕人用它來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種嘲諷的意味。試想,聊得興起時對方突然發一個微笑表情過來,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簡直就是()。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達像生活中的那種微笑,要表達出真誠、友好,請使用“齜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聲,現有表情已不足以表達,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訴對方“我笑出聲了”。另外,現在B,人們總想用更強烈的詞匯表達同樣的意思,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叫作“形容詞貶值”。大家都用一個詞,那這個詞就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須用一個更夸張的詞,這樣原來那個詞就貶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場明星演唱會,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現場人很多,你會用什么詞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氣了,年輕人會用“巨多”“狂多”“暴多”這樣的詞,而且這里的形容詞一直在換。23.將下列俗語填入文中括號內,恰當的一項是()A.五十步笑百步 B.笑口常開 C.皮笑肉不笑 D.笑里藏刀24.第四段中加點的“我們”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圍內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別,請作簡要說明。25.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答案〗23.C24.段中的“我們”帶有作者和讀者交流的意味,營造了對話感。“大家”表示一種普遍現象。25.A:示例一:意思完全不一樣。示例二:語氣和意味大不一樣B:微信語言(交際/表達)中還有一個趨勢(一種現象/情況/情形/現象/變化)〖解析〗【2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語境“年輕人用它來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種嘲諷的意味。試想,聊得興起時對方突然發一個微笑表情過來,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簡直就是……”,選用熟語應體現“微笑讓人‘不舒服’”之意。A.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去譏笑別人。沒有體現“微笑”之意。不合語境。B.笑口常開:指人十分樂觀、快樂,無憂無慮。不合語境。C.皮笑肉不笑:極其不自然地裝出一副笑臉,形容虛偽或心懷惡意的樣子。合乎語境。D.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對人和善,內心陰險毒辣。不合語境。故選C。【2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人們總想用更強烈的詞匯表達同樣的意思,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叫作‘形容詞貶值’。大家都用一個詞,那這個詞就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須用一個更夸張的詞,這樣原來那個詞就貶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文句中的“我們”的第一人稱代詞,泛指,帶有作者和讀者交流的意味,營造了對話感;而“大家”表示一種普遍現象,泛泛而言,有距離感。【2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根據語境,可知應表達差異(或區別)很大的意思。應填:意思完全不一樣。B處,前文主要是說微信語言表達的趨勢變化特點,“另外”〖提示〗應表達“出現一種新情況”的意思,應填:微信語言(交際/表達)中還有一個趨勢(一種現象/情況/情形/現象/變化)四、作文(60分)2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也有人說,是否快樂,要看這理想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請結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圍繞著“快樂”與“理想”的關系展開,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這句話傳達的是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即追求目標的過程本身帶給人滿足感和幸福感,因為理想是一種精神動力,代表著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個人成長的喜悅。“是否快樂,要看這理想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則觀點更具有現實性,認為快樂程度與理想實現的程度成正比,理想過于遙不可及可能導致挫敗感,反之,容易達成的目標會帶來即時的成就感和快樂。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看法揭示了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理想化奮斗給予我們無盡熱情,卻忽視了過程中的挫折;實現性大的理想讓人安心,卻少了冒險的樂趣。材料意在引導考生辯證分析“快樂”與“理想”的關系,啟示我們,尋找快樂的關鍵在于找到既能激勵自己又能保證持續進步的理想,理想的設定應具備合理性與彈性,既要遠大也要切合實際,如此才能助力人生行穩致遠。寫作時,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先結合材料提出中心論點,如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路徑方能實現精彩人生。再聯系現實,論述理想對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國家民族的復興等的重要意義。接著,話鋒一轉,論述不切實際的理想的危害,以此突出找到既能激勵自己又能保證持續進步的理想的重要性。最后,立足當下,從怎么做的角度論述我們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路徑。立意:1.以理想引領快樂人生。2.理想照亮道路,現實塑造感知。3.量力而行,行穩致遠。4.堅持理想,亦是一種享受。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2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國內較早用“錯位”理論研究小說的是孫紹振,他憑借著自身的藝術直覺,對文學作品進行直接的感性體悟和理性升華,提出了不但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獨創性的“錯位”理論。孫紹振認為:“情節產生于人物心理距離的擴大,性格也依賴于人物心理拉開距離的趨勢,而環境則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軌,構成拉開距離的條件。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小說中人物自我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口”錯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心錯位”。如果人物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來采取行動,而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環境氛圍一致則缺乏自覺意識,又會形成人物與氛圍的感知錯位。孫紹振對“錯位”理論做了一個邏輯性的概括:“小說的情感系統是一個(多方位的)動態系統,一個方位的‘錯位’,引起了另一個方位的‘錯位’,這個層次的調節又引起了另一個關鍵的‘錯位’。在表層上好容易達到了平衡,在深層結構上又因拉開了距離而失衡,在深度上達到統一了,可在表層又因心口誤差(錯位),使情感系統遠離了平衡態。這種遠離平衡態的、復合的、多維的立體的情感系統的每一個方位、每一個層次的錯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統的一切方位的反饋和調節。粗淺地說,在一定條件下,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多維情感結構,各種情感在性質和量度分化的程度與小說的審美價值成正比,各種情感錯位差距越大,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就越強,情感錯位的距離越小,藝術感染力越弱。”(摘編自上官文坤《論〈紅樓夢〉的“錯位”敘述及意蘊》)材料二:對《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評價之困難,脂評曾經以一連串的“說不得”來感嘆。不過,日前有人發文對作為暖男的賈寶玉大加筆伐,認為賈寶玉“對世間女子盡心愛戀呵護,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愛浮于表面,能量極低,甚至反而給女孩子們帶來災難”。類似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深刻地反映出該論者不理解當時社會語境,也缺乏對曹雪芹獨特藝術匠心的體會。《紅樓夢》圍繞著賈府這樣的貴族之家展開賈寶玉等人的故事,傳統社會中無往而不在的禮法制度,那種主奴有序、男女有別的等級秩序,也在賈府眾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體現。雖然不少學者把《紅樓夢》歸入才子佳人小說的譜系中,但以賈寶玉為中心的戀愛故事與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貌合神離,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復雜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突出了賈母聽才子佳人故事時的一番反駁。賈母據以反駁的,是她對一個大家族的環境及受環境制約的才子佳人的認識,認為雙方既不可能、也沒機會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馬上想到終身大事。賈母看到了這種故事的虛假、污穢,以及對禮教規矩的破壞,并嚴正聲明這樣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這樣的故事也不會讓自家小孩子聽,其實正表現出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那么,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人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發生了那么復雜的情感糾葛?長輩為何就不知道了?難道這是以老祖宗為代表的長輩們的“燈下黑”嗎?是老祖宗一時犯糊涂嗎?其實不然。因為作者是通過把人物年齡低幼化的藝術設計策略,來為他們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據周紹良先生的實際推算,全書展開的大半部分中,賈寶玉應該是十二三歲的年齡,林黛玉是十一二歲的年齡。也正由于人物年齡小,所以盡管在小說中,已經寫到了他們為了真摯的愛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爭吵只是兒戲。就像鳳姐說的:“也沒見你們兩個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兩日惱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這里,鳳姐是完全把他們作為孩子來看待的,把他們的行為視為孩子之間的頑皮和喜怒無常,根本沒朝戀愛這方面去想,其他家長也沒朝這方面去想。也許,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所以,當他還在七八歲時,也就是《紅樓夢》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虛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領中,與一位鮮艷嫵媚如寶釵、風流裊娜如黛玉的兼美結為人生的愛侶,從而在象征的意義上完成了成熟。換言之,在兒童的軀殼內,賈寶玉,還有大觀園其他女子的心靈,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規地發展,以表現作者對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正是從現實語境與藝術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們才發現了作者塑造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復雜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讀者把一頓無形的板子打在他頭上,讓自己和賈政一類的家長來對賈寶玉形成兩面夾攻之態勢,由不得要讓作者發一聲“誰解其中味”的浩嘆了。(摘編自詹丹《要立足于歷史語境和藝術策略來評價賈寶玉》)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情節產生于人物心理距離的擴大,因此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B.孫紹振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小說的各種情感錯位差距往往與它的藝術感染力成正比。C.在具體的小說文本中,小說的情感結構是多維的,“情感”錯位往往是一種復合式結構。D.《紅樓夢》中如果賈寶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無矛盾,就無法拉開人物的心理距離。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錯位”,而“錯位”理論其實只是一種小說研究的策略。B.讀者理解了當時的社會語境,領會了作者的藝術策略,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C.《紅樓夢》中賈母聽才子佳人故事時的一番反駁,表現出了她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D.鳳姐雖然內心怨忿,卻以戲謔的口吻含沙射影地指責賈璉,這是表達上的一層錯位。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阿Q正傳》中,阿Q直到臨死前還在遺憾判決書上代表死刑的圓圈畫得不夠圓。B.李紈的住所——稻香村,“墻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C.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唐明皇和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情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D.“三打白骨精”能讓讀者記憶深刻,原因在于拉開了唐僧師徒三人的心理距離。4.“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這種筆法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孫紹振認為《林黛玉進賈府》“妙在情感互動的錯位”。請以“寶黛初會”這一情節中的具體內容,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答案〗1.A2.D3.C4.(1)該筆法有利于拉開人物心理距離,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2)該筆法為賈寶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讓他們的心靈在兒童的軀殼內逾越常規地發展,進而表現作者對情感理想性的吁求。5.示例一:眾人的評價讓寶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兩人一見如故,這樣的錯位讓黛玉受到強烈沖擊,對寶玉的情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示例二:寶玉摔玉,本是出于對黛玉的高度認可,卻讓黛玉生發“因我之過”的憂傷,這樣的錯位拉開二人的心理距離,也讓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動人。〖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錯。根據原文“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可見應該是“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錯位’理論其實只是一種小說研究的策略”錯,材料二“也許,作者有意要在賈寶玉等人的身上嘗試一種年齡錯位的筆法”,可見“錯位”理論不僅僅是用來研究小說的,小說作者也會有意無意地運用該理論進行創作。B.“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表述過于絕對。原文“類似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深刻地反映出該論者不理解當時社會語境,也缺乏對曹雪芹獨特藝術匠心的體會”,對作品人物的誤解源于讀者不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不領會作者的藝術策略,但不能由此反推理解了這些“就能對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斷”。因為要深刻理解人物需要的因素很多。C.“表現出了她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張冠李戴,原文“其實正表現出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可見表現出的是作者認識現實的清醒眼光,而不是賈母。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歌不是小說,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結合“在一定限度內,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語言、動機、行為等等)拉開的距離越大,其藝術感染力越強”可分析概括出,該筆法有利于拉開人物心理距離,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結合“作者是通過把人物年齡低幼化的藝術設計策略,來為他們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在兒童的軀殼內,賈寶玉,還有大觀園其他女子的心靈,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規的發展,以表現作者對情感的理想性需求的一面”可分析概括出,該筆法為賈寶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間,讓他們的心靈在兒童的軀殼內逾越常規的發展,進而表現作者對情感理想性的吁求。【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的能力。原文內容有王夫人的話“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廟里還愿去了,尚未回來,晚間你看見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眾人的評價讓寶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寶黛初會,黛玉眼中的寶玉“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眼中的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黛玉曾以為是“憊懶人物,懵懂頑童”“蠢物”,如今一見如故,這樣的錯位讓黛玉受到強烈沖擊,對寶玉的情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結合文中“小說中人物自我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口’錯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錯位表現為‘心心錯位’。如果人物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來采取行動,而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環境氛圍一致則缺乏自覺意識,又會形成人物與氛圍的感知錯位”分析,寶玉摔玉中,寶玉說,“什么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這本是出于對黛玉的高度認可,卻讓黛玉生發“因我之過”的憂傷,這樣的錯位,既是寶玉的“心口”錯位,也是寶黛的“心心錯位”,這種錯位,拉開二人的心理距離,也讓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動人。(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騎桶者①[奧地利]卡夫卡煤全部燒光了,煤桶空了,鏟子沒有用了,火爐里透出寒氣,灌得滿屋冰涼。窗外的樹呆立在嚴霜中,天空成了一塊銀灰色的盾牌,擋住向蒼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來燒,我可不能活活凍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爐,我的面前是同樣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須快馬加鞭,在它們之間奔馳,在它們之間向煤店老板要求幫助。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清楚地證明,我連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而煤店老板對我來說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陽。我這回前去,必須像一個乞丐,由于饑餓難當,奄奄一息,快要倒斃在門檻上,女主人因此趕忙決定,把最后殘剩的咖啡倒給我,同樣,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將決定此行的結果,因此我騎著煤桶前去。騎桶者的我,兩手握著桶把——最簡單的挽具,費勁地從樓梯上滾下去,但是到了樓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來,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駱駝,在趕駱駝的人的棍下搖晃著身體站立起來時,也不過爾爾。它以均勻的速度穿過冰涼的街道,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而煤店老板正在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寫字,為了把多余的熱氣排出去,地窖的門是開著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聲音裹在呼出的熱氣里,在嚴寒中顯得格外沉濁。“煤店老板,求你給我一點煤吧,我的煤桶已經空了,因此我可以騎著它來到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錢,就會給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邊上。“我沒有聽錯吧?”他轉過頭去問他坐在火爐旁邊的長凳上織毛衣的妻子,“我沒有聽錯吧?是一個顧客。”“我什么也沒有聽見。”妻子說,她平靜地呼吸著,一面織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著火爐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個老主顧,向來守信用,只是眼下沒錢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說,“是的,是有一個人,我不會弄錯的,一定是一個老主顧,一個有年頭的老主顧,他知道怎么來打動我的心。”“你怎么了,當家的?”妻子說,她把毛衣擱在胸前,暫歇片刻,“沒有人,街上空空的,我們已經給所有的顧客供應了煤,我們可以歇業幾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這兒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沒有感情的眼淚模糊了我的眼睛,“請你們抬頭看看,你們就會發現我的,我請求你們給我一鏟子煤,如果你們能給我兩鏟,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別的顧客你們確實都已供應過了。啊,但愿我能聽到煤塊在這桶里滾動的響聲。”“我來了。”煤店老板說,他正要邁動短腿走上地窖的臺階,他的妻子卻已經走到他的身邊,拉住他的手臂說:“你待在這兒。如果你還固執己見的話,那就讓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厲害。只為一件買賣,而且只是一件憑空想象出來的買賣,你就忘了你的妻兒,要讓你的肺遭殃。還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訴他我們庫房里所有煤的品種,我來給你報價格。”“好。”他的妻子說,她走上了臺階,來到街上。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問好,我只要一鏟子煤,放進這兒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運回家去,一鏟最次的煤也行。錢我當然是要全數照付的,不過我不能馬上付,不能馬上。”“不能馬上”這兩個詞多么像鐘聲啊!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他要買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買,”他的妻子大聲應著,“外面什么都沒有,我什么都沒有看到,什么都沒有聽到,只是聽到鐘敲六點,我們關門吧。真是冷得要命,看來明天我們又該忙了。”她什么也沒有聽見,什么也沒有看見,但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遺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雖然有著一匹良種坐騎的一切優點,但它沒有抵抗力,它太輕了,一條婦女的圍裙就能把它從地上驅趕起來。“你這個壞女人,”當她半是蔑視半是滿足地在空中揮動著手轉身向店鋪走去時,我還回頭喊著,“你這個壞女人!我求你給一鏟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有刪改)〖備注〗①本篇小說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促織》中成名之子變形后,一家人迅速擺脫厄運,飛黃騰達,帶有喜劇意義:而本文“我”變形后仍擺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帶有濃重的悲劇意義。B.本文兩次描述了“我”的聲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我”哀求老板娘,聲音都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C.本文開頭寫“我”因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燒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請求幫助,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不可殺人”的十誡信條而幫助“我”。D.本文最后寫煤店老板要動身回應“我”,卻被老板娘截停了,老板娘明明已經看見了“我”,卻假裝看不見,解下圍裙將“我”扇走。7.下列對文本相關的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運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多種方法刻畫了騎桶者這一人物,較全面地展現了處于社會底層的貧困和絕望的小人物形象。B.窮漢騎著空煤桶去賒煤,因為煤桶空才輕,這種“輕”給后文的老板娘用圍裙扇走它埋下了伏筆;這種表面的輕逸,也反襯出現實的沉重。C.小說以“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復再見”結尾,與開頭“冷酷的火爐”“冷酷的天空”等內容照應,結構完整。D.小說在敘述人稱上主要采用第一人稱,“我”是事件的參與者,通過對“我”的所見、所聽、所感、所想的描寫,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客觀性。8.請簡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變化過程。9.有人說:“這篇小說看似荒誕不經,仔細體會卻又顯得有幾分合情合理。”請結合全文,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6.C7.D8.①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討才能得到施舍,還是選擇“騎著煤桶前去”,實質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絕,試圖保持最后的尊嚴。②借煤途中,“我”騎著煤桶遠離地面,對煤店老板急切地請求卻不愿與煤店老板而對面交流,顯示出“我”的急迫、膽怯卻又無可奈何。③借煤失敗后,對于老板娘的拒絕,“我”最后賭氣咒罵,卻只能浮升到冰山區域而永遠消失,體現了一種憤怒、孤獨與絕望的心境。9.“荒誕不經”主要指故事的整體框架采用虛構的手法。作者虛構了“我”騎桶借煤的情節,“我”騎著空煤桶飄浮在空中去煤店賒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圍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區域。“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體現出來的真實性。①小說中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細膩逼真,符合生活真實,如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對話形象生動。②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時貧富差距懸殊,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③小說能夠真實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處境和精神狀態。“我”是那個時代眾多底層小人物中的一員,“我”的匱乏、孤獨、無奈、隔絕等困境,都是當時社會現實底層百姓的真實反映,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C.“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不可殺人’的十誡信條而幫助‘我’”錯誤。原文“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這句話只是“我”的自嘲式冷幽默,并不代表煤店老板一定會因為十誡的信條而幫助“我”。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客觀性”錯誤。第一人稱與“客觀性”矛盾,“真實感”也非本篇小說的藝術追求。本篇小說采用的是荒誕手法,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變化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相關內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應,結合語境分析心理變化。從“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清楚地證明,我連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而煤店老板對我來說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陽。我這回前去,必須像一個乞丐……同樣,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將決定此行的結果,因此我騎著煤桶前去……”可知,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討才能得到施舍,還是選擇“騎著煤桶前去”,實質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絕,試圖保持最后的尊嚴。從“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而煤店老板正在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寫字……”“‘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聲音裹在呼出的熱氣里,在嚴寒中顯得格外沉濁。‘煤店老板,求你給我一點煤吧……’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邊上……”可知,借煤途中,“我”騎著煤桶遠離地面,對煤店老板急切地請求卻不愿與煤店老板而對面交流,顯示出“我”的急迫、膽怯卻又無可奈何。從“遺憾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你這個壞女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