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A佳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三模)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湖南省A佳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三模)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湖南省A佳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三模)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湖南省A佳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三模)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湖南省A佳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三模)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A佳2024年5月高三模擬考試歷史(本試卷共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商朝時期的龍形象主要呈現在青銅器上。商人崇拜神靈,龍是其崇拜的百神、問卜的對象之一,因此青銅器中的龍紋具有獰厲感,神秘而抽象。這說明商朝()A.統治有濃厚神權色彩 B.萌生了華夏認同觀念C.盛行天人感應的思想 D.祭祀和占卜活動頻繁【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商朝時期。根據材料“龍形象主要呈現在青銅器上,龍是其崇拜的百神、問卜的對象之一”可知,商人的統治與神靈崇拜有密切關系,體現了濃厚的神權色彩,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才萌生,時間不符,排除B項;天人感應思想是漢代董仲舒提出的主張,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辦法體現出祭祀和占卜活動的次數,不能得出頻繁,排除D項。故選A項。2.《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卻記載:“朕(胡亥)奉始皇帝遺詔即位,改元更新。”這說明()A.主觀傾向影響歷史研究 B.歷史真實面貌無法還原C.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 D.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秦二世胡亥是密謀篡位,而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則記錄的還是奉詔即位。由此可見,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主觀傾向對歷史研究的影響,排除A項;歷史真實面貌是可以還原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歷史評述缺乏統一標準這一說法錯誤,歷史評述要堅持唯物史觀,排除D項。故選C項。3.魏晉時期,逍遙自然成為士人的追求,對女子的評價也打破“三從四德”的標準,賞識知曉道義忠正廉潔的女性。注重內在修養、明理善辯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賞識。這反映出魏晉時期()A.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B.儒家思想受到沖擊C.經濟重心加速南移 D.社會普遍崇尚自由【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逍遙自然成為士人的追求,對女子的評價也打破‘三從四德’的標準”,可知儒家傳統的三從四德等思想發生了變化,說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沖擊,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女性走向社會,無法體現出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排除A項;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而不是經濟中心南移的加速,排除C項;魏晉時期,逍遙自然成為士人的追求,社會普遍崇尚自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4.宋代建立了系統的商稅制度,市舶司對進出港船舶所載貨物實行抽分(收取商稅)。元代《至元市舶則法》規定對蕃貨的征課倍于土貨,土貨單抽,蕃貨雙抽。這表明宋元時期()A.外貿稅收是國家財政重要來源B.重農抑商的政策已經名存實亡C.大一統局面促進海外貿易繁榮D.不利于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活動【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宋元時期,政府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管理、抽分可知,宋元時期重視海外貿易獲取的利益,說明海外貿易在國家財政中具有重要地位,A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名存實亡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宋代不是大一統王朝,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是關于進出口貨物的規定,與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活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據歷史記載,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萬衛所軍人,連同家眷約有八九十萬人,約占當時云南人口總數的1/4,駐守貴州的軍人及其家眷約有六十余萬人,明初駐守廣西的軍人及其家眷也不少。這些舉措()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擴大了明朝統治的疆域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明朝移民云南……連同家眷約有八九十萬人,駐守貴州有六十余萬人,駐守廣西也不少”可知,明朝時期,在云南、貴州一帶設立了人口數量龐大的衛所,并且帶來了大量軍人家眷,這有利于云南、貴州、廣西等邊疆地區的開發,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階層流動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此時,云南、貴州、廣西已經是明朝統治的疆域,不是擴大,排除B項;這些措施并不能消除南方的民族矛盾,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6.下表為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年)主要財政收入趨勢表。其中“厘金”一項是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據此可知()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財政發展呈近代化趨勢C.政府財政危機有所緩解 D.民族工業獲得較大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851至187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年)主要財政收入趨勢表”可知,1851年時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以田賦為主,1873年時關稅和厘金數額超過田賦,反映清朝舊有的以田賦稅收為主體的農業型財政稅收結構,向以關稅和厘金為代表的商業型稅收結構轉變,體現了財政逐步走向近代化,B項正確;田賦的數額無法體現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的財政收入趨勢,無法得知財政支出情況,不能體現財政危機緩解,排除C項;除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外,還有對外貿易發展,僅強調民族工業發展是片面的,且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下表為1910年社會新聞節選。這表明()時間(月份)事件4月長沙因米價上漲,四處發生搶米事件5月湖北武穴饑民連日搶劫米店7月山東萊陽縣爆發抗捐抗稅斗爭,數萬農民暴動9月安徽北數府,連年災饉,民情困苦,饑民聚眾起事A.自然災害直接引發了革命 B.清政府統治已經土崩瓦解C.群眾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D.革命的社會基礎得到增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1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僅1910年就多次發生民眾暴動,群眾性的反抗運動不斷,說明這一時期清朝的統治基礎出現嚴重危機,這也促成了后來辛亥革命的爆發,D項正確;自然災害給辛亥革命爆發提供了契機和條件,但不是直接導致因素,排除A項;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表現為辛亥革命后各省相繼獨立,排除B項;民族意識更多的強調對外,題干中群眾運動指向清政府,屬于對內,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為刊登在《紅色中華》1933年第93期上的漫畫《戰斗的紀念節》(左邊文字是南昌暴動,紅旗上的年份分別是一九二七、一九三零、一九三二、一九三三)。該作品()A.服務于全民族抗戰的需要 B.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開展C.體現了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D.有助于蘇維埃政權的建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目的題,時空是193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漫畫展現了紅軍從1927~1933年由弱變強的過程,體現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面積的擴大與發展,C項正確;全民族抗戰開始于1937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此時第一次國共合作早已經破裂,國民大革命已經結束,排除B項;193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毛澤東曾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戰斗。”“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材料意在強調()A.社會各界支援抗美援朝 B.正確的領導比裝備重要C.冷戰思維威脅國家安全 D.人民群眾左右戰爭走向【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抗美援朝時期。根據材料“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是因為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并肩戰斗,正確的領導”可知,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是原因是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戰斗,說明抗美援朝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援,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依靠人民再加上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而不是正確的領導比裝備重要,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冷戰思維的威脅,排除C項;人民群眾對戰爭有重要影響,但不能左右戰爭走向,排除D項。故選A項。10.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增長依然高于工業制成品。到1990年,中國終于實現了從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到工業制成品的轉變。2001年以來,中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產品總額的比重平均達到約94%。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B.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C.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 D.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80至9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在出口中的占比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反映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的發展質量明顯提升,C項正確;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實行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2020年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1.古代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支絢爛多彩的奇葩,它成果輝煌,影響深遠。但是,起步就生機勃勃的希臘文化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如黑格爾所說:“東方世界是希臘世界的基礎”。下列史實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亞歷山大遠征傳播了希臘文化B.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模仿了埃及C.冶鐵技術起源于北非傳播到希臘D.印度神話成為希臘神話重要內容【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可知,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模仿了埃及,是希臘吸收東方文化的表現,B項正確;亞歷山大的遠征是希臘文化的傳播,不符合材料“東方世界是希臘世界的基礎”的要求,排除A項;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傳播到希臘,而不是北非,排除C項;西亞神話成為希臘神話重要內容,而不是印度神話,排除D項。故選B項。12.11世紀中期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后,派專員對各級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財產、收入進行核查和登記。在教士、郡長、佃戶等作證下,專員向當事人詢問土地的歸屬、大小和莊園各類財產數額,并將調查結果登記造冊。這一做法()A.有利于緩解國家財政危機 B.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保障C.動搖了天主教的統治權威 D.強化了英格蘭的封建王權【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世紀中期英格蘭。根據材料“威廉派專員對各級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財產、收入進行核查和登記”可知,這一做法有利于諾曼底公爵加強對英格蘭的封建統治,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家財政危機,排除A項;這一做法是為封建莊園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而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排除B項;材料與天主教的統治權威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3.1570年,在安特衛普首次出現了名為《地球大觀》的地圖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與地圖資料,采用統一的投影法、比例尺和“一圖配一文”規則,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荷蘭人很快效仿這種制圖和商業模式,阿姆斯特丹成為后起的行業中心。這反映了當時的荷蘭()A.成為全球貿易的中心 B.適應商業發展的要求C.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 D.地圓學說已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70年(荷蘭)。根據材料“荷蘭人很快效仿這種制圖和商業模式,阿姆斯特丹成為后起的行業中心”可知當時的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之所以成為后起的行業中心是其主動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的結果,B項正確;材料是說“阿姆斯特丹成為后起的行業中心”而不是荷蘭成為全球貿易的中心,排除A項;此時的荷蘭尚未開始工業化進程,排除C項;材料中無法體現出地圓學說深入人心,排除D項。故選B項。14.1897年,共和黨候選人麥金萊在戰勝民主黨候選人布萊恩當選為美國總統后,給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代表韓納寫信表示感謝,他說:“感謝你慷慨的、長期的、專心致志的幫助。”材料說明美國()A.分權制衡體制遭到破壞 B.階級斗爭導致利益失衡C.兩黨制已經不符合國情 D.民主制度仍然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97年的美國。根據材料“共和黨候選人麥金萊當選為美國總統后對石油大亨說感謝你的幫助”及所學可知,當選總統需要得到壟斷資產階級(大財閥)的支持,具有金錢政治色彩,說明美國的民主制度還存在缺陷,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當選總統需要得到壟斷資產階級(大財閥)的支持,不能說明分權制衡體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當選總統需要得到壟斷資產階級(大財閥)的支持,并未涉及階級斗爭導致利益失衡,排除B項;美國現在仍采用兩黨制,兩黨制已經不符合國情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5.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鐵路編組車站機車庫的13名共產黨員和2名工人經過一夜的義務勞動,修復了3臺機車。這項“星期六義務勞動”活動被列寧稱為“偉大的創舉”,且進行了大力推廣。這一活動()A.響應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號召B.配合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實施C.推進了工業領域新經濟體制改革D.暴露了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919年的俄國。根據材料“1919年,星期六義務勞動”及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蘇俄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列寧為應對危機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星期六義務勞動”響應了該政策的號召,A項正確;1924年蘇聯開始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此時社會主義工業化尚未開展,排除B項;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工業領域新經濟體制改革,時間不符,排除C項;此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尚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16.丹麥是福利國家的典型。20世紀70年代以后,丹麥政府從傳統的“消極的福利政策”轉變為“積極的福利政策”,即給予居民更多技能培訓,幫助人們自救,并逐步縮減社會性福利開支,使享用社會服務的各種條件更加嚴格。這一調整旨在()A.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端 B.減少社會性福利開支C.平衡社會效率與公平 D.增強國家對經濟干預【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根據材料“積極的福利政策,逐步縮減社會性福利開支”可知,西方國家削減國家提供的福利,是為了尋求社會效率與公平間的平衡,C項正確;福利國家的調整是資本主義統治的手段和方法的調整,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的弊端,排除A項;減少社會性福利開支是這一調整的表現,而不是目的,排除B項;這一調整適當減少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而不是增加,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7小題18分,第18小題16分,第19小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建立以后,設置驛道,貫通全國各地,驛道沿途設置驛站,全國共設有1639個,接待過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驛道有:從長安經太原,往東至幽州,往西至回紇道;從長安經洛陽,可接渤海道、幽州、揚州;從長安經蘭州,接安西入西域道;從長安經成都,可以到南詔;從長安往南經襄陽、長沙,接廣州。——摘編自韓時勉《關于〈唐朝國內外的主要交通路線〉圖》材料二大流士為了便于調遣軍隊,傳達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亞述原有的驛道外,又修筑了許多新的驛道。驛道沿途設有驛站,驛站附設旅館,隨時都有信差備馬以待。從蘇薩到小亞愛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設一驛站。蘇薩發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傳,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達終點。另一條重要干線起自巴比倫城,橫貫伊朗高原,東達大夏和印度邊境。——摘編自謝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與波斯帝國的全盛》材料三清政府在東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新設了若干郵驛機構,建成稠密的通信郵驛網。到光緒年間,驛務蕭條,甚至還有不法官吏,進行勒索,導致郵務不能正常進行。馮桂芬專門寫了一篇《裁驛站議》,大聲疾呼:“國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錢財府庫)項,既飽縣官私囊,復遞無足輕重之例信,亦何貴此驛站為乎?”主張取消驛站,改設近代郵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勢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摘編自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歐亞帝國修建驛路系統的共同作用。(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馮桂芬對古代驛路系統的看法。【答案】(1)共同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帝國統一;保障了政令、信息通暢,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軍情傳遞,鞏固了邊防安全;加強帝國內部的交流,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2)評析:馮桂芬主張取消驛站,改設近代郵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由于近代列強侵華,邊疆危機嚴重,因此清政府新設了郵驛機構,但其管理混亂,急需轉型;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大量賠款,造成了政府財政困難,耗費財力的古代驛路已不適合;受到西方近代郵政制度的影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觀念倡議設立近代郵政。這一看法推動中國郵政事業發展;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主權;促進了近代化轉型;推動了民眾觀念的更新。【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和波斯帝國時期。由材料“唐朝建立以后,設置驛道,貫通全國各地,驛道沿途設置驛站,全國共設有1639個,接待過往的使者和官吏。”“大流士為了便于調遣軍隊,傳達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亞述原有的驛道外,又修筑了許多新的驛道。”可得出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帝國統一;由材料“驛道沿途設有驛站,驛站附設旅館,隨時都有信差備馬以待。從蘇薩到小亞愛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設一驛站。蘇薩發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傳,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達終點。”及所學可得出保障了政令、信息通暢,提升了行政效率;由材料“從長安經太原,往東至幽州,往西至回紇道;從長安經洛陽,可接渤海道、幽州、揚州;從長安經蘭州,接安西入西域道;從長安經成都,可以到南詔;從長安往南經襄陽、長沙,接廣州。”“另一條重要干線起自巴比倫城,橫貫伊朗高原,東達大夏和印度邊境。”及所學可得出有利于軍情傳遞,鞏固了邊防安全;結合所學可得出驛路系統加強帝國內部的交流,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小問2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信息明確馮桂芬的主張,由材料“主張取消驛站,改設近代郵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可得出馮桂芬主張取消驛站,改設近代郵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其次,結合時代背景及近代郵政的作用分析說明,由材料“到光緒年間,驛務蕭條,甚至還有不法官吏,進行勒索,導致郵務不能正常進行。”及所學可知,由于近代列強侵華,邊疆危機嚴重,因此清政府新設了郵驛機構,但其管理混亂,急需轉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的大量賠款,造成了政府財政困難,耗費財力的古代驛路已不適合;受到西方近代郵政制度的影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觀念倡議設立近代郵政。由材料“在形勢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及所學可知,分別從推動中國郵政事業發展;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主權;促進了近代化轉型;推動了民眾觀念的更新等方面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8年,錢玄同的《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發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漢字在學與用上諸多缺陷,并說漢字為“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記號”。他主張先廢除漢字。陳獨秀贊同其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的方案。魯迅認為人類未來最終會使用同一種共同語言,當前文字簡化與拼音化是為之后世界語的使用提供基礎與準備。他的《阿Q正傳》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現字母的使用,是對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回應。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漢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輕的時候思想偏激,曾經主張燒毀所有的線裝書,今天回想起來實在可笑。”如果漢字走向拼音化,“這樣我們連李白、杜甫也要丟掉了。”這種充滿歷史感的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們深思。——摘編自劉婷《時代的神智—漢字形與意的思辨》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漢字拼音化所引發的爭議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答案】【答案示例】評析: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速;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辛亥革命促進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面對尊孔復古逆流,新文化運動發展起來。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國文化。將漢字拼音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實質體現了文化的時代性。這有助于人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時代差距,從而認識到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它又容易導致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全盤否定。巴金等人認為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在中國文化近代化的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實質體現了文化的民族性。這有助于人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又容易促使人們滋長消極的文化自滿情緒,反對用西方近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改造和變革。漢字拼音化所引發的爭議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批判的繼承,推陳出新,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以開放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解析】【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指明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根據材料“1918年,錢玄同的《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發表在《新青年》上。”及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速;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辛亥革命促進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面對尊孔復古逆流,新文化運動發展起來等方面說明。其次,由材料“他主張先廢除漢字。陳獨秀贊同其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的方案。魯迅認為人類未來最終會使用同一種共同語言,當前文字簡化與拼音化是為之后世界語的使用提供基礎與準備。他的《阿Q正傳》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現字母的使用,是對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回應。”可知,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國文化。將漢字拼音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結合所學可知,他們的主張實質體現了文化的時代性。這有助于人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時代差距,從而認識到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它又容易導致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全盤否定。由材料“我年輕的時候思想偏激,曾經主張燒毀所有的線裝書,今天回想起來實在可笑。”“這樣我們連李白、杜甫也要丟掉了。”“這種充滿歷史感的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們深思”可知,巴金等人認為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在中國文化近代化的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結合所學可知,他的主張實質體現了文化的民族性。這有助于人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又容易促使人們滋長消極的文化自滿情緒,反對用西方近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改造和變革。最后,總結升華,辯證地看待漢字拼音化的影響,即漢字拼音化所引發的爭議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批判的繼承,推陳出新,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以開放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古史相傳,黃帝部落為了擴充軍隊,篩選有能力的人,黃帝就讓他們爭奪一個圓球,蹴鞠因此而誕生。史料二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丁家窯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大量磨制得非常光滑的石球。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石球。材料二一般認為,現代足球出現于英國。1863年倫敦多家俱樂部和學院代表們召開會議,統一了足球規則并創立了足球組織——英格蘭足球協會。此后,越來越多的男性群體特別是工人階層開始關注足球。同時,城市交通的改善也使得足球比賽可以在本地以外進行,尤其是隨著蒸汽火車的出現,這項運動可以更為容易地推廣和普及。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是英國與拉美在經濟上聯系最為緊密的時期。拉丁美洲各國接觸足球運動的機會很多,發展也很快。19世紀末的東亞、西亞、非洲都接觸并發展了足球運動。在埃及,在英式學校接受教育的西化精英是足球運動的先行者。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足球的最初傳播者除了英國、德國、美國的傳教士和移民,還有歸國的華僑。而足球能有初步發展,則離不開各新式學校的主動引進和倡導。——摘編自馬志剛《英國體育文化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的兩則史料探究蹴鞠的歷史,指出其史料價值,并做出合理推斷。(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足球的發展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1)史料一是神話傳說,屬于二手文獻史料,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蹴鞠起源的歷史情況,但不能當作信史來對待,需仔細辨別。史料二是文物史料,屬于一手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說明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黃河流域已經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為研究蹴鞠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黃帝部落活動區域與考古發掘的黃河流域基本一致,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可以互相印證,可以推斷蹴鞠起源于古代中國。(2)評分參考:①擬定論題,與足球的歷史與傳播相關。②緊扣材料,圍繞擬定論題展開,表述清楚,邏輯嚴謹。③提供兩個或以上與論題相關的史實,這些史實要與足球歷史與傳播相關,可結合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發展、工業革命、經濟全球化、等重大歷史事實展開合理的論述。此外,結合其他與足球的歷史與傳播的相關事實也可給分。論題:工業革命推動了足球的傳播。闡述:隨著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開展、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財富,為足球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城市人口的增加,為了滿足工人階級、市民階級的精神文化需求,足球得到進一步發展。蒸汽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的改進,進一步推動了足球的外傳。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訊水平得到極大改善,西方的先進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英國殖民者和移民將足球傳播到美洲、亞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