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11-2010 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_第1頁
DB11T 711-2010 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_第2頁
DB11T 711-2010 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_第3頁
DB11T 711-2010 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_第4頁
DB11T 711-2010 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11DB11DB11/T711—2010四季秋海棠生產技術規程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Begoniasemperflorensproduction2010-04-28發布2010-08-01實施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9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秦賀蘭,衣彩潔,姚士才,李延明,徐佳1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水能夠中和酸類物質(H的能力,即緩沖能力。用每千克水中含的碳酸根的毫克數來表示。4.1.1.2宜采用架高栽培床。栽培床可用固定式或移動式,高度和寬度均以適合4.1.4.1育苗基質應潔凈。重復使用的基質2b)添裝穴盤,基質應均勻填滿各穴孔;輕壓基質,使基質中間略低。4.2.2.1精選種子需人工播種。丸粒化種子可采用人工播種或4.2.2.4種子表面無需覆蓋。播種好的穴盤a)適宜溫度22℃~26℃;a)適宜溫度20℃~25℃;3a)適宜溫度18℃~24℃;漸降低,兩次澆水之間允許基質有干燥的過程,但避免基a)適宜溫度16℃~20℃;少施或不施肥,降低氮肥使用次數,適當增施1~2次水溶性鈣鎂肥。鈣(4.4.3根系乳白色、分枝多,能夠45.2.2.1栽植深度與原根莖部位的高a)適宜溫度20℃~25℃;a)適宜溫度18℃~25℃;5a)適宜溫度18℃~25℃;5.4.1植株高度、冠幅與栽植容器大小比例協調。植株高度與栽植容器高度比值及植株):5.4.4植株無明顯病蟲危害癥狀,無種苗與盆花運往外埠前應按照GB/T23473到有關部門7.1.2箱外標注“種苗專用箱”、種苗生產單位(7.1.3裝箱前,種苗基質含水量宜在60%~807.2.2運輸適宜溫度15℃~25℃。7.2.4種苗抵達目的地后,應立即打開包裝,將種苗取出后放置于陰涼通風67銨(NH4+)8用藥種類及用量咨詢植物保護專業人9初期葉片產生淡綠色水浸狀小點,擴大后呈近圓形皰有明顯暈圈,對光觀察可見黃色透明圈。病斑可相連傷。必要時噴施200mg/L~500mg/L葉片出現灰色、黑色、棕色病斑,潮濕時有菌絲體和過合理的肥水管理和環境調控措施主要危害莖干、葉柄。初期受害部位呈水漬狀,并逐預防為主,使用過的基質播種前消濕;操作時避免給植株造成機械傷敵克松600~800倍液、高錳酸鉀12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真菌性葉斑病。發病初期,病部出現水漬狀斑點隨后逐漸擴大,病組織變成褐色至黑色并腐爛,濕度大時表面形成一層灰色至灰褐色霉層,莖部感病后病斑褐過大。病害發生時50%速克靈1000~12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該病侵害海棠肉質根系。在根上形成小的瘤狀物,淡黃色或稍深。感病植株營養不良,矮化,葉片小而皺主要為害莖病,也可侵染葉片。病株在近地面莖基部出現水浸狀暗色小斑,并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大斑,感病組織呈棕褐色,軟腐下陷。當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周時,植株倒伏死亡。葉片受侵染后,可引起暗綠色水浸狀圓斑。葉柄基部被侵染后則變為褐色腐爛。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可見白色絲狀物。病斑干枯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