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活動1:閱讀課標內容,瀏覽教材,分析、提煉本課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

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目標:

1.梳理三國至隋唐思想、文藝、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概括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分析形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

2.感悟和認識中華文化的兼容并包與博大精深,深化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教學重點】

三國至隋唐主要文化成就及特點【教學方法】

情境問題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小組合作探究【課時安排】

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

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多元一體的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廣泛吸收內外優秀文化元素,這一特征更加明顯。

活動2:三國至隋唐思想領域的發展呈現怎樣特點?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實加以說明。一、思想活躍,多元并存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從教材敘述中概括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領域成就呈現的基本特點,然后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實加以說明。1.儒佛道三教并立與融合

利用教材敘述概括魏晉南北朝、隋朝和唐朝三教并立與融合的基本過程。

(1)魏晉南北朝

道教主張“貴儒”和“尊道”

佛教漸趨本土化

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利用教材“歷史縱橫”介紹魏晉玄學,以“竹林七賢”的基本主張為例幫助學生理解魏晉玄學概念。

魏晉玄學: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周易》等儒家經典,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竹林七賢”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劉伶、阮咸等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2)隋:儒、佛、道“三教合歸儒”

(3)唐:三教并行。道教受尊崇,佛教大發展,儒學最穩定2.反佛斗爭

利用教材敘述簡要介紹反佛斗爭的原因、情況及結果。3.儒學復興

利用教材敘述簡要介紹儒學復興情況。

儒學復興: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活動3:三國至隋唐文藝領域的發展呈現怎樣特點?用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實加以說明。二、文藝高峰,成就突出

思路與過程同第一目,增加代表性文藝作品,加深對文藝發展特點的理解。1.文學

(1)三國兩晉南北朝: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和南北朝民歌

通過下列四部作品并結合語文課程知識對四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加以體會。

《龜雖壽》

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哀江南賦》節選

庾信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2)唐詩:黃金時代,留下近五萬首詩,“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成就最高

代表性唐詩學生多有背誦,不再舉例。用教材中“史料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體會當時詩歌盛行的狀況。再以《唐朝部分詩人行跡與作品示意圖》,再現唐詩發展的時空演進。

材料1: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盜竊名姓,茍求自售,雜亂間廁,無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固亦不知予之為微之也。又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云:“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辯別之。”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元稹集》卷51《白氏長慶集序》2.藝術

(1)書法

據教材概括東漢末至唐朝書法演進的基本過程。

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各種書體完備

東晉“書圣”王羲之

唐朝“顏筋””柳骨”與“狂草”

通過認讀方式,認知東晉、唐朝主要大家的書法作品及特色。

四幅作品分別為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王羲之《蘭亭序》、柳公權《金剛經碑》和懷素《自敘帖》。

(2)繪畫

東晉專職畫家顧愷之:以形寫神,《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唐朝“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

用《洛神賦圖》體會顧愷之“以形寫神”的風格,用《關子天王圖》體會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特點。

(3)石窟:云岡、龍門、敦煌石窟中的佛像與壁畫

利用教材中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佛像》和《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及其文字介紹,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體現的時代特征:中外交流和民族交融三、科技發展,世界領先

活動4:據教材列表歸納三國至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并指出其特點。

先列表歸納主要科技成就,再概括其特點。

再以《金剛經》卷子感悟當時的科技成就。

活動5:三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呈現怎樣特點?以教材提供的主要史實加以說明。四、交流密切,影響深遠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當時中外交流的特點,再以史實加以說明,特別注意《唐招提寺》圖及《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的價值。1.佛教的傳播及其影響2.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3.唐朝的對外交通及其意義

活動6:概括指出三國至隋唐文化呈現融合發展的主要原因。

這是一個總結性的問題,要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參考解釋如下。

(1)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

(2)安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一后政治穩定,社會安定。

(3)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民族文化內容。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華文化,在繪畫和雕塑領域最為顯著。

(4)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成熟,官僚成為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體。……【課堂小結】知識結構小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