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_第1頁
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_第2頁
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_第3頁
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_第4頁
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部控制與審計作業指導書TOC\o"1-2"\h\u20532第1章內部控制與審計基礎概念 5317381.1內部控制的理念與原則 5149501.1.1內部控制理念 540591.1.2內部控制原則 570401.2審計的定義與類別 5230331.2.1審計定義 5107571.2.2審計類別 5185381.3內部控制與審計的關系 628366第2章內部控制體系構建 6121212.1內部控制體系的要素 6269512.1.1控制環境 6176022.1.2風險評估 6252652.1.3控制活動 6212992.1.4信息與溝通 6205892.1.5監督與評價 690692.2內部控制流程的設計 7260072.2.1明確控制目標 7235662.2.2分析業務流程 7139442.2.3設計控制措施 7204112.2.4制定控制程序 793742.2.5優化控制流程 7136622.3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與優化 7165372.3.1評價內部控制制度 7254482.3.2分析評價結果 7303772.3.3優化內部控制制度 7118502.3.4持續改進 717897第3章風險評估與管理 8193213.1風險識別與評估 8321803.1.1風險識別 8260343.1.2風險評估 870023.2風險應對策略 8134153.2.1風險規避 8292843.2.2風險降低 8141933.2.3風險分擔 8235333.2.4風險接受 83833.3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行 9199383.3.1風險管理體系構建 938073.3.2風險管理體系運行 9294第4章信息系統內部控制 9213854.1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概述 9178984.1.1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概念 9170504.1.2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目標 9245104.1.3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原則 9252564.2信息系統的一般控制 10202554.2.1組織控制 10239434.2.2職責分離控制 10237034.2.3授權和審批控制 10121614.2.4操作控制 1065624.2.5軟件開發與維護控制 10309954.2.6數據備份與恢復控制 10281494.3應用系統內部控制 10203834.3.1財務系統內部控制 10153304.3.2采購系統內部控制 1032634.3.3銷售系統內部控制 10155944.3.4人力資源系統內部控制 10228064.3.5生產系統內部控制 11326944.3.6庫存系統內部控制 11222354.3.7信息系統安全控制 1131506第五章財務報告內部控制 11126475.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1114495.1.1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11170415.1.2降低財務報告錯報風險 11165135.1.3保障企業資產安全 11173165.1.4促進企業合規經營 11129485.1.5增強投資者信心 11284545.2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要素 1115305.2.1控制環境 11250455.2.1.1管理層的誠信和道德觀 1170275.2.1.2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的監督 11154855.2.1.3員工的勝任能力與培訓 1139375.2.1.4組織結構及職權與責任的明確 11219135.2.2風險評估 12254575.2.2.1財務報告風險的識別 122215.2.2.2風險評估的方法與流程 12231555.2.2.3風險應對策略的制定 12256175.2.3控制活動 12164535.2.3.1交易授權與批準 12194435.2.3.2財務報告編制與披露 12260375.2.3.3資產保護與記錄 12186815.2.3.4職能分離與相互監督 1263375.2.4信息與溝通 12233235.2.4.1財務報告信息的收集與傳遞 12255145.2.4.2內部溝通機制 12279285.2.4.3外部溝通與信息披露 12290965.2.5監督與改進 1289235.2.5.1內部控制評價 12118495.2.5.2審計與審計反饋 12235155.2.5.3內部控制缺陷的整改 1273615.3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評價與審計 1245285.3.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 1237585.3.1.1評價標準與方法 12154215.3.1.2評價范圍與頻率 12241055.3.1.3評價結果的應用 12286865.3.2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 12115365.3.2.1審計目標與程序 12207135.3.2.2審計證據的收集與評估 12317255.3.2.3審計報告的編制與披露 124185.3.3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與處理 12156035.3.3.1缺陷等級劃分 12173155.3.3.2缺陷整改措施 12276085.3.3.3缺陷整改效果的跟蹤與評價 13194185.3.4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持續改進 13147515.3.4.1改進策略與措施 13163565.3.4.2改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 1350025.3.4.3持續改進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139639第6章審計計劃與審計程序 13181286.1審計計劃的制定 1383886.1.1確定審計目標 13201706.1.2進行風險評估 13298266.1.3確定審計范圍 1324796.1.4制定審計策略 13138536.1.5安排審計時間表 13123186.2審計程序的設計 13150216.2.1收集內部控制資料 1335856.2.2分析內部控制有效性 13258386.2.3設計實質性測試程序 13121846.2.4設計符合性測試程序 14232276.2.5制定審計工作底稿 1429756.3審計抽樣方法的應用 1499816.3.1確定抽樣目標 14153466.3.2選擇抽樣方法 14133946.3.3確定樣本量 1482306.3.4執行抽樣調查 14117136.3.5分析抽樣結果 14250546.3.6借鑒抽樣結果 1432304第7章審計證據與工作底稿 14207197.1審計證據的收集與評價 14113907.1.1審計證據的定義與分類 14321517.1.2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 143647.1.3審計證據的評價原則 14269467.1.4審計證據的不足與補充 1535067.2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 15109407.2.1審計工作底稿的作用與要求 1566547.2.2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方法 1522467.2.3審計工作底稿的管理與歸檔 1560647.3審計報告的撰寫 15262067.3.1審計報告的結構與內容 1583227.3.2審計報告的撰寫要求 15302687.3.3審計報告的審批與發布 1517547第8章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1559768.1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內容與格式 1585058.1.1內容 1526698.1.2格式 16207898.2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編制 16288948.2.1審計程序 1611058.2.2報告編寫 16182738.3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發布與跟蹤 17184088.3.1發布 17254338.3.2跟蹤 172918第9章內部控制缺陷與整改 17286269.1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與分類 1725019.1.1缺陷識別 1739549.1.2缺陷分類 17185049.2內部控制整改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17130249.2.1整改措施的制定 1771009.2.2整改措施的實施 18285259.3整改效果的評估與監控 18289279.3.1整改效果評估 18163919.3.2整改監控 1815019第10章內部控制與審計案例分析 181093710.1典型內部控制案例分析 181358010.1.1案例一:某大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改進案例 182234910.1.2案例二: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失效案例 193143410.2審計失敗案例分析 191837310.2.1案例一: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案例 193070610.2.2案例二:某跨國公司財務造假審計案例 191068810.3成功內部控制與審計實踐案例分享 193027810.3.1案例一:某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與審計協同案例 191230910.3.2案例二:某高科技企業內部控制與審計創新案例 19536510.3.3案例三:某大型企業內部控制與審計一體化案例 19第1章內部控制與審計基礎概念1.1內部控制的理念與原則1.1.1內部控制理念內部控制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旨在保障組織目標的實現,提高運營效率,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內部控制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對組織內部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1.1.2內部控制原則內部控制原則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涵蓋組織內部所有部門和業務環節;(2)系統性原則:內部控制應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3)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在組織內部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防止權力濫用;(4)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適應組織的發展階段、業務特點和外部環境;(5)成本效益原則:內部控制應在保證有效性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1.2審計的定義與類別1.2.1審計定義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專業的評價活動,旨在獲取有關實體、信息、活動和過程的證據,以評估這些實體、信息、活動和過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標準或要求。1.2.2審計類別審計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財務審計:對組織的財務報告和財務活動進行審查,評估其真實性、合規性和有效性;(2)合規審計:檢查組織是否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內部規章制度和合同要求;(3)運營審計:評估組織的運營活動和管理過程,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4)信息系統審計:對組織的信息系統進行審查,保證其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規性;(5)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審計:關注組織的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狀況。1.3內部控制與審計的關系內部控制與審計密切相關,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內部控制是審計的基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需要對組織的內部控制進行評估,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程序。審計是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檢驗。通過審計,可以發覺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為組織提供改進建議,促進內部控制不斷完善。內部控制與審計共同致力于組織目標的實現。內部控制通過規范和監督組織內部各項活動,降低運營風險;審計則通過獨立、客觀的評估,提供關于組織運營狀況的可靠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二者共同推動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第2章內部控制體系構建2.1內部控制體系的要素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包括以下五個要素:2.1.1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包括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勝任能力、組織結構及職權與責任的分配等。2.1.2風險評估企業應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對內部和外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以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2.1.3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指為實現企業目標,對已識別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范和降低的過程。包括業務授權、職責分離、憑證與記錄、資產保護、業績評價等。2.1.4信息與溝通企業應建立有效的信息與溝通機制,保證內部控制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至相關部門和員工,以便于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2.1.5監督與評價企業應定期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監督與評價,以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對發覺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2.2內部控制流程的設計內部控制流程設計是企業根據內部控制要素,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制定的一套系統化的內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驟:2.2.1明確控制目標企業應結合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明確內部控制流程的目標,保證流程設計的有效性。2.2.2分析業務流程企業應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出潛在的風險點,為后續控制措施的設計提供依據。2.2.3設計控制措施根據風險點分析,設計相應的控制措施,包括預防性控制和檢查性控制。2.2.4制定控制程序將控制措施轉化為具體的操作程序,明確操作步驟、責任人和執行標準。2.2.5優化控制流程對設計好的內部控制流程進行評估和優化,保證流程的簡潔、高效和易于執行。2.3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與優化企業應定期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價和優化,以適應經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發展的需要。2.3.1評價內部控制制度通過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管理層自評等多種方式,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評價。2.3.2分析評價結果對評價過程中發覺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2.3.3優化內部控制制度根據改進措施,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以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執行力。2.3.4持續改進企業應將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與優化作為一項持續性的工作,不斷調整和完善,保證內部控制體系始終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第3章風險評估與管理3.1風險識別與評估3.1.1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基礎,旨在全面、系統地識別組織在運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風險識別應遵循以下步驟:a)收集相關信息,包括內部和外部資料;b)識別組織各層面、各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c)利用風險清單、流程圖等工具,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類和描述;d)定期更新風險清單,保證風險識別的實時性和準確性。3.1.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以確定其可能對組織目標產生的影響和可能性。風險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風險概率分析,即評估風險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可能性;b)風險影響分析,即評估風險發生后對組織目標產生的影響程度;c)風險等級劃分,根據風險概率和影響程度,將風險分為不同等級,以便制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3.2風險應對策略3.2.1風險規避對于高風險且難以控制的風險,采取風險規避策略,即避免從事可能導致風險的活動。3.2.2風險降低對于中等風險,采取風險降低策略,通過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3.2.3風險分擔對于可接受的風險,采取風險分擔策略,如購買保險、與他人合作等,以分散風險。3.2.4風險接受對于低風險且不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風險,可采取風險接受策略,關注風險變化,并在必要時采取措施。3.3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行3.3.1風險管理體系構建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a)系統性:保證風險管理涵蓋組織所有層面和環節;b)動態性:根據組織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風險管理措施;c)適應性:保證風險管理措施與組織發展戰略和目標相匹配;d)實效性:保證風險管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風險,提高組織運營效率。3.3.2風險管理體系運行風險管理體系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制定風險管理計劃,明確風險管理目標、任務、職責和時間表;b)建立風險管理組織,明確風險管理責任人和協調人;c)實施風險管理措施,保證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d)監控風險管理效果,定期對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評估和改進;e)溝通與交流,及時向組織內外部相關方報告風險管理情況,提高組織風險管理透明度。第4章信息系統內部控制4.1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概述4.1.1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概念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是指組織在信息系統中,為實現業務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規的遵循性,以及資產的保護,所采取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操作程序和監督措施。4.1.2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目標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包括: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保障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防范和降低各種風險;保證組織遵守相關法律法規。4.1.3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原則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應遵循以下原則:合法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適時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4.2信息系統的一般控制4.2.1組織控制明確信息系統的組織架構,合理分配職責和權限,保證信息系統的運行和管理符合組織目標。4.2.2職責分離控制在信息系統中實施職責分離,防止不當操作和舞弊行為,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準確性。4.2.3授權和審批控制建立嚴格的授權和審批制度,對信息系統中的關鍵操作進行控制和監督。4.2.4操作控制制定明確的操作規程,對信息系統的各項操作進行規范,保證業務流程的順利進行。4.2.5軟件開發與維護控制對信息系統的軟件開發與維護過程進行嚴格控制,保證軟件質量,降低系統故障風險。4.2.6數據備份與恢復控制建立數據備份和恢復機制,保證信息系統在發生故障時,能夠及時恢復數據,保障業務連續性。4.3應用系統內部控制4.3.1財務系統內部控制針對財務系統,實施嚴格的預算控制、會計控制、出納控制等,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4.3.2采購系統內部控制對采購過程進行規范,實施供應商評估、合同管理、驗收付款等控制措施,降低采購風險。4.3.3銷售系統內部控制建立銷售合同管理、客戶信用評估、應收賬款管理等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銷售效率和回款率。4.3.4人力資源系統內部控制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實施招聘、培訓、績效評估等控制措施,提高員工素質和績效。4.3.5生產系統內部控制對生產計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環節進行控制,保證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4.3.6庫存系統內部控制建立庫存管理制度,對庫存物品的采購、存儲、領用等環節進行控制,降低庫存成本。4.3.7信息系統安全控制加強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實施網絡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等控制措施,保障信息系統安全運行。第五章財務報告內部控制5.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財務報告作為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反映,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對于投資者、債權人及利益相關方具有重要意義。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編制過程進行有效監管的體系,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本節闡述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5.1.1提高財務報告質量5.1.2降低財務報告錯報風險5.1.3保障企業資產安全5.1.4促進企業合規經營5.1.5增強投資者信心5.2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要素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要素:5.2.1控制環境5.2.1.1管理層的誠信和道德觀5.2.1.2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的監督5.2.1.3員工的勝任能力與培訓5.2.1.4組織結構及職權與責任的明確5.2.2風險評估5.2.2.1財務報告風險的識別5.2.2.2風險評估的方法與流程5.2.2.3風險應對策略的制定5.2.3控制活動5.2.3.1交易授權與批準5.2.3.2財務報告編制與披露5.2.3.3資產保護與記錄5.2.3.4職能分離與相互監督5.2.4信息與溝通5.2.4.1財務報告信息的收集與傳遞5.2.4.2內部溝通機制5.2.4.3外部溝通與信息披露5.2.5監督與改進5.2.5.1內部控制評價5.2.5.2審計與審計反饋5.2.5.3內部控制缺陷的整改5.3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評價與審計5.3.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5.3.1.1評價標準與方法5.3.1.2評價范圍與頻率5.3.1.3評價結果的應用5.3.2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5.3.2.1審計目標與程序5.3.2.2審計證據的收集與評估5.3.2.3審計報告的編制與披露5.3.3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與處理5.3.3.1缺陷等級劃分5.3.3.2缺陷整改措施5.3.3.3缺陷整改效果的跟蹤與評價5.3.4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持續改進5.3.4.1改進策略與措施5.3.4.2改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5.3.4.3持續改進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第6章審計計劃與審計程序6.1審計計劃的制定6.1.1確定審計目標審計計劃制定的首要步驟是明確審計目標。審計目標應包括對內部控制有效性、財務報告真實性及合規性的評估。6.1.2進行風險評估根據企業業務特點及內部控制狀況,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以確定審計重點。6.1.3確定審計范圍依據審計目標和風險評估結果,明確審計的時間范圍、業務范圍及地域范圍。6.1.4制定審計策略根據審計目標、風險和范圍,制定相應的審計策略,包括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及審計資源分配等。6.1.5安排審計時間表合理規劃審計工作的時間節點,保證審計工作按計劃進行。6.2審計程序的設計6.2.1收集內部控制資料收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流程、操作手冊等相關資料,以便了解企業內部控制狀況。6.2.2分析內部控制有效性對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其有效性。6.2.3設計實質性測試程序依據風險評估結果,設計針對重要賬戶、重要業務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包括檢查、復核等。6.2.4設計符合性測試程序針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符合性測試程序,以評估內部控制執行情況。6.2.5制定審計工作底稿記錄審計計劃、程序、證據和結論等內容,保證審計工作的可追溯性。6.3審計抽樣方法的應用6.3.1確定抽樣目標根據審計目標和審計程序,明確抽樣調查的目標。6.3.2選擇抽樣方法根據審計對象的特性和抽樣目標,選擇適當的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等。6.3.3確定樣本量依據抽樣風險和可接受的誤差水平,計算確定合理的樣本量。6.3.4執行抽樣調查按照抽樣計劃和程序,對選定的樣本進行調查、檢查和評估。6.3.5分析抽樣結果對抽樣結果進行分析,評估樣本所代表的總體的特征和風險水平。6.3.6借鑒抽樣結果根據抽樣結果,調整審計程序和審計結論,保證審計意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第7章審計證據與工作底稿7.1審計證據的收集與評價7.1.1審計證據的定義與分類審計證據是指審計員在進行審計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和資料,用以證實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合規性和有效性。審計證據可分為以下幾類:文檔證據、口頭證據、實物證據和鑒定證據。7.1.2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查閱相關文件、詢問相關人員、觀察業務操作和運用專業判斷等。7.1.3審計證據的評價原則審計證據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合法性、真實性、充分性、可靠性和相關性。7.1.4審計證據的不足與補充當審計證據存在不足時,審計員應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補充:擴大審計范圍、增加審計程序、利用專家工作等。7.2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7.2.1審計工作底稿的作用與要求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員在進行審計工作過程中記錄和整理審計證據、分析審計結果的重要工具。審計工作底稿應具備以下要求:內容完整、記錄清晰、標識明確、便于查閱。7.2.2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方法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方法包括:制作審計程序表、記錄審計證據、整理分析結果和編制審計結論。7.2.3審計工作底稿的管理與歸檔審計工作底稿應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歸檔,保證其安全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審計工作底稿管理制度、實行審計工作底稿的審批和簽收、定期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歸檔和保存。7.3審計報告的撰寫7.3.1審計報告的結構與內容審計報告應包括以下結構與內容:報告標題、報告日期、審計范圍、審計結論、審計意見、重大事項說明等。7.3.2審計報告的撰寫要求審計報告的撰寫要求如下:語言簡練、表述清晰、邏輯嚴密、依據充分、結論明確。7.3.3審計報告的審批與發布審計報告在撰寫完成后,應進行嚴格的審批程序,保證審計報告的準確性、合規性和權威性。審批通過后,審計報告應及時發布給相關單位和人員。第8章內部控制審計報告8.1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內容與格式8.1.1內容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1)報告標明“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字樣。(2)報告日期:填寫審計報告完成的日期。(3)審計對象:簡要描述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4)審計范圍:明確本次審計所涵蓋的業務范圍及時間范圍。(5)審計依據:列出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審計準則等。(6)審計結論:根據審計發覺的問題,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意見。(7)審計建議:針對審計發覺的問題,提出改進內部控制的建議。(8)審計報告附件:如有需要,可附上相關審計工作底稿、證據等。8.1.2格式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格式如下:(1)居中,字體加粗。(2)采用宋體字體,字號為小四,行間距為1.5倍。(3)段落:段落首行縮進2字符。(4)編號:各級標題及條款采用阿拉伯數字編號。8.2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編制8.2.1審計程序(1)計劃審計工作:明確審計目標、范圍、時間安排等。(2)實施風險評估:評估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重大風險。(3)進行控制測試: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有效性進行測試。(4)分析審計發覺:整理審計過程中發覺的問題,分析原因及影響。(5)形成審計結論:根據審計發覺,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意見。8.2.2報告編寫(1)整理審計證據:將審計過程中的證據進行整理、分析。(2)撰寫審計報告:按照8.1節所述內容與格式要求,編寫內部控制審計報告。(3)審計報告定稿:審計報告經審計團隊討論、修改后,形成最終稿。8.3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發布與跟蹤8.3.1發布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完成后,應及時向被審計單位及相關監管部門發布。8.3.2跟蹤(1)被審計單位應對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及建議進行整改。(2)審計部門應定期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改進情況進行跟蹤。(3)對未按期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顯的,應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內部控制審計的有效性。第9章內部控制缺陷與整改9.1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與分類9.1.1缺陷識別在本節中,我們將討論如何識別內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缺陷識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分析業務流程,查找潛在的風險點;通過內部審計、外部審計及自我評估等途徑收集缺陷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確定內部控制缺陷的具體表現;評估缺陷可能導致的風險及其影響程度。9.1.2缺陷分類根據內部控制缺陷的性質和影響,將其分為以下幾類: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