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_第1頁
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_第2頁
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_第3頁
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_第4頁
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津市部分地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匯編寫作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顯眼包”,是用來形容那些在同類中不合時宜地愛出風頭、張揚顯擺,又有點丟人現眼的人和事物。“內卷高壓”時代,“顯眼包”逐漸褒義化,“顯眼包”的行為既是當下人們的一種解壓方式,也是人們個性釋放的人生態度;然而,這種狀態往往是非常態的,它更多的是對當下個人處境與時代語境的反抗。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想?結合你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天津市南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息對“美”的追求,漢字“美”字,從羊,從大,從字形溯源來看,古人以羊為主要副食品,肥壯的羊吃起來味很美。古今中外,不乏對美的闡釋。子曰:“里仁為美。”鄭玄注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為善也。”西方新柏拉圖主義對美的闡述為“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易于憑它的完善來引起我們的快感”,那就是美的。俄國美學家、文學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是生活”。費孝通也曾提出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觀點。美既涉及自身的審美體驗,也在協調主體間、主客體間的關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與美相遇,是美讓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富有意義。請結合自身體驗,圍繞“與美相遇”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天津市靜海區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作家蔣巍2019年10月從北京出發,用十個月時間,輾轉五省七地,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完成了3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國家溫度》。在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頒獎禮上,蔣巍作為獲獎者代表發言,他說:“2019年秋天,當我帶上一盞小臺燈,不斷翻山越嶺、進村入寨,走向全國扶貧攻堅的廣闊戰場時,我忘記了那年我72歲。兩年之后,當我繞了全國一圈、再去貴州傾聽大決戰的勝利吶喊時,我忘記了我已經74歲。今天,當我和所有獲獎作家列隊在這個輝煌夜晚時,我更不記得我的年齡了。請大家不要提醒我,因為我渴望并愿意不斷地出發。出發,是一個作家最美的姿態……”青春洋溢的你,在逐夢路上是否也在不斷出發,去追尋屬于青春的輝煌?請結合材料內容作文,寫寫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天津市九十六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作家李漢榮曾說:“我一伸手,一張口,就享用著大自然,就占有著無數人的勞動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著。我至少在享用這木頭制成的床以及這棉被毛毯,而這都不是我創造的;我同時在享受這和平寧謐的環境,而此刻,守邊的軍人正穿過一片叢林蹚過一條冰河……難道活著僅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聽見萬物都在默默地啟示我——蠶說,用一生的情絲,結一枚渾圓的繭;樹說,為荒涼的歲月撐起一片綠蔭;煤說,在變成灰燼之前盡量燃燒自己;野花說,讓你的生命開一朵錦繡的花。”正值最美好青春年華的你,認為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現真實的學校和姓名等信息。天津市大學南開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以上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答案】例文:為“顯眼包”賦能言及“顯眼包”,人們慣常性的思維會不自覺地與“丟人現眼”聯系起來。不過,在多元文化快節奏發展的時代,隨著人們評判人、事、物的價值標準呈現多樣化和包容性,“顯眼包”也走出不受待見的受盡歧視的困境,日漸被賦予積極向上的意義。在開放與包容的時代,過濾掉“顯眼包”消極頹廢的成分,賦予它正能量,以更好地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助力社會的發展。“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當一部分人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始終以它為標準身體力行時,往往會被人們視為不知天高地厚的另類。之所以這樣視他們為異類,源于他們的言行舉止背離了傳統的認知標準,有點離經叛道。其實,從社會進步和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每一次時代的變革、每一次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一些特立獨行的不合時宜者的對傳統的挑戰與突破。從文明提升和時代進步的角度審視,如果每一個社會公民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可能有舊貌換新顏的出現。按照世俗的眼光判定,那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可能是“顯眼包”,但是沒有他們的勇毅前行,就很難有高速的發展與進步。試想,如果沒有哥白尼的提出“日心說”,人們對宇宙天體的運動的認識也許還停留在“地心說”的高度。從社會制度的更迭和思想文明的解放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每一次變革少不了一批批不安于現狀的“顯眼包”們跳出狹隘小我而勇毅前行;人類文明的演進從農耕文明到工商業文明再到科技文明、生態文明,每一次提升都離不開一批批“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對傳統的反叛,對進步矢志不渝的追求。誠然,反叛和對抗傳統,不是無原則的無理取鬧,也不是逢傳統就抵制,而是“抗拒”糟粕的和嚴重制約與阻礙時代和文明發展的陳舊東西。就是說,做“不合時宜”的“顯眼包”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弘揚時代的正氣。如果為了一味地博人眼球而特立獨行,就真的“丟人現眼”了。這樣,輕者會被人鄙視,重者有可能會落得“千夫所指”的下場。為了緩解“內卷”帶來的不適感和負重感,適度的“顯眼”未嘗不可,但切不可“恣意妄為”。【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綜合分析情境材料,它選擇尋常生活中“顯眼包”作為探討的話題。首先從該詞原有的意思和感情色彩角度分析,指出在傳統思維和評價事物標準的框定下,該詞不是傳遞正能量的;接著聚焦“內卷高壓”時代,隨著社會認知的多樣化發展,該詞不論是在語義方面,還是在情感色彩方面都被賦予新時代的特點。——解壓和釋放人生天性。當然,這種被賦予的新意義是帶有即時性和特定的話語情境性,不能不加節制地表現。由此可見,對于“顯眼包”,我們應該戒除其不好的、消極的一面,賦予它正能量,更好地為生活、為社會注入朝氣與活力。基于此,由材料引發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對待現實生活中涌現的“顯眼包”;怎樣給“顯眼包”賦能以更積極地服務社會;這個時代需要不需要“顯眼包”。厘清了材料的語義關系,清楚了材料的核心內容,寫作時按照要求,首先根據材料內容提煉核心觀點——賦予“顯眼包”以正能量,更好地為生活、為社會服務;繼之,結合材料,從理論的角度分析賦予正能量的意義;然后,關聯現實,從不同角度精選典型材料,擺事實,講道理,闡述賦予“顯眼包”以正能量的重要性;最后,對接當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理性有度地審視和處理“顯眼包”現象。立意:1.理性對待“顯眼包”,合理疏導以服務社會。2.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揚時代正氣。3.新時代離不開新時代的“顯眼包”。天津市南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答案】略【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指出“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息對‘美’的追求”。言外之意,“美”是一種普世價值,是人類永恒不變的共同追求。第二部分指出古今中外,對美的闡釋有很多,然后列舉了一些中西方學者對“美”的具體闡釋,美在于具有仁者的品質,美在于事物的完善,美在于生活本質及對生活的熱愛,美在于和諧圓融、共同發展……突出了“美”的豐富內涵。提示語部分也對考生做出了提示與要求。“美既涉及自身的審美體驗,也在協調主體間、主客體間的關系”,這突出了審美的多樣性及美的積極意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與美相遇,是美讓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富有意義。”這句話突出了美之于人的重要性,啟示我們要積極尋找美、發現美,用心品味美。“結合自身體驗,圍繞‘與美相遇’寫一篇文章”則直接為考生指明了寫作方向與寫作內容。寫作時,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或審美體驗,使文章有理有據,更貼近生活。“與美相遇”這一主題內涵廣泛,其中的“美”既可以是自然美景,也可以是人性之美,還可以是文化之美、和諧之美等等。考生可自行選擇一種或多種“美”展開具體寫作。在文體選擇上,既然要求“結合自身體驗”,那么本文更適合寫成記敘文或散文,當然也可以選擇寫貼近生活的議論文。如果選擇寫記敘文,在行文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敘事技巧。比如寫“與至善的心靈美相遇”,就可以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我”因為刻板印象而對路邊的賣藝老人嗤之以鼻,對他的行為不屑一顧,但隨后老人的行為卻讓“我”羞愧不已——他將賣藝賺來的錢全部捐給慈善事業,“我”透過他樸素的外表看到其至善至美的心靈,從而表達對“美”的歌頌。在敘事過程中,也可使用描寫、修辭等多種手法。如可以對人物進行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和神態描寫,突出人物在遇到“美”時內心的愉悅與震撼,使文章更細膩、真實。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寫,通過環境的變化來反映“與美相遇”后,人物內心的舒暢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華主題。如果選擇寫議論文,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從美的內涵,美的積極意義,如何發現美、欣賞美等角度展開具體論證。在論說“美的積極意義”時,可以從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等角度切入展開論證,使論證更深入。在論述“如何發現美、欣賞美”時,可采用分論點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我們應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觀察和品味;我們應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悅,專注于發現和享受美等。立意:1.關注靈魂,與美相遇。(“我”與殘疾小哥“不打不相識”,在深入交流中發現其純凈美好的心靈)2.適時駐足觀察,方能與美相遇。(“我”被繁重的學習壓力逼到情緒死角,于無意中發現暴雨后初綻的梨花,心靈受到洗禮,重新獲得動力)3.遇見美,欣賞美,成為美。天津市靜海區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答案】例文:心懷理想,出發逐夢青春,自古以來便是人們所贊頌的對象,它不僅代表著朝氣與活力,更蘊含著未來無限之可能性。然如此意氣亦非年輕人之所專屬,只要我們心懷理想,勇于出發逐夢,便可突破年齡的桎梏,創造輝煌。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年少有為,是對青春出發逐夢的最好詮釋。西漢名將霍去病十七歲隨衛青北擊匈奴,十九歲受封驃騎將軍,封狼居胥,成為后世武將畢生追求之輝煌。東漢末年,孫權雄踞江東,三分天下居其一,父親兄長早逝,年少的他便承擔起皇圖霸業。“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亦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王勃二十余歲登臨滕王閣,用少年意氣與滿腹才華,揮就《滕王閣序》流芳百世,享譽千古。“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們心懷理想,以年輕之氣,腳踏實地,出發逐夢,鑄青春之輝煌。歲月悠悠,韶華易逝,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然有人雖已垂垂老矣,仍存赤子無垢之心,以理想為靶,以奉獻為矢,不顧年齡,義無反顧的一次又一次踏在逐夢之路上。春蠶不老,夕陽正紅,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起真正的能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抖音“銀發知播”群體。用自己的學識吸引了無數的年輕人,傳播出學習的種子,他們年逾古稀,平均年齡達77歲,但被問及是否覺得自己已老時,擲地有聲的“我依舊年輕,我早已忘記了我的年齡”回應了所有疑問。沒有座位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他們始終心懷教書育人的理想,始終出發在傳播知識的路上。“老當益壯,寧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泱泱大國,舉世無雙。新中國作為成立僅七十余年的國家,也曾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也曾走過彎路,繞過遠道。而今,我們以嶄新姿態重新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對于黨來說,百年正是風華正茂,對于新中國來說,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在短短幾十年完成發達國家幾百年完成的成就。心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億萬華夏兒女共同為祖國出發逐夢。青春正出發,逐夢正當時。“莫忘年少青云志,曾愿天下第一流”。只要我們心懷理想,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以出發之姿態,勇敢逐夢。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鑄人生輝煌,書人生華章。【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講述了七十多歲的作家蔣巍重新出發、勇敢追夢的故事,材料核心是蔣巍的話,“我渴望并愿意不斷地出發。出發,是一個作家最美的姿態……”。“出發”的本意是指“離開原來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去”,實際上,出發是一種行動,是一種心態,是背起行囊、歷經風雨奔向新目標,走向大遠方。“出發”意味著踏上新的征程,有人享受出發帶來的未知和激情,享受奮斗的過程;而有些人不愿出發,害怕遇到狂風暴雨,害怕經歷失敗挫折。有人出發一次,抵達目標之后就停止前進;而有人則不斷出發,超越一個又一個目標……“出發”與年齡無關,蔣巍七十多歲還渴望不斷出發,這是一種生命的激情;而有些年輕人則暮氣沉沉,不愿、不敢、不能出發,怎么抵達生命的高峰?材料提示我們,“青春洋溢的你”,表明正青春的我們應該有敢于出發的勇敢,應該有挑戰自我的激情;“在逐夢路上是否也在不斷出發,去追尋屬于青春的輝煌?”讓我們反思自我,逐夢路上,我們有沒有過懈怠,我們應像蔣巍那樣,不斷出發,不斷追夢、拼搏,找到屬于我們的青春輝煌。寫作時可以概述材料,贊揚蔣巍的“不斷出發”的生命狀態,提出青年更應不斷出發,追夢輝煌。可以論述為何應當不斷出發,青春不應滿足和止步,更不應“擺爛”和“躺平”,生命只有一次,更應當讓它充滿意義,富有激情;可以論述如何不斷出發,樹立高遠目標,克服惰性,讓激情主宰青春。本題適合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青年不斷出發的事例很多,個人方面,如黃國平、蘇炳添,團隊方面,像航天團隊、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團隊等。立意:1.不斷出發,青春是一首永不言敗的歌。2.筑夢路上不斷出發,時代青年共創輝煌。3.不斷出發,青春最美的姿態。天津市九十六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答案】例文: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每一條生命,都如夜空中的流星,從無窮無盡的時間和空間中到來,轉瞬間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又悄悄離去。留下的,也只有無窮無盡的時空。同樣的呱呱墜地,又同樣的悄然逝去。一樣的開始,一樣的結局,也正因此,我們才需要一個不一樣的過程,一個有意義的生命。

知了經過幾個嚴寒、酷暑、才有了一個夏天的生命之音!曇花忍受了多久的寂寞獨立,才有了一個晚上的絕美花姿!他們的生命短暫卻迷人。可見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生命的能量。正如同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們當然不愿意輕于鴻毛,那么怎樣的生命才叫有能量呢?

生命意義在于奉獻。政治家安邦治國,這是奉獻;科學家以科技造福人類,這是奉獻;文學家用筆墨滋潤人們的心靈,這是奉獻;農人們用汗水種出作物,這是奉獻;清潔工用雙手換來清潔的環境,這何嘗不是奉獻呢?沒有高低貴賤,每一種奉獻都是平等的。沒有平凡偉大,每一個奉獻的生命都是可敬的。見人有難,伸手援助,你奉獻了你的善心與愛。恪盡職守,一絲不茍,你奉獻了你的能力。當然,故意做作的付出不可叫奉獻。只有有著一顆奉獻之心的奉獻,才叫奉獻。

我們要為了世界而奉獻。世界從來不是為了一個人而存在,相反,每個人都應該為了世界而存在!我們享受這世界的美好,接受著無數人的愛,也承擔著社會給與我們的責任。我們不能讓愛我們的人失望,因此我們要為了他們而奉獻,我們必須回報給予我們一切的世界,因此我們要為了世界而奉獻。如果每一個人都樂于奉獻,那愛與美將充滿人間,如果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那世界將變成冷漠的煉獄。為了我們的生命意義,為了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也為了給予我們一切的世界,我們應該奉獻。

奉獻二字,給我們每個人都提出了要求。學生門修身養性,博觀而厚積,讓我們未來有更好的能力去奉獻;工人們認真勞作,為每一個成果打下堅實基礎;官員們清廉執政,為人名的生活做出奉獻;科技人員認真研究,用技術造福民眾;學者潛心思考,為人類的精神開創一片片新天地……也許我們職位不同,也許我們能力有異。只要我們作好自己,堅守自己的責任,即使無法像白求恩那樣,為了病人放棄本可以保住的生命,我們也可以做一個純粹的人,我們的生命也將對得起生命這個奇跡。

讓我們每個人都伸出自己的手,敞開自己的心,為世界奉獻我們的生命,讓生命散發光彩。

【解析】【分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審題】作家李漢榮這段文字選自《我們活著做什么》,作家先認為活著是享用一切,后以真誠的感恩的心去體會大自然的恩澤,通過自然萬物的聲音給出答案,活著不僅僅是享用,還要盡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職責,這才是活著的意義。“人為什么活著?”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人類已經追問了自己幾千年,但仍然無法用公認的標準刻度去衡量個體生命的價值。人類擁有智慧和思維,人類可以用頭腦中的智能反應堆探索和發現自然的奧秘,改造和影響世界,但當思維的利箭直面生命本質屬性的靶面時,卻始終無法準確地射中靶心。所以活著就要懂得感恩,活著就要學會回饋,活著就要學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圍繞自己對活著的思考和看法來寫作文。【立意】1.活著的意義就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