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點大串講 史料學史(第1~10課)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點大串講 史料學史(第1~10課)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點大串講 史料學史(第1~10課)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點大串講 史料學史(第1~10課)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點大串講 史料學史(第1~10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

期中期末一站式復習大全

(復習課件)史料學史:第1--10課材料二: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厚40多米,1921年一1927年先后發現3枚古人類牙齒化石。1929年,我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又相繼發掘出土4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動物化石。此外,還發現了成堆的灰燼、炭塊和燃燒過的角、骨、石頭以及大量的樹籽。材料一:1965年5月1日,我國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①制造工具②知道使用火①使用火并保存火種②捕獵、采集③使用打制石器史料實證第1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知識點1

北京人相關史事: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距今300萬年左右,有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并會制作工具,后來進化成直立人。距今約20萬年,直立人經過演化發展到更高一級的.人類,即早期智人。到距今約5萬年,早期智人進化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元謀人牙齒化石山頂洞人的骨針和飾品名師點撥1.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2.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種;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①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①群居生活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之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周易》①居住在洞穴史料實證啟示:原始居民智慧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他們利用不同的自然環境,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原始農耕文明。多雨潮濕、夏季高溫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粟(小米)水稻(大米)半地穴式房屋干欄式建筑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知識點2

半坡、河姆渡居民圖一中國遠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圖二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圖特點: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原因: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氣候適宜,有利于原始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察圖一、二,指出中國遠古人類和原始農耕文明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知識點2

半坡、河姆渡居民良渚古城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理由:①良渚古城出現了宮殿、大型公共設施;②良渚古城墓葬中出現了王權物化標志;③良渚古城中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良渚古城的城內建筑、城墻、外城以及水利系統的土石方工程量達1005萬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區面積約為6.3km3,是世界上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系統之一。宮殿區營建在長方形人工土臺上,面積約30萬m3,發現了35座長方形房址,多為南北朝向,排列整齊。發掘的墓葬顯示,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分化和職業差別,以12號墓規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組)玉器,包括體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鉞王”,標志著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時掌握著神權、軍權和王權的統治者。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根據以上考古史料判斷良渚古城是否進入文明社會?并闡述理由。材料·分析材料·分析材料1:山東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會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隨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無所有。據材料分析材料內容反映出怎樣的社會狀況?

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私有制產生,社會階級分化已相當明顯。材料2:良渚遺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祭壇上權貴的墓地里,隨葬品豐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隨葬品很少。發明:1.炎帝會制作生產工具,教民開墾耕作。發明:2.種植五谷和蔬菜《禮緯含文嘉》曰:“始作耒耜,教民耕種。”——《太平御覽》第七十八卷《炎帝神農氏》“···神農···,制耒耜,教民耕作···”——《白虎通義》卷二“(炎帝)能殖百谷百蔬。”——《國語·魯語上》“神農耕而作陶”——《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氏“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新論·琴通篇》

“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史記·補三皇本紀》發明:3.炎帝神農發明陶器發明:4.炎帝神農發明醫藥發明:5.炎帝神農發明弦琴炎帝第3課

遠古的傳說知識點3-1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古史考》“黃帝作弩。”—《古史考》發明:1.黃帝造車發明:2.黃帝制造船只發明:3.黃帝發明弓箭

“軒轅變乘桴以造舟楫。”—《拾遺記》“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易系辭》發明:4.倉頡造字“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史記·五帝本紀》“西陵氏始勸蠶。”——《蠶經》發明:5.黃帝妻子嫘祖會養蠶繅絲隸首作數伶倫造律隸首發明算盤發明:6.伶倫、隸首的發明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圣人”。河南省濮陽市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史學家認為倉頡生于斯,葬于斯。知識點3-1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迎來了海內外同胞祭祀黃帝的盛況,前來黃帝陵尋根祭祖、祭祀黃帝的人數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節公祭、重陽節民祭的慣例。①因為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②一方面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海內外華人齊聚祭拜炎帝和黃帝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祭拜黃帝陵有何意義?知識點3-1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①皇帝、指南車、涿鹿之戰②認識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從而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①禪讓制;世襲制①大禹治水材料三“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呂氏春秋》材料一:“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孫中山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家國情懷知識點3-2

堯舜禹的傳說夏禹BC207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禮記·禮運》材料中“天下為公”和“天下為家”各指的是什么制度?中國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是哪個朝代?原文大意: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夏朝。世襲制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知識點4-1

王位世襲制該制度通過血緣關系,把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對于維護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控制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廣大地區是一種有效的統治方式;同時,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推動了邊遠地區的民族融合、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一說此制度的作用。知識點4-2

分封制夏末商末周末秦末統治者殘暴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執政者要勤于政事,關注民生。依據材料中的圖片和漫畫,總結夏、商、西周、秦朝滅亡的共同原因?這對后世統治者有何啟示?知識點4-3

夏商周的更替左側是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周王朝對禮器使用規格還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數,簋配偶數,如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等。青銅器種類豐富;工藝高超;青銅器廣泛用于生活。青銅器作為禮器,反映了等級制度;根據材料,你能獲取夏商周時期的哪些歷史信息?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國家權利的代表,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利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知識點5-1

青銅器利簋克盉①記錄了牧野之戰過程、分封制內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②反映了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水平高超③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青銅器是承載文字的工具周王將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國作侯,可太保位高權重,還要繼續留在宗周輔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長子就代替他,成為第一代燕侯,同時還賜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國來管轄。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了朝歌。根據以下史料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知識點5-1

青銅器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這塊龜甲上卜辭內容是:卜一位地位極高的貴族外出打獵,能否遇到野豬、鹿等動物,以及能否將它們獵獲。

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知識點5-2

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甲骨文和現代漢字的關系解讀:甲骨文對于研究商周時期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圖1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圖2春秋末期穿有鼻環的牛尊(1)鐵制農具、牛耕的使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私田的不斷增多,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崛起,王室衰微。(2)目的:如何有效的治理國家,鞏固統治(3)經濟、政治的變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對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這些學派“互相辯論”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局面的形成與材料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知識點6-1

春秋時期經濟發展春秋爭霸形勢圖(七上P31)解讀:形成了多個政治中心,周王室已失去號令諸侯的實力,諸侯國各自為政,相互爭戰楚莊王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

越王勾踐“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史料實證知識點6-2

王室衰微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爭霸

材料一:春秋戰國混戰期間,人民長期處于分裂和動亂,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離失所。同時戰爭對生產的破壞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蕪。

材料二:春秋戰國期間的混戰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過程,各諸侯國為了不被吞并,紛紛實行改革來提高自己的國力。著名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

材料三:春秋初期的100多個小國逐步歸并成戰國初期的10多個諸侯國。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使秦國加快了統一步伐,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交往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各諸侯國變法圖強,推動社會變革趨勢:分裂走向統一,民族交流加強

結合以下材料,概括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知識點6-3

諸侯爭霸材料一: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孟子》材料二:春秋時期各大國努力開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碑的小國和部落,到這時已合并成幾個大國。楚、晉、秦、齊、吳等大國開始創立郡縣制……原來的封建組織一天天破壞,奏漢時期的統一規模就醞釀于這時了。——摘自童書業《春秋》積極性:大國兼并小國,為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消極性: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請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簡要評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爭霸兼并戰爭。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知識點7-1

戰國七雄史料實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田地間縱橫的小路,這里引申為不同田塊之間的界限),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三》人物:商鞅、秦孝公內容:統一度量衡,廢井田,獎勵耕織和戰功影響:國富兵強知識點7-2

商鞅變法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街、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戰國策·秦策三》人物:秦孝公。措施: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中商君在誰的支持下進行的變法?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是什么?知識點7-2

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請說明理由。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成功了,一場變革的成敗標準不在于實施者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是否推動了社會發展。商鞅雖死,但他所推行的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時最強大的封建國家,所以商鞅變法取得了成功。①根本原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個人公正無私,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順應了...的歷史潮流;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改革者的精神品質。衡量某一變法(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某一變法(改革)成功的原因?知識遷移知識點7-2

商鞅變法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與傳統科技的縮影與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斷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擴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組成部分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用自然規律巧妙控制和調動起來,為我們所用。它追求人與自然的一體、協調,體現出一種和諧的美學價值并最終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都江堰,架起了連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橋梁,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從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工程是如何體現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①都江堰利用地勢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個整體,是治水環保的典型;②都江堰利用自然條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為今天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可見都江堰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知識點7-3

都江堰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學習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遵法治等精神孔子、孟子、墨子:以德治國,以民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孔子“有教無類”:教育公平和教學方法韓非:依法治國,構建法治社會道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孔子老子源自百家爭鳴的諸子思想,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第8課

百家爭鳴知識點8諸子百家

材料一: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互相責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材料二:百家爭鳴構成了后續中華文化,構成了我們民族的大傳統……。兩千年間,它的影響是如此深刻而久遠。

依據材料并結合課本,歸納“百家爭鳴”的重要意義?①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知識點8

諸子百家材料一: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以天下為公。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摘編自《文化交流與傳播》材料二: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1)精華:以人為本、道法自然、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舉例:孔子提倡“仁者愛人”,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在創新中實現發展;學習歷代先賢的智慧和情懷。(1)概括材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思想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2)請根據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說說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點8

諸子百家時空觀念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東至東海西到隴西秦始皇滅六國統一第9課

秦統一中國知識點9-1秦滅六國郡縣制廢除分封制,設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三公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決斷權由皇帝掌控理論基礎—法家韓非: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建立—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頂峰—清朝:雍正設立軍機處滅亡—辛亥革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知識點9-2秦中央集權制度根據材料,簡述郡縣制的形成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地方行政管理的變化。該變化有何歷史意義?材料:

春秋時期,秦國已經置縣。不過,此時的秦還是一個僻居西部的小國。至戰國時期,秦對外擴張活動不斷加劇,縣的數目也越來越多。……而秦國置郡,還僅見于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秦帝國建立后,廢除分封制,確立郡縣制為帝國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的發展,促使了地緣關系取代血緣關系。

——摘編自《秦漢郡縣制、羅馬行省制與古代中西文明的特點》過程:春秋時期置縣;戰國時期置郡;秦朝建立后,確立郡縣制。變化: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意義:①地緣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②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知識點9-2秦中央集權制度歷史解釋

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有,五帝所不及”。而也有人記載:“秦王貪狼暴虐......窮困萬民,以適其欲也......功—(1)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首創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1)“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2)廣建宮殿,大修陵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3)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評價方法:①呈現觀點-例:XXX是......的人②按照客觀公正,一分為二的原則把人物活動分為積極(功績)、消極(過失)兩方面。③總結這些活動帶來的影響知識點9-3評價秦始皇秦的暴政1)過度使用民力:賦稅沉重、繁多,使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2)法律異常嚴苛:法律名目繁多,刑罰殘酷,且實行連坐;3)禁錮思想言論:焚書坑儒。燒毀民間諸子百家書籍,僅保留醫藥、占卜和種植之類的書籍;把提出非議的一批儒生和方士在咸陽活埋,給中華文化帶來重大損失;4)秦二世對民眾剝削更為殘酷,且窮奢極欲,使人民陷入無法生活的境地秦代刑具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法律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知識點10-1秦的暴政(1)陳勝、吳廣在______(地名)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項羽率領起義軍在______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巨鹿材料二:秦王足已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記?秦始皇本紀》(2)原因:秦朝的暴政;農民起義;啟發: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國應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注意緩和社會矛盾。(2)結合材料,概括秦朝滅亡的原因。秦帝國的興亡史,對當今的治國理政有何啟發?大澤鄉知識點10--2秦末農民大起義1.(2023年貴州貴陽)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歷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三【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4)綜上所述,請你為歷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答案】(3)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考點過關·復習反饋【答案】(4)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3.(2023年寧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目錄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稱第三章第一節(1)王室衰微大國爭霸(2)鐵犁牛耕的出現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工商業的發展(3)老子孔子第二節1.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封建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2.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活躍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3.合縱連橫的斗爭長平之戰與趙的削弱(4)諸子百家——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2)請你為“第三章”確定一個主題名稱。【答案】(1)經濟方面: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爭,各國變法,中央集權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種學說興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2)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考點過關·復習反饋5.(2023年湖南郴州節選)為宣傳第二屆湖南省旅游發展大會,某校計劃開展“旅游+歷史”系列活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系列活動二

參與交流互動

弘揚中國文化“文化中國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優秀學員團訪華計劃”始于2003年,旨在加強五大洲優秀學員學習中國文化藝術、漢語、中醫、武術等各項技能,來華體驗、感受和交流,加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增進友誼。學校計劃邀請“文化中國行”優秀學員艾麗絲來校訪問,讓同學們與她面對面進行交流。艾麗絲喜愛儒家思想、書法和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