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_第1頁
《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_第2頁
《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_第3頁
《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_第4頁
《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20**Technicalstandardforreinforcedretainingwallsupport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reinforcedretainingwallsupport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20**20**年福州閩建科〔20**〕**號各設區市、“建筑之鄉”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平潭綜合實驗區交建局,各有關單位:由福州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隆恩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編制的《加筋擋土墻支護技術標準》,經組織審查,批準為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20**,自20**年**月**日起實施。在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和意見請函告省廳科技與設計處。該標準由省廳負責管理,具體技術內容由主編單位負責解釋。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年**月**日序號1司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業2023年第一批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通知》(閩建科〔2023〕95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規定;4.材料;5.設計與計算;6.施工;7.檢驗檢測與驗收;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州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高新大道58-1號,郵編:350108),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參編單位排序不分先后)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本標準主要審查人: 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3基本規定 4材料 4.1一般規定 4.2筋材 4.3填料 4.4護面墻 4.5其它輔助材料 5設計與計算 215.1一般規定 215.2作用與組合 245.3計算 275.4結構設計 395.5地基基礎 425.6排水 446施工 466.1一般規定 466.2施工準備 496.3施工工藝 507檢測與驗收 597.1一般規定 597.2地基基礎 607.3筋材 617.4填料 627.5護面墻 637.6外觀要求 657.7驗收 668監測 688.1一般規定 688.2監測要求 68本標準用詞說明 72引用標準名錄 72 74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 2 22.2Symbols 33BasicRequirements 74Materials 94.1GeneralRequirements 94.2Reinforcement 4.3Filling 4.4WallFace 4.5OtherAuxiliaryMaterials 5DesignandCalculation 215.1GeneralRequirements 215.2FunctionandCombination 245.3Calculation 275.4StructuralDesign 395.5Foundation 425.6Drainage 446Construction 466.1GeneralRequirements 466.2ConstructionPreparation 496.3ConstructionTechnology 507InspectionandAcceptance 597.1GeneralRequirements 597.2Foundation 607.3Reinforcement 617.4Filling 627.5WallFace 637.6AppearanceRequirements 657.7Acceptance 668Monitoring 688.1GeneralRequirements 688.2MonitoringRequirements 6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72ListofQuotedStandards 7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7411.0.1為規范加筋擋土墻的工程設計和應用,統一技術及性能要求,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保護環境,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福建省建筑與市政邊坡工程中加筋擋土墻的設計、施工、監測、質量檢驗和驗收。1.0.3加筋擋土墻應根據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進行協調統一,遵循和體現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建設原則。1.0.4加筋擋土墻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和福建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1.1加筋擋土墻reinforcedsoilretainingwall由基礎、護面墻、加筋材料和填料共同組成的支擋結構。2.1.2土工格柵geogrid由抗拉條帶單元結合形成的有規則網格型式的平面網狀結構土工合成材料,根據生產工藝和材質可分為塑料拉伸土工格柵、滌綸經編土工格柵、聚酯焊接土工格柵、鋼塑土工格柵和玻璃纖維土工格柵等。2.1.3筋材reinforcement用于加筋補強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或金屬材料。2.1.4加筋體reinforcedsoil由填料和筋材層層交替鋪設而成的加筋復合體。2.1.5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以人工合成或天然聚合物為原料制成的工程材料,主要包括土工織物、土工膜、土工復合材料、土工特種材料等。2.1.6生態袋ecobag一種采用聚合化纖織物或天然纖維制成的,可裝入植生營養土2.1.7土工格室geocell由條帶式筋材通過焊接、鉚接、插接、注塑等工藝連接而成,展開后呈蜂窩狀或網格狀的立體結構物。2.1.8加筋擋土墻reinforcedsoilretainingwall由筋材、壓實填土和面板構成的墻面與水平面夾角(傾角)不小于70°的柔性擋土結構。32.1.9加筋土邊坡reinforcedsoilslope由筋材和壓實填土構成的、坡面與水平之間的夾角(坡角)小于70°的邊坡。2.1.10高填方地基deepfilledground經人工分層填筑并采用強夯、振動碾壓、沖擊壓實或其他技術措施處理所形成的、填筑厚度大于20m的場地或地基。2.1.11盲溝blinddrain以土工合成材料形成的地下排水通道,如以無紡土工織物包裹的帶孔塑料管、在溝內以無紡土工織物包裹透水粗粒料形成的連T──材料允許抗拉(拉伸)強度;T──實測極限抗拉強度;RFCR──材料因蠕變影響的強度折減系數;RFiD──材料在施工過程中受損傷的強度折減系數;RFD──材料長期老化影響的強度折減系數;RF──綜合強度折減系數。Y0──工程重要性系數;S──作用(荷載)效應的組合設計值;R(.)──擋土墻結構抗力函數;Rk──抗力材料的強度標準值;Yf──結構材料、巖土性能的分項系數;αd──結構或結構構件幾何參數的設計值;Ea──主動土壓力合力;E──修正主動土壓力合力;4E0──靜止土壓力合力;a──坡腳線到坡頂重要建(構)筑物基礎外邊緣的水平距離;H──邊坡高度;Kc──抗滑移穩定性系數;μ──擋墻基底與地基土間的摩擦系數;Ep──墻前被動土壓力水平分量的0.3倍;E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Kt──抗傾覆穩定性系數;G──作用于基底以上的擋土墻墻身重力、基礎重力、面墻重力、基礎以上填土的重力及作用于墻頂其它荷載的豎向力合力;ZG──作用于基底以上豎向力合力重心到墻趾的距離;Eay──墻后主動土壓力的豎向分量;Z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豎向分量到墻趾的距離;Epx──墻前被動土壓力水平分量的0.3倍;Zpy──墻前被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到墻趾的距離;E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Zay──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到墻趾的距離;Ks──加筋擋土墻整體穩定安全系數;ci──第i條塊滑動面處的粘聚力;li──第i條塊滑動面處的弧長;Qi──第i條塊附加荷載;Wi──第i條塊土體自重荷載;αi──第i條塊滑動面的法線與豎直線的夾角;φi──第i條塊滑動面處土的內摩擦角;Tj──穿過滑動面的第j道筋帶的抗拔力;5viviΣΔσviΔσhiArshisviKiKaK0TTf BLiL0iLwiеpbkfa──穿過滑動面的第j道筋帶與滑動面切線的夾角;──驗算層筋材所受土的垂直自重應力;──超載引起的垂直附加應力;──水平附加荷載;──筋材面積覆蓋率;──筋材水平間距;──筋材垂直間距;──土壓力系數;──主動土壓力系數;──靜止土壓力系數;──第i層單位寬度筋材承受的水平拉力;──第i層筋材的抗拔力;──筋材與土的摩擦系數;──筋材有效長度;──筋材寬度;──第i層筋材總長度;──第i層筋材破裂面以內長度;──第i層筋材外端部包裹土體所需長度;──基底合力的偏心距;──作用于基底形心處的彎矩總和;──作用于基底上的豎向力總和;──擋土墻基底壓應力;──基底寬度;──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提高系數;──經基礎深寬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6Tmax──各層土工格柵中承受的最大拉力值;Tac──加筋材料與擋墻面板連接強度的標準值;φco──土工格柵與面板連接強度的分項系數;Kb──全墻抗拔穩定系數;∑Tpi──各層拉筋所產生的摩擦力總和;∑Ti──各層拉筋承擔的水平拉力總和;Wu──墻前至墻后間的距離;L0──計算筋材層的水平回折包裹長度;D──筋材的上、下層間距;σhi──水平土壓應力;c──筋材與填料之間的黏聚力;δ──筋材與填料之間的內摩擦角;γ──加筋體的填料重度;i──墻頂(路肩擋土墻包括墻頂以上填土高度)距第i層墻面板中心的高度;73.0.1加筋擋土墻適用于20m以下的填方邊坡,擋土墻采用多級布置時每級墻高不宜大于10m,上、下級墻體之間的平臺不宜小于2m。超出上述高度范圍或存在其他特殊工況時,應進行專門設計和專項論證。3.0.2應根據場地地形地貌、氣候氣象、地質和水文條件、周邊環境條件、建(構)筑物與市政道路分布、施工工藝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適宜的加筋擋土墻類型。3.0.3加筋擋土墻設計應保證擋土墻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其變形應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3.0.4加筋擋土墻設計和施工應遵循“安全耐久、經濟合理、技術先進、質量可控”的原則,做到因地制宜、節約資源、美化環境,滿足生態綠化要求。3.0.5加筋擋土墻墻頂鄰近建(構)筑物時,應結合建(構)筑物的基礎型式考慮其自重荷載的影響和變形控制要求,合理選擇筋材類型、規格和尺寸,筋材應與建(構)筑物基礎合理避讓。3.0.6加筋擋土墻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低于被保護的建(構)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線的設計使用年限。3.0.7加筋擋土墻的安全等級應綜合考慮場地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周邊環境條件、邊坡規模、變形控制要求、破壞后果嚴重性(如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經濟損失、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等因素綜合確定,存在以下情況時應按一級考慮:1擋墻高度超過8m;2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穩定性差;3影響范圍內有重要建(構)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線。3.0.8應根據場地環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條件、筋材類型,通8過調查和必要的土工試驗選擇易于壓實、與筋材產生良好摩擦與咬合作用的填筑材料,提出合理的壓實工藝。3.0.9應選用強度高、變形小、耐久性好的筋材,一般采用土工格柵、筋帶、土工格室、土工織物等,并加強在運輸、儲存及施工中的保護措施,防止材料損傷。3.0.10加筋擋土墻勘察時,除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高填方地基技術規范》GB51254的相關規定進行勘測,還應滿足以下要求:1勘察范圍應根據填方范圍、邊坡滑塌區影響范圍、邊坡整體穩定性最不利滑動面綜合確定;2收集場地地表水、地下水匯集情況;3對填料的來源進行分析;4提出填料、填料與筋材之間的摩擦系數等物理力學指標;5查明影響范圍內建(構)筑物的平面位置、層數、結構類型、基礎形式等;6查明影響范圍內市政道路及管線的分布情況、類型、埋深等信息。3.0.11加筋擋土墻設計與施工應在保證支護結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積極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3.0.12對高度大于20m、存在不良地質作用及特殊性巖土、坡頂存在鄰近建(構)筑物等特殊情況的加筋擋土墻,應進行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并設置永久性、自動化監測點進行定期觀測。94.1.1加筋擋土墻的材料主要包括加筋筋材、填料、護面墻及輔助材料。4.1.2加筋材料宜采用土工格柵等土工合成材料,或者經過防腐處理的金屬材料。4.1.3加筋材料應具有高強度、低延伸率、蠕變性小、不易脆性破壞、抗拔能力強、耐腐蝕和耐久性好等性能,具體要求尚應符合相應產品標準的規定。4.1.4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水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及其與填料之間的摩擦系數等指標,宜通過試驗確定。試驗條件不具備時可結合工程經驗或相關資料確定。4.1.5土工合成材料運送過程中應密封,存放場地應通風干燥,嚴禁陽光照射并應遠離火源。4.1.6填料應采用砂類土(粉砂除外)、礫石類土、碎石類土,也可選用黏性土。填料應分層壓實,填料壓實標準應符合現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高填方地基技術規范》GB51254的相關規定。4.1.7護面墻可采用現澆整體式剛性面板、預制模塊式面板,或者采用石籠、土工格室、生態袋反包等類型。模塊式面板可分矩形、十字形、六角形等,模塊式面板之間宜采取植筋等加強整體剛度的措施。對變形要求較高時,應采用現澆整體式面板。4.1.8筋材之間連接或筋材與護面墻面板連接時,連接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面板與土工格柵之間可采用連接棒或其他連接方式。4.1.9材料的耐久性應滿足加筋擋土墻在正常使用年限內的功能要求。4.2.1加筋體筋材宜采用平面式、網孔式和立體式筋材,不宜采用條帶式筋材,常用筋材參見表4.2.1。4.2.2筋材應符合下列要求:1筋材應整體性好、強度高、變形小,不應產生脆性破壞,其抗拉強度應能滿足設計要求;2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當采用土工合成材料類筋材時,筋材應具有低蠕變性和良好的抗紫外線老化性能;當采用金屬材料類筋材時,筋材表面應進行有效的防腐處理;3筋材表面粗糙,與填料間應能形成良好的摩擦咬合作用,能產生足夠的摩阻力;筋土界面摩阻力系數應符合設計要求;4與護面墻的連接應牢固可靠,施工方便。4.2.3采用聚乙烯、聚丙烯(丙綸)材料制成的土工合成材料可用于酸、堿的化學環境中,不宜用于長期直接暴曬的環境中。若需長時間在直接暴露于陽光下的環境中使用時,應添加抗老化劑。4.2.4常用土工合成材料類筋材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高密度聚乙烯單拉塑料格柵(HDPE顏色為黑色,色澤應均勻,外觀應無損傷、無破裂,網孔大小形狀應均勻。土工格柵最小炭黑含量≥2.0%,灰分≤1.0%,炭黑分布應均勻,分散表觀等級不低于B級,蠕變折減系數≤3.0,抗紫外線強度保持率≥90%,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表4.2.4-1單向拉伸聚乙烯土工縱向2%伸長率時的2單向焊接聚酯土工格柵:應埋置于4≤PH≤9的土體中。土工格柵極限抗拉強度宜≥80kN/m,斷裂延伸率≤8%,連接點極限分離力≥100N,抗紫外線強度保持率≥80%,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縱向2%伸長率時的縱向5%伸長率時的3單向焊接聚酯纖塑土工格柵:宜選用單向焊接聚酯纖維土工格柵和雙向玄武巖纖維土工格柵,炭黑含量≥2.0%,抗紫外線強度保持率≥80%,連接點極限分離力≥300N,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縱向2%伸長率時的4高韌聚酯有紡土工布技術要求:120年蠕變折減系數≤1.45,使用前須提供超過100000h通過認證的測試中心的蠕變報告,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抗拉強度抗拉強度縱向2%伸長率時的拉伸強度長率時的拉伸強度5定角注塑型土工格室技術要求:其最小炭黑含量≥2.0%,抗紫外線強度保持率≥80%,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對拉強度抗剪強度剝離強度(%)4.2.5常用金屬材料類筋材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鋼絲網片技術要求:宜采用機編六邊形雙絞合低碳鋼絲網,對于鋼絲網式墻面、石籠式墻面、鋼絲網片筋材等加筋土結構單元應采用金屬鍍層和覆有機涂層的雙層防腐形式,其余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表4.2.5-1的要求,網面的耐久性要求應滿足表4.2.5-2的要求:(g/m2)抗拉強度(kN/m)按照GB/T9789的試驗方法對成品網面鋼絲按照JB/T10696.6的測試方法對鋼絲施加20N的2鋼筋網片宜采用熱鍍鋅的鋼筋網,鋼筋網材料應符合GB/T1499.1、GB/T1499.2和GB/T1499.3的要求;鋼筋網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4.2.5-3的要求。4.2.6設計中應用的材料允許抗拉(拉伸)強度Ta,應根據實測的極限抗拉強度T,通過下列公式計算確定:T=(4.2.6-1)RF=RFCR·RFiD·RFD(4.2.6-2)式中:RFCR──材料因蠕變影響的強度折減系數;RFiD──材料在施工過程中受損傷的強度折減系數;RFD──材料長期老化影響的強度折減系數;RF──綜合強度折減系數。4.2.7蠕變折減系數、施工損傷折減系數、老化折減系數在無實測資料時,綜合強度折減系數宜采用2.5~5.0;施工條件差、材料蠕變性大時,綜合強度折減系數應采用大值。4.2.8應根據所選擇的加筋材料、所處的環境條件、填料類型、加筋材料所處的應力水平等進行有關試驗,獲得式(4.2.6)中各折減系數;無條件時,可根據具體工程情況,按表4.2.8-1和表4.2.8-2取值,所處工作環境對加筋材料強度有較大影響時,取高值,反之取低值。總折減系數宜在2.0~5.0之間。注:表中土系按現行《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E4.3.1填料選擇應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取材、有利施工、方便養護的原則,綜合考慮填料及環境對筋材的影響,做到安全可靠、經濟適用和生態環保。4.3.2填料應選擇易于填筑和壓實、能與筋材產生良好摩擦與咬合作用、對筋材無腐蝕作用、水穩定性良好的填料。4.3.3填料選擇時,還應綜合考慮筋土相互作用特性、碾壓施工對筋材的損傷以及施工階段的臨邊穩定性和變形控制要求。4.3.4擋土墻填料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優先采用級配良好、透水性強的砂類土或碎(礫)石類土;2采用粘性土等細粒土作為填料時,應根據室內擊實試驗確定最優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3性能穩定的礦渣、煤渣等工業廢料;4填料不應含有尖銳棱角的塊體,填料最大粒徑不應大于5不得使用雜填土、建筑垃圾、腐殖質土、淤泥、遇水易軟化土、高液限土、崩解性巖土等特殊性巖土,以及有機質含量大于5%的土;6浸水區應采用滲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采用細砂、粉砂等作為填料時,應考慮液化的影響。4.3.5采用金屬材料類筋材時,填料的化學和電化學標準應滿足表4.3.5的規定;采用土工合成材料類筋材時,填料不宜含有二價以上銅、鎂、鐵離子及氯化鈉、碳酸鈉、硫化物等化學物質。pH值4.3.6填料的物理力學指標應根據室內試驗和現場原位試驗綜合確定。當缺少試驗數據時,可參照表4.3.6。------4.3.7加筋材料與土的拉拔摩擦系數應通過試驗測定。無實測資料,對于不均勻系數Cu>5的透水性回填材料,用有紡土工織物作為加筋材料時,加筋材料與土的摩擦系數可采用2/3tanφ(φ為填料的內摩擦角用塑料土工格柵作為加筋材料時,可采用0.8×2/3tanφ。4.3.8填料應分層鋪筑,均勻壓實,填料壓實度不應低于0.94,壓4.4.1護面墻的選擇應兼顧功能性和耐久性,與周圍環境相協調。4.4.2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擋土墻坡率和周圍環境特點,可選擇現澆整體式混凝土面板、預制混凝土砌塊、石籠面板、土工格室及生態袋反包等護面墻形式,具體詳見表4.4.2。名稱預制模塊面板石籠網箱面板土工格室面板生態袋面板4.4.3護面墻還應滿足以下規定:1加筋擋土墻的面板應與筋材牢固連接,其連接強度宜通過試驗確定;2現澆或預制混凝土面板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且不應對筋材產生腐蝕性;3采用反包式護面墻時,應采取措施避免筋材暴露于陽光下,可與植物防護相結合使用,或者后澆整體式面板。4.4.4根據當地氣候、邊坡坡率和工程經驗等,還可采用噴播植草、三維土工墊、漿砌塊石和混凝土格構等進行坡面防護。4.5.1輔助材料主要包括面板與筋材的連接件、臨時固定件、反濾層和排水層材料等。4.5.2連接件的材質、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應與筋材一致;連接件與面板、筋材的固定連接應牢固、可靠和施工方便。4.5.3鋪設筋材的臨時固定件可采用鐵質U型釘、竹釘或木。4.5.4排水層可采用級配碎石、砂(礫)或其他土工合成排水材料(如三維排水網、排水墊、盲管等反濾層可選用砂(礫)、土工布等。4.5.5排水層、反濾層周邊應設置反濾材料,可選擇無紡土工織物作為反濾材料,反濾材料應滿足保土、透水和防淤堵三原則。4.5.6用于排水層和反濾層的級配碎石或砂(礫)應潔凈,小于0.075m顆粒含量大應大于5%;透水性好,其滲透系數大于5×10-2cm/s;用于反濾層的土工布斷裂抗拉強度應不小10kN/m,刺破強度應不小于0.5kN,CBR頂破強度應不小于2.5kN;其他輔助材料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T50290的相關要求。5.1.1加筋擋土墻設計之前應進行現狀地形勘測、地質調查、工程勘察等工作,提供的勘察報告及數據應準確可靠,滿足設計要求。5.1.2根據勘測成果,結合擋土墻的強度、穩定性和變形計算要求,對擋土墻結構型式、基礎型式、材料、排水、防護、附屬設施、監測等進行設計。5.1.3加筋擋土墻的位置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氣候、荷載條件、鄰近建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線、施工條件、填料特性、工程造價等因素合理確定,擋土墻的結構型式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與相鄰構造物平順銜接。5.1.4擋土墻設計前應查明填料來源及其物理力學性能指標,以及擬用筋材的性能參數。5.1.5加筋擋土墻應采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分項系數法進行設計,特殊情況下宜采用數值分析方法進行校核。5.1.6在抗震設防區域,應按國家相關規定的抗震標準進行抗震設防設計。5.1.7根據加筋擋土墻的坡角大小分為“加筋擋土墻”和“加筋土邊坡”兩種結構類型:1當坡角≥70°時,按加筋擋土墻設計;2當坡角<70°時,按加筋土邊坡設計。5.1.8加筋擋土墻的組成部分包括:護面墻、基礎、筋材、墻體填料、墻背填料,具體詳見圖5.1.8。5.1.9根據擋土墻規模尺寸、工程地質條件和周邊環境條件,加筋擋土墻可采用直立式、傾斜式、放坡式布置,擋土墻高度大于10m時可采用分級式布置。5.1.10擋土墻加筋體布置典型橫斷面示意圖詳見圖5.1.10,宜采用圖(a)所示的平形四邊形;當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時,也可采用圖(b)所示的臺階式;當地基承載力較低時,可采用圖(c)所示的錯臺式。斷面尺寸應根據內部穩定性和外部穩定性的計算確定。(a)平形四邊形(b)臺階式5.1.11在距離擋土墻坡頂邊緣線2倍擋土墻高度范圍內,分布有重要建(構)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線時,應滿足以下規定:1計算時應考慮建(構)筑物、市政道路的自重作用效應和相互影響;2擋土墻與建(構)筑物基礎外邊緣的最小安全距離應根據巖土層分布、擋土墻和建筑物規模尺寸、坡頂建(構)筑物抗傾覆與抗滑移要求、邊坡整體穩定性、變形控制等因素綜合確定,無法滿足時應根據工程情況和現場條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3應避免坡頂重要建(構)筑物的垂直荷載直接作用在潛在滑動面范圍內,可采取樁基礎、加大基礎埋深、增設地下室或降低擋土墻高度等措施,將建(構)筑物的荷載直接傳遞至深部穩定巖土層內;4對建(構)筑物及管線的變形控制有要求時,應進行變形驗算。5.1.12在已建擋土墻墻腳新建建(構)筑物時,其基礎及基槽開挖宜與擋土墻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對邊坡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否則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5.1.13擋土墻基礎宜設置于天然地基上,并滿足相應的地基承載力要求,當天然地基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應進行地基處理。5.1.14加筋擋土墻達到設計使用年限或遭遇重大災害后,應進行安全性鑒定,確定滿足使用要求后方可繼續使用。5.1.15擋土墻的設計流程應按圖5.1.15所示流程執行。5.2.1加筋擋土墻宜采用以分項系數表示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擋土墻結構抗力函數按式(5.2.1-1)和式(5.2.1-2)計算。S≤R(.)(5.2.1-1)R(.)=R(,αd)(5.2.1-2)式中:Y0──工程重要性系數,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時取1.1,為二級時取1.0;S──作用(荷載)效應的組合設計值;R(.)──擋土墻結構抗力函數;Rk──抗力材料的強度標準值;f──結構材料、巖土性能的分項系數;αd──結構或結構構件幾何參數的設計值,當無可靠數據時可采用幾何參數標準值。5.2.2擋土墻的作用(或荷載按性質可分為永久作用(或荷載)、可變作用(或荷載)、偶然作用(或荷載各類作用或荷載類型詳見表5.2.2。5.2.3擋土墻的結構重要性系數、各種作用及作用組合、分項系數應滿足《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的相關要求。5.2.4鄰近建(構)筑物的自重分布荷載應根據主體結構類型、基礎型式、層數綜合確定。5.2.5浸水或高水位擋土墻的計算荷載應滿足下列要求:1墻背土壓力計算應根據填料透水性區分水土合算與水土分算,若為砂、礫等強透水層時宜采用水土分算,若為黏性土、黏質粉土等弱透水層時宜采用水士合算;2墻背填料為強透水層且墻身設有泄水孔時,可不計墻身兩側的靜水壓力和墻背動水壓力;3擋土墻墻身所受浮力應根據地基土和浸水情況綜合確定,位于砂類土、碎石類土和節理很發育的巖石地基,按計算水位的100%計算,位于巖石地基時按計算水位的50%計算。5.2.6根據福建省的水文及氣候條件、區域地質及抗震設防要求,作用組合應采用以下工況進行設計和校核:1一般工況:為設計工況,采用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巖土體參數采用天然指標,支擋結構參數采用標準值;2飽和工況:為校核工況,采用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巖土體參數采用飽和指標,支擋結構參數采用標準值;3地震工況:為校核工況,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7°地區,采用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地震力,巖土體參數采用天然指標,支護結構參數采用標準值。5.2.7擋土墻前的被動土壓力可不參與計算;當基礎埋置較深且地層穩定、不受水流沖刷和擾動破壞時,可計入被動土壓力,但應進行折減。5.2.8擋土墻受地震力作用時,土壓力計算應符合現行《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的有關規定。5.3.1加筋擋土墻應進行外部穩定性和內部穩定性驗算,具體如下:1外部穩定性驗算應包括抗滑移穩定、抗傾覆穩定、地基承載力校核、整體穩定性驗算等;2內部穩定性驗算應包括筋材抗拉抗拔驗算、筋材錨固長度計算及面板受力計算等;3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下臥層地基承載力驗算和深部穩定性驗算;4周邊環境、地質條件復雜時,需要對擋土墻及地基的變形進行驗算。5.3.2填料產生的側向土壓力分為靜止土壓力、主動土壓力和被動土壓力,計算方法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的相關要求。擋土墻高度大于5m時,土壓力增大系數宜取1.1~1.2。5.3.3在加筋擋土墻頂部有重要建(構)筑物時,可按表5.3.3對擋土墻的側向土壓力進行修正。a<0.5HE00.5H<a<1.0Ha>1.0HEa若基礎周邊與巖土間設置摩擦小的軟性材料隔離層,能使基礎垂直荷載傳至邊坡破裂面以下足夠深度的穩定巖土層內且其水平荷H仍取邊坡高度;一側設置摩擦小的軟性材料隔離層,使建筑物基礎的水平荷載不傳給支護結構,并應將建筑物垂直荷載傳至邊坡破裂面以下足夠5.3.4加筋擋土墻應通過土壓力計算,選擇合適的加筋材料和填料類型,確定筋材的位置、長度和間距等參數。5.3.5加筋擋土墻的筋材模量可分為下列兩種型式:1剛性筋材:用抗拉模量高、延伸率低的土工帶等作為筋材,加筋體填料中的潛在破裂面如圖5.3.5(a)所示;2柔性筋材:以塑料土工格柵或有紡土工織物等拉伸模量相對較低的材料作為筋材,墻體填料中潛在破裂面如朗肯破壞面如圖5.3.5(b)所示。1—潛在破裂面;2—實測破裂面;φ一填土的內摩擦角5.3.6外部穩定性驗算應將整個加筋擋土墻視為剛體,采用一般重力式擋墻的方法驗算擋土墻的抗水平滑移穩定性、抗深層滑動穩定性(整體穩定性)和地基承載力。加筋擋土墻可不做抗傾覆驗算,但擋土墻底面以上作用合力的合力點應在底面中三分段之內。5.3.7加筋擋土墻抗滑移穩定性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5.3.7)Kc──抗滑移穩定安全系數;μ──擋土墻基底與地基土間的摩擦系數;──作用于基底上的豎向力總和(kN/m浸水擋土墻應計浸水部分的浮力;Ep──墻前被動土壓力水平分量的0.3倍(kN/mE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kN/m)。5.3.8加筋擋土墻進行抗水平滑移穩定性驗算時,一般工況下的安全系數不低于1.3,地震工況下的安全系數不低于1.1。5.3.9加筋擋土墻抗傾覆穩定性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5.3.9)Kt──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G──作用于基底以上的擋土墻墻身重力、基礎重力、面墻重力、基礎以上填土的重力及作用于墻頂其它荷載的豎向力合力(kN/m浸水擋土墻的浸水部分應計入浮力;ZG──作用于基底以上豎向力合力重心到墻趾的距離Eay──墻后主動土壓力的豎向分量(kN/mZ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豎向分量到墻趾的距離(mEpx──墻前被動土壓力水平分量的0.3倍(kN/mZpy──墻前被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到墻趾的距離(mEax──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kN/mZay──墻后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量到墻趾的距離(m)。5.3.10加筋擋土墻進行抗傾覆穩定性驗算時,一般工況下的安全系數不低于1.6,地震工況下的安全系數不低于1.3。5.3.11加筋擋土墻的整體穩定性可采用簡化Bishop圓弧滑動法進行計算,不考慮筋材抗拔力沿滑動面法向的拉拔作用時,計算公式如下:(5.3.11-1)考慮筋材抗拔力沿滑動面法向的拉拔作用時,計算公式如下:K=Σ[cili+(Qi+Wi)cosαitanφi]+ΣTj(cosθj+0.5sinθjtanφi)sΣ(Qi+Wi)sinαi式中:Ks──加筋擋土墻整體穩定安全系數;ci──第i條塊滑動面處的粘聚力(kPali──第i條塊滑動面處的弧長(mQi──第i條塊附加荷載(kNWi──第i條塊土體自重荷載(kNαi──第i條塊滑動面的法線與豎直線的夾角(度φi──第i條塊滑動面處土的內摩擦角(度Tj──穿過滑動面的第j道筋帶的抗拔力(kN僅考慮滑動面以外筋帶的摩擦力,計算方法參見第5.3.10節,且每層筋帶的抗拔力不超過其抗拉強度;θj──穿過滑動面的第j道筋帶與滑動面切線的夾角0//、、bi//RWiHθHT5.3.12多級擋土墻整體穩定性分析計算模型見圖5.3.12,其分級平臺寬度D不宜小于2.0m,并應根據分級平臺寬度及基礎位置條件按表5.3.12的規定進行整體穩定性驗算,其余計算要求。H2tan(90°-φ)D>H2tan(90°-φ)5.3.13加筋擋土墻進行整體穩定性驗算時,整體穩定安全系數Fst不應低于表5.3.13中的數值:5.3.14除校核工況外,整體穩定性狀態分為穩定、基本穩定、欠穩定和不穩定四種狀態,可根據整體穩定性系數Fs按表5.3.14確定:整體穩定性系數FsFs<1.00Fs≥Fst5.3.15內部穩定性驗算應包括筋材強度驗算和抗拔穩定性驗算,并應按下列方法進行:1筋材強度驗算(1)每層筋材均應進行強度驗算,第i層單位寬度筋材承式中:viviΣΔσviΔσhiArshi受的水平拉力Ti應按下式計算:svi/(5.3.15-1)──驗算層筋材所受土的垂直自重應力(kPa──超載引起的垂直附加應力(kPa──水平附加荷載(kPa──筋材面積覆蓋率,Ar=1/shi,筋材滿鋪時取1;──筋材水平間距(msviKi筋材垂直間距(m土壓力系數。(2)土壓力系數Ki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對于柔性筋材[圖5.3.15-1(a)]:Ki=Ka對于剛性筋材[圖5.3.15-1(b)]:Ki=K0-[(K0-Ka)zi]/6,0<z≤6mKi=Ka,z>6m式中:Ka──主動土壓力系數;K0──靜止土壓力系數。(3)Ti應滿足下式要求:T/Ti≥1式中:Ta──筋材的允許抗拉強度,應符合本規范第3.1.3條的規定;Ti──第i層單位寬度筋材承受的水平拉力。(4)當Ta/Ti<1時,應調整筋材間距,或改用具有更高抗拉強度的筋材。2筋材抗拔穩定性驗算(1)第i層筋材的抗拔力Tpi應根據填土破裂面以外筋材的有效長度Le與周圍土體產生的摩擦力(圖5.3.15-6)按下式計算:T=2σviBLeif(5.3.15-6)式中:f──筋材與土的摩擦系數,應由試驗測定;Lei──筋材有效長度(m即破裂面以外的筋材長度,該長度最小不得小于2m;B──筋材寬度(m筋材滿堂鋪時,B=1。(2)筋材抗拔穩定性安全系數應按下式確定:F/Ti(5.3.15-7)(3)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5。當不能滿足時,應加長筋材或增加筋材用量,重新進行驗算。5.3.16第i層筋材總長度Li應按下式計算:Li=L0i+Lei+Lwi(5.3.16)式中:L0i──第i層筋材破裂面以內長度(mLwi──第i層筋材外端部包裹土體所需長度,該長度不得小于1.2m;或筋材與墻面連接所需長度(m)。為施工方便,自上而下筋材宜取等長度,擋土墻高度較大時也可分段采用不同長度。5.3.17加筋筋材應通過外部穩定、內部穩定綜合計算分析,確定加筋材料的鋪設方式、鋪設層數(間距)、鋪設范圍(鋪設長度加筋筋材宜按上疏下密的方式進行布置。5.3.18加筋擋土墻地基承載力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標準組合,相應的抗力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計算擋土墻基底壓應力p時,在各類荷載組合下,除被動土壓3基底合力的偏心距е可按式(5.3.18-1)計算:е──基底合力的偏心距(m土質地基不應大于基底寬度B/6,巖質地基不應大于基底寬度B/4,е<0──作用于基底形心處的彎矩總和(kN·m/m作用于基底上的豎向力總和(kN/m)。p=≤kfa(5.3.18-2)p──擋土墻基底壓應力(kPab──基底寬度(m傾斜基底時為其斜寬;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提高系數;fa──經基礎深寬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6當加筋擋土墻基底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和深部穩定性進行驗算,若無法滿足要求,則應進行地基處理。5.3.19護面墻的面板應按下列規定設計計算:1作用于單塊板上的土壓力視為均勻分布;2面板作為兩端外伸的簡支板,沿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別計算受力;3面板與筋帶的連接部分宜適當加強。4無論采用何種面板,面板與筋材之間的連接強度應滿足如下極限狀態:式中:Tmax──Tac──φco──Tmax≤Tac/φco(5.3.19)各層土工格柵中承受的最大拉力值(kN/m加筋材料與擋墻面板連接強度的標準值(kN/m通過試驗測定,并考慮蠕變和老化因素進行折減;土工格柵與面板連接強度的分項系數。5.3.20護面墻進行全墻抗拔穩定性驗算時,分項系數均取1.0,并應符合式(5.3.20)的規定:(5.3.20)式中:Kb──全墻抗拔穩定安全系數;∑Tpi──各層拉筋所產生的摩擦力總和;∑Ti──各層拉筋承擔的水平拉力總和。5.3.21對于護面墻為預制模塊的加筋擋土墻,模塊上下面的抗剪力應符合設計要求;上下相鄰筋材面的間距限為塊體寬度(墻前至墻后間的距離,Wu)的2倍或0.8m兩者中的小值。最上層筋材以上和底部筋材以下的面板最大高度不得大于Wu。法向壓力下模塊間的抗剪力應超過面板處水平土壓力,安全系數不應小于2。5.3.22擋土墻變形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擋土墻變形計算可分為擋土墻及墻背填土的自重壓縮變形和地基土的壓縮變形2個部分;2土質地基上的擋土墻,當屬于填土地基、軟土地基、有軟弱下臥層的地基或擋土墻墻頂存在重要建(構)筑物等情況時,應進行地基變形計算;3地基沉降計算可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的分層總和法進行;4對擋土墻進行水平位移計算,或者周邊環境及地質條件復雜時,可采用有限元軟件進行數值分析,側向水平位移一般不超過擋土墻高度的1%;5.3.23加筋擋土墻坡頂鄰近有重要建(構)筑物時,應根據其重要性、對變形適應能力、巖土層性狀、與擋土墻距離等因素,按當地工程經驗確定擋土墻的變形允許值,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擋土墻產生過大變形、地下水位變化、施工因素干擾等造成坡頂建(構)筑物結構開裂、變形。5.4.1加筋擋土墻高度超過10m時宜采用多級設計5.4.2加筋擋土墻的縱向線形可按直線形、折線形或臺階形布置,縱5.4.3護面墻采用預制模塊和石籠時,墻面可采用臺階式布置,其它5.4.4根據擋土墻結構類型,按照第5.3節要求計算確定擋土墻的筋5.4.5筋材宜采用土工格柵、復合土工帶或鋼筋混凝土板帶。當采用當間距超過500mm時宜增設次筋材。5.4.7筋材應水平分層鋪設,采用包裹式護面墻時反包筋材的預留長小于5m;當采用不等長的筋材時,同長度筋材的墻段高度不應小于2擋土墻墻高小于3.0m時,筋材長度不應小于3.0m,且應采用3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帶時,每節長度不宜大于2.0m。5.4.10面板設計應符合堅固、美觀、運輸方便、易于安裝等要求。5.4.11加筋擋土墻護面墻沿擋土墻縱向每隔15m~25m或在地質條件變化處、墻身斷面變化處、墻面轉折處以及與其它建(構)筑物連接處,應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縫寬宜為20mm~30mm,縫內填塞材料可采用瀝青麻筋、瀝青木板、膠泥、橡膠條等,塞入深度不應小于0.2m。5.4.12面板與筋材的連接應堅固可靠,并符合以下要求:預埋件的豎向間距應與加筋層間距一致,預埋件與筋材連接后應進行5.4.13有護面墻加筋擋土墻設計還應符合下列要求:20mm,預埋長度不宜小于3.0m,垂直與水平方向的間距均不宜大于3采用生態邊坡防護時,應選擇根系發達的當地草種;(5.4.15)L0──計算筋材層的水平回折包裹長度(mD──筋材的上、下層間距(mσhi──水平土壓應力(kPac──筋材與填料之間的黏聚力(kPaδ──筋材與填料之間的內摩擦角(°),填料為砂類土時取(0.5~0.8)φ;γ──加筋體的填料重度(kN/m3hi──墻頂(路肩擋土墻包括墻頂以上填土高度)距第i層墻面板中心的高度(m)。5.4.17浸水區擋土墻的材料與結構布置應滿足1浸水部分填料應采用透水性強的粗顆粒填料;5.5.1擋土墻基礎設計包括面板基礎和加筋體基礎兩部分,加筋體基礎宜采用天然地基。5.5.2加筋擋土墻采用預制模塊面板時,面板底部應設置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采用鋼絲(筋)網植生面板、生態袋面板、土工格室面板和石籠網箱面板等柔性面板時,宜在地基上鋪設厚度不小于300mm的碎石墊層;擋土墻持力層位于在混凝土、片石混凝土和中風化硬質巖地基上時可不設基礎。5.5.3擋土墻基底縱向應作成水平或臺階狀,每個臺階長度應不小于2.0m,相鄰臺階高差不宜大于2.0m。5.5.4當加筋擋土墻基底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驗算,若無法滿足要求,則應進行地基處理。5.5.5擋土墻的地基承載力、穩定性和沉降不滿足設計要求時,根據場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條件、擋土墻結構型式等綜合采用以下地基處理措施:進行換填處理并分層壓實,處理后的密實度和地基承載力應滿足設計時,應采用復合地基進行處理,復合地基增強體可采用散體材料樁、等;5采用樁基礎時,宜采用灌注樁;變下平面各個方向上的割線模量不小于130kN/m5.5.6擋土墻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根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水流沖刷1加筋體基礎的埋置深度從坡腳頂面算起,設置在土質地基上時,最小埋置深度應不小于0.6m;設置在巖石上時,應清除表面風化層,當風化層較厚難以全部清除時,基礎底面的最小埋置深度應不小于0.6m;2在浸水地區,基礎受水流沖刷作用時,基礎底面應設置于沖刷線以下不小于1.0m,且坡腳宜采用拋石、混凝土預制塊等進行護腳;3斜坡上的擋土墻基礎埋深不宜小于1.5m,并在坡腳設置寬度的排水橫坡;護腳材料可采用M7.5漿砌片塊石、C20片石混凝土或5.5.7擋土墻坡腳為斜坡地、軟弱土層等,還應結合邊坡的整體穩定性需要設置抗滑樁、錨桿等構件。5.6.1應根據當地氣候、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結合工程建設場地功能需要進行加筋擋土墻截排水系統設計。5.6.2進行截排水設計時,應根據當地氣候氣象和地形特征對匯水面積和排水量進行計算,結合場地排水需求選擇合適的排水材料和排水體。5.6.3加筋擋土墻截排水系統應與場地的市政網管系統連接,將地表水、地下水有效疏排。5.6.5加筋擋土墻、加筋土邊坡應對表面和內部進行截排水設計,并滿足下列規定:1地表應因地制宜設置截排水設施,設置一定的散水坡度,以便將地表水匯集排至縱向邊溝或排水溝,防止地表水直接沖刷墻體;2為防止地表水下滲,可在墻頂地面設置隔水層,如采用不透水黏土層夯實(厚度不小于1.0m)或設置混凝土面層等;3在加筋體內宜按一定間距設置塑料排水盲板,或分級設置中粗砂(或碎石)排水層,排水層寬(厚)度不小于300mm,排水層與加筋土填料之間應設置反濾層;4位于斜坡上的擋土墻,宜在墻背設置中粗砂(或碎石)排水層或塑料排水盲板,排水層寬(厚)度不小于300mm,排水層與加筋土填料之間應設置反濾層;5宜在原狀地基表面設置不小于500mm的排水層或隔水層,再鋪設筋材。5.6.6分級加筋擋土墻的平臺排水應符合下列規定:1分級擋土墻的平臺應設置不小于5%的排水橫坡;2分級平臺宜采用C20及以上素混凝土墊層進行防護,厚度不小于150mm,平臺寬度大于2.0m時,宜設置平臺縱向排水溝;3素混凝土墊層或平臺排水溝宜采用防滲土工膜或黏土封閉等防水處理措施。5.6.7加筋擋土墻應結合面板類型和填料類型,在面板后設置反濾層和排水體,將加筋體內的地下水排出墻外。5.6.8浸水地區的加筋體應采用透水性良好的填料,保證排水通暢。5.6.9場地位于起伏大、范圍廣的溝谷回填區時,應結合地形地貌沿溝谷走向埋設深部排水盲溝、盲管等,防止場地深部積水。5.6.10排水體四周應設置反濾層或反濾材料,可選擇無紡土工織物作為反濾材料,反濾材料應滿足保土、透水和防淤堵三原則。5.6.11擋土墻墻頂周邊存在建(構)筑物、市政管線時,應埋設專門的給、排水管線收集生活用水、雨水等,防止滲漏至鄰近擋土墻。6.1.1擋土墻施工包括施工準備、基礎施工(基槽開挖、地基處理、基礎砌筑或澆筑、埋設排水設施)、墻體施工(墻面板組件安裝、筋材鋪設、填料攤鋪與壓實)和附屬結構施工等內容。6.1.2擋土墻施工之前,應對場地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道路、河岸等分布情況摸排、建檔,并拍照留底。場地周邊存在可能受影響的建筑物時,應對建筑物的性質、層數、結構型式、基礎型式進行調查備案。6.1.3擋土墻施工之前應選取代表性位置作為試驗段,試驗段長度不宜小于20m,對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進行驗證,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加筋擋土墻的大面積施工。試驗段總結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2材料基本性能參數、填料來源分析;3筋材鋪設、護面墻面板安裝等施工工藝;4填料壓實工藝主要參數:機械(具)選型、松鋪厚度、碾壓遍數等;5質量控制與質量評價標準;6設計優化建議。6.1.4各道工序均須經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做好施工記錄。6.1.5應按設計要求作好擋土墻與不同支護結構、鄰近建(構)筑物的銜接,做到過渡平順、安全牢固。6.1.6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截排地表水和疏通地下水,必要時埋設臨時排水設施;臨時排水設施應與永久排水設施相結合。6.1.7加筋擋土墻的面板宜與加筋體填筑同步施工,面板施工滯后時應對加筋體采取臨時防護措施,避免筋材長期暴露和雨水沖刷。6.1.8施工過程中應按照設計要求對擋土墻、鄰近建(構)筑物進行定期監測,及時掌握擋土墻的變形及穩定狀態,必要時立即調整施工工藝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6.1.9應加強筋材和輔助材料在運輸、儲存、施工中的管理,建立明確的保管制度,并符合下列規定:1各種材料應分類保管;不應露天存儲,存放場所應通風干燥,遠離火源;2在運輸、儲存過程應封蓋,避免筋材、面板和輔助材料暴露在陽光照射下或被雨水浸泡;3施工時應合理選擇施工機具和填料,減少施工過程對筋材和輔助材料的損傷;4對臨時裸露的材料應采取措施進行覆蓋保護。6.1.10應嚴格篩選填料的來源,備選填料均應進行必要的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滿足設計要求方可作為填料。6.1.11擋土墻的施工工藝流程見圖6.1.11。6.2.1施工前應熟悉設計文件,做好對場地環境、施工條件和地質條件的現場核查和測量工作;當實際情況與設計條件不同時,應立即通知相關單位,必要時設計單位立即修改完善設計方案。6.2.2開工前應根據施工場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象、環境條件、施工圖和工期要求,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危大工程安全專項方案,其內容一般包括編制說明、工程概況、施工總體規劃(施工內容、組織機構、人員、材料、設備、工期等)、施工方案(施工工藝、施工方法等)、風險源辨識和質量、安全、環境保證措施,以及應急預案措施等。6.2.3施工人員配置應滿足工程施工和質量技術管理的需要。擋土墻施工前,應根據設計要求、施工內容和施工組織方案,按相關程序要求分級對主要技術管理人員、施工人員進行質量、安全和環保等技術交底,交底過程形成書面記錄。6.2.4開工前應測定擋土墻的基礎邊線、擋土墻起訖點、樁基中心點和橫斷面位置,每根軸線均應以四個樁點在基線兩端延長線上予以固定(每端兩點并用素混凝土包封保護。6.2.5定位樁號及橫斷面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2曲線段應每5m~10m設一樁號;3每段擋土墻分段長度內不少于一個樁號,并應根據地形起伏變化,增補加密樁號及橫斷面。6.2.6施工前應對各項材料進行核對,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對填料、筋材、預制面板、鋼筋、水泥等施工材料進行檢測。監理單位應抽檢,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6.2.7經施工單位自檢和監理單位抽檢合格的筋材,在裝卸、轉運和堆放過程中應執行廠家提供的裝卸吊運方法,并做好防火防曬工作。6.2.8除按設計要求配備壓實機械外,還應選備振動板、蛙式夯、手扶式振動壓路機等適用于面板內側1.0m范圍內壓實作業的小型壓實機具。6.2.9對場地表面進行清理,去除填土、淤泥、淤泥質土、有機質、植被和其它雜質,若填土、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弱土層較厚無法完全清除時,應采取地基處理措施。6.2.10場地清表后,應初步核對、檢驗地基承載力和壓縮性,若地質條件無法滿足設計要求,應及時通知相關單位調整設計方案。6.2.11施工現場應設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和安全防護設施。6.3.1根據設計要求對施工現場測量放線,并符合下列規定:1中線測量、恢復原有中線樁,測定擋土墻墻面、基礎邊線,并根據第6.2節的規定做好布樁工作;2水平測量中線樁和擋土墻基礎標高,并設置施工水準點;3復測中線樁核對橫斷面,并按需要增補橫斷面測量。6.3.2擋土墻基槽開挖應符合下列規定:1擋土墻基礎施工前應清除地表的填土、淤泥、淤泥質土、有機質等軟弱土層,以及腐植土、植被、表面風化和松軟的土石料等雜物;2根據擋土墻基礎設計尺寸、形狀以及埋置深度要求,測量劃線后將地基開挖至設計標高,基槽開挖范圍應大于基礎外緣0.5m~1.0m,保證滿足筋材鋪設、填料攤鋪、碾壓要求;3基槽開挖宜跳槽分段進行,分段位置宜結合伸縮縫、沉降縫的位置確定;4開挖時應控制基底高程,不應超挖填補;超挖后不應回填虛土;當開挖接近基底設計標高時,應保留0.1m~0.2m厚度,在基礎施工前再人工挖除;5當擋土墻基槽橫向或縱向標高變化較大時,應沿基槽橫向或縱向呈臺階狀開挖,每個臺階寬度不宜小于2.0m;6開挖時如有滲水或雨水流入,應設置臨時排水設施;土質或易風化軟質巖石地基在雨季開挖時,應在基槽挖好后及時封閉基底;7基槽開挖時,應根據地質、水文和開挖深度等條件選擇安全合理的放坡坡率或支護措施,并對基槽穩定性進行觀測,必要時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8基槽開挖的棄土應及時外運,不得堆放于基槽邊緣;9基槽開挖后應對基底整平、壓實,及時施作基礎或擋土墻,不應使基槽長時間暴露或擾動、浸泡。6.3.3基槽開挖后應及時進行檢驗,并符合下列規定:1基槽幾何尺寸應滿足設計要求;當基底地質與設計不同時,應有文字和影像記錄并取樣分析,報監理4地基檢驗合格并經監理單位確認后,方可進行基礎施工。6.3.4基礎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基底為軟弱土層,地基承載力和變形無法滿足設計要求時,應設置樁基礎,或按《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的要求進行地基處理;2采用砂石墊層時,應分層攤鋪、壓實;3基礎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時,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方可采用小型壓實機械對基槽分層回填夯實。6.3.5筋材鋪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筋材鋪設時應拉直、鋪平,不應出現皺褶、突起現象,可用U型釘或小木樁在筋材末端固定使其緊貼于土層;2筋材鋪設后應及時用填料覆蓋,施工時筋材暴露總時間不應超過8小時;3筋材的主受力方向(抗拉強度高的方向)應與擋土墻橫斷面方向一致,施工時應根據設計長度確定筋材的剪裁長度,避免在主受力方向連接;確需在主受力方向連接時,應采用連接棒、連接件或其他連接形式連接,連接強度不應低于筋材極限抗拉強度的80%;4相鄰筋材或加筋單元應通過搭接或絞接方式聯接成一整體;相鄰筋材采用搭接時,搭接寬度不宜小于15cm,且不同層面的搭接位置宜相互錯開,錯開距離不小于1.0m;5對于斜坡上的加筋擋土墻,應將現狀邊坡修整成臺階狀,各層筋材應延伸至臺階內鋪設;6筋材與面板之間的連接應牢固,連接處強度不應低于筋材的極限抗拉強度的80%;7鋪設筋材的土層表面應平整,不應有堅銳凸出物;與筋材直接接觸的填料最大粒徑不宜超過10cm,粒徑大于6cm的含量不宜超過30%;8加筋體頂部應按設計要求施工黏土封閉層;9擋土墻與鄰近擬建建(構)筑物及樁基礎位置重疊時,筋材應在樁基位置斷開布置,預留樁基施工空間,建(構)筑物的樁基礎可在擋土墻施工完畢后進行。6.3.6填料攤鋪與壓實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填料的類型和成分應符合設計要求,填料采集前應進行土工實驗,獲得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以及相應的物理力學指標;2加筋體填料應均勻回填、分層攤鋪、壓實平整,填料頂面橫坡符合設計要求:(1)應根據試驗段確定的填料碾壓機具、分層松鋪厚度、碾壓速度、碾壓遍數等施工設備和工藝參數進行填料攤鋪與壓實;(2)填料攤鋪、碾壓應先從筋材中部開始并平行于墻面進行,再向筋材尾部逐步攤鋪、壓實,并向墻面方向進行;人工攤鋪填料應順筋材長度方向作業,分層厚度不大于200mm;(3)填料碾壓時,壓實機械應先輕后重;第一遍宜用輕型壓路機械碾壓;若采用振動壓路機,應進行不震動碾壓;不應采用羊足碾壓機壓實;若填料中難以避免含有硬質銳利顆粒,可在貼近筋材處覆蓋上厚度不小于50mm的細土料;在距面墻1.0m處應設明顯標志;(4)靠近面板1.0m范圍內的填料應用小型機具壓實或人工夯實;(5)機械行駛方向應與墻面平行,不應在未覆蓋填料的筋材上行駛,不應在未經壓實的填料上急劇改變運行方向和急剎車。3分層壓實后的填料厚度應與對應的筋材豎向間距一致,分層厚度不宜大于500mm;4在距離面板1.0m范圍內,填料壓實系數不低于0.90,其余范圍內填料壓實系數不低于0.94;5每層填料攤鋪完畢,應及時碾壓密實,特殊情況需延時碾壓時,可用塑料薄膜覆蓋填料;6雨天不應進行填料攤鋪和壓實作業,并采用彩條布等將已壓實施工的部位遮蓋,防止雨水淋濕;7施工過程中應做好外部截排水措施,避免降雨和地表徑流滲入加筋體;8填料攤鋪和碾壓時,車輛和碾壓機械不可直接在筋材上行走,二者之間應至少有150mm厚度的填料;9加筋擋土墻后的填料施工應與加筋體同步進行。6.3.7現澆混凝土面板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現澆混凝土面板宜在包裹式加筋體施工完成、變形基本穩定后澆筑;2混凝土面板與加筋體同步施工,應分層進行,分層高度不宜大于2.0m;3加筋體中預埋的錨固鋼筋彎折后錨入現澆混凝土面板,或與面板的外層主筋焊接固定;4錨固鋼筋應進行耐腐蝕處理,可采取外涂防銹漆等方式;5現澆混凝土面板時,包裹式加筋體坡面宜設置一層土工膜,防止面板澆筑時水泥漿液滲入到反濾層中;6面板澆筑之前,應采用彩條布等材料對筋材進行遮蓋保護,防止筋材直接暴曬。6.3.8預制混凝土面板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預制混凝土面板的預制應符合下列要求:(1)預制混凝土面板宜采用鋼模預制;(2)預制混凝土面板外觀尺寸、混凝土強度和預埋件等應滿足設計要求,且應做到外光內實、輪廓清楚、線條順直。2預制混凝土面板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1)預制模塊面板可采用干砌或漿砌方式施工;(2)面板砌筑應橫平豎直,砌縫均勻一致,上下層錯縫;(3)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放坡,每層應用垂球掛線核對,每安裝完三層面板應用儀器測量標高及軸線;(4)面板安裝應根據高度和填料情況設置適當的坡度,斜度宜為1:0.02~1:0.05;安裝好的面板不應向外傾斜。3面板與筋材之間的連接應符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