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問題:數數看圖片上有多少個“鼎”,并結合“禮樂制度”的相關知識,猜猜看圖上文物的主人是誰呢?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春秋時期鄭國國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前476年。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表現)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分封制和禮樂制度)。對比西周時期的情況,結合書本P28,分析周王室衰微的表現: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層層分封,等級森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圓約千里的土地制度:諸侯國為了加強對
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
,而是委派
直接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教材P28第一自然段第三行)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統治區域:東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
一帶(教材P28第二自然段第一行),大約方圓600里地方卿大夫官員洛邑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表現)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分封制和禮樂制度)。對比西周時期的情況,結合書本P28,分析周王室衰微的表現:西周時期春秋時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諸侯要定期納貢經濟實力:諸侯不再定期朝覲(jìn)天子和向周王室
,導致周王室
入不敷出,困難重重。(教材P28第二自然段倒數兩行)政治地位:周天子在名義上仍是
,但缺乏
、
實力,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
的控制。諸侯國日益強大,
。(教材P28第二自然段第1、2、3行)“天下共主”經濟軍事諸侯各自為政繳納貢賦財政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表現)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分封制和禮樂制度)。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當天下有秩序時,制定禮樂制度和發布戰爭的權力都由天子掌握;而當天下政治混亂時,這些權力則轉移到諸侯手中。壹·以文物見——王室衰微(影響)解讀:周平王時期,周王室已處于衰弱的狀態,強大的諸侯國紛紛兼并勢力弱小的諸侯國,齊、楚、秦、晉這些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天下的政局由那些諸侯國當中的霸主所控制。書本P29【材料研讀】教材P29第一自然段越
王
勾
踐
劍(春秋)吳王夫差矛(春秋)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背景)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它們之間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旗號:“尊王攘夷”尊王: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天子的影響號令諸侯攘夷: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充當”保護者“,贏取名聲目的:爭霸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過程)相關史事(P30)管仲原先輔佐公子糾,幫助他與公子小白爭奪齊國國君的寶座。在爭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裝身亡,趁機搶先歸國即位,史稱“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管仲有才能,讓他主持國政。管仲不負重托,治國有方,輔佐齊桓公成就大業。齊桓公這種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稱頌。管仲(1)地理位置優越,齊國近海盛產魚鹽;(2)唯才是舉,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3)提出“尊王攘夷”口號,獲得政治上的優勢。齊桓(huan)公齊桓公稱為春秋首霸的原因:晉文公:春秋第二位霸主,城濮之戰,退避三舍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過程)齊桓(huan)公:春秋首霸齊桓(huan)公晉文公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國時,得到楚國的幫助,楚王詢問他如果得到君位,如何報答楚國。重耳說今后如果在戰場相見,他先主動撤退三舍(九十里)。公元前632年,晉楚交戰,晉文公率軍先撤退三舍,后與楚國在城濮(今山東省)決戰,就是城濮之戰。秦穆公:春秋第三位霸主,秦晉之好、稱霸西戎晉文公:春秋第二位霸主,城濮之戰,退避三舍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過程)齊桓(huan)公:春秋首霸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齊桓(huan)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北上爭霸吳國:春秋后期北上爭霸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影響)【合作探究】:在評價諸侯爭霸時,有人說:“春秋無義戰”,即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因為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有人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你如何看待這一時期的戰爭呢?請結合一下材料來對諸侯爭霸進行評價。通過春秋形勢圖的變化,分析諸侯爭霸的影響:春秋前期形勢圖春秋后期形勢圖積極影響①:有利于國家的局部統一材料三: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使得戰事不斷,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幾乎都卷入了戰爭,一些小國備受戰爭之害,如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離失所,生產被破壞,田地荒蕪。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災難材料二:諸侯國在爭霸的過程中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轄地,吞滅了周圍的戎狄部族。這些地區的戎夷部族,迅速與華夏文化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員,對華夏文明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簡明春秋史》積極影響②:促進了民族交融。貳·以文物見——諸侯爭霸(影響)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教材P31第一自然段)春秋時期青銅犧(xi)尊【犧:古代祭祀用到的牛;尊:酒器;犧尊:牛造型的盛酒器】叁·以文物見——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青銅犧尊材料二:“宗
廟
之
犧(作祭品用的牛),為
畎(quǎn)畝(田間,田地)之
勤。”——《國語·晉語》
材料三:孔子弟子冉耕,別號伯牛;孔子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叁·以文物見——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業發展表現一:出現了新的耕作方式——牛耕叁·以文物見——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業發展表現二:出現了新的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在木器上套一層鐵制的鋒刃春秋時期的鐵農具材料:“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鹽鐵論》叁·以文物見——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鐵制農具、牛耕的出現深耕細作山林開發擴大耕地糧食增長人口增多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農業發展的意義:(教材P31第二自然段)叁·以文物見——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小組討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生產工具發展了怎樣的變化北京人河姆渡人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石器石器、骨耜青銅鐵制農具笨重,使用不方便硬度不夠,不夠鋒利,不耐用造價昂貴,韌性不好,易斷鋒利、韌性好、持久耐用、便于耕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生產工具的進步,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進步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產品增加,商業活動活躍,統治者對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