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XAS-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_第1頁
TGXAS-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_第2頁
TGXAS-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_第3頁
TGXAS-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_第4頁
TGXAS-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T/GXASXXXX—XXXX前言本文件參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出、歸口并宣貫。本文件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興業縣華盛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河池市蠶業技術推廣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浦月霞、黃文功、蘭艷妮、安春梅、李楓燁、吳靜顏、黃紅燕、黃揚玉、譚福洋、蘇紅梅、黃凌、劉艷偉、閉立輝、張桂征、毛洪斌、韋博尤、黃玲莉、蒙藝英、羅群、楊其保、黃勝、陶積陽、陸俁伽、黃康東、石海潛、石韡韜、覃龍偉、陳振烽、熊碧蘭。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確立了抗血液型膿病(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的程序,界定了抗BmNPV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涉及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設施設備及人員、種性保持原則的要求,以及出庫催青、收蟻、飼育、抗BmNPV測試、上蔟采蠶、蔟中管理、種繭調查、蛾區初選、蛾區復選、繭(蛹)個體選擇、交配制種、蠶種保護、冷藏、浸酸和蠶種檢疫等操作指示。本文件適用于廣西行政區域內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種性的保持。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B45/T82桑蠶種檢驗檢疫技術規程DB45/T83種繭育養蠶技術規程DB45/T84桑蠶種保護、冷藏、浸酸技術規程DB45/T90桑蠶種質量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蠶血液型膿病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寄生在血細胞和體腔內各種組織細胞的細胞核中,并在其中形成多角體,稱為核型多角體病,也稱血液型膿病,英文簡稱BmNPV。

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BmNPV-resistantsilkwormvarieties對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經口感染有一定抵抗性的蠶品種。單蛾育singlebatchrearing以一只雌蛾所產的蠶卵為一個群體,將孵化的蟻蠶作為一個飼育區進行飼育,稱為蛾區育,也叫單蛾育。

異品系交配exogamy同一品種兩個不同品系的雌雄蛾進行的交配。

異蛾區交配interbatchmating同一品種或同一品系的兩個不同蛾區的雌雄蛾進行的交配。

實用孵化率practicalhatchability在標準催青條件下,連續二日孵化蟻蠶的數量占良卵總數的百分比。設施設備及人員要求設施設備應設催青室、專用蠶室、桑葉消毒車間、貯桑室、上蔟室、制種室及添毒專用實驗室等生產設施,生產區布局合理,室內、周圍環境及主要道路的地面硬化,具有專用曬場。應配備相應的雄蛾低溫保護室、蠶種保護冷藏庫及生產附屬用房。催青室、蠶室、上蔟室、制種室等應配備溫濕度調控設備、消毒機具。添毒專用實驗室應配備顯微鏡、離心機、血球計數器。人員要求配備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催青、養蠶、抗BmNPV性能測試、制種、蠶種冷藏浸酸、蠶種檢疫等工作。種性保持原則保育方式實行繁育單位和品種育成單位雙線保育,每3~5年比較品種(品系)性狀,必要時進行品種(品系)復壯提純或更換。飼育形式全齡采用單蛾育,防區間混雜,每個品種(系)的飼育量不少于20個飼育區,各飼育區環境條件一致。抗BmNPV特性測試對抗BmNPV蠶品種添毒測試,采用定量添食一定濃度的BmNPV病原多角體,調查血液型膿病發病率。制種方式按同品種同品系異蛾區交配制種,每蛾單獨產卵,制成14個卵圈為1張的框制種。防止品種混雜各級蠶種繁育應防止品種(系)混雜、錯亂,認真做好繁育全過程的隔離和標識工作。采用專用蠶房、專用蠶具和專人負責的方式進行飼養管理。蠶種出庫、催青、包種和收蟻應認真核對品種(系)和編號等信息,嚴格分區飼養。質量要求母種飼養成績和種繭質量按照DB45/T90的規定執行。選擇深度選制母種的蛾區數不超過飼育蛾區數的20%。種性保持流程見圖1。卵期卵期選擇蠶期選擇出庫催青收蟻飼育上蔟采繭蔟中管理種繭調查蛾區初選蛾區復選繭(蛹)個體選擇交配制種抗BmNPV測試蠶種保護、冷藏、浸酸、檢疫抗BmNPV家蠶品種種性保持技術流程圖種性保持要求出庫催青出庫準備根據繼代目標任務,結合氣候條件、桑樹長勢和品種特性等因素制定出庫計劃,確定出庫時間。出庫前整理品種(品系)、卵圈數,按出庫日期統一擺放,做好標識。出庫數量出庫蛾區數是計劃飼育蛾區數的3~5倍。出庫浸酸按照DB45/T84的規定執行。催青要求將蠶種按照品種(品系)分別放置,卵面朝上平鋪于竹匾內,避免卵面交疊,感溫均勻,定時換氣。根據發育情況調整催青溫濕度。用2%福爾馬林溶液在蠶種轉青后浸泡5min進行卵面消毒,清水漂洗干凈,晾干后按品種(品系)逐個單卵圈包種。包種的白紙上標明對應的品種名、蛾區對交號,同一品種卵圈置于同一蠶匾內,統計各親本入選卵圈的明細,附上注明品種名、收蟻日期、收蟻數量的標識牌。催青具體要求如表1所示。簡易兩段催青法要求催青時間胚子發育程度溫度/℃相對濕度/%光照1~4甲~戊225~2675~80自然光線5~8戊3~己328~2980~85人工感光到18h9~10己4~己528~2980~85遮光卵期選擇初選催青初期淘汰卵色、卵形、產附等特性不符合品種固有性狀及化性不穩定的卵圈。復選催青中期,選擇水印較淺,死卵、不受精卵較少,卵形好且卵量較多的卵圈做標識,標上品種名、上一代對交的蛾區號、死卵粒數、不受精卵粒數。選留卵圈數是計劃飼育區數的2~2.5倍。終選包種前,選擇點青和轉青整齊、轉青死卵少的卵圈、單卵圈包種。若同一蛾區對交號出現多個轉青死卵的卵圈,則該對交號的卵圈全部淘汰。收蟻收蟻準備收蟻前7d對蠶室、蠶具進行消毒清洗,收蟻前1d將蠶室內環境調節至目的溫濕度。收蟻方法采用單蛾區收蟻的方法,在自然孵化率最大一日收蟻。收蟻前4h開始感光,早上9:00~10:00收蟻,日系品種及秋期應適當提前,同一品種的收蟻時間宜在60min內完成。選擇孵化整齊的卵圈放入蠶匾,打開包種紙平攤在蠶座內,撒新鮮石灰粉或防僵粉,再撒孵出桑,下午15:00定座,按順序編排飼育區號,填寫飼育區片。加收5%~10%的飼育區供蠶期選擇。孵化調查收蟻結束后,及時調查登記卵殼色、蟻蠶體色。收蟻當日下午,對已收蟻的卵圈用60℃溫水浸泡,燙死未孵化卵,1h后取出晾干,點數孵化卵數、不受精卵數、死卵數、未孵化卵數,計算孵化率、不受精卵率、死卵率。孵化調查應在四齡餉食前完成。孵化率計算見公式(1):a=式中:a——孵化率,單位為百分比(%);b——孵化頭數,單位為只(只);c——總受精頭數,單位為只(只)。d=式中:d——不受精卵率,單位為百分比(%);e——不受精卵數,單位為只(只);f——總卵數,單位為只(只)。 g=式中:g——死卵率,單位為百分比(%);h——死卵數,單位為只(只);f——總卵數,單位為只(只)。飼育飼育方法及技術要求按照DB45/T83的規定執行,包括蠶室溫濕度環境、桑葉質量、飼養管理和眠起處理。幼蟲期調查按蛾區調查以下項目,調查結果登記在飼育區片上:經過時間:收蟻時間、各齡餉食、止桑時間、見熟、盛熟、終熟時間;眠起狀況:各齡止桑后,記錄遲眠蠶;眠起第二次給桑前記錄遲起蠶,遲起蠶并入遲眠蠶計算;發育整齊度:每齡期眠中,觀察并記錄發育整齊程度;體色、斑紋、體形:在5齡盛食期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記錄;弱小病死蠶:及時撿出并記錄。幼蟲期選擇整區淘汰:淘汰孵化率低、發育不整齊、眠性異常、混雜、有微粒子病及蠶體色、體型、斑紋不符合品種固有性狀的飼育區。個體淘汰:淘汰遲眠蠶、遲起蠶、弱小蠶、病蠶、畸形蠶。抗BmNPV測試母種繼代時,每一代都對所有飼育區的2齡起蠶隨機抽取20條,定量添食BmNPV病原多角體,添毒濃度為1×107~9×107個/PIBs/mL,2齡眠蠶至三齡第2d調查發病率;根據添毒發病情況,選留無膿病發生的區繼續飼育,淘汰有發病蠶的區。每年對生產用原原種、原種、一代雜交種進行抽樣添毒測試,4齡起蠶抽樣,定量添食BmNPV病原多角體,濃度為1×109PIBs/mL,通過發病情況及時了解品種抗性保持情況。上蔟采繭、蔟中管理分區上蔟上蔟前,保持“上蔟室、蔟具、環境”三干燥。提前將塑料折蔟平鋪于蠶匾內,貼上記有品種名及上蔟區號的標簽。上蔟過程中,確保品種、小系、飼育區號、上蔟區號相對應。及時加蓋覆蔟網,待吐絲結繭基本完成后,揭去覆蔟網。蔟中保護上蔟室溫度調節為25℃~26℃,相對濕度75%以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光線均勻,避免陽光直射和震動。采繭以吐絲完成、未化蛹前為采繭適期,采繭前再次核對品種、小系、飼育區號、上蔟區號,記錄并淘汰蔟中減蠶數,包括落地蠶、不結繭蠶、病死蠶等。按上蔟區號順次進行種繭,飼育區號、上蔟區號標簽隨蠶匾流轉。采下的種繭橫向薄層平鋪于蠶匾內,薄皮繭、病態繭、雙宮繭堆放于蠶匾一角落。種繭保護種繭保護室,溫度以25℃~26℃為宜。采繭到觸角著色時以相對濕度75%為宜,觸角著色后待羽化以相對濕度85%為宜。自然光線,空氣流通。種繭調查調查時間從盛上蔟當日算起的第7d~10d進行,以復眼著色為調查適期。調查項目普通繭、雙宮繭、下繭粒數,死籠繭粒數,全繭量、繭層量。調查和計算方法逐區將種繭按普通繭、雙宮繭、下繭進行分類并點數,按公式(4)(5)計算結繭率。i=式中:i——結繭率,單位為百分比(%);j——收繭顆數,單位為顆(顆);k——病蠶數,單位為只(只);l——弱小蠶數,單位為只(只);m——蔟中減蠶數,單位為只(只)。逐區采取人工搖繭的方法調查死籠繭粒數,按公式(6)計算死籠率。n=式中:n——死籠率,單位為百分比(%);o——死籠數,單位為只(只);j——收繭顆數,單位為顆(顆)。逐區隨機抽取雌、雄繭各25粒削繭,剝除繭衣后,分別稱取雌、雄繭的全繭量、繭層量。按公式(7)計算繭層率。p=式中:p——繭層率,單位為百分比(%);q——繭層量,單位為克(克);r——全繭量,單位為克(克)。 蟲蛹統一生命率按公式(8)計算。 s=i×式中:s——蟲蛹統一生命率,單位為百分比(%);i——結繭率,單位為百分比(%);n——死籠率,單位為百分比(%)。蛾區初選核對抗BmNPV測試結果,淘汰有膿病發生區;淘汰繭型、繭色、縮皺等特性不符合品種固有性狀的區;淘汰蠶病、不結繭蠶多的區;淘汰普通繭率低,雙宮繭、穿頭繭、綿繭率高的區。蛾區復選區間選擇重于個體選擇。選擇繭型好,大小一致,縮皺中等,孵化率高,不良卵率低,蟲蛹統一生命率、結繭率高于飼育批平均值,死籠率低于批平均值,全繭量開差在批平均值±0.05g的區作為母種留種區。留種蛾區數量占飼育蛾區數的20%。繭(蛹)個體選擇肉眼評選:在母種留種區內,初選繭型好,大小一致、無穿頭,繭層均勻的個體,剝繭衣,選擇縮皺中等的個體。單個削開選擇無縮尾、無駝背、體型伸展的蛹,分開雌雄后,裝回原繭殼。個體稱量:單個稱量入選種繭的全繭量、繭層量。選擇全繭量在該區平均值±0.10g以內,繭層量在該區平均值±0.02g的種繭作為留種個體。留種個體分雌雄放入對應制種盒,附標識牌。交配制種交配型式采用品種內異小系異蛾區交配,按制種計劃進行不同蛾區的配對。雄蛾交配次數以一次為限。蛾期選擇交配前淘汰禿翅、短翅、卷翅、黑斑、黑環節、體型過大或過小等不良蛾。制種方式制成14蛾為一張的框制種,蠶種紙上注明品種、編號,蛾區對交號,產卵日期。交配產卵交配宜在上午9:00~10:00進行,交配20min后捉出單只雌、雄蛾,另行交配。根據品種交尾習性,交配時長4h~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