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32-2021 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標準_第1頁
DB13(J)-T 8432-2021 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標準_第2頁
DB13(J)-T 8432-2021 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標準_第3頁
DB13(J)-T 8432-2021 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標準_第4頁
DB13(J)-T 8432-2021 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根據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1年度省工程建設標準和標準設計第一批制(修)訂計劃》(冀建節科函〔2021〕31號)的要求,由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本標準。本標準共分為10章和1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主要材料設備;5.環境設計;6.建筑設計;7.結構設計;8.給排水設計;9.暖通設計;10.電氣設計及相關附錄。本標準由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由河北省綠色建筑推廣與建設工程標準編制中心負責管理。標準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電話郵箱:84845135@以便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審查人員名單:主編單位: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劉朝暉張朝輝封丁蔣義平崔向軍張孟灝孫雅媚曹慶峰郭培源屈衛泉付會欣楊永根王振宗賈占亭張博瑋梁徐杰劉強李文江徐程劉金旭高沛趙士永袁春曉趙帥杰肖佳棟陳曉旋岳翠霞劇元峰 2術語 23基本規定 44主要材料設備 5環境設計 6建筑設計 7結構設計 20 20 21 22 24 25 278給排水設計 31 32 33 9暖通設計 34 40 40 40 45 46 47附錄A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強度計算公式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67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 44MainMaterialsandEquipment 5EnvironmentalDesign 96ArchitecturalDesign 12 14 6.4DesignofAccessibilityandOptima 6.6DesignofAdaptivePerformance 7StructuralDesign 20 20 21 22 24 25 268WaterSupplyandSewerageDesign 30 8.6FireWater 8.7Reclaimedwaterand 339Designfor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 3910ElectricityDesign 40 40 40 45 46 47ApendixATotalformulaofrainstormintensityofmaincitiesinHebeiProvinc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671.0.1為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家和河北省的技術經濟政策,提高住宅建筑質量和品質,推進高質量宜居住宅建設,突出住宅的安全耐久、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健康宜居、智慧運營、綠色建造等高品質性能,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河北省新建高質量宜居住宅建筑的設計。1.0.3高質量宜居住宅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高質量宜居住宅highqualitylivableresidentialbuilding采用綠色建造方式建設,具有安全耐久、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健康宜居、智慧運營等高品質性能的住宅。2.0.2全裝修fittedoutresidentialbuilding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內部墻面、頂面、地面全部鋪貼、粉刷完成,門窗、固定家具、設備管線、開關插座及廚房、衛生間固定設施安裝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區域的固定面全部鋪貼、粉刷完成,水、暖、電、通風等基本設備全部安裝到位。2.0.3耐久性durability指材料抵抗自身和自然環境雙重因素長期破壞作用的能力。2.0.4智能家居系統intelligenthomefurnishingsystem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包括家庭網絡、家庭安防、家電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計量、節約低碳、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2.0.5智能電表intelligentkilo-watt-hourmeter具有用電信息存儲、雙向多種費率計量、用戶端控制、多種數據傳輸模式的雙向數據通信、防竊電等功能的電表。2.0.6緊急呼叫裝置emergencycallsystem安裝于家庭中的用于發生危險情況時對外發出求救及報警信號的電氣裝置。2.0.7電動汽車充電樁chargingpile為電動汽車充電的專用設施,能實現計時、計電度、計金額充電,充電樁可分為直流充電樁、交流充電樁和交直流一體充電樁。2.0.8終端綜合配線箱integratedterminalbox用于安裝各種配線模塊、家庭交換機、計算機網絡集線器或以太交換機及家庭智能化系統模塊、有線廣播電視用家庭網關等戶內設備及設施的箱體。43.0.1住宅設計應滿足下列規定:1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應為100年;2綠色建筑星級應為三星;3應采用被動式超低能耗;4環境應健康宜居;5應采用智慧家居設計;6應采用綠色建造方式建設。3.0.2住宅設計應符合河北省城鄉規劃及居住區規劃的要求,并應經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間;住宅設計應與居住區規劃設計相協調,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的規定。3.0.3住宅設計應使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并應營造便捷、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3.0.4住宅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多樣的居住需求,除滿足基本居住要求外,尚應滿足適老性和無障礙的特殊使用要3.0.5住宅設計應推行模數化、標準化、多樣化,考慮在住宅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促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品質。3.0.6住宅設計應滿足設備系統功能有效、運行安全、維修方便等要求,并應為相關設備預留合理的安裝位置。3.0.7住宅應實施全裝修,提高住宅產品的完成度。建筑設計與裝修設計應同步進行并一體化實施。3.0.8住宅應進行建筑信息模型設計,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并設置智能化服務及管理系統,實現全壽命期的信息化管理。64.0.1住宅應在全壽命期內全面保證主體結構的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主體結構的材料,除應滿足相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1混凝土材料應根據結構所處的環境類別和作用等級,按同時滿足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和混凝土原材料組成的要求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同時滿足耐久性和承載能力的要求;2)混凝土強度等級,地上正常室內環境不應低于C30,露天環境和地下環境不應低于C35;3)當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時,應滿足現行行業標準《高性能混凝土評價標準》JGJ/T385的相關要求;4)應采用預拌混凝土。2鋼筋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有關規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高質量宜居住宅所用的鋼筋直徑不應出現負公差。2)除吊鉤、吊環采用HPB300或Q235B外,受力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fyk不宜低于500MPa、不應低于400MPa;3)受力鋼筋的直徑應大于6mm。當采用直徑6mm的熱軋鋼筋作為構件的主要受力鋼筋時,應在本標準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將混凝土強度提高一個等級,或將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增加5mm。3鋼材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有關規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主體結構的鋼材宜采用Q235、Q355、Q390、Q420、Q460和Q355GJ鋼;處于外露環境,且對耐腐蝕有特殊要求或處于侵蝕性介質環境中的承重結構,宜采用Q235NH、Q355NH和Q415NH牌號的耐候結構鋼。2)鋼結構承重構件所用的鋼材應具有屈服強度、斷后伸長率、抗拉強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證,在低溫使用環境下尚應具有沖擊韌性的合格保證;對焊接結構尚應具有碳和碳當量的合格保證。鑄鋼件和要求抗層狀撕裂(Z向)性能的鋼材尚應具有斷面收縮率的合格保證。焊接承重結構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結構所用的鋼材,應具有彎曲試驗的合格保證;對直接承受動力荷載或需進行疲勞驗算的構件,其所用鋼材尚應具有沖擊韌性的合格保證。4木材除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1)結構應采用具有明確的材質等級或強度等級的方木、原木、鋸材和工程木產品;2)結構用木材的含水率應符合木結構設計、制作和安裝要求。5砌體材料除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砌體結構材料應依據其承載性能、節能環保性能、使用環境條件合理選用;所用砂漿應采用預拌砂漿。2)所用材料應有產品出廠合格證書、產品性能型式檢驗8報告;3)砌體結構中的鋼筋應采用熱軋鋼筋或余熱處理鋼筋。4.0.2住宅應符合家庭結構多樣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原則,并應滿足套型系列化和空間可變性的要求。4.0.3住宅中建筑部品部件,應符合下列規定:1部品部件與結構主體應相互協調適應,以延長并保證建筑使用壽命和各項性能。2應具有通用性,便于維護管理、更換或提升改造。3主要部品部件的耐久年限應滿足表4.0.3的要求。部品部件耐久年限(年)外窗及分戶門30套內門窗30內隔墻系統20屋面、衛生間防水25地下室防水整體衛浴系統20整體廚房系統管線及設備2095.1.1建筑室內空氣中氨、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濃度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規定限值20%,室內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25μg/m3,且室內PM10年均濃度不高于50μg/m3;主要功能房間的噪聲級及隔聲性能達到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高要求標準限值。5.1.2建筑材料中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等有害物質含量和放射性限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材料的有害物質含量和放射性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要求;2建筑室內和建筑主出入口應在醒目位置設置禁煙標志。5.1.3選用的裝飾裝修材料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中對有害物質限量的要求,選用滿足要求的裝飾裝修材料達到3類及5.1.4住宅應利用自然采光,室內采光標準以及室內照明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50352的相關規定。5.2室外環境5.2.1住宅的建筑間距和日照應符合河北省城市規劃管理的有關規定。5.2.2居住區域內道路應滿足消防、救護等車輛的通行要求,并符合防災救災的要求。道路最小寬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的相關規定。5.2.3綠地率和集中綠地的設置應分別符合河北省綠化管理及城市規劃管理的有關規定。5.2.4居住區域宜進行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宜以綠植為主,以降低熱島強度。綠植景觀的豎向設計應以總體設計布局和控制高程為依據,營造有利于雨水就地消納的地形并與相鄰用地相協調。當景觀設計為水景時,用水水源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555的要求執行。5.2.5居住區域內宜設置雨水控制與利用系統,系統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的要求。臨近河道的居住小區宜綜合利用河道水。5.2.6居住區域內應設置給水、污水、雨水、燃氣、電力、通信和有線電視等管線。各類管線必須與城市管線相銜接,并應按照相關管線工程規劃管理的相關規定,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進行管線綜合設計。5.2.7有城市污水管網時,生活污水應納入城市污水管網內,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1962的相關規定。無城市污水管網時,生活污水應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5.2.8居住區域內應科學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收集容器設置應當符合垃圾分類投放需要。5.2.9居住區內的環境噪聲值應小于或等于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中的2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限值。5.2.10居住區內風環境設計宜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動舒適和建筑的自然通風。5.2.11住區內部的各種管線綜合布局時應堅持規劃先行、適度超前、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原則;住區管線綜合規劃應與其他相關規劃銜接,從整體出發兼顧局部,合理利用場地,綜合確定工程管道的地上地下空間位置,并與其他城市基礎設施銜接協調。6.1.1住宅除滿足基本的住宅套型設計要求設計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等基本功能空間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主要空間面積應配置適宜;2套內生活流線應順暢,餐廚關系應密切;3廚房、衛生間等設備設施應配置齊全;4應滿足住戶家庭結構變化的需求。6.1.2套型的使用面積應符合下列規定:1由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組成的套型,其使用面積不應小于32㎡;2由兼起居的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等組成的最小套型,其使用面積不應小于24㎡。6.1.3臥室的使用面積應符合下列規定:1雙人臥室不應小于10㎡;2單人臥室不應小于6㎡;3兼起居的臥室不應小于13㎡。6.1.4雙人臥室的短邊凈寬不宜小于2.80m;單人臥室的短邊凈寬不宜小于2.20m。6.1.5起居室(廳)的使用面積不應小于11㎡。6.1.6廚房應為獨立可封閉的空間,使用面積不應小于5㎡。6.1.7廚房應按炊事操作流程整體布置洗滌池、操作臺、灶臺及排油煙機、排氣道或直排式排氣口。排油煙機的位置應與爐灶位置對應,并應與排氣道直接連通。櫥柜、吊柜應與設備設施整體集成。6.1.8廚房宜設置防水層,不宜設置地漏。6.1.9操作臺直線展開長度不宜小于2.4m;單排布置設備的廚房凈寬不應小于1.50m;雙面布置設備的廚房凈寬不應小于2.1m,其兩排設備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0.9m。6.1.10廚房宜配設服務陽臺,污洗池宜設在服務陽臺上。6.1.11宜采用集成式衛生間。6.1.12衛生間的使用面積不應小于3.00㎡。6.1.13衛生間宜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風;有多個衛生間時,至少應有一間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風。住宅套內設有兩個及以上衛生間時,應設有一間帶衛生間的臥室;共用衛生間的洗面器應分離設置,宜采用洗面器、便器、淋浴三分離設計。6.1.14衛生間可根據使用功能要求組合不同的設備。不同組合的空間使用面積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便器、洗面器時不應小于2.10㎡;2設便器、洗浴器時不應小于2.30㎡;3設洗面器、淋浴器時不應小于2.50㎡;4設洗面器、洗衣機時不應小于2.10㎡;5單設便器時不應小于1.10㎡。6.1.15套型出入口應設過渡空間即門廳,具備換鞋、收納等功能,收納區域宜獨立設置。6.1.16門廳設計宜增加洗手消毒功能。大戶型根據潔凈要求,區分入戶流線。6.1.17套內應設置收納空間,收納空間的容積不小于室內容積的1/25;應通過集成設計高效利用空間;步入式收納空間應設置通風、照明等設施。6.1.18套內設于底層或靠外墻、靠衛生間的壁柜內部應采取防潮措施。6.1.19陽臺應封閉,進深不應小于1.3m,不應大于1.8m。當造型需要時可設為開敞陽臺。6.1.20晾曬衣物的設施宜設置在陽臺內。頂層陽臺應設深度不小于陽臺尺寸的雨罩。設置露臺的,雨罩深度不應小于1.30m。相鄰住戶的毗連陽臺應設分戶隔板。6.1.21凹口內不宜設置臥室、起居室(廳設置臥室、起居室(廳)的凹口應符合以下規定:1凹口的凈寬應不小于1.50m;2凹口的凈寬與凈深之比應不小于1:2;3當凹口凈寬小于1.80m時,應設置防盜窗或采取相應的防攀爬措施。6.1.22住宅層高不應低于3.0m。6.1.23臥室、起居室的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60m。局部凈高不應低于2.30m,且其面積不應大于室內使用面積的1/3。6.1.24廚房、衛生間的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40m。6.1.25廚房、衛生間內排水橫管下表面與樓面、地面凈距不得低于2m,且不得影響門、窗開啟。6.2.1四層及四層以上住宅的公共出入口應設門廳,門廳應進行采暖設計。主要出入口應進行無障礙設計,應與室外道路、居住綠地及配套公共設施的出入口無障礙銜接。6.2.2公共出入口處應有標識。6.2.3公共出入口處應設雨篷,雨篷不應小于出入口平臺的長度和寬度。6.2.4首層疏散門凈寬不應小于1.20m,應設閉門器,地面找坡坡向室外,并應采取防滑措施。6.2.5公共出入口應設平臺,建筑高度18m及18m以下的住宅平臺深度不應小于1.50m,建筑高度18m以上的住宅平臺深度不應小于2.00m,并應采取防滑措施。6.2.6四層及四層以上新建住宅建筑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9m的新建住宅建筑,必須設置電梯。6.2.7設有電梯的樓棟,每單元至少應設置1部可容納擔架的無障礙電梯,且能直達戶門層。可容納擔架電梯的井道面積不應小于4.5㎡,且轎廂深度不得小于1.8m。6.2.8四層及四層以上住宅電梯應在設有戶門和公共走廊的每層設站。住宅電梯應采用節能型電梯,且宜成組集中布置,并采用群控聯動的節能控制措施。6.2.9每單元應有一臺電梯直通地下汽車庫。當地下室為非機動車停車庫或機電設備用房時,電梯應到達該樓層。6.3.1住宅小區,應當按照有關標準,規劃和配套建設非機動車集中停放場所及充電設施。非機動車停車場(庫)應設置在方便居民使用的位置。6.3.2住宅建筑應在首層出入口(單元門)安裝電控防盜門;住宅底層車庫內通往各單元入口處也應安裝電控防盜門。6.3.3當發生火警時,疏散通道上和出入口處的門禁應能集中解鎖或能從內部手動解鎖。6.3.4住宅的外窗遇下列情況時應設置入侵防范措施:1首層各外窗,包括封閉陽臺的窗和不封閉陽臺從室外通向陽臺的門窗。22其它層的外窗窗臺距下部屋頂平臺、大挑檐、公共走廊的地面等不足2m的門窗。6.3.5戶門應采用具備防盜、保溫、隔聲功能的防護門。向外開啟的時候不應妨礙公共交通及相鄰戶門開啟。6.3.6外窗安全防護措施宜與窗體一體化設計制作。6.3.7各部位門扇最小凈尺寸應符合表6.3.5戶門應采用具備防盜、保溫、隔聲功能的防護門。向外開啟的時候不應妨礙公共交通及相鄰戶門開啟。6.3.6外窗安全防護措施宜與窗體一體化設計制作。6.3.7各部位門扇最小凈尺寸應符合表6.3.7的規定。類別門洞寬度(門洞寬度(m)門洞高度(m)共用外門2.30戶(套)門2.20起居室(廳)(廳)0.90(1.00)2.20臥室門0.90(1.00)2.20廚房門0.80(1.00)2.20衛生間門0.80(1.00)2.20陽臺門(單扇)0.90(1.00)2.20儲藏室門0.702.20注:1表中門洞口高度不包括門上亮子高度,寬度以平開門為準;2洞口兩側地面有高低差時,以高地面為起算高度;3無障礙住宅門洞最小寬度應滿足括號中尺寸。6.3.8新建住宅應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宜選用智能信報箱、智能快件箱。當選用智能信報箱、智能快件箱時,應預留必要的安裝條件。6.3.9空調室外機位的設置應方便安裝、便于維護,空調室外機機位長度不應小于1200mm、寬度(進深)不應小于600mm、高度不應小于900mm;確保室外機熱交換良好。6.3.10空調室外機遮擋格柵的通透率不應小于70%。6.3.11住宅的空調室外機應在建筑設計中一體化考慮,擱板設計應有序、隱蔽、美觀。6.3.12當相鄰套住宅的空調室外擱板共用或相鄰設置時,應采取安全隔離措施防止相鄰住戶間互相影響。6.4無障礙及適老化6.4.1居住區開敞空間建筑場地、建筑內部及其之間應提供連貫的無障礙通行路線。6.4.2無障礙設施的地面應堅固、平整、防滑、不積水;無障礙設施應避免尖角、銳利邊緣及過于粗糙的表面;無障礙設施應設照明,并保證照度均勻,避免眩光。6.4.3無障礙住房宜設置在首層,且靠近主要出入口處;當無障礙住房設置在二層及以上樓層時,應設置無障礙電梯。6.4.4住宅的設計應為適老化改造預留條件,并符合以下規定:1臥室與家中主要活動區之間地面不應出現高差,地面材質應防滑耐磨。2廚房、衛生間使用功能與空間應滿足通行的便利性和可達性要求。供乘輪椅者使用的廚房,操作臺下方凈寬和高度都不應小于650mm,深度不應小于250mm。3應在衛生間廁位和淋浴位置安裝扶手或預留安裝條件,并適當增大廁位和淋浴空間。6.5.1住宅宜按工業化住宅規定進行標準化設計。6.5.2住宅的平面、立面和空間設計應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將基本功能單元或套型作為基本模塊進行設計,并滿足下列要求:1滿足標準化與系列化的要求;2滿足空間靈活可變性的要求;3滿足部品部件通用化要求。6.5.3住宅設計應通過模數協調實現建筑支撐體和建筑填充體之間的整體協調。6.5.4住宅設計應采用基本模數或擴大模數,部件部品的設計、生產和安裝等應滿足尺寸協調的要求。6.5.5住宅設計應采用系統協同的方法,滿足生產建造全過程要6.5.6集成式廚房應統籌櫥柜、設備設施及管線的尺寸協調。集成式衛生間應與住宅套型相結合進行整體設計。集成式廚房、衛生間設計均應滿足現行行業標準《工業化住宅尺寸協調標準》JGJ/T445中相關規定。6.6適應性能設計6.6.1住宅的套型設計應滿足家庭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生活變化的需求。6.6.2住宅中的非結構構件應滿足空間適應性要求,并應滿足空間靈活布置以及便于后期維護改造的要求。6.6.3住宅共用部分應采用標準化與多樣化相結合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公共樓梯及前室、門廳及走道等平面宜簡單規整,滿足通用性要求。6.6.4住宅共用設備及管線應進行一體化集成設計,并應選擇集成化、模塊化部品。6.6.5住宅共用管道井和共用設備的設計應滿足日常檢修更換的要求。6.6.6穿越主體結構構件的管線應預留管線套管或孔洞。7.1.1結構設計應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7.1.2結構應進行抗震設計,抗震設防類別不應低于標準設防類。7.1.3結構應進行耐久性設計。結構宜按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進行防連續倒塌設計。7.1.4住宅結構應體型簡單、規則,避免采用對抗震不利的結構,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確形體的規則性;不規則的應按規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則的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建筑。7.1.5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的力學性能、工藝性能和耐久性能,并宜符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普通混凝土材料、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的力學性能指標可按照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取值。有抗震要求時,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及其他相關標準的規定。7.1.6建筑結構應能承受在建造和正常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作用和環境影響。在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內,住宅建筑結構和結構構件應滿足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要求。7.1.7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上的住宅結構可采用隔震或消能減震結構,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和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程》JGJ2以及現行河北省地方標準《建筑工程消能減震技術標準》DB13(J)/T8422的規定執行。7.1.8地基基礎設計等級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確定,且不應低于乙級。7.2結構選型及構件布置7.2.1結構可采用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組合結構、木結構和砌體結構等。結構體系宜采用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砌體結構等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中明確規定的結構體系。7.2.2房屋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當采用裝配式建筑時,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1、《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等以及其他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2.3剪力墻、柱、支撐等豎向構件的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側向剛度沿豎向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結構剛度和承載力有突變的部位,應采取可靠的加強措施。7.2.4抗側力構件宜考慮住宅全壽命期內功能空間靈活可變的可能性,宜優先布置在外墻、分戶墻、樓電梯間隔墻等墻體位置相對固定的部位。7.2.5結構縫設置應滿足下列要求:1應根據結構受力特點及建筑尺度、形狀、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確定結構縫的位置和構造形式,結構縫的設置應以減少不規則項或減輕溫度應力為原則;22需要設置結構縫時,縫寬和構造措施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2.6混凝土結構的樓、屋蓋樓板應采用現澆混凝土樓板或混凝土疊合樓板;鋼結構的樓、屋蓋樓板應采用鋼筋桁架樓承板或混凝土疊合樓板。7.3荷載與作用7.3.1結構設計應根據設計使用年限合理確定荷載和作用,并應符合本標準以及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3.2活荷載應符合下列規定:1樓面和屋面活荷載考慮設計使用年限的調整系數γL應按表7.3.2取值。γL表7.3.2樓面和屋面活荷載考慮設計使用年限的調整γL結構設計使用年限2屋面活荷載標準值應按實際使用情況考慮且不應小于2.0kN/m2。3樓梯、陽臺和上人屋面等的欄桿活荷載標準值,欄桿頂部的水平荷載應取1.5kN/m,豎向荷載應取1.2kN/m,水平荷載與豎向荷載應分別考慮。4雨篷、空調板等懸挑構件承載力驗算時,應按可能積水的最大深度考慮積水荷載。7.3.3雪荷載和風荷載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的規定。αmax=Ψ.αmax,50(7.3.4)αmax=Ψ.αmax,50(7.3.4)式中:Ψ——水平地震作用調整系數,按表7.3.4-1取值;αmax,50——設計基準期50年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應按表7.3.4-2采用。Ψ設計使用年限抗震設防烈度66度7度0.10g0.15g0.20g0.30g設防地震罕遇地震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0.10g0.15g0.20g0.30g多遇地震0.040.04設防地震40.450.68罕遇地震0.280.500.720.907.4.1抗震設防地區的住宅,應進行結構、結構構件的抗震驗算,并應根據結構材料、結構體系、房屋高度、抗震設防烈度、場地類別等因素,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7.4.2當結構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時,應根據其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不規則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屬設施功能的要求、投資水平、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對選定的抗震性能目標提出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綜合分析和論證。7.4.3結構的抗震性能化設計選定的地震動水準、性能目標及性能設計指標及其計算方法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并應考慮地震作用的年限調整。7.4.4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可用于對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較高要求或專門要求的建筑,并經耐久性論證。7.4.5減、隔震構件的使用年限不應小于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并應制定日常檢查和維護維修計劃,由專人負責執行。7.4.6抗震驗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式中: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ψ——水平地震作用調整系數,按表7.3.4-1取值;λ——剪力系數,不應小于表7.4.6規定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對豎向不規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1.15的增大系數;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0.10g0.15g0.20g0.30g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結構0.0080.0160.0240.0320.048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結構0.0060.0120.0180.0240.036注: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間的結構,按插入法取值。7.5.1結構的計算分析,除應滿足本標準及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外,按其設計使用年限的不同,尚應分別滿足河北省地方標準《百年住宅設計標準》DB13(J)/T8383的規定。7.5.2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作用下的側移值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變形值不應大于表7.5.2規定的限值;結構類型結構體系風荷載作用下多遇地震作用下屋頂側移層間位移角層間位移角混凝土結構框架結構 1/5501/550框架-剪力墻結構——1/8001/800剪力墻結構——1/10001/1000鋼結構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1/5001/4001/350鋼框架-混凝土剪力墻 1/8001/800鋼框架-鋼板剪力墻1/5001/4001/3507.5.3對需要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層的彈塑性變形驗算的結構,其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不應超過表7.5.3規定的限值。結構體系多遇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鋼結構、組合結構7.5.4鋼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要求,在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規范》GB50009規定的10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作用下,在順風向和橫風向的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αw均不應大于0.15m/s2,計算時鋼結構阻尼比宜取0.01。7.5.5樓蓋結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樓蓋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不宜小于5Hz,豎向振動加速度峰值不應超過0.05m/s2。7.5.6框架設計除應滿足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外,尚應滿足下列規定:1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框架柱的軸壓比不應大于0.75;2應充分考慮填充墻設置對結構抗震的不利影響,避免不合理設置而導致主體結構破壞。當建筑各樓層填充墻設置差異較大時,應計入填充墻剛度驗算樓層側向剛度比,當側向剛度不規則時,應采取必要的加強措施。3應充分考慮框架柱周圍節點做法(如混凝土欄板、下垂板等)對框架柱凈高引起的不利影響。7.5.7當剪力墻上的設備洞口水平尺寸超過墻肢長度的20%時,應充分考慮其對墻肢軸壓比產生的不利影響。7.5.8梁設計除應滿足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外,尚應滿足下列規定:1梁設計應充分考慮設備管線的預留洞,并應按有關規定對開洞梁進行補充驗算和加強。2支承懸挑構件的梁,應充分考慮懸挑構件對梁產生的扭矩影響。7.6耐久性設計7.6.1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1確定結構的環境類別及其作用等級;2采用有利于減輕環境作用的結構形式和布置;3規定結構材料的性能和指標;4確定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5提出混凝土構件裂縫控制與防排水等構造要求;6針對環境作用及作用等級采取合理的防腐蝕附加措施或多重防護措施。防腐蝕設計應符合環保節能的要求;7采用保證耐久性的混凝土成型工藝、提出保護層厚度的施工質量驗收要求;8提出結構使用階段的檢測、維護與修復要求,包括檢測與維護必需的構造與設施;9根據使用階段的檢測,必要時對結構或構件進行耐久性再設計。7.6.2混凝土構件最小保護層厚度及裂縫的控制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的相關規定。當梁、柱、墻中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于5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7.6.3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在改善混凝土密實性、滿足規定的保護層厚度和養護時間的基礎上,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的住宅應進一步采用防腐蝕附加措施。防腐蝕附加措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標準》GB/T50046等標準的有關規定。1嚴寒和寒冷地區冬季水位變動區環境作用下的構件;2處于地下或維護困難,且環境作用等級為中度及以上的構件;3受氯化物直接作用的構件或處于氯化物環境作用等級為嚴重及以上的構件。注:環境作用及等級的劃分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的要求確定。7.6.4鋼結構的防腐蝕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建筑鋼結構防腐蝕技術規程》JGJT251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等的有關規定。鋼結構施工圖中應注明檢修年限,檢修年限應與所選用的油漆涂料耐久年限相匹配。7.6.5木結構應采取防水防潮、防白蟻危害、防腐等防護措施,并應進行防火設計,具體見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6.6砌體結構耐久性設計應進行專門研究并經論證,且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6.7地基基礎應根據巖土、水等環境條件并考慮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進行耐久性設計。基礎構件的耐久性設計,除應滿足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標準》GB/T50046、《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等的規定。7.6.8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5,基礎墊層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7.6.9地基處理采用的材料、抗浮構件及設施應滿足耐久性要求。8.1.1給水排水設計應滿足住宅建筑功能需求,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便于施工及維護,并應設置消防設施;應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技術標準的節能環保、高效的產品,不應使用已被國家淘汰的產品。8.1.2給水排水設計應滿足現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及規范。8.1.3室內、外給水排水管線布置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及《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8.1.4每套住宅應設置各類生活供水系統的水表;水表的設置應便于管理,并宜設置在供水管道井內。8.1.5給水排水設計應根據不同類型住房的特點,結合小區定位、建筑高度、氣象、地質、水文等因素,采用相應的要求和標準。8.2.1用水定額、水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節水設計的規定。8.2.2分質供水各類用水水質、防水質污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的相關規定。8.2.3給水系統應合理分區,選用安全、高效、節能的供水方式。8.2.4管材、水表和附件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河北省相關標準、規定要求。1室內的給水管道,宜采用不銹鋼管、銅管、鋼塑復合壓力2水表宜采用IC卡水表等智能化水表。3使用高效節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級宜采用1級,應不低于8.3.1衛生間應采用同層排水,同層排水宜采用不降板同層排水。同層排水系統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同層排水工程技術規程》CJJ232及現行河北省地方標準《建筑同層排水工程技術標準》DB13(J)/T8378的規定。8.3.2住宅污、廢水不能采用重力排水時,宜采用成品污水提升裝置,并宜設置在本戶衛生間或敞開空間內。成品污水提升裝置性能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污水提升裝置技術條件》CJ/T380的規定。8.3.3排水管管材和配件,應符合下列規定:1住宅室內的排水管道,宜選用柔性接口機制排水鑄鐵管、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及相應管件,通氣管材宜與排水管管材一致。2排水系統選用的管材和管件及連接方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3應優先選用有降噪功能的管材。8.4.18.4.1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應符合現行國家規范《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的相關規定。8.4.2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地區應依據當地相關部門要求及河北省現行地方標準《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規程》DB13(J)/T210的規定。8.4.3各地屋面雨水、場地雨水暴雨強度公式詳見附錄A。8.5熱水和飲水供應8.5.1應依據《河北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設置,應優先采用太陽能、淺層地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8.5.2熱媒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1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的熱媒應通過經濟技術比較,并應按下列順序選擇:1)采用具有穩定、可靠的余熱、廢熱、地熱。2)滿足使用條件的太陽能、空氣源熱泵。3)采用能保證全年供熱的熱力管網熱水。2分散熱水供應系統可采用以下熱源:1)太陽能;2)空氣源熱泵;3)燃氣(輔助熱源);4)電(輔助熱源)。8.5.3直飲水凈水機房上方不應設置衛生間、浴室盥、廚房、污水處理間等。除生活飲用水以外的管道不得進入凈水機房。8.6消防給水、滅火設施8.6.1住宅小區消防給水、滅火設施應符合現行國家防火設計要8.6.2高檔住宅小區、高檔別墅區戶內、戶外均宜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8.7中水、綠地灌溉8.7.1建筑面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區,應配套建設中水回用設施,并與主體工程同時交付使用。8.7.2灌溉水源及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8.7.3種植面綠化灌溉,宜采用微噴灌的澆灑方式。9.1.1暖通專業設計應滿足住宅建筑功能需求,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便于施工及維護;應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技術標準的節能環保、高效的產品,不應使用已被國家和河北省淘汰的產品。9.1.2集中供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每一個房間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供暖空調系統應設置自動室溫調控裝置。住宅室內設計溫度取值見表9.1.2。房間類型夏季溫度(℃)冬季溫度(℃)臥室、起居室(廳)和衛生間2620廚房——設供暖的樓梯間和走廊——9.1.3通風和空調系統應結合建筑設計,首先確定各季節的自然通風設施并做好室內氣流組織,機械通風和空調的設計不得妨礙建筑的自然通風;并根據近零能耗建筑室內設計參數不同于常規建筑及冷熱負荷小于常規建筑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設計優化。9.2新風、通風、空調9.2.1戶式新風系統的最小新風量宜按換氣次數法確定,并宜符合表9.2.1規定。人均居住面積Fp每小時換氣次數Fp≤10m20.7010m2<Fp≤20m20.6020m2<Fp≤50m20.50Fp>50m20.45注:人均居住面積為居住面積除以設計人數或實際使用人數。9.2.2戶式新風系統宜采用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流新風系統,并應采取新風預熱等防霜凍措施和冷凝水排放措施;當無法采用雙向流新風系統時,可采用單向流或無管道新風系統,并計算新風對室內溫升和溫降的影響。9.2.3新風系統的室內送、排風口布置,應使新風氣流從主要活動區經過流區流向排風區。主要活動區內每個房間均宜設置送風口。9.2.4室外新風口應遠離建筑污染物排放口和散冷(熱)設備。新風口和排風口布置應避免室外進風和排風的短路,并不應影響相鄰住戶。9.2.5新風系統應設置低阻高效空氣凈化裝置,且具有提示更換的功能。凈化效果需滿足室內設計參數的要求。室內PM值應滿足本標準第5.1.1條的要求。9.2.6新風系統宜監測室內外CO2濃度、室內PM2.5濃度、室內溫濕度、新風機啟停狀態、過濾器進出口靜壓差,并能根據監測數據及設定值等室內環境參數實現智能運行。9.2.7通風設備與室外風口之間的管道應做防結露保溫處理且坡向室外,坡度不應小于0.01,穿過具有氣密要求的外墻時應做無熱橋及氣密處理。9.2.8風管管材應符合下列規定:1非金屬風管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中不燃A級或難燃B1級的規定;2非金屬風管所有壓敏(熱敏)膠帶和膠粘劑固化后的燃燒性能應為難燃B1級;3PVC材料的法蘭燃燒性能應為難燃B1級;4風管連接處密封材料燃燒性能等級應為不燃A級或難燃B1級。9.2.9當采用雙向換氣的新風系統時,宜設置新風熱回收裝置,并應具備旁通功能。新風系統設置具備旁通功能的熱回收段時,應采用變頻風機。9.2.10新風熱回收裝置的選用及系統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1新風能量回收裝置在規定工況下的交換效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GB/T21087的規定;2根據衛生要求新風與排風不可直接接觸的系統,應采用內部泄漏率小的回收裝置;3可根據最小經濟溫差(焓差)控制熱回收旁通閥;4應進行新風熱回收裝置的冬季防結露校核計算;5新風熱回收系統應具備防凍保護功能。II通風9.2.11住宅宜采用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相結合的復合通風方式;住宅應設置新風系統,并根據項目情況設置到位或預留安裝條件。9.2.12廚房宜設置獨立補風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補風宜從室外直接引入,補風管道應保溫,并應在入口處設保溫密閉型電動風閥,且電動風閥應與排油煙機聯動;2補風口應盡可能設置在灶臺附近。9.2.13廚房、衛生間和貯藏空間通風應符合下列規定:1廚房應設置供廚房房間全面通風且有避風、防雨構造的自然通風設施。2衛生間應設置防回流的機械通風設施或預留安裝機械通風設施的條件;衛生間排風口宜設于便器的上方。3廚房、衛生間的排油煙管道或排風管道應通過豎向排風道通至屋面排向室外。豎向排風道應具有防火、防倒灌及均勻排氣的功能,并應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豎井泄漏的措施。頂部應設置防止室外風倒灌裝置。4廚房和衛生間全面通風換氣次數不宜小于3次/h。5住宅貯藏空間宜考慮通風設施。6廚房、衛生間及貯藏室的門應在下部設置有效截面積不小于0.02m2的固定百葉,也可距地面留出不小于30mm的縫隙。9.2.14住宅不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主要房間應設置空調設施或預留安裝空調設施的位置和條件。9.2.15室內空調設備的冷凝水應有組織排放。室內敷設的冷凝水管應采取防結露措施。9.2.16當采用分戶或分室設置的分體式空調器時,室外機的安裝位置應符合本標準第6.3節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排出空氣與吸入空氣之間不會發生明顯的氣流短路;2應便于室外機清潔。9.2.17空調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采用房間空氣調節器時,設備能效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1455規定的能效等級2級的要求。2當采用多聯機空調系統或其他形式集中空調系統時,空調系統冷源能效和輸配系統能效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的規定值。除具有熱回收功能型或低溫熱泵型多聯機系統外,多聯機空調系統的制冷劑連接管等效長度應滿足對應制冷工況下滿負荷時的能效比(EER)不低于2.8的要求。3集中空調系統的水系統循環泵,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的規定計算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EC(H)R],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4電梯機房宜設置空調;住宅內電梯宜設置電梯轎廂空調;5分體空調室內機與室外機連接的冷媒管、凝結水管、電纜等不得借路穿過其他房間,應結合住宅全裝修進行布置;多聯機空調室內機應考慮檢修措施。9.2.18采用太陽能作為空調熱力制冷的冷源時,需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太陽能空調工程技術規范》GB50787的規定。9.2.19當選擇土壤源熱泵系統、淺層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熱泵系統、污水水源熱泵系統作為居住區或戶用空調(熱泵)機組的冷熱源時,嚴禁破壞、污染地下資源。9.3戶式中央吸塵9.3.1住宅內設有由吸塵器主機、吸塵管道、吸塵插口、吸塵組件組成的中央除塵系統。9.3.2除塵系統設計應該滿足以下要求:1吸塵主機置于室外或建筑物的機房、陽臺、車庫、設備間2主機通過嵌至墻里的吸塵管道與每個房間的吸塵插口相連接。10.1.1建筑電氣的設計應與住宅建筑的特點、規模、物業管理和發展規劃相適應,應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整體美觀、維護管理方便。10.1.2建筑電氣設備應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技術標準的高效、節能環保、性能先進的電氣產品,不應使用已被國家淘汰的產品。10.1.3線纜垂直敷設時,強電和弱電系統宜分別設置電氣豎井。當受條件限制需合用時,強電和弱電線纜應分別布置在豎井兩側或采取隔離措施。10.1.4消防與非消防配電線路宜分開敷設在不同的電氣豎井中,確有困難需要敷設在同一電氣豎井中時,應分別布置在豎井的兩側。10.1.5套內電氣設備的設計應考慮與家具、廚房、衛生間的布置相協調,并應為住戶留有改造的余地。10.2供配電設計10.2.1住宅用電負荷分級、用電負荷指標及負荷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住宅建筑中主要用電負荷的分級應符合表10.2.1-1的規建筑規模主要用電負荷名稱負荷等級建筑高度大于54m,但不大于100m的一類高層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建筑)消防用電、應急照明、航空障礙照明、安防系統、智能化系統機房、客梯、排污泵、生活水泵一級走道照明、值班照明、中水泵二級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二類高層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建筑)消防用電、應急照明、走道照明、值班照明、安防系統、智能化系統機房、客梯、排污泵、中水泵、生活水泵二級注:其他未列入表中的住宅用電負荷的供電等級宜為三級。2根據負荷計算結果應用場合,應分為配電負荷計算及配電變壓器容量計算;3每套住宅用電負荷指標不應低于表10.2.1-2的規定。序號建筑面積S(㎡)用電負荷指標(kW)電能計量表(單相)A1S≤8065(60)280<S≤10075(60)3100<S≤12585(60)4125<S≤15095(60)5150<150<S≤5(60)6180<S≤2105(60)7210<S≤24010(100)注:1當每套住宅建筑面積大于240m2時,超出的建筑面積用電負荷指標按照30W/m2~40W/m2的標準計算;2張家口、承德地區每戶用電負荷按表中數值可乘以0.7~0.9的系數;3當采用單位面積負荷密度法計算居住區用電負荷時,按照不小于60W/㎡的標準計算;4小區配套設施辦公宜按照60~100W/m2的標準配置;商業宜按照100W/m2~150W/m2的標準配置;5住宅小區配建電動汽車充電設備為自用時,單臺充電樁容量按照單相7kW計算。10.2.2供配電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居住區的公用配電室和用戶專用配電室由上級變電站或開關站引來10kV電源;2公用配電室單臺干式變壓器容量不宜超過1000kVA,最大不應超過1250kVA;3公用配電室應設置于負荷中心區域,低壓供電半徑不宜超過200m;4新建居民住宅區宜采用室內配電室方式供電;5當住宅建筑電源由公用配電室引來時,進線處應分別設電業配電間和物業配電間;6住宅配電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每套住宅宜采用單相電源進戶,用電負荷大于12kW或有三相用電設備時宜采用三相電源進戶;2)采用三相電源供電的住宅,套內每層或每間房的單相用電設備、電源插座應采用同相電源供電;3)每幢住宅樓、每條配電干線的三相負荷分配宜均勻、平衡;4)每套住宅應設置可同時斷開相線和中性線并具有隔離功能的電源進線開關電器;5)住宅樓配電干線的中性線截面應與相線同截面;6)住宅樓功率因數,對多層住宅及高層住宅的照明進線取0.85,對高層住宅的動力進線取0.8;7)套內起居廳、臥室插座宜采用帶有USB接口的組合插座,并宜預留為智能家居設備供電的電源插座。10.2.3住宅電能計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電能計量的原則應符合下列規定:1)電能表應按照確定的電價計費需要配置;2)住宅建筑供配電系統中存在多種電價用電負荷時,應分別裝設電能計量裝置;3)新建住宅居民用電應實行一戶一表;應采用遠程自動抄表方式;4)有新能源發電并網需求的用戶,應在并網點上裝設送、受電雙向峰谷分段多費率電能計量裝置;2計量表配置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1)居民住宅用戶按照一戶一表安裝計量表箱,配置單相或三相智能電表,智能電表表計前安裝隔離開關,表計后安裝具備控制及保護功能的微型斷路器;2)居民住宅用戶配電指標大于12kW或有三相用電設備時可采用三相計量;3)普通低壓供電的用戶,負荷電流為100A及以下時,智能電表計量裝置接線宜采用直接接入式;負荷電流為100A以上時,宜采用經電流互感器接入,電流互感器及計量表計應安裝在計量表箱內;4)電能計量裝置應獨立封閉,并應便于用戶觀察電能表示數并具備防竊電功能;5)居民住宅小區內的公建設施、配套商業用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應單獨裝表計量;3信息采集系統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計量裝置應實現用電信息采集;2)新建住宅小區,應同步建設光纖信道;3)居民計量裝置應配置集中抄表終端,對有需要接入公共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用戶配置分布式能源監控終端。10.2.4住宅建筑內消防設施的供電干支線電線、電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和現行行業標準《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242的相關規定。10.2.5住宅配套停車位應按規劃要求設置電動汽車充電樁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交流充電樁的供電電壓采用AC220V,額定電流不應大于32A,應具有剩余電流保護功能;2交流充電樁應具有RS-485通信接口,可接入上級能源監控管理系統,支持現行國家標準《基于Modbus協議的工業自動化網絡規范》GB/T19582規定的開放式協議;3公用充電樁群的配電應采用AC380V,N線截面應滿足可能出現的三相不平衡電流和諧波電流;10.2.6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應符合現行河北省地方標準《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范》DB13/T2939的規定。10.2.7高質量住宅每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規定。10.2.8居住小區配變電所采用的變壓器能效等級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電力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規定的2級能效標準,住宅裝修設計選擇家用電器時宜采用達到中國能效標識2級及以上等級的節能產品。10.2.9樓梯間、走道等室內公共場所的照明,應采用高效節能照明裝置(光源、燈具及附件)和節能控制措施。10.2.10住宅樓的電梯系統應具有節能運行控制模式。10.2.11住宅采用新能源系統時應在戶箱內設置用于能源管理的電能表,宜采用模數化導軌安裝的直接接入靜止式交流有功電能表10.3.1住宅公共照明應符合下列規定:1住宅建筑的門廳、前室、公共走道、樓梯間等應設置人工照明,應采用高效節能的照明裝置、節能開關或智能照明控制系統;2當住宅建筑設置航空障礙標志燈時,其電源應按該住宅建筑中最高負荷等級要求供電。10.3.2住宅建筑消防安全疏散標志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的規定;應急照明的備用電源及照度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的規定。10.3.3套內照明應符合下列規定:1起居室(廳)、餐廳等場所的照明應在頂部至少預留一個電源出線口;2臥室、書房、衛生間、廚房的照明宜在頂部預留一個電源出線口,燈位宜居中;3衛生間等潮濕場所,宜采用防潮易清潔的燈具;衛生間的燈具位置不應安裝在0、1區內及上方。裝有淋浴或浴盆衛生間的照明回路,應裝設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燈具、浴霸開關宜設于衛生間門外,否則應采用防濺型開關并設置在2區之外;4起居室、通道和衛生間照明開關,宜選用夜間有光顯示的面板。5住宅戶內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10.3.4每套住宅電源插座的數量應根據套內面積和家用電器設置,并應符合表10.3.4的規定。序號名稱設置要求數量1起居室(廳)、兼起居的臥室單相兩孔、三孔電源插座2臥室、書房單相兩孔、三孔電源插座3廚房IP54型單相兩孔、三孔電源插座4衛生間IP54型單相兩孔、三孔電源插座5洗衣機、冰箱、排油煙機、排風機、空調器、電熱水器單相三孔電源插座注:1表中序號1~4設置的電源插座數量不包括序號5專用設備所需設置的電源插座數量;2序號5數量≥1是指各專用設備所需設置的電源插座數量≥1。10.4.1住宅建筑樓內配電系統的接地形式應采用TN-S系統。10.4.2住宅建筑各電氣系統的接地宜共用接地裝置,接地裝置應優先利用建筑的自然接地體,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滿足其中電氣系統最小值的要求。10.4.3住宅建筑應做總等電位聯結,裝有淋浴或浴盆的衛生間應做輔助等電位聯結。10.4.4住宅建筑套內下列電氣裝置的外露可導電部分均應可靠接地:1固定家用電器、手持式及移動式家用電器的金屬外殼;2家居配電箱、家居配線箱、家居控制器的金屬外殼;3線纜的金屬保護導管、接線盒及終端盒;4I類照明燈具的金屬外殼。10.4.5接地干線可選用熱鍍鋅扁鋼或銅導體,接地干線可兼作等電位聯結干線。10.4.6住宅建筑電氣豎井內的接地干線,每隔3層應與相近樓板鋼筋做等電位聯結。10.4.7樓頂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應按要求采取防雷措施。10.4.8住宅建筑的防雷設計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及《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的規定。10.4.9裝配式住宅建筑防雷引下線的設計除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的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1對于裝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當利用預制構件內的鋼筋作為防雷專用引下線時,應在構件接縫處做可靠的電氣連接,并在構件接縫處預留施工空間及條件,連接部位應有永久性明顯標記。2對于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建筑,應充分利用鋼結構自身作防雷引下線。10.5.1高質量宜居住宅的智能化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高質量宜居住宅應進行智能化專項設計。2智能化系統設計時,應為系統設備、管線預留必要的安裝條件,并預留供電電源。3高質量宜居住宅的智能化系統,宜按表10.5.1-1進行配置。系統名稱配置要求信息化應用系統物業管理系統應設置家居管理系統宜設置信息設施系統信息網絡系統應設置有線電視系統應設置電話系統應設置信息導引及發布系統應設置公共廣播系統宜設置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應設置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宜設置能耗計量系統應設置建筑及設備管理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宜設置建筑性能監測系統宜設置公共安全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置安全防范系統應設置家居智能化系統應設置4高質量宜居住宅智能化系統終端點位,宜按表10.5.1-2進行配置。表10.5.1-2住宅建筑智能化終端或點位名稱設置要求網絡插座起居室和臥室、書房各1個電話插座起居室和臥室各1個有線電視插座起居室和主臥室各設置1個可燃氣體探測器使用燃氣的廚房設置1個火災探測器(當設置時)起居室、每間臥室設置1個入侵報警器起居室設置1個緊急求助報警按鈕起居室、臥室、洗手間宜各設置1個5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河北省智慧安防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中的有關要求。10.5.2信息化應用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宜通過物業管理系統將物業服務、繳費、停車管理、家政服務、防疫管理、小區安防、智能家居等功能進行整合,實現統一管理。2應通過家居管理系統對戶內的安全防范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物聯網系統進行整合,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10.5.3信息設施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住宅建筑應設置有線電視系統,且有線電視系統傳輸網絡宜采用光網絡,按光纖到末端插座方式進行設計。2電視插座應暗裝,設置位置應根據內裝方案確定,宜置于電視柜后方。3每套住宅的電視插座裝設數量不應少于1個。起居室、主臥室應裝設電視插座,次臥室宜裝設電視插座。4有線電視系統的光纖宜穿金屬導管敷設。5宜設置電話系統,電話系統宜采用當地通信業務經營商提供的運營方式。電話系統布線宜使用綜合布線系統,每套住宅的電話系統宜與信息網絡系統合用進戶光纜,進戶光纜宜在家居終端綜合配線箱內做交接。6電話插座應暗裝,且電話插座底邊距地高度宜為0.3m~0.5m,衛生間設置電話插座時,其底邊距地高度宜為1.0m~1.3m。7住宅建筑應設置信息網絡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宜采用當地信息網絡業務經營商提供的運營方式。住宅建筑的信息網絡系統布線應使用綜合布線系統,每套住宅的信息網絡應采用光纜進戶,進戶光纜宜在家居終端綜合配線箱內做交接。8每套住宅內應采用RJ45信息插座或光纖信息插座。信息插座應暗裝,信息插座底邊距地高度宜為0.3m~0.5m。每套住宅的信息插座裝設數量不應少于1個。書房、起居室、主臥室均可裝設信息插座。9住宅建筑綜合布線系統的設備間、電信間可合用,也可分別設置。10公共廣播系統工程設計應在安全、環保、節能和節約資源的基礎上滿足所有類型住宅的合理需求,并應根據用途和等級要求進行設計。11公共廣播系統應能實時發布語聲廣播,且應有一個廣播傳聲器處于最高廣播優先級,當有多個信號源對同一廣播分區進行廣播時,優先級別高的信號應能自動覆蓋優先級別低的信號。12當公共廣播系統有多種用途時,緊急廣播應具有最高級別的優先權。公共廣播系統應能在手動或警報信號觸發的10s內,向相關廣播區播放警示信號(含警笛)、警報語聲文件或實時指揮語聲。135G通信室內分布系統應設置于建筑內部、地下空間等,對室外基站覆蓋不足的區域進行加強,并分流高密度區域的話務,各運營商各制式網絡覆蓋率不宜小于95%,應采取相應措施規避各系統之間干擾,如提高端口隔離度、空間隔離等方式。14住宅小區應設置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小區內垃圾分類投放點應具有身份識別、稱重計量、滿溢報警、消防報警、安防系統監測、H2S及氨氣在線檢測儀器、數據傳輸等智能設備;配套公共服務及商業區域設置的廢物箱應具有信息識別、滿溢報警、消防報警、安防監控、數據傳輸等智能化功能。10.5.4建筑及建筑設備管理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宜包括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建筑能效監管系統、環境監測系統、以及需納入管理的其他業務設施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具有建筑設備運行監控信息互為關聯和共享功能;2)宜具有建筑設備能耗監測的功能;3)應實現對節約資源、優化環境質量管理的功能;4)宜與公共安全系統等其他關聯構建建筑設備綜合管理模式。2建筑設備監控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監控的設備范圍宜包括冷熱源、通風和空氣調節、給水排水、供配電、照明、電梯等,并宜包括以自成控制體系方式納入管理的專項設備監控系統等;2)采集的信息宜包括溫度、濕度、流量、壓力、壓差、液位、照度、氣體濃度、電量、冷熱量等建筑設備運行基礎狀態信息;3)監控模式應與建筑設備的運行工藝相適應,并應滿足對實時狀況監控、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等進行優化的要求;4)應適應相關的管理需求與公共安全系統信息關聯;5)宜具有向建筑內相關集成系統提供建筑設備運行、維護管理狀態等信息的條件。3建筑能效監管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1)能耗監測的范圍宜包括冷熱源、通風和空氣調節、給水排水、供配電、照明、電梯等建筑設備,且計量數據應準確,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能耗計量的分項及類別宜包括電量、水量、燃氣量、集中供冷耗冷量等使用狀態信息;3)根據建筑物業管理的要求及基于對建筑設備運行能耗信息化監管的需求,應能對建筑的用能環節進行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