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1章
緒論CONTENTS目錄O1O2O3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PART
ONEO1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一、國際貿易、對外貿易和海外貿易二、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三、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四、總貿易和專門貿易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六、對外貿易額、國際貿易額和對外貿易量七、貿易差額、貿易條件及對外依存度八、對外貿易結構與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九、數字貿易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一、國際貿易、對外貿易和海外貿易
對外貿易(ForeignTrade)是指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的貨物和服務的交換活動,這是從單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待本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交換活動。如中國與別國的貿易,則稱為中國對外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全球各國或地區間在貨物和服務方面的交換活動,由各國的對外貿易構成。
一些海島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被稱為海外貿易(OverseaTrade)。如英國、日本、冰島等。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二、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
根據貨物的移動方向,可以將國際貿易可以劃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
出口貿易(ExportTrade)又稱輸出貿易,是指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商品交換活動。
進口貿易(ImportTrade)又稱輸入貿易,是指將外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勞務)輸入國內市場進行銷售的商品交換活動。出口貿易與進口貿易是每一筆貿易的兩個方面,對買方是進口貿易,對賣方則是出口貿易。
過境貿易(TransitTrade)又稱為通過貿易,是指出口國的貨物通過第三國的國境,但不經濟加工地運往進口國的貿易活動,這對第三國來說就構成了該國的過境貿易。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三、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根據是否有第三者參與者,可以將國際貿易劃分為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直接貿易(DiretTrade)是指商品出口國與商品消費國之間不通過第三國而直接買賣貨物的貿易活動。間接貿易(IndirectTrade)是指商品出口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活動。轉口貿易(EnpotTrade)又稱為中轉貿易。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的交換活動,對第三國而言就是轉口貿易。
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三、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
轉口貿易與間接貿易的區別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的貿易,對于生產國和消費國而言是間接貿易,對于第三國而言則是轉口貿易。
轉口貿易與過境貿易的區別在于交易關系的確立不同。在過境貿易中,交易關系的確立是在商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進行;在轉口貿易中,轉口國的貿易商分別與出口國、進口國的貿易商達成交易。轉口貿易通常以盈利為目的,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商業加價行為,而過境貿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續費。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四、總貿易和專門貿易
根據進出口的標準來劃分,國際貿易可分為總貿易和專門貿易。總貿易與專門貿易是國際貨物貿易的統計方法。
總貿易(GeneralTrade)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總貿易可分為總進口和總出口。所有進入本國國境的貨物一律計入進口貿易;所有離開本國國境的貨物一律計入出口貿易。總貿易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與總出口額之和即為總貿易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四、總貿易和專門貿易
專門貿易(SpecialTrade)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以貨物經過結關作為統計標準。專門貿易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通過海關結關進入境內的貨物一律計入進口貿易,通過辦理海關手續出口的貨物一律計入出口貿易。外國商品進入關境并向海關繳納關稅又海關放行后才能稱為專門進口。根據這個標準,雖然進人了國境,但如果只是放在海關的保稅倉庫之內,或者只是進入到免稅的出口加工區進行加工,則不被統計為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后來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可見,從關境外國境內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商品,則不被統計為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四、總貿易和專門貿易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關境和國境是統一的,但是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對于設立了經濟特區的國家,其關境的范圍要小于國境,因為經濟特區的地位位置處于國境內,但卻在關境之外。對于與其他國家結成關稅同盟的國家,其關境范圍要大于國境,因為參加了關稅同盟的國家的領土統一成了一個關境,這種情況下,關境的范圍大于任意參與國的國境。
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根據商品的形式和內容不同,可以將國際貿易劃分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
貨物貿易(MerchandiseTrade)又稱為有形貿易,是指在貿易過程中進行的實物商品交換行為,因為這些實物商品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又稱為有形貿易。國際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為了統計及其他業務的便捷,聯合國于1950年起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并于1960年及1974年分別進行了修訂,目前使用的是2006年修訂的額第四版。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在該版本中,《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把國際貨物貿易共分為10大類、67章、262組。這10類商品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飲料及煙類(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3);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機械及運輸設備(7);雜項制品(8);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9)。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商品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商品稱為制成品。按此標準,在國際貿易統計中,每一種商品目錄編號都采用5位數。1位數表示類,2位數表示章,3位數表示組,4位數表示分組,5位數表示項目。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ServiceTrade)是指服務貿易提供者從一國國境內,通過商業現場或自然人的商業現場向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并獲取外匯收入的過程。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判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GATS)依照服務的提供方式將國際貿易劃分為四種形式:(一)跨界供應(Cross-borderSupply)(二)境外消費(ConsumptionAbroad)(三)商業存在(CommercialPresence)(四)自然人流動(MovementofPersonnel)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也可以分為要素服務貿易(FactorServiceTrade)和非要素服務貿易(Non-FactorServiceTrade)。
要素服務貿易是指一國向他國提供勞動、資本、技術及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服務,而從國外得到報酬的活動,它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收益、僑民匯款及技術貿易的收入。
非要素服務貿易是狹義的服務貿易,指的是提供嚴格符合“服務”定義的服務而獲取外匯收入的交易,如國際運輸、旅游、教育、工程咨詢、會計等。
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五、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與有形貿易相對應,包括上述兩類服務的服務貿易也常常被稱作無形貿易(InvisibleTrade)。在實際活動中,按照WTO的分類,國際服務貿易又可以分為商業、通訊、建筑及工程、銷售、教育、環境、金融、健康與社會、旅游、文化與體育、運輸業及其他共12大類155個項目。
國際服務貿易也可以按照部門進行分類,在這種分類中,國際服務貿易被稱為商業性服務(CommercialService),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大類:(一)運輸服務(TransportationServices)(二)旅游服務(TravelServices)(三)其他商業性服務(OtherCommercialServices)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六、對外貿易額、國際貿易額和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額(ValueofForeignTrade)又稱對外貿易值,是由一國一定時期內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總額加上該國同一時期內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總額構成。這是用貨幣金額表示的一國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的規模,是衡量一國對外貿易狀況的重要指標。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貨物進口總額或貨物出口總額按同一種貨幣單位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國際貨物貿易額(ValueofInternationalMerchandiseTrade)。由于一國的進口就是另一國的出口,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理應等于所有國家的出口總額。但是由于各國在進行貨物貿易統計時,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reeonBoard,FOB,即起航港船上交貨價,其中不包括保險費和運費)統計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ostInsuranceandFreight,CIF,即成本加保險費、運費)統計進口額,因此,世界貨物出口總額總是小于世界貨物進口總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六、對外貿易額、國際貿易額和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量(QuanturnofForeignMerchandiseTrade)是指以一定時期不變價格為標準,計算出的各個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由于以貨幣表示的對外貿易額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故不能確切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額是不能直接比較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用以固定年份為基準計算的進口或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去調整當年的進口額或出口額,得到相當于按不變價格計算的進口額或出口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七、貿易差額、貿易條件及對外依存度貿易差額(Balanceof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貿易差額用以表明一國對外貿易的收支情況。當出口商品總額超過進口商品總額時,差額部分稱為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ofTrade);反之,當進口商品總額超過出口商品總額時,差額部分稱為貿易逆差(UnfavorableBalanceofTrade);如進出口商品總額相等,則叫做貿易平衡。一個國家通常既有進口也有出口,貿易差額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狀況的重要指標。從理論和實踐上來講,各國希望看到本國貿易平衡的情況,但現實中往往難以實現。因為各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是由無所個獨立經營的企業共同實現的。通常各個國家都傾向于追求對他國的貿易順差,因為貿易順差表明一國在對外貿易收支上處于有利地位,而貿易逆差則表明一國在對外貿易收支上處于不利地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七、貿易差額、貿易條件及對外依存度
貿易條件(Termsof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一單位商品可以交換多少單位外國進口商品的比例。貿易條件可以衡量一國獲取貿易利益空間的大小,還可以反映一國出口競爭力我的優劣。貿易條件上升(大于100),則表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上漲,意味著出口一單位商品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數量比原來更多,即貿易條件改善;貿易條件下降(小于100),則表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下降,意味著每出口一單位商品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原來更少,即貿易條件惡化。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七、貿易差額、貿易條件及對外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tradeDependence,FTD)又稱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用以反映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程度。對外依存度可以用一國對外貿易總額與該國GDP或GNP計算出來的比率反映。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八、對外貿易結構與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貨物貿易結構(CompositionofForeignMerchandise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口(與/或出口)貿易中各類貨物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貨物進口(與/或出口)貿易額與整個進口(與/或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對外貨物貿易結構可以劃分為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兩種。國際貨物貿易結構(CompositionofInternationalMerchandiseTrade)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各大類貨物或某種貨物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即各大類貨物或某種貨物進口額(與/或出口額)與整個世界進口額(與/或出口額)的比率。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八、對外貿易結構與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ofForeignTrade)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構成,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地區)或國家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的去向及進口貨物和服務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或國家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也稱為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州、各國或各個國家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九、數字貿易數字貿易(DigitalTrade)是指信息通信技術發揮重要作用的貿易形式,是一種新興的貿易形式,其內涵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國際上對數字貿易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通常可以將數字貿易劃分為以下四類:(一)數字化交付的內容(二)社交媒體(三)搜索引擎(四)其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包括移動APP,通過云交付的軟件,通過云交付的數字服務,通過云交付的計算平臺服務,以及通過互聯網交付的通信服務。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PART
TWOO2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一)國際貿易的產生(二)國際貿易的初步發展(三)“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四)兩次產業革命后的國際貿易(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貿易(六)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七)數字貿易的發展二、國際貿易的作用早期人類社會第一次社會分工后第二次社會分工后第三次社會分工后分工程度極低,剩余產品也較少以物易物偶然發生在氏族公社、部族之間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產品開始出現剩余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剩余產品增加并被用于交換出于交換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并獲得長足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并產生了商業產品交換逐漸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專門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商人發揮巨大作用國家出現,交換的范圍超越國界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一)國際貿易的產生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活動。國際貿易的產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第一,社會分工;第二,國家已經形成;第三,貨幣與商人已出現,并已發揮巨大作用。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二)國際貿易的初步發展奴隸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比原始社會有了較大發展,但自然經濟仍占據統治地位,生產的直接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消費,商品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占地位較少,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極為有限,且受制于交通運輸條件,當時的國際貿易規模和范圍都較小。從商品結構看,當時的國際貿易商品種類較少。奴隸社會時期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奴隸主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商品就是奴隸,此外還有各種奢侈品,如寶石、裝飾品、織物和香料等。從國際貿易的參與主體來看,當時國際貿易的主要者有腓尼基、希臘、埃及、羅馬、印度、中國等。歐洲的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而我國的國際貿易集中于黃河流域。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二)國際貿易的初步發展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后,國際貿易有了很大發展。封建社會中期,封建地租由勞役和實物的形式逐步轉變為貨幣地租,進入流通中的商品大大增加,商品經濟的范圍擴大了。在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同時原料和日用品的貿易也在逐漸增多,手工品比重有明顯的上升。當時歐洲從東方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的珠寶、藍靛、藥材、地毯,以及東南亞的香料。而歐洲能向東方出口的產品卻不多,如羊毛、呢絨和金屬制品。東方商品在歐洲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使得歐洲不得不向東方支付大量的黃金與白銀來購買商品。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三)“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地理大發現”發生于15世紀末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必然”結果。旺盛的貿易需求、對新貿易通道的迫切愿望、航海技術的發展、傳播宗教信仰的動力、通過貿易牟利的強烈欲望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了歐洲人開始遠洋探險,進而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帷幕。在地理大發現后,各國資源條件的差異使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和數量急速增加,貿易的擴大促進了專門為交換而進行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由于各國間商品價格存在差異,其豐厚的利潤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這時候國家之間的貿易已經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轉向牟利性質的商業交換行為,原來各自發展的各國逐漸聯系了起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也由此發展起來了。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四)兩次產業革命后的國際貿易第一次產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社會產品大量增加,為國際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交通運輸和通訊工具的進步,為國際貿易的實現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這不僅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還使更多的國家和商品進入國際交換領域,極大沖擊了自給自足、封閉的自然經濟體系。
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現象:第一、國際貿易總量實現快速增長。第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制成品的占比持續上升。第三、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發生變化。英國成為國際貿易的重心,其他歐美國家相繼完成產業革命后,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有所下降,但并沒有動搖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中心地位。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四)兩次產業革命后的國際貿易1870年至20世紀初,在這期間,歐美國家發生了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力及鋼鐵為工業生產提供了新能源及新材料,加之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使得世界工業生產再次飛速發展,歐美國家生產力和經濟水平迅速提高。由于第二次產業革命使技術在工業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批量生產技術得到改善和充分運用,所以第二次產業革命又被稱為“第二次技術革命”。
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現象:
第一、國際貿易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長速度放緩。
第二、國際貿易的地理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英國的出口仍然保持世界第一,但是其在世界貿易中的相對地位下降了。而其他西歐國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則增加了。
第三、國家貿易商品結構發生變化。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例比較穩定,但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貿易在1914年至1945年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的經濟受到了巨大沖擊,各國的生產和貿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與蕭條,而這一時期多國奉行的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縮減40%,直到1924年才略微超過戰前水平。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世界貿易繼續萎縮。在1913—1938年,國際貿易年均增長僅為0.5%。由于戰爭的原因,歐洲經濟受到極大沖擊,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降低,美國地位出現明顯上升,其他國家地位也略有上升。在這一時期,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出現變化。在制成品貿易中,機械產品和武器產品貿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礦產原料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六)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歷了波動和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再次出現了飛速增長,其速度和規模都遠遠超過19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的貿易增長。國際貿易飛速增長的動力在于科學技術的革命,如原子能、電子、合成材料、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從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總值從約610億美元增加到61328億美元,增長了將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實際商品出口值也增長了15倍多,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后乃至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而且,世界貿易實際價值的增長率(年均增長6%左右)超過了同期世界GDP增長的速度(年均增長3.8%左右)。這意味著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上升。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六)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呈現出下列特點。1.在不同階段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呈現重大差異第一階段: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第二階段: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國際貿易發展經歷衰退、低速增長及高速增長時期。2.制成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3.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4.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變化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貿易的主體,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流向。在世界貨物出口貿易中,發達國家所占比重逐步降低,而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在逐步增加。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六)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5.區域性貿易迅速發展區域性自由貿易迅速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區域性經濟合作越來越多。比如歐洲自由貿易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共同市場、東南亞自由貿易區、東南非洲自由貿易區等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南共市場、東非共同體等關稅同盟;歐洲經濟共同體、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中美洲共同市場等共同市場;歐盟、東盟、非盟等經濟同盟。6.跨國公司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力量跨國公司發展迅速,并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及子公司,從事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提供活動,它們構建的國際生產網絡伸入世界各個角落,促成產品和服務的跨界流動,使其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七)數字貿易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絡的廣泛應用,數字貿易已經深入到了商業流程的核心,其戰略作用越來越突出。國際上對數字貿易的定義尚未形成一定的標準。然而數字貿易已經或者將要影響經濟全球化的走向。2005年全球數字貿易規模僅為1.2萬億美元,歷經8年增長至2013年的2.4萬億美元,而2021年數字貿易規模超過3.8萬億美元。數字貿易的發展呈現以下趨勢:1.數字貿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數據價值挖掘和數字技術創新持續深入3.數字貿易的價值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4.全球數字貿易分化加劇5.國際數字治理難度加大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與作用二、國際貿易的作用國際貿易的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1.國際貿易能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增加國民福利。2.來自國外的貨物和服務會與國內的產品競爭,提升市場活力,進而推動本國企業的發展。3.國際貿易需要專業的人才來完成,因此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4.國際貿易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貿易規模擴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上,更體現在貿易結構的優化對經濟增長總量以及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上。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PART
THREEO3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四、“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五、中國的數字貿易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秦漢時期,國家的統一及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漢朝政府把商品貿易納入政府管轄之下,開辟了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
西晉時期,對外的商品貿易主要沿襲過去的絲綢貿易,不過絲綢之路范圍更加擴大。唐朝建立以后,隨著封建政治經濟趨于鼎盛,國際貿易也空前繁榮。在這一時期,世界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加之陸路經常被少數民族阻斷,我國的對外貿易也轉為以海路為主。宋朝時期,宋政府為了增加外貿稅收,積極地鼓勵海外貿易,并制定了內容豐富、結構嚴密的《市舶條法》作為通行全國的海外貿易法規。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元朝時期,實現了大一統的中國,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廣、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通往西方的陸路和海路都較為暢通。因此,中國與亞、歐、非諸國的交通往來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有了空前的發展,各國的使節、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明朝初期,明政府統治尚未穩固,經濟基礎也尚未恢復,同時海寇與北方少數民族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加之這一時期,明政府對海外貿易實施嚴格管制直至嚴禁,尤其是嚴禁私人出海交易,導致巨大利益驅使下的走私行為猖獗,沿海地區社會秩序陷入混亂,極大影響了貿易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經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時期,清政府多次頒布禁海令,并強制閩、廣、蘇、浙沿海居民內遷30里,越界當斬,變沿海地區為一片無人區,房屋城寨全部拆毀,港口全部堵塞,船只全部燒光,完全斷絕了海外貿易。直至康熙二十三年,鑒于臺灣已收復,清政府頒布開海令。開放海禁后,中國的對外貿易再次蓬勃發展,極大地刺激了沿海手工業、造船業的發展。但是到了清朝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因南洋的反清勢力和沿海民眾大量外流到南洋再頒禁海令,停止與南洋貿易。同時為了避免質優價廉的外國貨沖擊本國市場,也避免中國緊缺物資流出海外,清政府頒布了許多固定商品的禁令,例如禁止五谷交易,禁止經營金銀,銅礦等等。加上文化的沖突與洋教的滲透,對外國商船需由地方官員進行嚴加防范,開放的港口僅有廣州等幾個少數城市,對于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842年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至20世紀初期,清政府被迫與歐美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并給予列強特權,直至喪失關稅主權。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處于被迫通商的階段,列強們通過許多不平等條約間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并劃分了勢力范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和進程深深受到各個列強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并沒有明顯的增長,但其性質與特征發生了巨大轉變。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1937年至1945年間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經歷了劇烈動蕩,經濟發展和工業基礎遭受重大打擊,對外貿易發展受阻。日本完全控制了占領區的經濟及對外經貿關系,對中國實施外貿封鎖,并肆無忌憚地進行經濟掠奪。1945年至1949年間,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中國經濟再次受到打擊,國內通貨膨脹嚴重,財政赤字巨大,貿易逆差打破歷史記錄,導致國民黨政府外匯和黃金儲備迅速耗盡。隨著國民黨軍事上的失敗和經濟上的癱瘓,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萎縮,整個經濟體系趨于瓦解。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年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該階段對外貿易處于國民經濟中的輔助地位;第二階段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該階段對外貿易處于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1949—1978年)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就確立了新中國“對內的節制資本和對外的統制貿易”的基本國策,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對外貿易指明了方向。因此,新中國一成立,人民政府立即廢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各種特權,沒收了國民黨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外貿企業,并逐步改造私營外貿企業,通過這幾個重大步驟,全面建立起中國的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這段歷史時期,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幾個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雖然較快,但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各個不同時期,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情況。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1949—1978年)在國民經濟恢復和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0—1957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在中共中央正確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標志為:第一,確立了社會主義國營對外貿易的領導和核心作用;第二,粉碎了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在“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年),中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經歷了一些反復和波折,呈現一種馬鞍形的發展態勢。1966年開始的“文革”,再次使中國的對外貿易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境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對外貿易(1978年至今)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外貿易規模上,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60501.7億美元,服務貿易也從1982年的46.9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8212.5億美元。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進口額位居世界第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服務貿易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二,這說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已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貿易(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對外貿易(1978年至今)我國的貿易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初級產品占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下降至2021年的4.17%,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46.5%上升至2021年的95.83%。2021年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5405.9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5.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7762.5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3.1%。在2021年,亞洲、歐洲、北美洲是中國貿易的主要地區,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其中美國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同時我國與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及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愈發密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四、“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TheBeltandRoad,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四、“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一帶一路的影響可以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一)可緩解中國存在的資源和能源供應不足問題,并通過向其他一帶一路參與國出口相關配套產品帶動中間品與相對高端產品的出口,從而改善中國出口結構。(二)可通過市場的擴張刺激中國中間品及相關服務的出口以及海外市場對國內商品的需求,在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形成資本反饋,從而支持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和全球價值鏈升級。(三)可通過邊際產業轉移使中國以更低的成本擴大原有比較優勢,增加貿易量并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國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空間,促進中國全球價值鏈升級。產業轉移即將某國或某地區的部分產業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這一過程產生的經濟效應就是產業轉移效應。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四、“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四)通過對沿線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的化解國內的過剩產能,并且逐步擴展到經貿、文化、民生等多個領域的合作。(五)轉移出去的過剩產業給當地國家帶來了就業機會和經濟水平的增長,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與人文交流,使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從而形成命運共同體,協同發展。而對于中國,產業轉移進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場,留下的空間以及閑置的資源,將被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填補,有效的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這一過程也推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五、中國的數字貿易發展
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經濟基礎較為扎實,信息通信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市場增值空間較大,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更早建立起數字貿易發展體系。
目前,中國已經擁有較大的數字貿易規模,在國際貿易和技術創新層面,走在國際前列。數字科技的創新為數字貿易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不僅使數據成為數字貿易的重要要素形式,也為發展中國家發揮后發優勢提供歷史性機遇。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五、中國的數字貿易發展我國2013年至2020年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數字貿易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為廣東省,其次分別是江蘇省,浙江省﹑北京市和上海市。但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存在兩級分化現象,其中,西北、長江中游和東部沿海經濟區數字貿易發展較為均衡,其余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分化現象,南部沿海經濟區區域內差異最為明顯。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顯示,中國數字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5年的488.6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3596.9億美元,呈現出飛速增長的趨勢。2021年數字貿易出口占服務總出口比重達49.7%,進口占服務總進口比重達37.4%,數字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也愈發重要。感謝聆聽千庫網商務辦公系列PPT模板HTTP://WWW.588KU.COM/PPT第2章
國際貿易理論HTTP://WWW.588KU.COM/PPTCONTENTS目錄自由貿易理論第一節貿易保護理論第二節第一節自由貿易理論一、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三、對比較優勢學說的評價四、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五、里昂惕夫之謎六、新貿易理論七、新新貿易理論一、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也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絕對優勢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兩點。1.國際分工是建立在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優勢或獲得某種優勢的基礎上的2.主張自由貿易一、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優勢是指絕對優勢或絕對優勢。亞當·斯密認為,各國因地域和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產品,進口那些在國外進行生產有效率的商品,該國就會取得貿易利益。他說:如果一件東西在購買時所花的代價比在家里生產時所花的少,就永遠不會想在家生產,這是每一個精明的家長都知道的格言。亞當·斯密認為;既然貿易雙方都具有絕對優勢,那么通過自由貿易,雙方都能取得貿易利益。因為自由貿易會使貿易雙方的資本和勞動力從生產能力低的行業轉移到生產能力高的出口行業中去,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商品的數量增加了,通過貿易,雙方的消費量也增加了,對雙方都有好處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假定英國和葡萄牙兩國都生產葡萄酒與毛呢,生產情況如表2-1所示。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可以進行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對兩國都有利,分工后的生產情況如表2-2所示。分工后,兩國均以各自的絕對優勢產品進行交換,即英國用毛呢與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1的比例相交換,交換后兩國擁有產品的情況如表2-3所示。單擊此處添加文本具體內容,簡明扼要地闡述您的觀點。根據需要可酌情增減文字,以便觀者準確地理解您傳達的思想。單擊此處添加文本具體內容,簡明扼要地闡述您的觀點。根據需要可酌情增減文字,以便觀者準確地理解您傳達的思想。單擊此處添加文本具體內容,簡明扼要地闡述您的觀點。根據需要可酌情增減文字,以便觀者準確地理解您傳達的思想。單擊此處添加文本具體內容,根據需要可酌情增減文字,以便觀者準確地理解您傳達的思想。0102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是對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的重大發展。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的前提是在兩個國家、兩種商品的貿易模式里,貿易雙方必須各有一種具有成本優勢(絕對優勢)的商品,通過貿易可取得絕對優勢。但是如果一個國家連一個成本優勢的商品都沒有,而另一個國家兩種商品都具有成本優勢,那么雙方還會發生貿易嗎?這正是比較優勢學說要回答的問題。李嘉圖認為:即使一個國家的各個行業的生產都缺乏效率,沒有低成本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仍可能獲得利益;而另一個國家各個行業的生產都有效率,成本比國外同行也都低,通過國際貿易可獲得更大利益。比較優勢,是指在兩個國家、兩種商品的貿易模式里,貿易一方兩種商品都處于劣勢,而貿易另一方兩種商品都處于優勢,通過貿易雙方獲得的利益。三、對比較優勢學說的評價比較優勢學說的歷史進步性表現為以下兩點。(1)為當時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自由貿易主張提供了理論支持,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2)為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對外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各國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組織生產、從事貿易,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比較優勢學說的歷史局限性表現為以下兩點。(1)比較優勢學說是建立在以下假定條件的基礎上的:假定兩國進行兩種商品的交易;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的;假定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假定勞動力在國際不能自由流動;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假定收入分配沒有變化;假定貿易是沒有貨幣的物物交換;假定沒有技術進步的影響,國際經濟是靜態的;等等。這一系列的假定不可能同時成立,所以該理論缺乏堅實的現實基礎,對當代國際貿易的許多現象不能作出解釋。(2)比較優勢學說主張一國只從事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的生產和出口,而對那些沒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就徹底放棄。事實上,這樣的國際分工是不存在的。李嘉圖的主張只是有利于當時英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利益。三、對比較優勢學說的評價四、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是瑞典著名經濟學家伊·菲·赫克歇爾(EliFilipHecksher,1879-1952)和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創立的國際貿易理論。赫克歇爾于1919年發表了題為《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著名論文,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論點。俄林繼承了他的導師赫克歇爾的論點,于1933年出版了《域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創立了要素稟賦理論,也叫赫一俄理論或新古典貿易理論。該理論是對比較優勢學說的重大發展。四、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赫-俄理論的主要內容赫-俄理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赫-俄理論被稱為生產要素供給比例理論,其主要觀點是用生產要素稟賦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和進出口商品的特點。廣義的赫-俄理論還包括生產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內容是說明國際貿易不僅會使貿易各國的商品價格趨于相等,而且會使貿易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趨于相等。赫-俄理論的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是國際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不同,在國內同時又具有比較成本優勢,商品就會從價格低的國家流向價格高的國家,導致國際貿易發生。而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不同,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的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的稟賦差異是國際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四、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赫-俄理論的主要內容(2)各國應該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資源的商品,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資源的商品。如果一國勞動力相對豐裕,資本相對稀缺,就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相反,如果一國資本相對豐裕,勞動力相對稀缺,就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這種分工和貿易模式對貿易雙方都有利。(3)自由貿易不僅會使本國商品價格趨于均等,而且會使要素價格也趨于均等。貿易前,豐裕要素的價格低,稀缺要素的價格高;貿易后,前者價格上升,后者價格下降,趨于均等。假如,甲、乙兩國擁有兩種要素的豐裕和稀缺程度不同,甲國擁有的勞動力要素相對豐裕,而擁有的資本要素相對稀缺;乙國擁有的資本要素相對豐裕,而擁有的勞動力要素相對稀缺。甲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該類產品因擴大了需求而導致國內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使豐裕的勞動力要素變得稀缺,價格上漲;而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該類產品因擴大了供給而導致國內對資本需求的減少,使稀缺的資本要素變得豐裕,價格下降。相反,乙國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該類產品因擴大了需求而導致國內對資本需求的增加,使豐裕的資本要素變得稀缺,價格上漲;而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該類產品因擴大了供給而導致國內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使稀缺的勞動力要素變得豐裕,價格下降。甲、乙兩國通過貿易,使兩國擁有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豐裕或稀缺程度、生產要素的價格,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又趨于相等。赫-俄理論認為要素價格均等化是一種趨勢,而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后來撰文論證,自由貿易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必然。四、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把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和產品技術條件的差異作為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發生的真正原因,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影響;忽視了科學技術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的作用。(3)赫-俄理論的主要缺陷是:該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條件的基礎上的,而這些假定條件都是靜態的,忽視了它們的動態變化;0304(1)赫-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學說的重大發展。它最先從生產要素角度分析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0102對赫-俄理論的評價(2)赫-俄理論正確地分析了生產要素在各國進出口中的作用。它認為在國際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是構成一國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對一國的對外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五、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的產生華西里·里昂惕夫(VassilyW.Leontif,1906-1999)是美國經濟學家,投入產出經濟學的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其代表作有《投入一產出經濟學》和《生產要素比例和美國的貿易結構;進一步的理論和經濟分析》等。里昂惕夫的研究發現,赫-俄的要素稟賦理論與事實不符,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所以里昂惕夫之謎也叫里昂惕夫反論。根據赫-俄的要素稟賦理論,一國出口的應該是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美國是一個資本要素豐裕而勞動力要素稀缺的國家,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了驗證赫-俄理論的正確性,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1947年美國200個行業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了分析。他把生產要素分為資本和勞動力兩種,然后計算出每百萬元的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商品中所含的國內資本與勞動量及其比例。里昂惕夫之謎的產生里昂惕夫的研究結果表明,美國進口替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資本密集型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換言之,這個國家是利用對外貿易來節約資本和安排剩余勞動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與要素稟賦理論相悖的現象?經濟理論界認為這是一個謎。里昂惕夫于1956年用同樣的方法,對美國1951年的貿易結構再次進行了檢驗,結果與第一次相同。這一研究結果再次證明美國出口商品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而進口替代商品則具有資本密集型特征。里昂惕夫之謎激發了一些經濟學家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結構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證明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于是對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五、里昂惕夫之謎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幾種說法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極大關注,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1.勞動效率說勞動效率說最先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他認為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很大,如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因而在計算美國工人人數時必須將美國工人人數乘以3。這樣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就成了勞動力要素豐裕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所以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是理所當然的事,于是里昂惕夫之謎就不存在了。美國勞動生產率之所以高,是因為美國的個人受教育程度較高、進取精神較強,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較高。后來,美國經濟學家基辛對這一問題進一步加以研究,得出結論: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而資本要素稀缺的國家傾向于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美國工人熟練程度較高,因而進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比重最低,而進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比重最高。印度的工人非熟練程度最高,因而進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比重最低,而進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比重較高。這表明發達國家在生產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在生產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熟練程度不同、勞動生產率不同是國際貿易發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五、里昂惕夫之謎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幾種說法2.人力資本說人力資本說是美國經濟學家凱南、肯林等提出的。他們把資本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一國用于職業教育、技術培訓方面投入的資本。人力資本投入,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知識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美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資本,擁有了較多的熟練勞動力。因此,美國出口產品含有較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如果把熟練技術勞動的收入高出簡單勞動的部分作為資本(無形資本)與物質資本(有形資本)加在一起,那么美國出口的仍然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是符合赫-俄理論的。3.市場不完全說有的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里昂惕夫之謎產生的原因是市場的不完全。國際貿易要受貿易參與國的關稅(customsduties,tariff)和非關稅壁壘(non-tariffbarriers,NTBs)等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限制,使資源稟賦論原理揭示的規律難以實現。有人認為,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有嚴重的保護本國非熟練勞動力的傾向。假如美國不實行這種貿易保護的政策,而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美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實際比重應該高一些。計算結果表明,如果美國進口商不受限制,進口產品中資本與勞動力的比例將比實際的要低5%。因此,貿易壁壘是產生里昂惕夫之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的理論意義1.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評價里昂惕夫之謎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里昂惕夫對傳統的資源稟賦理論的驗證,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它運用投入一產出表分析美國貿易結構,把統計學運用于經濟理論分析,是一種創新。里昂惕夫之謎說明傳統的貿易理論存在著理論與實際不符的嚴重缺陷,這個“謎”的提出,引起了經濟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激發了世界經濟學家的探索熱情,促進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五、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的理論意義2.里昂惕夫之謎的歷史局限性里昂惕夫之謎的歷史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方面。它的研究對象只有美國一個國家,研究內容只涉及資本和勞動力兩個要素,使復雜的國際貿易過程過分簡單化了,從而使里昂惕夫之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普遍性大打折扣。五、里昂惕夫之謎六、新貿易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世界經濟狀況、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顯得越來越脫離現實,暴露出明顯的理論缺陷和矛盾,有的理論甚至已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便試圖用新的學說來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出現的某些問題,于是各種新的國際貿易理論應運而生。歷史背景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產品生命周期學說是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RaymondVernon,1913-)提出來的。他認為產品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一國出口和進口商品結構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產品的生命周期經歷三個階段。(1)產品創新階段(2)產品成熟階段(3)產品標準化階段上述三個階段,產品要素密集型不同,技術先進程度不同,產品所屬類型不同,因而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在產品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而且,這種比較優勢將從創新產品生產國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六、新貿易理論產品生命周期學說從動態角度成功地解釋了國內市場對創新的影響,但它仍留下許多問題未能解答,如為什么一些國家的某種產品在國內市場很小或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仍能成為世界領先者?為什么許多國家的產業并沒有像該學說預測的那樣失去競爭優勢?鑒此種種,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提出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贏得國際競爭的優勢,而國際競爭優勢的取得關鍵在于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六、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按照國家競爭優勢取決于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又決定于企業競爭優勢這一邏輯線索,以產業經濟為突破口,站在產業層次,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取決于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又決定了企業競爭戰略,從企業層面擴展到國家層面,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系統地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內涵競爭優勢理論中的創新機制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中的創新機制可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分析。①微觀競爭機制。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是企業內部活力,企業缺少活力,不思進取,國家就難以樹立整體優勢。能使企業獲得長期盈利能力的創新,應當是研究、開發、生產和服務各環節上都使產品增值的創新。②中觀競爭機制。企業的創新不僅取決于企業內部要素,還涉及產業與區域。企業經營過程的升級有賴于企業的前向、后向和側向關聯企業的輔助與支持。企業追求長遠發展,需要有一產業空間,利用產業鏈構建一個最優的區域組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等目的。③宏觀競爭機制。個別企業、產業的競爭優勢并不必然導致國家競爭優勢。因此,一國的宏觀競爭機制對其是否能取得國家競爭優勢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為了對國家競爭優勢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解釋,邁克爾·波特提出了一個國家競爭優勢模型,如圖2-1所示。六、新貿易理論國家競爭機制的六種因素①要素條件要素是指一國擁有的生產要素,可以歸為下列幾大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以及基礎設施。要素可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專門要素和一般要素。靠初級要素獲得的競爭優勢難以持久,而高級要素才是競爭優勢的長遠來源。高級要素往往需要長期對人力資源、物質資源進行投資才能得到。要創造高級要素,創新機構本身就需要高級的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因此高級要素資源相對稀缺,在全球市場上較難獲得。同樣,專門要素比一般要素更重要。專門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為國家提供持久的競爭優勢。②國內需求國內需求對競爭優勢最重要的影響是通過國內買主的結構和買主的性質實現的。不同的國內需求使公司對買方需求產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作出不同的反應。國內市場有三個特征對國家競爭優勢有十分重要的影響。a.講究、挑剔的買主。如果國內買主是世界上對產品和服務最講究、最挑剔的買主,那么一個國家的公司便可能獲得競爭優勢。此外,講究、挑剔的買主往往會給國內公司施加壓力,使其在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方面都建立高標準。b.前瞻性的買方需求。如果一國的買方需求比其他國家領先,則一國的公司也能獲得競爭優勢,因為國內領先需求使公司先意識到國際需求的到來。c.國內獨立的買主數量、需求的增長速度、需求的規模以及市場飽和的時間也會對一國公司的競爭優勢產生影響。③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一個國家的產業要想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國內具有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供應商和相關產業。相關產業是指因共用某些技術、共享同樣的營銷渠道或服務而聯系在一起的產業或具有互補性的產業。一個國家如果有許多相互聯系的有競爭力的產業,該國便很容易產生新的有競爭力的產業。支持性產業有以下幾種方法為下游產業創造競爭優勢: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迅速地為國內公司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斷地與下游產業合作;促進下游產業的創新。六、新貿易理論國家競爭機制的六種因素④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包括企業建立、組織和管理的環境以及國內競爭對手的性質。不同國家的企業在目標、戰略和組織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國家優勢來自對它們的選擇和搭配。a.各個國家由于環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體系也就不同。適合國家環境、適合產業的競爭優勢源泉的管理方式能增強國家競爭優勢。b.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也都有不同的目標,對經理和雇員有不同的激勵機制。一個企業只有進行了不同尋常的投入和努力才能成功。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企業有正確和恰當的目標,對經理、雇員有正確的激勵機制。c.國內競爭。激烈的國內競爭是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機制在于減少外國競爭者的滲透模仿效應和人員交流效應,促使競爭升級,強化競爭程度,迫使企業走向海外。⑤機遇機遇包括重要的新發明、重大技術變化、投入成本的劇變(如石油危機時)、外匯匯率的重要變化、突然出現的世界或地區需求、戰爭等。⑥政府政府對國家競爭優勢的作用主要在于對四種決定因素的影響。政府可以通過補貼、對資本市場加以干預、制定教育政策等影響要素條件,通過確定地方產品標準、制定規則等影響買方需求(政府本身也是某些產品或服務的大買主)。政府也能以各種方式決定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環境,影響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狀況等。但由于政府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四種決定因素的影響實現的,所以它沒有被歸入決定因素。在上述六種因素中,前四種因素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其情況如何直接導致國家競爭地位的變化;后兩種因素對國家的競爭優勢產生影響。六、新貿易理論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是當代國際經濟學理論的重大發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貢獻。②該理論用貿易和對外投資綜合在一起的思路,來解釋一國何以能成為在一個特定產業中成功并維持競爭優勢的國際競爭者的“母國基地”,大多數先前的理論或者只涉及貿易方面,或者只涉及對外投資方面。①該理論深化了對要素競爭優勢的認識。例如,在要素基礎上形成的競爭優勢是動態變化的,要素上的劣勢也能夠產生國家競爭優勢,要素創造比要素稟賦對于一國的競爭優勢來說重要得多。對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簡評六、新貿易理論總之,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不僅對當今世界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而且對國家未來貿易地位的變化可提供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預測。③該理論強調國內因素對于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國家在決定國際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邁克爾·波特的理論觀點彌補了傳統理論的不足,對于發展國家競爭優勢無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對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簡評六、新貿易理論需求偏好相似學說需求偏好相似學說是瑞典經濟學家林德(S.B.Linder)在其1961年的著作《論貿易的轉變》中提出的。他用國家之間需求相似來解釋工業制成品貿易發展。林德認為,赫一俄理論只適用于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之間的貿易,而不適用于工業制成品之間的貿易。林德認為,工業制成品的生產,最初都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只有當國內市場擴大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由于該產品是在考慮本國收入水平的條件下,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偏好而生產的,所以該產品較多地出口到偏好和收入相似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貿易量也就越大。六、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林德認為,影響一國需求結構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兩國消費偏好和需求結構越相近,產品的適應性就越強,貿易關系就越密切。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國家,選擇消費品的質量也較低;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選擇消費品的質量也較高。因此,人均收入水平影響消費偏好和需求結構,消費偏好和需求結構影響貿易關系。即使一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如果與其他國家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該產品也不能成為貿易品。需求偏好相似學說產業內貿易學說產業內貿易學說是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提出的,是關于產業內同類產品貿易增長和特點的理論。格魯貝爾等認為,當代國際貿易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另一類是產業內部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產業內部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是指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或者貿易雙方交換的是同一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巴拉薩(B.Balassa)曾經對產業內貿易現象做過統計研究,并提出測量產業內貿易重要性程度的指標-產業內貿易指數(indexofintra-industrytrade,IIT)。其計算公式為:T=1-|X-M|/(X+M)式中:X和M分別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T的取值范圍為:T=0時,表示沒有發生產業內貿易;T=1時,表明產業內進口額與出口額相等;T值越大,說明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指同產業中雙方國家互有不同質的貿易往來,在統計數據上顯示同一類同時存在進口和出口的商品數額,表明在該產業有著互補性的貿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類顯示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越有說服力。格魯貝爾及許多西方學者認為,同類產品或同一產業生產的產品之間發生貿易關系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產品的差異性六、新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學說同類產品的差異性表現在諸如商標、牌號、款式、包裝、規格等方面,有些同質產品即使在實物形態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售后服務、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差異,也會被視為有差異產品。這種同類產品的差異性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心理消費欲望和偏好,從而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和發展。②廠商追求規模效益的動機同類產品因產品的差異與消費者偏好的差異而相互出口,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獲得貿易利益。因為一國企業可以通過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取得比較優勢,進而擴大產品出口。由此,產業內部的分工和貿易自然形成。③經濟發展水平及需求的重疊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內差異性產品的生產規模就越大,從而產業內部分工就越發達,就會生產越多的差異性產品供應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也越高,從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趨于多樣化、高級化,就會形成對差異性產品的強烈需求。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的人的消費需求是不同的,相同階層的人的消費需求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富裕的人對高檔消費品的需求,貧窮的人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不同國家需求的重疊,使得國家之間具有差異性的產品相互出口成為可能。六、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新經濟地理學”是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和邁克爾·波特為首的經濟學家提出的。在《地理和貿易》和《發展、地理和經濟理論》等著作中,克魯格曼基于國際貿易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之間的事實,構建了一種即使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也會以提高福利為目的而進行貿易的模型。通過描述經濟活動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經濟活動分散的離心力,揭示經濟活動的地理結構和空間分布如何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形成集聚以及其微觀基礎決定因素。目前,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主要包括核心-邊緣理論、城市與區域演化理論和產業集聚與貿易理論。(1)核心-邊緣理論在新貿易理論的報酬遞增說的基礎上,克魯格曼通過離心力和向心力解釋了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離心力來源于某種固化效應存在而導致交易成本增大,向心力則主要取決于激勵勞動者更接近消費品生產商的“前向聯系”以及激勵生產者集聚在較大市場的“后向聯系”。在運輸成本足夠低、產品差異性顯著和生產規模足夠大的前提條件下,“前向”和“后向”關聯足以克服非流動性農民產生的離心力,經濟將會演化成“中心一外圍”模式,即所有制造業都集中在一個地區。六、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2)城市與區域演化理論克魯格曼在馮·杜能(VonThünen)的區位理論基礎上建立了動態多區域模型,將城市定義為被農業腹地包圍的制造業集中地,并且抽象為空間結構均衡的等距離分布的集聚點。藤田昌久(FujitaMasahisa)和克魯格曼采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中心城市的存在來自前向和后向聯系的作用,發現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腹地外部延伸并且遠離中心城區,從而形成了眾多新的城市。一旦城市的數目變得足夠多,由于向心力和離心力的相對力量的存在,城市規模和城市之間的距離往往保持大體固定水平。隨著農業、工業運輸成本的相對下降,則可能最終形成由大的核心城市組成的大都市群。(3)產業集聚與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把研究重點從集聚資源轉到特定產業的地域集聚,并進一步從產業之間的關聯、運輸成本和要素的流動性來研究產業集聚與貿易。克魯格曼認為,一方面產業集聚依賴于在該產業商品上的支出(包括中間投入等商品支出),一個較大規模的產業則恰恰能提供該產業的較大市場,商品生產者則被激勵到上游產業區位布局生產;另一方面,由于外部規模經濟的存在,具有較大規模產業的地區將為最終商品的生產者提供多種中間投入品,降低該產業的最終商品的成本,激勵中間產品的生產者在所控制的最大市場內布局生產,而這卻恰恰是下游產業。所以,在特定的地域,“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效應可以產生一種專業化過程,是促進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發展的兩種力量。六、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是由哈佛大學梅里茲(Melitz)教授在Econometrics上發表的《貿易對行業內重新配置和總行業生產率的影響》一文中的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也稱“梅里茲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為代表的新新貿易理論突破了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中企業同質假定,將異質性納入企業微觀分析框架中,并對國際貿易結構和國際貿易量進行大量實證分析與解釋,成了當前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熱點。七、新新貿易理論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沿用了新貿易理論壟斷競爭市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旅客滿意度的測評92課件
- 舞臺搭建承包協議
- 鐵道機車專業教學湖南鐵道左繼紅14課件
- 隧道凍害及其防治高速鐵路隧道工程習淑娟石家莊鐵路課件
- 鐵路車站自動控制系統維護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專業教學34課件
- 雙語列車長服務態度課件
- 鐵路信號基礎設備維護表示桿缺口調整原理課件
- 室外貫通電梯施工方案
- 塔吊租賃合同
- 軟件使用合同范本
- 2024年山東交通技師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 北京市豐臺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 電信運營商客戶流失管理手冊
- 2025年-安徽省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附答案
- 老年患者營養護理
-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全面剖析
- 電纜火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2025屆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解析
- 東北三省三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合模擬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物理中考模擬練習卷(含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中考一模地理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