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實施方案TOC\o"1-2"\h\u28288第1章:總論 41631.1技術推廣背景與意義 477971.2目標與任務 470371.3技術推廣策略與措施 526458第2章:農業技術選擇與評估 5101362.1技術篩選原則與方法 5300282.1.1原則 5130762.1.2方法 5200972.2技術評估體系構建 6249882.2.1評估指標 633542.2.2評估方法 6239082.3技術評估流程與實施 6124552.3.1評估流程 6299922.3.2評估實施 63263第3章新技術研發與引進 7304263.1新技術研發方向與重點 7177483.1.1節水灌溉技術 754243.1.2抗逆性作物育種技術 737583.1.3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 7220633.1.4農業生物技術 7220623.1.5農業信息化技術 7151933.2技術引進策略與途徑 7251673.2.1國際合作與技術引進 762043.2.2產學研結合 7111293.2.3企業主體作用 7292873.2.4政策引導與扶持 8319063.3技術集成與優化 8240793.3.1技術集成創新 886663.3.2技術優化與示范 894603.3.3建立技術評價體系 823590第四章: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 8126064.1推廣組織與管理 8198084.1.1組織架構 8175124.1.2管理制度 8255934.2推廣人員培訓與激勵機制 86354.2.1培訓體系 8199084.2.2激勵機制 9235894.3推廣渠道與方式 9292484.3.1傳統渠道 9303134.3.2網絡渠道 9143204.3.3示范基地 9258584.3.4合作推廣 9137694.3.5創新推廣方式 929871第5章:農民培訓與教育 9145275.1培訓需求分析與目標群體 9278995.1.1培訓需求分析 917755.1.2目標群體 10115945.2培訓內容與課程設置 10217645.2.1培訓內容 10264075.2.2課程設置 10183665.3培訓方式與效果評估 1020875.3.1培訓方式 10273415.3.2效果評估 1114314第6章農業技術試驗與示范 1139286.1試驗基地建設與管理 11130416.1.1建設目標 11225056.1.2建設內容 11208436.1.3管理機制 1193676.2技術示范與推廣 11166806.2.1示范內容 11270476.2.2示范方式 12297686.2.3推廣網絡 1230606.3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 1247236.3.1成果篩選與評估 12312016.3.2成果轉化 12267616.3.3應用推廣 1211432第7章:政策支持與保障 12294957.1政策體系構建 12238657.1.1技術創新政策:鼓勵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農業技術源頭創新。 12171077.1.2成果轉化政策: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12207537.1.3推廣服務政策:建立多元化、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 12111127.1.4人才培養政策: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1316997.1.5資金投入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1325267.2政策扶持措施 1316227.2.1財政支持: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對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給予財政補貼。 13285757.2.2稅收優惠:對從事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企業、機構給予稅收減免。 1310607.2.3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低息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 13205217.2.4土地政策:合理配置農業用地,保障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用地需求。 1380147.2.5人才引進與培養:實施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引進計劃,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和選拔。 13267337.3政策效果評價與調整 13145537.3.1政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包括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推廣覆蓋率、農民滿意度等指標的政策效果評價體系。 1356137.3.2政策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13242227.3.3政策調整機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政策內容、力度和方向,保證政策實施與農業技術發展需求相適應。 13173927.3.4政策反饋與公開:加強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提高政策透明度,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促進政策優化。 1330778第8章農業技術信息服務 1318718.1信息收集與處理 1331068.1.1信息收集 1314438.1.2信息處理 14262728.2信息傳播與反饋 14273538.2.1信息傳播 14311198.2.2信息反饋 1421708.3信息化建設與管理 14171578.3.1信息化建設 15215478.3.2信息化管理 1514934第9章:農業技術市場推廣 15264159.1市場分析與調研 15322679.1.1市場現狀分析 15283989.1.2市場需求調研 1548119.1.3市場潛力分析 15160869.2市場推廣策略與手段 15169609.2.1目標市場定位 15302189.2.2推廣渠道建設 15252229.2.3合作伙伴策略 16326969.2.4推廣活動策劃 16208979.3市場監管與評估 16110339.3.1市場監管機制 1635939.3.2營銷效果評估 16164789.3.3政策與法規支持 1623645第10章:項目監測與評估 162511510.1監測指標與體系 161117210.1.1技術推廣普及率:評估農業技術在目標區域的推廣程度,包括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普及率。 161815610.1.2技術應用效果:監測技術應用后的產量、品質、效益等指標,以評價技術的實際效果。 161353110.1.3農戶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農戶對項目推廣的技術和服務的滿意度。 163005910.1.4資源利用效率:監測項目實施過程中土地、水資源、肥料、農藥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173061410.1.5環境影響:評估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土壤、水體、大氣等方面的指標。 171553710.1.6政策與市場環境:監測與項目相關的政策、市場環境變化,以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17127710.2評估方法與流程 171381010.2.1評估方法 172136510.2.2評估流程 171637910.3項目持續改進與優化建議 172679110.3.1技術優化:根據監測與評估結果,對現有技術進行優化升級,提高技術應用效果。 171116210.3.2政策支持: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戶對政策的認知度和執行力。 172171210.3.3市場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農戶、企業等參與主體積極采用新技術。 171848010.3.4人才培養與交流:加強技術指導員、科研人員等人才培養,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 18447510.3.5資源整合與共享: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181485310.3.6環境保護:注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18第1章:總論1.1技術推廣背景與意義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已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農業正面臨著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和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亟需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在提高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2目標與任務(1)目標根據我國農業發展需求和農業技術現狀,本實施方案旨在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實現以下目標:(1)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3)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2)任務為實現上述目標,本實施方案的主要任務如下:(1)篩選和集成適宜的農業技術;(2)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推廣效率;(3)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技術水平;(4)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發展。1.3技術推廣策略與措施(1)技術推廣策略(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篩選具有較高推廣價值和發展潛力的農業技術;(2)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技術推廣方案;(3)強化引導作用,整合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形成協同推進機制;(4)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2)技術推廣措施(1)加強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基地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技術素質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3)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4)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激勵機制;(5)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第2章:農業技術選擇與評估2.1技術篩選原則與方法2.1.1原則在選擇農業技術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用性:技術應適應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2)先進性:技術應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能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3)可靠性:技術應經過充分試驗驗證,具有穩定性和可重復性;(4)經濟性:技術投入產出比高,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5)環保性:技術應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2.1.2方法技術篩選方法主要包括:(1)文獻調研:收集國內外相關農業技術資料,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優劣勢;(2)實地考察:深入農業生產一線,了解農民需求和技術應用現狀;(3)專家咨詢:邀請農業領域專家,對備選技術進行評估和篩選;(4)試驗示范:對篩選出的技術進行小范圍試驗,驗證其效果和可行性。2.2技術評估體系構建2.2.1評估指標技術評估體系應包括以下指標:(1)技術功能:技術效果、穩定性、成熟度等;(2)技術經濟:投入產出比、成本回收期、經濟效益等;(3)技術應用:推廣難度、操作簡便性、適應性等;(4)環境影響: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性等;(5)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2.2.2評估方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包括:(1)專家評分法:邀請專家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綜合評價技術優劣;(2)層次分析法:構建層次結構模型,計算各指標權重,進行排序;(3)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不確定性因素進行模糊處理,綜合評價技術功能;(4)數據包絡分析法:基于投入產出數據,評價技術效率。2.3技術評估流程與實施2.3.1評估流程(1)成立評估小組:由農業專家、技術人員、農民代表等組成;(2)制定評估方案:明確評估目標、指標、方法、時間表等;(3)收集數據:通過文獻調研、實地考察、試驗示范等方式,收集相關數據;(4)分析評價:運用評估方法,對備選技術進行評價和排序;(5)結果公示:將評估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征求各方意見;(6)完善方案:根據公示反饋,調整評估方案,優化技術選擇。2.3.2評估實施(1)組織培訓:對評估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保證評估工作順利進行;(2)開展評估:按照評估流程,對備選技術進行評價;(3)撰寫報告:整理評估數據,撰寫評估報告;(4)報送成果:將評估成果報送相關部門,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決策依據;(5)跟蹤反饋:對已推廣的技術進行跟蹤調查,及時發覺問題,優化技術方案。第3章新技術研發與引進3.1新技術研發方向與重點3.1.1節水灌溉技術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重點研發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包括噴灌、微灌、滴灌等,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3.1.2抗逆性作物育種技術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研發抗逆性強的作物新品種,提高作物對逆境的抵抗能力,保障糧食安全。3.1.3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針對我國土壤質量退化問題,研究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3.1.4農業生物技術加大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力度,包括轉基因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3.1.5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發農業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裝備等信息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智能化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3.2技術引進策略與途徑3.2.1國際合作與技術引進積極參與國際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提升我國農業技術水平。3.2.2產學研結合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引進科研院所、高校的先進技術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3.2.3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企業在技術引進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3.2.4政策引導與扶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引進新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升級。3.3技術集成與優化3.3.1技術集成創新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生產需求,將單項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形成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技術體系。3.3.2技術優化與示范對引進的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優化,提高技術的適應性和可靠性。同時加大技術示范力度,推廣成功經驗,促進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3.3.3建立技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技術評價體系,對新技術研發與引進的效果進行科學評價,為政策制定和技術推廣提供依據。第四章: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4.1推廣組織與管理4.1.1組織架構建立以為主導,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院校、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多方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體系。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職責和權益,形成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組織架構。4.1.2管理制度制定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制度,規范推廣行為,保證推廣工作的有序進行。建立健全推廣項目申報、審批、實施、監督、評價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提高推廣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4.2推廣人員培訓與激勵機制4.2.1培訓體系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體系,包括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等。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4.2.2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激勵機制,將推廣業績與個人收入、晉升、榮譽等掛鉤,激發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同時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保證推廣人員的工作質量。4.3推廣渠道與方式4.3.1傳統渠道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開展農業技術宣傳和推廣。加強與農業相關部門的合作,利用農業展會、科技下鄉等活動,擴大農業技術的影響力。4.3.2網絡渠道發揮互聯網優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網站、公眾號、手機APP等平臺,實現農業技術信息快速傳播。通過網絡培訓、在線咨詢、遠程診斷等方式,提供便捷的農業技術服務。4.3.3示范基地建設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展示農業新技術、新成果。通過組織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經驗交流等活動,引導農民學習應用新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水平。4.3.4合作推廣加強與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合作,共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發揮他們在農業技術應用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農業技術的快速普及和推廣。4.3.5創新推廣方式摸索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化管理,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推廣主體創新推廣方式。結合當地實際,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示范戶輻射戶”等模式,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第5章:農民培訓與教育5.1培訓需求分析與目標群體為了保證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與應用,首先應對農民的培訓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并明確目標群體。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培訓需求分析與目標群體的確定。5.1.1培訓需求分析(1)農業生產技能需求:根據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分析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掌握的農業生產技能。(2)農業管理知識需求:針對農民在農業項目管理、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需求進行分析。(3)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需求:調查農民對農業政策、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找出存在的盲點和誤區。5.1.2目標群體(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他們是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力量。(2)青年農民:具備一定文化基礎,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接班人。(3)貧困地區農民:針對貧困地區農民,通過培訓提高其農業生產技能,助力脫貧攻堅。5.2培訓內容與課程設置根據培訓需求分析和目標群體的特點,設置以下培訓內容和課程。5.2.1培訓內容(1)農業生產技術:包括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畜牧養殖等。(2)農業管理知識:涵蓋農業項目管理、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3)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普及農業政策、法律法規知識,提高農民的政策素養。5.2.2課程設置(1)初級課程:針對初學者,重點培訓農業生產基本技能和農業政策法規。(2)中級課程:針對有一定基礎的農民,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管理知識的培訓。(3)高級課程:針對具備一定生產經驗和技能的農民,開展深度培訓,提升其綜合能力。5.3培訓方式與效果評估5.3.1培訓方式(1)現場教學:組織農民實地參觀學習,進行現場操作演練。(2)課堂授課:邀請專業講師進行理論教學,結合實際案例分析。(3)網絡培訓: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遠程在線培訓,方便農民隨時隨地學習。5.3.2效果評估(1)培訓滿意度調查:了解農民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講師等方面的滿意度。(2)技能考核:通過理論考試和實操考核,評估農民在培訓過程中的學習效果。(3)跟蹤調查:培訓結束后,對農民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了解培訓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情況。第6章農業技術試驗與示范6.1試驗基地建設與管理6.1.1建設目標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業技術試驗基地,為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和推廣提供有效平臺。6.1.2建設內容(1)選址規劃:根據區域農業特點,合理規劃試驗基地布局,保證試驗基地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持續性。(2)基礎設施:完善試驗基地基礎設施,包括水利、道路、電力等,滿足試驗需求。(3)試驗設施:配置先進的試驗設備,提高試驗基地的科研能力。6.1.3管理機制(1)建立健全試驗基地管理制度,保證基地運行的高效與規范。(2)加強試驗基地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試驗基地的科研水平。(3)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試驗基地的可持續發展。6.2技術示范與推廣6.2.1示范內容圍繞農業主導產業,選擇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推廣價值的技術進行示范。6.2.2示范方式(1)現場示范:通過組織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等形式,讓農民直觀了解新技術、新成果。(2)媒體宣傳: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農業技術成果。6.2.3推廣網絡構建“專家技術指導員示范戶輻射戶”的四級推廣網絡,提高農業技術的普及率。6.3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6.3.1成果篩選與評估對試驗基地產生的技術成果進行篩選和評估,保證推廣的技術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6.3.2成果轉化(1)加強與農業企業、合作社等合作,推動技術成果轉化。(2)鼓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激發科研創新活力。6.3.3應用推廣(1)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技術成果。(2)建立技術成果應用反饋機制,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高農業技術成果應用效果。第7章:政策支持與保障7.1政策體系構建為保證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的順利實施,需構建一套科學、完善、具有操作性的政策體系。政策體系應涵蓋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推廣服務、人才培養、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7.1.1技術創新政策:鼓勵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農業技術源頭創新。7.1.2成果轉化政策: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7.1.3推廣服務政策:建立多元化、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7.1.4人才培養政策: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7.1.5資金投入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7.2政策扶持措施為保證政策目標的實現,需采取一系列具體政策扶持措施。7.2.1財政支持: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對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給予財政補貼。7.2.2稅收優惠:對從事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企業、機構給予稅收減免。7.2.3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低息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7.2.4土地政策:合理配置農業用地,保障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用地需求。7.2.5人才引進與培養:實施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引進計劃,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和選拔。7.3政策效果評價與調整為提高政策實施效果,需對政策實施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政策。7.3.1政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包括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推廣覆蓋率、農民滿意度等指標的政策效果評價體系。7.3.2政策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7.3.3政策調整機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政策內容、力度和方向,保證政策實施與農業技術發展需求相適應。7.3.4政策反饋與公開:加強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提高政策透明度,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促進政策優化。第8章農業技術信息服務8.1信息收集與處理8.1.1信息收集農業技術信息的收集是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的基礎。為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應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農業技術信息收集網絡,涵蓋各級農業部門、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及農戶;(2)定期開展農業技術需求調查,了解農戶和農業企業的技術需求;(3)加強與國際農業技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信息;(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物聯網、大數據等,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收集。8.1.2信息處理對收集到的農業技術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加工,提高信息的可用性:(1)建立農業技術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的分類、存儲、更新和共享;(2)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挖掘農業技術信息中的有價值數據,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依據;(3)開展農業技術信息分析與評估,為決策提供參考。8.2信息傳播與反饋8.2.1信息傳播采用多種渠道和方式,將農業技術信息傳遞給農戶和農業企業:(1)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宣傳農業技術知識;(2)發揮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優勢,開展農業技術信息推送服務;(3)組織農業技術培訓班、講座、展覽等活動,提高農民科技素質;(4)加強與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合作,推動農業技術信息在產業鏈中的傳播。8.2.2信息反饋建立農業技術信息反饋機制,及時了解農業技術應用的實際情況:(1)設立農業技術信息反饋渠道,如電話、網絡平臺等;(2)定期開展農業技術應用效果調查,收集農戶和農業企業的意見和建議;(3)根據反饋信息,調整農業技術推廣策略,提高農業技術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8.3信息化建設與管理8.3.1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業技術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1)建立健全農業技術信息化基礎設施,如計算機網絡、通信設施等;(2)開發農業技術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3)推廣農業技術信息服務應用,如農業專家系統、智能決策系統等。8.3.2信息化管理加強農業技術信息化管理,保證信息服務的質量和安全:(1)制定農業技術信息化管理制度,規范信息收集、處理、傳播等環節;(2)加強農業技術信息安全保障,防范信息泄露、篡改等風險;(3)開展農業技術信息化培訓,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的信息素養和服務能力。第9章:農業技術市場推廣9.1市場分析與調研本節主要針對我國農業技術市場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通過調研了解農業技術需求、潛在市場及發展趨勢。具體內容包括:9.1.1市場現狀分析分析我國農業技術市場的總體規模、地區分布、產業結構、競爭格局等,為市場推廣提供基礎數據支持。9.1.2市場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專家咨詢等方式,收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信息,分析農業技術市場的需求特征。9.1.3市場潛力分析結合我國農業發展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等因素,預測農業技術市場的潛在需求和發展空間。9.2市場推廣策略與手段根據市場分析和調研結果,制定相應的市場推廣策略與具體實施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2.1目標市場定位確定農業技術市場推廣的主要目標市場,包括地區、產業、經營主體等。9.2.2推廣渠道建設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如農業展會、培訓班、網絡平臺、新聞媒體等,開展農業技術宣傳和推廣。9.2.3合作伙伴策略與農業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機構、農業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農業技術的市場推廣。9.2.4推廣活動策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會計記賬原理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師證書考試大綱的詳細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考試亮點試題及答案
- 項目決策中的定量與定性分析比較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考核標準試題及答案
- 項目續簽與合同管理的試題及答案
- 走廊花壇改造方案范本
- 證券產品設計與投放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實踐應用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花藝流行趨勢考試題目及答案
- 2024年河南輕工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即時通訊系統建設方案
- 動車乘務實務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胎盤植入課件講義版
- 2025年江蘇鹽城東方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1版中醫疾病醫保對應中醫疾病醫保2
- 政府績效評估 課件 蔡立輝 第1-5章 導論 -政府績效評估程序
- 食堂負責人崗位職責
- 車間排產計劃培訓
- 無菌醫療器械培訓課件
- 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模版(2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