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_第1頁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_第2頁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_第3頁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_第4頁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PDF版含答案)第11課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

2022年課程標準學習目標

1.把握贈序的文體特點,體會本文“勸學"的主旨。

培養熱愛中華

贈序有別于書序或宴飲之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了作

文化的文化自信;

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本文的特別之處是作者沒有作過多的議論,而是以類似史

培養積累、梳理、

家的文字、自傳體的表述,講述了他本人艱苦求學的經歷,字里行間充溢著真情

整合文言語匯和具實感。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樸實、親切、自然,多用事實說話,少有空洞的說

有良好語感的能教,很好地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2.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力;培養求知欲、

本文寫作者的求學經歷,是按照時間的線性來敘述的,總體上突出了“成長

創造性,養成積極

的經歷”其間,又有多個靜態的場景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記敘與描寫的

思考的習慣;感受、

交錯,議論與抒情的融人,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教學中,要把握文章脈

理解、欣賞、評價絡,理清表意層次,感受其豐富的表現手法。

古代語言文字,涵3.學習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合理借鑒。

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敘事和描寫方面。通過對比,事物的差

養高雅情趣,具備

異更加鮮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作者的思想感情潛隱

健康的審美意識和

在文字之中,從而在表意上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學生的寫作實踐,特別是記敘

觀念。

文的寫作,可以從這一寫法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活動一:正音正字

叱咄(chìduō)俟(sì)負篋曳屣(qiè)(xǐ)皸裂(jūn)

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___燁然(yè)

緼袍敝衣(yùn)逾(yú)約既加冠(guān)綺(qǐ)繡

活動二:文言字詞梳理歸類。

(一)重點詞語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買。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借。

3.不敢稍逾約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4.益慕圣賢之道慕:仰慕。

5.嘗趨百里外嘗:曾經。

6.援疑質理援:提出;質:詢問。

7.俟其欣悅俟:等待。

8.以衾以覆衾:被子。

9.寓逆旅逆旅:旅店。

10.右備容臭臭:這里指香氣。

(二)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同“披”,穿。

3.與之論辨辨,同“辯”,辯駁。

(三)古今異義

1.余幼時即嗜學

余:古義:我,今義:剩下,余下

2.走送之。

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是:古義:因此今義:判斷動詞是;

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4.益慕圣賢之道

益:古義:更加;今義:好處

5.嘗趨百里外

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6.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古義:擠滿;今義:填滿填充

7.未嘗稍降辭色

色:古義:臉色;今義:顏色

8.余立侍左右

左右:古義:身邊;今義:大約

9.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10.卒獲有所聞

卒:古義:終于今義:小兵

11.窮冬烈風

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12.寓逆旅

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13.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14.日再食

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15.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16.以中有足樂者

中:古義:心中;今義:表界限

17.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今義:碩士后的學位

(三)一詞多義

1.患: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動詞,擔心,憂慮)

(2)無凍餒之患矣(名詞,憂患)

2.道:

(1)益慕圣賢之道(名詞,學說)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動詞,說)

3.以:

(1)以衾擁覆(用)

(2)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

(3)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相當于“而”)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

(5)家貧,無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4.從:

(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向)

(2)當余之從師也(跟從)

5.至:

(1)禮愈至(周到)

(2)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到)

6.若:

(1)燁然若神人(好像)

(2)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如)

7.之: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助詞,的)

(2)走送之(代詞,指所借之書)

(3)當余之從師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4)無鮮肥滋味之享(結構助詞,的)

(5)弗之怠(代詞,指抄書這件事)

8.故:

(1)故余雖愚(因此,連詞)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詞)

9.質:

(1)援疑質理(詢問,動詞)

(2)非天質之卑(本質,資質,名詞)

10.色:

(1)未嘗稍降辭色(臉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

11.慕

(1)益慕圣賢之道(仰慕)

(2)略無慕艷意(羨慕)

(五)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1)手自筆錄(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2)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3)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4)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每年)

2.名詞作動詞

(1)腰白玉之環(腰:名詞活用為動詞,掛在腰間,腰佩。)

(2)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袍、衣:名詞作動詞,穿著破舊的衣服)

3.形容詞作動詞

(1)是可謂善學者矣(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4.動詞作狀語

(1)錄畢,走送之(走:動詞“走”作狀語,跑著)

(2)余立侍左右(走:動詞“立"作狀語,站著)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即“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因此人們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2)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省略主語,即(我)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我成年后,更加仰慕

圣賢的學問。)

2.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謚號文憲。浦江(今浙

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與劉基、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

臣"。其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

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_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后因其

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重慶奉節縣)。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

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

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

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2.文章體裁:

1.序:序是一種文體形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本文是一篇贈序。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多是勉勵、

推重、贊許之辭。

2.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

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3.贈序:贈序,即臨別贈言,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

的某種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

推重之辭,本文即屬于此類。

活動四:文章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

朗讀指導:

余/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

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shuò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kòu問。先

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qǐ繡,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

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bì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

坐備顧問,四海/亦謬miù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lǐn稍shāo之供,父母/歲有裘qiú葛gě之遺wèi,無凍餒něi之患

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

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余,撰zhuàn長書/以

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

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dǐ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

者哉?

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很好學。(因為)家里窮,無法買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

還。天氣特別冷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抄寫完后,趕緊快步跑去

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讀遍各類書籍。(我)成年

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著

經書向有德行和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從不稍微把言辭說得委婉

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傾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

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

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深

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

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可以享

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

著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

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

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寵,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

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各位太學生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送來冬衣夏裝,沒有凍餓的憂慮了;

坐在寬敞的書齋之中誦讀經書,沒有奔波勞頓的辛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有問必答,有求必

應;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匯集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那樣用手抄錄,去向別人借書然后才能閱讀。要

是還有學業不精通、道德沒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縣的馬君則,到太學來已有兩年,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

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一起交流討論,言語溫和而神色謙遜。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好學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

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努力學習,那確是我的意愿;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優裕境遇

而在同鄉前驕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

(二)課文主題

本文是宋濂寫給同鄉后學馬君則的一篇贈別之序,主要講述了自己年輕時艱苦學習的經歷,意在勉勵

馬生刻苦學習,望其有所成就。作者現身說法,娓娓道來,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

服力。

(三)內容概括

全文共3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

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

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

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

習環境好,這里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

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里而不能學

有所成者提出批評。

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四)寫作特色

1、對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對比的方式,闡明道理。

如文中將同舍生的奢華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對比,將今日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和自己艱苦的學

習生活作對比,說明業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的道理。

2、典型事例,表達中心;文章的敘事善于選取典型化的事例來進行描繪。

3、語言簡潔,記敘為主;寫法上記敘、描寫、議論自然結合。

(五)理解性默寫

1.《送東陽馬生序》表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余立侍左

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從師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負篋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

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3.《送東陽馬生序》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和讀書環境的句子:縣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4.《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

5.《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未有問而不告。

6.《送東陽馬生序》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豈他人之過哉?

7.《送東陽馬生序》寫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幕艷意”的原因的句子是:以中有足樂者,不

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8.《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

自筆錄,計日以還。

9.《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10.《送東陽馬生序》贊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敘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

2、本文中哪些方面敘述了作者求學的艱難?

(1)幼時求學的艱難。(2)成年求師的叩問之難。(3)求學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3、統領全文的句子是哪句?

余幼時即嗜學。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

4、作者勤奮學習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時即嗜學;(2)益慕圣賢之道;(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

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

6、作者寫富家子弟衣飾華美,寫自己編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對比反襯自得其樂。說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戰勝物質上的貧困。

7、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的艱苦,突出學習勤奮。

8、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以自身經歷相告,現身說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懇切,易于接受。

9、作者寫這篇贈序的原因是什么?

(1)流輩甚稱其賢。(2)以鄉人子謁余。(3)撰長書,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

10、你認為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

原因:他自幼博覽群書,獲取知識;叩問時虛心求教,尊師重道;從師時勤奮刻苦,用精神的富足代

替物質的貧困。

啟示:①我們要像宋廉一樣多讀書,從書籍中汲取營養,開拓視野;②保持謙虛恭敬的求學態度,不

懂就問,尊敬師長③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不貪圖物質享受,勤奮刻苦方能學有所成。

11、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

觀點1:可取。因為嚴師出高徒,老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才能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促進學

生的學業。

觀點2:不可取。因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教學相長,這樣會使學習氣氛輕松愉快,提高學

習興趣。

12、作者對老師的態度是“俯身側耳以請;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

請焉。"對此,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

答:這是中國舊式教育的普遍現象。其中有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于遷腐。學生完全可以

和老師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討論。因為老師也不是圣人,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13、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哪些學習的秘訣?

答:①學習要勤奮;②求師要誠心;③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

14、宋廉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苦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源,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因此應該向他學

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15、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一般指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

己撰寫的序叫“自序”,一般用來說明寫作緣由、寫作經過、中心內容、全書重點及特色等。別人代寫的序

叫“他序”,多用來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贈送給別人的序叫“贈序”,它具有臨別贈

言的性質,內容多為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

贈序

贈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一般是在送朋友遠行時所作,內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勵的話。韓愈

寫的贈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贈……序”為題的文章多達30多篇。他對贈序這種文體

的發展是有極大貢獻的,這一點為歷代所肯定。他對這種文體作了許多探索,尤其可貴的是他能不拘泥于

一定的模式,在寫法上因人而異,或坦率陳言,或含蓄委婉,或詼諧幽默,或借題發揮。《送李愿歸盤谷序》

一文寫于唐貞元17年(801),是送朋友李愿歸盤谷隱居時所作。此文是他贈序中的名篇,尤為東坡先生和

被稱為“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所稱道。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嗜學(shì)逾約(yú)叱咄(duō)負篋曳屣(xiá)

B.皸裂(jūn)媵人(yìng)加冠(guàn)俟其欣悅(sì)

C.燁然(yè)綺繡(qǐ)缊袍(yùn)持湯沃灌(wò)

D.容臭(chòu)凍餒(něi)拜謁(yè)以衾擁覆(qīn)

【答案】C

【詳解】

本題考查字音。

A.負篋曳屣(xiá)——qiè;

B.加冠(guàn)——guān;

D.容臭(chòu)——xiù;

故選C。

2.下面加點詞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硯冰(yàn)耄老(mào)嗜學(shì)俟其欣悅(sì)

B.碩師(shuò)裘葛(qiú)逾約(yú)既加冠(guān)

C.皸裂(jūn)叱咄(duō)凍餒(něi)負篋曳屣(qièxǐ)

D.媵人(yǐng)容臭(chòu)為贄(zhì)以衾擁覆(qīn)

【答案】D

【詳解】D.媵人(yǐng)——(yìng),容臭(chòu)——(xiù);

故選D.

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B.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C.余/因得/遍觀群書

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

“余”在句子里做主語,其后應斷開;“則"起到轉折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則”后面應斷開;“缊袍

敝衣"是動賓結構,在句子里做謂語和賓語,因此“缊袍敝衣”的后面應斷開;“略無"做謂語,“慕艷

意”是偏正短語作賓語,因此“慕艷意"前面應斷開。句意: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

無羨慕的心。因此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故選D。

4.下列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主人日再食B.未嘗稍降辭色C.腰白玉之環D.手自筆錄

【答案】B

【詳解】

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語詞類活用的能力。

A.“日”,名詞作狀語,意為“每天”;

B.“色"的意思為“臉色”,不屬于詞類活用;

C.“腰”,名詞作動詞,意為“在腰間佩戴”;

D.“筆”,名詞作狀語,意為“用筆”;

故選B。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與之論辨B.同舍生皆被綺繡C.今諸生學于太學D.四支僵勁不能動

【答案】C

【詳解】

本題考查通假字。

A.“辨"同“辯”;

B.“被"同“披”;

D.“支"同“肢”;

故選C。

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異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B.錄畢,走送之C.俟其欣悅D.媵

人持湯沃灌

【答案】C

【詳解】

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語古今異義的能力。

A.“假"的古義為“借”,今義為“虛偽的,不真實的";

B.“走”的古義為“跑”,今義為“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

C.“俟"的古今意思都為“等待”;

D.“湯"的古義為“熱水”,今義為“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故選C。

7.對下面句中加點的文言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以:因為。

B.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憑借。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尚且,況且。

D.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答案】B

【詳解】B.句意:因此人們大多把書借給我。以,把。故選B。

8.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A.無從致書以觀B.以衾擁覆C.人多以書假余D.以中有足樂者

【答案】A

【詳解】例句:以(來)

A.來;

B.用;

C.把;

D.因為;

故選A。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以刀劈狼首

B.當余之從師也無鮮肥滋味之享

C.俟其欣悅親舊知其如此

D.足膚皸裂而不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B

【詳解】A.以:都是介詞,用;

B.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結構助詞,的;

C.其:都是代詞,他;

D.而:都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卻;

故選B。

10.下面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既加冠(帽子)執經叩問(磕頭)

B.歲有裘葛之遺(給予,贈送)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

C.持湯沃灌(熱水)燁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樣子)

D.錄畢,走送之(跑)色愈恭,禮愈至(周到)

【答案】A

【詳解】A.叩:詢問;

故選A。

11.對選文《送東陽馬生序》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段寫自己幼年、成年求學經歷,采用夾敘夾議手法,情意懇切,語重心長。

B.“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等句,表現作者在艱苦環境一心向學的精神。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等句,主要是突出老師的嚴厲。

D.本文寫作特點是善用對比,從中得出結論:是否學業有成,關鍵在于是否專一刻苦。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等句,主要突出的是作者求學時的虛心和恭敬,而

不是突出老師的嚴厲。

故選C。

二、名句名篇默寫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余幼時即嗜學嗜:

(2)無從致書以觀致:

(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借:

(4)弗之怠怠:

(5)不敢稍逾約逾:

(6)益慕圣賢之道益:

(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___碩師:

(8)嘗趨百里外趨:

(9)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叩問:

(10)門人弟子填其室填:

(11)未嘗稍降辭色辭:

(12)援疑質理援:___質:

(13)俯身傾耳以請傾:

(14)或遇其叱咄叱咄:

(15)禮愈至至:

(16)不敢出一言以復復:

(17)俟其欣悅俟:

(18)卒獲有所聞卒:

(19)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曳:

(20)窮冬烈風窮:

(21)至舍舍:

(22)媵人持湯沃灌沃:

(23)久而乃和和:

(24)主人日再食再:___食:

(25)燁然若神人燁然:

(2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蘊:___敝:

(27)猶幸預君子之列預:

(28)而承天子之寵光寵:___光:

(29)綴公卿之后綴:

(30)父母歲有裘葛之遺遺:

(31)無凍餒之患矣餒:

(32)生以鄉人子謁余謁:

(33)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詆:

【答案】愛好得到借懈怠,放松超過更加擔心,憂慮學問淵博的老

師快步走請教擠滿言辭引提出詢問側著訓斥周到

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等待最終,終于拖著極這里指客舍澆

暖兩次供養給……吃光彩鮮明的樣子亂麻破參與恩寵光耀

跟隨給予,贈送饑餓拜見詆毀,毀謗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義。

(1)句意: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嗜:愛好。

(2)句意:無法得到書來看。致:得到。

(3)句意: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假借:借。

(4)句意:也不放松讀書。怠:懈怠,放松。

(5)句意: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逾:超過。

(6)句意: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益:更加。

(7)句意: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患:擔心,憂慮。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8)句意: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趨:快步走。

(9)句意: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叩問:請教。

(10)句意: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填:擠滿。

(11)句意: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辭:言辭。

(12)句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質:提出詢問。

(13)句意: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傾:側著。

(14)句意: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叱咄:訓斥。

(15)句意:禮節更加周到。至:周到。

(16)句意:不敢說一個字反駁。復: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

(17)句意:等到他高興了。俟:等待。

(18)句意: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卒:最終,終于。

(19)句意: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曳:拖著。

(20)句意: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窮:極。

(21)句意:回到學舍。舍:這里指客舍。

(22)句意: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沃:澆。

(23)句意:很久才暖和起來。和:暖。

(24)句意: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供養。食:給……吃。

(25)句意: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

(26)句意: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蘊:亂麻。敝:破。

(27)句意: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預:參與。

(28)句意: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寵:恩寵。光:光耀。

(29)句意:追隨在公卿之后。綴:跟隨。

(30)句意: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遺:給予,贈送。

(31)句意:沒有凍餓的憂慮了。餒:饑餓。

(32)句意: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謁:拜見。

(33)句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詆:詆毀,毀謗。

13.默寫。

(1)既加冠,___。

(2)___,略無慕艷意。

(3)以中有足樂者,___。

(4)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用“___,___"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求學時

積極提問、專心恭敬地向老師請教的情形。

(5)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表現作者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在乎物質享受的句子是“___,

”。

(6)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述求學遭到“先達"訓斥的時候,自己

“___,___,

”,這是為了勸勉馬生重視禮儀、虛心學習。

(7)《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面對衣著華麗的“同舍生"的態度是“___”。

【答案】益慕圣賢之道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援疑質理俯身傾

耳以請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略無慕艷意

【詳解】默寫題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

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別字。本題的“慕、缊袍敝衣、援、慕艷"等字詞容易寫

錯。

三、、文言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

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4.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正確的一項()

A.無從致書以觀致:致使

B.未嘗稍降辭色色:顏色

C.不敢出一言以復復:重復

D.俟其欣悅俟:等待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6.下面對文段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本文屬于贈序。

B.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為學之難。

C.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貧寒而感到

自卑的心理。

D.你要寫一篇談學習的演講稿,宋濂的事例可作為支撐“學習促進我成才”這一觀點的正面材料。

【答案】14.D15.(1)抄寫完了,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2)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16.C

【解析】14.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正確理解。

A.句意:無法得到書來看。致:取得,獲得。

B.句意: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色:臉色、態度。

C.句意:不敢說一個字回復、反駁。復:回復,回答。

故選D。

15.本題考查方言句子的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

(1)畢:完成;走:跑;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2)以:因為;中:內心;足樂者:值得快樂的事;口體之奉:吃的喝的。

16.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貧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表述錯誤。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

袍敝衣"形成對比,體現了作者甘于清貧、以讀書為樂的精神。

故選C。

【點睛】參考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

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

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

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里

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

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

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

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

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

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

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

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以:用

B.綴公卿之后之:助詞,的

C.今諸生學于太學于:在

D.求而不得者也而:表承接,相當于“就”

18.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A.因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

B.認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C.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D.認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

19.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送東陽馬生序》屬于贈序。

B.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寫出了求學的“勤且艱"。

C.本文多用對比手法,如選文第②段將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求學的艱辛形成對比。

D.“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道出了在學習中用

心、專心的重要性。

【答案】17.D18.C19.B

【解析】1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的意義與用法。

D.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求而不得者也"句意:求教但卻無所收獲的了。而:表轉折的連詞,相

當于“但是,卻”。

故選D。

1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

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做到詞達句順。注意句中重點字詞“以

(因為),中(內心),足(值得),口體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不如)"要理解正確。畫線句子正確翻

譯為: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故選C。

19.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

B.“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第①段“當余之從師

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可知,這是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

結合“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

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可知,這是寫物質條件的匱乏。故選文第①

段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再寫物質條件的匱乏。

故選B。

【點睛】參考譯文: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

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

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

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

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如今我

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

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

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

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

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

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

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

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產,積書盈屋。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

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父在時,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郎日諷誦,又幛以素紗,惟恐磨滅。晝夜研

讀,無間寒暑。每文宗臨試,輒首拔之。

(節選自《聊齋志異》)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2)俟其欣悅()

(3)積書盈屋()(4)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

21.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又幛以素紗”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無從致書以觀B.俯身傾耳以請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徒以有先生也

2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2)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

23.【甲】【乙】兩文都寫了主人公與書有關的故事,請分析其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案】20.跑。等待。充滿。書寫。21.C22.(1)前輩德高望重,向他

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變得溫和一些。

(2)只有父親的藏書,一卷也不忍心賣掉。23.甲文主要側重于記敘宋濂用借書和抄書來克服無書之

難的經歷,借此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乙文側重于記敘郎玉柱珍愛父親的藏書,晝夜研讀。

【解析】20.本題考查重要文言詞語。

(1)句意: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走:跑。

(2)句意:等到他高興了。俟:等待。

(3)句意:積攢了滿滿一屋子的書。盈:充滿。

(4)句意:曾抄寫《勸學篇》貼在郎玉柱書桌的右邊。書:書寫。

2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

“又幛以素紗”中“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

A.連詞,用來;

B.連詞,表修飾關系;

C.介詞,憑借;

D.連詞,因為;

故選C。

2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1)先達,德高望重的前輩;德隆望尊,形容其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2)惟,只有;忍,忍心;置,處理,賣掉。

2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甲文中的“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可知,本文側重

于記敘自己用借書和抄書來克服無書之難,借以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根據乙文中的“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晝夜研讀,無問寒暑"可

知,本文側重記敘郎玉柱珍愛父親的藏書,晝夜研讀的故事。

宋濂無書可讀,而郎玉柱家有藏書,兩者的經歷并不相同。

【點睛】參考譯文:

(甲)我年幼時就非常喜歡讀書。家境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用筆抄錄,

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

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

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經

快步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

他的言辭和臉色從未稍變得緩和。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

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

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乙)郎玉柱,是彭城人。他的父親曾做過太守,為官清廉,得到俸祿后,不置田產,酷愛買書,積攢了

滿滿一屋子。到了玉柱,尤其癡:家里非常貧困,東西都賣光了,只有父親的藏書,一本也不忍賣掉。父

親在時,曾抄寫《勸學篇》貼在郎玉柱書桌的右邊。玉柱每天都要讀上幾遍,還罩上層白紗,恐怕磨壞了。

早晚研讀詩書,不過問寒暑變化。文宗主持殿試,選拔他為榜首。

(四)閱讀宋濂兩篇贈序的節選部分,完成下面小題。

【甲】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

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

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

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

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

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有刪改》)

【乙】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

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

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

以例自免歸②,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

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③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

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④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節選自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有刪改)

【注】①照磨: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②以例自免歸:依慣例自請免職。③沒(mò):高過。④試歸而

求:試著歸家之后去尋找。

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生以鄉人子謁余()

(2)及年壯方可出()

25.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B.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C.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2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流輩甚稱其賢。

(2)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27.【甲】【乙】兩文都是贈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甲】

文旨在勉勵馬君則①_________。【乙】文旨在勉勵陳庭學②_________。

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讀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_________。

【答案】24.拜見待,等到25.A26.(1)同輩的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

(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27.再接再厲,不斷進取要像古之賢士“坐守陋室”

那樣,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納天下,進一步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專心治學

【解析】2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謁:拜見。

(2)句意:等到我壯年時,才可以四處游歷。及:等到,待。

25.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

句意:(他們)都坐在簡陋的屋子里,被叢生的雜草掩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實飽滿的。

重點字詞:皆:都,全部。坐守:坐著守護,堅守。陋室:簡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環境荒涼,雜草叢生。

沒:掩沒,覆蓋。戶:門,門戶。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經常,常常。充然:充實飽滿的樣子。

句子結構:“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是一個并列結構,描述了一類人所居住環境的共同特征;“而志

意常充然"則是一個主謂結構,描述了這類人的精神面貌。這里的并列結構和主謂結構之間進行劃分,以

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故選A。

26.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1)重點字詞:流:同一流,同一類。輩:同輩的人。稱:稱贊。其:指馬生。賢:賢能,有德行有才能。

(2)重點字詞:得無:莫非,豈不是。出于:來源于,產生于。之:的。乎:疑問語氣詞,嗎、呢。

2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第一空,根據甲文“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自

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希望馬君則能夠

在學業上持續努力,不要因為現有的成就而滿足,要再接再厲,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甲文旨在勉勵馬

君則再接再厲,不斷進取。

第二空,根據乙文第三段“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

括于天地者”可知,宋濂通過贊美古代賢士的修行方式,希望陳庭學能夠學習他們,不要過于追求物質的

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的提升和修養。因此,乙文旨在勉勵陳庭學要像古之賢士“坐守陋室"那樣,甘居

一室,深入思考,心納天下,進一步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

第三空,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通過自身艱苦求學的經歷,向馬君則強調了學習的不易與珍貴,鼓

勵他“再接再厲,不斷進取”。而在乙文中,他則通過贊美古代賢士的修行方式,勉勵陳庭學要甘于寂寞,

深入思考,以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兩篇贈序中,宋濂都反復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通過

不斷地學習,人們才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這種對學習的

執著追求,正是他專心治學的體現。因此,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我們可以深入讀出宋濂先

生的志趣是專心治學。

【點睛】參考譯文

(甲)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

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

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

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

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的年輕人馬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

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

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

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乙)

天臺陳庭學君,擅長作詩,多次以中書左司掾之職而隨從大將北征,建有功勞,提拔為四川都指揮司

照磨,經過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曾經在此生活過,英雄豪杰曾在

此攻伐征戰、駐扎防守過,詩人文士也曾在此游歷觀覽、飲酒射覆、賦詩吟詠。庭學無處不去游歷觀覽,

之后必定發而為詩,用來記錄這些地方景物和時序的變化,由此他的詩藝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學依慣

例自己辭職歸來,在京師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語氣更加豪壯,志趣理想更加高遠,這大概是他

得益于山水幫助的緣故吧。

我內心很是慚愧,正當我年少時,曾經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學業未成而不得空閑。等到可以出

游的壯年時,四方戰亂,我無處落腳容身。到現在圣主興起,天下太平,四海成為一家,然而我卻越來越

老了。想要像庭學那樣游歷天下,還有可能嗎?

然而,我聽說過古代的那些賢士,像顏回、原憲,他們都坐在簡陋的屋子里,被叢生的雜草掩沒了門

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實飽滿的,仿佛有一種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懷。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

有超出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庭學大概就是嘗試著回去探索這方面的東西吧。如果庭學有什么收獲,就要告

訴我,那樣的話我將不只是慚愧而已。第11課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

2022年課程標準學習目標

1.把握贈序的文體特點,體會本文“勸學"的主旨。

培養熱愛中華

贈序有別于書序或宴飲之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了作

文化的文化自信;

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本文的特別之處是作者沒有作過多的議論,而是以類似史

培養積累、梳理、

家的文字、自傳體的表述,講述了他本人艱苦求學的經歷,字里行間充溢著真情

整合文言語匯和具實感。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樸實、親切、自然,多用事實說話,少有空洞的說

有良好語感的能教,很好地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2.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力;培養求知欲、

本文寫作者的求學經歷,是按照時間的線性來敘述的,總體上突出了“成長

創造性,養成積極

的經歷”其間,又有多個靜態的場景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記敘與描寫的

思考的習慣;感受、

交錯,議論與抒情的融人,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教學中,要把握文章脈

理解、欣賞、評價絡,理清表意層次,感受其豐富的表現手法。

古代語言文字,涵3.學習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合理借鑒。

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敘事和描寫方面。通過對比,事物的差

養高雅情趣,具備

異更加鮮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作者的思想感情潛隱

健康的審美意識和

在文字之中,從而在表意上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學生的寫作實踐,特別是記敘

觀念。

文的寫作,可以從這一寫法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活動一:正音正字

叱咄()俟()負篋曳屣()()皸裂()

媵人()衾()容臭()___燁然()

緼袍敝衣()逾()約既加冠()綺()繡

活動二:文言字詞梳理歸類。

(一)重點詞語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致: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約逾約:_________________。

4.益慕圣賢之道慕:_________________。

5.嘗趨百里外嘗:_________________。

6.援疑質理援:;質:_________________。

7.俟其欣悅俟:_________________。

8.以衾以覆衾:_________________。

9.寓逆旅逆旅:_________________。

10.右備容臭臭:_________________。

(二)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_________________。

3.與之論辨辨,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今異義

1.余幼時即嗜學

余:古義:_____________,今義:

2.走送之。

走:古義為;今義為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是:古義:今義:;

假:古義_____________,今義

4.益慕圣賢之道

益:古義:;今義:

5.嘗趨百里外

趨:古義為;今義為

6.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古義:;今義:

7.未嘗稍降辭色

色:古義:;今義:

8.余立侍左右

左右::身邊;今義:

9.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今義:

10.卒獲有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