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期末考試復習題答案_第1頁
社會心理學期末考試復習題答案_第2頁
社會心理學期末考試復習題答案_第3頁
社會心理學期末考試復習題答案_第4頁
社會心理學期末考試復習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社會心理學》期末復習指導2012.6。10一、考試情況介紹(一)考試方式:

期末考試采用半開卷、筆試考試的方式,允許考生攜帶一張A4紙(上面可用于記錄知識要點)入場。試卷分值為100分,比例占總成績的70%,考試時間為90分鐘。

(二)試卷結構與試題類型:

試題分為較難、適中、較易三個等級,分別占卷面總成績的20%、40%、40%。

試題類型包括:

1.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2.單項選擇題(5道題,每題2分)

3.名詞解釋題(5道題,每題5分)4.簡答題(3道題,每題10分)

5.應用分析題或論述題(1道題,20分)二、復習范圍以教材《社會學心理學教程》(樂國安主編,中央電大出版社2010年版)為依據,以電大在線課程端發布的形考作業題、期末復習指導(視頻)、期末輔導(文本)為范圍進行復習。三、各章要點及重點習題第一章緒論1.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

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各出版了一本社會心理學專著,標志著社會心理學終于從促使其誕生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土壤中脫生出來,并走向獨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場合的不同,實驗法分為()實驗法和()實驗法兩種形式.3.實驗法有別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點在于對所研究的情境給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間的關系。4.觀察法有多種形式,可分為()與()。5.調查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另一種是()。2.簡述調查法的種類及其優缺點。(見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會化1.以內容為劃分依據,社會化主要包括(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和(法律)社會化。P27—30

2.根據角色扮演者獲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為(

先賦)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據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規范的制約程度的不同,可將角色分為()角色和()角色。4.再社會化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體為適應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遷而主動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屬于(

C)。A.初級社會化

B.預期社會化

C.再社會化

D.繼續社會化1.下列角色中屬于規定性角色的是()。A.父親B.朋友C.外交官D.妻子2.下列角色中屬于開放性角色的是()。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3.兒童期社會化被學者們稱為()。A.初級社會化B.基本社會化C.預期社會化D.再社會化4.青少年期的社會化被稱為()。A.初級社會化B.基本社會化C.預期社會化D.再社會化5.監獄中對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屬于()。A.初級社會化B.基本社會化C.預期社會化D.再社會化6.下列有關文化特性的敘述錯誤的是()。A.文化具有普遍性B.文化具有共享性C.文化具有遺傳性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會化:是個體的生活環境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發生急劇變化時,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情況,個體有意將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做重大的調整,接受新的價值觀與行為。

5.社會角色:是指個人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3.規定性角色答:第三章自我1.自我意識發生或形成的主要標志有(

物-我分化)、(

人—我分化)和有關(

自我的詞)的掌握。

2.自我概念的內容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

C)。

A.理想自我

B.實際自我

C.心理自我

D.應該自我

3.自我美化:個體以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解釋有關自己的信息,以建立與提升自尊。

4.什么是自尊?影響自尊的因素有哪些?(見教材)P61-63第四章社會認知1.社會認知是個體通過(

人際交往),根據認知對象的(

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

2.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把行為的原因分為三種,即(

行動者)、(行動者知覺的對象)和(

行動產生的環境)。2.根據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論,個體有兩種內在的標準:()與()。3.伍德(Wood,1989)把社會比較的方式分為()、()與()三種。4.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即自我概念可分為()自我、()自我和()自我.5.角色沖突的類型可分為兩大類:()沖突和()沖突.

3.某人在初次會面時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別人對他的看法,

這種現象屬于(

C).

A.近因效應

B.暈輪效應

C.首因效應

D.寬大效應

4.根據維納(Weiner)的歸因模型,下列屬于穩定內因的是(

C

).

A.運氣

B.任務難度

C.能力

D.努力

5.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到年輕貌美的異性會不由自主地賦予他(她)們各種好的品質,這種現象被稱為(

C)。

A.寬大效應

B.首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近因效應

6.個人傾向于把有關認知對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規則化,形成完整的印象,這屬于社會認知特征的(

C)。

A.選擇性

B.雙向性

C.整體性

D.易出偏差性

7.“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表明:認知者的(

D)會影響社會認知。

A.經驗

B.需要

C.價值觀念

D.情感狀態

1.社會認知:是指個體通過人際交往,根據認知對象的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

2.歸因:人們從可能導致自己及他人行為發生的各種因素中,認定行為的原因并判斷其性質的過程。

3.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夸大行動者的個人因素,低估環境因素的現象。

1.社會認知具有哪些特征?P74-75

2.簡述對應推論理論的基本內容。

瓊斯與戴維斯(Jones&Davis)

提出的對應推論理論認為,人們常假設他人的內在品質與他們的外在行為相對應。

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有:

(1)行為的社會合意度: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或不為社會所接受時,如當一個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殺人),我們就可以從其行為推論出他/她是一個不道德(如殘忍、無人性)的人。

(2)行為的自由選擇性:如某人從事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而非在外在強大壓力下才做的,那我們就會認為此人的行為與其內在的品質相對應。

3.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與弊是什么?

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處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體的特征.

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體內成員間的相似性,從而對個體的知覺產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容易產生偏見與歧視。第五章社會態度1.態度是由(

認知)、(

情感)和(

行為)三種成分構成。

2.凱爾曼指出,態度的改變要經歷(

服從)、(

認同)和(

內化)三個階段。

3.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消除失調狀態的方法有(改變認知)、(

改變行為)和(

增加新的認知)。

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勸說,這體現了勸說者的(

B)對態度改變的影響.A.權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賴性

5.社會判斷理論認為,當一種新觀點處于個體的(D

)時,最有可能引起個體態度的改變.A.接受區

B.潛意識區

C.拒絕區

D.不明朗區

6.認知失調理論是由(

D)提出的。

A.海德(Heder)

B.凱爾曼(Kelman)C.謝里夫(Sherif)D.費斯廷格(Festinger)

7.態度:個體對社會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結構且比較穩定的內在心理狀態。它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構成.

8.認知失調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認知失調論是費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來的

所謂認知失調是指個體所持有的認知彼此矛盾沖突,處于相互對立的狀態.

當在認知上產生失調狀態時就會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適的感覺體驗,造成心理上的緊張感,從而驅使個體去減輕或消除失調狀態,使認知互相協調一致。

通常消除失調狀態的方法有:(1)改變認知

(2)改變行為

(3)增加新認知第六章人際關系1.人際關系具有個體性、(

直接性)和(

情感性)三個特點。

2.人際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

信息)、溝通(

思想)和交流(

情感)的過程。

3.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除了個人特征外,還有熟悉、(

接近)、(

相似)和(

互補)。

4.斯騰伯格認為:愛情體驗具有(

親密)、(

激情)與(

承諾)三種成分。

5.愛情三角理論由(

C)提出的。

A.伯克威茨(Berkwitz)

B.李(Lee)

C.斯騰伯格(Sternberg)

D.魯賓(Rubin)

6.人際溝通: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第七章利他行為1.利他行為: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

2.應用分析題

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18歲青年劉某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邊有幾十個圍觀的群眾,卻無一人幫忙。直到五六分鐘后,才出現一好心男子,將劉某抱入診所。

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這種“眾人圍觀見死不救”的現象.

答題要點:

1、這種現象被一些學者稱為為旁觀者效應,即當其他人存在時,人們不大可能去幫助別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結合案例說明,只要合理即可):

1)責任擴散:是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么,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

2)對模糊情境的解釋: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我們傾向于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做出判斷。如,不知歹徒和劉某是什么關系,不知該管不該管.

3)對利害得失的計算:怕受到歹徒的傷害。第八章攻擊行為1.攻擊行為:違背了社會主流規范,有目的、有意圖地傷害或試圖傷害他人心理或身體狀況及破壞其他目標的行為。

2.解釋攻擊行為為什么會產生的理論主要有(本能論

)、(

挫折-攻擊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

)。

3.應用分析題

試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解釋如下案例產生的原因.

一名15歲的美國中學生震驚了校園。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氣包,今天卻拿著左輪手槍從廁所走出來,一路走,一路打,還面帶笑容.迄今已有2人死亡,13人受傷。

自稱和少年槍手最要好的男生說:“他平常喜歡看暴力電影."他曾聽這孩子講要槍殺人的事,但認為那是“說著玩兒的",并未報告校方。

槍手的另一位朋友說那孩子平時不愛發脾氣,甚至不會打死一只蒼蠅,總是壓抑自己,“我真搞不懂為什么這次他會這樣”。

總統布什獲悉深表哀痛。

答題思路:

此中學生的行為屬有意傷害他人的攻擊行為。

相關的理論解釋有:

(1)挫折-攻擊理論--——“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氣包”。該中學生由于受到挫折引發了攻擊行為。

(2)社會學習理論——“他平常喜歡看暴力電影."該中學生通過觀看、模仿電影中的暴力場面,學會了攻擊行為。

(3)本能論-—“那孩子平時不愛發脾氣,甚至不會打死一只蒼蠅,總是壓抑自己”.該中學生被壓抑的本能通過攻擊行為得到了釋放。第九章社會影響1.暗示可以分為(

直接暗示)、(間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種類型。

2.“三個和尚沒水吃”屬于一種(

C)現象.

A.社會抑制

B.社會促進

C.社會惰化

D.從眾

3.著名的阿希三垂線實驗證明了(

C)現象的存在。

A.模仿

B.暗示

C.從眾

D.服從

4.個體受到外界壓力,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叫做(

C).

A.順從

B.從眾

C.服從

D.盲從

(服從和從眾雖然都是社會影響下的產物,都是因為壓力而導致的行為,但兩者有諸多不同。首先,壓力來源不同。服從的壓力來源于外界的規范或權威的命令,從眾的壓力實際來源于個體的內心,從眾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發生方式不同.服從是被迫發生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從眾是自發的,外界并沒有強迫或命令個體必須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從往往會使個體受到懲罰,而不從眾只會引起個體內心的不安和失衡.當然,人的行為是復雜的,很多時候服從和從眾相互交織,并不能截然分開。

順從(compliance)也叫依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傾向,即接受他人請求,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

順從和從眾的區別在于:順從是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做出的,而從眾并沒有他人的直接請求,從眾來自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順從和服從的區別在于:順從來自他人的請求,是非強制性的,而服從來自他人的命令,帶有某種強制的特征;命令者與服從者之間往往存在規定性的社會角色聯系,如老師與學生、上級與下級,而請求者和順從者之間并沒有規定性的社會角色關系的束縛,各種人際交往之中都可以產生順從行為。因此,順從是一種比服從更為普遍的社會影響方式。)

5.米爾格拉姆(Milgram)的經典電擊實驗證明了(

D)行為的普遍存在。

A.模仿

B.暗示

C.從眾

D.服從

6.社會促進:在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他就會感到有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會影響到他的活動效果,如果這一刺激會促進活動的完成,我們稱其為“社會促進"。

7.社會惰化: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