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_第1頁
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_第2頁
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_第3頁
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_第4頁
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操作書TOC\o"1-2"\h\u31142第1章畜養殖環境管理概述 34621.1畜養殖環境管理的意義 3263971.2畜養殖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 316649第2章畜舍設計與規劃 4194932.1畜舍建筑要求 4319722.1.1選址與布局 4241612.1.2建筑結構 4248102.1.3建筑尺寸 476182.2畜舍內部布局 4116692.2.1生活區 4122792.2.2生產區 5175212.2.3輔助區 5247232.3畜舍通風與采光 5148942.3.1通風 5131242.3.2采光 5180472.3.3照明 58390第3章畜禽飼養密度與布局 5265533.1飼養密度的確定 672943.1.1飼養密度的定義 61323.1.2飼養密度的確定原則 6122583.1.3飼養密度的具體要求 6102833.2畜禽分群飼養 687213.2.1分群原則 6272103.2.2分群方法 654553.3畜禽活動空間規劃 6227513.3.1畜禽舍設計要求 644183.3.2畜禽活動空間規劃 711285第4章畜禽飼養環境控制 7266494.1溫度控制 7177314.1.1溫度要求 756504.1.2溫度調控措施 7222544.2濕度控制 7301934.2.1濕度要求 7168504.2.2濕度調控措施 7149494.3光照控制 8305244.3.1光照要求 8234134.3.2光照調控措施 8295064.3.3特殊情況處理 824675第5章飼料與飼養管理 8137165.1飼料種類與搭配 8291055.1.1飼料種類 856305.1.2飼料搭配 8153915.2飼料衛生管理 9311865.2.1飼料采購與儲存 9135415.2.2飼料加工與配制 9229985.2.3飼料投喂 942145.3飼養制度制定與執行 9175135.3.1飼養制度制定 921845.3.2飼養制度執行 99717第6章疫病防控與環境消毒 9131156.1疫苗接種與免疫 10127916.1.1疫苗選擇與采購 10318866.1.2疫苗接種時間與程序 10228046.1.3免疫效果監測 1073136.2疫病監測與預警 10238376.2.1疫病監測 10306956.2.2預警體系 10230226.3環境消毒與無害化處理 1014316.3.1環境消毒 1047496.3.2無害化處理 10277206.3.3消毒與無害化處理記錄 113060第7章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11231157.1畜禽糞便處理 1129167.1.1糞便收集與儲存 11305097.1.2糞便處理 11318097.2病死畜禽處理 116807.2.1病死畜禽收集 1186357.2.2病死畜禽處理方法 1151517.3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1232487.3.1有機肥生產 11181947.3.2沼氣發電 12131767.3.3生物質燃料制備 12174587.3.4飼料化利用 1251017.3.5生態農業循環 1221492第8章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12100908.1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12201798.1.1基本要求 1276578.1.2具體標準 1283608.2畜產品質量檢測 13185828.2.1檢測方法 13327048.2.2檢測項目 13202428.3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13157678.3.1追溯體系建立 13275958.3.2追溯信息管理 1316248.3.3追溯體系應用 1420450第9章畜養殖環境保護與修復 14198739.1畜養殖環境污染源識別 1449899.1.1污染源分類 14230619.1.2污染源識別方法 14321199.2畜養殖環境保護措施 14119679.2.1養殖場規劃與布局 1414889.2.2糞污處理與利用 14185199.2.3飼料與飼養管理 14205479.3生態修復技術 1556069.3.1土壤修復 1522909.3.2水體修復 1539399.3.3氣體凈化 1569179.3.4生態補償 158751第10章畜養殖環境管理培訓與宣傳 151476610.1畜養殖環境管理培訓 151092310.1.1培訓目的 151381610.1.2培訓內容 151106210.1.3培訓方式 161235010.1.4培訓對象 161339210.2畜養殖環境管理宣傳 162015910.2.1宣傳目的 162646510.2.2宣傳內容 163274110.2.3宣傳方式 161275110.3畜養殖環境管理交流與合作 1641610.3.1交流與合作目的 16657410.3.2交流與合作內容 172111010.3.3交流與合作方式 17第1章畜養殖環境管理概述1.1畜養殖環境管理的意義畜養殖環境管理是保證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對提高畜產品產量和質量、保障動物福利、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畜養殖環境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提高畜群生長功能,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平衡。加強畜養殖環境管理還有助于提升我國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1.2畜養殖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1)遵循生態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合理布局畜養殖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從源頭上加強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風險,保證畜群健康生長。(3)標準化管理:建立健全畜養殖環境管理標準體系,規范養殖生產操作,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4)節能減排:優化畜養殖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降低對環境的影響。(5)科技創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高畜養殖環境管理水平,推動畜牧業可持續發展。(6)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養殖場(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推進畜養殖環境管理。(7)依法管理: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畜養殖環境管理的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第2章畜舍設計與規劃2.1畜舍建筑要求2.1.1選址與布局畜舍選址應充分考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源條件、交通便利等因素。應遠離居民區、污染源和主要交通干線,以保證生物安全和環境友好。畜舍布局應根據養殖規模、畜種特點和生產流程合理規劃,實現功能區域清晰、生產流程順暢。2.1.2建筑結構畜舍建筑應采用堅固、耐用、易于清潔和消毒的材料。屋頂應采用防水、隔熱、保溫材料,保證室內溫度、濕度適宜。墻體應具有一定的保溫功能,地面應堅實、平整、防滑、易于清洗。2.1.3建筑尺寸畜舍建筑尺寸應根據養殖密度、畜種生長需求和設備配置進行設計。室內空間應滿足動物活動、休息、采食、飲水等需求,同時保證通風、采光和保溫效果。2.2畜舍內部布局2.2.1生活區生活區應包括采食、飲水、休息等區域。采食、飲水設備應布局合理,方便動物使用。休息區域應設置適量墊料,保持干燥、清潔。2.2.2生產區生產區應包括分娩、育肥、治療等區域。各區域應相對獨立,便于管理和防疫。分娩區應設有專用分娩床,育肥區應合理規劃養殖密度,治療區應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2.2.3輔助區輔助區包括飼料庫、藥品庫、維修間等。這些區域應靠近生產區,方便生產管理。2.3畜舍通風與采光2.3.1通風畜舍通風應采用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室內空氣質量。通風系統應具備以下特點:(1)實現室內空氣流動,降低濕度、有害氣體濃度和病原微生物含量;(2)避免直吹動物,減少冷應激;(3)根據季節和氣候條件調整通風量。2.3.2采光畜舍采光應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提高動物生長功能。采光設計應考慮以下因素:(1)合理設置窗戶,保證室內光照均勻;(2)采用透光功能好的材料,提高光照強度;(3)避免強光直射,降低動物應激。2.3.3照明畜舍內應配備適量的照明設備,以滿足動物生長和飼養管理的需求。照明設備應具備以下特點:(1)光照強度適宜,保證動物正常生長;(2)光照時間合理,符合動物生物鐘;(3)節能、環保,降低運行成本。第3章畜禽飼養密度與布局3.1飼養密度的確定3.1.1飼養密度的定義飼養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飼養的畜禽數量,通常以每平方米或每頭畜禽占地面積表示。合理的飼養密度有利于提高畜禽生產功能,保障動物福利,減少疾病傳播。3.1.2飼養密度的確定原則(1)根據畜禽種類、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及生理需求確定飼養密度;(2)考慮畜禽舍建筑結構、通風、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3)參照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3.1.3飼養密度的具體要求(1)豬:生長發育豬每平方米飼養0.81.2頭,妊娠母豬和育肥豬每平方米飼養0.60.8頭;(2)雞:蛋雞每平方米飼養810只,肉雞每平方米飼養1215只;(3)牛:奶牛每平方米飼養46頭,肉牛每平方米飼養34頭;(4)羊:每平方米飼養68只。3.2畜禽分群飼養3.2.1分群原則(1)根據畜禽種類、品種、年齡、體重、性別、生理狀態等合理分群;(2)保持群體內個體生長、生產功能的均衡;(3)避免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的畜禽混養。3.2.2分群方法(1)生長發育豬按體重相近原則分群;(2)蛋雞按周齡、體重相近原則分群;(3)肉雞按日齡相近原則分群;(4)牛、羊按品種、年齡、體重相近原則分群。3.3畜禽活動空間規劃3.3.1畜禽舍設計要求(1)畜禽舍布局應合理,便于生產管理和防疫;(2)畜禽舍內通風、光照、溫度等應符合相應標準;(3)畜禽舍內地面應平整、防滑、易于清潔和消毒;(4)畜禽舍內設施應齊全,包括飲水、飼料、排泄物處理等。3.3.2畜禽活動空間規劃(1)根據飼養密度,合理劃分畜禽舍內區域;(2)設置足夠的空間供畜禽活動,避免擁擠;(3)保證畜禽舍內通道暢通,便于飼養員操作和畜禽移動;(4)設置適當的休息、飲水、采食區域,滿足畜禽生理需求。第4章畜禽飼養環境控制4.1溫度控制4.1.1溫度要求畜禽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的需求有所不同。應根據不同品種和生長階段的要求,保證畜禽舍內溫度適宜。一般情況下,仔畜舍溫度應控制在2530℃,幼畜舍溫度為2025℃,成年畜舍溫度為1520℃。4.1.2溫度調控措施(1)保溫措施:冬季應采取保溫措施,如增加畜禽舍內保溫材料、使用保溫燈等。(2)降溫措施:夏季應采取降溫措施,如安裝通風設備、噴霧降溫、濕簾降溫等。(3)溫度監測:定期監測畜禽舍內溫度,保證溫度在適宜范圍內。4.2濕度控制4.2.1濕度要求畜禽舍內濕度對畜禽生長和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畜禽舍內濕度應控制在40%70%之間,以利于畜禽生長和減少疾病發生。4.2.2濕度調控措施(1)加濕措施:在干燥季節或氣候條件下,可采用噴霧、濕簾等方法增加濕度。(2)降濕措施:在潮濕季節或氣候條件下,應加強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便,減少濕度。(3)濕度監測:定期監測畜禽舍內濕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4.3光照控制4.3.1光照要求適宜的光照對畜禽生長、繁殖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應根據畜禽品種和生長階段,合理控制光照時間和強度。4.3.2光照調控措施(1)光照時間:根據畜禽生長需求,制定合理的開關燈時間,保持每天光照時間穩定。(2)光照強度:保證光照強度適中,避免過強或過弱的光照影響畜禽生長和繁殖。(3)光照均勻度:合理布局畜禽舍內燈光,保證光照均勻,避免形成光照死角。4.3.3特殊情況處理對于繁殖母畜,應根據繁殖周期調整光照時間和強度,以促進發情和排卵。第5章飼料與飼養管理5.1飼料種類與搭配5.1.1飼料種類應根據畜禽種類、生長發育階段及生產目的選擇適宜的飼料。飼料種類主要包括:(1)能量飼料:如玉米、大麥、稻谷等。(2)蛋白質飼料:如豆粕、魚粉、棉籽粕等。(3)粗飼料:如青貯、干草、秸稈等。(4)礦物質飼料:如石粉、磷酸氫鈣、食鹽等。(5)維生素飼料: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6)添加劑飼料:如抗生素、酶制劑、益生素等。5.1.2飼料搭配應根據畜禽的營養需求,合理搭配飼料,保證飼料營養成分的平衡。飼料搭配原則如下:(1)能量飼料與蛋白質飼料的搭配:保證能量和蛋白質的供應。(2)粗飼料與精飼料的搭配: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3)礦物質飼料與維生素飼料的搭配:滿足畜禽對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需求。(4)添加劑飼料的使用:根據畜禽生長發育階段和生產功能,選擇適宜的添加劑。5.2飼料衛生管理5.2.1飼料采購與儲存(1)采購飼料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保證飼料質量。(2)飼料儲存應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避免飼料過期。(3)飼料儲存場所應保持干燥、通風、避光,防止飼料受潮、霉變。5.2.2飼料加工與配制(1)飼料加工設備應定期清潔、消毒,保證飼料衛生。(2)根據飼養標準,準確稱量飼料,配制營養均衡的飼料。(3)飼料配制過程中,嚴禁使用發霉、變質、污染的飼料原料。5.2.3飼料投喂(1)飼料投喂前,應檢查飼料質量,發覺異常及時處理。(2)飼料投喂應定時、定量,避免剩料。(3)飼料槽應定期清潔、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5.3飼養制度制定與執行5.3.1飼養制度制定(1)根據畜禽種類、生長發育階段、生產功能及季節變化,制定合理的飼養制度。(2)飼養制度應包括飼料種類、投喂時間、投喂量、飼養環境等方面。(3)飼養制度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5.3.2飼養制度執行(1)飼養人員應嚴格遵守飼養制度,保證飼料投喂的準確性和飼養環境的穩定性。(2)定期對飼養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3)加強飼養現場管理,保證飼養制度的落實。第6章疫病防控與環境消毒6.1疫苗接種與免疫6.1.1疫苗選擇與采購根據我國農業部門發布的疫苗接種指南和相關法律法規,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疫苗。采購時應關注疫苗的生產廠家、批號、有效期等信息,保證疫苗質量。6.1.2疫苗接種時間與程序按照疫苗說明書和疫苗接種計劃,對畜禽進行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時應遵循以下程序:1)核對疫苗品種、批號、有效期;2)檢查畜禽健康狀況,保證適宜接種;3)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途徑進行接種;4)做好接種記錄,包括接種時間、疫苗品種、接種劑量、接種人員等信息。6.1.3免疫效果監測定期對畜禽進行免疫效果監測,包括抗體水平和免疫保護率等。對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畜禽,應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免疫效果。6.2疫病監測與預警6.2.1疫病監測建立健全疫病監測制度,定期對畜禽進行疫病監測,掌握疫病流行情況和病原分布情況。監測方法包括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測等。6.2.2預警體系建立疫病預警體系,及時收集、分析、傳遞國內外疫病信息,為防控疫病提供科學依據。當發覺疫病疫情時,應及時采取隔離、封鎖、撲殺等應急措施,防止疫病傳播。6.3環境消毒與無害化處理6.3.1環境消毒制定環境消毒計劃,定期對養殖場環境進行消毒,包括畜禽舍、飼料庫、糞便處理區等。消毒劑應選擇高效、低毒、環保型產品,并按照說明書規定的方法和濃度使用。6.3.2無害化處理對病死畜禽及其排泄物、污染物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疫病傳播和環境污染。無害化處理方法包括深埋、焚燒、化制等,具體處理方法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6.3.3消毒與無害化處理記錄做好消毒與無害化處理記錄,包括處理時間、地點、方法、處理人員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監管。同時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保證消毒與無害化處理工作的規范開展。第7章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7.1畜禽糞便處理7.1.1糞便收集與儲存(1)畜禽糞便應及時清理,避免對養殖環境造成污染。(2)采用適當的收集工具,將糞便收集到指定的儲存設施中。(3)儲存設施應具備防滲、防漏、防臭等功能,保證糞便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7.1.2糞便處理(1)采用生物發酵、厭氧消化等方法對糞便進行處理。(2)處理過程中,應保證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宜,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和轉化。(3)處理后的糞便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降低對環境的污染。7.2病死畜禽處理7.2.1病死畜禽收集(1)發覺病死畜禽應及時收集,并做好隔離工作,避免疫情傳播。(2)采用專用容器或車輛收集病死畜禽,防止交叉污染。7.2.2病死畜禽處理方法(1)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焚燒、深埋等。(2)處理過程中,應保證操作規范,避免對環境和人員造成危害。7.3廢棄物資源化利用7.3.1有機肥生產(1)將處理后的糞便、農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堆肥化處理,生產有機肥。(2)有機肥生產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溫度、濕度等條件,保證產品質量。7.3.2沼氣發電(1)利用厭氧消化技術,將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沼氣。(2)沼氣發電系統應合理設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3.3生物質燃料制備(1)將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干燥、壓縮等處理,制備生物質燃料。(2)生物質燃料制備過程中,應保證產品質量,滿足國家相關標準。7.3.4飼料化利用(1)對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微生物處理,制備微生物蛋白飼料。(2)微生物蛋白飼料應符合國家飼料衛生標準,保證動物健康。7.3.5生態農業循環(1)將有機肥、沼氣等廢棄物資源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態循環。(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降低環境污染。第8章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8.1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8.1.1基本要求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應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證產品質量符合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養殖企業應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以下標準:(1)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標準;(2)獸藥和生物制品使用標準;(3)畜產品質量分級標準;(4)畜產品包裝、儲存、運輸和銷售標準。8.1.2具體標準針對不同畜產品,制定具體的質量安全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肉類產品:應符合國家肉類衛生標準,無病原微生物污染,無獸藥殘留,肉質新鮮;(2)乳制品:應符合國家乳品衛生標準,無致病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污染;(3)蛋類產品:應符合國家蛋品衛生標準,無病原微生物污染,無獸藥殘留;(4)皮毛產品:應符合國家皮毛產品衛生標準,無病原微生物污染,無有害物質殘留。8.2畜產品質量檢測8.2.1檢測方法采用國家標準或行業認可的方法對畜產品進行檢測,包括:(1)快速檢測方法:適用于現場快速篩查,如獸藥殘留快速檢測;(2)常規檢測方法:適用于實驗室定量檢測,如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等;(3)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適用于病原微生物檢測,如PCR技術。8.2.2檢測項目針對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開展以下檢測項目:(1)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殘留;(2)獸藥殘留;(3)重金屬殘留;(4)微生物指標;(5)其他有害物質殘留。8.3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8.3.1追溯體系建立養殖企業應建立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包括:(1)畜產品生產記錄:詳細記錄飼料、獸藥使用情況,疫病防控措施等;(2)畜產品流通記錄:詳細記錄畜產品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信息;(3)畜產品質量檢測記錄:詳細記錄檢測項目、方法、結果等信息。8.3.2追溯信息管理養殖企業應加強追溯信息的管理,保證以下方面:(1)信息真實性:追溯信息應真實反映畜產品質量安全狀況;(2)信息完整性:追溯信息應涵蓋畜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全過程;(3)信息可追溯性:追溯信息應具備可追溯性,便于查詢和監管。8.3.3追溯體系應用養殖企業應充分利用追溯體系,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具體應用包括:(1)產品質量問題追溯:發生質量問題時,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整改措施;(2)風險預警:根據追溯信息,分析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防潛在問題;(3)消費者滿意度提升:提供真實、透明的追溯信息,增強消費者信心。第9章畜養殖環境保護與修復9.1畜養殖環境污染源識別9.1.1污染源分類畜養殖業污染源主要包括糞便、尿液、飼料殘渣、病死畜禽、養殖廢棄物等。各類污染源含有不同成分,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各異。9.1.2污染源識別方法(1)現場調查:對養殖場周邊環境、水質、土壤等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污染現狀。(2)監測分析:對養殖場排放的廢水、糞便、飼料等進行取樣監測,分析污染物含量。(3)文獻資料收集:查閱相關研究成果,了解畜養殖業污染特征及影響因素。9.2畜養殖環境保護措施9.2.1養殖場規劃與布局(1)合理選址:遠離居民區、水源地等敏感區域,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2)場內布局:合理規劃生產區、生活區、糞污處理區等功能區,實現清潔生產。9.2.2糞污處理與利用(1)減量化:采用干清糞、水沖糞等糞便收集方式,降低糞便產生量。(2)資源化:利用糞便、尿液等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肥、生物質能源等。(3)無害化:采用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糞污進行處理,減少病原微生物和惡臭氣體排放。9.2.3飼料與飼養管理(1)飼料配方優化: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飼料殘渣產生。(2)飼養方式改進:采用發酵床、智能化飼養等綠色飼養技術,降低污染排放。9.3生態修復技術9.3.1土壤修復(1)物理修復:采用翻耕、深松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2)化學修復:施用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提高土壤肥力。(3)生物修復:引入微生物、植物等生物措施,促進土壤自凈能力。9.3.2水體修復(1)人工濕地:利用濕地植物、微生物等對養殖廢水進行處理,凈化水質。(2)生物浮床:通過浮床上植物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改善水質。9.3.3氣體凈化(1)通風換氣:加強養殖場內通風,降低惡臭氣體濃度。(2)生物過濾:利用微生物分解惡臭氣體,減少氣體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