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課件_第1頁
第三講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課件_第2頁
第三講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課件_第3頁
第三講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課件_第4頁
第三講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第三講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02課堂活動二03課堂活動三04課堂活動四05課下練兵鞏固運用01課堂活動一【課堂活動一】【活動目的】理解論證與推理的關系,學習掌握多種論證方式。【活動設計】一、準確把握論證的要求1.論證的特點論證是用一個或一些已知為真的判斷確定另一個判斷的真實性的思維過程。2.論證的組成任何一個論證都是由論題(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三個要素構成的。(1)論題是通過論證要確定其真實性的判斷,它所要回答的是“論證什么”的問題。(2)論據是用來確定論題真實性的判斷,是使論題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據,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來論證”的問題。(3)論證方法是指論據和論題之間的聯系方式,即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樣用論據論證論題”的問題。一個論證過程可以只包含一個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3.論證的規則(1)論題應當清楚,明白;(2)論題應當保持同一;(3)論據應當是已知為真的判斷;(4)論據的真實性不應當靠論題的真實性來論證;(5)從論據應能推出論題。違反了第(5)條規則(從論據應能推出論題),會出現以下錯誤:①論據與論題不相干;②論據不足;③以相對為絕對;④以人為據;⑤違反推理規則。4.論證與推理的關系推理是論證的工具,論證是推理的應用,任何論證都要借助推理才能進行。論據相當于推理的前提,論題相當于推理的結論,論證方式相當于推理形式。其不同在于,論證是先有論題后找論據,再用論據對論題進行論證,推理則是先有前提后得結論。二、了解論證的種類,掌握論證的方式、方法1.論證的種類根據論證所用的推理形式不同,可以分為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根據論證的方法,可以分為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1)演繹論證:是運用演繹推理的形式所進行的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論證某一特殊論斷,在演繹論證中,一般是以科學原理、定理、定律或其他一般性的真實判斷為根據,運用演繹推理的形式,推導出某一論題。(2)歸納論證:是運用歸納推理的形式所進行的論證,它是根據一些個別或特殊性論斷論證一般原理。(3)直接論證:是用論據正面論證論題真。(4)間接論證:是通過論證與論題相關的其他論斷假,從而論證該論題真的一種論證方法。間接論證又可分為:反證法和排除法(選言證法)。反證法反證法是先論證與原論題相矛盾的論斷為假,然后根據排中律確定原論題真的論證方法。反證法的運用步驟大致為:①設與原論題相矛盾的反論題;②論證反論題假,通常以反論題為前件構成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其后件為虛假判斷),再以此為前提構成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否定后件式,并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即反論題假)的結論;③根據排中律(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反論題為假,論證原論題為真。反證法的論證過程可表示如下:(1)求證:p(2)設:非p(3)證:如果非p,則q(4)非q(5)所以,并非(非p)。(6)所以,p。排除法(選言證法)排除法(選言證法)是通過先論證與原論題相關的其他可能性的論斷都不能成立,然后確定論題真的一種間接論證方法。其思維過程大體是:①構成一個包括論題這一選言支在內的選言判斷;②論證除論題這一選言支之外的其他選言支均不成立;③根據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從而推出論題真。其論證過程可以表示如下:(1)求證:p(2)設:或p,或q,或r(3)證:或p,或q,或r(4)非q,(5)非r,(6)所以,p。2.反駁反駁是用一個或一些真實判斷確定另一個判斷的虛假性或對它的論證不能成立的思維過程。也可以說,反駁就是人們常說的揭露謬誤的過程。(1)反駁由三部分構成:反駁的論題、反駁的論據、反駁的方法。①反駁的論題:即被確定為虛假的判斷,也就是通常說的“論敵”,就是確定對方論題的虛假性。②反駁的論據:即引用來作為反駁根據的判斷。就是確定對方論據的虛假性。③反駁的方法:即反駁中所運用的推理形式。就是指出某一論證的論據和論題之間沒有邏輯聯系,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2)反駁的方法:分為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演繹反駁和歸納反駁。①直接反駁:就是用論據正面論證某論題假。即用一個或幾個真實判斷直接推出某論題是虛假的。在直接反駁中,可以運用演繹推理(即演繹反駁),也可以運用歸納推理(即歸納反駁)。②間接反駁:是先論證與被反駁的論題相矛盾或相反的論題為真,然后根據矛盾律確定被反駁的論題假。③歸謬法:為了反駁某論題(即確定某論題假)。首先假定它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謬的結論,最后根據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規則,確定它是假的。歸謬法的反駁過程可以表示如下:(1)反駁:p(2)設:p真(3)證:如果p真,則q(4)非q,(5)所以,并非p真(6)所以,p假。【課堂活動二】【活動目的】關注論證的隱含前提。【活動設計】一、什么是論證的隱含前提在具體論證過程中,很多作為論據支撐的信息被省去了,在論據支持論點的思維環節上有“跳躍”,這個“跳躍”的思維空間里實際包含有聯系論點與論據的判斷,是組成論據的假設性內容,它在事實上起著完成論證的作用,也能夠體現出邏輯思維的特性,這就是隱含的立論前提。例如,有這樣一個論證:“不應該興建核電站,因為它會污染環境”,“不應該興建核電站”是論點,“它會污染環境”是論據,顯然,在論點與論據之間有一個跳躍,這里面實際隱含了“環境保護比效率更加重要”這一前提。但是,“環境保護比效率更加重要”這個前提是否成立?若成立,則上述觀點成立;若不成立或者不嚴密,則上述觀點就值得商榷。因此,隱含前提往往決定了一篇議論文是否具有邏輯力量。

二、如何發現隱含的前提由上例可以看出,論證中的隱含前提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它是包含在思維過程之中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并未用文字表達出來,藏而不露;第二,論證者(接受者)先行承認或視為理所當然;第三,影響論證的結構與論點的確立;第四,要揭穿貌似有理的論證,往往需要找岀假設性的隱含前提;第五,它有時會有潛在的欺騙性。要想發現這些隱含前提,首先弄清論證者的觀點;其次考慮理由與結論之間的差距(跳躍);第三,尋找支持理由的信息。在閱讀中,也只有補充上這些隱含前提才能夠準確把握論證的結構。【課堂活動三】【活動目的】巧妙設置議論“假想敵”,使論證更深刻。【活動設計】一、設置議論“假想敵”的作用所謂設置議論“假想敵”,是指作者在議論某一個問題時,要考慮到反對者的意見或觀點,并對此進行分析說理的一種論證方法。在議論文寫作中,恰當地創設假想敵,可以增加文章的說服力,消除讀者的疑慮,增強議論的嚴謹性,從而有效地捍衛作者的觀點。很多優秀的議論文中一定有一個假定而強硬的“對手”存在。也許你的滔滔之理,正是在和“對手”的針鋒相對中,才得以更好地生發展開。如果我們在議論中成功地運用這種方法,那么,議論文“內容充實”,甚至“深刻、豐富”的目標就不難達到了;而且,有了與虛擬“對手”的思想博弈,才可能將思考引向深入,才可能激蕩出真知灼見。二、什么內容可以成為“假想敵”社會生活中的負面現象,值得論辯的社會問題,與自己所持觀點相反、且有一定爭議價值的觀點,都可以成為“假想敵”。比如探討“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一話題,無論是智能手機時代家庭成員“陌生化”現象(家人坐在一起聚餐,各人盯著自己的手機看,缺乏交流).還是年輕人“過年綜合征”之類的社會問題(問收入、催婚,讓年輕人抑郁、焦慮、煩躁),都可以成為論述“假想敵”。在寫作實際中,設置“假想敵”的標志性語言常常是這樣一些短語:毋庸諱言/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放眼四周,我們不難發現/或許有人說/或許有人認為/也許有人提出/估計有人會說……三、如何辯駁“假想敵”文章有了“假想敵”,該如何針對“假想敵”辯駁分析呢?1.分析實質透過現象,闡述分析“假想敵”的內在本質,并讓這些本質特性昭然若揭,從而給予對方沉重一擊。試看下面的考場作文片段:我們的生活中,不難聽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努力干什么,順其自然吧”之類的話,這些被人們奉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無所作為而又追求好結果的心態不言而喻。人們對于成功時刻投入過多的關注,導致偶然運氣的因素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為運氣決定論的擁躉。這樣看來,“佛系”心態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運氣主義論?但生活絕不是靠運氣來經營的,年輕人對命中注定的肯定,無疑是對主觀努力的否定,是對人生掌控權的放棄,是對自己的放任自流。(選自《用努力打破運氣決定論》)這段文字一開頭就引出“假想敵”,然后用“無所作為而又追求好結果”“運氣決定論”“變相的運氣主義論”點明對方觀點的實質,又用“對主觀努力的否定”“對人生掌控權的放棄”“對自己的放任自流”三個短語構成排比,對其實質做進一步的闡釋,凸顯出對方論調的錯誤。這樣的論述分析有理性,不是在亂扣帽子,表現出明顯的邏輯力量。2.指明危害分析負面現象或對方態度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或產生的嚴重危害。實際上就是通過分析危害從反面論述自己的觀點。試看下面的考場作文片段:當下,“佛系青年”“積極廢人”……這些熱詞廣泛傳播,這些青年“人設”大行其道。有的人會說:這些熱詞不過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這么嚴重呢?確實,單獨看來,這一系列“喪系”名詞,更多的是帶有一種自嘲的意味。但是,當這一堆“喪系”名詞頻繁地在社會生活中出現、流行乃至火爆,它就可能不是一種人的自嘲自解,而是一個群體的自哀自憐。這些青年“人設”,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夠努力了,歇一會兒理所應當。而且這樣的想法在群體內不斷得到響應,在不知不覺間腐蝕著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如果放任這樣的“喪系”思想傳播,會懈怠了氣力,軟化了精神。(選自《警惕“喪系”,遠離頹廢》)這段文字開頭引出“假想敵”,然后分析其表現,指出其實質,結尾在分析相關“人設”的實質(“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之后,用“腐蝕著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懈怠了氣力,軟化了精神”,揭示了“佛系青年”“積極廢人”等青年“人設”可能產生的嚴重危害。這樣的辨析方法也往往和分析實質結合在一起來使用。3.歸謬反駁為了反駁某個論題,先假定它的觀點為真或者邏輯成立,然后由它推導出荒謬的結論,來駁斥對方論點的虛假性,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四、設置“假想敵”應注意的問題要注意四個方面:1.多元性,即假想敵的來源一般有三個層面:中心觀點、小論點(段)和論據。2.適度性,每個人的反駁能力有大有小,擬設假想敵時,要拿捏好假想敵論點的力量,千萬不能將假想敵的觀點說得非常嚴謹,最后無法回到中心觀點,如此這般,得不償失。3.綜合性,三種手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綜合使用,不存在截然分開現象。4.層次性,在駁斥假想敵時,要有理有據,層層推進駁斥,剝繭抽絲,條分縷析,切不可胡攪蠻纏、蠻不講理。【課堂活動四】【活動目的】如何寫好駁論文。【活動設計】一、什么是駁論文論文的論證方式可以分為立論和駁論。我們通常寫的議論文先直接提出中心論點,再用論據加以論證,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此為立論;先擺出一個要批駁的觀點,通過反駁這個觀點來確立自己的觀點,此為駁論。側重于駁論的論證方式的議論文就是駁論文。二、駁論文的結構1.擺出要批駁的觀點(樹靶子)。2.深入地分析,針鋒相對地批駁。3.樹立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4.適當結尾,照應觀點,提出希望。以上四步是駁論文的基本結構,根據不同的論證需要也可以適當調整其先后順序。三、反駁的方法論點、論據、論證是議論文的三要素,想駁倒對方自然也就從這三要素入手,不管你針鋒相對地反駁對方論點,還是抓住了對方論據的漏洞,或者揭示了對方論證過程的不合邏輯,只要能駁倒對方,你的觀點自然也就可以站住腳了。雖然說文無定法,但在學習寫作駁論文階段還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反駁的方法。1.反駁敵方論點【典例分析】智者勞賢者憂,不智不賢無所求。既為智者賢者,為何有憂有愁?只因有欲有求。欲望這個詞,聽起來似貪似嗔似癡,卻任誰都不能免俗。換句話說,沒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義又何在?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劉邦初見萬人瞻望的秦始皇,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激勵他的,是求功業的欲望;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照讀,楊時程門立雪,引導他們的,是求知識的欲望;尼采揚言“總有人會失敗,但那個人絕對不是我”,支撐他的,是求勝利的欲望;汶川地震中堅持時間最長的幸存者崔昌會,在廢墟下靠蚯蚓和野草為食,最終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存的欲望……[分析]這段文字反駁的觀點是“無欲則剛”。作者開篇就直接反駁敵方觀點,提出智者、賢者都是有欲望的。接下來連續用顏回、劉邦、匡衡、車胤、楊時、尼采、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為例證明自己的觀點,即“有欲則剛”是正確的,短短兩百多字中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事例,說服力極強。2.反駁敵方論據【典例分析】“厚積薄發”是個純粹的偽命題。要知道,“厚”無止境!姜太公韜光養晦直至古稀之年,將畢生功名寄托在一枚直鉤上,該算厚了吧。但就算他真的釣來了周文王這條大魚,在竊喜之后,他又如何面對那段本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卻混跡于市井之中的青春韶光?這還算好的,自古至今,隱忍不發、閉門苦學者何止千萬,又有幾人聞達于后世?絕大多數都隨歷史風塵湮沒無痕,當然,隨之湮滅的還有胸中壯志、滿腹經綸,可惜之至。所以,隱忍這個詞,離我們這個時代越遠越好,我們應該“薄積厚發”。[分析]姜太公在古稀之年得到了周文王的賞識,這一千古佳話一直以來就是“厚積薄發”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可是作者在這個事例中找到不合理的成分,那就是姜太公辜負了自己的青春韶光,并且,于古稀之年大展宏圖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姜太公不過是個個例。作者通過反駁敵方論據間接地反駁了敵方的論點,從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薄積厚發”。3.反駁敵方論證【典例分析】俗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代,只有圓規才能畫出圓形,只有曲尺才能畫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這些工具,僅僅是點幾下鼠標,就可以畫出數以千計的標準圖形。規矩實際是一種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嗎?規矩不是憑空產生的。我不禁要問:“在立規矩之前,方圓何在?”規矩按制定的時間先后分舊規矩和新規矩,那么我們到底要遵循哪個規矩?如果一味地在行為上端正老實,合乎標準和常理,新規矩從何而來?如果有幸在遵循舊規矩的基礎上保證了自己的成功而成為新規矩的制造者,我們是否也成了不規矩的人?如果每個人都遵循著規矩,世上的人都將故步自封,有何進步發展可言?[分析]作者先樹靶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然后分析這句名言中的內在邏輯,按照敵方的論證邏輯最后推導出了錯誤的觀點,即人們都將循規蹈矩、故步自封,人類社會將沒有進步發展的可能。敵方的論證邏輯不成立,其論點自然也就站不住腳了。四、佳作欣賞弄斧必到班門人們常用“班門弄斧”來譏諷那些不自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賣弄的人。然而,在行家里手面前展示才能的人并非都不自量力,也并非都出于賣弄的目的。相反,敢于班門弄斧的人很多都擁有自信和勇氣,他們“弄斧”的目的是得到行家的指教和提攜。數學家華羅庚就曾教導他的學生說“弄斧必到班門”!李白初出茅廬就帶著他的新詩集到京城去拜訪當時的文壇領袖賀知章,真可謂是班門弄斧。賀知章讀了《蜀道難》之后大加贊賞,送了他“謫仙人”的雅號,并將他推薦給了唐玄宗。正是這次班門弄斧,成就了一代詩仙。年未弱冠的李賀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面前即興作詩《高軒過》亦稱得上班門弄斧,可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韓愈的指點和幫助,在他因避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時,韓愈還作文為他鳴不平。所以,只要抱著虛心求教的態度,班門弄斧又有何妨?然而,那些不敢班門弄斧的人也并非都是出于謙虛謹慎的態度,他們更多的只是擔心自己出丑而已。愛面子、過分在乎他人的評論都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孔子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尚且不恥下問,向關公學習刀法,向魯班學習揮斧,又有什么丟人的呢?不愿班門弄斧,表面上看是謙虛謹慎,實際上正是不能虛心求教的心理在作怪。班門弄斧可以發展自己,更可以促進創新。饑荒肆虐,袁隆平在水稻專家鄙視的眼神中堅持研究雜交水稻;非典橫行,鐘南山院士在醫學權威質疑的聲音里堅持冠狀病毒理論;追求真理,伽利略在民眾懷疑的目光中走上了比薩斜塔……他們都因為班門弄斧而遭到了質疑和嘲笑,他們也都因為敢于班門弄斧而創造了奇跡。所以,班門弄斧是挑戰權威的精神,是創新進步的動力。如今,我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各種帶著“大師”“專家”頭銜的名人,在這些人“高妙”的理論下,我們往往變得過于謙虛,有人放棄了多年的飲食習慣,有人砸鍋賣鐵去置辦房產,有人瘋狂地購買股票基金,有人辭去了工作網上開店……直到某些“大師”“專家”的真面目被揭穿,人們才發現,其實積累了大量生活經驗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專家。班門弄斧,是虛心求教的精神;班門弄斧,是挑戰權威的勇氣;班門弄斧,是創新進步的動力;班門弄斧,是破解迷信的利器。所以,即使面對關公,我們也要舉起大刀;即使遇見魯班,我們也應亮亮斧子,既謙虛,又自信,抱著學習和突破的態度就不怕任何人的嘲笑。[點評]文章開篇直接反駁敵方觀點,并引用華羅庚的話提出己方觀點,即“弄斧必到班門”。接著用了李白和李賀兩個例子證明己方觀點,頗具說服力。然后分析了敵方觀點的錯誤根源,繼而指出了勇于班門弄斧的好處。充分論證己方觀點之后能夠聯系實際,指出迷信權威的危害,使觀點具有了實際意義。班門弄斧又何妨周倉雖然敗在了關公刀下,但從此以后他可以跟隨在關公的左右,與強者為伍才能強大自己。我們不能只關注失敗時的丟臉,更應看到失敗后的收獲。梅之渙譏諷那些在采石磯題詩的人是班門弄斧未免刻薄,眾多詩作當中即使沒有勝過李白詩意的,相信也不乏比肩之作。如果在妙手名篇面前人人都怕班門弄斧遭人恥笑,那么屈原之后當無人作詩,韓愈之后當無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